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数学评课圆柱的体积_人教新课标 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35374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年级下数学评课圆柱的体积_人教新课标
展开六年级下数学评课-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
听了刘老师上的《圆柱的体积》一课,深有感触。这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的一开始,刘老师复习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图形的计算公式,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abh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aah,统一成一个计算公式v=sh。并向学生提问:这个统一的计算公式是否也能用来求圆柱的体积?通过设疑揭题从而引入新课。教者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衔接自然。新课引入“引”出了学习新知识的思路, ,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新课教学,教者积极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教者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足够大的学习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者让学生拿出课前布置的预习单作业,把自己预习的结果在四人小组讨论,同时,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学生学习小组活动中去,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新知过程中,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围绕预习单的问题去进行实践、探索、发现。学生四人小组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把圆柱体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学生在操作、比较中,紧紧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学生在逐题汇报预习单内容时,教师的"导"、"放"、"扶"层次分明,教师虽然没有讲太多东西,但保证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评价与反思,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师与生、生与生间的交流评价,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合作交流是学生体验的有效途径。使学生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是:
(1)处理推导过程不够到位,只讲清了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高,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没有进一步弄清圆柱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如:圆柱的半径=长方体的宽,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长方体的长。
(2)本节课我觉得在练习上还可以下一番功夫,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开放的习题。总之,本节课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学得灵活,体现了重在思,贵在导,导思结合的原则,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素质教育思想。
六年级上数学评课稿位置_人教新课标: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数学评课稿位置_人教新课标,共35页。
六年级上数学评课稿利息_人教新课标: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数学评课稿利息_人教新课标,共3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准确定位,激发探究欲望,不足之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六年级下数学评课圆柱的认识_人教新课标: 这是一份六年级下数学评课圆柱的认识_人教新课标,共2页。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