云南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 一、古代诗歌阅读(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江送别(其二)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标题都点明了主题,都是在江边钱别友人时而作的“送别诗”。B.王勃认为,由于“山川”阻隔使得两岸分属两乡,王昌龄则不以为然。C.虽然两首诗歌的题材相同,但王勃诗格调昂扬,王昌龄诗则基调低沉。D.王勃的诗以议论作结,意尽句中;王昌龄的诗以反问收尾,余韵悠长。2.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示儿子①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②,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③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④。【注释】①示儿子:教导儿子。②亦奚异:指又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分别呢?③最亲切处:指最亲密、最关心、最重要的地方。④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七言律诗,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B.首联诗人问儿子用什么方式回报这个政治清明的时代,由己及人自然引出下文对儿子的谆谆教导。C.诗人认为无论“为农”躬耕乡野、侍奉双亲还是“为士”造福百姓、报效国家都要做到“不欺”。D.诗人先说包罗天下大道的“六经”是读不完的,却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言行前后矛盾。4.王子文曰:“陆放翁之家风,其出于此乎?”请简要概括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教导儿孙后代的。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咏月①清·曹雪芹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注】①《咏月》为《红楼梦》中香菱向黛玉学诗后所作。5.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同时点明了时令。B.李诗次句点明愁的由来,“过五溪”表明贬谪荒远。C.香菱诗首联、颔联集中笔墨描绘出月色的朦胧清淡。D.香菱诗颈联分别塑造了旅人思乡和闺妇思夫的形象。6.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首诗借月亮意象抒发的不同情感。 (湖南省部分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杜甫画像(节选)【宋】王安石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①。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②。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注】①不见收,不被朝廷重用。②伊周,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两人都是历史上的名臣。酬孝甫见赠 【唐】元稹杜甫天材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7.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借“青衫”指出杜甫官职低微,杜甫官职低微还要被他人呵斥,可见其处境困难。B.“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两句写出了处于动荡年代的杜甫困顿的生活。C.王诗的最后两句巧妙地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D.元诗写杜甫为人率直,说话直截了当;善于学习古人的智慧,不违背圣贤的准则做事。8.两首诗歌都以杜甫为题材,却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对杜甫的仰慕之情,请简要分析。 (云南省丽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江上阻风雨(唐)岑参①江上风欲来,泊舟未能发。气昏雨已过,突兀山复出。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老树蛇蜕皮,崩崖龙退骨。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江上阻风(清)宋琬②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注】①此诗大约是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岑参从成都赴嘉州刺史任,船在岷江上为风雨所阻时所作的。②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被诬陷下狱三年。清康熙十一年(1672)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被起用,授与四川按察使。本诗即写于赴任途中。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琬的《江上阻风》首句“无聊”直接点明此时的心情,“倚舵楼”是他此时心理的真实写照。B.岑参的《江上阻风雨》,前两句点题,江上风雨欲来,舟泊岸边,诗人滞留。C.宋琬诗写瞿塘峡山势险要,诗人西望,长路漫漫,不见尽头!一语双关表面写瞿塘峡的险要景观,实际是指仕途虽经历坎坷,终峰回路转,可以宏图大展。D.“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新奇。10.这两首诗都以行舟水上,行程因风雨受阻为内容,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少室雪晴送王宁李颀少室①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②一峰雪。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过景③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行人④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注]①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县北,东距太室山约10公里,有三十六峰,山北麓五乳峰下有少林寺。②见:同“现”。③过景:落日余辉。④行人:指王宁。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以拟人手法,写少室山晴雪不同的座座山峰,似与王宁分别。B.三、四句“连”字,写出晴峰的广袤;两个“峨”字,突出雪峰的高峻。C.五、六句写落日斜照山峰,说不清其奇妙;白云婀娜多姿,难以形容。D.尾句写送别远望,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云南省保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东郊作①皇甫冉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燕知社日②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浅薄将何称献纳③,临岐终日自迟回。【注】①此皇甫冉承诏将出而作也。②燕子春社时来,秋社时去。③献纳:向朝廷进言。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表明写作时间,塑造了诗人安逸闲适、品行高洁的形象。B.诗人以“高僧留偈”“道士寄书”进行对写,表达深切的不舍之情。C.本诗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帝诏犹豫、徘徊的纠结心绪。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结构整饰,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14.请赏析诗歌的颈联。 (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并序)苏轼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1】,使就声律,以遗之云。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2】,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3】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注释:【1】隐括:指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2】尔汝来去:对话时你来我去。【3】寻:长度单位。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序中的“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退之”指韩愈,作者尊崇他们二人。B.“跻攀寸步千险”两句,形象写出曲调由艰涩上升到陡然下降的起落变化。C.“指间风雨”一语双关,既写弹奏情态,更蕴含对当权者翻云覆雨的慨叹。D.本词展现弹者高超的技艺和听者欣赏的境界,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创作功力。16.为了将无形的音乐表现得更真切可感,本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都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从中任选相同的一种,结合两首作品赏析其运用之妙。 (云南省昆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临高台王融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看云栋影,含月共徘徊。临高台谢眺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①。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注】①绮翼,这里指窗帘。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和谢诗都属于登高诗,开头均紧扣题目,直截了当交代登台原因。B.王诗登台见到了莲桂花开的盛景,谢诗登台映入眼帘的是归巢的孤鸟。C.王诗中的“含月”和谢诗中的“朝夜”都表明诗人登高望远直至深夜。D.王诗和谢诗虽然所写之景不同,但都能够体现出“诗以言志”的特点。18.两首诗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C 2.同:都抒发了送别之情。异:王勃诗情感突出伤感,离情浓郁;王昌龄诗情感豁达,突出达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王勃诗格调昂扬,王昌龄诗则基调低沉”错,应该是王昌龄诗格调昂扬,王勃诗基调低沉。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秋江送别》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主要抒写的是客中送客的伤感,同时以江水、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江南江北互相望”写出了诗人客中送客时内心的伤感。最后两句“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诗人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对于友情的那一份深沉的爱,蕴含了浓郁的离情。《送柴侍御》这是作者贬龙标尉时写的一首送别诗。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感,“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作者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情感豁达、乐观。3.D 4.①以身作责,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和经历教导后代,以言行而化育;②用为国以忠,为亲以孝告诫儿孙后代不可做不忠不孝之人,奸诈之徒,虚伪之辈;③用耕读持家教导儿孙要勤奋有为,宽容有度,谦逊以虚,奋发向上,积极上进;④用法乎先圣以修身立事鼓励儿孙不论于农于士都要至善至诚,心怀家国社稷。(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言行前后矛盾”错。不矛盾,作者用“道在六经宁有尽”是为了说明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希望儿孙们要努力学习,效法先贤之道,胸怀家国。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首联,“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先向儿子发问,我自己岁靡廪粟,无功无劳,这一点我是有自知之明的,那么你们将拿什么来报效国家、报效这个圣明的时代呢?以身作责,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和经历教导后代,以言行而化育;“事国事亲惟不欺”,对待国家,侍奉双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不欺”,要诚恳用为国以忠,为亲以孝告诫儿孙后代不可做不忠不孝之人,奸诈之徒,虚伪之辈;颈联,“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继续写对儿子的教导,六经之中,大道岂有尽头?所以要常常读书明道。百亩之田,只要勤劳耕种,生活就无饥馁之患。用耕读持家教导儿孙要勤奋有为,宽容有度,谦逊以虚,奋发向上,积极上进;“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熟读周公七月诗”,教育儿子,不管是种地的农夫,还是读书的士人,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对待国家,侍奉双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不欺”,要诚恳。“周公七月诗”的典故意指王业艰难,国运多舛,最后这两句是在告诫儿子,千万不要忘记为国效力,重整河山。用法乎先圣以修身立事鼓励儿孙不论于农于士都要至善至诚,心怀家国社稷。5.C 6.①李白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以及由衷的劝勉和宽慰。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 ②香菱诗借“月亮”写出了香菱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只身一人的孤独之情。“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大意是惹得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不使人们永远团圆。此时香菱已是薛蟠的小妾,而薛蟠远在江南,香菱一人寄居大观园。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人物形象的能力。C.“描绘出月色的朦胧清淡”错误,香菱诗的首联、颔联“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大意是月亮的光华谁也难把她遮掩,她倩影多娟美而质地多清寒。广袤的原野一片银色,传来捣衣声阵阵,雄鸡报晓,残月仍挂天边。描绘出月色的清晰可见,而非朦胧清淡。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综合来讲,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以及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意思是惹得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不使人们永远团圆。嫦娥因偷食长生不老药而不得不飞升登上月亮,与她的意中人后羿永远分离,想来她孤独凄凉的心是和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此时香菱已是薛蟠的小妾,而薛蟠远在江南,香菱一人寄居大观园。香菱诗借“月亮”写出了香菱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只身一人的孤独之情。7.D 8.①王诗主要从杜甫忧国忧民的美好品质来抒发诗人对杜甫的仰慕之情,杜甫一生坎坷不平,不被重用,生活困顿,但他不顾及个人的痛苦和不幸,始终关心国家人民,充满浓厚的爱国情怀。②元诗主要从杜甫超凡的创作才华来抒发诗人对杜甫的仰慕之情,杜甫的诗篇让人感到亲切,杜甫不会刻意地模仿古人,会结合那个时代的通俗语言来创作,敢于创新。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元诗写杜甫为人率直……不违背圣贤的准则做事”错误,元诗“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两句是写杜甫大胆创新,直接运用当时的新鲜语言,不去刻意模仿古人的辞藻,并不是在写杜甫“为人率直……不违背圣贤的准则做事”。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捕捉两首诗歌字里行间的信息,根据杜甫的言行、心情、追求等,感受两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对两位诗人进行比较,答出两位诗人的不同点。王诗前六句写杜甫命途多舛,一生穷困潦倒,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年近半百,却只担任一个小官,还被呵斥,后来还被贬谪,漂流四方。他的家庭生活非常穷苦,妻子瘦弱而倒下,幼子饿死,一家人还常常受到盗贼兵祸的威胁。后六句写杜甫这样的环境下,依然心怀国家社稷,他不忘吟哦,他用诗歌去揭露战争的残酷,去表现民间疾苦。他的心愿就是希望皇上能成为像饶舜那样圣明的君主,大臣都能像商朝的伊尹和周朝的周公旦一样贤能。只要所有的士子都能不受冻,有安身之地,即使只有他一个人住所破旧,让他受冻死去也愿意。故王诗主要从杜甫忧国忧民的美好品质来抒发诗人对杜甫的仰慕之情。“杜甫天材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写杜甫文学才华出众,他的诗篇让人感到亲切,“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是说杜甫写诗喜欢直截了当地说当时的语言,不会刻意地模仿古人。可见,元诗主要从杜甫超凡的创作才华来抒发诗人对杜甫的仰慕之情。9.C 10.①岑参的诗中表现出的是对暴风雨视若等闲的豪迈情怀:前文极写水路艰险,最后两句“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直接道出自己平生心怀忠信之念,艰难险阻完全可以忽略,诗人对眼前的暴风雨视若等闲,豪迈豁达之情跃然纸上。②宋琬的诗中表现出的是在高压统治之下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是对家乡的思念、对前路的担忧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C.“虽经历坎坷,终峰回路转,可以宏图大展”错误,该分析与全诗的情境不合,诗人一语双关,明写过了瞿塘峡这险要之处,西行之路还十分漫长;实写未来的仕宦之路,正如这瞿塘峡西面的水路一样险恶,一样漫长,体现出的应是“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并非“峰回路转,可以宏图大展”。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岑参《江上阻风雨》是岑参从成都赴嘉州刺史任,船在岷江上为风雨所阻时所作,此时诗人是赴任途中,心情应是昂扬的;再看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如“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老树蛇蜕皮,崩崖龙退骨”,由江面到江岸,诗人描绘了夏天暴风雨在江上的肆虐,画面浩大,有震撼人心之力量,好似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豪迈情怀;如最后两句,“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因为自己平生怀抱忠信之念,艰难险阻完全可以忽略,作者对眼前的暴风雨完全是视若等闲,豪迈豁达之情跃然纸上。《江上阻风》的作者宋琬却是被诬陷下狱三年,直到清康熙十一年冤情才得以昭雪,年近花甲之时才被起用,这其实也就暗示了人物的情感;再看诗中描绘的景,路悠悠、征人泪、巨浪、西风、白头这些意象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再看流露情感的词语,如“无聊”,直接点明此时的心情,因路途受阻而百无聊赖,接着由前路悠悠而想到自己仕宦之路的险恶漫长,内心流露出的是惊惧惶恐,最后以“征人泪”“共白头”展露了自己的故园之思,羁旅之愁,仕途之苦。11.A 12.①抒发了与友人离别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与上宁之间的深厚友谊。②借景抒情,雪后初晴的少室山虽景色宜人,但送别友人,心情抑郁。③细节描写,友人渐行渐远,诗人伫立远眺。表现对友人的惜别之情。④衬托,乐景衬哀情等(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A.“以拟人手法,写少室山晴雪不同的座座山峰,似与王宁分别“的说法错,开头两句意思是雪后的少室众峰并不完全相同,有一些山峰和其他山峰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描绘了少室山山峰众多,晴雪不同的景象。关键是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的“别”是区别,而不是“分别、告别”。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并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然后通读诗歌,圈画出相关诗句进行分析。具体而言:开头两句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写雪后少室众峰,从大处着笔,写出众峰同中之异,别具特色。 第三,四句是对第二句的展开,属于细描。以“半山青松”写晴峰,以“素色峨峨”应雪峰,一个“连”字,写出晴峰的广袤,两个“峨”字,突出雪峰的高峻,在色彩上青白相间,非常素美。第五、六句写晴,刻画精微,用笔细腻。雪后初晴,天空湛蓝,落日斜照,几缕欲尽未尽的白云缠于山腰,浮予松上,青、红、蓝、白四色辉映,白云、斜晖,青松、雪峰动静相衬。同时,半山青松,松上自云,云上雪峰,雪映落霞,层次鲜明,具有很强的立体感。第七、八句写送别双方为妙不可言,难以形容的美景所吸引,故而留连景致,忘了启程,致使北风吹来,才感到寒冷,才注意到时间不早,这正是以乐景写哀情,即以美景衬托别离的伤感的手法。这两句从侧面供托出“少室雪晴”之美,透露出主客惜别之情。最后两句,寓情于景。写他们在夕阳西下,不得不别时,仍然依依不舍,驻马浮桥之上,眺望南山之景。这表现了诗人与王宁之间的深厚友谊。13.C 14.①燕子在社日的时节就辞巢而去,菊花在重阳的时节则冒雨而开。 ②借景抒情,以燕子辞巢暗示疏离尘世的心绪,以菊花冒雨而开暗示承诏出仕的意愿。 ③表现出诗人思绪纷繁、应时而择的犹豫徘徊,为尾联“自迟回”作铺垫。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尾联直抒胸臆”说法错误,“临岐终日自迟回”借助面对歧路难以抉择的动作来表现自己犹豫徘徊的心理,不是直抒胸臆。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意思是燕子知道在社日辞巢离去,菊花懂得在重阳的时节开放,即使是下雨也会冒雨而开。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结合前面“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可知这里以燕子辞巢暗示安逸闲适的隐居生活,寄托疏离尘世的心绪;以菊花冒雨而开暗示作者承诏将出,即使面对仕途风雨也要像菊花一样盛开。 借助燕子、菊花表现出诗人思绪纷乱、面对诏令的犹豫徘徊,为尾联“临岐终日自迟回”作铺垫。15.C 16.(1)比喻。本词将乐声比作男女谈情的私语。《琵琶行》将琵琶声比作“私语”“急雨”等。比喻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将音色特质和节奏起伏表现得真实可感,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2)烘托。本词中“无泪与君倾”写音乐之动人,让人连连泣下,以至最后再也没有泪水倾洒了《琵琶行》则有“主人忘归客不发”“江州司马青衫湿”(举出一例即可)。这都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或环境的描写,侧面烘托出音乐的艺术效果,令人沉浸在音乐世界里回味无穷。(3)对比。本词所写的音乐忽而轻柔、忽而雄壮,忽而切近,忽而悠远,忽而高扬、忽而低沉(举出一例即可)。《琵琶行》中有“大弦”的强急粗重和“小弦”的轻柔细密,有“间关莺语”的流利婉转和“泉流冰下”的冷涩悲咽(举出一例即可)。这种手法,呈现出音色、节奏甚至情感上的巨大反差,突显了音乐表现的丰富性和弹奏者非凡的艺术功力。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蕴含着对当权者翻云覆雨的慨叹”错,此处的“风雨”指弹者的指间好像能兴风作雨。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1)比喻本词中,“昵昵儿女语”将乐声比作男女谈情的私语,“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将乐声比作勇士猛进的呼喊,“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将乐声比作飘荡的晚云飞絮,“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将乐声比作百鸟和鸣、攀高走险和坠入深渊。这些诗句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战士在鼓声下驰骋沙场,无人可挡。《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把琵琶声比喻成“急雨”“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间关莺语”“冰泉冷涩”“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和“裂帛”“莺语花底”等易于感知的其他声响或形象,将音色特质和节奏起伏表现得真实可感,产生了动人心弦的感染力。(2)烘托本词中,“肠中冰炭”,是说音乐一会儿使人感受到悲凉的寒意,一会儿又让人领略到欢快的热情写听者感受之深。诗人用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烘托出音响之撼人,使人坐立不宁,让人产生强烈的感情波动;还有,“无泪与君倾”写音乐之动人,以致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琵琶行》中,“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两句,借贬低无雅乐,表现诗人内心孤独,缺少精神享受,从侧面表现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都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或环境的描写,侧面烘托出音乐的艺术效果,令人沉浸在音乐世界里回味无穷; (3)对比本词上阙描写音乐从开始的轻柔旖旎,瞬间变为雄壮高扬,然后归于悠扬致远;下阙则对比音乐本身,一是同一时间内,繁音细响与清越之声之对比,二是不同时间内,音乐之抑扬起伏的对比。《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大弦如急雨”的强急粗重和“小弦如私语”的轻柔细密两种旋律对比,“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写出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呈现出音色、节奏甚至情感上的巨大反差,突显了音乐表现的丰富性和弹奏者非凡的艺术功力。17.B 18.①王诗生动描摹登高所见之景,又融入虚写想象,流露出了诗人纵目游览的惬意与自在。②谢诗描写了登高所见的肃杀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思归不得的愁苦。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B.“见到了莲桂花开的盛景”错。“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是说那高洁雅丽的莲花只有盛夏时节才吐蕊,那清香疏淡的桂花却要随着秋天的来临才能开花。可见,诗人并未见到盛开的莲花和桂花。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王诗写登高所见,采用了地域上由远及近、空间上由上而下、时间上由先及后的写法,写得很有层次和条理。诗的开篇紧扣题面,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游人”之所以要“临高台”的原因。接下来就开始写登高所见了,纵然夏未至秋未到,莲花桂葩的神采风韵眼下“游人”确实无从领略,可是此时他心中却想象到了。当“游人”从夏莲秋桂的遐想中回到现实中时,他的目光已向稍远的地方投去。园外,那杨花柳絮在低空轻飘飘地飞扬。而清晨早已散去的鸟儿,此刻已然到归巢时候,它们正陆陆续续地动远方回来。诗人在摹写登高所见的同时,又将未见景象融入其中的写法,是一种艺术上的创新,流露出了诗人纵目游览的惬意与自在。谢诗首两句写游子登高而思乡,首句点明一篇主旨——“思归”。“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写登台所见。接着“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二句写身所感受。“谁知倦游者”句,与首句照应,揭示“思归”之意。全诗八句,从“思归”起,到“故乡忆”结。明写“思归”之情,实写“倦游”之意。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登高所见的肃杀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思归不得的愁苦。如走珠流玉,读来意味深沉,凄楚动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贵州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西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