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单元复习课件(统编版)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单元复习课件(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单元复习课件(统编版),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1儒学的发展历程,1佛教传入中国,2西学东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重点:儒学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孔子(春秋)主要思想:①核心:“仁”,关爱他人。②政治思想:“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④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⑤自然思想:四时有序
2、孟子(战国)主要思想:①核心:“仁”,关爱他人。“仁之四端”②政治思想:仁政,反对激进的改革,“民贵君轻”③哲学思想:人性本善
3、荀子(战国末期)主要思想:①核心:“仁”,关爱他人。②政治思想:君舟民水,隆礼重法,③哲学思想:人性本恶④天命思想:“制天命而用之”,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4、董仲舒(西汉)主要思想:①核心:“仁”,关爱他人。②政治思想:大一统、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天人感应③哲学思想:天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天人合一④影响:儒学成为官方正统统治思想⑤代表作:《春秋繁露》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①核心:“仁”,关爱他人。②地位:官方正统统治思想③发展情况: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得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并对儒学进行渗透
6、隋唐①核心:“仁”,关爱他人。②地位:官方正统思想,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③发展情况:A、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为主。B、唐朝“三教并行”,三教合一趋势,韩愈提出复兴儒学,韩愈提出道统说,这是韩愈对佛道冲击儒学地位的反应。
7、宋①核心:“仁”,关爱他人。②地位:官方正统思想③发展情况:A、北宋初期:北宋五子,儒学复兴运动,理学的产生B、南宋:朱熹、叶适、陆九渊、浙东事功学派
北宋五子是指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儒学复兴运动的内容: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化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强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服务于现实政治
理学在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中产生,理学即思辨化和哲学化的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
宋学包含理学和浙东事功学派等。理学包含程朱理学和心学。具体言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三纲五常是天理在人类社会的表现;叶适是浙东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强调义利并举,实事求是;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
8、元①核心:“仁”,关爱他人。②地位:官方正统思想③发展情况:1313年,元朝恢复科举考试制度,并且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确定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和答题标准。
9、明①核心:“仁”,关爱他人。②地位:官方正统思想,程朱理学在思想界占据统治地位③发展情况:A、明代中期后:王守仁心学有较大的影响力B、李贽
李贽的思想主要内容:(1)反正统:反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2)反权威:反对盲从孔子,反对以“圣人”之言和儒家经典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3)倡“童心”: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李贽的思想产生的背景:君主专制日益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的活跃;程朱理学的僵化;古代民本思想和阳明心学的影响。
10、清①核心:“仁”,关爱他人。②地位:官方正统思想,程朱理学在思想界占据统治地位③发展情况:A、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批判思潮B、康雍乾时期:乾嘉学派的治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中心
11、近代儒学①核心:“仁”,关爱他人。②地位:官方正统思想位,仍然承担着任何西方思想都无法替代的历史角色③代表人物: 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1)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2)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提倡民本思想(1)春秋战国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2)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2)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3)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3)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2)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7.主张和而不同(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和”,才能产生新事物。(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本土性(2)多样性(3)包容性(4)凝聚性(5)连续性(6)独创性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4)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二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佛教传入中国、西学东渐、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难点:古代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1、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流行,影响巨大。3、隋唐时期: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4、宋明: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1、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现象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②《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传入中国③明末,徐光启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④西学中源说的出现
2、19世纪中叶:西学进一步传入背景: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表现:主动学习西学,但停留在器物层面①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②设立京师同文馆;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3、19C末20C初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表现:对西方的学习从从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①资产阶级维新派,效仿西方君主立宪制,开国会设议院,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②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4、民国初年背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的灭亡;表现:对西方的学习从从制度层面发展到思想层面①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②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特别提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特点:(1)从原因上看:伴随列强的入侵而引发,具有被动性。从主题上看:以救亡图存为宗旨。(2)西学的传播渠道广泛:建立新式学堂;翻译西学书籍;传教士和留学生(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3)学习的内容逐渐深入。(4)学习阶级、阶层广泛。
(3)古代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1、亚洲(1)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2)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3)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4)14世纪,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5)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欧洲(1)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2.欧洲(4)欧洲人借鉴中国的活字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5)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3.特点1.对外传播范围广2.对外传播多渠道3.随着封建王朝国力的强弱而时有盈缩4.与日本、朝鲜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单元复习课件(统编版),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单元导读金句积累,1丝绸之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单元复习课件(统编版),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1学校教育的发展,西汉设立的太学,3图书馆的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单元复习课件(统编版),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蒙古西征,1近代西方文化,4拿破仑战争,6亚非文化的嬗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