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末知识梳理】2022-2023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第9-10章(知识梳理) 试卷 8 次下载
- 【期末综合练习】2022-2023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专题01 第6-7章 综合测试(题型专训39道)(原卷+解析) 试卷 3 次下载
- 【期末综合练习】2022-2023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专题02 第8-9章 综合测试(题型专训43道)(原卷+解析) 试卷 3 次下载
- 【期末综合练习】2022-2023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专题03 第10章 综合测试(重点题型专训39题)(原卷+解析) 试卷 5 次下载
- 【期末综合练习】2022-2023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专题04 第10章 综合测试(难点题型专训32道)(原卷+解析) 试卷 4 次下载
【期末知识梳理】2022-2023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第6-8章(知识梳理)
展开第6-8章 知识梳理
第6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 知识梳理
一、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要点:
(1)单位:国际单位:kg ,常用单位:t、g、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150g
一头大象约6t
一只鸡约2kg
(2)质量的理解: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测量:
二、密度
我们把某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要点:
(1)公式:变形:
(2)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其物理意义为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3)理解密度公式:
①同种材料,同种物质,不变,m与 V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②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与密度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4)图象:如图所示:甲>乙
三、密度的测量及应用
1.测体积——量筒(量杯)
①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②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2.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3.测液体的密度:
⑴ 原理:ρ=m/V
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
4.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可以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可以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四、物质的物理属性
不同的物质,其物理属性一般不同。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密度、硬度、熔点、导热性、导电性、磁性、透光性等。
第7章 从粒子到宇宙 知识梳理
一、走进分子的世界
1.分子:
(1)概念: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大小: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即0.1nm
2.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如: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吸引力:铅块挤压吸引;拉断铁丝比棉线难;两滴水银靠近会自动结合成一滴。
排斥力: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3.解释固、液、气的性质:
物质状态 | 分子间距 | 分子间作用力 | 特征 |
固 | 小 | 大 | 有体积,有形状 |
液 | 大 | 小 | 有体积,无形状 |
气 | 很大 | 很小 | 无体积,无形状 |
要点:
1.不同物质内部分子间空隙的大小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情况下分子间的距离也会不同,比如温度、压强等的变化,都会影响分子间的距离。
2.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分子运动又称为热运动。
3.分子相互作用的情况与分子间距离的大小有关。当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 m时,这个距离称为分子间的平衡距离,此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相等;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 m时,斥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 m时,引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10倍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变得很小。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
二、静电现象
1.摩擦起电:
(1)带电: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就说该物体带了电(荷)。
(2)带电体:带了电荷的物体;
(3)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4)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1)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要点:
1.在静电现象中,两个物体相互吸引有两种可能的原因:(1)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2)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将被检验的物体靠近轻小物体,若相互吸引则带电,反之则不带电;(2)将被检验的物体靠近或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若验电器的两个箔片张开则带电,反之则不带电;(3)将被检验的物体靠近一个已知的带电体,若相互吸引或相互推斥则带电,反之则不带电。
三、探索更小的微粒
1.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提出者:卢瑟福
(2)观点:①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的;②原子核位于中心,电子绕核高速运动;③原子核很小,电子更小。
(3)类似:行星绕日的太阳系结构。
2.原子核的结构:
(1)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与中子由夸克构成。
(2)带电性:
①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带电数量相等;
②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要点:
1、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可再分)的;
2、原子构成:(1)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电子构成;(2)原子核带的正电荷=电子带的负电荷;所以,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3)原子核对电子有束缚能力,不同物质的原子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3、摩擦起电的本质:(1)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2)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四、宇宙探秘:
1.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
(1)托勒玫 “地心说”
(2)哥白尼“日心说”
(3)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2.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
3.宇宙的量度:
(1)光年(l.y.):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通过的距离。 1 l.y.=9.461×1015m。
(2)天文单位(AU):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太阳系内天体间距离的基本单位)。 1AU=1.496×1011m
4.宇宙的起源:
(1)大爆炸理论:(137亿年前) 说明宇宙在膨胀,星系在远离我们。
(2)证据:谱线红移(光的多谱勒效应)。
要点:
1.有一条横亘天际的光带,它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中而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称为银河系,银河系是宇宙中数以千亿计的星系中的一员。
2.太阳系处于银河系的边缘,太阳系由八大行星和太阳组成,八大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不是太阳系中的行星。
第8章 力 知识梳理
一、力
1、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物体存在。
(3)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例如磁铁间的吸引力。
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3、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使物体发生形变。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示意图:
(1)力的示意图是在分析物体受力时,只需要标明物体受力的大致情况,只画力的方向、作用点、不用画标度和大小。
(2)画法:首先找到力的作用点;其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最后用箭头标出力的方向。
6、相互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要点:
1、从字面上看“物体对物体”说明有力的存在时,至少需要两个物体,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的。这就是力的物质性。“对”字前面的物体,我们常把它叫施力物体(因为它施加了力),“对”字后面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受力物体。有力存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例如:人推车,人对小车施加了力,小车受到了力,所以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2、物体间只有发生相互作用时才会有力,若只有物体,没有作用,也不会有力。例如:人踢球,使球在草坪上滚动,人踢球时,人对球施加了力,人是施力物体,球是受力物体,当球离脚之后,人不再对球施力,球也就不再受踢力。
3、力的作用效果往往是两种效果同时都有,我们研究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时,只研究主要的作用效果,例如,用脚踢足球时,脚对足球的力,同时使球发生了形变和使球的运动状态改变了,但主要的作用效果应该是运动状态改变了。
4、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力的三要素中任一要素都影响着力的作用效果,只要其中一要素改变了,力的作用效果就会发生改变。
二、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力概念: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力图恢复其原来的形状,而对另一个物体产生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使用口诀:看量程、看分度、要校零;一顺拉、不摩擦、不猛拉;正对看、记数值、带单位。
使用方法: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
(2)使用前,应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
(3)要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要点:
1、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做形变,不受力时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2、日常所称的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例如,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其实质就是桌面发生了微小的形变后对茶杯向上的弹力。
注意: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三、重力
1、概念: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
其中:G——重力,单位:N
m——质量,单位:kg
g=9.8N/㎏,粗略计算可以取g=10N/kg
(2)方向:竖直向下。据此制成了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也可改进后检查窗台、桌面等是否水平。
注意: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不同,所谓竖直向下是指向下且与水平面垂直,其方向是固定不变的。
(3)作用点:重心。有些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不好确定,我们在作力的示意图时,也常把这些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处。
要点:
1、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不论它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如在上升过程中的氢气球仍受重力。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2、计算重力时,g值取9.8N/㎏或g=10N/kg,通常认为g值是固定的。实际上地理位置不同,g值也不同,如果都在海平面上测量,地球的赤道附近g值最小,越靠近两极g值越大。重力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物体的重心位置将随着物体的形状变化和质量分布变化而发生改变;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光盘、篮球、足球。
四、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测量:利用弹簧测力计可以粗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静摩擦力:
(1)概念:物体在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接触面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2)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但与运动方向可以相反(阻力)也可以相同(动力),还可以成任意角度。
(3)判断静摩擦力大小的方法:静摩擦力可以在0到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变化,其大小由外界条件决定,因此它是被动力。
3.滚动摩擦: 是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例如滚动轴承中的滚珠在轴承内滚动时的摩擦。车轮在地面滚动时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4.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1)增大有益摩擦: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2)减小有害摩擦: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气垫导轨,磁悬浮。
要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接触挤压;在接触面上相对运动。
2.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f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但与运动方向可以相反(阻力)也可以相同(动力),注意:滑动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3.“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有些情况相对运动趋势很难判断。我们可以用假设法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假设接触面光滑,物体若会相对滑动,则说明原来有静摩擦力,且相对滑动的方向就是相对滑动趋势的方向。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知识点梳理: 这是一份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知识点梳理,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弹力,重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知识梳理】2022-2023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第9-10章(知识梳理): 这是一份【期末知识梳理】2022-2023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第9-10章(知识梳理),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力与运动的关系,流体压强和流速,浮力,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浮力的计算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复习】八年级物理下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第十章 浮力: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八年级物理下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第十章 浮力,文件包含第十章浮力解析版docx、第十章浮力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