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及答题思路模板
专题09 资源综合开发与区域协调发展-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及答题思路模板
展开高中地理主干知识及答题思路模板(修订版)
-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 ☆人文地理环境要素
- ☆地球和经纬网
- ☆经纬网的应用
- ☆地理位置分析
- ☆地图三要素
- ☆等值线地图的基本特征
- ☆等值线地图的判读
- ☆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 ☆基本地形类型及特征
- ☆地形、地势特征的描述
- ☆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口小肚大处)
- ☆港口码头的区位条件
- ☆地理信息技术(“3S”技术)应用
- ☆地球是一颗普通的星行
- ☆地球是一颗特殊的星行
- ☆月相位置及形状
-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 ☆航天返回基地选择的条件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 ☆太阳能的优缺点
- ☆我国太阳能发电的基本思路
- ☆太阳能发电重大意义
- ☆太阳大气层结构及各层代表太阳活动
-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描述方法
- ☆地层和化石的关系
- ☆地球的演化
-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 ☆地球自转的意义
- ☆地球公转的意义
- ☆地球运动常考考点
-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 ☆大气的垂直分层
-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大气的两个作用
-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 ☆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小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 ☆等温线分布特殊性及影响因素
- ☆造成两地气温差异因素的分析方法
- ☆等温线的疏密及其影响因素
- ☆我国夏季避暑旅游途径(北上、下海、上山)
- ☆大气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大气逆温现象产生的机理
-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
-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 ☆风向的判断
- ☆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
- ☆“狭管效应”与“焚风效应”
-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
- ☆气压带、风带对气温的影响
- ☆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 ☆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 ☆信风带移动与季风
-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A→N名称、成因、分布及特征
- ☆根据气候特征(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 ☆气候特征的描述
- ☆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
- ☆天气特征描述
- ☆冷锋与暖锋对比
-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 ☆影响我国天气的准静止锋
- ☆气旋与反气旋对比
- ☆锋面气旋
-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 ☆影响降水的因素
- ☆影响地表水下渗的因素
- ☆影响蒸发量的因素
-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 ☆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 ☆水循环的意义
-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 ☆河流的补给类型
- ☆河流的水文特征
- ☆影响河流水量(地表径流)的因素
- ☆河流含沙量大的原因
- ☆河流航运价值高的条件
- ☆河流的水系特征---河流的样子
- ☆影响内流区形成的因素
- ☆湖泊水文特征
- ☆咸水湖的成因
-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 ☆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的影响
- ☆影响海水盐度分布的因素
- ☆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滨海盐场区位条件
- ☆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
- ☆海浪(波浪)的类型
- ☆潮汐
- ☆潮汐对地理环境影响
- ☆关于洋流的几点说明
-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 ☆根据等温线分布判定洋流特性
-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海洋渔场条件分析
-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 ☆沃克环流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 ☆岩石圈物质按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石
- ☆地质作用分析:内力+外力(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 ☆板块运动与地貌(六大板块图)
- ☆火山地貌
-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 ☆矿物富集的原因
- ☆外力作用
- ☆常见的风化作用
- ☆常见的风化地貌
- ☆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 ☆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 ☆影响流水侵蚀的因素
- ☆河流侵蚀地貌
- ☆河流堆积地貌(分选性: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
- ☆河流流向判定方法
- ☆喀斯特地貌
- ☆风沙(风成)地貌
- ☆影响风沙活动的形成因素
- ☆风沙活动的危害
- ☆风沙活动的防治措施
- ☆地貌与方向
- ☆冰川地貌
- ☆海岸地貌
- ☆海岸线后退原因
- ☆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
- ☆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 ☆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 ☆湖泊按成因分类
- ☆岛屿按成因分类
-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 ☆植被特征描述
-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 ☆土壤及土壤剖面
- ☆影响土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 ☆土壤肥力分析
-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治理措施
- ☆土壤的保护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陆地自然带概念
-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 ☆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 ☆地方性分异规律
- ☆气象灾害
- ☆洪涝灾害类型
- ☆地质灾害类型
- ☆海洋灾害类型
- ☆台风
- ☆寒潮
- ☆干旱灾害
- ☆森林山火发生的自然原因
-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 ☆地震
- ☆滑坡、泥石流的定义、成因和防避
- ☆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和特点
- ☆防灾减灾
-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 ☆人文地理环境要素
- ☆人口分析要素
-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 ☆人口自然增长模式及影响因素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应对人口老龄化应该采取的有效对策
- ☆聚落合理选址的判断技巧
-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 ☆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 ☆城镇内部功能区的分布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中心商务区特征
- ☆城镇化标志
- ☆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及特点
- ☆逆城市化问题:
- ☆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途径(生态城市建设)
-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 ☆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思路
- ☆农业生产特征的描述方法
- ☆农作物品质高的自然原因
-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 ☆工业区位因素的选择
- ☆工业分散的原因、优势、劣势
- ☆工业集聚的优势、劣势
- ☆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 ☆服务业概念及分类
- ☆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 ☆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 ☆交通运输需求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交通运输布局影响聚落发展
- ☆交通布局特征描述
- ☆交通运输方式评价
- ☆交通线区位的评价
-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 ☆环境问题的表现
- ☆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 ☆区域的含义、类型和特性
-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区域特征分析)
- ☆我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荒漠化的概念、类型、表现
- ☆石漠化的概念、分布、成因
-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危害
-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 ☆湿地的成因及环境效益
- ☆如何分析湿地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 ☆水土流失的原因
- ☆水土流失的危害
-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 ☆资源枯竭型城市
- ☆资源开发的评价分析
-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 ☆城市的辐射功能
- ☆上海的辐射功能及影响
- ☆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
- ☆产业结构的描述
- ☆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
- ☆流域水资源协作开发
- ☆流域综合开发思路
- ☆水利工程的可行性评价
- ☆水利工程的影响评价
-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 ☆流域开发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 ☆黄河沙患的解决,需要流域内综合协调
- ☆黄河断流原因、措施
- ☆湖泊面积缩小原因
- ☆缓解资源紧张的途径
-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 ☆跨区域资源配置的可行性
- ☆资源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
-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 ☆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 ☆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 ☆西电东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 ☆南水北调工程及影响
-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
-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国际产业转移的典型表现
- ☆劳动密集型工业、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产业转移
-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 ☆工业综合整治措施
-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 ☆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 ☆自然资源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
- ☆资源安全问题
-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保障资源安全的措施
- ☆中国能源供需特点
- ☆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特点
- ☆我国耕地资源短缺的原因
- ☆我国土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 ☆保障粮食安全的途径
- ☆海洋空间资源的特点及开发意义
-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危害
- ☆环境安全问题
-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保障环境安全的措施
- ☆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方式
- ☆跨国污染物问题的应对措施
- ☆生态退化的原因、表现及措施
- ☆生态修复的概念与分类
-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保护对象
-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 ☆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90.☆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237--☆流域水资源协作开发
流域:河流的干流和各级支流以及连通的湖泊、沼泽构成了水系。
流域:由分水岭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称为流域。
【原因】:
①水资源的多样性。
防洪、灌溉、养殖、供水、航运、发电、生态保护、旅游等。
②流域的开放性、整体性和关联性。
开放性:不同行政区域、不同行业和部门具有开放共享性。
整体性:影响整个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的运行和发展。
关联性:不同的利益主体在水资源利用、水质保护中出现冲突。
③自然流域跨越多个行政管理区。
【措施】:流域水资源协作开发,需要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和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对流域进行统筹管理,分担义务、分享权利、协调行为,为流域内各区域提供公平的共同发展的机会。例如:上游地区——制定相关法律,实施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措施。下游地区——征收费用作为上游生态保护的经济补偿。设立专门的管理结构,对全流域进行水量的分配和调度、水利工程建设的布局规划、排污治污管控。如河长制。
1.成立流域协作开发机构,加强流域统一规划和管理。
2.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开发。
3.加强流域内生态环境的协作保护和统筹规划。
4.加强流域统筹规划,健全法规政策。
5.加强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合作:如,生态保护的经济补偿。
【意义】:
1.促进水资源的保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加强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实现流域内协调发展。
238--☆流域综合开发思路(利用“优势条件”治理“流域问题”)
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防洪、灌溉、航运、发电、养殖、
供水、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增加生物多样性、开采河沙。
目标:实现流域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39--☆水利工程的可行性评价
【自然条件】:
资源条件(水能丰富程度):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
工程条件:峡谷河段,筑坝工程量小;地质基础好,安全性好。
【社会经济条件】:
①市场条件: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②工程条件:移民少,淹没农田少,生态破坏小。
240--☆水利工程的影响评价
【有利影响】:
1.经济效益: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
2.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
沙,降低下游河(湖泊)含沙量;改善水质。
【不利影响】:
1.上游地区(库区):
①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
②移民开发及城市迁建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③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地震,使库区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增加;
④库区和库尾(远离大坝的水库末端)泥沙淤积加重;
⑤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
⑥水库蓄水可能导致蚊虫滋生,传染性疾病蔓延,影响人体健康;
2.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
①河流带来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肥力下降;
②入海径流量减小,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缩小;
③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渔业资源锐减;
④河流下游流量减小,导致海水倒灌,河流三角洲盐渍化加重;
⑤海水倒灌,影响下游地区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
241--☆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地势起伏状况,流速快慢)
2.气候(流量大小及季节变化,有无结冰期及长短)
3.河道(宽度、曲直、水深度、含沙量大小、通航里程长短)
4.河网(水系:受气候、地形影响)影响通航里程长短。
【社会经济条件】:
1.人口、城市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运输需求量大小;
2.河流流向是否与人口、资源流向一致,干支流与运河沟通?
242--☆流域开发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上游】:水能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
存在问题:森林资源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易发。
治理措施:实行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修建水库,发挥
水利工程的防洪、发电、供水、养殖、旅游、航运等综合效益。
【中下游】:发展农业、工业,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存在问题:洪涝灾害严重、水污染。
治理措施:
1.建设水利工程→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2.退耕还湖、修建分洪、蓄洪区→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3.修筑河堤,疏浚河道→防洪和航运;
4.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5.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流域开发、治理总原则:全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43--☆黄河沙患的解决,需要流域内综合协调
1.侵蚀区需要减少入河泥沙量。
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进行水土保持→“保塬、护坡、固沟”
①生物措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②耕作措施:沿等高线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
③工程措施:修建梯田和水平沟、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
2.堆积区需要减少河道淤积。
每年在黄河汛期到来之前,应用调水调沙的原理对上下游水库进行联动调度同时调动上中游的水库向下游放水,在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 ,提高下游行洪输沙能力。实现对黄河下游河床全线冲刷,将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
244--☆黄河断流原因、措施
【自然原因】:
1.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冬春季节降水少,入河水量少。
2.下游是地上河,没有支流汇入,也几乎没有地下水补充。
3.北方天气干燥、风大,蒸发量大。
【人为原因】:
1.上、中游沿岸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多。
2.上、中游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旱季入河地下水减少。
3.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资源浪费严重。
【措施】:
1.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分配与管理,协调不同区域用水。
2.建设蓄水工程、调水工程,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3.加强法规建设,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45--☆湖泊面积缩小原因
1.气候干旱,降水少,光照强,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蒸发量大。
2.过度引用河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咸海,死海,青海湖)
3.过度的人类生产活动导致水土流失,水量减少(青海湖)
4.围湖造田(洞庭湖),泥沙淤积,水体富营养化。
246--☆缓解资源紧张的途径
开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求替代资源,完善储备体系。
节流: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节约意识,避免环境问题。
247--☆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区域供需矛盾)
资源分布,资源供需关系;利用的合理性(浪费、污染等)
【原因】:资源及其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空间不匹配。
调出区:资源储量丰富、产量巨大、消费量小于生产量。
调入区:经济发展迅速,资源需求量大,但是资源贫乏。
通过市场机制、行政指令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跨区域调配
达到优化配置资源、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
248--☆跨区域资源配置的可行性
基本前提:区域之间存在互补性和可达性。
保障条件: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政策。
调配权力:需要具有更高资源调配权力的区域中实现。
249--☆资源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调出地、沿线、调入地)
经济效益:优化配置资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社会效益: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协调发展。
生态效益:缓解环境压力,改善生态环境。
250--☆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
1.消费能力: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2.线路长短、地形地质、水文、施工难度、建设成本等。
3.对环境的影响:沿线生态稳定(脆弱),避免(会)生态问题。
251--☆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煤炭的劣势,天然气的优势)。
3.西部是我国油气资源未来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
252--☆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1.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3.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使沿线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气化,改善沿线地区生态环境。
253--☆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1.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3.拉动天燃气化工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4.推动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东部地区大气质量。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统筹配置,缓解了东西部地区能源产销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提高了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254--☆西电东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北线:晋、内蒙古(火电)和黄河中上游(水电)→环渤海地区
中线:三峡和金沙江(水电)→华东地区。
南线:西南地区(水电)和黔、滇(火电)→珠三角地区。
【对输入地的影响】:
①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发展;
②优化沿线地区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④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当地就业。
⑤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对输出地的影响】:
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
255--☆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1.资源特点、丰富程度、集中程度,稳定程度。
2.土地面积广阔:土地面积广阔,地形平坦,且地价较低。
3.市场需求及市场距离:经济条件、运输成本(开发动力)
4.减少利用矿物能源,开发新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5.能源安全(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来源多源化)
6.资金、科技条件、政策、自然条件、环境承载力等。
256--☆南水北调工程及影响
东线:从扬州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到华北地区。
中线:从汉江上游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到北京市。
西线:从长江上游支流雅砻江、大渡河等水系调水至黄河上游。
1.缓解水资源短缺,改善饮水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2.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3.美化环境,改善沿线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化发展。
4.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配置水资源。
5.缓解地面沉降;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6.东部受水区地势低洼,调水后土壤易盐碱化。
257--☆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
【管道运输的特点】:
优点:①运量大;②占地少;③建设周期短、费用低;
④连续性强;⑤运输周期短、效率高、成本低;
⑥安全易管理,可自动控制。
缺点:灵活性差,固定投资大,专用型强,专营性强。
【中俄天然气领域合作对两国发展的意义】:
对俄罗斯:①促进俄罗斯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
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促进俄罗斯基础设施的建设;
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
对中国:①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利于我国实现天然气进口地区多元化,保障我国能源安全:③利于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地区大气污染状况:④促进沿线基础设施的建设;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⑥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⑦增加就业机会。
对两国:①利于扩大双边贸易,增进友谊;
②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与联系,实现合作共赢。
258--☆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1.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城市化发展。
2.农业用地转变为工业和建筑用地,城市面积扩大。
3.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工人,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259--☆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方向:通常由相对发达的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等。
1.劳动力因素:移往劳动力充足、素质高且价格低廉的地区。
2.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因素: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3.市场因素:移出区域市场饱和、避开国际市场限制等
4.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
原生产地地价昂贵、原材料短缺、运输成本增加、环境污染严重等。
转入地:优惠的土地、税收、补贴,基础设施、政府服务水平调高。
转出地:间接干预、调节市场、项目审批、价格管控、紧缩信贷。
260--☆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①移出地区:淘汰原主导产业,凝聚创新力量,发展新主导产业;
②移入区:接受产业转移,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①移出地区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开发期、增长期产业
组织生产设计环节、营销环节的产品。
②移入区利用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资源优势发展
成熟期、衰落期产业;组织生产加工环节的产品。
3.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移出区短时间失业率上升;移入地区缓解就业压力。
4.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区域地理景观;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261--☆国际产业转移的典型表现
1.环境资源型:因环境、资源等问题而发生的产业转移。
2.市场转变型:因为寻求新的市场而发生的产业转移。
3.布局调整型:为实现地区内部“均衡分布,平衡发展”
262--☆劳动密集型工业、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产业转移
【方向】:
发达地区→落后地区:东部沿海→中西部内陆;城市→乡村。
欧美→港澳台、日韩→中国大陆→非洲、拉丁美洲
【原因】:
1.劳动力和土地廉价;2.转入地自然资源丰富;3.转移污染;4.环保成本低;5.开拓市场;6.投资环境改善;7.产品周期。
【转移影响】:(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就业机会等)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协作;
3.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4.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263--☆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一带一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新的劳动地域分工。
【“一带一路”含义】:
“一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欧洲、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
“一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印度洋、欧洲、南太平洋。
【“一带一路”意义】:
1.打造新型国际合作模式(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2.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
3.开拓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新空间(经济融合、发展联动、成果共享)。
4.提供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文化驱动力(和而不同:维护文化多元性)
5.促进相关国家的共同繁荣(共谋发展、共求繁荣、共享和平)。
264--☆工业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2.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
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综合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减少三废排放。
4.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加强生态建设。
5.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6.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