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期末复习】高二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四单元 区域协调发展-——【期末复习】高二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区域协调发展-——【期末复习】高二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共22页。
第四单元 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课标目标】
1.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2.认识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知识结构】
【基础梳理】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1.主要包括的内容
(1)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
(2)实现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3)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消除地区壁垒。
(4)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开发的资源环境代价。
2.是区域内部统筹与区域之间的协作统一
(1)区域内部统筹:指区域内部各生产要素和利益群体,通过目标和行动间的协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区域之间协作:指依托资源互补、产业关联和文化相通等,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扩大分工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思考] 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对区域协调发展有何意义?
提示:为双方的发展提供了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政策等发展动力,从而实现了双赢,推动了区域共同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提高各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2.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分工合理化。
3.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促进区域水平的整体提高。
4.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思考] 为什么说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提示: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法技巧】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及其对协同发展的影响
背景
地理条件
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三地位置邻近
有利于三地的协同发展,三地有长期协同发展的基础
交通
交通运输便利,形成连接三地的快速交通网
有利于加强三地之间人口、产业的流动,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资源
水资源短缺严重;有较为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但供应较为紧张
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不利于区域发展;加强资源跨区域调配
人口
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分布不均
人口流动不合理,加强人口流动的管理
经济
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显著,京津发展水平高,河北发展水平低
没有形成良好的地区间经济合作机制,缺乏良好的地区分工与合作
2.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及其具体内容(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路径
具体内容
交通一体化
2020年京津冀地区内快速铁路覆盖所有地级市,高速公路覆盖所有县级市。建成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5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客运联程联运,主要城市之间实现交通“一卡通”
产业一体化
对京津冀地区进行产业整合,北京地区加快自身产业的扩散和升级;天津地区加快老城区产业的转移扩散与转型;河北地区完成对京津转移产业的承接,并挖掘京津转移产业的潜力;针对新兴的产业带,要加快产业的集聚与整合,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
生态环
保一体化
生态问题
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及水资源短缺等
措施
三地协同发展,以大气、水、土壤污染为重点,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资源一体化
淡水资源、耕地资源、林业资源、矿产资源等应优先共享,统一规划、利用及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升京津冀生态系统承载力
【典型例题】
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重大国家战略。白洋淀是华北地区主要的淡水湿地分布区,被称为“北国江南”。目前最大水深仅为3米,水质为劣Ⅴ类,环境质量需求迫切。
问题1 据图描述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
提示:京津冀地区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东临渤海;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北靠燕山山脉,西倚太行山,连接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问题2 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简述其优势条件。
提示:具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地价低、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大、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距离近)。
问题3 企业把研发中心和总部留在北京的主要原因。
提示:社会协作条件好,专业化服务水平高;地处中心地带,交通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政治中心;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的、可持续的协同发展道路。《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对京津冀三地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定位。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天津城市功能定位是构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宜居生态城市。河北省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下图是京津冀地区略图。
问题1 城市群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内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京津冀三地如何进行产业分工才能实现优势互补?
提示: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北京充分发挥其人才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天津利用其现代化制造业的基础和天然的港口优势积极发展第二产业;河北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众多的优势,积极承接京津两地产业的转移,并积极发展第一产业,为京津两地提供农副产品。
问题2 分析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
提示: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内发展水平差异;缓解区域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减轻京津冀等大城市的城镇化问题,促进中小城市发展;增加就业;促进社会发展。
问题3 试分析解决京津冀三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
提示:适当控制京津人口,加快河北城镇化进程,使河北成为京津人口的疏散地;明确三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调整三地产业结构,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与互补;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促进三地互联互通,加快一体化进程;加强三地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天津应成为( 加工型区域); 北京应成为(知识型区域)
第四单元 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节 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以尼罗河流域为例
【课标目标】
1.了解尼罗河流域及其水资源状况。
2.理解尼罗河流域不协调开发的背景及产生的问题。
3.掌握尼罗河流域走向协作采取的措施。
【知识结构】
【基础梳理】
一、尼罗河流域
1.尼罗河概况: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大,涉及11个国家。
2.主要支流: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终年多雨地区;青尼罗河上游地处埃塞俄比亚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区,下游流经沙漠地区,入海口附近为地中海式气候。
3.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从人均水资源量看属水资源短缺地区。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水电开发率低。
[思考] 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多雨区,水量丰富而又稳定,但为什么不是尼罗河下游水量的主要来源?
提示:白尼罗河在流出高原,进入盆地后,由于地势极其平坦,水流异常缓慢,水中繁生的植物也延滞了水流前进,在低纬干燥地区的阳光照射下蒸发强烈,从而损耗了巨额水量,能流到下游的水很少。
二、不协调的流域开发
1.背景:尼罗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尼罗河流域国家都属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增长与贫困等多重压力,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2.出现的问题
河段
人类活动
导致的问题
上游地区
过度用水与捕捞
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到下游地区的供水
上中游地区
毁林开荒
旱涝灾害加剧,含沙量增多,造成水库淤积等
下游地区
过度灌溉,工业的发展
土壤盐碱化加剧,污染严重
[思考] 尼罗河流域开发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缺乏协作。
三、走向协作的流域开发
1.成立协作组织,统一规划管理:成立政府间的协作组织,对全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是流域内部协作开发的首要条件。
2.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
3.环境的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面对水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尼罗河流域国家认识到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共同利益,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
[思考] 尼罗河流域开发走向协作的途径是什么?
提示:加强流域内的合作,兼顾各国利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
【方法技巧】
1.尼罗河流域不协调的开发
2.走向协调的尼罗河流域开发
措施
行动
目的
成立协作组织,统一规划管理
1999年,尼罗河流域各国建立了政府间合作机构——尼罗河流域组织
宗旨是在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尼罗河水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2001年尼罗河流域所有国家发起“尼罗河流域倡议行动”
旨在合作进行水源地管理,解决土地退化问题,并促成各国的脱贫与发展
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
2011年,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坦桑尼亚等六国签署《尼罗河流域合作框架协议》
旨在公平合理使用水资源
2015年,苏丹、埃及和埃塞俄比亚三国领导人在喀土穆共同签署合作宣言
在尼罗河水资源分配以及“复兴大坝”蓄水等问题上进行协商
各国通过水电开发与电力联网建设
加强区域电力贸易的合作
环境的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
位于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曾经援助上游的乌干达控制维多利亚湖蓝藻
上游水生态环境保护
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生态环境
3.河流水能丰富与否的分析思路
4.河流内河航运价值大小的分析思路
5.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
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
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挟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6.评价水利工程影响的典型案例
三峡工程
阿斯旺大坝
有利影响
①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生存环境;②有利于血吸虫病的防治;③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④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⑤调节局地气候;⑥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等
①提高了尼罗河灌溉、防洪、发电、养殖、航运等效益。②利用水电产生环境效益,减少了“三废”的排放。废渣的少排放可少占土地;废水的少排放,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减少了水污染;废气的少排放,减少了大气中温室气体和酸雨的危害
不利影响
①水库蓄水淹没土地、耕地和部分文物古迹;②移民开发及城市迁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污染问题;③诱发地震,滑坡的可能性增加;④库区和库尾泥沙淤积加重;⑤自然景观受到一定影响;⑥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影响;⑦蚊虫滋生,给人体健康带来影响等
①尼罗河下游沿岸平原失去了定期泛滥带来的天然肥料,土地肥力下降;②河口外海域内的沙丁鱼因失去饵料而迁往地中海北部;③尼罗河下游流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尼罗河三角洲盐渍化加重,海岸遭到侵蚀而后退
7.评价水利工程影响的方法
首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用综合的观点,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
【典型例题】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同一条尼罗河,同一盆地,同一未来”,是尼罗河流域各国人们的共同理想。
材料一 尼罗河流域图。
材料二 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中部,尼穆莱以上为上游,喀土穆以下为下游。流域内国家、人口众多,经济落后。随着气候变暖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流域干旱频发,生态破坏和水污染也日益突出。
材料三 1929年,英国和埃及签署了《尼罗河水协定》,埃及和苏丹(现分为南苏丹、北苏丹)获得90%的尼罗河水使用权。近年来,上游国家积极谋求平等利用尼罗河水的权利,埃及和苏丹(现分为南苏丹、北苏丹)因高度依赖尼罗河水而坚持捍卫历史协定,各国间矛盾时有发生。
问题1 指出尼罗河下游开发利用的重点,并说明理由。
提示:重点:兴修水利,防治洪涝,保障灌溉,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理由:下游主要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光热充足;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肥沃,灌溉农业发达;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需兴修水利工程,防治洪涝,保障灌溉,促进特色农业(长绒棉)的发展;尼罗河沿岸自然风光迷人、人文景观荟萃,人口稠密,水运便利,可大力发展旅游业。
问题2 结合材料,说明各国间因利用尼罗河水资源而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原因。
提示:人口快速增长、经济的发展,各国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大;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和水污染,流域水资源供应不断减少;流域内许多国家对尼罗河水资源依赖程度很高;殖民统治时期签署的水权协定,影响尼罗河水的公平使用。
问题3 作为一条国际性河流,你认为尼罗河流域综合开发的途径有哪些?
提示:加强区域合作,建立互信,通过磋商解决争端;建立尼罗河流域国际合作组织,统一管理、规划,共同开发;加强河流的综合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展全球范围的国际合作,为流域的开发利用寻求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水污染。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为综合开发水利资源,曾掀起过几次大规模的建坝高潮。随着时间推移,大坝和其他配套设施日益老化,水电工程的维修和退役已引起各方面重视,大坝拆除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图Ⅰ为美国中北部某水库大坝示意图,该地库区以下附近河段夏季常出现大雾景观,蔚为壮观,大坝拆除后大雾景观也随之消失。图Ⅱ为该水库年内流量变化过程示意图。
问题1 推测大坝拆除前该库区下游附近河段夏季多雾的原因。
提示:水库深层水温季节变化小;夏季来自水库深层河水水温低于气温;有利于河面上(暖湿)空气水汽凝结。
问题2 说明图Ⅱ中t1至t2期间发电量的变化及原因。
提示:发电量增加。库区水位上升,落差增大。
问题3 分析大坝拆除呼声日益强烈的原因。
提示:大坝建设影响流域生态环境;坝体老化,安全隐患增多;库区淤积,大坝经济效益日益下降(工程的运行成本及维修费用上升);居民环保意识增强。
问题4 简述大坝拆除后库区所在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
提示: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水位下降;含沙量增加;流速加快;水温垂直变化减小。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其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据此结合尼罗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回答1~2题。
1.尼罗河的汛期主要集中在( )
A.春夏季节 B.夏秋季节 C.秋冬季节 D.冬春季节
2.在尼罗河上游修建阿斯旺大坝的首要目的是( )
A.发展养殖 B.蓄水灌溉 C.发展航运 D.发展旅游
答案:1.B 2.B
读下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两个工程利弊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为下游供水
B.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
C.阿斯旺工程的首要目标是航运的需要
D.阿斯旺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4.从年径流量比较,长江远高于尼罗河的原因是( )
A.长江位于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B.长江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丰富
C.尼罗河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 D.尼罗河上游人口稠密,取水量较大
解析:第3题,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为下游防洪,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阿斯旺工程的首要目标是灌溉,不利影响主要在下游地区。故选B。第4题,尼罗河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长江处于亚热带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丰富。故选C。
答案:3.B 4.C
第四单元 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节 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
【课标目标】
1.了解“一带一路”的含义和走向。
2.掌握“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3.理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知识结构】
【基础梳理】
一、“一带一路”
1.含义: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大走向
(1)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
(2)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
(3)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
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两大走向
(1)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
(2)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
[思考]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大走向是否都经过了中亚地区?
提示:不是。其中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的走向没有经过中亚地区。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1.地缘上的联系性:增强了沿线国家及地区间的联系,促进了人口、资源、资金、信息的流通,有效推动了国家间的协作发展。
2.资源禀赋的互补性:各国资源条件差异产生的供需矛盾,促使各国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3.交通通信的联通性:交通运输与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的互联互通是支撑国际合作的基础条件。
4.经济发展的互助性: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互助和互补性,有利于国际经济合作。
[思考] “中巴经济走廊”有什么地位?
提示:北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南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贯通南北丝绸之路的枢纽。
三、“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1.在全球层面:有利于塑造安全文明、和平和谐的国际秩序。
2.对区域而言: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3.对沿线各国而言: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发展。
4.对我国而言:有助于形成“一体两翼”的合作态势,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进一步发展。
[思考] “五通”合作领域是哪些?
提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方法技巧】
1.“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背景
影响
地缘上的
联系性
“一带一路”国家地缘的临近性和联系性增强了沿线国家及地区间的联系,促进了人口、资源、资金、信息的流通,有效推动了国家间的协作发展
“一带一路”途径地区地形、气候类型多样,自然地理环境差别较大,经济发展、文化、宗教等也存在空间分异,对国家及地区间的协作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资源禀赋的互补性
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基础。各国资源条件差异产生的供需矛盾,促使各国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交通通信的联通性
交通运输与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的互联互通是支撑国际合作的基础条件。国际交通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
经济发展的互助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共性问题;同时在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性。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互助和互补性,有利于国际经济合作
2.“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全球层面
有利于塑造安全文明、和平和谐的国际秩序;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对区域
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对沿线各国
加强了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为沿线国家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发展
对我国
有助于形成“一体两翼”的合作态势,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分析国际合作的思路方法
国际合作的背景要结合区域地理环境从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方面分析;国际合作的意义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典型例题】
1.选择题
(1)“一带一路”能给诸多行业带来发展机遇,下列行业受益不明显的是( )
A.文化旅游 B.国际金融
C.电力贸易 D.基础建设
(2)下列关于“一带一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我国开拓国际市场
B.有利于促进我国国内区域经济水平的平衡、协调发展
C.有利于扩大海外投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提高我国大陆沿海港口体系的国际地位
(3)“一带一路”是互惠双赢之路,它对密切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意义重大。与俄罗斯的合作有利于我国( )
①引进大量民间资本 ②输入大量剩余劳动力 ③进口大量油气资源 ④拓宽产品的销售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C (2)B (3)C
2. 探究 “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2020年第一季度,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很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不过,一组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数据令人振奋: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一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进出口达到2.07万亿元,同比增长3.2%。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企业一季度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2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42亿美元,同比增长11.7%。
——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统计,一季度,中欧班列共开行1 941列,发送货物17.4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和18%。
问题1 简述“一带一路”的范围。
提示:包括整个欧亚大陆及非洲部分地区,联通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沿线合作国家已达60多个。
问题2 “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有何意义?
提示:加强了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为沿线国家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发展。
问题3 中欧班列对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有何意义?
提示:正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亚五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国。借“一带一路”建设的热度,中亚地区迎来了一拨新的旅游增长。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于2019年正式启动“丝路签证”统一服务项目。下图为中亚五国位置图。
材料二 哈萨克斯坦居民对马情有独钟,早在5 500年前就开始养马、骑马和驯马,其传统美食中的熏马肠不仅美味而且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材料三 中亚五国矿产资源丰富,油气、煤炭、铁、锰、铬、铜、钼、金、锑、锌、铝土等矿产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1)分析中亚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性。
(2)分析熏马肠成为哈萨克斯坦传统美食的原因。
(3)阐述中亚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应如何把握机遇。
解析:第(1)题,中亚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性主要从其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分析。第(2)题,熏马肠成为哈萨克斯坦传统美食的原因主要从原料、气候以及食物特点进行分析。第(3)题,中亚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的机遇可从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国家的资源合作交流等方面分析。
答案:(1)第二亚欧大陆桥经过;北靠俄罗斯,西接欧洲,南邻西亚,是东西方友好往来的桥梁和枢纽,是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集散地;中亚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产量高。
(2)哈萨克斯坦以畜牧业为主,制作熏马肠的原料丰富;熏马肠便于挟带,方便游牧居民生活;哈萨克斯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的食物来源少,熏马肠便于贮藏。
(3)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本地区地理位置的优势,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吸引外资,扩大国内外市场。
第四单元 区域协调发展
单元活动 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
【课标目标】
1.了解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一般步骤和内容。
2.理解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主要方法。
3.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归纳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尝试提出区域开发与整治的措施。
【知识结构】
【基础梳理】
一、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一般步骤
步骤
内容
了解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背景
区域位置、地理环境、区域发展特征等
分析区域综合开发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区域发展的优势:自然方面、经济社会方面的优势
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问题
确定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内容
确定重点项目:如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及演变、生态保护等
确定重点区域:如河流流域、生态脆弱地带、资源富集地区等
提出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措施
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
[思考] 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提示: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主要方法
方法
用途
间接或直接收集资料法
了解区域开发整治的背景
SWOT分析法(态势分析法)
分析区域的开发优势和存在问题
对比分析法
寻找一条适合本地的开发与整治之路
[思考] SWOT分析法可以分为哪两部分?主要用途分布是什么?
提示:第一部分为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机会与挑战分析(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
三、活动实例——以江苏省苏北地区为例
1.了解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背景
位置
地处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中间位置,背靠江苏省苏南地区和上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
范围
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五个地级市
面积
5.48万平方千米,占江苏全省总面积的51.8%
人口
常住人口3 51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5.8%
地形
以平原为主,拥有广袤的苏北平原,海岸线长达744千米
矿产资源
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交通
陇海铁路、连霍高速横贯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
2.分析区域开发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产业结构、政策支持等方面分析和评价其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3.确定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内容
包括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布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苏南苏北合作发展等方面。
4.提出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措施
主要从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国家的具体政策等方面进行思考。
[思考] 苏北地区应该如何结合实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提示:发挥农业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工业进程,形成支柱产业;利用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承接产业转移等。
【方法技巧】
1. 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以江苏省苏北地区为例)
位置
地处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中间位置,背靠江苏省苏南地区和上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
范围
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五个地级市
面积
5.48万平方千米,占江苏全省总面积的51.8%
人口
常住人口3 51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5.8%
地形
以平原为主,拥有广袤的苏北平原,海岸线长达744千米
矿产资源
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交通
陇海铁路、连霍高速横贯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
项目
优势
劣势
区位条件
地处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中间位置,背靠江苏省苏南地区和上海,处在南下北上、东出西进重要位置,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
距离江苏的经济中心较远,并且周边多为经济欠发达区域,加之与之相邻的地区也多为各省边远且贫困地区,缺乏有力的经济发展带动点,缺乏对腹地的经济的带动和辐射能力
自然资源
非金属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土地资源等丰富
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资源等较为贫乏
劳动力
丰富,成本相比苏南较低
成本上升较快,素质相对不高
产业结构
第二、三产业为主
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优势产业效益较差,第三产业占比有待提升
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
对接国家宏观政策力度不够
包括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布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苏南苏北合作发展等方面
主要从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国家的具体政策等方面进行思考。例如,苏北地区承接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应从加强产业筛选、集中规划、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考虑
2. 归纳某区域的基本特征的方法
首先要对收集的基础资料按不同类别或重要程度等分类整理。然后,再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借助表格或图文等形式,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归纳区域的基本特征。
【典型例题】
1.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
某校地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完成该课题研究。
研究课题:区域和发展规划。
阶段Ⅰ研究思路:
→→
研究结论:
阶段Ⅱ成果: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三山夹两盆,风力作用大;河流稀少,冰雪孕育;山地牧场,繁花似锦;大漠孤烟,黄沙漫漫。
阶段Ⅲ成果……
问题1 依据研究阶段Ⅱ成果,推断该区域为图示区域中的________地区。(填代号)
提示:甲
问题2 请你推断该地理学习小组得出阶段Ⅱ成果所必须使用的有关地图名称。
提示: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新疆地形分布图;新疆气候分布图;新疆植被分布图等。
问题3 依据研究思路,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帮助该小组完成研究阶段Ⅲ成果: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是什么?不利条件是什么?其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提示:有利条件: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
方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特色农业。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小区域调查是为了了解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内蒙古地区某高中的学生在学习了荒漠化的相关知识后,打算进行一次调查,目的是分析当地干旱环境是如何形成的,了解当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
(1)如果你是该次调查的组织者,你将按照怎样的步骤组织调查?请写出调查过程。
(2)调查访问是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佳途径之一。为及时有效地进行这次调查访问,你认为在调查访问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3)小区域调查的目的是总结区域特征,揭示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你认为总结区域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4)分析区域特征,发现区域优势和存在问题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区域的优势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当地生态环境的治理?
[解析] 第(1)题,区域调查一般分以下四步:确定位置和范围—调查区域背景资料—分析原因—探讨整治的措施。第(2)题,需要做的准备是拟定调查提纲,准备到相关机构查阅资料时表明身份的证明等。第(3)题,总结区域特征一般从自然环境、资源、人口、城市、产业、历史沿革、文化传统、经济等方面入手。第(4)题,进行国土整治时,要从保护尚未出现环境问题的区域、对已经出现环境问题的区域进行整治两个角度思考;同时,要从公民意识、法律法规和整治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 (1)第一步,阅读地图,了解当地的位置、范围和地形。
第二步,阅读中国年降水量图或到气象局查阅当地年降水量,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当地干旱和荒漠化等生态问题的程度和发展趋势。
第三步,结合调查获取的资料,分析当地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第四步,讨论干旱环境下存在的生态问题,并探讨整治措施。
(2)一是拟定调查提纲(包括访问提纲和搜集资料的提纲);二是准备好联系公文、用以证明自己身份的证明等。
(3)自然环境、资源、人口、城市、产业、历史沿革、文化传统和经济等。
(4)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综合实施各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四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文件包含第四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挖空版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第四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背诵版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不同类型区域发展-——【期末复习】高二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共19页。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期末复习】高二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