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讲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过程(课件)-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第15讲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过程(课件)-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喷出岩疏松常有气孔,侵入岩坚硬致密,岩浆岩,由岩浆形成,许多山脉的核心部分,沉积岩,变质岩,石灰岩,大理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知道三大岩石的特点;
2.能从整体的角度理解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知道其变式;
3.知道地质过程的3个基本思维原理;
4.掌握地质作用过程考察的方式及突破技巧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变式
(一)三大类岩石的特点
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的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
裸露的岩石经(外力主体)风化、侵蚀作用逐渐转变为碎屑物质,被搬运之后堆积成松散沉积物,经压实、固结形成沉积岩。
占大陆地表出露的岩石约75%
外力作用生成,有明显层理,可能含有化石
沉积岩的类型:【碎屑颗粒物大小】如:砾岩>砂岩>页岩
还有化学沉淀或生物遗体堆积产生,如石灰岩
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深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高温、高压)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高温、高压)
(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
理清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图上箭头的方向
(2)岩浆岩和变质岩能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能转化成变质岩。
(3)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转化成岩浆岩。
(三)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变式图
变1:岩浆岩可以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变2:成为沉积岩可以先变为沉积物,再经过固结成岩环节得到沉积岩。
(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第1题。
1.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
2.(2021·北京·人大附中高三阶段练习)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方框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风化侵蚀物,沉积物,箭头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图中( )
A.沉积岩经过②作用,形成岩浆B.乙岩石经地壳运动,出露地表C.丙经过⑦作用,形成火山景观D.⑤和⑥所表示的地质作用相似
地质过程是指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地表及其附近的岩层在组成形态、物质结构、位置关系等方面不断发展演变的具体过程。
大部分地理现象的产生是发生在大的时间尺度,如生物灭绝、成岩作用、海陆漂移等,观察者无法亲身经历。对地质事件的恢复和演化规律的认识,是建立在对现存地质构造现象合理分析推导的基础上的(将今论古),因而,正确合理的地质思维,是我们认识地质现象,推导地球发展演化的重要思维工具。
分析地质现象是地质思维的重要内容,其中涉及3个最基本的原理:
指地质对象的有序分层,其反映了物质形成的先后顺序和物质发展、演化和分异的结果。
地壳历史及其发展演化有其特殊的规律。根据地壳运动、生物演化特征及古地理的巨大变化,时间上,分为宙、代、纪等年代地层单位。各个地壳历史对应着不同历史时期,因此需要用时间思维来看待地球演化历史。
演化历史主要记录在地壳岩石中,在空间上有不同分布,分布记录着地球各个不同地区地壳运动历史。且对于层状岩层(沉积岩),通常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称为“地层层序律”。
循环原理在地壳运动及其所形成的地质现象中较为广泛,如火成岩由岩浆冷凝形成,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接受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变质等作用后,再重熔再生回归岩浆,岩浆重新冷凝成岩后,再接受新一轮的外力风化、侵蚀、搬运等过程,这就是明显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运动。
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原因:地壳或海面的升降。
判断:沉积物颗粒粗细变化
流水搬运的分选性: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然而,地质作用的反复并不意味着地理过程与现象的简单复制,由于地质作用发生有一定的时间间距,期间可能存在其他多种地质作用叠加影响,使得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时期呈现的地质现象和地貌景观有所不同。
又称为重演原理,是指不同地质时期同一地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地质现象多次重复出现。
我国地质历史时期三次大的成煤期“,即晚古生代的二叠纪,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都反映了当时陆地森林生长繁盛,气候温暖湿润等多次重演特征。
本质上是对地质作用的判断和排序,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用演绎推理的能力。
主要作用力(内、外力)
某种矿产资源分布
(1)沉积岩:位置越靠下,岩层越老;
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2)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
1.地质剖面图中岩层新老关系判断
(3)看岩浆岩:岩浆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或侵入)的岩层;
(4)看变质岩:变质岩受岩浆岩影响而形成,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5)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
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2.地质构造及先后顺序
(1)因地质构造会通过岩层的形态呈现出来,所以可根据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判读地质构造形成的早晚。例如褶皱构造之前要有沉积。
(2)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总之:材料有提示岩层新老关系时就一定用岩层的新老关系判读。
(3)断层的判断:看断层面的完整程度。如果断层面把所有岩石断开,且断层面完整,则断层发生时间较晚,晚于其所断开的岩层;如果断层面不完整,则说明断层之后又发生了某种地质活动;
(3)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岩层被侵蚀),则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5)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可能有二:一是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二是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2)若出现大面积层状岩石(堆积作用)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3.地理现象过程或成因推演
(1)掌握常见的外力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表现及形成的地貌。
(4)除喷出型岩浆岩之外,其他岩石出露地表均需先经地壳抬升,再经历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使上覆的岩层被侵蚀掉。
(2022·浙江·高考真题)3.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平面图,图中主体构造为向斜,地形以山地为主,经外力长期侵蚀,地形起伏不大。沉积岩颗粒物粗细与沉积环境中的水深有关,水越深,颗粒物越细。完成第3题。
3.关于地层新老与沉积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b比c老 ②bc期间,海岸线向海洋后退 ③b比c新 ④bc期间,海岸线向陆地前进A.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0·全国新课标Ⅱ·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4)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
①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②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③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
形成过程:宽广、开阔的地区,河流侧蚀为主,形成弯曲河道——地壳快速隆升——河水下蚀将抬起的基岩侵蚀切割,形成嵌入式蛇曲。最终,隆升的地壳形成山地,而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
地点:雅鲁藏布江中游强风口地段
【地理过程】 外力(主要是流水)搬运、沉积——河流枯水期,水位下降,河漫滩及低阶地出露——受风力作用,河漫滩及低阶地上沙丘随迎风坡抬升并在顶部附近堆积,后在重力崩塌作用下在背风坡滑落,形成陡峭的滑落面。
【地理过程】流水搬运——流水沉积(河口大量泥沙受流速减慢和海水顶托作用而阻滞)——风力搬运(干旱季节海风吹向陆地)——风力沉积,形成沙丘——1-6月的雨季,雨水或径流注入,形成泻湖——枯水季节,形成沙漠。
地点:巴西的东北端马拉尼昂州,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国家公园
形成过程:古海洋环境,石灰岩沉积——地壳抬升,海陆变迁——冰雪融水和地表水沿着洞穴下渗入地下,在石灰岩层下部形成浅层潜流,携带碳酸氢钙物质——构造运动,岩层断裂,局部地下潜水通过泉眼、岩石裂隙等流出或渗透出地面合成地表溪流——水温升高及压力降低,二氧化碳气体溢出(特别是边坝处,由于薄水效应存在,二氧化碳最容易逸出),碳酸氢钙重新变成碳酸钙,即钙华。
形成过程:多形成于平坦开阔的河段,形成的主要条件是流量很不稳定,含沙量大且粒度粗而不均一。洪水期时河流含沙量大,当洪水流出出山口或河道宽阔处,地势变得平坦、河谷变得开阔,河流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沙洲或浅滩;枯水期时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或者在洪峰退后,浅滩出露形成若干沙岛及多股的忽分忽合河道。洪水再次来时,在原有的河道又会形成新的沙岛以及新的河道。所以辫状水系处河道多变。
形成过程: 冰川侵蚀成谷——后流水发育,受流水侵蚀,河谷继续发育——气候变暖,冰川后退——海水倒灌,形成峡湾。
地点:四川大瓦山、峨眉山、南非
【形成过程】: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形成石灰岩岩层——岩浆活动,岩浆喷出,覆盖玄武岩层——断裂上升,形成平顶山。
地点:天津市滨海地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形成过程】:黄河改道或者上游植被覆盖率良好,流水作用不强,在天津出海的径流量和输沙量较少——海浪与潮汐作用相对较强海浪与潮汐将贝壳搬移到海岸堆积——随着贝壳的逐年加积,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贝壳堤海岸——黄河回归,携带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的海岸线——黄河改道,流水作用和输沙量减弱,海浪与潮汐作用增强,又形成新的贝壳堤。
【形成过程】: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火山锥——波浪作用,火山锥被削平——随大洋板块一边移动一边下沉,消失在海平面以下。
证据:平顶海山顶部采集到磨圆的玄武岩砾石及浅水环境化石,如珊瑚。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18讲 植被和土壤(课件)-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板状根,老茎生花,热带草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0讲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课件)-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水汽输送,塑造地表形态,影响全球气候,海陆位置,地形阻挡,考向及案例分析,一原理,二水量平衡公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5讲《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过程》练习(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备战2023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5讲《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过程》练习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docx、备战2023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5讲《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过程》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