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1页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2页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3页
    还剩3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36页。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目录



    【单元结构】





    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
    【课标目标】
    1. 桂林山水的地貌类型、特点及成因。
    2.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分析说明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3.喀斯特地貌开发旅游的可行性。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1. 说说桂林气候对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作用。
    提示:桂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降水多,有形成喀斯特地貌的物质基础;气温高,水对石灰岩的化学溶蚀速度快,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快速形成。
    2. 分析该地石灰岩对桂林山水形成的作用。
    提示:该地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都很好,有利于流水对岩石的溶蚀,并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3.推测该地的植被类型,并分析植被在桂林山水形成中的作用。
    提示: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茂盛,枯枝落叶腐烂后会形成有机酸,融入水中后加大水的溶蚀力,加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知识点一、桂林山水
    1.地理位置: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2.景观特点: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清、水秀、洞奇、石美”。
    3.形成条件
    (1)岩石条件: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
    (2)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
    (3)地形条件: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
    (4)水文条件: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漓江纵贯南北。
    (5)生物条件:植被茂盛。
    [思考] 我国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为什么不如南方典型?
    提示: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气温低,降水少,流水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弱,所以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充分。
    4.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对桂林山水形成的影响
    桂林山水的形成和发育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知识点二、喀斯特地貌
    1. 慨念:喀斯特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
    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广西等地。
    世界分布区:前南斯拉夫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牙买加和越南中北部地区等也有分布。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其化学过程如下:
    作用
    化学过程
    溶蚀
    CaCO3+CO2+H2O===Ca(HCO3)2
    淀积
    Ca(HCO3)2===CaCO3↓+CO2↑+H2O

    3.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
    作用的影响
    岩石的特性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水的溶
    蚀能力
    水体成分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数量越多,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的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思考] 峰林和石笋的成因完全一致吗?
    提示:不完全一致。峰林为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石笋主要为流水淀积作用所致。
    4.类型
    (1)地面喀斯特地貌: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















    喀斯特地貌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类型
    形态特征
    图示


    喀斯特地貌
    溶沟
    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

    石芽
    溶沟之间向上突出的部分
    石林
    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由一系列石柱组成的石质森林








    峰林
    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

    孤峰
    石灰岩山峰孤立存在
    峰丛
    多个喀斯特山峰有明显的基座相连
    地面喀斯特地貌
    洼地
    分布在峰丛或峰林之间,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底部宽阔而平坦的谷地


    溶斗
    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口大底小的圆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





    地下喀斯
    特地貌
    溶洞
    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地下空间,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成层分布

    地下河
    由地下水汇集,或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渗入地下形成的地下河道
    地下
    喀斯
    特地

    石钟乳
    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

    石笋
    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不断从地面向上长高的类似竹笋的堆积体
    石柱
    当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连接在一起时,就形成石柱
    注意:天生桥就是天然形成的桥。喀斯特地区洞穴顶部塌陷,残留在地表的部分就是天生桥。
    天坑,就是天然形成的凹坑。喀斯特地区的天坑,大多是喀斯特洞穴顶部塌陷而形成的又深又大的凹坑。
    [探究]
    小寨天坑(如图)位于距重庆市奉节县城91千米的小寨村。天坑坑口地面标高1 331米,深666.2米,坑口直径622米,当称“天下第一大的漏斗”。天坑坑壁四周陡峭,在东北方向峭壁上有小道通到坑底。坑底下边有地下河,小寨天坑是地下河的一个“天窗”。
    1.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它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提示:喀斯特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它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
    2.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提示: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流动性。
    3.小寨天坑是如何形成的呢?与其相同的地貌类型还有哪一些?
    提示:主要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与其相同的地貌类型还有地下河、石芽、峰林、孤峰等。

    5.开发利用
    (1)著名风景旅游区。
    (2)洞穴内冬暖夏凉,为居住、防空、储藏等提供便利。
    (3)导致水土流失和地面塌陷,给生产和工程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技能练习

    1.图中标注有三种地貌种类,按照其形成顺序依次是(  )
    A.峰丛→孤峰→峰林 B.峰丛→峰林→孤峰
    C.孤峰→峰丛→峰林 D.峰林→孤峰→峰丛
    解析: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是峰林继续发展的产物。故选B。
    答案:1.B 
    下图为某种地貌发育过程图。读图完成。



    2.按地貌的发育过程,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乙→甲→丁 D.甲→丁→乙→丙
    解析:第2题,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顺序为:乙,地表水沿石灰岩内节理面或裂隙面下渗;丙,地表水沿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丁,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进一步溶蚀形成溶洞;甲,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
    答案:2.B 












    第二节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课标目标】
    1. 风蚀地貌的类型、特点及成因。
    2. 风积地貌的类型、特点及成因。
    3. 风成地貌的风向判断,滑沙线路选择。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敦煌的自然地理背景
    1.地理位置
    (1)河西走廊西端,甘肃与青海、新疆的交界处。
    (2)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
    2.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干旱,全年降水量4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超过2_400毫米;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地表物理风化强烈。
    知识点二、从敦煌“魔鬼城”说风蚀地貌
    1.位置:敦煌市西北部。
    2.形成:风力对岩石、沉积物侵蚀而形成的。
    3.类型:多种多样。如“头大、身小”的风蚀蘑菇,垄槽相间的风蚀雅丹等。
    4.特点:顶平、身陡。
    5.风蚀地貌的类型
    地貌类型
    地貌特征
    图示
    风蚀

    高起的风蚀土墩,呈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导风向平行

    风蚀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孤立的石柱

    风蚀
    蘑菇
    突起的孤立岩石,上部宽大、下部窄小(“头大、身小”),呈蘑菇状

    风蚀
    雅丹
    垄槽相间,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是多种风蚀地貌的组合

    风蚀
    城堡
    形似城堡,呈现许多层状墩台,(墩台的顶部较平坦,流水沉积形成)

    风蚀
    壁龛
    岩壁遭受风蚀后,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蜂窝状

    知识点三、从鸣沙山看风积地貌
    1.位置:敦煌市南郊。
    2.形成:干旱地区风力吹扬的松散沙粒堆积而成。
    3.类型:多种多样。如纵向沙垄、金字塔形沙丘、新月形沙丘等。
    4.沙丘与风向的关系: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
    [思考] 森林能防风固沙,能不能在这里通过植树造林来固定沙丘?
    提示:不能。森林的生长需水量大,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能为森林提供足够的水分,树林很难成活。
    5.风积地貌
    (1)沙丘的类型
    类型
    特征
    图示
    风向判断
    纵向沙垄
    顺风向呈长
    条状延伸

    风向与沙垄延伸方向垂直
    形沙丘
    形似金字塔状

    多向风作用
    新月形沙丘
    形状类似新月

    缓坡为迎风坡
    (2)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①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②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问题探究
    材料一 敦煌地处甘肃省西北部(见下图),位于甘肃与青海、新疆的交界处,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总面积3.12万平方千米,其中绿洲面积1 400平方千米,仅占总面积的4.5%。

    材料二 敦煌风成地貌景观。


    1.如何根据新月形沙丘推测当地的风向?
    提示: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
    2.月牙泉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月牙泉位于敦煌盆地南部,原本是古河道的一部分,是由于后来沙丘流动阻塞河道形成的残留湖。
    3.“魔鬼城”、鸣沙山等闻名世界,总结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提示:①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②降水少,变率大且集中,蒸发作用强,地表径流贫乏,流水作用弱;③植被稀少,疏松沙质,地表裸露;④风大且频繁,是塑造风成地貌的主要动力。

    技能练习: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甲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堆积形成 B.风力侵蚀残留
    C.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D.流水沉积作用
    2.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  )
    A.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C.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解析:第1题,平顶山状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之后,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形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选D。 第2题,由于高速大风的长期吹拂,迎风坡的岩石侵蚀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地势相对和缓形成了鲸背状雅丹。选B。
    答案:1.D 2.B
    下图(线为等高线,单位:m)表示一种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4.该类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解析:第3题,风积地貌背风坡较陡且向内凹,如P点一侧,迎风坡度较缓,如向外伸出的舌头,如Q点左侧;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处坡度较缓。由此判断,风应从左侧向右侧吹,风向为西北风。第4题,风积地貌(沙丘)集中于气候干旱、风力较大的地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为远离海洋,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沙漠、戈壁广布,所以图示地貌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广泛。
    答案:3.B 4.C
    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课标目标】
    1. 常见河流地貌及主要特点。
    2.常见河流地貌类型形成过程。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一、流域概况
    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在我国境内称为澜沧江,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区,流出国境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最后注入南海。
    二、澜沧江源头的宽浅河谷
    1.位置:位于青藏高原,教材图3-3-2中的A点附近。
    2.成因:高原面地形较平坦,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较弱。
    三、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山区的峡谷
    1.概况:流经横断山、云贵高原及中南半岛北部高地,教材图3-3-2中的B点附近。
    2.成因:山区落差大、水流急,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强。

    [思考] 峡谷、急流、瀑布为什么一般分布在河流的上游?
    提示:河流的上游,河床纵向坡度大,水流急,河水下切侵蚀强烈,加上岩石的性质和构造条件的影响,常形成峡谷、急流和瀑布。

    四、 冲积扇
    1.位置:位于澜沧江支流汇入处,教材图3-3-2中的C点附近。
    2、.成因:河流流出山口,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而成。
    五、曲流与牛轭湖
    1.位置:位于云南景洪与老挝万象之间的丘陵盆地区域,教材图3-3-2中的D点附近。
    2.成因:地形坡度较缓,流水以侧向侵蚀为主,发育成曲流。曲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变得更加弯曲。曲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河流自动裁弯取直,废弃河道形成牛轭湖。

    六、 湄公河平原和三角洲
    1.位置:位于河流下游,地跨老挝、柬埔寨和越南。教材图3-3-2中的E点、F点附近。
    2.成因:地势平坦,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平原。在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思考] 湄公河的上游叫澜沧江,其河谷的横断面呈“V”形,而湄公河在流经湄公河平原时的河谷横断面却呈“U”形。为什么同一条河流的上游和下游的河谷横断面形状不同呢?
    提示:上游澜沧江流经横断山区,河水以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窄而深,呈“V”形。湄公河下游流经平原,河水以侧蚀为主,河谷宽而浅,因而横断面呈宽而浅的“U”形。






    [知识拓展]
    1.河流侵蚀地貌
    在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也各不相同。




    发育阶段
    外力作用特点
    河流地貌特点
    初期(a)
    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
    中期(b)
    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后期(c)
    继续向河谷两岸侵蚀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形
    2.河流堆积地貌
    (1)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范围较大,除近中心处坡度稍大外,总体坡度较小,外围与平原相接,冲积扇上常有弯曲的河流出现。
    (2)河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顶部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面积较大,土层深厚,水网密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易有洪涝。
    (3)冲积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或山前地带。地势低平,起伏和缓,海拔大部分在2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0米;坡度一般在5°以下。
    3.河谷在不同河段的表现

    [方法技巧] 
    河流两岸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判断

    平直河道,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相反。
    弯曲河道,受流水惯性影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图示河流位于北半球,则河道中各地受侵蚀作用明显的是②③⑥⑧,受堆积作用明显的是①④⑤⑦。
    [技能练习] 
    读图,回答。

    1.图中表示的地理事物,按照其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乙—甲—丁 D.丙—丁—甲—乙
    解析:第1题,根据河谷的发育,从初期到后期,河谷由窄变宽,可判断其形成过程是丙—丁—甲—乙。
    答案:1.D 
    读下图,完成2~3题。

    2.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
    3.图中d农业区和c城区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的名称是(  )
    A.瀑布、河漫滩平原 B.冲积扇、三角洲平原
    C.三角洲平原、冲积平原 D.河漫滩平原、冲积扇
    解析:第2题,图中河流a、b、c三处分别位于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为主,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为主,河流下游地区以流水堆积为主。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d农业区位于河流出山口处,该处形成的是冲积扇地貌,c城区位于河流下游入海口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是三角洲地貌。
    答案:2.A 3.B
    下图为某河流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4题。

    4.图中①~④沉积物颗粒的变化规律是(  )
    A.由细到粗 B.由粗到细
    C.先变粗,后变细 D.先变细,后变粗
    解析:第4题,河流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第4题,瀑布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之一,多分布在河流上游。
    答案:4.B








    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课标目标】
    1. 土壤的物质组成及不同层次的差异。
    2. 我国不同颜色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3.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认识土壤
    1.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4. 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
    水分和空气在空隙中的正常比重为20%~30%。若水分过多,土温降低,发生涝灾。反之土温过高,发生旱灾。
    [思考] 土壤就是土地吗?
    提示:土壤是岩石的风化物。土地=土壤+岩石

    知识点二、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
    (1)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2)气候: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为土壤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影响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和生物活动。
    (3)生物: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为土壤提供有机物,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4)地形: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着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
    2.人类活动
    (1)有利影响: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
    (2)不利影响: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该坛最上层15.8平方米,铺垫着来自全国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被称为“五色土”。它体现了我国土壤分布的概貌:东方主要是水耕人为土,呈青色;南方多为富铁土和铁铝土,呈红色;西方以干旱土和盐成土占优势,呈白色;北方多均腐土,呈黑色;中原大地黄土高原的雏形土,呈黄色,代表农业社会政权和国家的根基。下图为成熟土壤剖面示意图。

    [问题探究]
    1.图中字母分别表示什么土层。
    提示:A:腐殖质层,B:淋溶层,C:淀积层,D:成土母质层。
    2.成土母质是怎样形成的?对土壤的形成有何作用?
    提示:形成:成土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
    作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养分,影响土壤性状。
    3.绿色植物是如何改造土壤的,简述其过程。
    提示: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成土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土壤。
    4.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土壤的形成有何特点?
    提示:常年温暖湿润的地区,岩石的风化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形成比较快。

    [知识拓展]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形成
    (1)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2)气候与土壤

    (3)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2.不同颜色的土壤

    土壤
    主要分布区
    成因及特点
    黑色
    土壤
    我国东北到内蒙古东部
    夏季温暖湿润,草类生长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土色较黑
    红色
    土壤
    南方地区
    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含量高,所以土壤呈红色
    青色
    土壤
    东部雨水较多且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地区
    土壤中的铁多以氧化亚铁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
    白色
    土壤
    西部地区
    气候干旱,土壤中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较少,土壤常常呈白色
    黄色
    土壤
    中部黄土高原地区
    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

      3.理想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百分比

    理想物
    质组成


    体积百分比
    作用
    图示
    矿物质


    40%
    矿物养
    分的主
    要来源

    有机质
    10%
    肥力高
    低的重
    要标志
    水分


    20%~
    30%
    此消彼长
    影响
    热量
    空气


    20%~
    30%


    [技能练习]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1题。

    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与土壤肥力的关联最密切
    B.绿色植物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C.植物是土壤肥力的唯一来源
    D.森林根系很深,树冠高大,直接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解析: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密切相关,但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森林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较少。
    答案:1.B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如图是某地成熟自然土壤剖面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土层。据此完成2~3题。
    2.图中序号代表的土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成土母质层    B.②腐殖质层 C.③淀积层 D.④淋溶层
    3.④层主要为土壤提供(  )
    A.水分 B.有机质 C.矿物质 D.热量
    解析:第2题,从图中看,①是腐殖质层;②是淋溶层;③是淀积层;④是成土母质层。故选C。第3题,由上题知,④是成土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是土壤中矿物质的源地。故选C。
    答案:2.C 3.C
    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5.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解析:第4题,土壤最初是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成为成土母质,再经过微生物、低等生物的有机质积累过程,形成原始的土壤,再经过高等植物的养分富集过程,成为成熟的土壤。第5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4.D 5.C


























    单元活动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
    【课标目标】
    1.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观察、识别各种地形。
    2.实地观察地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和等高线特征。
    提示:A.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B.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C.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D.陡崖,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
    E.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等高线,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
    F.洼地,等高线闭合,四周高,中间低。
    2.比较甲、乙两处坡度大小,并说明理由。
    提示:甲处坡度小,原因是等高线较稀疏;乙处坡度大,原因是等高线较密集。
    知识点一、 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1.地形图
    (1)概念:按照一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规定符号,把真实地形、地貌描绘在平面上的一种地图。
    (2)表达方式:通常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3)作用:反映地面实际高度、起伏状况,并具有一定的立体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等高线的特征


    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征
    A鞍部
    两侧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相等
    B山谷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海拔较两侧低
    C山脊
    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海拔较两侧高
    D陡崖
    若干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E缓坡
    等高线分布稀疏,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较小
    F陡坡
    等高线分布密集,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较大
    [思考] 等高线地形图中如何区别山脊和山谷?
    提示:山脊处的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中间海拔较两侧高;山谷处的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中间海拔较两侧低。
    知识点二、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貌

    1.判读沙丘地貌特征:教材图3-5-7中,各地点之间高差很小,表明沙丘区域地势较平坦。向西北方向凸出的小圆弧指示沙丘的迎风坡。
    [思考] 如何根据沙丘等高线地形图判断风向?如果植树造林,应选在哪一坡合适?
    提示:等高线分布稀疏的部位为沙丘的缓坡,而缓坡指示着风吹来的方向;植树造林应选择在沙丘的陡坡。
    2.判读冲积扇地貌特征:教材图3-5-8中,等高线由山谷口向扇缘凸出,等高线间距较小,分布稀疏,冲积扇地形较平坦。


    3.判读峡谷地貌:教材图3-5-9中,科罗拉多河流经科罗拉多高原西南部,下切显著,峡谷两侧等高线分布密集,地形坡度陡峭。

    知识点三、 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地貌
    1.判读地面喀斯特地貌类型:教材图3-5-10中,单个孤立山峰叫孤峰,浑圆状的山峰成片分布形成峰林,多个山峰有明显的基座相连,就叫峰丛。
    2.判别山岭与谷地:教材图3-5-11中,岭谷相间地形是由4条山岭和3条谷地组成。



    [知识拓展]
    1.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0米。
    (2)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是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3)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由于受到图幅限制,在一幅图上等高线不一定全部闭合。
    (4)两条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在峭壁陡崖处,等高线可能重合。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密陡疏缓,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6)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也称为降坡线。
    2.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特征
    地形
    表示方法
    示意图、等高线图
    地形特征
    说明
    山地、山峰
    闭合曲线外低内高

    四周低,中部高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低
    盆地、洼地
    闭合曲线外高内低

    四周高,中部低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坡度向内侧降低
    山脊、山脊线
    等高线凸向低处,山脊连线

    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的部分
    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山谷线
    等高线凸向高处,山谷连线

    山脊之间低洼部分
    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鞍部
    一对山脊等高线组成

    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
    峭壁陡崖
    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处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突出处,称陡崖







     3.几种特殊地貌的等高线分布
    名称
    地貌景观
    等高线图
    火山口


    风蚀蘑菇


    岱崮地貌


    梯田


    新月形沙丘 


    山前冲积扇 


    活动





    技能练习

    读下面四幅等高线图(单位:m),回答1题。

    1.图中的数字表示地形的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列与图序相符的是(  )
    A.①山峰 ②山谷 ③山脊 ④盆地
    B.①山峰 ②山脊 ③鞍部 ④山谷
    C.①盆地 ②山脊 ③鞍部 ④山峰
    D.①盆地 ②山脊 ③山谷 ④山峰
    解析:第1题,①图等高线闭合,中低周高,为盆地;②图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③图在一对山脊之间,是鞍部;④图等高线闭合,中高周低,为山峰。
    答案:1.C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据此回答2题。

    2.上图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 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 ③以平原、盆地为主 ④中部低,西南、东北高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解析:第2题,大部分海拔在500 m以内,且等高线分布比较稀疏,说明为丘陵、平原地形;中部海拔在300 m以上,较高,丘陵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南和东北海拔在200 m以下,较低。
    答案:2.C 


    [素养提能] 地形地貌特征及影响
    1.地形、地貌特征的描述及成因分析思路
    (1)地形特征的描述
    ①地形类型:属于五种地形(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中的哪一类或几类。如“以××地形为主”。
    ②地势特征:高低、起伏状况。如“哪高哪低”“起伏大小”等。
    ③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在区域中有多种地形时,要分别说明。如“北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南部为××高原”等。
    ④特色和典型的地貌形态:如多喀斯特地貌;多风力地貌;冰川地貌广布;山高谷深,纵列分布等。
    (2)地形、地貌的成因分析
    地形和地貌成因一定要从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切不可遗漏。如分析渭河平原的成因,一方面是内力作用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另一方面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平原,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地形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很大,如:
    ①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②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
    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
    一是影响气温。海拔影响气温,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坡向影响气温,同一海拔,阳坡气温高于阴坡;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河谷地形影响气温,河谷地形水汽较多且不利于散热,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
    二是影响降水(地形雨)。就同一山体,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先增加后递减,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体的迎风坡降水远远大于背风坡。地形雨的形成山体高度一般要高于500米;就同一地区不同山体而言,海拔高的山体降水量较多。
    三是影响风速。山脉与风向大致垂直,可降低风速;山脉与风向平行,对风速削弱作用较弱;山脉隘口可增加风速(狭管效应)。
    (2)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气候是河流之父,地形是河流之母”,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地形影响流向,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
    ②地形影响流域面积和水系形状,如秦岭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界线,南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界线;盆地多为向心状水系,平原多树枝状水系(羽毛状水系)。
    ③地形影响流速,一般而言,山区河流流速较快,平原区河流流速较慢。
    ④地形影响航运条件,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地形河流航运条件较好,山地、丘陵河流航运条件较差。
    ⑤地形影响水能状况,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内部水能较贫乏,山地、丘陵、盆地、高原边缘处水能较丰富。
    (3)地形对植被、土壤、地质灾害的影响
    坡向影响植被分布,阳坡一般为喜阳植被,如马尾松;阴坡一般为喜阴植被,如冷杉。山地海拔也影响植被分布,如珠穆朗玛峰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甸草原→荒漠。
    在植被一定的情况下,山地、丘陵等地形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壤肥力会逐渐下降;平原区泥沙会逐渐沉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与地形关系密切。山地、丘陵多滑坡、泥石流,陡崖、块状山,坡度较大的山地多塌方。



    相关试卷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36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鲁教版 (2019)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鲁教版 (2019)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当堂达标检测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示地区,图中瀑布,从图中可知,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