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练案(39份)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练案11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文双练包拯传
展开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练案11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文双练包拯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文双练——《包拯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古代汉语(特指书面语)最大的特点就是① ,用它写作诗歌和散文,可以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同样是写风雪夜归,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只用了二十个音节,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却用了一百零八个音节。虽然它们都达到了卓越的艺术境界,但是谁更精致更上口,② 。音韵和谐、音节齐整的唐诗宋词作为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跟古代汉语的这个特点密不可分。但是古代汉语也有明显的短板,它不太适合严密的逻辑论证,在科学原理的表述方面,也有些③ 。例如“圆,一中同长也”“方,柱隅四讙也”,刚刚启蒙的孩子很难理解“中”指圆心,“长”指半径的长度;也很难理解“柱隅”就是直角,“四讙”就是相匝的意思。民间当然不会用这样的交际工具,它不仅会抑制理论科学的发展,也会叫三百六十行的师傅们无法授徒,他们得用各自时期的白话——要知道,中国古代理论科学无法与古希腊罗马相比,但在各种工艺上,却长期领先。这仿佛是一种悖论,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白两种语言环境作用的结果。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3.下列句子中的“仿佛”和文中加点的“仿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C.这暗示性仿佛概念的影子,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如果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到它的存在。
D.那炯炯的目光,宽阔的额头,仿佛表明他一定能运用他的智慧和毅力,战胜科学上的一切困难。
二、名篇名句默写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 , ”这样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
(2)杜甫在《客至》中以“ , ”两句,写主客对饮,并招呼邻翁助兴,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
(3)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写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三、一文双练——《包拯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寻拜监察御史。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至是,请罢河北屯兵,分之河南兖、郓、齐、濮、曹、济诸郡,设有警,无后期之忧。借曰戍兵不可遽减,请训练义勇,少给糇粮,每岁之费,不当屯兵一月之用,一州之赋,则所给者多矣,不报。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邢、洛、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有删改)
第一组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B.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C.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D.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解官,指官员因故辞去官职。此外,“解佩”“解绶”“解褐”都有辞去官职的意思。
B.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以守护坟墓,称为庐墓。
C.工部员外郎,官职名。工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土木工程等,长官为工部尚书。
D.东宫,是古代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故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也代指太子。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包拯孝顺父母。出任建昌知县时,因为父母年事已高,包拯就推辞不去;后来父母相继去世后,他才出去做官。
B.包拯关心民生。契丹在边塞聚集军队,朝廷命令他去河北征粮,包拯请求把牧马交给百姓,帮助耕种。
C.包拯为人有原则。与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他人,和旧友、亲戚同乡也都断绝往来。
D.包拯为官清廉。虽然地位高,但是衣食用度都和普通百姓一样,对子孙为官也严格要求,不许贪赃枉法。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译文:
(2)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译文:
9.包拯刚毅正直,不畏权贵,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简要概括。(3分)
答:
第二组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
B.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
C.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
D.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终丧,守完父母的丧期。依照古礼,父母死后子女须在家守丧三年,不出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直到丧期结束。
B.“务实边备”中的“务实”与现代汉语中的“务实”含义不同。
C.补荫,通过考试对因故被取消荫封的官宦子弟予以补封,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
D.待制,原为皇帝咨询近臣的称号,宋时成为高级官员的头衔,此处表示百姓对包拯的敬畏。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包拯至孝守礼。为奉养父母,包拯多次辞官;父母亡故后,他依礼制守丧,守丧期满依然不忍离家就职。
B.包拯为官清廉。端州前任知州用大肆敛取的当地特产砚台进贡,包拯到任后立即终止这一行为,离任后也没带走一块砚台。
C.包拯刚毅正直。为了解决河水泛滥问题,包拯不畏权贵,强行拆除贵族势力跨河修建的楼台、花园、水榭,最终疏通了河道。
D.包拯熟识军务。他一方面反对贿赂契丹,力主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建议分兵各州,训练义勇,节省开支。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译文:
(2)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
译文:
9.包拯侦破盗割牛舌案,令盗贼惊服。请你说说包拯的断案逻辑。(3分)
答:
练案11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文双练(《包拯传》)
1.答案:(示例)①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②一目了然(不言而喻) ③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解析:①结合下文“可以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写风雪夜归,用二十个音节写成的诗比用一百零八个音节写成的文更精致更上口可知,此处“最大的特点”应是简明扼要,可填写“言简意赅”“要言不烦”等。②处表达两者一比较,结果非常明显的意思,可填写“一目了然”“不言而喻”等。③写古代汉语在科学原理的表述方面有所受限,不太适合,可填写“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等。
2.答案:(示例一)唐诗宋词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它音韵和谐,音节齐整,是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
(示例二)唐诗宋词音韵和谐,音节齐整,是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
解析:答题步骤:首先从成分入手,抓句子主干,可抽取出句子的主干成分“唐诗宋词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然后整理修饰成分,把定语改成“唐诗宋词”的谓语,“它音韵和谐,音节齐整”;把状语“作为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改成判断句“它是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
3.D D项与原文都表示推测。A项表示“差不多”。B、C两项都表示比喻。
4.答案:(1)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2)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3)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第一组
5.C C项,“豫建太子”作“乞”的宾语,意思是“请求早立太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是包拯陈述的三种不同的情况,主语均为“臣”,三句之间应该断开,排除A项。故选C。
6.A A项,“此外……‘解褐’都有辞去官职的意思”错。“解褐”指解去平民所穿的衣服,换上官服,指出仕。
7.B B项,“包拯请求把牧马交给百姓,帮助耕种”错。由原文“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邢、洛、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可知,包拯是请求把土地全部交还给百姓,让百姓耕作种植。
8.答案:(1)有一个盗贼偷割了别人家的牛舌,主人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去,把牛杀了卖掉。”
(2)包拯在朝处事刚强坚定,那些贵戚、宦官因此有所收敛,一听见他都害怕。
解析:(1)得分点:“诉”,上诉,告状;“第”,只管;“鬻”,卖。(2)得分点:“立朝”,在朝处事;“刚毅”,刚强坚定;“敛”,收敛;“惮”,害怕。
9.答案:①京城传言:“(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②包拯下令将那些由宦官和豪门贵族侵占惠民河边的土地而修建的园林楼榭全部毁掉。③包拯敢于犯颜直谏,为国家考虑请求皇帝早立太子。
解析:根据“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京师为之语曰……”,概括出答案①;根据“中官势族筑园榭……拯乃悉毁去”,概括出答案②;根据与仁宗谈论立太子问题,概括出答案③。
第二组
5.C C项,“按察使”是官职名,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两项;“吏不自安”中,“吏”是“不自安”的主语,应在其前面断开,排除D项。故选C。
6.C C项,“补荫,通过考试对因故被取消荫封的官宦子弟予以补封”错。补荫制度不是通过考试获得的,而是对因故被取消的荫封予以补封。
7.B “端州前任知州用大肆敛取的当地特产砚台进贡,包拯到任后立即终止这一行为”错。根据原文“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可知,前任知州大肆敛取砚台是为了用进贡剩余的砚台进献权贵,包拯终止的也不是进贡行为,而是只收取符合进贡数量的砚台。
8.答案:(1)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胥吏不敢欺骗长官。
(2)官吏中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他们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们的妻儿抓起来,包拯把这类人都给放了。
解析:(1)得分点:“旧制”,从前的制度;“径造”,直接到……去;“陈”,陈述。(2)得分点:“负”,欠;“缧系”,被拘禁;“间”,间隙,机会;“械”,抓捕;“类”,这类人。
9.答案:盗割牛舌者很可能是牛主人的仇家,牛主人杀牛卖肉,触犯法律,盗割牛舌者可能会认为这是进一步陷害牛主人的机会,便主动报案,但恰恰会暴露自己的罪行。
解析:首先从“有盗割人牛舌者”的行为分析,盗贼不偷走或直接杀死牛,而是偷偷地割了牛舌,让牛受伤痛苦,而又不会因造成牛丧失劳动能力而被判处死罪,为的就是给牛主人添堵。这种行为显然不是普通盗贼的思路,而是仇家为报复所为。包拯给牛主人出的主意是“杀而鬻之”,即让主人回去杀了牛卖肉。这种做法按照当时的法律是“私杀耕牛”罪,要被判刑的。包拯之所以出这个主意,就是为了引起其仇家的进一步报复举动。仇家得知牛主人私自杀了牛后,很可能为了将牛主人送进大牢、自己获得赏钱而主动报案。综上所述,来报案的人就是割牛舌的人。
【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当初考取进士后,担任大理评事,出任建昌知县。(包拯)因为父母都年事已高,便推辞不去就职。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愿随行,包拯便辞官回家奉养(父母)。过了几年,双亲相继去世,包拯就在墓旁建屋居住守孝,到守丧期满,仍然徘徊不忍离去,邻里父老曾多次过来劝慰勉励。过了很久,包拯才去吏部接受调遣,后任天长知县。有一个盗贼偷割了别人家的牛舌,主人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去,把牛杀了卖掉。”过后不久又有一人来县衙报告,说有人私自杀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盗窃者听后十分惊恐,立即服罪了。(包拯)调任端州知州,升迁为殿中丞。端州本地生产砚台,以前的州官趁着进贡,大都敛取进贡量几十倍的砚台去赠送达官贵人。包拯叫制作砚台的人只做足够进贡的数量,他在那里一年任期届满,也没有拿一个端砚回来。不久,包拯被授为监察御史。(包拯)曾建议说:“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废黜贪官污吏不得做官,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无关紧要的小过失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按察使之职。(包拯)曾建议在边境无事时将军队移到内地,但没有得到答复。现在,包拯请求罢除河北的屯兵,将他们分别安置在黄河以南的兖、郓、齐、濮、曹、济各州,即使边境告急,也无需担心来不及调遣。如果说边境的守兵不能一下子减少,那么就请求朝廷训练义勇,减少干粮,每年的花费比不上屯兵一个月的费用,一州的财赋就很充足了,但没有得到答复。包拯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京任京东转运使,改任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升迁陕西,又转调河北,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契丹在关塞附近聚集军队,边境的州郡逐渐发来警报,朝廷命令包拯到河北征调军用粮草。包拯说:“漳河一带土地肥沃,然而人们不得耕种生产,邢州、洛州、赵州有民田一万五千顷,大多被用来牧马,请把这些土地全部交还给百姓(让他们耕作种植)。”朝廷听从了这个意见。包拯在朝处事刚强坚定,那些贵戚、宦官因此有所收敛,一听见他都害怕。京城传言:“(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人们把看到包拯的笑比作黄河水变清一样难,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包待制”。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宦官和有权势的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他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且深受困扰。包拯特地设置市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官吏中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他们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们的妻儿抓起来,包拯把这类人都给放了。升迁谏议大夫、代任御史中丞。包拯上奏说:“东宫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为此感到担忧,陛下这么长久地不做出决定,是为什么呢?”仁宗问他:“你认为立谁为好呢?”包拯回答道:“我无能(还没有考虑),我请求早立太子,是为宗庙万世之大计着想的。陛下问我想立谁,这是怀疑我。我已是七十岁的人了,又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和后代邀宠考虑的啊!”仁宗听了高兴地说:“这件事还要慢慢商议。”包拯性格正直,他厌恶官吏做事苛刻,为人敦厚,虽然十分痛恨坏人,但未尝不推崇以忠恕待人。他不轻易与人相交,不会用伪装的甜言笑脸来讨别人喜欢,平时没有私人请托的书信,与旧友、亲戚同乡都断绝往来。地位虽然显贵,可是衣服、器用、饮食同当平民时一样。他曾经说:“我的后代子孙做了官,若有犯贪污罪的,就不得回老家,死了不许葬在祖坟中。不顺从我的心意,就不是我的子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练案33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文双练深巷里的老墙,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文双练——《深巷里的老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练案31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文双练沙堆里的城隍,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文双练——《沙堆里的城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练案29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文双练窗花舞,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文双练——《窗花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