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及答题思路模板
专题08 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及答题思路模板
展开高中地理主干知识及答题思路模板(修订版)
-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 ☆人文地理环境要素
- ☆地球和经纬网
- ☆经纬网的应用
- ☆地理位置分析
- ☆地图三要素
- ☆等值线地图的基本特征
- ☆等值线地图的判读
- ☆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 ☆基本地形类型及特征
- ☆地形、地势特征的描述
- ☆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口小肚大处)
- ☆港口码头的区位条件
- ☆地理信息技术(“3S”技术)应用
- ☆地球是一颗普通的星行
- ☆地球是一颗特殊的星行
- ☆月相位置及形状
-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 ☆航天返回基地选择的条件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 ☆太阳能的优缺点
- ☆我国太阳能发电的基本思路
- ☆太阳能发电重大意义
- ☆太阳大气层结构及各层代表太阳活动
-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描述方法
- ☆地层和化石的关系
- ☆地球的演化
-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 ☆地球自转的意义
- ☆地球公转的意义
- ☆地球运动常考考点
-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 ☆大气的垂直分层
-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大气的两个作用
-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 ☆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小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 ☆等温线分布特殊性及影响因素
- ☆造成两地气温差异因素的分析方法
- ☆等温线的疏密及其影响因素
- ☆我国夏季避暑旅游途径(北上、下海、上山)
- ☆大气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大气逆温现象产生的机理
-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
-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 ☆风向的判断
- ☆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
- ☆“狭管效应”与“焚风效应”
-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
- ☆气压带、风带对气温的影响
- ☆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 ☆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 ☆信风带移动与季风
-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A→N名称、成因、分布及特征
- ☆根据气候特征(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 ☆气候特征的描述
- ☆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
- ☆天气特征描述
- ☆冷锋与暖锋对比
-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 ☆影响我国天气的准静止锋
- ☆气旋与反气旋对比
- ☆锋面气旋
-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 ☆影响降水的因素
- ☆影响地表水下渗的因素
- ☆影响蒸发量的因素
-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 ☆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 ☆水循环的意义
-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 ☆河流的补给类型
- ☆河流的水文特征
- ☆影响河流水量(地表径流)的因素
- ☆河流含沙量大的原因
- ☆河流航运价值高的条件
- ☆河流的水系特征---河流的样子
- ☆影响内流区形成的因素
- ☆湖泊水文特征
- ☆咸水湖的成因
-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 ☆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的影响
- ☆影响海水盐度分布的因素
- ☆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滨海盐场区位条件
- ☆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
- ☆海浪(波浪)的类型
- ☆潮汐
- ☆潮汐对地理环境影响
- ☆关于洋流的几点说明
-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 ☆根据等温线分布判定洋流特性
-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海洋渔场条件分析
-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 ☆沃克环流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 ☆岩石圈物质按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石
- ☆地质作用分析:内力+外力(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 ☆板块运动与地貌(六大板块图)
- ☆火山地貌
-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 ☆矿物富集的原因
- ☆外力作用
- ☆常见的风化作用
- ☆常见的风化地貌
- ☆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 ☆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 ☆影响流水侵蚀的因素
- ☆河流侵蚀地貌
- ☆河流堆积地貌(分选性: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
- ☆河流流向判定方法
- ☆喀斯特地貌
- ☆风沙(风成)地貌
- ☆影响风沙活动的形成因素
- ☆风沙活动的危害
- ☆风沙活动的防治措施
- ☆地貌与方向
- ☆冰川地貌
- ☆海岸地貌
- ☆海岸线后退原因
- ☆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
- ☆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 ☆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 ☆湖泊按成因分类
- ☆岛屿按成因分类
-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 ☆植被特征描述
-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 ☆土壤及土壤剖面
- ☆影响土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 ☆土壤肥力分析
-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治理措施
- ☆土壤的保护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陆地自然带概念
-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 ☆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 ☆地方性分异规律
- ☆气象灾害
- ☆洪涝灾害类型
- ☆地质灾害类型
- ☆海洋灾害类型
- ☆台风
- ☆寒潮
- ☆干旱灾害
- ☆森林山火发生的自然原因
-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 ☆地震
- ☆滑坡、泥石流的定义、成因和防避
- ☆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和特点
- ☆防灾减灾
-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 ☆人文地理环境要素
- ☆人口分析要素
-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 ☆人口自然增长模式及影响因素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应对人口老龄化应该采取的有效对策
- ☆聚落合理选址的判断技巧
-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 ☆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 ☆城镇内部功能区的分布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中心商务区特征
- ☆城镇化标志
- ☆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及特点
- ☆逆城市化问题:
- ☆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途径(生态城市建设)
-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 ☆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思路
- ☆农业生产特征的描述方法
- ☆农作物品质高的自然原因
-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 ☆工业区位因素的选择
- ☆工业分散的原因、优势、劣势
- ☆工业集聚的优势、劣势
- ☆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 ☆服务业概念及分类
- ☆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 ☆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 ☆交通运输需求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交通运输布局影响聚落发展
- ☆交通布局特征描述
- ☆交通运输方式评价
- ☆交通线区位的评价
-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 ☆环境问题的表现
- ☆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 ☆区域的含义、类型和特性
-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区域特征分析)
- ☆我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荒漠化的概念、类型、表现
- ☆石漠化的概念、分布、成因
-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危害
-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 ☆湿地的成因及环境效益
- ☆如何分析湿地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 ☆水土流失的原因
- ☆水土流失的危害
-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 ☆资源枯竭型城市
- ☆资源开发的评价分析
-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 ☆城市的辐射功能
- ☆上海的辐射功能及影响
- ☆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
- ☆产业结构的描述
- ☆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
- ☆流域水资源协作开发
- ☆流域综合开发思路
- ☆水利工程的可行性评价
- ☆水利工程的影响评价
-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 ☆流域开发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 ☆黄河沙患的解决,需要流域内综合协调
- ☆黄河断流原因、措施
- ☆湖泊面积缩小原因
- ☆缓解资源紧张的途径
-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 ☆跨区域资源配置的可行性
- ☆资源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
-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 ☆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 ☆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 ☆西电东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 ☆南水北调工程及影响
-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
-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国际产业转移的典型表现
- ☆劳动密集型工业、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产业转移
-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 ☆工业综合整治措施
-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 ☆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 ☆自然资源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
- ☆资源安全问题
-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保障资源安全的措施
- ☆中国能源供需特点
- ☆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特点
- ☆我国耕地资源短缺的原因
- ☆我国土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 ☆保障粮食安全的途径
- ☆海洋空间资源的特点及开发意义
-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危害
- ☆环境安全问题
-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保障环境安全的措施
- ☆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方式
- ☆跨国污染物问题的应对措施
- ☆生态退化的原因、表现及措施
- ☆生态修复的概念与分类
-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保护对象
-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 ☆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90.☆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210--☆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自然环境净化能力】:自然环境对人类排放的废弃物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清除能力。
【自然环境恢复能力】:自然环境对于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索取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211--☆环境问题的表现
1.自然资源枯竭: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
【城乡差异】:城市,环境污染;乡村,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①发达国家,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②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③全球化趋势: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
212--☆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1.控制污染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2.提高环境自净能力;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3.宣传教育、环保意识、公众参与、法律法规、经济手段。
21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内涵】: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14--☆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①消除贫困: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②发展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
方面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③提倡可持续消费: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循环经济】: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①原则: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②途径:工业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公众适度消费。
【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气候变暖。
215--☆区域的含义、类型和特性
【含义】:
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有些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有些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类型】:
1.自然区域:主要按照自然特征划分(气候区、地形区等)
2.人文区域:主要按照人文特征划分(文化区、农业区等)
3.综合区域:综合自然和人文特征划分(主体功能区)
4.特定区域:为了特定目标而划分的区域。
【特性】: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动态性等。
216--☆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区域特征分析)
【自然地理要素差异】:
位置差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气候差异: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气象灾害等。
地形差异:地形类型、地形特征、地势特征。
河流差异:内流河、外流河、水文特征、水系特征。
植被差异:植被覆盖率、植被类型,对环境的影响等。
土壤差异:土壤类型、结构、质地及肥力状况等。
资源差异:种类、数量、质量等。
水源差异:类型、分布、多少及补给关系。
地质差异:地层、地质构造、岩层的稳定性。
【人文地理要素】:
人口差异:人口数量、密度、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增长等。
城市差异:城市数量、规模、布局、城镇化水平等。
农业差异:农业类型、耕作制度、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差异:工业类型、规模、工业区位条件等。
交通差异:运输方式、便利程度、交通区位因素等。
环境差异:生态环境问题类型。
217--☆我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定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
土地侵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218--☆荒漠化的概念、类型、表现
【概念】: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类型】:盐渍化、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表现】:云贵高原→石漠化(水蚀荒漠化)
江南丘陵→红漠化(水蚀荒漠化)
西北地区→沙漠化(风蚀荒漠化)
华北平原→盐渍化(不合理灌溉)
219--☆石漠化的概念、分布、成因
【概念】:水土流失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
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
【分布】:石漠化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如云贵高原。
【自然原因】:①地势崎岖,坡度大,喀斯特地貌发育;②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对山体冲刷严重;
③山坡土层浅薄;
④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陡坡开荒;③过渡放牧。
【危害】:①丧失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②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③水土流失加剧;
④生态环境恶化。
220--☆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荒漠化的基础)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大、风力大。
2.物质条件: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天数多且集中(冬春干旱季节)。
4.主要的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人为原因】:(荒漠化的关键)
1.人口激增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水资源过度使用或不合理使用。
(过度放牧、开垦、樵采;工矿交通建设;水资源利用不当。)
221--☆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的危害
1.荒漠扩张,为沙尘暴活动提供沙源;
2.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能力降低,农牧业减产;
3.地表植被减少,防风固沙能力减弱;
4.气候恶化,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5.淹没农田、村镇、交通线,危及交通安全等。
222--☆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人工种植高产牧草。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之内。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6.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分配、节约利用。
7.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8.政策措施:生态移民;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治理的意义】
①生态可持续发展;②经济可持续发展;③社会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23--☆湿地的成因及环境效益(效益:生态、资源、降解、调节)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
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1.来水多:降水多、洪水泛滥;水源补给方式多或补给量较大。
2.排水难: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②海拔高或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③下渗量少(地下水位高、地下冻土层、土质黏重)
④河湖水文、水系特征;植被茂密;含蓄水源。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调节径流、蓄洪防旱、美化环境、提供资源、休闲旅游。
224--☆如何分析湿地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自然原因】:
①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损失
②全球变暖
③补给量减少,蒸发加大,湿地(绿洲)逐渐消失;
【人为原因】:
①围湖造田,湿地围垦和开发;
②人口剧增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环境污染加剧。
③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大量引水灌溉。
④泥沙淤积;河流截流或改向。
⑤水利工程建设;城市化、旅游业和道路建设等。
⑥ 外来物种的干扰;
【保护措施】:
①退田还湿、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水污染;
②保护水生动植物、禁止过渡捕捞;
③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现存的天然湿地。
⑤采取生物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225--☆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自然地理环境过渡地带,生态脆弱)
1.气候(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能力强);
2.地形(地形坡度大、流速快、冲刷强度大);
3.土质;(疏松)土层薄,垂直节理,抗侵蚀能力弱。
4.植被(植被覆盖率低,消减地表径流能力弱)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乱砍乱伐;陡坡开荒、修路;采矿)
226--☆水土流失的危害
1.侵蚀危害:地貌变化,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土壤侵蚀,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2.淤积危害:水文变化,泥沙淤积、洪水泛滥。
3.生态恶化:植被退化,植被减少、逐渐消失。
气候恶化,蒸发加剧、气候干旱。
227--☆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1.工程措施:兴修水利设施、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
2.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建立自然保护区。
3.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育种、灌溉;轮作、套种等。
4.生活措施: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5.经济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
6.政策措施:生态移民;制定环保法规,提高环保意识。
【治理的意义】
经济效益: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社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质量。
环境效益: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
228--☆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资源型城市就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规律】:
兴起期、繁荣期、新生期、衰退期。
229--☆资源开发的评价分析
1.资源条件:资源储量大小、分布范围、种类多少、质量
高低、与其他资源的匹配情况。
2.开采条件: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
是否可以露天开采
3.市场条件: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的大小、距离
市场的远近
4.交通条件:交通位置、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
230--☆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资源枯竭→主导产业衰落,经济增长缓慢,失业人员增多。
2.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高新技术产业等其他新兴产业不愿进驻。
3.产业结构单一,设备老化→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差。
4.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矿区开采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5.生产、生活环境恶化,人口外迁,劳动力减少。
231--☆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1.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资源深度开发,延长资源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2.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拓展开发自然资源类型,甚至延伸至人文资源范畴,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3.综合治理环境,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4.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积极培育、引进人才。
5.改善区域交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
232--☆城市的辐射功能(影响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因素)
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城市辐射功能大小可以用城市腹地范围来表示。
【城市服务范围定义】:接受城市服务的人的来源地。
城市等级(人口数量)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
【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
1.位置;2.资源;3.交通4.人口;5.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辐射的基本路径】:
1.产业转移与扩散;2.人口流动;3.交通设施的完善。
【城市辐射体系】:
233--☆上海的辐射功能及影响
【上海的辐射功能】:
①促进区域产业发展,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③促进区域科技创新,④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对上海市】:
①有利于缓解上海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社会等问题。
②有利于大都市的产业、资金等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受辐射的城市】:
①可以获得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活力。
②上海市的辐射对长三角众多城市的规模扩大,等级提高产生了影响,使区域空间组织日趋完善。
234--☆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
【产业结构的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受资源禀赋、技术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通常表现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
比较优势的变化,政策引导,技术创新(根本原因)。
235--☆产业结构的描述
1.总体描述:如产业结构合理或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或复杂。
2.三大产业关系: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偏低。
3.农业结构:如: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主。
4.工业结构:如:以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工业)为主。
5.第三产业结构:如:以旅游业(金融业)为主
236--☆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
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1.资源条件:矿产资源对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最大。
2.产业基础:农业发达的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
3.科技教育:科技教育的发展,促进了高技术工业的发展。
4.政策:受政策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加快
5.地理位置:位置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变化。
6.区域合作:加强区域合作,引进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变化。
7.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会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
8.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
9.交通建设:交通条件改善,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10.劳动力因素:劳动力数量减少,价格上升、素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