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文件包含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挖空版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背诵版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知识点1: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2.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3.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知识点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城镇功能分区(1)形成: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分布特征居住区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工业区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定义: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2)案例香港沈阳知识点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①地租水平: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面。②付租能力(2)其他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2.发展变化(1)城镇发展的初期:地域范围狭小,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2)随着工业不断发展和服务业的兴起,城镇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知识点4: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措施意义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一、城镇功能区功能区形态特征区位选择及原因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大城市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CBD)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原因: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距离城镇中心较远原因:①减轻污染,保护环境;②交通便利,降低成本居住区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与普通居住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普通居住区背向发展高级居住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连原因:①环境优美;②文化氛围浓厚,人口素质相对较高普通居住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连原因:①便于工人上下班;②居民收入水平及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二、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判断方法具体说明 看面积大小城市用地中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看形态特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线状,居住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很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居住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居住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看分布趋势居住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三、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的影响表现为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其中,地租水平由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付租能力由各类经济活动的收益决定。①距市中心远近地租水平线付租能力功能区区位选择原因字母名称字母名称a商业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最大,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区的影响最大A商业区(地租最高)靠近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商业付租能力最高b住宅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较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居住区的影响较小B居住区(地租中等)靠近市中心,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c工业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区的影响最小C工业区(地租最低)工业生产占地面积较大,地租成本比较高,远离市中心可降低成本 ②交通便捷程度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距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城市内部地租分布如下图所示。市中心处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向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会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峰中心,随后向外又继续下降。(2)其他因素 四、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1.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在合理布置功能区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合理协调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如下:第一,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第二,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和近郊区。第三,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要远离城市,并考虑盛行风向和水源地。在盛行风下风向或者垂直方向上,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下游。(3)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2.常见功能区的规划布局一般布局原则具体要求与污染举例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地带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垃圾污染、大气污染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河流下游水污染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布局在城区和近郊交通便利区噪声污染纺织厂、仪表厂、机床厂布局在河流上游要求水源清洁自来水厂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需要高科技人才高新技术开发区布局在城市交通中心要求客流量大商贸中心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用地多,交通方便仓库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市场奶牛场、蛋鸡场3.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的远近、常年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1)根据材料信息,如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2)根据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3)注意高级住宅区和行政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第二节 城镇化知识点1:城镇化的意义1.概念: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2.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最重要指标)(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3.意义(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知识点2:世界城镇化进程1.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差异城镇化特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目前发展特点(速度)城镇化速度慢,大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萎缩城镇化速度快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2.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分三个阶段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阶段水平特点A初期阶段30%以下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B中期阶段30%~70%城镇化推进很快,城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C后期阶段70%以上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知识点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环境问题(1)原因:当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2)主要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2.社会问题(1)原因: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2)主要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3.城镇化问题的区域差异(1)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曾出现过环境污染问题,经过后来的不断治理,大部分得以有效解决。(2)发展中国家:①现在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较多。②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知识点4: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应用领域: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2.举例城市管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市民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一、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1)时间差异(2)空间差异表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早晚起步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加快原因城镇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城镇化水平高低高低原因经济发展水平高,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乡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乡经济出现巨大反差城镇化表现及原因表现出现与城镇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城镇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二、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的区别 原因和条件特点或表现图示郊区城镇化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因城市中心区地租上升导致产业和住宅迁往郊区或更远的乡村人口、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向郊区和乡村迁移,造成城市中心区衰落。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逆城镇化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新商业区在郊区,为郊区人们提供便利的服务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迁往更外围的小城镇和乡村,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再城镇化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镇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大城市人口再增加,规模扩大。一般发生在发达国家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1)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不利影响表现形式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城市交通问题交通拥堵,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位紧张城市居住问题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施缺乏、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城市社会问题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五、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图表特征】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从城市化表现的三个方面看,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有以下几种类型。图1 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图2 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3 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判读方法】1.读图名,明确图像内容如图1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2.读纵、横坐标,明确图像含义如图1纵坐标为城市化水平,横坐标为江苏、贵州两省,其图像含义为两省的城市化水平比较。图2纵坐标分别代表就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横坐标代表年份,其图像含义为安徽省不同年份的就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3.读图例,明确各图例的含义4.读数值,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城市化发展阶段从柱状图、折线图中的数值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一般小于30%,中期阶段介于30%~70%之间,后期阶段一般大于70%。如图1的城市人口比重,2010年江苏省为60%左右,贵州省为35%左右,大致为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5.读变化幅度,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根据柱状图变幅大小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如图1中江苏省1990~2000年城市化速度快于2000~2010年。根据曲(折)线斜率大小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如图2中1985~1990年城市化速度较慢,1995~2010年则较快。6.读数值变化,判断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从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城市化速度等方面的数值变化分析比较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如图1,江苏省城市化水平高于贵州省,发展速度快于贵州省。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知识点1:地域文化1.地域文化(1)物质方面:如建筑、服饰、饮食等。(2)非物质方面: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2.景观(1)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2)人文景观: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如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3.城乡景观知识点2: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乡村景观地域文化红河哈尼梯田水、林、村、田和谐共生江西婺源月亮湾“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我国南方传统土楼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皖南山区宏村景观耕读文化 知识点3: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一、地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1.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2.地域文化的特点(1)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2)地域文化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3)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二、不同区域乡村景观1.乡村景观的地域文化体现景观地域文化体现举例农业生产景观农业结构、耕作方式 、农田景观、生产流程与场景东北黑土地的商品粮基地、云南哈尼族梯田、内蒙古草原牧业、新疆山地牧场等乡村聚落景观人口、聚落分布,房屋建筑与布局东北黑土地的屯子、云南傣族的竹楼、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北方的四合院、内蒙古的蒙古包等 2.我国东西部农、牧景观差异地区人口分布生产活动生活习惯东部农耕区人口众多,密度较大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西部牧区人口分散,密度很小以牧业为主,畜牧业以放牧为主,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畜产品加工厂以奶制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 3.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地区耕地农作物牲畜民居主食运动项目传统交通工具北方以旱地为主小麦、玉米、甜菜等黄牛旧式民居以土坯为材料,注意防寒面食冬季溜冰马南方以水田为主水稻、油菜、甘蔗等水牛旧式民居以砖瓦竹木为材料,注意通风散热大米游泳、龙舟竞赛船 三、城镇景观的地域文化体现城镇建筑表现原因建筑布局美国城市市中心多是高层的摩天大楼,离开中心区,建筑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美国历史较短,早期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沿袭了欧洲自由主义精神的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发展历史不同欧洲城市市中心有市民集会的广场、大教堂以及工商组合的事务所,有许多著名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大都建在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区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建筑结构中国建筑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园有园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中西方地域文化差异美国建筑绝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建筑风格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殿、阁与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明显不同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中西方统治权力不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城镇化课堂检测,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山西城镇人口比例为58,5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答案,5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主题06 城镇化——【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中图中华地图版必修第二册),文件包含主题06城镇化学生版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中图中华地图版必修第二册docx、主题06城镇化答案版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中图中华地图版必修第二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共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