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0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讲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1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3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3讲两次鸦片战争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4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4讲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5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5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试卷 1 次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2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2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展开练案[12]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2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清代前期,江南农村植桑一亩,通过养蚕、缫丝所得收益大约相当于栽培3亩水稻。由此可推知,这一现象会( C )
A.导致农业生产力严重倒退
B.抑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加速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D.瓦解小农经济生产模式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前期,江南农村种植经济作物获取的收益,比种植粮食作物高得多,这会促使农民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加速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C项正确;种植经济作物也是在从事农业生产,不会导致农业生产力的严重倒退,排除A项;材料中描写的现象会提高而非抑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小农经济的瓦解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河北石家庄)张家口原是明初长城沿线的一个军事重镇,隆庆年间,逐渐成为商贾云集的边贸城市,晋商一度活跃于此;清代批准开通途经张家口的对外官道,从此它成为中俄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据此可知,张家口的兴盛主要基于( D )
A.优越的地理位置 B.海外贸易的发展
C.晋商群体的活跃 D.政府的边疆政策
[解析] 依据材料“清代批准开通途经张家口的对外官道,从此它成为中俄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可以看出,政府政策对张家口的兴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未突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陆上贸易,排除B项;晋商的影响只是因素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四川成都)明朝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一书中记载:“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材料中的事件引起了( B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B.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C.国家对外政策渐趋保守
D.中国海外移民人数下降
[解析] 依据材料“明朝徐光启”“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薯藤”“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西方已经开辟了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流,使得中国出现了过去没有的物种,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与新物种传入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对外政策渐趋保守,排除C项; 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故选B项。
4.(2023·江西模拟)乾隆时期,扬州徽商拥有的资本居然高达四五千万两白银。乾隆朝最鼎盛时国库所存白银也不过七万多两。因此,乾隆帝感叹道“富哉商乎,朕不及也”。这一现象说明( B )
A.康乾盛世的记载明显浮夸
B.民间资本的积累初具规模
C.清朝统治的经济基础动摇
D.商帮群体的实力均很雄厚
[解析] 材料反映了徽商群体的经济实力雄厚,反映了民间资本积累初具规模,B项正确;材料本身无法反映出康乾盛世的记载“浮夸”,排除A项;清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只能说是被冲击而不是动摇,C项的表述不正确,排除;D项以偏概全,夸大了材料,排除。故选B项。
5.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强调“内外合一”“知行合一”。他以“心理合一”变“摄理入心”为“从心求理”,强调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认识天理;以“物我合一”变“以吾心求物理”为“推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据此可知,“致良知”学说( D )
A.推动了理学价值追求的转变
B.导致了理学思维方法的变革
C.改变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D.实现了理学求理路径的转型
[解析] 根据材料“强调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认识天理”可知,王阳明主张从内心去认识理,实现了由原来实践求理到内心求理的转型,D项正确;心学的价值追求还是“理”,没有发生转变,排除A项;理学思维方法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心学仍然是这样的,排除B项;心学属于儒学范畴,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并没有变,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河北保定)清代学者钱大昕在谈到君臣关系时指出:“古之圣贤兼责其君……后之圣贤专责其臣,有臣而无君,终无补过涉灭顶之凶。”钱大昕这一思想( C )
A.强化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B.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
C.反思了传统的伦理观念
D.彰显了严谨考据学风
[解析] 根据材料“古之圣贤兼责其君……后之圣贤专责其臣,有臣而无君,终无补过涉灭顶之凶”可知,钱大昕强调圣贤对君臣关系的变化,批判了当时的伦理观念,C项正确;钱大昕的这一观点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反思,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圣贤对君臣的变化,并未体现出否定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属于钱大昕的思想,并不属于其考据学风,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3·湖北期末)明清之际的一些进步思想家,把学术研究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或以复兴古学(经学)为己任;或独辟蹊径,开诸子学研究新风气;或探究“切用于世”的学问;或会通西学,倾心于“质测之学”的研究。他们的研究( D )
A.批判和否定了孔孟儒学
B.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C.推动了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
D.抨击了理学的空疏之弊
[解析] 根据材料中“开诸子学研究新风气和‘切用于世’的学问”可知,体现经世致用的追求,抨击了理学的空疏之弊,D项正确;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潮不是对孔孟儒学的否定而是批判继承,排除A项;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未能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对于实际学问的追求而不是民主思想,而且明末清初进步思潮影响有限,排除C项。故选D项。
8.吏部尚书任经筵侍班之制自明英宗时起,到明朝中后期渐为定制。弘治年间的大理寺办事进士董杰曾论述经筵制度的重要性:“夫经筵一日不废,则圣学圣德加一日之进,一月不废,则圣学圣德加一月之进。”由此可知,经筵制度的影响( A )
A.巩固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
C.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促成了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解析] 据题意可知,明代经筵制度日益成为定制,经筵制度是指为君主讲解儒家经史的制度,所以经筵制度的固定化有利于巩固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A项正确;经筵制度不是中央对地方进行监督的制度,也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C两项;理学在明代之前就已经成为官方哲学,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3·河北模拟)宋代蒙学出现大批专科知识教育的启蒙教材,内容包含了历史类、博物类、伦理类、起居礼仪类、家教类等。清代前期出现专门研究蒙养学识字教学和儿童作文教学的教学论专著,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法理论与规范。这一变化反映出清代前期( D )
A.理学确立官学地位 B.学术文化高度繁荣
C.文化政策出现质变 D.国家体制调整强化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与宋代相比,清代更为注重蒙学识字教学和儿童作文教学,进而形成了完整的教学法理论与规范,说明国家体制进行了调整和强化,D项正确;理学官学地位的确立是在清代之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清代学术文化高度繁荣,也不能体现文化政策出现质变,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10.(2023·广东茂名)曹操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战乱时代是作了一定贡献的。但是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小说( B )
A.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B.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C.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
D.比较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
[解析] 依据材料“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以看出,受儒家纲常伦理思想的影响,这说明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三国演义》用儒家思想来评价历史人物,这不是市民文化需要的体现,排除A项;《三国演义》用儒家思想来评价历史人物,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三国演义》用儒家思想来评价历史人物,这不是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辽宁朝阳)明人叶盛言:“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农工商贩,抄写绘画,家畜(蓄)而人有之……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而忍为推波助澜者,亦有之矣。”这一现象反映出( C )
A.世俗文化发展整合了社会价值观念
B.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日益松弛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了世俗文化发展
D.小说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市民阶层扩大,而小说兴盛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和接受,C项正确;“整合了社会价值观念”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了世俗文化发展,而非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动摇,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3·山东威海)明代后期,很多士大夫案头床前必置“三言二拍”等小说,汤显祖等也加入到此类文学的创作和传播中来。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B )
A.文学创作摆脱了理学束缚
B.经济进步推动市民文化发展
C.古典文学创作趋向通俗化
D.文化下移冲击封建等级秩序
[解析] 根据材料“很多士大夫案头床前必置‘三言二拍’等小说,汤显祖等也加入到此类文学的创作和传播中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他们对通俗文学的需求带动了文人士大夫参与到通俗文学的创作中,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理学对文学的影响,排除A项;C项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封建等级秩序被冲击是影响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3·云南弥勒)1582年(明万历十年),天主教耶稣会教士利玛窦被派往中国传教。来到中国后,他换上儒生的服饰,用中文撰写福音,积极融入士大夫的圈子,甚至不惜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这些举动意在( D )
A.便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
B.有利于官方对传教的支持
C.掩盖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D.减少其在中国的传教阻力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利玛窦“换上儒生的服饰,用中文撰写福音,积极融入士大夫的圈子,甚至不惜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其目的是让中国人接受西方的宗教主张,D项正确;便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不是利玛窦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官方的态度,排除B项;文化侵略是对其传教的评价,并非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3·河南南阳)徐光启在研讨中西天文历法时说:“二仪七政(天文现象),参差往复,各有所以然之故。言理不言故,似理非理也。”而能言历法“其所为故者,则自西泰子(西方教士)之入中国也”。(《简平仪说》)这一主张( A )
A.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
B.得到了士人的普遍认同
C.阻碍了中学对西学的心理认同
D.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法
[解析] 材料中徐光启认为西学胜于中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善言“所以然之故”,就是万物运行之所以然的根本依据﹐这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A项正确;西学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士人的普遍认同,排除B项;徐光启的主张有利于对西方科技的心理认同,排除C项;徐光启并没有改变当时人们思维方法,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3·河北衡水)古代史上我国出现了许多浩大的文化工程,如唐太宗令宰相监修《晋书》等正史八部,宋太宗命李昉等14人编纂《太平御览》等“四大类书”,明成祖命解缙等主持编纂了巨型类书《永乐大典》,清乾隆时诏谕编纂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这些文化工程的完成( A )
A.彰显了集权政府的职能优势
B.反映出统治者对修史的重视
C.折射出大一统王朝文化鼎盛
D.说明科举考试得到不断发展
[解析] 材料中的文化工程完成,得到了政府的财力、人力、物力支持,彰显了集权政府的职能优势,A项正确;《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不是官方史书,体现不出统治者对修史的重视,排除B项;宋太宗命李昉等14人编纂《太平御览》等“四大类书”,不能折射出大一统王朝文化鼎盛,排除C项;材料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2023·山东济南)《崇祯历书》由徐光启、李之藻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人编译,成书后历经十年的争论,崇祯“已深知西法之密”,决定颁布实施,但明朝旋即灭亡。清朝入关,顺治帝将其改名为《西洋新法历书》,颁行天下。这一历程反映出当时( B )
A.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
B.明清统治者对西方科技的包容
C.中西方文化趋向融合
D.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的频繁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崇祯‘已深知西法之密’,决定颁布实施”“顺治帝将其改名为《西洋新法历书》,颁行天下”等信息可以得出,明清统治者对西方科技的包容,B项正确;材料所述的由徐光启、李之藻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人编译的《崇祯历书》争论了十年可见,其不是中国传统科技,排除A项;题干材料仅涉及“历书”不能得出“中西文化”,“编译”也不等同于“趋向融合”,排除C项;题干所叙述的仅是一件事,争论了十年,不能说是“交流的频繁”,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3·河南焦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商人阶层的崛起投影于中晚明文坛,吸引了众多作家的目光,一个个鲜活的商人形象开始不断涌向文学殿堂,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在明代小说里,作家们塑造了许多传统诗文里没有、以往小说里罕见的令人敬重的商人形象,他们的存在,充分反映了明代小说家们摒弃轻商贱商的价值标准,坚定地以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标尺结构故事、塑造人物,商人的地位再次得到极大的提升,商人阶层获得了总体性的肯定。
——摘编自周柳燕《论明代小说中的商人形象》
材料二 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一直比较低下,文学作品中也很少有对商人形象的刻画,即使出现商人,也是将其视为贬斥的对象。明代冯梦龙所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与凌濛初编撰的《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塑造了众多的商人形象。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商人形象作为晚明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所具有的鲜明特征,对于当今社会美好品德和人性的弘扬与传承,具有一定程度的教化和劝诫意义。
——摘编自刘畅《“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及其意义探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变化及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言二拍”的历史价值。
[答案] (1)变化:商人群体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被歌颂的对象。
背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社会矛盾激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壮大;追求个性、自由、享乐的思想兴起。
(2)历史价值:是明代小说和文学发展的重要成果;为研究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重要参考;具有淳化民风的教育作用;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一“商人阶层的崛起投影于中晚明文坛”以及“小说里罕见的令人敬重的商人形象”并结合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可分析得出,商人群体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被歌颂的对象。
背景:根据材料一“在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可分析得出,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并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政治上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社会矛盾激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壮大;思想上追求个性、自由、享乐的思想兴起。
(2)历史价值:根据材料二“富有生命力的商人形象作为晚明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所具有的鲜明特征”可分析得出,“三言二拍”是明代小说和文学发展的重要成果;为研究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重要参考;根据材料“对于当今社会美好品德和人性的弘扬与传承,具有一定程度的教化和劝诫意义”可分析得出,“三言二拍”具有淳化民风的教育作用;结合明朝之后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发展可分析得出,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共6页。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共4页。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021辽宁]黄宗羲曾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