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关于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B. 人类是由类人猿逐步进化而来的
C. 米勒实验证明了无机物可以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D. 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
2. 如图,在显微镜下观察菠菜叶下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将视野从图甲调至图乙,应将装片向什么方向移动( )
A. 右上方 B. 右下方 C. 左上方 D. 左下方
3.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
A. 胚珠外都有子房壁包被着 B. 都有果皮保护种子
C. 受精都脱离了水的限制 D. 都有六种器官构成
4. 下列叙述与如图中实验装置不相符的是( )
A. 甲——验证水和空气是种子萌发的条件 B. 乙——验证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C. 丙——验证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 丁——验证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5. 如图是绿色植物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分析错误的是( )
A. 1过程表示光合作用,2过程表示呼吸作用
B.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C. 绿色植物2过程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
D. 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有机物
6. 最早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是( )
A. 青蛙 B. 猴子 C. 鳄鱼 D. 鸟
7. 鸟类在飞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与能量供应无关的是( )
A. 消化系统:食量大,消化能力强
B. 呼吸系统:气囊辅助呼吸获得充足的氧气
C. 运动系统:骨骼轻、薄、坚固,长骨中空
D. 循环系统:心跳频率快,血液输送氧能力强
8. 如图为病毒、细菌和真菌的结构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丙比较,甲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 乙没有细胞结构,营腐生生活
C. 图中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甲、乙、丙 D. 图中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分解者
9. 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组成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蛋白质在②内消化为氨基酸
B. ③分泌的消化液中含多种消化酶
C. ④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D. 肝炎病人怕吃油腻的食物,原因是①分泌的消化液减少
10. 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AB段表示吸气,BC段表示呼气
B. BC段时膈处于舒张状态,胸廓容积扩大
C. AB段时膈处于收缩状态,膈顶部下降
D. C点为呼气结束点,此时肺内外气压与大气压相等
11. 如图是人体中血液的成分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使血液呈红色,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
B. 当身体受细菌感染时,③的数量会增加
C. 做亲子鉴定时,可以选用细胞②
D. 煤气中毒时,一氧化碳和①中的某成分结合,阻碍其正常的携氧功能
12. 从上臂静脉打点滴时,药物随患者血液送达肺部时,至少需经过心脏几次?( )
A. 1 B. 2 C. 3 D. 4
13. 如图是某同学构建的一个生物学模型。①②表示血管,A表示人体器官,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A为脑,则①中流静脉血
B. 若A为肝,则②中流动脉血
C. 若A为肺,则与①相比,②中的氧气含量增多
D. 若A为小肠,饭后与①相比,②中的葡萄糖含量减少
14.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被列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患者在服用此药后,药物成分吸收进入小肠毛细血管后到达患者肺部的路径是( )
①上腔静脉
②下腔静脉
③右心房
④右心室
⑤组织细胞处毛细血管
⑥肺动脉
⑦肺静脉
⑧肺部毛细血管
A. ②→③→④→⑥→⑧ B. ②→④→③→⑥→⑧
C. ①或②→③→④→⑦→⑧ D. ⑤→⑦→③→④→⑧
15.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生物学观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心脏中有房室瓣,可防止血液从心房流至心室
B. 鼻腔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
C.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薄,利于滤过作用
D.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16. 尿液形成过程中,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发生的部位分别是( )
A. 肾单位、肾小管 B. 肾小球、肾小管 C. 肾小球、肾小囊 D. 肾小囊、肾小管
17. 如下表数据是取自人体内不同部位液体成分的分析结果(克/100毫升)。其中样品①所代表的液体是( )
尿素
葡萄糖
无机盐
蛋白质
样品①
0.03
0.10
0.9
0.01
样品②
0.03
0.10
0.9
8.00
样品③
1.8
0
1.1
0
A. 血液 B. 血浆 C. 原尿 D. 尿液
18. 下列疾病与激素分泌异常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糖尿病——胰岛素分泌过少
B. 肢端肥大症——成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C. 呆小症——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D. 侏儒症——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19. 如图为人眼球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光线明亮的地方进入黑暗处时,[2]瞳孔将变大
B. 看物体由近而远时,[4]晶状体曲度会由大变小
C. 6是视网膜,能感受光的刺激,并形成物像
D. 8是玻璃体,能折射光线并形成视觉
20. 下列有关传染病或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传染源
B. 流感流行的时候在教室喷洒消毒液,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C.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 溶菌酶破坏病菌细胞壁使其溶解属于特异性免疫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0分)
21. 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番茄果肉细胞临时装片,结果如图。据图回答:
(1)观察果肉细胞临时装片前,需要调节显微镜的 ______ (填结构名称),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完成对光。
(2)观察装片时,要将图乙中a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应将玻片向 ______ 移动。
(3)与口腔上皮细胞相比,番茄果肉细胞特有的结构有细胞壁和[②] ______ 。
(4)番茄的果肉主要属于 ______ 组织。
(5)番茄和人体的结构层次相比,没有 ______ 。
22. 草莓是大家喜爱的水果之一,享有“开春第一果”之美誉。长清区因地制宜成功建成很多草莓生产基地,开展休闲采摘,带动观光农业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如图一为草莓植株及叶片进行的部分生理过程模式图,a、b、c表示生理过程,A、B为生理活动相关物质,图二为草莓基地测得的实验数据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草莓植株生长、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图一中 ______ (填字母)所示的生理过程释放的,该生理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的 ______ 中。
(2)草莓植株的叶片在烈日炎炎下未被灼伤,主要是因为其叶片进行的图一[ ______ ] ______ 生理活动可降低叶片表面温度,水蒸气通过叶片的 ______ 结构散失的。
(3)从生物体结构层次来看,草莓果实属于 ______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草莓植株不断生长、果实香甜可口的原因为a活动强度 ______ b活动强度(填“大于/小于/等于”),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4)根据图二实验数据曲线可知,当播种密度过大或过小时,草莓产量都不理想。在农业生产中,人们总结了许多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办法,例如间作套种, ______ 。
23. “我运动,我快乐”,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全民健身运动的浪潮中,如图表示运动时,人体参与该活动的部分器官和系统,图中序号表示物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人体中淀粉最终分解为物质[①] ______ ,经小肠吸收后,该物质最先到达心脏的腔是 ______ 。
(2)图甲中物质②是人体吸入的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血液变成含氧丰富的 ______ 血。
(3)图甲中氧气进入骨骼肌细胞后,在线粒体中参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 ______ 。
(4)图甲中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中的尿素含量明显 ______ (填“降低”或“升高”),形成④排出体外。
(5)图乙中,肾单位的结构包括 ______ (填序号),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50升,而实际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这是由于图中标号[③] ______ 所起到的重吸收作用。
24. 为创建绿色文明校园,激发学生“呵护树苗,美化环境”的生态意识,3月12日,某校学生举行了植树节“树苗挂牌”主题活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分工有序,团结协作,圆满完成活动,收获了知识,锻炼了技能,据图回答问题: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学们在辨认小树苗树种时,小树苗反射的光线经过图中[ ______ ] ______ 和[D]共同的折射作用,在[ ______ ] ______ 上形成物像,最终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同学们能够听懂老师讲解的辨认树种相关知识,这与⑥中特定的 ______ 中枢有关,其中完成“听懂”这一反射活动的感受器是[ ______ ] ______ ,该反射活动属于 ______ 反射。
(3)活动间隙,小红同学为大家献上一场优美古典舞,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的是图中[ ______ ] ______ 。
25. 全球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50亿剂次,接种新冠疫苗是筑起群体免疫屏障的最好办法,请分析回答:
(1)健康人、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病人、新冠肺炎病人的飞沫、新型冠状病毒分别属于 ______ 。
①传染源
②传染病
③病原体
④传播途径
⑤易感人群
A.④⑤③②①
B.⑤②①③④
C.⑤②①④③
D.⑤①②③④
(2)如图为人体初次及再次免疫过程中,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请据图回答:在第一次受到抗原刺激时, ______ 细胞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当同样的抗原再次刺激时,机体会快速产生 ______ (选填“大量”或“少量”)的相应抗体,将抗原清除。
(3)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______ 。
(4)新冠病毒的结构简单,一般由蛋白质和 ______ 构成。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害虫个体间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再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而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随着农药的不断使用,害虫的抗药性强这一性状逐渐得到了选择和加强,存活下来的个体具有了更强的抗药性。因此,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农药对抗药性强的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A正确。
B、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B错误。
C、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因此,证明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有可能的这一结论,C正确。
D、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所以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能否直立行走,D正确。
故选:B。
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掌握生物进化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答案】C
【解析】解: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所以图甲中A物像位于视野左上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调至图乙,应该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下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
故选:C。
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对于玻片的移动方向,可总结规律,即与物像的位置一致。
3.【答案】C
【解析】解:A、裸子植物胚珠的外面没有子房壁包裹着,A错误。
B、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B错误。
C、种子植物的精子依靠花粉管输送,生殖和发育离开了水,能够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C正确。
D、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而裸子植物没有花和果实,D错误。
故选:C。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属于种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结种子,但这两类植物又有重要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裸子植物它没有果实,只有种子,它的种子裸露;被子植物有真正的果实和种子,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种子包上果皮构成果实。据此答题。
关键点: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属于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
4.【答案】A
【解析】解:A、图示中的两个种子唯一的变量是水分,因此验证的是水分是种子萌发的条件,A错误;
B、金鱼藻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把收集的气体用燃烧后的余烬检验,如果复燃的话,说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B正确;
C、将盆中植物的主叶脉切断后,叶脉中的水分不能运输到A区,因此A区与B区形成以水分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可以验证光合作用的必要原料之一--水分,C正确;
D、萌发的种子生命力旺盛,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用燃着的蜡烛放入萌发种子的瓶内,蜡烛会熄灭,验证了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气,D正确。
故选:A。
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5.【答案】C
【解析】解:A、1过程的条件是光,产物有氧气,所以1是光合作用,2过程释放能量,所以2过程为呼吸作用,正确;
B、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呼吸作用的原料,因此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正确;
C、绿色植物2呼吸作用过程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错误;
D、1是光合作用,2是呼吸作用,因此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有机物,正确。
故选:C。
光合作用反应式:二氧化碳+水→叶绿体光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呼吸作用反应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主要考查了对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6.【答案】C
【解析】解:A.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即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因此青蛙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A错误。
B.猴子是哺乳动物,是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但不是最早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B错误。
C.鳄鱼是爬行动物,是最早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C正确。
D.鸟类是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但不是最早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D错误。
故选:C。
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爬行类的生殖以及幼体的发育都脱离了水的限制,成为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解答此题要掌握两栖动物、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的特征。
7.【答案】C
【解析】解:A.鸟的食量非常大,在飞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与提供能量有关,A不符合题意。
B.鸟类的双重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为飞行提供充足的氧,可以分解有机物释放大量的能量,与提供能量有关,B不符合题意。
C.鸟类的骨骼轻、薄、坚固,长骨中空,可减轻体重,利于飞行,与能量供应无关,C符合题意。
D.心跳频率快,血液输送氧和营养物质能力强,为飞行提供动力,与能量供应有关,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鸟的食量非常大,在飞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胸肌发达,牵动两翼可完成飞行动作;鸟类的双重呼吸,为飞行提供充足的氧。
解答此题要掌握鸟类的主要特征。
8.【答案】A
【解析】解:A.甲是细菌,丙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甲与丙比较,细胞结构上甲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正确。
B.乙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营寄生生活,B错误。
C.甲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乙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丙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丁青霉属于多细胞真菌,C错误。
D.图中乙是病毒,营寄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D错误。
故选:A。
观图可知:甲是细菌,乙是病毒,丙是酵母菌,丁是青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特点。
9.【答案】A
【解析】解:A.蛋白质在②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多肽。进入④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A错误。
B.③胰腺分泌的消化液是胰液,含多种消化酶,可以消化多种营养物质,B正确。
C.④小肠较长,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内有多种消化液,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些特点与消化和吸收功能相适应。因此,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C正确。
D.患肝炎的人,①肝脏分泌的胆汁过少,不利于脂肪的消化,因此,肝炎病人怕吃油腻的食物,D正确。
故选:A。
图中:①是肝脏、②是胃、③是胰腺、④是小肠。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及食物的消化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0.【答案】B
【解析】解:A、图示中:AB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A正确。
B、BC段是呼气过程,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容积缩小,B错误。
C、AB段是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收缩,顶部下降,胸腔上下径增大,C正确。
D、BC段是呼气过程,C点为呼气终了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相等,D正确。
故选:B。
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读懂图示中曲线的含义是做好该题的关键。
11.【答案】B
【解析】解:A、①红细胞内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血液因而呈红色,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所以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气,A正确。
B、②白细胞有防御感染、吞噬病菌的功能,因此当身体受细菌感染时,②的数量会增加,B错误。
C、血小板和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白细胞有细胞核,因此做亲子鉴定时,可以选用细胞②白细胞,C正确。
D、煤气中毒时一氧化碳和①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阻碍红细胞正常的携氧功能,D正确。
故选:B。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图中①红细胞、②白细胞、③血小板。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12.【答案】A
【解析】解: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从上臂静脉打点滴时,药物进入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所以,药物随患者血液送达肺部时,至少需经过心脏1次。可见A正确。
故选:A。
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
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C
【解析】解:A、若A是脑,则①可以表示主动脉,流动脉血,A错误。
B、若A为肝,则②中流静脉血,B错误。
C、若A是肺,则①表示肺动脉,②表示肺静脉,②中流动脉血,其氧气含量增加,C正确。
D、若A是小肠,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饭后与①相比,②小肠静脉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多,D错误。
故选:C。
(1)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2)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血液,血液肺泡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这样血液由含氧多少的动静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3)一般来说,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根据图示中的血流方向可判定:①是动脉血管,A表示人体器官,②是静脉血管,据此解答。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
14.【答案】A
【解析】解: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对照血液循环图可知,患者在服用此药后,药物成分到达患者肺部的路径是:药物进入小肠毛细血管→②下腔静脉→③右心房→④右心室→⑥肺动脉→⑧肺部毛细血管(患病部位)。
故选:A。
血液循环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共同规律是:心室→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心房。
掌握血液循环途径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A
【解析】解:A、心脏中房室瓣可防止血液由心室流向心房,A错误。
B、鼻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减少对肺的刺激,B正确。
C、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薄,利于滤过作用,C正确。
D、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地增加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D正确。
故选:A。
生物体的任何一个器官都有它特定的功能,并有与这个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体的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16.【答案】B
【解析】解: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C
【解析】解:原尿的主要成分是: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尿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无机盐、尿素;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浆中含有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所以样品③所代表的液体是尿液,样品②所代表的液体是血浆,样品①所代表的液体是原尿。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构成了尿液排出体外。
熟记尿液的形成过程,学会区分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是解题的关键。
18.【答案】B
【解析】解:A.胰岛素能够调节糖的代谢,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形成的,A正确。
B.肢端肥大症是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B错误。
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期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症,分泌过多患甲亢,C正确。
D.侏儒症是由于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幼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形成巨人症,D正确。
故选:B。
1、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2、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虽少,但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解答此题要掌握激素的作用。
19.【答案】D
【解析】解:A、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因此当人从光线明亮的地方进入黑暗处时,瞳孔变大,A正确
B、看远处的物体时,4晶状体曲度变大;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曲度变小,B正确
C、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C正确
D、在眼的折光系统中,能够改变折光度的主要是晶状体,所以晶状体在眼的调节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玻璃体对光线能进一步折射而不能形成视觉,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D错误
故选:D。
1、由图可知:1虹膜、2瞳孔、3角膜、4晶状体、5巩膜、6视网膜、7视神经、8玻璃体。
2、瞳孔的调节: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这叫作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意义在于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能够得到足够的刺激。此外,看远处物体时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看近处物体时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最,使成像清晰。
3、晶状体的调节:在眼的折光系统中,能够改变折光度的主要是晶状体,所以晶状体在眼的调节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象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根据以上知识点解答此题。
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0.【答案】C
【解析】解:A.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传染疾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A错误。
B.流感流行的时候在教室喷洒消毒液,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B错误。
C.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因此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促进了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C正确。
D.溶菌酶能够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其溶解,属于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C。
免疫是指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抵抗力,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前者是指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后者是指出生后产生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病原体、传染源的概念以及免疫的特点。
21.【答案】转换器 左 液泡 营养 系统
【解析】解:(1)显微镜对光时,应转动转换器,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用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调节反光镜,同时左眼注视目镜,直到看到圆形的白亮视野。
(2)由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在显微镜下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当物像不在视野的中央时,移动玻片应与玻片的位置一致,即当玻片位于视野的右边时,只有向右移动玻片时,物像正好向左移动到视野的中央。所以乙图物像a位于视野的左方,只有向左方移动玻片才能使得物像到达视野的中央。
(3)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4)与番茄果肉相比,没有细胞壁和液泡。番茄果肉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供细胞利用,属于营养组织。
(5)植物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番茄和人体的结构层次相比,没有系统。
故答案为:(1)转换器;
(2)左;
(3)液泡;
(4)营养;
(5)系统。
(1)植物的组织主要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它们分布在不同的部位、各有一定的特点和功能。
(2)植物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3)图丙中①细胞壁、②液泡、③细胞核、④细胞质。
正确识记并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2.【答案】b 线粒体 c 蒸腾作用 气孔 器官 大于 合理密植
【解析】解:(1)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主要部位是所有活的细胞,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草莓植株生长、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图一中b呼吸作用过程释放的,该生理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的线粒体中。
(2)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蒸腾作用的“门户”是气孔,气孔是由两个呈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蒸腾作用促进了根部对水分的吸收及水和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降低了植物体尤其是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被高温灼伤;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草莓植株的叶片在烈日炎炎下未被灼伤,主要是因为其叶片进行的图一c蒸腾作用的生理活动可降低叶片表面温度。水蒸气通过叶片的气孔结构散失的。
(3)植物的六大器官中,根、茎、叶与植物体生长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吸收,有机物的制造有关,利于植株的生长,称为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与植物的繁衍有关,称为生殖器官。从生物体结构层次来看,草莓果实属于器官。当草莓a光合作用强度大于b呼吸作用时,草莓积累有机物,草莓植株才能不断生长、果实香甜可口。
(4)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办法:增加二氧化碳浓度、间作套种、合理密植等。
(1)b;线粒体;
(2)c;蒸腾作用;气孔;
(3)器官;大于;
(4)合理密植。
图中:a是光合作用、b是呼吸作用、c是蒸腾作用,A是二氧化碳、B是有机物
掌握植物的三大生理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23.【答案】葡萄糖 右心房 动脉 能量 降低 ①②③ 肾小管
【解析】解:(1)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从吸收到被组织细胞利用的途径是:小肠周围的毛细血管→小肠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周围的毛细血管网→组织细胞。所以,图甲中人体中淀粉最终分解为物质①葡萄糖,经小肠吸收后,葡萄糖最先到达心脏的腔是右心房。
(2)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空气中的②氧气进入肺后,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部位是所有活的细胞,主要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机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可见,图甲中氧气进入骨骼肌细胞后,在线粒体中参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
(4)图甲中,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一部分尿素随④尿液排出,因此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明显减少。
(5)图乙中,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③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①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②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50升,而实际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这是由于图中标号③肾小管所起到的重吸收作用,将原尿中大部分水重新吸收进入血液的缘故。
故答案为:
(1)葡萄糖;右心房
(2)动脉
(3)能量
(4)降低
(5)①②③;肾小管
图甲中:①表示吸收过程,②是氧气,③是二氧化碳,④是尿液。
图乙中:①肾小球,②肾小囊,③肾小管;A是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B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本题综合考查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相关知识,正确理解题意并结合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24.【答案】A 晶状体 B 视网膜 语言 ④ 耳蜗 条件(复杂) ⑦ 小脑
【解析】解:(1)小树苗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A晶状体和D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B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C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2)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是人能对抽象的语言和文字发生反应,建立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这与人类的⑥大脑皮层中具有语言中枢有关。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可见,接受声音的听觉感受器在耳蜗内。条件反射(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所以,同学们能够听懂老师讲解的辨认树种相关知识,这与⑥大脑皮层中特定的语言中枢有关,其中完成“听懂”这一反射活动的感受器是④耳蜗,该反射活动属于条件反射(复杂反射)。
(3)⑦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故活动间隙,小红同学为大家献上一场优美古典舞,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的是图中⑦小脑。
故答案为:
(1)A晶状体;B视网膜。
(2)语言;④耳蜗;条件(复杂)。
(3)⑦小脑。
图中:A是晶状体、B是视网膜、C是视神经、D是玻璃体、①是外耳道、②是鼓膜、③是听小骨、④是耳蜗、⑤是听神经、⑥是大脑皮层、⑦是小脑、⑧是脑干、E是感受器、F是传入神经、G是神经中枢、H是传出神经、I是效应器。
掌握视觉、听觉的形成过程,理解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是解题的关键。
25.【答案】C 淋巴 大量 保护易感人群 遗传物质
【解析】解:(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其中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新冠患者等;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如老人和小孩等。
因此健康人、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病人、新冠肺炎病人的飞沫、新型冠状病毒分别属于⑤易感人群、②传染病、①传染源、④传播途径、③病原体。故选:C。
(2)如图为人体初次及再次免疫过程中,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在第一次受到抗原刺激时,淋巴细胞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当同样的抗原再次刺激时,机体会快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将抗原清除。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4)新冠病毒的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故答案为:
(1)C。
(2)淋巴;大量。
(3)保护易感人群。
(4)遗传物质。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八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八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