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1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1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1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1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1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1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练案[11]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1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选择题1.(2023·河南洛阳)1382年,朱元璋罢谏官而设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据此可知,六科给事中的设立( D )A.遏制了明朝的吏治腐败B.避免了权臣乱政的出现C.造成六部行政效率低下D.有利于减少政令的失误[解析] 依据材料“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等信息可知,六科给事中可以对一些政令进行驳回,有利于减少政令的失误,D项正确; A项说法绝对,排除; “避免”说法绝对,排除B项; C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D项。2.(2023·江西模拟)明朝中期,滥觞于明初的督抚事实上已经是“总领一方”“节制三司”的地方大员,但法律上仍然是以都察院系统的监察官身份存在的,归属中央调配,始终听命于中央。这说明明朝的督抚体制( D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规范了官员管理C.缓和了地方矛盾  D.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 材料表明,明朝中期以后,督抚既是“总领一方”“节制三司”的地方大员,又由中央任命、始终听命于中央,说明督抚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明朝督抚体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项;督抚体制属于地方官吏制度,与官员管理无关,排除B项;宋朝之后,中央与地方矛盾基本得到解决,排除C项。故选D项。3.(2023·河南开封)明初设置布政使,掌一省之行政,考察官吏,征收财赋等。宣德、正统以后,随着原本作为临时差遣性质的总督、巡抚权力不断加重,布政使的权力随之缩减。清初规定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再分左右。上述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 A )A.国家注重地方行政效率B.地方权力日益扩大C.地方财政困难加剧D.君主专制加剧社会矛盾[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总督巡抚等地方要员权力加重,而行使行政权的布政使地位日趋卑微,显示出地方权力的集中,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地方权力的扩大,排除B项;C项结论与材料无关,材料提及的是地方机构的变化,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项。4.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政府设河州卫,以何锁南普为指挥同知;“又遣西宁州同知李喃哥等招抚其酋长,至者亦悉授官,乃改西宁州为卫,以喃哥为指挥”;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元璋派沐英平定洮州叛乱后认为“洮州,西番门户,遂置洮州卫”。明初这些做法旨在( C )A.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B.增强边疆经济活力C.维护国家政权稳定  D.削弱土司统治权威[解析] 由材料可知,明初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设置了河州卫、西宁卫和洮州卫,中央授官,有利于防范西北地区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社会稳定,C项正确;“强化封建君主专制”与题干中央加强边疆管辖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明初对西北地区设立卫所,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的管控力度,与经济的活力是否增强关联度不大,也非明政府的主要意图,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削弱土司统治权威”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2023·浙江嘉兴)如表是学生根据某一主题梳理的相关史实。他们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D )时间史实16世纪①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平倭,九战九捷②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③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A.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B.清政府抗击外来侵略有得有失C.新航路开辟对中国沿海的影响D.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新问题[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的明朝,面临海防新问题。一方面,东南沿海的倭患日益严重,政府组织抗倭斗争,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平倭,九战九捷;并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另一方面,西方海洋大国凭借先进的航海技术远道而来,对中国海防构成威胁,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D项正确;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民间的海外贸易,官方的朝贡贸易仍在进行,排除A项;材料与清政府无关,排除B项;倭患严重与新航路开辟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2023·江西赣州)以郑和船队的远航实践为依据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此图绘出了山脉、海岸、岛屿等地标,并在航线旁标注有针位(航向、方位)和更数(航行时间、距离)等导航定位数据。《郑和航海图》( A )A.有利于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B.折射出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庞大C.反映出天朝上国实力雄厚D.借鉴了西方的天文学知识[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郑和航海图》详细记载了航行数据,这为航海活动提供了参考资料,有利于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排除B项;航海图不能反映天朝上国实力的雄厚,排除C项;借鉴了西方的天文学知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7.(2022·黑龙江海林)“明正统八年七月,浙江黄岩县民周来保、福建龙溪县民钟普福引导千余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岸,由于乐清防守严密,无处下手,遂又下海遁去。”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C )A.明朝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B.明朝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C.明朝实行海禁有一定的合理性D.倭寇群体主要是由中国人组成[解析] 材料提到某些沿海居民勾结倭寇试图骚扰,结果因“无处下手,遂又下海遁去”可见,明朝“海禁”有一定合理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海禁”与“倭寇之乱”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海禁”与中外贸易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个别中国人勾结倭寇的信息,不能说明朝倭寇群体主要是由中国人组成的,排除D项。故选C项。8.隆庆五年(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贡互市。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赠遗而返”。这反映了( A )A.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纽带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D.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朝和蒙古之间的交流包括封赐、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说明交流方式多元,A项正确;佛教是明朝和蒙古之间交流的方式之一,并不能体现其纽带作用,排除B项;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是在宋代,排除C项;明朝边境受到蒙古的威胁,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排除D项。故选A项。9.(2023·福建福州)“如果从军事上说,明代中央政府已有能力在西南地区推行郡县制”。然而,明政府最终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故谓土司“完粮赋而不食俸禄,听征调而不用军饷”。由此可见,明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重要因素是( D )A.郡县制度的弊端  B.土民的政治要求C.守外虚内的国策  D.财政实力的限制[解析] 根据材料“完粮赋而不食俸禄,听征调而不用军饷”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明王朝财政状况不佳,因此从现实的角度看,为了节省资金,明王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最符合实际,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郡县制度有弊端,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西南当地人的政治要求,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明朝实行守外虚内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10.(2023·四川内江)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明朝建立后,在30万军队入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以上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 )A.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边疆的经济开发B.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系的完备C.军屯生产在古代农业体系的主体地位D.云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解析] 根据“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在30万军队入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可得出,元代行省制之下云南得到进一步开发,明朝通过设立卫所,也加强了对云南地区的控制与开发,这都反映出,在中央集权体制之下,边疆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A项正确;“完备”说法错误,排除B项;“主体”不能体现,排除C项;D项不是其根本反映的内容,排除。故选A项。11.(2023·山东潍坊)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下令布宣德化,强调“吏治以操守为本”,选官以“清慎勤”为本,坚持“凡为臣子,必须才德兼全,若有才无德,不如有德无才也”。此举旨在( B )A.调整国家治理方向B.赢得民众对政权的认同C.提升政府行政效率D.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官员[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康熙帝勘定战乱后,下令布宣德化,强调以廉洁为本,选出德才兼备的官员,服务于清朝统治,以赢得民众对政权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得不出“调整国家治理方向”,且调整国家治理方向也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A项;材料与“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项;“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官员”只是手段,与设问目的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2023·江西赣州)康熙年间,清政府主持编纂了《大清会典》,采取“以官统事,以事隶官”的编纂条例,按照机构的分工归类,分别规定各机构的职掌、职官、办事细则等,后面还附有与本机构相关的则例。该会典的颁布有利于( C )A.制约国家的集权体制B.强化国家的监察职能C.完善国家的行政体系D.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解析] 依据材料“按照机构的分工归类,分别规定各机构的职掌、职官、办事细则等,后面还附有与本机构相关的则例”可知,《会典》是了解清代行政组织、政治法规、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反映了封建行政体系的进一步完善,C项正确;“制约”表述错误,应是加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监察职能,排除B项;“提升”表述错误,不一定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排除D项。故选C项。13.(2023·四川宜宾)康熙年间,统治台湾的郑经声称:“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清廷也有人主张放弃台湾,认为台湾如遇外敌来侵,难以救援。但康熙坚持设台湾府,结束了台湾孤悬海外的局面。这表明( C )A.“天朝上国”观念被打破B.中国传统朝贡体系瓦解C.统治者国家意识的强化D.羁縻边疆新模式的开启[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统治台湾的郑经认为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清廷有人主张放弃台湾,但康熙帝却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这说明统治者国家意识的强化,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天朝上国”观念被打破,排除A项;康熙帝时,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瓦解,排除B项;在清朝之前羁縻边疆新模式就已经开启了,排除D项。故选C项。14.(2023·四川雅安)清政府在平定噶尔丹叛乱等重大行动中,山西富商范毓鑌自请以家财为军队运粮,“前后十年,所运米凡百余万石,所省大司农金钱六百余万”。其他自发运送军粮的商人也不在少数,这反映了( B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国家的向心力增强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政府调整抑商政策[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山西地区的商人自发为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等重大行动提供物质援助,这表明当时人们支持维护国家统一的行为,说明当时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排除C项;清代厉行重农抑商政策,而且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政策调整,排除D项。故选B项。15.(2023·甘肃兰州)戴逸在《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中说道,直到18世纪,当时正处在清朝的康雍乾盛世……如果只把它和汉、唐、元、明作纵向比较,而不进行世界性的横向比较,中国封建社会看起来仍具有活力。作者意在说明( D )A.中国封建制度仍有可取之处B.世界各国发展都超过了清朝C.同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较优越D.盛世之下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解析] 由材料可知,戴逸强调18世纪的中国虽然是盛世,但是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较大,已经隐含了危机,即盛世之下隐藏着巨大的危机,D项正确;中国封建制度仍有可取之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世界各国发展都超过了清朝,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同时期世界许多国家在发展先进的资本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已经成为潮流,排除C项。故选D项。16.(2023·贵州期末)17世纪80年代后期,康熙帝下令:出海贸易的商船,载重量限于500石以下,横梁不得超过一丈八尺,船身前后须刻有“商”字样,两旁刻省州县几号货船,且须由地方官印烙。海商须预先取具连环保结,才能向州县申领执照。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A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B.废止“闭关锁国”政策C.禁止外国商人来华D.赋予地方贸易自治权[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对出海贸易商船的载重、贸易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反映出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A项正确;康熙帝在收复台湾后,“海禁”政策虽然有所放松,但并未废止“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康熙帝的这一旨令针对的是国人出海贸易,并非外国商人来华,排除C项;清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地方并没有获得贸易自治权,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7.(2023·山东德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成祖迁都北京,作何考量?材料一 明朝形势图(1433年)材料二 天地间之形势,大抵无如燕京,其次则关中。洛阳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然视汴犹为上游焉。若金陵则僻在东南,不足控驭西北,非胜地也。——【明】张萱《西园闻见录》材料三 有明都燕不过二百年,而英宗狩于土木,武宗困于阳和,景泰初京城受围,嘉靖二十八年受围,四十三年边人阑入,崇祯间京城岁岁戒严。上下精神敝于寇至,日以失天下为事,而礼乐政教犹足观乎!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分析说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利弊。[答案] 利(1)从以北京为都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如:历史上多个政权以北京为都城;朱棣在北京经营多年。(2)从以北京为都城具有相对有利的现实条件角度作答:①从北京战略地位角度作答,如:北京地区战略地位非常突出,便于控制全国;关中、洛阳、南京等地则不具备此条件。②从防御蒙古等少数民族角度作答。(1)从军事上安全系数过低的角度作答,如:面临少数民族的冲击,边境压力大。(2)从政治上礼乐教化难行的角度作答,如:北京是边防重地,政府疲于应对外来进攻,不利于礼乐政教的有效建设。(3)从加重经济负担的角度作答,如:经济重心在南方,北京作为都城,需要大量的粮食以及财政的转运,造成了江南之民疲于运输物资,政府大量资金用于河道建设,财政负担沉重,人民负担加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从利弊两方面分析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需要具体化分点作答。利:(1)北京作为古都本身拥有很多优越性,从以北京为都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如:历史上多个政权以北京为都城(辽、金、元等);同时朱棣在登基之前势力就在北京,北京环境利于其发展。(2)根据材料二“天地间之形势,大抵无如燕京,其次则关中。洛阳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然视汴犹为上游焉。若金陵则僻在东南,不足控驭西北,非胜地也”可得出,从以北京为都城具有相对有利的现实条件角度作答:①从北京战略地位角度作答,如:北京地区战略地位非常突出,便于控制全国;关中、洛阳、南京等地则不具备此条件。②从防御蒙古等少数民族角度作答。弊:(1)根据材料一地图中的详细信息可得出,从军事上安全系数过低的角度作答,如:面临少数民族的冲击,边境压力大。(2)根据材料三“上下精神敝于寇至,日以失天下为事,而礼乐政教犹足观乎”得出,从政治上礼乐教化难行的角度作答,如:北京是边防重地,政府疲于应对外来进攻,不利于礼乐政教的有效建设。(3)根据材料三“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可得出,从加重经济负担的角度作答,如:随着时代的发展,自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经济重心在南方,北京作为都城,需要大量的粮食以及财政的转运,造成了江南之民疲于运输物资,政府大量资金用于河道建设,财政负担沉重,人民负担加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相关试卷

    第08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

    这是一份第08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明朝时期的内政外交与明清易代,清朝时期的内政外交与统治危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08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08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明朝时期的内政外交与明清易代,清朝时期的内政外交与统治危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08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

    这是一份第08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明朝时期的内政外交与明清易代,清朝时期的内政外交与统治危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