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二单元 习先秦诸子散文 明立身处世之道 ——【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第二单元 习先秦诸子散文 明立身处世之道(教师版) ——【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 学生
      第二单元 习先秦诸子散文 明立身处世之道(学生版) ——【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第二单元   习先秦诸子散文 明立身处世之道 ——【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1
    第二单元   习先秦诸子散文 明立身处世之道 ——【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2
    第二单元   习先秦诸子散文 明立身处世之道 ——【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3
    第二单元   习先秦诸子散文 明立身处世之道 ——【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1
    第二单元   习先秦诸子散文 明立身处世之道 ——【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2
    第二单元   习先秦诸子散文 明立身处世之道 ——【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3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二单元 习先秦诸子散文 明立身处世之道 ——【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习先秦诸子散文 明立身处世之道 ——【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文件包含第二单元习先秦诸子散文明立身处世之道教师版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第二单元习先秦诸子散文明立身处世之道学生版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单元 习先秦诸子散文 明立身处世之道

    单元解读:
    本单元文本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墨家的《墨子×兼爱》篇。
    (一)先秦诸子百家主要代表流派的思想学说都在本单元中有所体现:
    1.儒家所讲的大都是人生的基本原理,论述的是仁、义、礼等立身处世之道。

    2.道家著作《老子》《庄子》中的思想和表达常有突破俗见之处。可以说是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通常情况下,人们偏执于对待关系中的一方面,而《老子》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庄子》善于从世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道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对现实人生有一定德启示。

    3.墨家提倡“兼爱”,主张爱没有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二)先秦诸子各家为文,“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萧统《文选序》)。先秦诸子各家并不把善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论说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
    儒家经典在论述道理时,善用譬喻、对比,论述观点时思路简洁明晰。《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善于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与效果。墨子在论说时,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不避繁复,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能理解先秦诸子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能理解这些经典对自己的启发和现实意义。



    专题01: 读千年儒学经典 修仁礼善德之道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文学知识积累
    (一)《论语》
    1.了解著作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2.“圣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核心思想是“仁”。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孔子被尊为“圣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礼记》
    1.了解作者——戴圣
    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2.了解著作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3.了解《大学》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宋代人把它
    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4.核心思想
    “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孟子》
    1.“亚圣”——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他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2.了解著作
    《孟子》一书共七篇,属语录体散文集,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四)知识链接——语录体
    语录体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也可称格言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五)背景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激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于是出现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各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儒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二、课文内容梳理

    (一)字音字形
    1.《〈论语〉十二章》
    ①八佾(yì) ②文质彬彬(bīn) ③迩之事父(ěr)
    ④譬如(pì) ⑤子罕(hǎn) ⑥未成一篑(kuì)

    2.《大学之道》
    ①庶人(shù) ②壹是(yī)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①乍见(zhà)  ②怵惕(chù tì)  ③恻隐(cè)
    ④内交(nà) ⑤要誉(yāo) ⑥羞恶(wù)


    (二)文言知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论语〉十二章》
    1.实词虚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
    就:动词,接近,靠近。 有道: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②人而不仁,如礼何
    而:连词,如果,表假设。 如……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③君子喻于义
    喻:动词,知晓,明白。

    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动词,向……看齐,和……一样。 焉: 代词,他。 省:动词,检查,反省。

    ⑤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质:名词,质朴,朴实。 文:名词,文采,文饰。
    野:形容词,粗鄙,缺乏文采。 史:形容词,言辞繁多,虚饰,浮夸。

    ⑥文质彬彬
    彬彬:文质兼备的样子。

    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弘:形容词,广大。 毅:形容词,坚强,志向坚定而不动摇。 任:名词,担子,担当的东西。

    ⑧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已:动词,停止。
    ⑨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譬:动词,比喻,比方。 覆:动词,倒,倒出。 篑:名词,土筐,盛土的竹筐。

    ⑩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副词,大概,或许,表揣测、估计。 施:动词,加,施加。

    ⑪《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动词,激发人的感情。 观:动词,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
    群:动词,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怨:动词,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

    ⑫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迩:名词,近。 事:动词,奉事,服侍。

    ⑬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动词,克制。 归:动词,称许,赞许。

    ⑭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由:介词,依凭,靠着。

    ⑮请问其目
    目:条目,细则。

    ⑯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不敏:不敏捷,没有才能。 请:动词,请允许我。 事:动词,实践,从事。

    2.词类活用
    ①就有道而正焉 ( 正: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纠正。)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贤: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或有才能的人。 内: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
    ③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 仁:名词作动词,实现仁。 )

    3.古今异义
    ①譬如平地 古义:平整地面; 今义:平坦的地面。
    ②非礼勿视 古义:不合乎礼节; 今义:调戏,猥亵〔妇女〕。
    ③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用为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4.通假字
    知者不惑 知:同“智”,聪明,智慧。


    《大学之道》

    1.实词虚词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形容词,光明。

    ②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安:动词,性情安和。 虑:动词,思虑精详。 得:动词,处事合宜。

    ③致知在格物 致:动词,求取,获得。 格:动词,推究。

    ④家齐而后国治 齐:形容词,整齐有序。 治: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⑤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 本:名词,根本,主要的、基础的东西。


    2.词类活用
    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
    ② 先齐其家 ( 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
    ③ 先正其心 ( 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 )
    ④ 先诚其意 ( 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

    3.古今异义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古义:指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

    ②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古义:始末,原委; 今义:主要的和次要的。

    ③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义: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
    今义:距离短的道路〔多就比较而言〕。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实词虚词
    ①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斯:副词,就,则。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②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运:动词,运转,转动。

    ③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今:连词,假如,如果,表假设。 乍:副词,忽然。
    怵:形容词,恐惧,害怕。 惕:形容词,畏惧,戒惧。
    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动词,求取。

    ⑤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辞让:推让,谦让。 端:名词,萌芽,发端。

    ⑥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达:动词,流通,涌出。

    ⑦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足以:足够用来。 保:动词,安定。

    2.词类活用
    ①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羞: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羞耻。
    恶: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憎恶。

    ②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是: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非: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错误。

    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贼:名词用作动词,伤害。

    (三)重点句翻译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敏:勤勉。就:靠近。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学而》)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学而》)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贤人,有贤德的人。齐:看齐。省:反省,检查。」(《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类似的毛病。”(《里仁》)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质朴、补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雍也》)
    【译文】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雍也》)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读书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任:担子,担当的远大。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东西。已:停止。」(《泰伯》)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已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泰伯》)

    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同“智”,智慧。惑:因惑,迷感。忧:优愁,忧虑。惧:畏惧。」(《子罕》)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子罕》)

    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美好的品行。亲民:亲近爱抚民众。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7.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古代的圣王由于有怜爱别人的心,所以才有怜爱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四)文意梳理
    《〈论语〉十二章》
    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第五部分(第5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第6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
    第七部分(第7章):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第八部分(第8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部分(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十部分(第10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第十一部分(第11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第十二部分(第12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鲜”“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大学之道》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至善”的途径。
    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一部分: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第二部分:“四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
    第三部分:“四端”:仁、义、礼、智


    四、 文本研读

    任务一:孔子关于“君子”之德的观点是什么?
    1.勤奋好学,言行谨慎,坚持不懈。
    2.具备“仁”“礼”之道。
    3.具有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4.朴实与文采兼备。
    5.以天下为己任。
    6.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务二:“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任务三: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两者是否矛盾?
    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仍存在私欲膨胀的问题,这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任务四:《〈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三则选文,在提升个人修养与处理国政方面分别持有怎样的观点。
    《〈论语〉十二章》:孔子重点强调通过学习《礼》《诗》来提升修养,践行仁、义、礼,立身于社会,最终能够侍奉君主。
    《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对于“三纲”“八目”的重要性,即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使意念真诚、端正内心,陶冶身心涵养德性,进而管理好家族,治理好国家,达到天下太平的理想境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强调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并进而扩充到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层面。

    任务五:《〈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三则选文,在论述道理方面有何异同。

    《〈论语〉十二章》:多用比喻论证,“譬如为山”“譬如平地”来论述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强调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大学之道》: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逻辑推理性强,论证条理清晰,表达周密准确。如文章在阐述
    治国平天下与修身正心之理时,先连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层层深入、句句推进、环环相扣,周详严密地论证了深刻的治国之理。句与句首尾蝉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不容置疑的说理气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开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推导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接下来,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专题02: 逍遥浪漫藏大道 自然无为隐深学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一、文学知识积累
    (一)《老子》
    1.了解人物
    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了解著作
    《老子》,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二)《庄子》
    1.了解人物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梁园区蒙墙寺村)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和惠施交好。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2.了解著作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二、课文内容梳理

    (一)字音字形
    1.《老子》四章
    ①毂(gǔ) ②埏埴(shān) ③凿(záo)
    ④户牖(yǒu) ⑤赘行(zhuì) ⑥泮(pàn) ⑦累土(léi)

    2.《五石之瓠》
    ①大瓠(hù) ②五石(dàn) ③剖(pōu) ④瓠落(huò)
    ⑤呺然(xiāo) ⑥掊(pǒu) ⑦龟手(jūn) ⑧洴澼(píng pì)
    ⑨絖(kuàng) ⑩鬻技(yù) ⑪说吴王(shuì) ⑫有难(nàn)

    (二)文言知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老子》四章
    1.实词虚词
    ①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动词,揉合,用水和土。 埴:名词,黏土。 无:名词,中空之处。

    ②凿户牖以为室 户:名词,单扇的门,门。 牖:名词,窗户。

    ③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动词,踮起脚。 跨:动词,抬起一只脚向前或向左右迈。

    ④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是:动词,认为正确,肯定。 彰:形容词,清楚。
    伐:动词,夸耀,自我夸耀。 矜:动词,夸耀。

    ⑤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物:名词,人,众人。 处:动词,为,做。

    ⑥自知者明 明:形容词,圣明,明知,明察。

    ⑦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名词,地方,处所。 亡:动词,精神消亡。
    ⑧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抱:名词,两臂围拢所抱的大小粗细。

    ⑨执者失之 执:动词,把持。

    ⑩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副词,接近。

    ⑪复众人之所过 复:动词,弥补,补救。

    2.词类活用
    ① 其未兆易谋 兆:名词用作动词,征兆或苗头显露出来。
    ② 常于几成而败之 败:名词使动用法,使……失败。
    ③ 是以圣人欲不欲 欲:意动用法,以……为欲,把……当作想要的。
    ④ 不贵难得之货 贵: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把……当作贵重的。
    ⑤ 学不学 学:意动用法,以……为学,把……当作学习。
    ⑥ 复众人之所过 过:名词用作动词,犯有过错。

    3.古今异义
    ① 跨者不行 古义:不能走远;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② 强行者有志 古义:强劲奋进; 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
    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义:脚下,脚所立之处; 今义:对朋友的尊称〔多用于书信〕。
    ④ 民之从事, 古义:行事,做事;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⑤ 常于几成而败之 古义:接近成功; 今义:表示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

    4.通假字
    ① 曰余食赘行 行:同“形”,形体,身体。
    ② 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③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累:同“蔂”,土筐。

    《五石之瓠》
    1.实词虚词
    ①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贻:动词,送给,赠予。 实:动词,容纳,填塞。
    ②则瓠落无所容 瓠落:宽大而空廓的样子。

    ③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掊:动词,击破。
    ④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洴澼:漂洗。 事:名词,职业。
    ⑤请买其方百金 方:名词,方剂,药方。
    ⑥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动词,卖。
    ⑦客得之,以说吴王 说:动词,劝说,说服。
    ⑧裂地而封之 裂:动词,划分。
    ⑨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虑:动词,用绳结缀。
    樽:名词,盛酒器,这是说大瓠像大樽,缚于身,可使人漂浮渡水。

    2.词类活用
    ①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② 其坚不能自举也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硬度。
    ③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东西。

    3.古今异义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古义:江河湖泊; 今义:泛指四方各地。

    4.通假字
    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①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絖:同“纩”,丝绵絮。

    (三) 重点句翻译
    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劳,自我夸耀的人也不能长久。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能战胜自己的人强大。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3.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双手合抱的参天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长大的;九层高的巍峨楼台,是从堆积土块开始的;漫漫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起步的。 

    (四)文意梳理
    《老子》四章
    第十一章: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通过对车毂、器皿、屋室之中空即“无”的作用的体察,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
    第二十四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毛病。老子指出,这样做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第三十三章:本章讲个人修养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六十四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通常都不太用心、不太慎重,因而放松自己的努力。老子指出,很多事情终归失败,根源就在这里,在接近完成的时候,必须要像对待开始一样慎之又慎。
    《五石之瓠》
    第一部分:惠子的困惑:五石之瓠大而无用
    第二部分:运用言说理:宋人——不免于洴澼絖;客——裂地而封之。(所用之异)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大樽浮江湖——超出常规思维。

    三、文章主旨
    《老子》四章列举了“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对待”关系,通过论述这些“对待”关系,告诉我们:人们往往偏执于这些“对待关系”的一面。老子提醒世人应该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
    《五石之瓠》借“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我们要主动探究事理,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的内在价值。

    四、文本研读
    任务一:请概括六十四章蕴含的道理
    【答案】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任务二:对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
    【答案】(1)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
    (2)有用必须超然物外,游于忘我之境。
    (3)最好是无用,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就可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
    (4)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认识,自然局限于一般的理解而有所困惑。无用即大用是庄子追求的理想境界。

    任务三:分析《<老子>四章》《五石之瓠》两则选文中,作者在阐述观点时分别具有的特点。
    《<老子>四章》:老子从种种社会人生问题之中,提炼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它对这对立双方的辩证抉择,极有逻辑性,显示了特有的、卓绝的智慧。
    《五石之瓠》:庄子善于运用寓言的形式,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他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成篇,把自己的感悟、思想融入到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想象奇特丰富,迷离荒诞,诡奇多变。




    专题03: 乱世求治 相爱无别
    ——《兼爱》

    一、文学知识积累
    (一)了解人物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后来长期住在鲁国,收徒讲学,成为儒家的反对派。主张“兼爱”,即天下人应相爱互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思想上有唯物主义倾向,但也有宗教迷信成分。
    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二)了解著作
    《墨子》是战国时期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33篇,是墨子、墨子的弟子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二、文本内容梳理
    (一)明确字音
    ①譬之(pì)     ②恶施(wū)

    (二) 文言文基础知识
    1.实词虚词
    ①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焉:连词,于是。

    ②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譬:动词,比喻,比如。
    如:如……然,像……一样。
    攻:动词,治病,治疗。
    ③ 虽父之不慈子
    虽:连词,即使。 慈:动词,慈爱。

    ④ 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窃:动词,偷盗。 室:名词,家。

    ⑤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名词,周代在国君之下界于卿与士之间的官职名。
    家:名词,大夫的封地。
    诸侯:名词,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
    国:名词,古代王、侯的封地。
    然:代词,这样。

    ⑥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物:名词,事务,事情。 具:动词,完备,齐全。

    2.词类活用
    ① 故亏父而自利
    亏:动词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利:名词使动用法,获得利益。

    ② 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得利益。

    ③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贼:名词作动词,害,伤害。
    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得利益。

    3.古今异义
    ① 臣子之不孝君父
    古义:臣下和儿子;
    今义: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也包括百姓;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的自称。

    ② 贼爱其身,不爱人身
    古义:别人的身体;
    今义:个人的生命、健康、行动、名誉等〔着眼于保护或损害〕。
    ③ 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古义:伤害别人;
    今义:偷东西的人;干坏事的人。

    ④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古义: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
    今义:医生。

    ⑤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
    古义:别人的封国;
    今义:外国。

    三、文本研读
    任务一:墨子是如何论述兼爱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的?
    明确:墨子先是用了一个比喻论证,医生救治病人首先要知道缘起,其次是从君臣、父子、兄弟、盗贼与他人、大夫间、诸侯之间不相爱导致乱起,最后再次强调“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使用的是类推的方式。归纳出所有的“乱”都源于“不相爱”,紧紧扣住中心论题。

    任务二:分析《兼爱》选文部分的写作特点。
    ①平实质朴少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
    ②层层深入,条理井然,逻辑性强,重在以理服人。
    ③综合运用比喻、对比、假设等论证方法说理。
    ④语言繁复却语意明了,表述严谨。

    任务三:试比较分析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
    (1)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是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
    (2)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家主张的爱是普遍的不分等级、远近、亲疏的爱。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等级、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认为这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专题04: 理解性默写
    《〈论语〉十二章》:
    1.《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责任重大的两句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论语》十二章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论语〉十二章》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4.为了表达人们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我们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两句话来概括。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吾止也”,而能够持之以恒则是因为“吾往也”。
    6.《〈论语〉十二章》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7.《〈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8.《〈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礼何”。
    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克己复礼为仁”。
    10.《〈论语〉十二章》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11.《增广贤文》有言“知已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讲的道理相似。
    12.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的句子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3.《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
    14.《〈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6.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的具体原因是“仁以为己任”和“死而后已”。

    《大学之道》:
    1.《大学之道》中,用“在止于至善”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2.《大学之道》中,用“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先修其身”,修身的前提条件是“先正其心”。
    4.《大学之道》中,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
    5.《大学之道》中的“家齐而后国治”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国治而后天下平”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6.《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7.《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8.《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致知在格物”。
    9.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0.《大学之道》中,用“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11.儒学经典《大学》开篇就明确了大学的宗旨:“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2.《大学之道》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13.《大学之道》中,作者认为德行修养离不开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道出了认识事物的智慧。
    14.“格物致知”这一成语出自《礼记》,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原文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老子》四章: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老子》四章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屋室等日常事物,老子发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
    4.《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5.《老子》四章中,以高台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6.《老子》四章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7.《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常于几成而败之”,如果能做到“慎终如始”,就不会失败。
    8.《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真正强大的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还要能战胜自己的两句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9.《老子》四章中,认为应在问题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0.《老子》四章中,告诉我们不失去为人之根本的人能长久,死而不朽的人能长寿的句子是“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1.《老子》四章中,劝诫人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两句是“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12.《老子》在以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为例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老子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14.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5.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专题05: 佳句诵读 素材积累
    1.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若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1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1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4.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相关学案

    第二单元 铭记革命历程 感悟民族苦难与新生——【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铭记革命历程 感悟民族苦难与新生——【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文件包含第二单元铭记革命历程感悟民族苦难与新生教师版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第二单元铭记革命历程感悟民族苦难与新生学生版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单元 以人为镜明得失 以史为鉴知兴衰——【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 以人为镜明得失 以史为鉴知兴衰——【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文件包含第三单元以人为镜明得失以史为鉴知兴衰学生版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第三单元以人为镜明得失以史为鉴知兴衰教师版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古诗词诵读 》 ——【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这是一份《古诗词诵读 》 ——【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文件包含《古诗词诵读》教师版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古诗词诵读》学生版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二单元 习先秦诸子散文 明立身处世之道 ——【期末复习】高二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