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潮汐车道”设置的主要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学年第二学期浙江七彩阳光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地理学科试题命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为了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我国每隔几年就要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下表为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到第七次人口普查的部分统计数据。读表完成下面小题。年份总人口(亿)出生率(%)老龄化(%)平均家庭户人口性别比城镇化率(%)一普(1953)5.82374.44.33107.513.26二普(1964)6.9439.343.64.43105.4618.40三普(1982)10.0822.284.94.41106.320.60四普(1990)11.3321.065.63.96106.626.23五普(2000)12.6514.037.03.44106.7436.09六普(2010)13.3911.98.93.1105.249.68七普(2020)14.118.513.52.62105.5763.89 1. 七次人口普查期间( )A. 总人口数每年持续增加 B. 出生率决定了总人口数的增减C. 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 D. 城镇化率增长整体呈加速态势2. 平均家庭户人口数的变化与下列现象相关性最大的是( )①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②城市产业结构调整③婚姻生活观念改变④住房条件不断改善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明清时期,华北地区农民纷纷前往东北地区开垦农牧,该现象被称为“闯关东”。而如今,东北人口大量南迁,在这当中出现了一些有条件的老人,在冬季来临前到南方居住生活,来年返春后回东北居住的现象,被称为“候鸟式”人口迁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 “闯关东”和“候鸟式”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别是( )A. 经济因素气候因素 B. 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C.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D. 社会文化因素气候因素4. 下列不属于“候鸟式”人口迁移遇到的困难是( )A.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严格,迁入地落户困难 B. 距离长,交通费用高C. 融入当地生活习俗文化有困难 D. 子女异地探亲不方便重庆简称“渝”,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是著名的山城和雾都,1997年被设立为直辖市,辖38个区县,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量外部资金注入,读“来渝资金总量前十位省市及比重图”,完成下面小题。5. 来渝资金总量前十位的省市当中,四川和云南的投资优势有( )①经济更为发达,资金雄厚②空间距离更近,投资方便③地域文化相近,营商环境较好④产业结构相似,投资互补性强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6. 来渝资金的加大,对重庆市的影响有( )①增加迁入人口数量②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③改善城市空间格局④提高人口合理容量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读“三种农业区位的影响程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7. 示意图中乙区块表示的农业行为是( )A. 水稻种植业 B. 商业型谷物种植业 C. 商业型乳酪业 D. 游牧业8. 某城郊农户为提高收益,改水稻种植业为花卉园艺业,其经营模式转变表现为( )A. 丁转为甲 B. 丙转为庚 C. 己转为戊 D. 戊转为丙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市区居民迁往郊外居住,产生了进出城交通的“潮汐现象”,即每天早晨进城方向交通流量大,反向流量小,傍晚则反之。为此,交通部门临时设置了“潮汐车道”,在早晚交通高峰时,相应调整部分车道的行驶方向,以分解交通流量。图为某交通高峰期时的道路行驶方向设置示意,完成下面小题。9. 图示现象出现的时间,和交通部门临时设置的“潮汐车道”编号分别为( )A. 8:00,车道一 B. 17:00,车道二 C. 8:00,车道三 D. 17:00,车道四10. “潮汐车道”设置的主要目的是( )①减少道路违章行驶②优化配置道路资源③减少高峰出行车辆④有效缓解道路拥堵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下表为我国2010年到2020年的部分人口变化数据。读表,完成下面小题。人口总量前五省份(2020年·万人)人口增加前五省份(万人)人口增幅前四省份(万人)人口萎缩前五省份(万人)广东12601广东2171广东>20%黑龙江646山东10152浙江1014西藏>20%吉林337河南9936江苏609浙江>18%辽宁115江苏8475山东573新疆>18%山西79四川8367河南534 内蒙古65 11. 从表中可知( )A. 广东因人口容量大,成为人口总数和增加数最多的省份B. 浙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江苏省高C. 广东、浙江人口增幅大是因为人口迁入影响,西藏、新疆则不同D. 浙江的人口增加数排位第二,但人口总数未进前五,说明人口基数少12. 我国2010年-2020年的人口迁移,表中数据可以明显反映出的是( )A. 从西部向东部 B. 从东北向南方 C. 从内陆到沿海 D. 从沿海到内陆木拱廊桥分布于闽浙边界山区,是当地乡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场所。读某廊桥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3. 闽浙边界的廊桥架普遍采用木结构,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①森林资源丰富,就地取材方便②抵御大风,防范桥体坍塌③整体架构较轻,减小桥体承重④防潮排水,遮风避雨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14. 图示廊桥不远处新建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其作用是( )①搭建备用过河通道,防范古廊桥倒塌②加大通行量,新增车辆通行道③分流廊桥通行量,保护古建筑④新增交易休息场所,促进地方贸易发展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某农业公司为开拓市场,利用电子商务获取订单,并实行基地栽培、网上交易、终端配送的一体化经营,形成农产品产、运、销“三位一体”,下图为该公司经营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 该公司的经营模式主要体现的是( )A. 互联网+农业 B. 精准农业 C. 智慧农业 D. 处方农业16. 图示的“中间环节”不包括( )A. 产品展示 B. 线上签约 C. 现场采购 D. 物流配送17. 不同的农地质量,开发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农地边际化是指农地产出不及预期,农地被其他用途排挤、滑入边际利用,甚至出现弃耕撂荒的现象。读下图,应对农地边际化现象的有效措施是( )A. 推广大型农机设备使用 B.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C. 加大农田基本建设 D. 因地制宜改变种植方式莫斯科是俄罗斯首都,城市布局严整,呈环形和放射状,红场是莫斯科的中央广场,以条石铺砌的广场为中心,西侧是克里姆林宫,北面为国立历史博物馆,东侧为百货大楼,南部为瓦西里布拉仁教堂,众多的红色穹窿塔楼配以喷泉雕像,构成了一组精美的建筑群体,被誉为古代俄罗斯建筑艺术的代表,读“红场局部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8. 莫斯科的城市格局( )A. 围绕红场呈同心圆布局 B. 中心与四周的建筑物高度差别大C. 高层建筑分布在城市内圈 D. 以红场中轴线对称19. 莫斯科红场体现的建筑风格元素有( )A 斗拱飞檐 B. 雕梁画栋 C. 柱廊雕塑 D. 亭台楼阁某大城市依山傍水,规划完整。下图是“该城市距市中心不同距离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百分比统计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20. 图中①②③三类用地分别为( )A. ①商业用地 ②农业用地 ③居住用地 B. ①商业用地 ②居住用地 ③农业用地C. ①居住用地 ②商业用地 ③农业用地 D. ①居住用地 ②农业用地 ③商业用地21. 图示范围内的地形( )A. 以山地为主,平原分布在西南外围 B. 以山地为主,平原分布在东南外围C. 以平原为主,山地分布在东南外围 D. 以平原为主,山地分布在西部外围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城归类似于“海归”,就是从城里返回乡下的创业人员。近年来,我国一些农民工在城市开阔了眼界、掌握了技能、积累了财富后,出现了返乡创业的潮流。读“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示意图”(其中“+”表示拉力因素,“-”表示推力因素,“0”表示无关的因素),完成下面小题。22. 对城归现象中的推拉理论分析正确的是( )A. 城市生活成本高,成为推力因素 B. 乡村创业环境改善,成为拉力因素C. 户籍制度的管理,是无关因素 D. 回迁交通不便,成为中间阻力23. 城归现象出现,对所在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是( )A. 城市老龄化得以缓解 B. 虚假城市化现象逐渐显露C. 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 D. 城乡协调发展,差距缩小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对粮食的需求量很大。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可以发挥地区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粮食生产的能力。读“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24. 商品粮基地建设体现的农业生产发展变化特点有( )A. 从专业化到小而全 B. 从相对分散到适度集中C. 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 D. 农业生产经营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25.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面积大范围萎缩,原因是( )A. 水土流失等生态毁耕 B. 洪涝台风等灾害毁耕C. 产业结构调整 D. 城市化占用耕地职住平衡是指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居民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就业人口数量。读“2017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6. 二环内的职住比出现一个极小值的原因可能有( )A. 受逆城市化影响,人口外迁 B. 为保护中心区古风貌,产业用地规划受限C. 产业外迁,就业岗位相对减少 D. 中心区居住环境下降,职住分离27. 近年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会导致( )A. 平均居住成本下降 B. 平均出勤距离增加C. 岗位工资收入增加 D. 环线间交通压力加大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2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日本是个群岛国家,周边海域广阔,海洋资源丰富。国土面积为37.8万平方公里,与我国云南省面积基本等同,人口达1.26亿,是云南省的3倍。日本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占国土面积的3/4,受限于耕地严重缺乏,日本粮食主要依赖进口,近几十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大力推广,日本的粮食自给率有所提高。材料二 日本日平均气温≥10℃的日数分布图(图中数字单位为日)。(1)日平均气温≥10℃日数温度的累加称为______,该指标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作物的______、栽培方法和_______。日本日平均气温≥10℃的日数呈现_______的分布规律,影响该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是_____。(2)结合日本的地形特点和海域环境,按照因地制宜原则,日本的农业类型应该倾向于发展种植业、______和_________,其中种植业的主要农作物是____。同样受地形影响,日本的乡村聚落多呈_________(填密集型或分散型)(3)受气候的影响,日本的人口南部___________于北部(填多或少)。受地形和交通的影响,日本的人口和城市多分布在___________地区,与云南省相比,影响日本人口合理容量更大的因素是_______,____。(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温≥10℃日数间隔变化最大是_________地,分析其变化大的原因______。(5)为了应对粮食产量不足的困境,指出日本可以采用的农业生产技术。29.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山峰海拔多为300-400米,平原仅占香港土地面积的1/6,但是商贸发达,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是个地狭人稠的海湾城市。农产品主要依靠进口,本地只生产城市居民每日生活必备的部分农产品。近年来,香港陆陆续续有大批居民迁移到西方国家,空缺的人口正在被内地人才填补,这一现象被称为“西出东进”。图1为香港城市用地结构示意图,图2为香港城市景观图。材料二 在香港近海的岛屿上,还保留着渔民居住的石头房。这些房屋依山而建,用石头砌建,低矮少窗,斜梁尖顶,瓦片上普遍压放着石块,当地人称“石瓦”。图3、图4为石头房景观图。(1)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__。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一些国家过量的乡村人口涌入城市,超出了其经济承受能力,形成了如南美洲阿根廷等国家的__________城镇化现象;而印度等南亚国家则因城镇化过程落后于经济发展,表现为__________城镇化现象。(2)图1中甲图例代表的城市功能区是__________,从空间分布上看,该功能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__________。香港的城市空间结构以维多利亚港为中心,表现为__________布局(填圈层式或棋盘格)。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香港“西出”现象属于__________人口迁移。(3)香港的三大产业中,占比最高的是__________。香港的农业以生产水果、蔬菜、乳畜产品为主,生产粮食较少,从区位因素角度考虑,主要是受有限的__________和广阔的__________的影响。(4)依据材料二,把“依山而建”“就地取材”“斜梁尖顶”“低矮石瓦”填写到下图中。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5)近年来香港的部分居住区向外围郊野、半山区发展,这一趋势属于城镇化进程中的__________现象,请分析香港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______。
2022学年第二学期浙江七彩阳光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地理学科试题命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为了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我国每隔几年就要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下表为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到第七次人口普查的部分统计数据。读表完成下面小题。年份总人口(亿)出生率(%)老龄化(%)平均家庭户人口性别比城镇化率(%)一普(1953)5.82374.44.33107.513.26二普(1964)6.9439.343.64.43105.4618.40三普(1982)10.0822.284.94.41106.320.60四普(1990)11.3321.065.63.96106.626.23五普(2000)12.6514.037.03.44106.7436.09六普(2010)13.3911.98.93.1105.249.68七普(2020)14.118.513.52.62105.5763.89 1. 七次人口普查期间( )A. 总人口数每年持续增加 B. 出生率决定了总人口数增减C. 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 D. 城镇化率增长整体呈加速态势2. 平均家庭户人口数的变化与下列现象相关性最大的是( )①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②城市产业结构调整③婚姻生活观念改变④住房条件不断改善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答案】1. D 2. B【解析】【1题详解】从表中看出人口普查周期为10年一次,不能得出每年增加的人口数,A错误;总人口数除了出生率还包括死亡率的变化和国际人口迁移的变化,B错误;老龄化程度没有逐步加深,在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出现了下降,C错误;从表中看出城镇化率增长整体呈加速态势,D正确。故选D。【2题详解】从表中看出平均家庭户人口数呈下降趋势,说明城镇化建设加快,以前农村的多人口户变成了城市的少人口户,人口向城市迁移,①正确;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加大,和户人口数关系不大,②错误;婚姻生活观念改变,使人们生育率下降,户人口数减少,③正确;住房条件改善使人们更喜欢小家庭生活,而不是大家族一起生活,户人口数减少,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故选B。【点睛】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在农村生活以农业活动为主,需要大量劳动力,大家族生活在一起有利于农业生产,城市以工商业活动为主,每个人工作的位置是有差别的,不再需要一起生活,大家族逐渐分散。明清时期,华北地区农民纷纷前往东北地区开垦农牧,该现象被称为“闯关东”。而如今,东北人口大量南迁,在这当中出现了一些有条件的老人,在冬季来临前到南方居住生活,来年返春后回东北居住的现象,被称为“候鸟式”人口迁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 “闯关东”和“候鸟式”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别是( )A. 经济因素气候因素 B. 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C.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D. 社会文化因素气候因素4. 下列不属于“候鸟式”人口迁移遇到的困难是( )A.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严格,迁入地落户困难 B. 距离长,交通费用高C. 融入当地生活习俗文化有困难 D. 子女异地探亲不方便【答案】3. A 4. A【解析】【3题详解】从题干得知闯关东是去东北开垦农牧,以经济因素为主,候鸟式人口迁移是东北老人在冬季到南方居住生活,以气候因素为主,A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政治和文化因素,B错误;候鸟式迁移不是政治因素,C错误;闯关东不是社会文化因素,D错误。故选A。【4题详解】候鸟式迁移一般不涉及户籍问题,户籍管理制度对其影响小,不是困难,A符合题意;从东北到南方距离远,交通费用高,是困难之一,B错误;东北文化和南方文化有一定差别,融入当地生活习俗文化有困难,C错误;子女工作地在东北,老人度假地在南方,探亲不方便,有困难,D错误。故选A。【点睛】冬天到温暖舒适的南方养老,夏天去清凉宜人的北方避暑,吃住在异地养老院,消费比单纯旅游或者异地购房划算许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富裕起来的退休人群,尝鲜做起了"候鸟一族"。酷暑前,"候鸟一族"飞去哈尔滨、大连、青岛等北方城市,冬天则去海南、广州等南方城市"取暖过冬"。重庆简称“渝”,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是著名的山城和雾都,1997年被设立为直辖市,辖38个区县,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量外部资金注入,读“来渝资金总量前十位省市及比重图”,完成下面小题。5. 来渝资金总量前十位的省市当中,四川和云南的投资优势有( )①经济更为发达,资金雄厚②空间距离更近,投资方便③地域文化相近,营商环境较好④产业结构相似,投资互补性强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6. 来渝资金的加大,对重庆市的影响有( )①增加迁入人口数量②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③改善城市空间格局④提高人口合理容量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答案】5. C 6. C【解析】【5题详解】四川和云南相对于广东和上海等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资金没那么雄厚,①错误;四川和云南靠近重庆,投资方便,②正确;四川、云南和重庆的文化类似,语言相通,营商环境较好,③正确;图中看不出产业结构,既然云南四川到重庆投工资,可推测云南四川和重庆产业结构可能不相似,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故选C。【6题详解】来重庆的资金加大,可以推动重庆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人口迁入,①正确;重庆在资金的加持下工业得以快速发展,工业化又推动城市化发展,②正确;来渝资金和城市空间格局关系不大,③错误;来渝资金可以促进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含量,有利于人口合理容量的提升,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故选C。【点睛】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与科技发达程度、经济发展程度、开放程度有正相关关系,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读“三种农业区位的影响程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7. 示意图中乙区块表示的农业行为是( )A. 水稻种植业 B. 商业型谷物种植业 C. 商业型乳酪业 D. 游牧业8. 某城郊农户为提高收益,改水稻种植业为花卉园艺业,其经营模式的转变表现为( )A. 丁转为甲 B. 丙转为庚 C. 己转为戊 D. 戊转为丙【答案】7. B 8. D【解析】【7题详解】水稻种植业对劳动力密集度的要求高,但图示乙的要求低,A错误;乙区块表示商品化程度高,机械化程度高,劳动力密集程度低,符合商品型谷物种植业特点,B正确;商业型乳酪业属于加工业不是农业,C错误;游牧业机械化程度和商品化程度都低,D错误。故选B。【8题详解】丁转为甲是机械化程度和劳动力密集程度提升,但水稻种植业转为花卉种植业是商品化程度提高,A错误;丙转为庚是机械化程度提升和劳动力密集程度与商品化程度下降,B错误;己转为戊是劳动力密集程度提高,与题干不符,C错误;水稻种植业改为花卉种植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劳动力密集程度没有变化,经营模式由戊转变为丙,D正确。故选D。【点睛】水稻种植业适合小农经营,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高,属于自己型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对交通运输和科技要求高,产品主要用于出售。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市区居民迁往郊外居住,产生了进出城交通的“潮汐现象”,即每天早晨进城方向交通流量大,反向流量小,傍晚则反之。为此,交通部门临时设置了“潮汐车道”,在早晚交通高峰时,相应调整部分车道的行驶方向,以分解交通流量。图为某交通高峰期时的道路行驶方向设置示意,完成下面小题。9. 图示现象出现的时间,和交通部门临时设置的“潮汐车道”编号分别为( )A. 8:00,车道一 B. 17:00,车道二 C. 8:00,车道三 D. 17:00,车道四10. “潮汐车道”设置的主要目的是( )①减少道路违章行驶②优化配置道路资源③减少高峰出行车辆④有效缓解道路拥堵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答案】9. B 10. D【解析】【9题详解】8点为上班时间,应该把车道三变为潮汐车道,A错误;从图中看出原有的出城道路为车道三和四,现在增加了车道二为潮汐车道,说明出城方向拥堵,为下午下班时间,即17:00,B正确;8点为上班时间,但图中为下班时间,C错误;17点为下班时间,应把车道二变为潮汐车道,不是车道四,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潮汐车道的设置可以增加道路宽度,减少道路违章,但不是设置的主要目的,①错误;潮汐车道设置可以让道路资源不会浪费,优化配置,②正确;潮汐车道不会减少高峰出行车辆,③错误;在通行高峰增加道路数量,可以有效缓解道路拥堵,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故选D。【点睛】潮汐式拥堵"在各大、中城市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居民的"“潮汐化出行”,区域功能单一,人们作息时间相同,城市机动车的高使用频率,数量大。下表为我国2010年到2020年的部分人口变化数据。读表,完成下面小题。人口总量前五省份(2020年·万人)人口增加前五省份(万人)人口增幅前四省份(万人)人口萎缩前五省份(万人)广东12601广东2171广东>20%黑龙江646山东10152浙江1014西藏>20%吉林337河南9936江苏609浙江>18%辽宁115江苏8475山东573新疆>18%山西79四川8367河南534 内蒙古65 11. 从表中可知( )A. 广东因人口容量大,成为人口总数和增加数最多的省份B. 浙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江苏省高C. 广东、浙江人口增幅大是因为人口迁入影响,西藏、新疆则不同D. 浙江的人口增加数排位第二,但人口总数未进前五,说明人口基数少12. 我国2010年-2020年人口迁移,表中数据可以明显反映出的是( )A. 从西部向东部 B. 从东北向南方 C. 从内陆到沿海 D. 从沿海到内陆【答案】11. D 12. B【解析】【11题详解】从表中看出广东人口总量和增加数都是最多的,这是因为广东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大量人口迁入形成的,而不是人口容量大形成,A错误;浙江人口增加数比江苏高,但是没有2010年人口总量数据,不能计算增长率,B错误;广东、浙江人口增幅大是由于人口迁入的影响,西藏、新疆也是人口迁入的影响为主,C错误;浙江人口增加数排位第二,说明增加数多,但总数少,再结合人口增幅大于18%,增加数1014万人,说明人口基数少,D正确。故选D。【12题详解】表中数据反映出人口增加地区主要为东部沿海地区和西藏、新疆,但不能说明人口从西部到东部,A错误;从表中知道人口萎缩前列的都在东北地区,说明人口都在迁出,人口增加的以广东、浙江等南方地区为主,说明这些迁出的人口到了南方,B正确;表中没有内陆迁出人口的数据,C错误;沿海地区的人口是增加的,说明人口迁往沿海,D错误。故选B。【点睛】我国人口的迁移在改革开放后受经济因素影响大,东部沿海地区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吸引内陆欠发达省份的人口流入这些地区,东北地区由于传统重工业的萎缩,导致就业机会减少,人口流出。木拱廊桥分布于闽浙边界山区,是当地乡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场所。读某廊桥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3. 闽浙边界的廊桥架普遍采用木结构,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①森林资源丰富,就地取材方便②抵御大风,防范桥体坍塌③整体架构较轻,减小桥体承重④防潮排水,遮风避雨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14. 图示廊桥不远处新建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其作用是( )①搭建备用过河通道,防范古廊桥倒塌②加大通行量,新增车辆通行道③分流廊桥通行量,保护古建筑④新增交易休息场所,促进地方贸易发展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答案】13. C 14. D【解析】【13题详解】闽浙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充足,植被茂密,木材众多,①正确;木质结构对桥体坚固程度没有影响,因为木结构主要在桥上用于廊道建设,不是桥体建设,②错误;木结构比起砖石结构较轻,可减小桥体承重,③正确;木结构可以遮风避雨,但不能防潮,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故选C。【14题详解】钢筋混凝土桥梁可以作为备用过河通道,但对防范古廊桥倒塌没有关系,①错误;钢筋混凝土桥梁建在不远处,可以增加通行效率,新增车辆通行通道,②正确;人和车辆可以选择钢筋混凝土桥梁,减少古廊桥通行量,保护古建筑,③正确;钢筋混凝土桥梁不具备遮光避雨条件,不能作为交易休息场所,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故选D。【点睛】古廊桥大多建于古大道的村落附近,通过建造廊桥,把交通、商贸、宗教、休闲融于一体,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消遣、夏季纳凉和土特产买卖的好去处。同时,廊桥造型优美,或如长虹饮水,或如玉龙凌波,飞檐斗拱、错落有致,给青山绿水增添了无限诗情画意。某农业公司为开拓市场,利用电子商务获取订单,并实行基地栽培、网上交易、终端配送的一体化经营,形成农产品产、运、销“三位一体”,下图为该公司经营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 该公司的经营模式主要体现的是( )A. 互联网+农业 B. 精准农业 C. 智慧农业 D. 处方农业16. 图示的“中间环节”不包括( )A. 产品展示 B. 线上签约 C. 现场采购 D. 物流配送【答案】15. A 16. C【解析】【15题详解】从材料中可知,该农业公司利用电子商务获取订单,说明和互联网关系密切,并和农产品销售结合,A正确;该模式体现的是互联网农业,不是精准农业,精准农业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与管理的系统,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B错误;智慧农业和精准农业类似,C错误;处方农业是控制化肥、农药污染的"处方"农业,与互联网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16题详解】中间环节包括在网络上进行产品展示,A错误;也包括在线上签约,B错误;销售环节采用的终端配送,没有现场采购,C正确;互联网销售采用物流配送,属于中间环节,D错误。故选C。【点睛】互联网农业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实现农业发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农业发展方式。互联网农业这样的发展方式能够使互联网重塑农产品流通模式,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新发展。17. 不同的农地质量,开发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农地边际化是指农地产出不及预期,农地被其他用途排挤、滑入边际利用,甚至出现弃耕撂荒的现象。读下图,应对农地边际化现象的有效措施是( )A. 推广大型农机设备使用 B.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C. 加大农田基本建设 D. 因地制宜改变种植方式【答案】C【解析】【详解】应对农田边际化主要是让农地用途不被改变,推广大型农机设备和保持农地用途关系不大,A错误;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可以增加农民种植积极性,但不可持续,B错误;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旨在让农田用途专一,不能它用,C正确;改变种植方式不能保证农田不被用作其他用途,和农地边际化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点睛】基本农田是指中国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永久基本农田既不是在原有基本农田中挑选的一定比例的优质基本农田,也不是永远不能占用的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就是我们常说的基本农田。莫斯科是俄罗斯首都,城市布局严整,呈环形和放射状,红场是莫斯科的中央广场,以条石铺砌的广场为中心,西侧是克里姆林宫,北面为国立历史博物馆,东侧为百货大楼,南部为瓦西里布拉仁教堂,众多的红色穹窿塔楼配以喷泉雕像,构成了一组精美的建筑群体,被誉为古代俄罗斯建筑艺术的代表,读“红场局部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8. 莫斯科的城市格局( )A. 围绕红场呈同心圆布局 B. 中心与四周的建筑物高度差别大C. 高层建筑分布在城市内圈 D. 以红场为中轴线对称19. 莫斯科红场体现的建筑风格元素有( )A. 斗拱飞檐 B. 雕梁画栋 C. 柱廊雕塑 D. 亭台楼阁【答案】18. A 19. C【解析】【18题详解】从题干信息‘莫斯科城市布局严整,呈环形和放射状,红场是莫斯科的中央广场’得出结论莫斯科的城市格局是围绕红场呈同心圆布局,A正确;从题中得知莫斯科被誉为古代俄罗斯建筑艺术的代表,说明以红场为中心的地区和四周建筑物搭配恰当,建筑物高度都不高,不会出现大的高度差,B错误;红场周边的位置都是古代建筑,建筑高度不高,高层建筑应在城市外圈,C错误;题中说莫斯科城市呈环形和放射状,说明是以红场为中心对称,不是轴对称,D错误。故选A。【19题详解】斗拱飞檐是中式建筑的代表之一,A错误;雕梁画栋同样是我国古代建筑风格,B错误;红场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柱廊雕塑是其特点,C正确;亭台楼阁是我国江南水乡古建筑风格,D错误。故选C。
【点睛】红场是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著名广场,位于莫斯科市中心,西南与克里姆林宫相毗连。原是前苏联重要节日举行群众集会和阅兵的地方。辟于十五世纪末,十七世纪后半期取今名。平面长方形,面积约4公顷。红场被誉为古代俄罗斯建筑艺术的卓越代表。教堂是由大小9座教堂巧妙结合起来的,周围8 座略小的教堂团团围住中间稍大的教堂,构成了一组精美的建筑群体。9 座教堂均为圆顶塔楼,中央主塔高47 米,周围是8 座高低、形状、色彩、图案、装饰各不相同的葱头式穹窿。教堂用红砖砌成,白色石构件装饰,穹窿顶金光闪烁,配以鲜艳的红、黄、绿色。整座教堂洋溢着浓烈的节日气氛。某大城市依山傍水,规划完整。下图是“该城市距市中心不同距离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百分比统计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20. 图中①②③三类用地分别为( )A. ①商业用地 ②农业用地 ③居住用地 B. ①商业用地 ②居住用地 ③农业用地C ①居住用地 ②商业用地 ③农业用地 D. ①居住用地 ②农业用地 ③商业用地21. 图示范围内的地形( )A. 以山地为主,平原分布在西南外围 B. 以山地为主,平原分布在东南外围C. 以平原为主,山地分布在东南外围 D. 以平原为主,山地分布在西部外围【答案】20. B 21. D【解析】【分析】试题通过“距市中心不同距离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百分比统计图”,考查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特点。【20题详解】读图,图是该城市距市中心不同距离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百分比计划,图中①距离市区越远、用地越小,为商业区;②市区最小,郊区最大,边缘其次,为住宅用地;③距离市区越远,用地越大,为农业区。B正确。【21题详解】从图中看,城市空间形态大体呈团块状,且占地面积较大,地形以平原为主;农业区应以平原为主,从第三幅图中可看出,农业区东部面积大,西部面积小,可知山地分布在西部外围,D正确。【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城归类似于“海归”,就是从城里返回乡下的创业人员。近年来,我国一些农民工在城市开阔了眼界、掌握了技能、积累了财富后,出现了返乡创业的潮流。读“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示意图”(其中“+”表示拉力因素,“-”表示推力因素,“0”表示无关的因素),完成下面小题。22. 对城归现象中的推拉理论分析正确的是( )A. 城市生活成本高,成为推力因素 B. 乡村创业环境改善,成为拉力因素C. 户籍制度的管理,是无关因素 D. 回迁交通不便,成为中间阻力23. 城归现象的出现,对所在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是( )A. 城市老龄化得以缓解 B. 虚假城市化现象逐渐显露C. 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 D. 城乡协调发展,差距缩小【答案】22. AB 23. CD【解析】【22题详解】城市生活成本高,推动城市工作人群向农村转移,A正确;乡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政策优惠多,有利于回乡村创业,拉动城市务工人员回村,B正确;户籍制度宽松,有利于人口流动,是有关因素,C错误;现在农村交通便利,不再是中间阻力,D错误。故选AB。【23题详解】城归现象使城市人口减少,且回村创业人口以年轻人为主,城市老龄化加剧,A错误;虚假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高,但是与工业发展不匹配的现象,城市人口向农村迁移会使城市人口比重下降,B错误;城归现象使农村从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二或第三产业为主,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C正确;城归现象使农村经济水平提高,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和城市差距缩小,城乡协调发展,D正确。故选CD。【点睛】推拉理论解释了人口迁移的原因。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对粮食的需求量很大。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可以发挥地区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粮食生产的能力。读“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24. 商品粮基地建设体现的农业生产发展变化特点有( )A. 从专业化到小而全 B. 从相对分散到适度集中C. 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 D. 农业生产经营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25.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面积大范围萎缩,原因是( )A. 水土流失等生态毁耕 B. 洪涝台风等灾害毁耕C. 产业结构调整 D. 城市化占用耕地【答案】24. BC 25. CD【解析】【24题详解】由于建立了专门的商品粮基地,各个基地生产的粮食类型比较单一,因此生产特点由小而全变为专业化,A错误;生产基地的建设使得粮食的生产由相对分散到适度集中,B正确;由于生产基地的专业化生产,每个地区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差异,从千篇一律到有一定的地域分工,C正确;农业生产与现代信息技术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C。【25题详解】珠三角地区植被茂密,水土流失较少,生态毁耕少,A错误;由于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程度高,洪涝台风毁耕少,B错误;珠三角地区农业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商品粮基地变为城市用地,因此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面积大范围萎缩的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C正确;珠三角城市化程度高,发展速度快,占用耕地多,D正确。故选CD。【点睛】粮食生产基地,历来土地肥沃,适于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主食,粮食作物存活率和产量较高,能稳定粮食供应和粮食价格的农业生产地区。一般具有较好的粮食生产土地和资源,有较高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较大的粮食保有量。按粮食种类的供应范围及其重要性,基地大致分为全国性和地区性两类。在中国,前者如黑龙江和吉林中部的松嫩平原及黑龙江的三江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湖北江汉平原,四川省成都平原,广东珠江三角洲,苏浙太湖平原,苏皖江淮地区,江西鄱阳湖平原等。职住平衡是指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居民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就业人口数量。读“2017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6. 二环内的职住比出现一个极小值的原因可能有( )A. 受逆城市化影响,人口外迁 B. 为保护中心区古风貌,产业用地规划受限C 产业外迁,就业岗位相对减少 D. 中心区居住环境下降,职住分离27. 近年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会导致( )A. 平均居住成本下降 B. 平均出勤距离增加C. 岗位工资收入增加 D. 环线间交通压力加大【答案】26. BC 27. BD【解析】【26题详解】北京并没有出现逆城市化,A错误;北京二环内是以故宫为代表的古建筑,不能重新规划,B正确;二环内由于其他城市功能的需要,比如政治和教育功能,产业外迁,就业岗位相对减少,C正确;中心区居住环境并没有明显下降,而且不是职住比分离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C。【27题详解】人口居住区倾向于远离市中心的方向,但整体租房价格和运输成本是上升的,平均居住成本会上升,A错误;经济迅速发展,产业向市中心集中。由于市中心地价高,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人口向外迁移,但产业仍集中在城区,从而导致就业人群的平均出勤距离增加,B正确;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变化不能导致岗位工资收入增加,C错误;人口外迁,但是产业仍集中在城区,环线间交通压力增大,D正确。故选BD。【点睛】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收入高,工作机会多,吸引大量年轻人迁入工作,但房价高,生活成本高,所以一部分年轻人选择在距离北京较近的廊坊居住,工作仍在北京,职住分离现象突出。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2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日本是个群岛国家,周边海域广阔,海洋资源丰富。国土面积为37.8万平方公里,与我国云南省面积基本等同,人口达1.26亿,是云南省的3倍。日本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占国土面积的3/4,受限于耕地严重缺乏,日本粮食主要依赖进口,近几十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大力推广,日本的粮食自给率有所提高。材料二 日本日平均气温≥10℃的日数分布图(图中数字单位为日)。(1)日平均气温≥10℃日数温度的累加称为______,该指标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作物的______、栽培方法和_______。日本日平均气温≥10℃的日数呈现_______的分布规律,影响该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是_____。(2)结合日本的地形特点和海域环境,按照因地制宜原则,日本的农业类型应该倾向于发展种植业、______和_________,其中种植业的主要农作物是____。同样受地形影响,日本的乡村聚落多呈_________(填密集型或分散型)(3)受气候的影响,日本的人口南部___________于北部(填多或少)。受地形和交通的影响,日本的人口和城市多分布在___________地区,与云南省相比,影响日本人口合理容量更大的因素是_______,____。(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温≥10℃日数间隔变化最大是_________地,分析其变化大的原因______。(5)为了应对粮食产量不足的困境,指出日本可以采用的农业生产技术。【答案】(1) ①. 积温(或活动积温) ②. 种类 ③. 耕作制度(或复种指数,或熟制) ④. 南多北少 ⑤. 纬度高低 (2) ①. 林业 ②. 渔业 ③. 水稻 ④. 分散型 (3) ①. 多 ②. 沿海(或沿海平原) ③. 科技发展水平 ④. 地区开放程度 (4) ①. 甲 ②. 因暖寒流交汇;温差大。 (5)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日本地形特征、日平均气温≥10℃的日数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类型、人口特征、气温特征等知识点,考查材料分析能力和图表分析能力,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小问1详解】日平均气温≥10℃日数温度的累加称为积温,是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积温的大小制约农作物的产量,关系到农作物的种类,某些农作物只能在某些积温范围内种植,栽培方法和耕作制度也会不同,从图中看出日本日平均气温≥10℃的日数南多北少,这是由于日本南部纬度低,积温高,北部纬度高,积温低。【小问2详解】日本山地丘陵多,平原面积少,四面环海,降水充足,可以发展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由于日本是季风气候,夏季雨热同期,可以种植水稻,日本地形崎岖,乡村聚落多比较分散。【小问3详解】日本南部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北部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南部人口多,北部人口少,日本是一个岛国,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人口和城市多分布在四周的沿海平原地区,日本和云南相比,科技程度和地区开放程度都比较高,所以人口合理容量高。【小问4详解】甲乙丙丁四地,甲地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温度变化剧烈,温差大。【小问5详解】日本是一个岛国,土地面积狭小,人口众多,只能通过技术改进来增加粮食产量,通过技术改进,培育良种,改进作物栽培方式为无土栽培,通过精准的水肥控制提高产量,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治来提高产量。29.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山峰海拔多为300-400米,平原仅占香港土地面积的1/6,但是商贸发达,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是个地狭人稠的海湾城市。农产品主要依靠进口,本地只生产城市居民每日生活必备的部分农产品。近年来,香港陆陆续续有大批居民迁移到西方国家,空缺的人口正在被内地人才填补,这一现象被称为“西出东进”。图1为香港城市用地结构示意图,图2为香港城市景观图。材料二 在香港近海的岛屿上,还保留着渔民居住的石头房。这些房屋依山而建,用石头砌建,低矮少窗,斜梁尖顶,瓦片上普遍压放着石块,当地人称“石瓦”。图3、图4为石头房景观图。(1)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__。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一些国家过量的乡村人口涌入城市,超出了其经济承受能力,形成了如南美洲阿根廷等国家的__________城镇化现象;而印度等南亚国家则因城镇化过程落后于经济发展,表现为__________城镇化现象。(2)图1中甲图例代表的城市功能区是__________,从空间分布上看,该功能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__________。香港的城市空间结构以维多利亚港为中心,表现为__________布局(填圈层式或棋盘格)。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香港“西出”现象属于__________人口迁移。(3)香港的三大产业中,占比最高的是__________。香港的农业以生产水果、蔬菜、乳畜产品为主,生产粮食较少,从区位因素角度考虑,主要是受有限的__________和广阔的__________的影响。(4)依据材料二,把“依山而建”“就地取材”“斜梁尖顶”“低矮石瓦”填写到下图中。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5)近年来香港的部分居住区向外围郊野、半山区发展,这一趋势属于城镇化进程中的__________现象,请分析香港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______。【答案】(1) ①. 经济发展 ②. 虚假 ③. 滞后 (2) ①. 商业区(或中心商务区,或CBD) ②. 核心(或中心) ③. 圈层式 ④. 国际 (3) ①. 第三产业 ②. 耕地(或土地) ③. 市场 (4) ①. 就地取材 ②. 低矮石瓦 ③. 依山而建 ④. 斜梁尖顶 (5) ①. 逆城市化 ②. 城区角度:城区地价昂贵;城区交通拥堵;城区环境污染。外围角度:外围用地比较宽裕;外围环境优美;外围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通勤角度:从中心城区到外围的交通不断完善;私家车高度普及。【解析】【分析】本大题以香港城市发展为材料,涉及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功能区的布局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评价能力,综合思维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促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在于经济发展。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超过城市经济承受能力,形成了如阿根廷等国家的虚假城镇化现象;印度等南亚国家因城镇化过程落后于经济发展,表现为滞后城镇化现象。【小问2详解】根据图中信息,甲位于城市中心,位于核心区其功能区应该为商业区(或中心商务区,或CBD)。香港的城市空间结构以维多利亚港为中心,表现为圈层式布局。根据材料信息,香港陆陆续续有大批居民迁移到西方国家,称之为叫西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香港三大产业当中所占比重最高的为第三产业。香港地区农业,以水果蔬菜,乳畜产品为主,粮食作物较少,主要是受限于有限的耕地面积(或土地面积)以及对水果蔬菜,乳畜产品需求较多的市场的影响。【小问4详解】根据材料二信息,临山地区,利用石头建房属于就地取材(即①)。临海地区受海洋影响明显,多台风和降雨天气,因此,为适应大风天气选择建筑房屋为低矮石瓦房屋(即②);为减少风暴潮影响,大多依山而建(即③);为减少暴雨对房屋影响,更好地将雨水排出,选择斜梁尖顶(即④)。【小问5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香港城市地区居民向外围交易和半山区发展属于逆城市化。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可以从城市地区和外围地区综合分析。城市地区由于地价较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日益突出,不利于人们在此居住。而外围地区土地面积较广,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在逐步完善,同时,交通等道路建设在不断完善以及私家车的高度普及,使得外围地区成为适宜居住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关于此次地震,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文件包含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下)联考地理试卷(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