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文化常识读与练2服饰器物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文化常识读与练2服饰器物第1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文化常识读与练2服饰器物第2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文化常识读与练2服饰器物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文化常识读与练2服饰器物

    展开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文化常识读与练2服饰器物,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头衣,体衣,胫衣,常见和服饰相关的名词解释,乐器,衡器,家具,交通工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头衣
    冕,从月,即古帽,字免声,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冕上有长方板叫延,前后有数串小圆玉叫旒(liú),天子有十二旒。
    冠,从月从人从寸,会意字,寸是手,以手执月戴人头上为冠。冠,与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显不同。冠并不能像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罩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上面有冠梁,自前至后,覆在头顶上。从冠的作用看,主要是捆住头发,同时也起装饰的作用。
    古时只有统治阶级、王公贵人才能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纱)包头。如《释名》中说:“士,冠;庶人,巾。”巾,又称绡头、幅巾、帻(zé)。王公贵人在巾上再加冠。
    唐朝时,巾又称幞(fú)头,以纱为之,因纱质较软,就用桐木作一衬子垫在里面。后又因两脚软垂,就用铁丝为干把“软翅”撑起来,就这样成了质硬的乌纱帽。如《灌园叟晚逢仙女》中:“那桂枝上挂的,不是大爷的软翅纱巾么?”
    二、体衣
    原始人是蓬头跣脚,不冠不履,以兽皮树叶为衣遮体,后来才分为上衣和下裳。
    先秦时衣长而裳短,裳的上半截藏在衣内,后来变为衣短裳长,裳就加衣上。如《卖炭翁》中:“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陌上桑》:“紫绮为上襦”的“襦”是小衣;《羽林郎》中:“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则是短袄。
    袍,本是一种简单便服,如高中课文《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汉以后成了朝服,不分衣和裳。
    古代的裙和裳不同,如《尔雅》中说:“绕襟谓之裙。”意思是说裙要从衣襟斜下通过右腋,往下绕至腰臀间,以至前膝。后代的裙与古代的裳则接近。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装饰。”
    古代体衣在质地、颜色上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如司马光《训检示康》中批评“近岁风俗尤为侈靡”时说“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这表明:走卒穿士服,农夫穿丝履不合常规。五冕、九衮之类衣服只能王公贵人才有资格享受。他们寒冷时,有毛皮大衣(裘);天热时,有高级丝织品。而那些寒士庶人则只能穿布衣(麻、葛所织)、褐(粗毛编织的灰色粗布)和缊袍(旧絮或乱麻填的旧袍)之类,如《七月》中:“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送东阳马生序》中:“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颜色方面,隋唐及宋,紫、朱、绿、青四色,只有士人以上才能穿。而庶人在隋穿白色,唐时穿黄白两色,明朝则不许庶人用黄色。
    三、胫衣、足衣
    上古时有裳无裤,但有袴,袴后无裆,只两个裤筒,类似后世的套裤。后来加上裆,称裈。裈腿短的称犊鼻裈(因形状像犊鼻),即现在的短裤衩,一般为贫贱者所穿。
    足衣,就是鞋,上古称屦,汉以后叫履。上古时,鞋分革、丝、麻、草四种,有钱人穿革履丝鞋,贫苦人穿草鞋或光脚,如《孔雀东南飞》中:“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四、常见和服饰相关的名词解释
    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布衣:麻衣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青衫: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巾帼:本是古代妇女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自古以来把妇女中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引用为妇女的代称。
    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
    乌纱帽:巾因纱质软,就用桐木做一个硬衬子垫在里面。后来因为两翼软垂,就用铁丝撑起来,这样就成了硬质的乌纱帽。多为官服,也代指官位。
    顶戴花翎:清代官员身份的标志,分两种,一是蓝翎,一是花翎。蓝翎用鸪羽做成,俗称“野鸡翎子”,供六品以下官员使用,而花翎是孔雀羽毛做成,须经皇上特赐方可佩戴,必须是五品以上官员。
    东坡巾:东坡巾又名乌角巾,相传当时苏东坡因为贬官入狱,在狱中无法身着官服,故想出此头巾。东坡巾实为狱服。东坡巾可用多种布料制作,有内外两层,内层有四面为方形,比外层略高;外层也是四面,但四面都不相连,边缘为开口,前口开得最大,后面有两条带子。
    方山巾:一作为方头巾。古代儒者戴的一种方形软帽,又称方山冠。如李白《嘲鲁儒》诗中:“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衽衣襟:衽指衣冠。《汉书·张良传》中:“楚必敛衽而朝。”又指床草席。《周礼·王府》中:“衽席床第。”还指袖子。《列女传》中:“文伯引衽攘卷而亲馈之。”
    裳:古代指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如《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绔:今称套绔,左右各一,分裹两胫。参阅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绔》。
    褐:粗布或粗布衣服。如《诗经·幽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郑玄笺:“褐,毛布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从者衣褐。”
    缊袍:以乱麻为袍子。古为贫者所服。如《论语·子罕》:“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品色衣:官吏所穿的公服,即“品服”。以唐代为例,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着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着紫穿红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着者,官卑职微。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江州司马青衫湿”句,便有遭贬后官职卑微之意。
    帔:古代妇女披在肩背上的服饰。
    器物
    一、食器
    【鼎】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
    从夏、商、周三代到秦汉两千多年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鼎有很小的,也有极大的。
    【镬】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
    【簋】形似大碗,人们从甗(古代的一种炊具)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和肉羹。
    【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盆盂,均为盛物之器。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
    【匕】长柄汤匙。
    【俎】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
    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故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二、酒器
    在中国古代有“无酒不成礼”之说,故酒是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宾会客等活动的必备之物,盛酒的青铜器具也就自然成为礼器了。
    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
    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像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故而名之。
    爵、角、斝均为饮器,但形制有区别。
    角无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斝的容量一般较大,有两柱而没有流和尾。
    商末周初,出现觯,与爵组合在一起。
    觥也是一种饮器,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下有方座或四足。
    至于作为饮器的杯,出现在战国中期,至汉而盛行。
    储酒器主要有尊、卣、瓿、罍、方彝、壶等。尊、卣相配套便用。方彝出现稍晚,也与尊相配合使用。
    一组尊、卣或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贵的酒器,有人认为尊贵之“尊”就是因此而来的。
    三、水器
    水器之中,最常见的是盘、匜。鉴也是重要的水器之一,或者无耳,或有两耳、四耳。它是一种大盆,通常有三种用处:其一,盛水用以洗浴;其二,贮水以照面;其三,用来装冰,即《周礼》所说的冰鉴。
    四、兵器
    古代的青铜兵器和我们后来常见的十八般兵器有所不同,青铜兵器种类较多,如钺、刀、剑、戈、矛、铍、镞、殳、弩弓、甲胄等,功能和形状也较为原始。
    最常见的青铜兵器是钺。它是用于斩杀的刑具,因而又演化成为权力的象征。
    五、乐器
    青铜制乐器的种类较多,最早的莫过于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铜铃。其他如铙、钟、镈、鼓、錞,于商代后期才流行起来。
    六、衡器
    我们通常所说的量器包括度、量、衡三方面。
    用以度量长度的,主要是铜尺。
    测量容积用的量器,依其容积不同命名,有撮、勺、龠、升、参、半、斗、斛等名称。
    称量重量的有衡,即天平。
    七、家具
    【席】席子。用草或竹篾等编成的供坐卧铺垫的用具。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床】席以后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
    【案】案最初和托盘一样,是用来盛放食物的。
    随着分餐制变为合餐制,案已经不能满足一家人共同进餐的需要,发展出了其他用途。如用来读书学习的“书案”,用来烧香上供的“香案”,用来放置乐器的“琴案”等。
    【榻】榻的形制十分简单,下面四条或六条腿,托着一块木板,而上面没有顶。秦汉时期的榻专供坐用,后来逐渐演变为可坐可卧。
    八、交通工具
    【车】商周时期的车,一般都是用马牵引的,因此经常车、马并举。
    车厢叫舆,有时直接用来代指车辆。
    根据马的数量,可以对车有不同的称呼:骈就是两匹马并排驾车,骖就是三匹马,驷是四匹马,据说“天子驾六”,只有天子才能乘坐六匹马拉的车子。
    【辇】《说文解字》中记载:“辇,挽车也。”辇本来是人推挽的车,后来成为皇家专用的车或者轿子。
    《隋书·礼仪制》载:“今辇制象轺车而不施轮,……用人荷之。”说明那时的辇已脱离车的形式,更像轿子。
    古代的轿子叫肩舆或腰舆,其区别是肩舆上肩抬,而腰舆抬在腰间。
    【轼】指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
    周代礼仪定,男性乘车时要站在车上,只有女性才能坐着。乘车途中对所遇见的人表示敬意就扶轼低头,这种礼节就叫作“轼”。
    【鞍马】先秦时期,中原贵族只乘坐用马拉的车而不直接骑马,他们认为骑马是不文明的行为。直到赵武灵王“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建立骑兵,中原地区的人才逐渐开始骑马。
    【楼船】古代战船,因船高且宽,外观似楼而得名。
    【练习1】 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裘:有毛皮的大衣。布衣:这是寒士庶人穿的衣服,由麻、葛织成。
    B.褐:粗毛纺织的灰的粗布。缊袍:一种很华丽高档的袍子。
    C.屦:鞋子。汉以后又叫履。
    D.我国封建时代,皇帝以下的文武百官共分九个等级,称为九品。以清代为例,文官的服饰:一品为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等。武官服饰: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子,三品为豹等。
    【练习2】 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腹下可烧火。鼎还用于祭祀,作为王权的象征。人们以“问鼎”比喻图谋王位或颠覆某国的政权。
    B.镬:也是煮肉的炊具,大于鼎,古时常在镬中把肉煮熟,后再移到鼎就食。
    C.鬲:古代炊具,主要用于煮粥。形制与鼎相近。
    D.箸:筷子。豆:原是用来盛饭的,后来逐渐变为盛肉酱、肉羹。箪:是铁或铜做的盛饭用的器具。
    文化常识读与练2——服饰器物
    练习1 B B项中,缊袍:用旧絮或乱麻填的旧袍。
    练习2 D D项中,箪:是竹制的或苇制的盛饭用的器具。

    相关试卷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文化常识读与练8宗法礼俗: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文化常识读与练8宗法礼俗,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宗法常识,礼俗常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文化常识读与练7教育科举: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文化常识读与练7教育科举,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科举制度,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文化常识读与练6姓名和称谓: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文化常识读与练6姓名和称谓,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直称姓名,称字、号、斋名、谥号,称官名、爵名,称籍贯,称郡望,几项兼称,特殊称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