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2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2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2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2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2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2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练案[2]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1(2023·山东威海)春秋中期,楚武王、楚文王灭掉权、申、息等小国后,便开始置县。后被晋、齐、吴等国效仿,经过一个世纪左右,县已普遍建立,县守大夫由诸侯直接任免,按职务领取俸禄。这说明( A )A.分封制遭到破坏B.各诸侯国已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奴隶制经济崩溃D.各诸侯国完成向封建制国家过渡[解析] 材料阐述了春秋时期县制的出现和发展,春秋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发生,大的诸侯国在兼并的地区置县,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A项正确;秦朝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春秋时期奴隶制经济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只是阐述了县制的出现和发展,不足以说明完成向封建制国家过渡,排除D项。故选A项。2(2023·山东济南)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B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拜当时强国晋国的次数远高于周天子,说明当时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春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诸侯争霸,排除C项;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3(2023·湖南衡阳)西周至春秋中期,农业家庭的成员是没有资格当兵的;春秋中期以后,许多诸侯国先后废除了只有国人才能当兵的特权;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取消了对当兵者身份的限制,农民成为军队的主要兵源。这一变化反映了( C )A.农民地位的提高  B.贵族政治的衰落C.争霸战争的加剧  D.阶级矛盾的缓和[解析] 依据材料西周至春秋中期,农业家庭的成员是没有资格当兵的;春秋中期以后,许多诸侯国先后废除了只有国人才能当兵的特权等信息可以看出,对当兵身份的限制逐渐放宽,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需要大量的兵员,C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农民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贵族政治的衰落,排除B项;阶级矛盾不一定缓和,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黑龙江期中)如表是一些古籍中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这些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C )内容出处百里徯(),秦国之饭牛者,穆公举而相之,遂霸诸侯。《管子》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之政也。《庄子》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战国策》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穆公)委之以政。《新序》A.诸子百家思想异彩纷呈 B.牛耕技术的广泛传播C.血缘政治逐渐被打破 D.秦国成为战国霸主[解析] 材料反映百里奚身份卑微,但秦穆公任用为相,说明血缘政治逐渐被打破,C项正确;材料是不同学派的著作都记载同一事件,不能体现诸子百家思想异彩纷呈,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牛耕技术,排除B项;材料中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排除D项。故选C项。5(2023·江西抚州)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由贵族参加,战车兵器都由贵族自己装备;战国时期战争持续时间更长,战争规模更大,参战人数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大部分都是庶民,且武器装备都由国家提供。这种变化( C )A.源于礼乐制的日渐破坏 B.迟滞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体现了集权政治的趋势 D.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产生[解析] 根据战国时期战争持续时间更长,战争规模更大,参战人数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大部分都是庶民,且武器装备都由国家提供可得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步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和中央集权,因此能够集中国家力量动员战争,体现了集权政治的优势,C项正确;A项不是根源,排除;这种变化顺应了时代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排除B项;春秋儒家思想已经产生,且儒家思想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2023·广东茂名)进入春秋时期后,中原地区各诸侯国仍恪守西周时的称号,如齐、晋、秦、鲁、卫、宋等国国君称,郑国称,许称等。公元前323年,魏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魏、韩、赵、燕、中山),于是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了。上述变化( D )A.大大加快了国家统一的进程B.旨在神化封建皇权专制C.表明中原各国政治改革滞后D.表明社会转型日益深化[解析] 根据材料进入春秋时期后,中原地区各诸侯国仍恪守西周时的称号”“公元前323年,魏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魏、韩、赵、燕、中山),于是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了可以看出,从春秋到战国,各诸侯国由恪守西周称号到称王,这反映出当时西周宗法制分封制正在瓦解,社会转型日益深化,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西周宗法制分封制的瓦解,这无法得出加快了国家统一的进程,排除A项;当时还没有封建皇权专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转型的深化,是改革发展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7(2023·河南南阳)齐国与赵、魏两国以黄河为界,因其所处地势较低,易受洪水之害,于是便在河岸修筑长堤,造成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的结果;赵、魏二国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也效法齐国,在河岸修筑长堤。战国时期,各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的做法( C )A.推动了各国水利技术的提升B.提高了各国民众的生活水平C.折射了战国分裂割据的弊端D.对各国的农业生产造成破坏[解析] 根据材料各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可知,各国为维护自身利益,沿河流构筑堤坝,在客观上保护了本国民众生产和生活,但以邻为壑,加剧了纷争,折射了分裂割据的弊端,C项正确;各国构筑堤坝,无法体现水利技术的提升,排除A项;各国构筑堤坝,保护了本国农业生产,但无法体现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B项;堤坝的修建,可以保护本国农业生产,而非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8(2023·湖北期末)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与少数民族举行了多次会盟。公元前721年,鲁隐公会戎于潜,重修与戎人的友谊。这一现象( B )A.体现了同源共祖意识的萌生B.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C.加速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瓦解D.导致了诸夏蛮夷界限的消失[解析] 诸夏与少数民族的会盟属于中原诸侯国与少数民族的政治交往,这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进而促进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B项正确;同源共祖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排除C项;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9(2023·河南南阳)据考古发掘,河南辉县战国墓葬出土了铁犁、铁锄、铁铲、铁斧、镰刀等铁器90余件。有学者认为,这可为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铁器提供实物证明。这说明,战国时期中原地区( C )A.粮食产量出现显著增长 B.冶铁技术已经领先全国C.农业耕作效率得到提高 D.民众普遍掌握冶铁技术[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数量多、种类丰富并得到普遍使用,说明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耕作效率得到提高,C项正确;仅铁器的使用,不能说明粮食产量有了显著增长,排除A项;只有河南辉县的墓葬情况不能说明中原冶铁技术全国领先,排除B项;民众普遍掌握冶铁技术的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0(2023·广东江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普遍推行以郡县为主,封君为辅的地方管理形式。封君的封地不可世袭,由国君委派官员进行管理,封君也无权调动封地内的军队。据此可知,封君制度( B )A.促进了郡县制度形成 B.适应了现实政治需要C.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 D.加剧了阶级内部矛盾[解析] 依据材料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普遍推行……”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各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地方管理方式的变化是为统治服务的,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封君制度,排除A项;维护表述错误,应为打击,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阶级内部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11(2023·河南洛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及其对应的流通区域:黄河中游诸国流通布币,东方齐国流通刀币,南方楚国流通蚁鼻钱。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C )A.中原各国经济相对发达 B.货币流通推动城市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D.实物交换已经逐步消失[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及其对应的流通区域,说明此时商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C项正确;楚国不是中原国家,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消失一词语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2(2023·河北模拟)春秋时期,朝聘、会盟、征伐、城筑等,本来多与宗教活动有联系,但孔子整理的《春秋》却从中游离开,只是从人事的角度去记载这些事情,不只是注意所谓的善恶,也认真记载了得失成败,据此可知,孔子( D )A.否认鬼神存在  B.推动私学的发展C.意图恢复周礼  D.强调治史以致用[解析] 根据材料中孔子整理的《春秋》从宗教活动中游离开,从人事角度记述事件的得失成败可知,孔子强调经世致用的历史观,D项正确;孔子并不否认鬼神、天命的存在,只是尤为关注人事,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孔子的教育观点,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恢复周礼,排除C项。故选D项。13(2023·广东广州)下表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法、道、墨三家治国主张的相关论述。据此可知,这些主张( C )学派论述法家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才能达到至德的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在实行耕战的国策中实现民众的利益道家法自然的高度,反对战争,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政治墨家主张在面前,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让有才能的人参政、议政,珍惜民力A.勇于突破礼制的束缚B.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C.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D.体现了奴隶主贵族政治诉求[解析]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法家强调君臣共同守法,道家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墨家主张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由此可以看出,三家的治国主张都具有重民轻天的民本思想,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礼制束缚的突破,排除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道家反对战争,排除B项;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只有道家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14(2023·山东东营)战国时期,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墨子认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表明两者( A )A.关注社会秩序  B.相互借鉴吸收C.注重尊卑等级  D.遵循西周礼制[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主张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伦,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人伦中的双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即以孝、忠、忍、悌、善为准则。墨子主张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故两者都关注社会秩序,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两者思想的相互借鉴吸收,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不存在尊卑等级,排除C项;只有孔子主张遵循西周礼制,而墨子没有主张遵循西周礼制,排除D项。故选A项。15(2023·四川甘孜)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尝试为法治寻找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兼容了儒法墨道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D )A.儒家思想倍受各国重视 B.法家道家地位急剧下降C.儒法墨道地位趋于平衡 D.思想领域出现融合趋势[解析] 根据材料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可以看出,当时的思想领域出现相互借鉴的融合倾向,D项正确;儒家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各国重视,而是法家思想受到重视,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法家和道家的地位的信息,排除B项;儒法墨道地位是否趋于平衡,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6(2023·甘肃期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潮中,儒家的大同,墨家的尚同,道家的小国寡民和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等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反映出当时( D )A.分封制下权力格局彻底瓦解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C.文化发展具有开放性的特征D.士人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大同”“尚同”“小国寡民”“一断于法等社会构想均体现出当时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意识和济世情怀,D项正确;分封制下权力格局彻底瓦解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排除A项;百家争鸣不单单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发展,开放性的特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2023·山东聊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华文明的突破材料一 所谓精神突破,指的是价值取向、精神方向的根本突破或转型,是意识形态系统的解构重建。所谓轴心突破,即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的精神突破,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精神突破。这次精神突破的标志,就是世界几大主要文化类型分别诞生了各自主要的文化代表和思想主张……以后的人类思想就围绕着这些轴心开始旋转,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史。——摘编自赵士林《中华民族:未完成的精神突破》材料二 中华文明发生突破的时期,正是春秋战国时代。这种突破,从思想层面看,表现在诸子百家思想的出现。这些新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本路向,其价值观念也如基因一样不断在以后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重构着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形态。与思想突破互为因果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被战国群雄以制度变革的方式保存下来,再经由秦朝的整齐划一成为历代制度的渊薮。——摘编自李磊《编户齐民制与传统中国的国家能力》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明的突破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 示例: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明的突破。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华文明的突破时期,百家争鸣是轴心时代人类精神突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之中。一方面,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华夏族发展壮大;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贵族等级体系趋于瓦解,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济世的各种方案,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争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这推动了学术思想与文化教育的繁荣,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百家争鸣是中华文明突破的重要标志。以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为代表的诸多思想先贤,分别创立了儒、道、墨、法等学派,各学派间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其中,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标准,成为西汉以后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构成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哲学基础;法家学说则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家励精图治、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促进了国家大一统的实现与中央集权制的萌芽与建立。总之,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明的突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为后世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对当时及此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转型,起了巨大的奠基与推动作用,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根据材料所谓精神突破,指的是价值取向、精神方向的根本突破或转型,是意识形态系统的解构重建可知精神突破的概念;根据材料中华文明发生突破的时期,正是春秋战国时代可得出,中华文明的精神突破发生在春秋战国时代;根据材料思想层面看,表现在诸子百家思想的出现可分析得出,百家争鸣是中华文明突破的重要标志;根据材料这种变化的结果被战国群雄以制度变革的方式保存下来,再经由秦朝的整齐划一成为历代制度的渊薮可分析得出,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明的突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为后世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紧扣论题。

    相关试卷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6页。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列国纷争,华夏认同,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4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讲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4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讲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