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27页。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课标目标】
1.宇宙及特点、天体及类型、天体系统及层次。
2.太阳概况、太阳活动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太阳辐射分布及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4.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分类。
5.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掌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6.说明地球的普通性、特殊性,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条件)。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知识点1:宇宙环境
1.宇宙:“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2.天体
(1)概念:宇宙中有多种多样的物质,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恒星、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因天体之间距离太远,计算天体距离的单位用光年,1光年=94605亿千米)
(2)常见天体
天体类型
组成物质(或成员)
特点
恒星
炽热的气体
①质量庞大,温度高,能自己发出光和热;
②恒星之间相距遥远;
③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
气体和尘埃,主要物质是氢
①本身不发光,一般星云里都会有恒星,呈云雾状;
②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行星
如:太阳系八颗行星
①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质量比恒星小;②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卫星
如:月球
①环绕行星运转、本身不发光;
②卫星大小不一,但是质量不会超过它绕转的行星
流星体
尘粒和固体块
①不能自己发光,但与大气摩擦形成光迹;
②进入大气层后,同大气摩擦燃烧而发光,产生流星现象;
③没有烧尽的残体落到地面叫陨星,其中石质陨星叫陨石,铁质陨星叫陨铁
彗星
冰物质
①密度很小,具有云雾状外表,不能自己发光;②绕太阳运行,哈雷彗星是著名的周期慧星,其公转周期为76年
技能:天体的判断方法
(1)一看位置:独立存在于地球的大气层之外的物体是天体,进入大气层或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2)二看实质: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
(3)三看运转: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
以流星体、流星现象、陨星为例分析如下:
3.天体系统
(1)概念: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层次:
拓展:列表对比辨析各级天体系统的组成
天体系统
组成
特别说明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星球,地月平均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太阳系
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水星、金星尚未发现有卫星存在)、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银河系
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庞大的恒星集团
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3万光年
河外星系
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
简称星系
总星系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目前所知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
技能:天体系统的判断
知识点2:地球
1. 普通性
(1)八大行星结构特征分类
①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②巨行星:木星和土星;
③远日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2)八大行星运动特征
(3)结论:无论是从距日远近、自身的体积,还是从公转方式来看,地球都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2. 特殊性—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条件
技能:把握生命存在条件问题的分析思路——“四看三分析”
一看:该行星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否安全稳定。
二看:是否有适宜的温度。从距恒星的远近、自转和公转周期长短、大气层方面分析。
三看:该行星周围有无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从体积、质量和大气演化方面分析。
四看:该行星是否有液态的水。从温度高低和水体运动方面分析。
知识点3: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2.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2)为我们生活、生产提供能量。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对地球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2)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思考: 描述该地太阳辐射日变化特点。比较两天太阳辐射差异产生的原因。
提示: 日出以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大,12点左右达到最大,之后又逐渐减小。
第二天太阳辐射总量及最高值均小于第一天,可能因为第二天是阴雨天气,多云雾,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5、年太阳辐射分布图的判读
(1)大气上界是地球大气层之外的空间,太阳辐射到达大气上界还没有被大气层削弱,所以该处的太阳辐射量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要大的多。
(2)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
(3)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导致不同纬度的生物量不同:低纬度太阳辐射量大,生物量也大。
(4)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远小于到达大气上界的辐射量,地表接收太阳辐射的多少取决于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数,具体包括纬度、地势和天气等因素:
影响因素
纬度
地势
天气
日照时数
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外地区夏季日照时数多于冬季
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
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多
太阳辐射强度
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辐射强度越大
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辐射强度大
晴天越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太阳辐射强度越大
6、世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
①总体分布特征:不均衡。
a.不同纬度地区: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b.相同纬度地区: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夏季强于冬季,海拔高的地区强于海拔低的地区。
②最大值并不是出现在赤道地区,青藏高原和回归线附近的沙漠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高于赤道地区。(原因: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沛,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回归线附近的沙漠地区,气候干燥,晴天多,云雾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温馨提示:太阳辐射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如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但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很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7.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知识点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大气
(1)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个圈层。
(2)特征
亮度
厚度
密度
温度
观测
A光球层
最强
约500千米
大
低
肉眼直接观测
B色球层
较弱
约几千千米
小
高
在日全食时或者用特制的望远镜才能看到
C日冕层
极弱
几个太阳半径
最小
最高
在日全食时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用肉眼看到
2.太阳活动
(1)概念:太阳大气的剧烈变化称为太阳活动。
(2)类型及分布
类型
太阳黑子
太阳耀斑
日珥
太阳风
分布
光球层
色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①太阳黑子的面积和数量,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最明显的周期平均约为11年。
②色球层上有时出现局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叫耀斑。其往往与黑子同时出现,活动周期相同。耀斑和黑子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③太阳大气不断释放高速带电粒子流,这种带电粒子流被称为太阳风。正常情况下,地球的磁场能够阻挡太阳风,使地球免受太阳风的危害。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耀斑增多时,强烈的射电现象会引起电离层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中断。还会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产生灾害性的影响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南北方向
产生极光
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与大气相撞,产生的各种颜色的彩色光弧
影响地球气候
太阳黑子与天气、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4、太阳活动及其影响总结归纳
活动类型
位置
形态
活动特征
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黑子
光球层
黑斑点
温度比光球层表面其他区域低
①太阳黑子、耀斑增多→电磁波扰动地球大气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影响;
②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与极地高层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太阳耀斑
色球层
大而亮的斑块
色球层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
日珥
色球层
喷射的气体呈弧状
日冕物质抛射
(太阳风)
日冕层
带电粒子脱离太阳飞向宇宙空间
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课标目标】
1.识别生物化石,探究古地理环境及生物演化过程。
2.野外实地考察,探究岩石类型、新老关系及古地理环境。
3.读地质年代表,梳理植物和动物演化的历史脉络,分析其演化的特征或者规律。
【知识结构】
知识点1:地球历史的记录
1.地层与化石
(1)地层: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沉积岩地层特点
①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有新老关系,老的地层在下,新的在上。
②常含有化石。
(3)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4)地层与化石的关系: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5)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6)地质年代单位和时间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
技能: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未经扰动的岩层,年龄越老,位置越靠下,年龄越新,越靠近地表。
(2)侵入的岩层晚于被侵入的岩层。
(3)受岩浆活动高温高压的影响而变质的岩层,晚于相邻的岩层。
2.地质年代表
(1)地质年代: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
(2)地质年代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纪等,分别对应于地层单位宇、界、系等。
(3)地质年代表:科学家依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编成时间顺序表。
宙
代
纪
距今时间(百万年)
主要生物进化
动物
植物
其他
显生宙
新生代
第四纪
2.6
人类出现
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人类出现是生物发
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新近纪
23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古近纪
66
中生代
白垩纪
145
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末期,物种大灭绝
侏罗纪
201
三叠纪
252
古生代
二叠纪
299
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早期鱼类大量繁衍;中期两栖类形成;晚期爬行动物出现
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晚期,裸子植物开始出现
末期,物种大灭绝
石炭纪
359
泥盆纪
419
志留纪
444
早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后期,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
奥陶纪
485
寒武纪
541
元古宙
前寒武纪
2 500
蓝细菌大爆发,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太古宙
4 000
出现了蓝藻等原核生物
冥古宙
4 600
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
问题探究
我国天文学家戴文赛先生认为,整个太阳系是由同一原始星云形成的。这个星云的主要成分是气体及少量固体尘埃。原始星云一开始就有自转,并同时因自引力而收缩,形成星云盘,中间部分演化为太阳,边缘部分形成星云并进一步吸积演化为行星。如图示意太阳系的形成过程。
1.原始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地球起源于大约46亿年前的原始太阳星云。星云盘内的物质经过碰撞吸积,逐渐演化成原始地球。
2.“今日”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早期地球温度逐步降低,内部物质出现分异,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聚集而形成地核,密度较小的物质向上集中,形成地幔和地壳。
3.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大气成分有何区别?(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提示:现在的大气成分中有氧气,而原始大气的成分中没有氧气。
知识点2: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
地质历史时期
地表的演化
(海陆变迁)
生物的演化
矿产的形成
植物
动物
前寒
武纪
冥古宙
海洋与陆地形成,大气成分变化
出现有机质
无
重要成矿期(铁、金、镍、铬等矿物)
太古宙
出现蓝绿藻
元古宙
蓝藻大爆发
古生
代
早古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多次变迁,盘古大陆轮廓初现
陆地上出现低等植物
无脊椎动物繁盛
—
晚古生代
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荣
脊椎动物发展,出现两栖动物并逐渐进化为爬行动物
重要成煤期
中生代
板块运动剧烈,泛大陆开始分裂
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爬行动物盛行,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主要成煤期
新生代
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格局
被子植物繁荣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
-
技能方法
1.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可以用下面的结构图表示:
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从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2.海陆的演变
①前寒武纪,地球形成,原始海洋出现,形成最初的海洋、陆地分布状况。
②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
③中生代,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④新生代,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3.大气层的演变
①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
②现代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③演变原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
4.主要成矿期
①前寒武纪,重要的金属矿藏成矿时期。
②晚古生代,重要的成煤期。
③中生代,主要的成煤期。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目标】
1.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分析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运用图像资料分析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知识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类型
传播速度
特点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纵波(P波)
较快
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一致
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S波)
较慢
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垂直
只能通过固体
2.圈层划分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不连续界面。
(2)界面:
界面
位置
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莫霍界面
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
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在地下约2 900千米处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圈层: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
①地壳:由固体岩石组成,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②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2 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板块的运动与软流层有关。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岩石圈。
③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压力超强。
拓展: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
分层
名称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
上层
硅铝层
由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
小
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
下层
硅镁层
由镁、铁、钙成分较多的玄武岩类组成
大
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探索地球内部圈层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探索地球内部圈层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进入地球内部观察,然而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是不可行的。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问题探究
1.地震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其传播速度有何特点?(地理实践力)
提示:纵波和横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地震发生后推测地面上物体的震动形式。(综合思维)
提示:受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地面上物体应该先上下震荡,再前后左右晃动。
知识点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外部圈层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各圈层的组成和作用
圈层
组成
地理意义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①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②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③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是最活跃的圈层
①促进太阳能转化;②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的组成;③改造地表形态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是地球的外部圈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外部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如图是地球圈层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①②③序号代表外部圈层。
问题探究
1.上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哪些圈层?(综合思维)
提示:①水圈,②生物圈,③大气圈。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是哪两个圈层之间的关系?其中连接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是哪个?(综合思维)
提示:岩石圈与生物圈。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
思考:
1. ②圈层的主体是( )
提示:海洋
2.①②③④四圈层中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的是( )
提示:②
3.③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提示:生物
解析:通过读图可以看出,①为岩石圈,②为水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大气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其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水量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水圈中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在生物圈各组成因素中,生物是最活跃的因素。
单元活动 判别地理方向
【课标目标】
1.生活中体验利用太阳、手表或者地物来判别方向的方法。
2.采用“立竿见影”的方法,利用木棍、测绳等确定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并用标向牌标示出来。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利用太阳判别方向
1. 根据日出、日落辨别方向
①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太阳均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②北半球冬半年,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北半球夏半年,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
③北极极昼区,太阳从正北方向升起,正北方向落下。南极极昼区,太阳从正南方向升起,正南方向落下。
2. 利用地物的影子辨别方向
对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来说,一天中绝大多数时间太阳位于南部天空,地物的影子总是朝向北方(包括西北方、正北方和东北方),正午时地物的影子朝向正北。南半球相反。
思考: 华北某中学一年四季正午的物影朝向有何规律?
提示:朝向北方(因为地处北温带,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思考:如果此时为12点,北京某地树影大致朝?如果此时为9点,北京某地树影大致朝?
提示:北京位于北纬40度,始终在北回归线以北。12点时,树影大致朝北;9点时,太阳位于东南方,树影大致朝西北。
思考:《名侦探柯南》中,少年侦探团在森林露营的时候迷失了方向,幸好有柯南在,他用手表对着太阳,经过一番观测,马上找出了正确的方向,带领大家走出困境。请问如何用手表判别方向?
提示:在北半球将手表水平放置,时针指向太阳,在中午12点前,按顺时针,沿时针与12点刻度线之间所成夹角的角平分线方向为南方;在中午12点后,按逆时针,沿时针与12点刻度线之间所成夹角的角平分线方向为南方。
3.利用手表判别方向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方法:将手表平放,表盘向上,将时针指向太阳,这时表的时针与表盘上的12时形成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的角平分线的延长线方向就是正南方(如在南半球时,这条角平分线所指的方向即为正北方;如果所在地区在实施“夏时制”,则先将手表拨慢一小时再进行)。如图,若在北半球,甲为正南方;若在南半球,甲为正北方。
注意事项:①“时数”是按一日24小时而言的,例如下午1时,就是13时;
②在判定方向时,手表应表面向上平置;
③此方法在正午太阳高度相对较大的中低纬度地区不宜使用;
④手表显示时间应与当地的地方时相近。若手表显示时间与当地地方时相差很多,可先换算成地方时,再用地方时对应的时针指向太阳方向,确定南方。
4.“立竿见影”法确定某地方向
选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太阳足以成影的时候,在平地上竖一根直棍(1米以上),在木棍影子的顶端放一块石头(或作其他标记),木棍的影子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30~60分钟后,再次在木棍的影子顶端放另一块石头。然后在两个石头之间划一条直线,在这条线的中间划一条与之垂直相交的直线。然后左脚踩在第一标记点上,右脚踩在第二标记点上。这时站立者的正面即是正北方,背面为正南方,右手是正东方,左手为正西方。
问题探究
1.若图示为北纬40°地区且B为半小时后的位置,写出图中数字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方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
提示:①为西,②为北,③为东,④为南。
2.除了太阳外,人们还常用哪颗恒星来确定方向?(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提示:北极星。
知识点二、利用北极星判别方向
北极星位于正北天空,其高度角相当于当地纬度。
在晴朗的夜晚,在北半球可利用北极星判别方向
图中天璇到北极星的距离是天璇到天枢距离的5倍
思考1. 晚上在野外迷路,可利用辨别方向的一组是( )
①罗盘 ②太阳 ③树木的年轮 ④北极星 ⑤手表
提示:晚上在野外辨别方向可用北极星、树木年轮和罗盘,因晚上没有太阳,以太阳作为参照的手表也不能用。 ①③④
思考2如图表示怎样根据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
提示:北斗七星夏季位于西北方向天空,北极星位于正北天空。从天璇到北极星的距离是天璇到天枢距离的6倍。由于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所以北极星不随季节而移动,也就可以很好地指示北方。
知识点三、 利用手机确定方向
1.利用手机罗盘定向:打开手机自带指南针,将手机水平放置,使罗盘中的白线对准待测方向,罗盘中显示的度数即为当前的方位角。如右图白线条指示方向的方位角为112°,即为东偏南方向。
2.利用手机导航定向:输入导航目的地,点“去这里”,选择出行方式(公交、驾车、步行),按“开始导航”,即显示带方位的导航界面。
3.利用手机指南针确定方向的主要操作步骤
(1)找到屏幕上的【指南针】App,打开【指南针】,选择允许访问当前的位置。
(2)第一次打开可能需要进行校准,让红色的小球在圆圈里转几圈,就可以看到指南针了,可以显示当前位置的经度和纬度。
(3)在指示方向的时候,尽量让手机水平,对准中间的加号。
(4)点击中间的白色竖线可以锁定当前的方向,再次点击可以取消。
(5)另外指南针还可以显示平面是否水平,当为0°的时候就是水平。
4.利用手机导航功能判别方向的主要操作步骤
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1)开启GPS定位功能,打开地图App,等待地图定位成功,显示你当前的位置。
(2)请在地图上找出离你当前位置最近的有名称标注的位置(如某个商家、某个酒店)A,使用手势操作,将地图旋转,使位置A在你的位置的正前方。
(3)手机头部朝前拿着,本人原地转动,找到实际地理位置A,且面向该位置。
按照上述步骤,保证了实际地形和地图一致,通过地图显示的位置A的方向,就是实际地理位置A相对于你当前所处的实际地理位置的方向。
知识点四、 利用地物判别方向
1.根据地物南北两面的积雪融化程度(在北半球中高纬度)
(1)朝北一面积雪融化慢。
(2)朝南一面积雪融化快。
2.根据植物生长状况
(1)向阳面:枝叶较茂盛,年轮间距较大。
(2)背阳面:树干上常有苔藓,年轮间距较小。
3.根据房屋朝向:北半球(尤其是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所建房屋多为坐北朝南。
4.根据屋顶太阳能集光板的朝向:北半球太阳能集光板一般朝南。
利用地物辨别方向小结(以北半球中高纬度为例)
方向指示地物
南
北
地物的影子
正午时太阳的方位
正午时影子的朝向
冬季积雪
融化速度快
融化速度慢
单株直
立树木
枝叶较茂盛
树干上常长有苔藓
树木年轮
年轮宽度较大
年轮宽度较小
房屋
大门的朝向
没有窗户或小窗户
太阳能
集光板的朝向
集光板倒向的一侧
如图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砍伐的一个树桩年轮图。
思考:图中甲、乙、丙、丁代表的方向分别是( )
解析:北半球南侧为阳面,树木生长快,年轮稀疏,故甲为南,乙为北。
答案: 南、北、东、西
知识点五.地图上的方向
1. 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 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1)方格状经纬网
①确定南北方向
同在北半球的两点,纬度数值大的在北面(如图甲中A在B的北方);同在南半球的两点,纬度数值大的在南面。分别在南、北纬的两点,北纬在北,南纬在南(如图乙中C在D的北方)。
②确定东西方向
同在东经度的两点,数值大的在东面;同在西经度的两点,数值大的在西面。分别在东经和西经的两点,则有以下两种情况:
③定位:A在B的西北方,C在D的东北方。
(2)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
①看极点定南北:如下图C比B更靠近南极点,所以C在B的正南方。
②看自转定东西:如下图地球顺时针自转,B位于A向东自转方向(东西方向以劣弧计算,箭头为东,箭尾为西)上,因此B在A的正东方。
③综合定位:如下图C在A的东南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期末复习】高二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共22页。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共32页。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 产业区位选择-——【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共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