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69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7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8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0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讲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1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2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2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试卷 1 次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9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9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练案[9]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选择题1.(2023·辽宁期末)中国外销瓷器产地,宋朝之前几乎都位于北方,而在五代宋朝以后,烧制瓷器的名窑多数在南方。大量经由海运外销东南亚、中亚和欧洲。这一变化反映了( D )A.社会秩序决定经济发展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南方经济管理水平提高D.经济格局逐渐转变[解析] 据材料“中国外销瓷器产地,宋朝之前几乎都位于北方,而在五代宋朝以后,烧制瓷器的名窑多数在南方”“大量经由海运外销东南亚、中亚和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经济重心南移,所以瓷器外销产地也随之南移,经济格局逐渐发生改变,D项正确;A项错在“决定”,太过绝对,排除;B项错在“完成”一词,排除;材料未涉及经济管理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2.(2023·河北张家口)宋代,盐业除官营外,又有官督私营,或私营而由官府专卖。地主豪强则私开盐井,生产私盐。私营的冶铁业,由朝廷专设的“监”“冶”管理、控制。著名的徐州利国监,有三十六冶,每冶各百余人。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B )A.政府盐铁官营面临着挑战B.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比较灵活C.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D.私营手工业的生产效益突出[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盐业有官营、官督私营、私营而官府专卖等多种经营方式,私营冶铁业由朝廷专设“监”“冶”管理、控制,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比较灵活,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盐铁业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并没有说明政府盐铁官营面临着挑战,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材料没有相关私营手工业生产效益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3.(2023·河南南阳)下表为北宋前期主户和客户占有土地情况。这反映了( C ) 主户客户上三等户(地主)下户(自耕农)佃农占全国农户总数百分比(%)12.752.235.1占全国总耕地数百分比(%)70300A.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 B.小农经济更加稳定C.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精耕细作不断发展[解析] 通过观察表中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只占全国人口12.7%的地主,占有全国耕地的70%,反映了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项正确;仅有不同阶层占地情况,不能说明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排除A项;“小农经济更加稳定”与自耕农、佃农人数多,却占有耕地少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精耕细作有所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四川雅安)宋瓷艺术以其端庄典雅、清新质朴、含蓄隽永的美学特征著称于世,与唐瓷的恢宏富丽、恣纵豪放形成鲜明的对照。宋瓷的这种艺术风格得益于( C )A.商品经济发展丰富社会生活B.开明的外交政策促使文化兼容并蓄C.理学形成与价值追求的结合D.文学艺术的世俗化促使审美优雅化[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造就了人们内敛的性格,体现在艺术上便形成了“端庄典雅、清新质朴、含蓄隽永”的价值追求,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瓷端庄典雅、清新质朴、含蓄隽永的美学特征,并没有体现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宋瓷艺术文化的兼容并蓄,排除B项;D项中“世俗化”和“优雅化”是两个方向,二者并非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排除。故选C项。5.(2023·广东茂名)如表为宋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记载(部分)。据此可知,宋代( B )一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中……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二湖州安吉人……唯藉蚕办生事三湖州村落朱家邨民朱佛大者……递年以蚕桑为业A.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B.农村经济呈现出商品化趋势C.江南农民生产积极性低D.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兴盛[解析] 根据材料“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中……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唯藉蚕办生事”“递年以蚕桑为业”可知,宋代平江府民众的生活与市场联系紧密,反映了农村经济呈现出商品化趋势,B项正确;仅凭材料中南方部分地区民众的生活状况,无法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江南农民生产积极性低,排除C项;材料只强调了经济作物的种植,未体现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兴盛,排除D项。故选B项。6.(2023·广西模拟)两宋时期,出现江南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一带。这种现象说明( D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D项正确;A项中“开始打破”说法绝对,排除;经济重心南移早在两宋前就已经开始,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生态环境破坏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7.(2023·重庆期中)宋朝时,江南地区开始出现稻麦两熟制,但租佃契约仍按原先每年秋熟收租旧例,佃户只在秋收稻米中按规定额缴租,而所种之麦并不征租,全部归佃户所有。宋朝的这一收租做法( D )A.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均衡B.直接推动水稻商品化进程C.使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D.有利于稻麦两熟制的推广[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宋朝时,佃户种两季庄稼,却只交一季的租赋,另一季的收获全部归自己所有。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稻麦两熟制的推广,D项正确;仅从材料中稻麦两熟制和收租情况,无法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水稻与市场的联系,无法得出“推动水稻商品化进程”,排除B项;“根本改变”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8.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写道:“唐人作富贵诗,多纪其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在贫困人的眼里很惊奇)……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没有接触过富贵人家)。”这反映出( A )A.北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B.唐朝诗人眼光受贫穷限制C.唐宋文人的思想难以融合D.作者反对奢靡的社会风气[解析] 依据材料“乃贫眼所惊耳(在贫困人的眼里很惊奇)……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没有接触过富贵人家)”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之唐朝,更加的发达,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唐朝诗人作富贵诗,反映当时具体现实,并未涉及其受贫穷限制,排除B项;“难以融合”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作者对社会风气的评价,排除D项。故选A项。9.(2023·四川宜宾)宋代铜钱外流严重,牛羊之来于外国者,皆私易以中国之实钱。后来政府便改用布帛、茶叶等物物交换方式。这表明当时宋朝( C )A.民间贸易成为财政主要来源B.铜钱流行受到了阻碍C.政府的社会经济影响力加强D.与少数民族关系缓和[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政府针对铜钱外流严重的现象,改用布帛、茶叶等物物交换方式,有利于缓解钱荒现象,维护市场的稳定,这体现了宋朝政府的社会经济影响力加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民间贸易成为财政主要来源,而且这一说法不符合宋朝的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的举措是针对铜钱外流严重的现象而采取的,不能说明铜钱流行受到了阻碍,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宋朝民族关系缓和,排除D项。故选C项。10.(2023·辽宁沈阳)北宋思想家李殿提出:“夫奢则以为荣,俭则以为辱,不顾家之有亡,汲汲以从俗为事者,民之常情也。是故,为之禁令,地美收多则用之丰,地恶收少则用之省。”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B )A.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B.社会商品经济发达C.主流思想为程朱理学 D.区域经济发展失衡[解析] 根据材料“夫奢则以为荣,俭则以为辱”“美收多则用之丰,地恶收少则用之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以奢侈为荣,以节俭为辱,侧面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达,百姓生活较之前富足,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治方面,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程朱理学,排除C项;“地美收多则用之丰,地恶收少则用之省”反映了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而非“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排除D项。故选B项。11.(2023·陕西宝鸡)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材料表明两宋时期( D )A.严格奉行重农抑商政策B.海外贸易税收成为主要财源C.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出现D.政府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宋朝设置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禁止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这都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管理,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加强管理海外贸易,而非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成为主要财源”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项;“开始出现”的说法有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2.(2023·辽宁丹东)集市贸易中介绍买卖双方贸易活动的经纪人被冠以“牙人”称号,始见于唐代。宋时牙人的种类增多,他们在边贸互市、城乡交流等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信息传递、媒介沟通、经营代理等重要作用。宋代牙人的发展( B )A.说明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得益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C.大大提高了工商业者社会地位D.促使政府放松了社会控制[解析] 依据材料“宋时牙人的种类增多,他们在边贸互市、城乡交流等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信息传递、媒介沟通、经营代理等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宋朝牙人的增多,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同时也得益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封建政府不可能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放松,排除D项。故选B项。13.(2023·河北大名)宋人“凡娶媳妇,先起草帖子”。通帖之后,男女双方要拿帖占卜问卦,看这桩婚事是否合天意。若问卦结果为吉,男女不相克,女方“回草帖”,由媒人两家通报,择日过帖,双方家长都满意即可。这反映出当时( C )A.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B.婚俗礼仪程序的复杂烦琐C.婚俗受儒家伦理的影响D.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提高[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婚姻不仅要经过“家长之命、媒妁之言”,还要男女双方通过占卜以求得“天意”,这反映出当时婚俗受儒家伦理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婚俗礼仪的全部程序,无法得出“婚俗礼仪程序的复杂烦琐”,排除B项;“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提高”与材料主旨不符,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4.(2023·辽宁营口)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C )A.婚姻择偶观念巨大变化 B.等级差别的消失C.门第观念淡化 D.科举制快速发展[解析] 材料“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反映出宋代阶层流动更加频繁,门第观念淡化,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门第观念淡化,婚姻择偶观念巨大变化只是其中一部分,排除A项;等级差别的消失,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门第观念淡化,不是科举制快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5.(2023·甘肃张掖)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经营者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这反映宋朝( C )A.政府行政能力降低 B.社会矛盾趋向缓和C.对社会控制有所放松 D.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解析] 根据材料“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经营者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可知,宋朝对社会控制有所放松,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政府行政能力降低,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社会矛盾状况,排除B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6.(2023·湖北期末)宋太祖时期,政府规定:土地买卖的契约须注明立契人的姓名、顷亩、田色、坐落、四界、原业税钱及交易钱额等再向官府纳税,经官府勘验无误,注籍加印后,田产交易才是合法且有效的。田土产生纠纷,一旦经官处置,“唯凭契约”。这表明当时( B )A.土地经营理念发生变化B.重视规范田产交易秩序C.政府严厉抑制土地兼并D.商业交易的媒介纸币化[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土地买卖的契约须注明立契人的姓名、顷亩、田色、坐落、四界、原业税钱及交易钱额等再向官府纳税,经官府勘验无误,注籍加印后,田产交易才是合法且有效的”信息可知,当时政府是很重视规范田产交易秩序的,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土地交易行为而不是土地经营理念发生变化,排除A项;两税法实施以来政府不抑土地兼并逐渐成为常态,因此宋初不存在“政府严厉抑制土地兼并”的行为,排除C项;题干材料涉及的土地买卖交易并没有规定商业交易的媒介必须是纸币(交子),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17.(2023·山东潍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朝百姓的“出路”与“活路”自秦迄清,主要王朝之中,秦、西汉、东汉、隋、唐、元、明、清之覆灭,都是亡于内乱。唯独宋朝,二度倾覆,皆缘外患。宋朝立国的320年间,不是没有昏君奸臣,也不是没有民众造反。那么,历代王朝,为何唯独宋朝没有亡于内乱?语其大者,盖在于宋朝比较好地为内部臣民解决好了两条“路”——“出路”与“活路”是也。王朝的属下臣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能力有追求的精英分子,再一类是养家糊口的普通百姓。对于精英,应该给他们“出路”;对于百姓,应该给他们“活路”。●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才)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仁宗天圣五年下诏:“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宋会要辑稿·食货》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以“宋朝百姓的‘出路’与‘活路’”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 题目:宋朝百姓的“出路”与“活路”论述:自秦迄清,主要王朝之中,秦、西汉、东汉、隋、唐、元、明、清之覆灭,都是亡于内乱。唯独宋朝,二度倾覆,皆缘外患。为何唯独宋朝没有亡于内乱?宋朝比较好地为内部臣民解决好了两条“路”——“出路”与“活路”。“出路”是精英分子的上升通道,宋朝完善了科举制,实行殿试,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为社会底层的精英人士打开了向社会上层晋升的通道,形成向学的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稳定。“活路”表现为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水平极高的时期。经济、文化发展,使百姓生活得到改善。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束缚减轻。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社会阶层流动加快。宋朝较好地处理了百姓的“出路”与“活路”,因此宋朝国内社会稳定,没有亡于内乱。[解析] 题目:宋朝百姓的“出路”与“活路”。论述,根据“为何唯独宋朝没有亡于内乱”,结合材料和所学,可从宋朝比较好地为内部臣民解决好了两条“路”——“出路”与“活路”。“出路”指宋朝完善了科举制,为社会底层的精英人士打开了向社会上层晋升的通道;“活路”表现为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水平极高的时期;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束缚减轻;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等史实,说明宋朝较好地处理了百姓的“出路”与“活路”,因此宋朝国内社会稳定,没有亡于内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题9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学生用书,共10页。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题训练9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49第十六单元法律与教化第49讲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