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讲 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讲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第十一单元 环境与区域发展及国家安全第34讲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1节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一)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1.服务功能的概念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食物、淡水、木材、各种矿产……还享受了自然环境提供的质量良好的空气、舒适的气候以及娱乐和审美体验等),就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2.服务功能的类型: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撑服务3.服务功能的作用及举例类型作 用湿地功能举例供给服务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水资源等。调节服务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如调节温度的波动幅度、净化空气、容纳和降解人类排放的废弃物等。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等文化服务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可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提供集聚场所、娱乐场所、科研和教育场所。支撑服务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是保障其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作为生物的栖息地(三江平原湿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的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增强土壤的肥力等。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2)人为原因(主要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源的消费和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产生环境问题2.环境问题的危害(1)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①供给服务功能下降:难以获得足够的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②调节服务功能失常:使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并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 ③文化服务功能降低:会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等。(2)环境问题的社会危害①环境问题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②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二、环境安全问题(一)环境安全与环境安全问题
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范围内。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了某个临界值,就成为环境安全问题。判定依据:能够对主体产生威胁或危害(二)环境安全问题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和积累性环境安全问题。类型产生原因影响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导致的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一旦发生,影响会长期存在三、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应对影响通过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影响国家安全成为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影响国家安全环境安全问题在局地、区域乃至全球都可能发生。能够影响国家安全的环境安全问题虽然发生概率很小,却能造成重大损害或威胁,影响范围可能波及全国。环境安全风险的影响因素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人类及自然环境本身对环境问题损害或威胁的敏感程度及抵抗能力【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途径】 第2节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一、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1.概念: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突然爆发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2.特点:具有发生的随机和瞬时性、成因与形成的多样性、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3.突发环境事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一般发生在局地或区域,强度和规模有限或能够得到及时应对,不至于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2)少数特别重大的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巨大,如果应对不得当或不及时,可能触发经济和社会危机,威胁国家安全。4.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的途径(1)在短期内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导致重大健康损害及人员伤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使区域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在短期内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导致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质量或宜居性恶化、经济发展衰退乃至难以为继。(3)导致公众对环境恶化的担忧和不满情绪,诱发环境群体性事件,使环境安全问题转化为公共安全问题,从而威胁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1.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方式方式传输途径污染物跨国传输污染物通过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自然过程传输到其他国家废弃物跨国转移通过正常贸易或非法入境的手段,将在本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输送到其他国家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或含有尚未被认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进入其他国家污染物人为跨境转移的方式:①贸易:主要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污染物为主。此外还包括违法走私,发达国家的污染物偷运到发展中国家。②投资:发达国家将落后的重污染设备、技术和行业等转移到本国区域之外。【污染物转移的原因】角度具体途径发达国家为什么向外转移①公众对污染问题关注度高;②环境标准日趋严格,对污染物的处理程序复杂,导致污染物处理费用和环保成本较高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接收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②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薄弱;③为降低原料成本,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2.污染物跨国转移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突发环境事件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高浓度的污染物跨国传输,威胁输入国的环境安全。(2)引发跨境环境污染物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矛盾或外交争端,甚至演变为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1)国内应对措施①对通过自然过程产生影响的跨国污染源采取的措施源头防范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污染物来源国的污染治理事件中风险控制采取应急响应,控制影响范围,消除危害事件后治理做好生态恢复、赔偿损失等善后处理工作 ②对废弃物跨国转移、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类型的跨国污染问题采取的措施源头防范从源头上控制境外污染物的输入,禁止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的产品和高污染固体废弃物入境事件中风险控制加强无害化处理,积极发展国内替代品事件后治理强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污染危害 (2)国家之间应对措施:减少环境安全冲突,加强环境安全合作。 第3讲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生态退化的类型: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2.生态退化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下降:
①调节服务功能降低,使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增加;②供给服务功能降低,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数量短缺、稳定性降低和更新障碍。 二、实施生态修复1.生态修复的定义: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2.生态修复的分类分类内容自然恢复通过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人工修复通过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工程治理措施见效快、成效好,是很多国家治理生态退化的主要方式。比较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优缺点?自然恢复利用自然环境自身的恢复能力,受人类干扰少,成本低,但恢复时间较长。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1.自然保护区的定义: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2.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保护要求及功能区划分保护对象自然生态系统 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保护要求对未经改造或轻微改造的生态系统,禁止人类活动干扰与破坏,使其继续保持自然状态对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停止继续破坏,将人为干扰降到最小,通过科学管理使其恢复到原生或次生的稳定状态,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功能区划分按照国际惯例,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自然保护区内部结构的关系】核心区以保护种源为主,严禁一切干扰;缓冲区只准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实验区是一个多用途的地区。三个区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能截然分离。 3.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1)自然保护区涵盖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具有调节功能维持水循环、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降解污染、蓄洪抗旱、防风固沙、固定二氧化碳等发挥重要作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2) 自然保护区①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②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③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3)提供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4)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和宣传教育平台。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暖与国家安全全球变暖是全球尺度的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其危害是逐步加剧的,且一旦发生就会长期存在,目前已经在许多方面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未来可能给人类乃至整个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接收的太阳能不会马上散失掉,形成温室效应。【原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加,全球气候变暖。2.碳循环: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3.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使用化石燃料和改变土地利用(森林砍伐和焚烧农田开垦等土地.)两种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碳循环过程。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生存空间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2.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安全。3.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安全。4.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气候变化对某些国家造成的生存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等不利影响,通过环境难民、国际资源市场价格波动等途径传递到其他国家,间接威胁这些国家的国家安全。三、全球变暖的应对方法措施目的内容减缓措施通过有效控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来减缓全球变暖速度,以避免全球气温超过危险水平减少碳排放,如降低能耗、使用清洁能源、改善产业结构、征收碳税、倡导节约消费等;增加碳汇(增汇,即吸收碳排放),如减少森林破坏、植树造林、将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或海洋等。适应措施通过改变人类社会自身,来降低全球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或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发展机遇提高适应能力,如采取预防措施、建设抗御水旱灾害的水利工程、开展灾害保险业务、改种高热量资源需求的作物类型或品种等。国际合作 各国都要采取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行动。通过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各国需通过在科学、经济和外交等多个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承担更多责任发展中国家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国际合作中的碳交易:发达国家可通过购买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额抵消自身的减排指标。 【思维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