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含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材料分析题,3小题,共5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28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1、新石器时代,我国各处的农业村落都已具相当规模,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各地。下列文化遗存,位于图中所示“中原文化区”的是( )
A. 仰韶文化 B. 红山文化 C. 河姆渡文化 D. 良渚文化2、下面为夏朝世系示意图。读图可知,夏王朝实行 A.宗法制 B.嫡长子继承制C.分封制 D.世袭制3、考古学家发现在殷墟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 )A. 早期国家的特征 B. 私有制的起源 C. 母系氏族的状况 D. 分封制的瓦解4、有学者指出:“(西周)军事行动可以长期可靠地依赖的后勤支援仅仅来自王室管理的王畿地区。至于周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到封国基于地方资源的军事援助,则完全取决于诸侯的意愿和周王对他们的支配能力。”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时期( )A.中央集权受到了严峻挑战 B.诸侯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C.分封制度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诸侯未形成对王室的政治认同5、据载:西周时期“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由此可见,当时“礼”A.是早期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 B.起到维护君主集权的作用C.成为了国家施政的指导准则 D.促成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6、《春秋左传》中记载:“王后无适(嫡子),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这则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A.宗法制度越来越完善 B.占卜方法具有权威性C.王位继承有内在规则 D.德行是择君首要依据7、井田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 B.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C.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 D.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8、春秋战国时期,“华夏”高度的文明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许多邦国部落逐渐融入,给“华夏”注入新的活力。“华夏”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A.推动了诸侯国富国强兵的步伐 B.导致诸侯争霸的兼并局面更加剧烈C.成为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原因 D.为统一多民族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9、先秦古姓即为同祖,但到秦汉时,同姓并不一定同祖,同祖更不一定同姓,甚至普遍存在“武帝子据,立为太子,以母卫氏,遂称卫太子”之类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了秦汉时期( )A.同源共祖观念的形成 B.宗法血缘关系的弱化C.外戚政治势力的膨胀 D.尊卑等级制度的消亡10、以下所列国家中,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于一体的是( )A.楚 B.晋 C.吴 D.越11、战国时期,自商鞅变法起,越来越多的诸侯国开始对民间商品实施高额的税率,以战国后期的秦国为例,酒、肉的税额比起成本要高出十倍;盐、铁等多种物资的生产和销售均由政府统一经营,其垄断利润则尽入政府之手。导致这现象出现的客观原因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跨国贸易的兴盛C.兼并战争的加剧 D.宗法观念的消亡12、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赵国邯郸以冶铁成业的郭纵、以煮盐起家的猗顿,在秦国开采丹砂矿的清都成了很有名的手工业主。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手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B.秦国和赵国的手工业最为发达C.工商业已占据了主导地位 D.政府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3、《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B.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C.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14、孟子对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表示强烈反对,说他们是“暴君污吏”,高唱“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认为攻人之国最为不义。由此可知,他们都( )A.批判君主制度束缚 B.力图重建社会秩序C.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D.希望建立法治社会15、“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与材料中的观点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兼爱非攻 B.仁者爱人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隆礼重法16、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握有财力物力能进行反抗的旧贵族分子,集中在秦统治力最强的首都。在各郡县,就近把比较富有的六国人民集中于闾右,制其担负繁重的徭役;把贫穷的六国人民集中于闾左,强制其担负生产劳动。此举( )A.增加财政收入 B.旨在恢复生产 C.削弱割据基础 D.便于文化统一17、战国时期官僚制度逐步形成。下面示意图展示了战国和秦朝官员分类。相应填写( )[监察官]:口、……[政务官]:司徒、司空、少府[文化官]:太史、口.[军官]:口、中尉、国尉……①刺史 ②御史大夫 ③博士 ④大行 ⑤巡抚 ⑥太尉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18、“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民心和民力。”下面最能论证这个观点的是( )A.制定《秦律》,称皇帝 B.设置三公,行郡县C.“焚书坑儒”,筑长城 D.统一文字,平南越19、下表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人物身份陈胜、吴广屯长(秦军队下级官吏)刘邦沛县泗水亭长(县以下治安官吏)萧何沛县主吏掾(县令属吏)曹参沛县狱掾(典狱长)殷通会稽郡守任嚣南海郡尉由此推知,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是( )A.底层民众反抗激烈 B.六国贵族势力活跃C.对外战争动员频繁 D.地方治理体系崩溃20、考古发现的秦简中提到,秦朝有一个叫广的居民,他要求把家里的奴隶、庄稼、衣服、器具以及六万钱,全部赠给他的大女儿。最后是他所在乡的乡长经办此事,并且把这个事情记录了下来。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A.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妇女社会地位提高C.商品交换比较活跃 D.基层管理制度严密21、秦皇汉武对统一多民族和中央集权的建立巩固作出重大贡献。两者在巩固统一中央集权的政策中相同的是( )A.编户齐民,迁徙豪强 B.币制改革C.削弱相权,强化监察 D.盐铁官营22、西汉政治词汇中,常看到“拨乱反正”。如《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西汉前期,起到“拨乱反正”作用的措施是( )A.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B.奉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C.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D.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23、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俸禄)六百石,员十三人”“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这表明( )A.汉代开始重视对地方的监察 B.汉代的监察体制防止了腐败C.汉代最高统治者重视监察机构 D.汉代的刺史掌握了地方实权24、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方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纺织品以及瓷器等,从长安运往西域,再转运到西方;又带回了葡萄、苜蓿、芝麻等新植物品种。这些活动( )A.推动了中外农业生产的发展 B.加速了技术近代化进程C.丰富了沿线人民的物质生活 D.旨在拓展农耕文明范围25、西汉末期,王莽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改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并称“三公”。东汉建立后,一切官僚机构的名称都恢复西汉旧制,唯有“三公”遵从王莽的改变。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光武帝又去掉“三公”前面的“大”字,增设将军,使其地位和“三公”相等。这反映出东汉初期( )A.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B.三公制度逐渐瓦解C.官僚政治趋于成熟 D.中枢制衡机制确立 二、材料分析题,3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摘编自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材料三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摘编自张仁忠《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耕作方式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作用。(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以上材料反映的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2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吕氏春秋》材料二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1) 材料一中“先王之法”指什么?指出其进步性。(4分) (2) 材料二中的帝国指中国哪个朝代?(2分)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帝国是怎样实现中国古代政治“现代化”的?指出那套“理性设计”的优越性。(10分)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由于“学在官府”的传统已被打破,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而流向民间,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兴的阶层。战国的士以掌握学术文化知识为主要身份标志,他们在社会上的活跃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璀璨的时代。——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并概括指出其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8分) (3)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ADABC CCDBA CABBC CCCDD BBCCA26.(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4分)(2)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已经有文字出现。(6分)(3)变化:由集体耕作到租佃制出现。(2分)历史作用: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或生产力得到发展。(2分)(4)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走向封建社会。(2分) 27.(1)宗法制;避免了兄终弟及等世袭制带来的继承混乱;(4分)(2)秦朝;(2分)(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文官制度取代宗法制;法律取代贵族特权,法治取代人治;皇帝制(中央集权制)取代贵族制;(任答3点6分)优越性: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利于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等;(任答2点4分) (1)文化现象:百家争鸣。(2分)时代背景: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私学兴起。(6分)(2)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4分)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分)(3)认识:思想文化随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2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历史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