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重庆市万州纯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B)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重庆市万州纯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B)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万州纯阳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B卷)
一、单选题
1. 下列属于显性性状的是( )
A. 在杂交后代中表现出来的性状
B. 在杂交子代中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C. 出现概率高的性状
D.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在子一代中得到表现的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详解】ABD、显性性状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自交,子一代所表现出的性状,AB错误,D正确;
C、出现概率搞得性状不一定是显性性状,可能受到子代数量不够多、环境等因素影响,C错误。
故选D。
2. 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 )
A. 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B. 同源染色体联会
C. 有纺锤体形成 D. 着丝点分开
【答案】B
【解析】
【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有染色体移向两极的过程,A错误;
B、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正确;
C、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有纺锤体的形成过程,C错误;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有着丝点的分开过程,D错误。
故选B。
【点睛】
3. 下列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B. 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
C. 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D.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详解】A、真核生物中,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此外基因也可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A正确;
B、一条染色体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B错误;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C正确;
D、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每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正确。
故选B。
4. 光反应阶段中,叶绿体色素吸收的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 )
A. 叶绿素 B. 葡萄糖 C. ATP和NADPH D. C3(3-磷酸甘油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水光解形成氧气和还原氢的过程,该过程中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中,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1分子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2分子三碳化合物的过程,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的作用下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的过程。
【详解】光反应从光合色素吸收光能激发开始,经过水的光解、电子传递,最后是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中,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5. 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下列关于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间期,核DNA进行复制,形成16个核DNA分子
B. 在前期,每条染色体上有2条染色单体和2个DNA分了
C. 在中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易于观察染色体
D. 在后期,着丝粒分裂导致细胞中染色体和DNA数目均加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已知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共8个DNA分子,间期,核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形成16个核DNA分子,A正确;
B、间期染色体已经复制,故在前期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含2个核DNA分子,B正确;
C、在中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易于观察染色体,C正确;
D、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染色单体数为0,染色体数目加倍,由8条变成16条,但DNA数目不变,D错误。
故选D。
6. 下列关于伴性遗传相关特点及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患伴X显性遗传病的男性多于女性
B. 血友病、红绿色盲等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
C. 双亲表现正常,不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儿子
D. 正常男性和患红绿色盲的女性婚配所生子女均不患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伴性遗传 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详解】A、患伴X显性遗传病的人只要一个显性基因即得病,女性XAXA、XAXa均患病,因此女性多于男性,A错误;
B、血友病、红绿色盲等为伴X隐性遗传,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即母亲传给儿子,父亲传给女儿,B正确;
C、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双亲表现正常(XAXa、XAY),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儿子(XaY),C错误;
D、正常男性(XAY)和患红绿色盲的女性(XaXa)婚配所生子女男性患病(XaY)、女性正常(XAXa),D错误。
故选B。
7. 比较动物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最恰当的是( )
A. 糖类是有氧呼吸的主要能源物质,不是无氧呼吸的主要能源物质
B. 有氧呼吸产生[H],无氧呼吸也能产生[H]
C. 有氧呼吸逐步释放能量,无氧呼吸瞬间释放能量
D. CO2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同的代谢终产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类型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必需条件
氧和酶
不需要氧,但必需有酶的催化
场所
细胞质基质(第一阶段)
线粒体(第二和第三阶段)
细胞质基质
物质变化
①C6H12O6+6O2+6H2O
6CO2+12H2O
②ADP+PiATP
①C6H12O6(葡萄糖)
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②C6H12O6(葡萄糖)
2C2H5OH (酒精)+2CO2+少量能量
③ADP+PiATP
能量释放
产生大量能量
产生少量能量
特点
有机物彻底分解,能量完全释放
有机物氧化没有彻底分解,能量没有完全释放
联系
①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②实质相同: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详解】A、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是以糖类作为主要能源物质,A错误;
B、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产生的[H];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也产生[H],B正确;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是在温和的条件下逐步释放能量,C错误;
D、CO2是有氧呼吸的代谢终产物,但是不是乳酸发酵的终产物,D错误。
故选B。
8. 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无氧和零下低温环境有利于水果的保鲜
B. CO2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C6H12O6分解成CO2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
C. 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
D. 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无氧时水果进行无氧呼吸,消耗有机物多,不利于水果保鲜,故低氧和零上低温环境有利于水果的保鲜,A错误;C6H12O6分解成CO2,是在细胞质基质及线粒体进行的,B错误;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 中不稳定的化学能,C错误;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减弱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有利于营养的积累,D正确。
9. 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的正确处理是( )
A. 开花期对母本去雄,然后套袋 B. 花蕾期对母本去雄, 然后套袋
C. 完成人工授粉后无需再套袋 D. 收集母本与父本上的种子,获得子一代
【答案】B
【解析】
【分析】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操作:①认定父本和母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作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作母本,先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注意去除干净、彻底,然后套上纸袋。②待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详解】AB、对于母本的去雄应在开花前(花蕾期)进行,此后应套袋处理,以避免外来花粉干扰,A错误,B正确;
C、完成人工授粉后需要再次套袋,以避免外来花粉干扰,C错误;
D、种子的收集应在母本上获得,D错误。
故选B。
10.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进行DNA复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DNA分子边解旋边复制
B. 线粒体DNA分子的复制只能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
C. DNA分子双链解开需要消耗能量
D. 染色体DNA分子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A、DNA复制时具有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A正确;
B、线粒体DNA分子的复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进行,B错误;
C、DNA分子双链解开需要ATP供能,C正确;
D、染色体DNA分子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以合成的子代DNA分子中一条为母链,一条为新合成的子链,D正确。
故选B。
11. 如图为同一生物细胞分裂图解,在动物卵巢中见不到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图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能在动物卵巢中观察到该细胞,A错误;
B、图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卵巢中的卵原细胞可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因此能在动物卵巢中观察到该细胞,B错误;
C、图C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初级精母细胞,不可能在动物卵巢中观察到该细胞,C正确;
D、图D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第一极体,因此能在动物卵巢中观察到该细胞,D错误。
故选C。
12. 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45%。在实验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长
B.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C. 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D. T2噬菌体不能寄生在肺炎链球菌体内
【答案】A
【解析】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保温时间长会导致被侵染的大肠杆菌裂解死亡,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加,但是题目给的信息是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故此种情况没有发生,因此上清液中放射性的出现与保温时间长无关,应该是保温时间短,被标记噬菌体有一部分还未侵染大肠杆菌,导致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A错误;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在下一步离心时分开,便于放射性的检测,B正确;
C、大肠杆菌比T2噬菌体密度大,则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C正确;
D、病毒的寄生具有特异性,T2噬菌体只能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D正确。
故选A。
13. 甲、乙两图均为连续分裂的细胞周期图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b+c可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B. 图乙中E→E可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C. 图甲中b,图乙中E→D时期会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D. 温度不会影响a+b的时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a和c段表示分裂间期,b和d段表示分裂期,其中a+b、c+d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图乙中,A→E表示分裂间期,E→A表示分裂期,A→A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详解】A、图甲中a和c段表示分裂间期,b和d段表示分裂期,其中a+b、c+d表示一个细胞周期,b+c不能表示一个细胞周期,A错误;
B、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图乙中A→A可表示一个细胞周期,B错误;
C、图甲的b表示分裂期,E→D表示分裂前期,图甲中b,图乙中E→D时期会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C正确;
D、细胞周期中需要酶等物质,酶受温度影响,故温度会影响a+b的时长,D错误。
故选C。
14. 在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摩尔根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的平行关系,推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 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推测S型细菌含有转化因子DNA
C. 艾弗里的实验利用减法原理,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
D.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利用T2噬菌体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1、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2、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肺炎链球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详解】A、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的平行关系,推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
B、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推测S型细菌含有转化因子,但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DNA,B错误;
C、艾弗里实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即通过逐步加入不同的酶一一排除各种物质的作用,C正确;
D、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利用T2噬菌体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15. 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孟德尔实验、方法及分离定律的叙述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 )
①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正反交的结果相同
②两纯合子杂交,子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此性状一定为显性性状
③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
④假说一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的内容是进行测交实验
⑤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⑥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A. ②③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④⑤ D. 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①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子一代均为高茎,①正确;
②如果亲本是隐性纯合子,杂交子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为隐性性状不是显性性状,②错误;
③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③错误;
④假说一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的内容是设计测交实验,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表现,比例为1:1,④错误;
⑤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⑤错误;
⑥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⑥正确。
故选A。
二、综合题
16. 图像是某个高等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示意图,曲线图表示该动物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分析回答:
(1)该动物体细胞内有染色体_____条。表示细胞有丝分裂的图是_____。
(2)在曲线图中,a~b段DNA含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在A、B、C三图中,与b~c段相对应的细胞是图_____。
(3)若该动物体细胞内有两对等位基因Y、y和R、r,它们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图C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为_____。
【答案】(1) ①. 4 ②. A
(2) ①. DNA(染色体)复制 ②. AB
(3)YR或Yr或yR或yr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A细胞是有丝分裂中期,B细胞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细胞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A细胞是有丝分裂中期,B细胞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细胞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此可以得知该动物体细胞内有染色体4条。表示细胞有丝分裂的图是A。
【小问2详解】
在曲线图中,a~b段DNA含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DNA(染色体)复制,使得一条染色体上的DNA由1个变成2个,处于b~c段的细胞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此时细胞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因此AB细胞处于b~c段。
【小问3详解】
若该动物体细胞内有两对等位基因Y、y和R、r,它们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图C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为YR或Yr或yR或yr。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裂相关知识点,学生需要掌握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7. 下表为 3 个不同水稻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型和植株数目,其中能否抗病用字母 R、 r 表示,秆的高矮用 D、d 表示。请据表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组合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
子代的表型和植株数目
抗病高秆
抗病矮秆
感病高秆
感病矮秆
一
抗病高秆×感病高秆
416
138
410
135
二
抗病高秆×感病矮秆
180
184
178
182
三
感病高秆×感病矮秆
140
136
420
414
(1)由表中信息可知:抗病为________性性状;高秆为_________性性状,其中组合 序号二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2)若组合序号一亲本中的感病高秆个体自交,F1 抗病高秆个体中纯合子占______________。
(3)若对基因型为 Rrdd 个体进行测交,请写出遗传图解_________。
【答案】(1) ①. 隐 ②. 显 ③. rrDd×Rrdd
(2)1/3 (3)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中的杂交实验可知:组合序号一,高秆与高秆杂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出现矮秆,说明高秆对矮秆是显性性状;组合序号三,感病与感病植株杂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出现抗病植株,说明感病对抗病是显性性状。
【小问1详解】
据表格分析可知,组合三亲本都是感病个体,子代中出现了抗病个体,由此可知感病是显性性状,抗病为隐性性状。组合一亲本都是高秆个体,子代中出现了矮秆个体,可知高秆是显性性状,矮秆是隐性性状。组合二的子代中抗病:感病=1:1,为测交类型结果,则亲本基因型为rr×Rr;高秆:矮秆=1:1,为测交类型结果,则亲本基因型为Dd×dd。综上,组合二亲本中抗病高秆基因型为rrDd,感病矮秆基因型为Rrdd,其中组合序号二亲本的基因型为rrDd×Rrdd。
【小问2详解】
在组合一的子代中感病:抗病=1:1,高秆:矮秆=3:1,故组合一亲本中的感病高秆个体基因型为RrDd,其自交所得子一代中抗病高秆个体基因型为rrD_,占子一代个体的3/16,其中rrDD为纯合子,占抗病高秆个体中的1/3。
小问3详解】
若对基因型为Rrdd个体进行测交,则需要基因型为Rrdd的个体与隐性纯合子rrdd杂交,故遗传图解为:
18. 下图为大肠杆菌DNA 分子(片段)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用文字回答
(1)图中“1”表示________,“6”表示________ ;
(2) DNA 分子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3)两条链之间的碱基对之间通过_______连接起来的。
(4)DNA 分子被彻底氧化后,能产生含氮废物的是(用序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C(或胞嘧啶) ②. 碱基对 ③. 脱氧核糖 ④. 磷酸 ⑤. 氢键 ⑥. 1、2、3、4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该图为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图,1是胞嘧啶,2是腺嘌呤,3是鸟嘌呤,4是胸腺嘧啶,5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6是碱基对。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图中1与鸟嘌呤(G)互补配对,是C胞嘧啶,图中6表示碱基对。
(2) DNA 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3)DNA分子中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连接,A与T之间形成2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3个氢键。
(4)DNA分子中只有含氮碱基含有氮元素,所以DNA被彻底氧化分解,能产生含氮废物的是含氮碱基(1、2、3和4)。
【点睛】本题结合DNA分子结构模式图(片段),考查DNA分子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
19. 下面甲图中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将甲图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乙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甲图可看出DNA复制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则A是__________酶,B是_________________酶。
(3)图甲过程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图中,7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半保留复制 ②. 解旋 ③. DNA聚合 ④.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⑤.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解析】
【分析】1、分析甲图可知:该图是DNA分子复制过程,A的作用是使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解开,形成单链DNA,因此A是DNA解旋酶,B是催化以DNA单链d为模板形成DNA分子的子链c,因此B是DNA聚合酶,由图可以看出形成的新DNA分子中都含有一条模板链和一条子链,因此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2、分析图乙可知:该图是DNA分子的平面结构,1是碱基C,2是碱基A,3是碱基G,4是碱基T,5是脱氧核糖,6是磷酸,7是脱氧核糖核苷酸,8是碱基对,9是氢键,10是脱氧核糖核苷酸链。
【详解】(1)分析甲图可知,a、d是DNA复制的模板链,b、c是新合成的子链,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
(2)分析题图可知,A酶的作用是使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解开,因此是解旋酶;B酶的作用是催化形成DNA子链进而进行DNA分子的复制,是DNA聚合酶。
(3)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因此DNA分子复制的场所是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4)图乙中,7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点睛】本题结合DNA分子结构图解和DNA分子复制过程图解,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物质的名称;识记DNA分子的复制过程,能根据图解答题。
20. 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显、隐性基因分别为A、a)的系谱图,请据图回答:
(1)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染色体上_____性遗传。
(2)Ⅱ-1为纯合子的概率是_____。
(3)若Ⅲ-2和一个基因型与Ⅲ-4相同的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
(4)如果Ⅲ-1同时患有红绿色盲(基因为b),则Ⅱ-1的基因型为_____,若Ⅱ-1和Ⅱ-2再生一个孩子,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_____。
【答案】(1) ①. 常 ②. 隐
(2)0 (3)1/12
(4) ①. AaXBXb ②. 3/8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Ⅱ-1和Ⅱ-2都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I-1女患者的儿子正常,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1详解】
Ⅱ-1和Ⅱ-2都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且I-1女患者的儿子正常,因此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小问2详解】
根据Ⅲ-1(aa)可知Ⅱ-1的基因型为Aa,不可能为纯合子。
【小问3详解】
Ⅲ-1(aa)可知,Ⅱ-1和Ⅱ-2的基因型都为Aa,故Ⅲ-2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其和一个基因型与Ⅲ-4相同的男性(Aa)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病男孩(aa)的概率=2/3×1/4×1/2=1/12。
【小问4详解】
红绿色盲属于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果Ⅲ-1同时患有红绿色盲(基因为b),则其基因型为aaXbY,因此Ⅱ-1的基因型为AaXBXb,Ⅱ-2的基因型为AaXBY,Ⅱ-1和Ⅱ-2再生一个孩子,患该病(aa)的概率为1/4,患色盲的概率为1/4,因此他们再生一个孩子,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去1/4×3/4+3/4×1/4=3/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重庆市万州纯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万州纯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