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一、课标要求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二、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看,北宋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既是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强化,也为后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所借鉴和继承。从本单元来看,“北宋的政治”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开篇第一课,上承唐朝的衰亡及五代十国的更迭分立,下为本单元“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时代特征做好了背景和原因的铺垫。2.本课子目内容:本节课包含三个子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王安石变法,主要讲述了北宋的建立与局部的统一,宋太祖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的特点及其影响以及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结果。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少,历史思维也欠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历史事物以及历史现象的把握,限于表面。但他们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能力强,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历史思维的培养。四、教学目标1.知道北宋的建立和统一,识读《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了解王安石变法。2.充分利用史料分析、图表归纳等方法,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3.认识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愿望的。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政策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的政策。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六、教学方法教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探究法、讲授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七、教学准备教具与学具:学案、PPT课件。八、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回顾“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通过“五代的最后一个朝代是谁?又是谁灭亡了它?”的设问导入本课。【设计意图】以复习旧知的方式,通过情境设问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新课讲授第一部分: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教师: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出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过程、都城。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过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教师:北宋建立后是如何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的?展示图片:《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统一方针:先南后北统一结果: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局部统一)展示图片:《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教师:北宋当时并未统一全国,只能说是局部统一。【设计意图】结合教材知识和历史地图,首先从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开始讲解 ,然后通过地图来分析北宋的统一过程并强调其是局部统一,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二)加强中央集权教师:如果你是赵匡胤,通过兵变夺权上位后,你会有什么烦恼?学生:手下也发动兵变、治理国家。展示材料:上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之神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教师:根据材料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赵普给出停止战乱、让国家长治久安的办法是什么?学生: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教师: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到底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9和30页,参考表格归纳宋太祖采取的措施。展示材料: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教师: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实行监督。【设计意图】主要采用史料分析法、表格归纳法,分别从行政、财政、军事上来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后综合分析其集权措施的影响。环环相扣,由浅及深,使学生全方位厘清本知识点。第二部分:重文轻武的政策展示材料:“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宋)曹翰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谚语 教师:1.曹翰是一名文臣还是武将?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2.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学生:重文轻武。教师:宋朝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学生: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教师:重文轻武包括重用文臣,抑制武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两方面的内容。首先重用文臣,抑制武将。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②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③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④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其次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①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②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展示材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教师: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教师: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重文轻武政策的看法?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消极:①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②造成官吏冗余;③增加了朝廷的财政开支。【设计意图】通过出示材料引出重文轻武这一政策,从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开始,归纳重文轻武政策的内容,利用材料带领同学们认识到科举制发展的影响,并且教师通过学生自主发表看法,总结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锻炼学生史料信息归纳提取能力、比较能力、表达能力。第三部分:王安石变法教师: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归纳变法的背景、时间、人物、目的等概况。1.背景:①政治危机: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②军事危机:边疆战事屡战屡败,送出大量钱物 ③财政危机:官俸和军费开支大,财政入不敷出 ④社会危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2.时间、人物:1069 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3.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4.措施:(详见课本P31页)5.结果: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最后以失败告终。【设计意图】结合教材知识,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内容,了解变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三)课后活动请同学们在课后思考如何评价王安石的变法?王安石变法对我们有何启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辩证性思维,以史为鉴,吸取历史中的经验教训以促进未来发展。九、板书设计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时间、建立者、过程、都城)2.统一(二)措施权、钱、兵二、重文轻武的政策影响(积极、消极)三、王安石变法十、教学反思1.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了历史的一些基本素养,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核心素养。2.中央集权的加强和重文轻武政策是本课的重点,所以以教师讲述分析为主,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表格归纳、史料分析、自主发表看法的形式来锻炼学生的信息归纳提取能力、比较能力、表达能力 3.本课对于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唯物史观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任务,教学流程,新课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网络,课堂反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