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检测练习+复习课件
【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0 说明文阅读(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0 说明文阅读(测试),文件包含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0说明文阅读测试解析版docx、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0说明文阅读测试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0:说明文阅读(测试)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检测
(14分)(2022上海宝山·八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蜡烛的前世今生
①停电的夜晚越来越少,精美的工艺蜡烛却渐渐流行起来。光线和阴影在摇曳地做着游戏,令人遐思。蜡烛带给我们的别样温存,也许是任何照明方式都难以取代的。
(1)蜡烛的发展
②原始人的主要照明工具是纤维浸透油脂的火把,逐渐的,油脂包裹纤维的蜡烛在很多国家被独立发明出来。显然,蜡烛比火把和油灯更加便携轻巧,而且烛芯可以使它完全直立燃烧。
③人类早期制作蜡烛的原料是动物脂肪,5000年前的埃及人把芦苇插在牛羊的脂肪中点燃,这可以算是蜡烛的雏形。后来蜜蜂腹部蜡腺分泌出的蜂蜡、提炼自鲸鱼油脂的鲸蜡、从棕榈树叶和月桂果等植物中提取的蜡油,很快取代了牛羊脂蜡。不过那时民间照明用的多是油灯,只有贵族和皇室才能使得起蜡烛,因为脂蜡是可以食用的,大多还非常有营养,人们可以用它来充饥。
④蜡烛真正放下身价是在19世纪。化学家从煤焦油中分离出石蜡,商人们开始用机器大量生产石蜡蜡烛,就是我们最常见的细长白蜡。此后,曾经的“照明贵族”也就变得不那么稀罕了。作为照明方式,蜡烛迎来了属于它的辉煌时代。可惜好景不长,随后而来的电灯让这种亦真亦幻的光亮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2)________
⑤“蜡炬成灰泪始干”,越烧越短的蜡烛究竟去哪了?燃烧时蜡由固态熔化成液态,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熄灭后又逐渐凝固。在这个从物理到化学再到物理变化的过程中,烛芯起着关键作用。
⑥燃烧的烛芯使周围的蜡升温熔化后发生“毛细现象”,蜡液沿着烛芯上升,作为燃料被消耗掉以后,露出更多的烛芯,继续供给燃烧。
⑦“何当共剪西窗烛”看似浪漫,实际是件很麻烦的事。最早用两根棉线搓成的烛芯无法充分燃烧,如果没有及时把炭化的末端剪掉,蜡烛就可能熄灭。直到1820年,一个法国人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辫状烛芯。与两根棉线搓成的烛芯相比,三根棉线编成的烛芯燃烧时能自然松开,末端完全烧掉,省去了剪烛花的麻烦。
(3)________
⑧被电灯取代的蜡烛,逐渐成了停电时的备用品,但是更多时候它们被用在特殊场合。在蜡烛发明伊始,它就被赋予了一种神秘色彩。基督教徒很早就把蜡烛视为宗教神物。在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中,也都有为逝者长燃蜡烛的习俗,点燃的蜡烛象征着不灭的灵魂。
⑨生日宴会上,先许个愿,再一口气吹熄蜡烛,据说能够让你梦想成真。这个传统来源于古希腊,月亮女神生日时,人们在祭坛上供奉蜂蜜蛋糕,插上点燃的蜡烛,比喻月亮撒向人间的轻柔光芒。这个传统后来被用在希腊孩子们的庆生会上,逐渐在许多国家流行开来,沿用至今。
⑩“洞房花烛夜”时,又粗又长的红烛被称为“喜烛”。喜烛从头烧到底,是对新人白头偕老的祝福。
⑪如今,流行的工艺蜡有着各种色彩、形状和香味,它们是在蜡的基础上添加了颜料、精油等辅料。工艺蜡烛优雅的外形被摇曳的烛光衬托着,慢慢挥发出诱人的香味,营造出温馨而浪漫的氛围。现在,帮人减肥或戒烟的各种保健蜡也被发明出来了。看来,蜡烛的传说仍然被书写着,也许会一直延续下去。
1.(3分)根据文意,在文中(2)(3)处的横线上拟写小标题。
(1)蜡烛的发展 (2)______(3)____
2.(3分)根据第③部分内容,填写表格。
使用环境
作 用
①宗教、习俗
被视为神物;点燃的蜡烛象征灵魂不灭
②____
(2)______
③_____
(3)_______
④日常生活中
营造浪漫气氛;具有保健作用
3.(4分)第④段“商人们开始用机器大量生产石蜡蜡烛”中,加点字能否删掉?请说明理由。
4.(4分)第②部分划线句作用是什么?
(12分)(2022贵州贵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微小生命的巨大力量
陶世龙
①生命,如果单就它的个体来看,即使是巨如恐龙,和台风、洪水、地震、火山爆发比起来,力量也微小得多。但是,如果把它们作为群体来看,其力量就强大多了。因为生命可以生生不息,越来越繁盛。一只雌白蚁每年能产卵100万个以上,而在生物中,白蚁还不是繁殖力最强的。一只蚜虫在五代之内能生出近60亿个子孙。细菌的繁殖力更强,一个细菌有时一天一夜就能变成380多万亿个,在1克土壤中就有1000多万个。
②在生物中,现今个体最大的动物是蓝鲸,它的舌头就比两头牛还重。而细菌则小得肉眼看不见,但从某些方面来看,它比鲸的作用还大。除了细菌,地球上还有其他多种微小的生物,如藻类生物、原生生物等。惊人的繁殖力使它们的数量像天文数字那样庞大,有些藻类在条件适宜的时候,一天之中能繁殖几万亿个。
③地球上最基本、最丰富的食料,就是那些小生物。如果没有漂浮在水中的微小生物鲸和鱼类都将无法生存。但也不用太过担心,这些微小生物是海洋中最多的生物,它们繁殖的数量超过了鱼类捕食的需要。
④对于农业生产,微小生物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细菌的作用,枯枝落叶被分解成为腐殖质,使肥料变成植物能吸收的养分。细菌还使空气中的氮在土壤中固定下来,供应植物生长的需要。某些细菌还能帮助植物防治病虫害,或刺激植物生长。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帮助那些有益的微小生物繁殖,消灭那些有害的生物,农作物的收成就有可能更好。
⑤微小生物还是许多矿藏的制造者。造成石油的主要原料不是别的,正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这些生物由于水温变化等原因,会突然大量死亡,尸体堆积在海底,最后成为石油,而在这变化过程中,某些细菌起了积极的作用。植物在变成煤的过程中,也得力于某些厌氧细菌的工作,它们将植物体内的氧气、氢气排除掉,使碳保留下来。某些“吃”铁的细菌,使本来存在于水中的含铁物质改变性质,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能量以求得生存,同时使这些含铁物质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很大的铁矿。这种“吃”铁细菌在今天的湖泊、溪流中有时也能见到,它们的集合体像赭黄色的棉花。锰矿的形成也有细菌的作用。
⑥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很大的磷矿,竟是许多微小生物的骨骼堆积、变化而成的;而那些构成大山的厚厚的石灰岩的建造者,竞是小小的珊瑚虫。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群体的生命的巨大力量!
⑦生命的力量虽然巨大,但有时也是盲目的,这些盲目的行为会毁灭生命自身。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出现后,开始注意到了有目的地引导生命活动为人类服务。但如果不能从总体上认识生命活动的相互关系,考虑人类的长远利益,结果还是会带来不利于自己的后果的。1928年,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菜明在研究细菌时,发现并成功研制了青霉素,极大地激发了人们探索新型抗菌药物的兴趣,并研制了新的抗生素。而抗生素的滥用,使得很多病菌产生了耐药性,最终发展成对绝大多数抗生素不再敏感的“超级细菌”。
——选自《时间的脚印》
5.(4分)植物在变成煤的过程中,起作用的微小生物是( )
A.浮游生物 B.厌氧细菌
C.“吃”铁细菌 D.小珊瑚虫
6.(4分)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划线句中用两个“竟是”的原因。
7.(4分)下面是两位同学对微小生物的讨论,请根据选文,补充完成横线处的内容。
甲:我觉得微小生物就是细菌,它有超强的繁殖力。
乙:你的看法不对,除了细菌,地球上还有其他多种微小的生物,如____微小生物是地球上最基本、最丰富的食料,对农业生产有很大作用,还是许多矿藏的制造者。它们的群体力量和作用可不小呢!
甲:虽然这些微小生物的群体生命力量巨大,不过现代科学已经在有目的地掌握和引导它们的生命活动为人类服务,所以微小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足为惧。
乙:可不是这样的,微小生物巨大而盲目的某些行为可能会毁灭生命自身。如果人类不能长远考虑,后果会很严重。比如,____,这就提醒我们要注意。
(12分)(2022云南临沧·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冰壶材质之谜
京骐
①冰壶是冬奥会赛场上一个高雅的运动项目,但对很多人来说,它十分陌生。
②冰壶运动不仅要在专门设计的运动场地上开展,而且需要专业的装备,冰壶、刷子和鞋都要由特殊的材料制成,特别是冰壶最有讲究。冰壶实际是一只石壶,呈扁圆形,顶端有手柄,其圆周长不超过91.44厘米,高度不低于11.43厘米,总重量介于17.24~19.96千克,所用的石材是一种特殊的花岗岩。
③说起花岗岩,大家并不陌生。它是大陆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地下岩浆向上侵入时,没有喷出地表而在地壳深处冷凝形成的岩石,素有“岩石之王”之称,主要由石英、长石和少量黑云母等矿物组成,其中石英的含量在20%以上,通常为浅肉红色、浅灰色或灰白色等。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当上层覆盖的岩石被剥蚀之后,花岗岩会逐渐裸露出来。世界上有很多以花岗岩地貌著称的美丽的自然景观,如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智利百内国家公园,我国陕西的华山、江西的三清山、安徽的黄山和天柱山等。花岗岩结构均匀,质地坚实,颜色美观,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建筑装饰石料,很多建筑的室内地板、人行横道的路沿以及公园里的景观雕像等常以花岗岩为原料。
④花岗岩种类繁多,比如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角闪花岗岩等,不同种类之间的矿物成分具有一定差异,物理性质也略有不同。如果花岗岩中的石英含量较多,其强度就较高;如果其中所含的云母较多,则强度会大大降低。云母是一种含有钾、铝、镁、铁、锂等金属元素的层状硅酸盐矿物,质地柔软,莫氏硬度仅为2~3,晶体形态通常为板状或片状,可以沿着纹理剥成一层一层极薄的薄片,薄片厚度只有0.025~0.125毫米。正因它易分裂,一碰就掉渣,所以会影响花岗岩的力学强度。
⑤在距苏格兰南艾尔郡海岸线16千米外,有一座无人居住的小岛,名为艾尔萨克雷格。该岛长1.2千米、宽0.8千米,最高处海拔340米,岛上遍布花岗岩。这些花岗岩不仅具有极低的吸水率,可抵抗反复冰冻造成的侵蚀破坏,而且不含云母,能够抵抗反复激烈碰撞却不破裂。这些优良的物理性质使它成为制作冰壶的最佳石材。因此,从1851年起,艾尔萨克雷格就成为冰壶专用石材的原料产地,而且苏格兰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冰壶制造技术,从采石、打磨、抛光到安装,经过一整套精湛的工序才能生产出最优质的冰壶。在这些环节中,除开采以外,其他环节全部需要手工完成。
⑥据悉,一套冰壶需要5名熟练工人耗时3天才能完成。世界上没有两块完全相同的冰壶原石,而且在冰壶加工过程中要依靠工人的手眼配合,同时需要借助丰富的经验和手感,所以,冰壶售价昂贵,每只造价通常都在1万元人民币以上。不过,冰壶虽贵,却是一次性投入,一只冰壶能用一辈子。目前,国际赛事中使用的冰壶大部分产自艾尔萨克雷格岛,另有少部分来自英国威尔士格温内思郡的特雷弗小镇。
(选自《百科知识》2022年第4期)
8.(4分)请概括说说冰壶有哪些特点?
9.(4分)有读者认为选文③④段看似与说明对象关联不大,请谈谈你的看法。
10.(4分)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据悉,一套冰壶需要5名熟练工人耗时3天才能完成。
(12分)(2022江苏连云港·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都知道人会长胖,但地球是否也会不断长胖呢?地球又是怎么变胖的呢?地球变胖,说的就是地球不断膨胀的过程。如何证明地球在膨胀?这就不得不说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所相信的大陆板块漂移学说。假设将各个大洋都刨除,各个陆地板块刚好会严丝合缝地合到一起,组成一个小地球。这一点是当前的板块理论所解释不了的,难不成陆地板块漂移过?
②在宇宙中俯瞰地球,它是蓝色的,宛如一个水球,一块块陆地如同补丁一样漂在海洋中。1915年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突然发现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有着极为相似的海岸线,换句话说,要是把非洲和美洲凑到一起,它们彼此之间竟可以恰好吻合。再看其他陆地的边缘,也刚好能严丝合缝地合到一起。
③其后但是事实上,对于板块运动的理论,还有一点是人们无法解释的,即多个板块本源自“一张大补丁”,在漂流的过程中,板块发生碰撞,那么为什么直到今日,陆地的形状还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刚刚分开时的形状呢?还有一个说法,即板块理论说,该理论认为,地壳会在海洋底部扩张,不过却可以在海洋和陆地交界的区域交错,而后进入地幔,再消失。
④这一说法仅仅是一种假设,不曾有什么准确的证据证明地壳会消失在海洋和陆地的交界处。支持板块漂移说的科学家,对于这个“补丁”的难解之谜,一直一筹莫展。于是,一些脑洞大开的科学研究者便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理论:地球始终都在不断地膨胀。
⑤这种观,点认为,由于地球不停地膨胀,致使裂缝越来越大,断裂的板块距离也越来越远。水球中的水会不断地填充裂缝,板块与板块分离得也就越来越远,久而久之,陆地和海洋便形成了。而如今的地球,海洋的占比也远远大于陆地。这个观点并非凭空捏造。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一些天体测量也都不再是仅凭想象,比如地球的尺寸和各个大洲的运动情况,等等。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的测量结果是,地球半径每年都会增长16毫米,以此推算,地球的半径在100万年中,会增长16千米,1亿年就会增长1600千米!
⑥目前,地球的半径约为6371千米。按照上述比例增长,地球从最初的小球膨胀到现在的体积并没有花费很长时间。再换一种方式来测算,每个大洋海底扩张的速度是1060毫米/年,将其综合便可推算出,地球的周长平均每年要增大100毫米左右,这一结果与第一种计算方式相差不多。由此可见,地球膨胀学说是能够让人信服的,也就是说,地球的确是会一直“胖”下去的。
(选自《意林》2021年第10期,有改动)
11.(4分)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2.(4分)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目前”能否删掉,请说明理由。
13.(4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段的两个反问句,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地壳确实会消失在海洋和陆地的交界处。
C.“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一些天体测量也都不再是仅凭想象,比如地球的尺寸和各个大洲的运动情况,等等。”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地球半径每年都会增长16毫米,地球的周长平均每年都要增大100毫米左右,地球会一直“胖”下去。
(14分)(2022秋·四川凉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疫苗
①1796年,科学家爱德华•詹纳把牛痘病毒注射到一个八岁男孩的体内,让他免受天花的侵害,世界上第一支疫苗就这样诞生了。
②但它是如何起效的?
③要理解疫苗的起效原理,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人体的免疫过程。当人的身体出现以下症状:咳嗽、打喷嚏、炎症、发烧,那么说明免疫系统开始工作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些反应能够帮助身体消灭病菌。同时,这些反应也触发了体内的第二道防线,叫作获得性免疫。有一些功用特殊的细胞,比如B细胞和T细胞,负责对付病原体,记录它们的信息,记忆入侵者长什么样,以及如何消灭他们。
④这样做可以帮助身体为抵抗病原体再次入侵做好准备。但是即使身体有免疫,依然存在风险。身体需要时间来学习和记忆如何抵抗病原体,但是如果身体太虚弱或者太年轻,这些抵抗就会显得力道不足。
⑤在这些人染病之前,我们可以让身体提前做好准备,这就是疫苗出场的时候了。科学家通过疫苗激发身体中的获得性免疫,通过把灭活的病原体暴露给身体,从而激发身体中的免疫系统。疫苗就是这样工作的,每一种疫苗都有单独功效。
⑥同时疫苗也分很多种类,首先我们有减毒活疫苗,这些是由病原体本身制成的,不过这是减弱伤害力的病原体。其次我们有灭活疫苗,这里的病原体是已经被杀死的。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这两种疫苗,是为了确保人体不再被这些病原体感染致病,但是就像活的病原体一样,它们也能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教会人体提前学会如何辨认和攻击这些病毒。不过,减毒活疫苗很难制作,而且不适合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接种。而灭活疫苗的缺点则是无法产生长久的免疫效力。还有另一种疫苗—亚单位疫苗,这种疫苗只含部分病原体——称之为抗原,也是真正诱发免疫反应的成分。
⑦为使身体对特定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科学家分离出目标抗原的基因。当人体注射后,疫苗内的基因会刺激体内细胞制造抗原,这会引发更强大的免疫反应,让身体准备好对抗任何潜在威胁。这类疫苗仅由特定基因的物质组成,不含病原体或者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如果能研发成功,就可能在几年内建立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来对抗病原体的感染。
(选自《读者》)
14.(3分)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15.(3分)选文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16.(4分)第⑦段中加点词“可能”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17.(4分)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疫苗起效的原理。
(14分)(2022广西南宁·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雪上加霜,并非灾上加灾
①最早源自宋代《景德传灯录》的成语“雪上加霜”,是比喻人们连续遭受灾难、打击,处境难上加难、生活苦上加苦的意思。大体与成语“祸不单行”同义,使用相当频繁。
②不过很有趣,如果从气象学看“雪上加霜”,却并非灾上加灾。而且,这种现象在自然界还是平常事一桩。
③首先,在自然界“雪上加霜”并不意味着连续遭受重大灾害。
④当然,雪和霜都是古代穷苦农民的灾难。大雪意味着严寒,意味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霜则主要是庄稼的大敌,往往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但是,雪上再加霜,实际上并非意味着另一场大灾。雪上的霜,甚至连灾都算不上。因为大雪多发生在冬季,而冬季中田里庄稼已经收割,或者在地里越冬(例如华北冬小麦),因而再有多少场霜,对庄稼、对农民生活都没有直接影响。反而,当夜间水气凝华成霜时还能放出凝结潜热,减缓气温下降;次日晴暖的阳光,则有利于白天升温迅速化霜,因为农谚说“浓霜毒日头”。
⑤有人问,如果严重霜灾后再来场大雪,即“霜上加雪”又如何呢?这在节气顺序上是可能的,因为一般霜在先,雪在后。这样一来,庄稼全毁在地里,灾后连剩余都收不回来,那就真成了文学意义的“雪上加霜”了。不过,在自然界里,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霜后多晴天,上午都化完了;而雪一般是下一次天气过程的序幕,哪可能加在这场霜上呢?
⑥其次,“雪上加霜”在自然界实际上是经常出现的。因为降雪过后,当地逐渐进入高气压中心区控制,风静云散,晴夜中雪面的辐射冷又特别强烈,再加上雪面多少有点水气,因此雪面上是经常会出现白霜的。我国高山和北方冬季,许多气象站观测报表的天气现象栏中,常常都是积雪和白霜并记的。
⑦那么,古人为什么还要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呢?
⑧我认为,首先,在古代形容人连续受到重大打击,莫过于用农民视为身家性命的庄稼连续受到重大自然灾害作比喻;第二,在双重自然灾害打击中最重的莫过于连续遭受同类重大灾难,这会使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而霜、雪就属于这样的灾害;第三,雪是白色,霜也是白色。双重白色叠加,在组辞上有一种美感。雪和霜可以说是天生的最佳同类灾害名词的组合,所以我国古代成语中霜雪连用的例子还很多,例如“霜凌雪妒”“雪压霜欺”“卧雪眠霜”“傲雪凌霜”等等。
⑨实际上,古人组“雪上加霜”类成语,取“霜”“雪”作要素也是最佳选择。因为在自然灾害中只有“冰”“寒”和“风”等可以代替雪或霜字连用,但都难能组出“雪上加霜”这样朗朗上口、广泛流传、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
⑩当然,成语属于文学范畴,组成成语目的常常是以事物喻人,喻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即用气象名词组成的文学成语喻社会的人和事。因此文学成语是否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倒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雪上加霜这种例子在成语里还是很常见的。
(选自《科普时报》2021年11月21日)
18.(3分)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浓霜毒日头”是因为白天霜融化时散热,温度迅速上升。
B.霜降节气在前、小雪节气在后,“霜上加雪”的情况经常出现。
C.“雪上加霜”比较常见,对庄稼和农民生活没有直接影响。
D.成语是约定俗成并广泛使用的,必须要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
19.(3分)“大雪意味着严寒,意味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霜则主要是庄稼的大敌,往往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中的“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
20.(4分)“例如华北冬小麦”这句话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21.(4分)文章第⑧段说明古人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的原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17分)(2022安徽池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古代美食如何“有滋有味”
①中国传统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美食离不开色、香、味。殷商时期,人们已开始用酸酸的青梅来去除异味;秦汉时期,人工调味品特别是酱和醋已广泛使用;唐宋时期,外来的“辣味”成为餐桌新宠……
②盐,大概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调味品。是菜都离不开盐,盐因此有“百味之王”的美称。但盐作为基础通用调味品并不是万能的,如遇到腥膻味食材,盐便起不了多大作用。从史料记载来看,除盐之外,中国人最早使用的一种调味品是梅子。
③从文献记载来看,现代烹饪中使用的大多数调味品,先秦时均已使用,如花椒、桂皮、姜、葱、芥、薤(读xiè)、韭等都上了中国人的餐桌。《礼记·内则》即称:“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读liǎo)。脂用葱,膏用薤(读xiè),三牲用薮(读yì),和用醯(读xī),兽用梅。”可见,先秦时,对以辛香为主的各种天然调味品的开发和使用,掀起了中国美食史上的第一波“滋味”革命。
④然而,在今天看来再寻常不过的调味品并不是当年先秦普通人可以享用的。直到秦汉时期人工调味品特别是酱、醋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寻常百姓才真正吃得有滋有味了。秦汉时发明的人工调味品主要有用大豆、面为原料制造出来的酱、清酱(酱油)及豆豉一类,一经发明,便带来又一波“滋味”革命:以前不好吃、无法吃的食物,因有酱而能吃、好吃;而且,经酱调制后菜肴还“好看”,美食因此有了“色、香、味俱全”的烹饪要求——中国人的饮食中从此离不开酱系列。
⑤在五味中,古人认为“甜味”最美,故有“甜美”一词。古人用什么调味品让菜肴变得甜美?早期主要有饴、蜜、蔗浆等,到宋代时,现在常用的红糖、白糖已能生产,而且质量上乘。在甜味调料中,“饴”使用最早。饴,即麦芽糖,现在仍有制作。饴的生产,应该在殷商时已出现,到西周时已是常见调味品和食品。《诗经·大雅》里的《绵》篇中,便提到了“饴”:“周原膴膴(读wǔ,意为“肥”),堇荼(读jǐn tú,一种植物的名称)如饴。”意思是,周原土地肥沃,长出来的苦菜像麦芽糖一样甜。
⑥先秦人最离不了的辛辣调味品应该是生姜,时人吃饭时多少都要来点,即《论语·乡党》中所谓“不撤姜食,不多食”。在烹制牛肉等菜肴时,也总少不了生姜,且常与椒、桂一起使用。据东汉张衡《七辨》,汉代人制作肉类食物便是“芳以姜椒,拂以桂兰”。
⑦胡椒原产印度西海岸,大概在明朝时引种中国,之前一直靠从中亚、南亚一带进口。胡椒的价值赛黄金,宋人陶谷《清异录·药谱》中便称胡椒为“金丸使者”。而黄金常见,胡椒难买。唐宋时,家里有胡椒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有一件事可以说明胡椒的特殊地位。据《新唐书·元载传》,曾官至宰相的唐朝大贪官元载被朝廷抄家时,竟然抄出了“胡椒至八百石”。明代爱国名臣于谦曾为此大发议论,他在《无题》诗中称:“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
⑧在“外来风味”中,明清以后能对中国饮食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是“辣味”——辣椒的味道。辣椒原产美洲,在被西班牙香料商发现后移种欧亚,明代后期,辣椒被当作观赏花卉引种中国。讲究口味的中国人很快发现了辣椒的食用价值,尤其是一向嗜辛辣的四川、湖南等地,一改对花椒、生姜的依赖,恋上了辣椒,“无姜不食”变成了“无辣椒不食”。从此,“辣味”成川菜、湘菜等菜系的主打味道。
22.(3分)阅读全文,请你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3.(3分)选出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 )
A.盐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调味品,除盐之外,中国人最早使用的一种调味品是梅子。
B.先秦普通人是不可以享用在今天看来再寻常不过的调味品的。
C.大概最早在明朝,人们有可能品尝到胡椒的味道。
D.明朝时,“辣椒”被当作观赏花卉由西班牙香料商从美洲引种中国。
24.(3分)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我们平时所称道的“色、香、味俱全”是在________时期出现的。
25.(4分)文章第⑥段画线句中“应该”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先秦人最离不了的辛辣调味品应该是生姜,时人吃饭时多少都要来点。
26.(4分)文章第⑦段画线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胡椒的价值赛黄金,宋人陶谷《清异录·药谱》中便称胡椒为“金丸使者”。
(14分)(2022湖南湘西·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除了医药研发创新,诸多科技手段对疫情防控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一】
疫情发生后,大家都普遍关心自己是否有与确诊或疑似人员同乘一个航班、一列火车、一个大巴的经历,以及自己是不是密切接触者,也就是疫情传播链条中的“B”角色,政府部门管理者也急需准确、全面的掌握密切接触者信息,进而实现精准防控。
我国快速开发出“密切接触者测量仪”,用微信扫描其二维码即可进行查询。“密切接触者测量仪”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和推理,可最大范围找出与确诊和疑似病例共同乘坐交通工具的密切接触人员,并汇聚得到“出行方式全覆盖、潜伏时间全包含”的密切接触人群名单,同时对这份名单进行每日更新,保证查询结果的准确性。
【材料二】
5G远程医疗技术在此次抗击疫情中频频亮相,缓解医疗资源紧张态势。5G网络搭建是实现远程会诊的基础,医疗行业的视频会议系统需要高质量的音频和视频,以及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尤其是在远程会诊中,对视频图象的质量要求更高。5G网络具有速度快、频谱宽、低时延的特点,凭借这些优势在远程医疗中可提高信息交互的速度。通过视频传感器采集现场视频,医生可以看到高清晰度视频画面,结合症状和生命体征,远程评估患者的病情,并通过提供诊断结果,制定治疗计划,指导患者后期康复。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医护人员不必频繁进出“污染区”,不用进入病房就可以清楚地检查病人的病情和各项体征,并可以随时召集各方专家进行会诊,最大程度减少了直接接触,降低了交叉传染风险,大大提高了诊治效率。
【材料三】
消毒机器人以轮式(室内用)和履带式(室外用)机器人底盘为载体,利用机器人的喷雾系统将消毒液雾化并快速在指定区域无接触消毒。轮式(室内)消毒机器人行驶速度可达到3km/h,喷雾炮射程3~5米,每小时消杀5000平方米;履带式(室外)机器人则可实现500米远程操控,行驶速度达到6km/h,喷雾炮射程5米以上,每小时可消杀10000平米以上。使用消毒机器人进行消杀工作,不仅作业安全,而且效率高,大幅降低了防疫人员的工作强度。高精度红外镜头可对视域内多人快速体温检测筛查。这些红外镜头采用8~12微米、具有高透过率的红外硫系玻璃作为镜片,由于无热化定焦,可以快速和精确地测量人体温度,测温范围﹣20℃~+120℃,测温精度±0.3℃.经过红外镜头配套的非制冷型人体快速精准筛查红外热像仪,可以对视域内多个人员进行快速体温检测与筛查,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27.(3分)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3分)文中划线句中的“最大范围”能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4分)经过“密切接触者测量仪”查询,小文一家为疑似人员,需要进行隔离观察。医院准备为他们进行专家远程会诊,小文的爸爸却担心专家远程会诊的准确性。你认为小文爸爸的担心有必要吗?请结合材料做出判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4分)小文在隔离期间,发现智能机器人和高精度红外镜头智能抗疫的神器,他想推荐其中一个给学校使用。如果你是小文,会推荐哪一个?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2022广东潮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冠”之礼法知多少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选文有删改)
31.(4分)选文②~⑥段从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依据选文内容填空,每空不多于10个字)
32.(4分)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B.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C.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33.(4分)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探究古人行冠礼的意义。
【材料一】
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材料二】
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
【材料三】
《礼记》:“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不行冠礼,则一生难以“成人”。
(15分)(2022河南许昌·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害怕时为何会尖叫
林泉
①人类发出的所有声音中,没有什么能像尖叫一样吸引我们的注意力。那么人为何会情不自禁地尖叫呢?
②人在受到惊吓时的第一反应常常就是尖叫。人感觉恐惧时,就会加速分泌肾上腺素,因此出现心跳加快、呼吸不畅等情况。这时人就会通过尖叫这种方式来释放由于肾上腺素分泌过多而给机体带来的过大压力。这是一种本能的行为。它的作用是增加应激性,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迅速维持体内环境稳定。
③尖叫这一行为可以追溯到我们的祖先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祖先共同生活的时代。对他们来说,尖叫是一项关键的社会生存技能。尖叫在猴子群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专家指出,猴子的尖叫声可以传达多种信息,不同的音高和音量代表着不同的紧急程度。如非洲长尾猴进化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尖叫声,不仅能对同伴发出警告,还能说明附近有哪种天敌。从进化角度看,不难理解为何出于恐惧发出的尖叫声最容易吸引注意力,因为这种声音清楚地昭示着迫在眉睫的危险。因此我们的祖先也许很擅长发出尖叫声并且善于分辨其他人发出的尖叫声。科学家认为人类之所以会尖叫,是因为发出恐怖的尖叫声是具有积极演化意义的行为,它警告即将发生危险。在漫长的历史进化中,无法轻易区分不同类型尖叫声的人,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做出适当的应急反应,长此以往,他们就在人类群体中消失了。而那些善于尖叫,并能听出尖叫“言外之意”的人,才能安全渡过危机。科学家认为不爱尖叫的原始人都灭亡了,现代人是爱尖叫的原始人的后代。
④尖叫是恐怖片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人们每次听到尖叫声,瞬间就会觉得周围的恐怖又多了几分,为什么尖叫声有这么大的威力呢?一项科学研究表明,尖叫声之所以如此恐怖是因为尖叫声的粗糙度很高。声音的粗糙度越高,大脑的杏仁体就越容易捕捉到这样的声音,而杏仁体就是大脑中负责感受恐惧和危险的区域。这样的声音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很少听到的,所以一旦听见这样的声音,大脑就会启动“警报”。正是因为人类在千百年的进化中已经把尖叫声默认为“警报”和“呼救”一类的声音,尖叫已经被赋予了很强烈的情感,所以每次听到尖叫声,人们就更加恐惧。
⑤女性更喜欢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情绪。心理学家在相同环境下对男女恐惧感做对比实验,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的恐惧感是相同的,但女性更喜欢用尖叫来表达情感,这是什么原因呢?数据表明,男人说话的数量只占女人的1/3,女人更愿意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源于女性的敏感性。对女性来讲,当自身遇到困难时,她们与朋友进行沟通交流能缓解压力。此外,社会对女性的包容度较高,因此在遇到麻烦时,男人会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女人会选择尖叫或者吼叫。这便是情侣之间吵架时,女性的情绪会随着男性的态度发生改变。她们会将所有的不开心以及负面情绪进行积攒,最后一次性地爆发出尖叫声。
⑥尖叫是一种宣泄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变成自己的保护伞,适当的尖叫能缓解压力。人类的基因决定女性较为柔弱,因此在遇到危险时需要通过尖叫寻找男性保护,并且利用高分贝的声音吓退敌人。
34.(3分)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说说“人害怕时会尖叫”的原因是什么。
35.(4分)结合文章第③段内容,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写两种)
36.(4分)请梳理本文第④段的说明思路。
37.(4分)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第②③段中加点内容的作用及效果。
参考答案
1. 蜡烛的燃烧 蜡烛的特殊作用 2. 生日宴会 吹熄蜡烛希望梦想成真 洞房花烛夜 祝福新人白头偕老 3.不能删。“大量”的意思是数量之多,表程度,这里指石蜡蜡烛开始被大批量生产,,变得不再那么稀罕,说明蜡烛开始真正放下身价了。如果删掉无以上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这句话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两根棉线搓成的烛芯燃烧效果与三根棉线编的烛芯燃烧效果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三根棉线编制成的烛芯更能充分燃烧的优点。
【解析】1.考查段落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第②部分的三段文字中都有“燃烧”,可见介绍的是蜡烛的燃烧;第③部分第⑧段有“被电灯取代的蜡烛,逐渐成了停电时的备用品,但是更多时候它们被用在特殊场合”,写的事蜡烛的特殊作用,其中“蜡烛的特殊作用”中“特殊”一词是关键词,不能漏掉。
2.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③部分的内容作答,一共四个段落,分别介绍了四个方面。第⑧段“在蜡烛发明伊始,它就被赋予了一种神秘色彩”“点燃的蜡烛象征着不灭的灵魂”是在宗教、习俗中,被视为神物,点燃的蜡烛象征灵魂不灭;第⑨段“生日宴会上,先许个愿,再一口气吹熄蜡烛,据说能够让你梦想成真”写在生日宴会,吹熄蜡烛希望梦想成真;第⑩段“喜烛从头烧到底,是对新人白头偕老的祝福”写“洞房花烛夜”时,祝福新人白头偕老;第⑪段“工艺蜡烛优雅的外形被摇曳的烛光衬托着,慢慢挥发出诱人的香味,营造出温馨而浪漫的氛围”“帮人减肥或戒烟的各种保健蜡也被发明出来了”写在日常生活中,蜡烛能营造温馨浪漫气氛,还有保健作用。
3.考查说明文语言分析。
首先回答:不能删除,然后分析原因。“大量”指数量非常多,起修饰限制作用。这里说明化学家从煤焦油中分离出石蜡,商人们开始用机器生产石蜡蜡烛的数量很多。目的是为了说明“蜡烛变得不那么稀罕了。作为照明方式,蜡烛迎来了属于它的辉煌时代”。“大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所以不能删除。
4.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摹状貌等。第②部分在介绍烛芯的发展变化时把“两根棉线搓成的烛芯无法充分燃烧”和“三根棉线编成的烛芯燃烧时能自然松开,末端完全烧掉”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三根棉线编制成的烛芯的优点——燃烧时能自然松开,末端完全烧掉,省去了剪烛花的麻烦。
5.B 6.强调了微小生物的骨骼变成磷矿、小小的珊瑚虫构成大山石灰岩的意想不到;说明作为微小生物群体生命的巨大力量,呼应了文章标题。 7. 藻类生物、原生生物等 研制抗生素,但滥用抗生素,使病菌产生耐药性
【解析】5.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⑤段“植物在变成煤的过程中,也得力于某些厌氧细菌的工作,它们将植物体内的氧气、氢气排除掉,使碳保留下来”可知植物在变成煤的过程中,起作用的微小生物是厌氧细菌。
故选B。
6.考查词句赏析。
首先解释词语的意思,“竟是”的意思是“居然是”,表示一种诧异、不可思议的语气,然后再结合句意分析词语作用,“很大的磷矿”和“微小生物”,“大山的厚厚的石灰岩”和“小小的珊瑚虫”两组形成对比,强调了微小生物的骨骼变成磷矿、小小的珊瑚虫构成大山石灰岩的意想不到,说明了本文的主题——作为微小生物群体生命的巨大力量,呼应了文章标题。
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第②段“除了细菌,地球上还有其他多种微小的生物,如藻类生物、原生生物等”可填第一空:藻类生物、原生生物等。
根据第⑦段“1928年,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菜明在研究细菌时,发现并成功研制了青霉素,极大地激发了人们探索新型抗菌药物的兴趣,并研制了新的抗生素。而抗生素的滥用,使得很多病菌产生了耐药性,最终发展成对绝大多数抗生素不再敏感的‘超级细菌’”可填第二空,概括为:研制抗生素,但滥用抗生素,使病菌产生耐药性。
8.冰壶实际上是一只石壶,呈扁圆形,顶端有手柄,所用的石材是一种特殊的花岗岩,需要手工完成;冰壶售价昂贵,一只冰壶能用一辈子。(答出三点即可) 9.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冰壶的主要材料就是花岗岩,第③段说明了花岗岩的构成和性状特点,是生活中常用到的石料;第④段主要说明了花岗岩的种类繁多,且因成分不一样,物理性质就会不一样;以此来说明用来制作冰壶的花岗岩并不是一般的,而是特殊的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质的花岗岩。 10.“据悉”意为根据新闻或消息报道。在文中表示制作冰壶所需的人员和时间是有依据的,具有可信性和真实性,使说明更有权威性。
【解析】8.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结合第②段中“冰壶实际是一只石壶,呈扁圆形,顶端有手柄,其圆周长不超过91.44厘米,高度不低于11.43厘米,总重量介于17.24~19.96千克,所用的石材是一种特殊的花岗岩”的内容可概括为:冰壶实际上是一只石壶,呈扁圆形,顶端有手柄,所用的石材是一种特殊的花岗岩;
结合第⑤段中“苏格兰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冰壶制造技术,从采石、打磨、抛光到安装,经过一整套精湛的工序才能生产出最优质的冰壶。在这些环节中,除开采以外,其他环节全部需要手工完成”的内容可知,冰壶需要手工制作完成;
结合第⑥段中“冰壶售价昂贵,每只造价通常都在1万元人民币以上。不过,冰壶虽贵,却是一次性投入,一只冰壶能用一辈子”的内容可知,冰壶售价昂贵,一只冰壶能用一辈子;
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9.考查对段落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③段中“说起花岗岩,大家并不陌生。它是大陆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地下岩浆向上侵入时,没有喷出地表而在地壳深处冷凝形成的岩石,素有‘岩石之王’之称,主要由石英、长石和少量黑云母等矿物组成,……花岗岩结构均匀,质地坚实,颜色美观,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建筑装饰石料,很多建筑的室内地板、人行横道的路沿以及公园里的景观雕像等常以花岗岩为原料”的内容可知,本段说明了花岗岩的构成和性状特点,是生活中常用到的石料;
结合第④段中“花岗岩种类繁多,比如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角闪花岗岩等,不同种类之间的矿物成分具有一定差异,物理性质也略有不同。如果花岗岩中的石英含量较多,其强度就较高;如果其中所含的云母较多,则强度会大大降低。云母是一种含有钾、铝、镁、铁、锂等金属元素的层状硅酸盐矿物,质地柔软,莫氏硬度仅为2~3,晶体形态通常为板状或片状,可以沿着纹理剥成一层一层极薄的薄片,薄片厚度只有0.025~0.125毫米。正因它易分裂,一碰就掉渣,所以会影响花岗岩的力学强度”的内容可知,本段主要说明了花岗岩的种类繁多,且因成分不一样,物理性质就会不一样;
联系第②段中“冰壶实际是一只石壶,……所用的石材是一种特殊的花岗岩”的内容可知,冰壶的主要材料就是花岗岩,所以③④段用以说明用来制作冰壶的花岗岩并不是一般的,而是特殊的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质的花岗岩,与说明对象有关联。
10.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
答题思路:明确词语的本义,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分析其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一般都是让说明文语言更准确、严密。
“据悉”,意思是据新闻或消息报道。结合“据悉,一套冰壶需要5名熟练工人耗时3天才能完成”的内容可知,“据悉”在文中表示制作冰壶所需的人员和时间是有依据的,并非臆造,具有可信性和真实性,使说明更加准确、严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1.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地球比作水球,把一块块陆地比作补丁,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在宇宙中俯瞰地球的形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12.不能删去。“目前”意思是现在、此刻,以前是否是这个数,以后是否有变化都是不确定的。删去“目前”,原句变为“地球的半径约为6371千米”,这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B
【解析】11.考查说明方法。
根据第②段画线句“在宇宙中俯瞰地球,它是蓝色的,宛如一个水球,一块块陆地如同补丁一样漂在海洋中”中的“宛如一个水球”“如同补丁一样漂在海洋中”,把地球比作水球,把一块块陆地比作补丁,可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在宇宙中俯瞰地球时所看到的地球的形态和大陆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12.考查说明语言。
第⑥段“目前,地球的半径的为6371千米”中划线的词语“目前”意思是现在、此刻,即到现在为止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这里表示“地球的半径的为6371千米”是到现在为止的情况,以前是否是这个数、以后是否有变化都是不确定的。如删去“目前”,句子的意思就变为地球的半径不管什么时候都约为6371千米,且始终不变,这与事实不符。“目前”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因此,不能删去。
13.考查内容理解。
B.根据③段“该理论认为,地壳会在海洋底部扩张,不过却可以在海洋和陆地交界的区域交错,而后进入地幔,再消失”和④段“这一说法仅仅是一种假设,不曾有什么准确的证据证明地壳会消失在海洋和陆地的交界处”可知,“地壳确实会消失在海洋和陆地的交界处”说法错误;
故选B。
14.交代世界上第一支疫苗的诞生;引出下文中的说明内容:疫苗的起效原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5.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疫苗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 16.不能删去,“可能”表推测,是说几年内也许会建立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也许不会,并不完全肯定,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17.利用疫苗激发人身体中的获得性免疫,通过把灭活的病原体暴露给身体,从而激发身体中免疫系统,使人在染病之前拥有对病原体的防疫能力,确保人体不再被病原体感染致病。
【解析】14.考查的是语段的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的作用在于写出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要看位置,开头段的作用往往是引出中心论点(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由第①段“科学家爱德华•詹纳把牛痘病毒注射到一个八岁男孩的体内,让他免受天花的侵害,世界上第一支疫苗就这样诞生了”可知,在文中交代了说明对象疫苗;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疫苗原理的介绍。
15.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由第⑥段“同时疫苗也分很多种类,首先我们有减毒活疫苗”可知主要运用了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疫苗的种类、成分、作用。
16.考查说明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可能”表推测,原文是表示如果研发成功,这是一种假设,所以应该用“可能”,不能删除,删除的话,句子的意思就发生了改变,影响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17.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能力。由第③段“要理解疫苗的起效原理,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人体的免疫过程”可致人体的免疫过程;由⑤段“在这些人染病之前,我们可以让身体提前做好准备,这就是疫苗出场的时候了”可知,疫苗的原理是模仿人的免疫过程,提前预防。
18.C 19.不能删去,“往往”是常常的意思,这里指严霜断送大部分收成这种情况时常发生,但并不是肯定会发生。由此可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0.这句括号里的文字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例补充说明华北冬小麦是在地里过冬的,从而使“再有多少场霜,对庄稼、对农民生活没有直接影响。”的结论更有说服力。 21.逻辑顺序。第8段从成语的内涵、给人的感受、组辞的美感三个方面说明古人组“雪上加霜”成语的原因。三个原因从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解析】18.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根据第④段中的“当夜间水气凝华成霜时还能放出凝结潜热,减缓气温下降;次日晴暖的阳光,则有利于白天升温迅速化霜”可知,“浓霜毒日头”是因为夜间水气凝华成霜时能放出凝结潜热,减缓气温下降;
B.根据第⑤段中的“即‘霜上加雪’又如何呢?……不过,在自然界里,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可知,本项“经常出现”有误;
D.根据末段中的“因此文学成语是否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倒并不是最重要的”可知本项“必须要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有误;
故选C。
19.考查说明文语言。“往往”是常常,经常的意思。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起限制作用。在句中的表示的是经常会有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的情况发生。但并不是一定会发生。如果去掉,就变成了一定发生,语意过于绝对,“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20.考查说明方法。这句话列举了华北冬小麦的实例,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联系“因为大雪多发生在冬季,而冬季中田里庄稼已经收割,或者在地里越冬(例如华北冬小麦),因而再有多少场霜,对庄稼、对农民生活都没有直接影响”可知,此处举例具体地说明了有的庄稼在地里越冬,“再有多少场霜,对庄稼、对农民生活没有直接影响”。
21.考查说明顺序。根据第⑧段中的“首先”“第二”“第三”可知,本段是按由主到次的顺序介绍了三个古人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的原因。“在古代形容人连续受到重大打击,莫过于用农民视为身家性命的庄稼连续受到重大自然灾害作比喻”说明成语的内涵,“在双重自然灾害打击中最重的莫过于连续遭受同类重大灾难,这会使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而霜、雪就属于这样的灾害”说明给人的感受,“雪是白色,霜也是白色。双重白色叠加,在组辞上有一种美感”说明组辞的美感。所以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22.(1)通过叙述殷商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等时代各种调味品在人们日常饮食中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引出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各种调味品的发展史。 23.B 24. 时间顺序 秦汉 25.不能删去。“应该”一词表示并不能完全确定(或估计、猜测)。如果去掉意思就变成先秦人最离不了的辛辣调味品肯定是生姜,这与事实不相符,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6.用了作比较、引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将胡椒的价值与黄金作比较,引用宋人陶谷《清异录·药谱》中的话,突出说明了胡椒被引种来中国时的特殊地位,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解析】22.考查段落作用。第①段“殷商时期,人们已开始用酸酸的青梅来去除异味;秦汉时期,人工调味品特别是酱和醋已广泛使用;唐宋时期,外来的‘辣味’成为餐桌新宠”明确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各种调味品的发展史”。在结构上,通过叙述殷商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等时代各种调味品在人们日常饮食中的作用,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具体说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3.考查辨析信息。
A.“盐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调味品,除了盐之外,中国人最早使用的一种调味品是梅子”说法不符合文意。第②段原文是“盐,大概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调味品。……从史料记载来看,除盐之外,中国人最早使用的一种调味品是梅子”。“大概”表示推测,“从史料记载来看”限定了“除盐之外,中国人最早使用的一种调味品是梅子”的条件,A项过于绝对;
C.有误。第⑦段原文“胡椒原产印度西海岸,大概在明朝时引种中国,之前一直靠从中亚、南亚一带进口”,“之前有进口”,说明明朝之前“人们有可能品尝到胡椒的味道”;
D.有误。第⑧段原文:辣椒原产美洲,在被西班牙香料商发现后移种欧亚,明代后期,辣椒被当作观赏花卉引种中国。并非是“‘辣椒’被当作观赏花卉由西班牙香料商从美洲引种中国”;
故选B。
24.考查说明顺序及内容筛选。由文本中第③段“现代烹饪中使用的大多数调味品,先秦时均已使用”,第④段“秦汉时发明的人工调味品主要有用大豆、面为原料制造出来的酱、清酱(酱油)及豆豉一类”,第⑤段“到宋代时,现在常用的红糖、白糖已能生产,而且质量上乘”,第⑦段“胡椒原产印度西海岸,大概在明朝时引种中国”,第⑧段“在外来风味中,明清以后能对中国饮食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是‘辣味’——辣椒的味道”,表示朝代时间的词语,可知是时间顺序。说明了“各种调味品的发展史”。由第④段“秦汉时发明的人工调味品主要有用大豆、面为原料制造出来的酱、清酱(酱油)及豆豉一类,一经发明,便带来又一波‘滋味’革命……美食因此有了‘色、香、味俱全’的烹饪要求”可筛选“秦汉”作答第二问。
25.考查说明文语言。
明确观点:不能删去。原因:“应该”一词在句中表示推测与估计,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资料为佐证。如果去掉,就变成了先秦人最离不了的辛辣调味品就是生姜,语意表达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应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26.考查说明方法。
“胡椒的价值赛黄金”是作比较。
“宋人陶谷《清异录·药谱》中便称胡椒为‘金丸使者’”是引用或引资料。
把胡椒与黄金进行对比,说其价值赛过黄金,文献中的记载称其为“金丸使者”,突出了胡椒被引种来中国时的特殊地位,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27.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信息技术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技术保障。 28.不能,因为“最大范围”是副词,表范围。如果删除就指“全部”的意思,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29.没有必要。这个远程会诊是以现在最先进的5G网络作支撑,通过视频传感器采集现场视频,医生可以看到病人高清晰的视频画面,进行远程评估病情,而且还可以随时召集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会诊,准确性是很高的,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结果的准确性。 30.示例一:推荐高精度红外镜头。因为学校为人口聚集公共场所,安装高精度红外镜头,可以快速和精确地测量多人体温,测量误差仅有±0.3℃,能够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示例二:推荐消毒机器人。因为学校为人口聚集公共场所,消毒机器人可实现全程智能操作,实现人机分离,最大程度避免感染风险,保障人员安全。同时机器人载药量大,控制灵活,行走快速,在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很快地对这些场所进行消杀。
【解析】27.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本文第一段是总括段,“诸多科技手段对疫情防控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心句,“诸多科技手段”具体指的是材料一中的“大数据、工人智能”、材料二中的“5G网络”、材料三中的“消毒机器人”“高精度红外镜头”等,据此可概括为:大数据、人工智能、5G(消毒机器人、高精度红外镜头)等新兴信息技术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技术保障。
28.考查说明文语言分析。
材料一第二段中“‘密切接触者测量仪’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和推理,可最大范围找出与确诊和疑似病例共同乘坐交通工具的密切接触人员”中的“最大范围”,是表示范围的副词,意思是“密切接触者测量仪”能尽可能地从大的范围找出病例密切接触人员,其中可能有所遗漏。如果删掉“最大范围”,就成了能全部找到病例的密切接触人员,这是与事实不符的。因此“最大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29.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
题干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要求根据文章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筛查信息,提取概括的能力。
介绍远程会诊的原理,首先要明确远程会诊是如何展开的,然后找到材料相关内容,提取概括即可。由材料二“5G网络具有速度快、频谱宽、低时延的特点,凭借这些优势在远程医疗中可提高信息交互的速度。通过视频传感器采集现场视频,医生可以看到高清晰度视频画面,结合症状和生命体征,远程评估患者的病情,并通过提供诊断结果,制定治疗计划,指导患者后期康复。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医护人员不必频繁进出‘污染区’,不用进入病房就可以清楚地检查病人的病情和各项体征,并可以随时召集各方专家进行会诊,最大程度减少了直接接触,降低了交叉传染风险,大大提高了诊治效率。”可以提炼出:在远程医疗中,利用5G网络速度快、频谱宽、低时延的优势,医生通过视频传感器采集现场视频,可以看到高清晰度视频画面,结合患者的症状和生命体征,进行远程评估患者的病情,并通过提供诊断结果,给患者制定治疗计划,指导患者后期康复。所以小明爸爸不必担心。
30.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智能机器人和高精度红外镜头各有各的优势,针对学校这个特定的场所的特点,结合它们的优势推荐即可。如,对于学校人员相对集中、聚集面积大、安全隐患多的特点,可利用高精度红外镜头“可对视域内多人快速体温检测筛查……可以快速和精确地测量人体温度……经过红外镜头配套的非制冷型人体快速精准筛查红外热像仪,可以对视域内多个人员进行快速体温检测与筛查,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的优势,来快速和精确地测量人体温度,并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对于学校人员相对集中、聚集面积大、安全隐患多的特点,可利用消毒机器人“轮式(室内)消毒机器人行驶速度可达到3km/h,……每小时消杀5000平方米;履带式(室外)机器人则可实现500米远程操控,行驶速度达到6km/h,……”消毒机器人速度快,“每小时可消杀10000平米以上”消毒机器人消杀面积大,“使用消毒机器人进行消杀工作,不仅作业安全,而且效率高,大幅降低了防疫人员的工作强度。”消毒机器人实现人机分离,安全又效率高,最大程度避免感染风险。
31. 身份不同需戴不同的冠 不同场合戴不同的冠(不同场合戴冠各有定规) 32.B 33.示例:行冠礼是古代一种仪式,行冠礼后意味着男子成年,应树立高远的志向,提升修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解析】31.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第一空,依据第⑤段“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可概括出“身份不同需戴不同的冠”;
第二空,依据第⑥段“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可概括出“不同场合戴不同的冠”。
32.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B.有误,结合第②段“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次加皮弁(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可知,选项中“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表述错误;
故选B。
33.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结合第②段“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和【材料一】“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可知,加“冠”后就不再是懵懂的孩童,要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加“冠”的意义重大;
结合【材料二】“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可知,加冠后的男子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担负的责任也更重;
结合【材料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可知,古代男子成年后,应树立高远的志向,提升修养;
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34.①人通过尖叫的方式增加应激性,释放由于肾上腺素分泌过多而给机体带来的过大压力;②尖叫是我们的祖先的一项关键的社会生存技能,我们遗传了这一点;③尖叫是为了表达自己遇到危险时寻找保护的愿望,想利用高分贝的声音吓退敌人;④尖叫是一种宣泄情感的表达方式。 35.示例一 ①举例子。用“非洲长尾猴进化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尖叫声,不仅能对同伴发出警告,还能说明附近有哪种天敌”的例子,②具体说明尖叫在猴子群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一项关键的社会生存技能。
示例二 ①作比较。将善于尖叫和不爱尖叫的原始人的结局进行对比,②有力地说明了我们的祖先生活的时代,尖叫是一项关键的社会生存技能。
示例三 ①作诠释。为了说明我们的祖先生活的时代,尖叫是一项关键的社会生存技能。作者运用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结合进行说明,②使说明内容易于读者理解。(以上任两种答案都可) 36.①首先,用尖叫是恐怖片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引出说明问题“为什么尖叫声有这么大威力?”②接着,用“科学研究”的结果解释尖叫声威力大的原因是尖叫声的粗糙度很高,容易被大脑中负责负责感受恐惧和危险的杏仁体捕捉到;③最后,结合现实来解释尖叫威力大的原因。因为平时很少听到,而且在千百年来被赋予了很强烈的情感。 37.①“在紧急情况下”是对条件进行限定;②“迅速”表明尖叫这种方式对维持体内环境稳定的作用速度之快;③“专家指出”表明内容来自专家论断,可信度强;④这些短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解析】34.考查文章内容的筛选及概括。
由第②段“人在受到惊吓时的第一反应常常就是尖叫。人感觉恐惧时,就会加速分泌肾上腺素,因此出现心跳加快、呼吸不畅等情况。这时人就会通过尖叫这种方式来释放由于肾上腺素分泌过多而给机体带来的过大压力”可概括得出:人通过尖叫的方式增加应激性,释放由于肾上腺素分泌过多而给机体带来的过大压力;
由第③段“尖叫这一行为可以追溯到我们的祖先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祖先共同生活的时代。对他们来说,尖叫是一项关键的社会生存技能”可概括得出:尖叫是我们的祖先的一项关键的社会生存技能,我们遗传了这一点;
由第⑥段“人类的基因决定女性较为柔弱,因此在遇到危险时需要通过尖叫寻找男性保护,并且利用高分贝的声音吓退敌人”可概括得出:尖叫是为了表达自己遇到危险时寻找保护的愿望,想利用高分贝的声音吓退敌人;
由第⑥段“尖叫是一种宣泄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变成自己的保护伞,适当的尖叫能缓解压力”可概括得出:尖叫是一种宣泄情感的表达方式。
35.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如非洲长尾猴进化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尖叫声,不仅能对同伴发出警告,还能说明附近有哪种天敌。”一句中,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非洲响尾猴独特的尖叫声这一例子,具体说明了尖叫在猴子群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一项关键的社会生存技能;
“在漫长的历史进化中,无法轻易区分不同类型尖叫声的人,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做出适当的应急反应,长此以往,他们就在人类群体中消失了。而那些善于尖叫,并能听出尖叫‘言外之意’的人,才能安全渡过危机。”一句中,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善于尖叫和不爱尖叫的原始人的最终结局进行对比,有力地说明了我们祖先生活的时代,尖叫是一项关键的社会生存技能;
整段话采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作者在解释尖叫是一项关键的社会生存技能这一内容时,“如非洲长尾猴进化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尖叫声,不仅能对同伴发出警告,还能说明附近有哪种天敌”以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漫长的历史进化中,无法轻易区分不同类型尖叫声的人,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做出适当的应急反应,长此以往,他们就在人类群体中消失了。而那些善于尖叫,并能听出尖叫‘言外之意’的人,才能安全渡过危机”以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两句话通俗易懂地解释了在我们祖先生活的时代,“尖叫是一项关键的社会生存技能”这一内容,属于作诠释的说明方法。据此任选两种,分析作答即可。
36.考查段落的说明思路。此类题目,通读全文,理清段落层次结构,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本段话“尖叫是恐怖片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人们每次听到尖叫声,瞬间就会觉得周围的恐怖又多了几分,为什么尖叫声有这么大的威力呢”一句,以尖叫是恐怖片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引出说明问题“为什么尖叫声有这么大威力”;接着,“一项科学研究表明,尖叫声之所以如此恐怖是因为尖叫声的粗糙度很高。声音的粗糙度越高,大脑的杏仁体就越容易捕捉到这样的声音,而杏仁体就是大脑中负责感受恐惧和危险的区域。这样的声音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很少听到的,所以一旦听见这样的声音,大脑就会启动‘警报’”一句,以“科学研究”的结果解释尖叫声威力大的原因是尖叫声的粗糙度很高,容易被大脑中负责负责感受恐惧和危险的杏仁体捕捉到;最后,“正是因为人类在千百年的进化中已经把尖叫声默认为‘警报’和‘呼救’一类的声音,尖叫已经被赋予了很强烈的情感,所以每次听到尖叫声,人们就更加恐惧”一句,联系现实来解释尖叫威力大的原因:因为平时很少听到,而且在千百年来被赋予了很强烈的情感。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37.考查说明文语言的作用及效果。
“在紧急情况下”是对条件进行限定,表示特殊情况下,尖叫释放的肾上腺素能够增加应激性,维持体内环境稳定;“迅速”指速度高,非常快,表明尖叫这种方式对维持体内环境稳定的作用速度之快;“专家指出”表明“猴子的尖叫声可以传达多种信息,不同的音高和音量代表着不同的紧急程度”的内容来自专家论断,可信度强;这些短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说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精讲精练】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5:说明文阅读(专题练习)(原卷+解析),文件包含期末考点专练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5说明文阅读专题练习解析版docx、期末考点专练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5说明文阅读专题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09 记叙文阅读(测试),文件包含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09记叙文阅读测试解析版docx、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09记叙文阅读测试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5 说明文阅读(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万,为世界之首,2帕斯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