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52第十七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52讲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53第十八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53讲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55第十九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55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60第二十三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60讲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56第十九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56讲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试卷 1 次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54第十八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54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展开练案[54]第十八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54讲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时,“舍地而税人”,征收赋税,不税田亩而税人丁;唐朝中期,宰相杨炎改革,“舍人而税田”,征收赋税,不税人丁而税田亩。推动赋税征收标准变革的主要因素是( C )
A.改革者的个人意愿 B.土地所有制的变更
C.社会形势的变化 D.弥补财政的亏空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重在征收人丁税,而唐代中期,均田制难以维持,则侧重征收田税,导致征税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形势的变化,C项正确;改革者的个人意愿是主观因素,不是赋税征收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从商鞅变法到唐朝中期,土地所有制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弥补财政亏空并非主要原因,况且材料也体现不出当时的财政状况,排除D项。
2.汉末学者徐干在其文章《中论》中写道:“庶功兴在事役均,事役均在民数(户籍)周,民数周为国之本。”这说明,他已经认识到( C )
A.国家治理应当注重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B.户口统计是国家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
C.赋役公平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性因素
D.统治阶层应当重振重农的治国理念
[解析] 根据材料“事役均在民数(户籍)周,民数周为国之本”可知,户籍管理是国之根本的前提,户籍影响赋役公平,说明作者认识到赋税公平对于维护国家统治的重要性,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记载:凡是没户籍而占有田宅或附会他人之名而占有田宅者,皆罚以卒戍边二年,并没入田宅归县官。对于冒名占有田宅者,在政府发现以前而自首的,免除其罪并把冒名占有的田宅赐予他。汉代这一规定( B )
A.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B.有利于国家的赋役征发
C.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代鼓励百姓如实申报户口和田宅,其目的在于保障国家赋税和徭役的征发,故B项正确;“罚以卒戍边二年,并没入田宅归县官”的做法,不能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商业的抑制,故排除C项;材料中汉代立户的规定针对的是已占有田宅者,并非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故排除D项。
4.下表为汉代更赋表。据此可知,汉代的以钱代役( C )
更赋类别 | 服役内容 | 代役价 |
“更卒” | 23至50岁的男丁到本郡或京师服徭役一月 | 可纳钱2000文,由政府雇人代役 |
“正卒” | 23至50岁的男丁在郡国服兵役一年 | 每月2000文 |
“戍卒” | 23至50岁的男丁一生必须去边境屯戍一年 | 可以纳24 000文代役 |
“戍边” | 男子每年须戍边三日 | 可纳钱300文代役 |
A.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有利于当时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D.减少了官员的腐败和土地兼并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汉代采取了以钱代役的方式,这种方式能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以钱代役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A项;当时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没有改变,排除B项;以钱代役不会抑制腐败和土地兼并,排除D项。
5.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推行“输籍之法”:由中央制定户等及纳税标准,各州县官长以此核定每户的征课并载入定簿,“凡民间课输,皆籍其数,使州县长吏不得以走弄出没”。这表明,输籍法( C )
A.是对均田制度的重大调整
B.改变了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
C.有利于防止地方官营私舞弊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解析] 材料说明,中央确定户等划分标准及相应的赋役,地方以此核定各户的等级并载入簿册,这有利于保证赋役征发,也使得地方官吏不能“走弄出没”即随意征派和勒索,故C项正确;这不是对均田制度的重大调整,没有改变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这也不能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故A、B、D三项错误。
6.下表是根据唐朝杜佑编撰的《通典》整理的唐前中期户数、口数、纳税人口数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 )
唐历 | 公历 | 户数 | 口数 | 纳税人口数 |
玄宗天宝 十四载 | 755年 | 8 914 081 | 52 909 309 | 8 208 321 |
肃宗乾元三年 | 760年 | 1 933 134 | 14 619 587 | 2 370 799 |
A.土地制度的破坏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经济结构的巨变 D.征税标准的变化
[解析] 材料反映出唐代国家控制的户口数量骤减,且纳税人口数所占比例较低,虽然这其中有安史之乱及唐控制区域减少等因素影响,但主要原因却是国有土地减少,土地兼并盛行等使均田制遭到破坏,导致租庸调制无法再推行下去,故选A项;经济重心南移不一定会导致唐代中央政府所控制的户数、口数、纳税人口数发生如此巨变,排除B项;唐代前中期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并未发生巨变,排除C项;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征税标准由人头税为主过渡到以资产税为主,排除D项。
7.如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 B )
制度 | 征收方式 |
租庸调制 | 租:政府授田的男丁,每年须交纳粟二石 庸: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 调:每丁按照当地的出产,每年输纳绢二匹、绫二丈、绵三两 |
两税法 | 全国各地的人民,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 |
A.封建剥削减轻 B.货币经济发展
C.人身控制加强 D.实物地租消失
[解析] 根据材料“租庸调制”“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等信息可知,租庸调的赋税制度主要以收取实物为主,并且课税名目繁杂,而两税法以人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税额概以钱计,即收取货币为主,因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下由收取实物税为主到货币税为主的转变,体现了货币经济的发展现象,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没有体现封建剥削程度,无法得出封建剥削减轻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体现了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排除C项;两税法规定税额以钱计算,但不代表实物地租消失,排除D项。
8.780年,唐朝开始实行“居人之税”,即规定在纳税过程中不再区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现在居住地方为准登入户籍纳税。同时也不分贵贱和身份,每个人都要履行纳税义务。这一政策( D )
A.确保了税收公平
B.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体现了赋役制度的进步
[解析] 根据材料“唐朝”“规定在纳税过程中不再区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现在居住地方为准登入户籍纳税。同时也不分贵贱和身份,每个人都要履行纳税义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这一政策打破了征税对象的地域、身份限制,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体现了赋役制度的进步,故D项正确;A项中“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化,且材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公平原则,排除;征税范围的扩大、征税名目简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负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加强了中央集权”的信息,C项错误。
9.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十分重视对户口的收集和整理,规定每10年全国清查一次户口,清查后的户口档案存放到南京玄武湖的黄册库。这一做法( C )
A.促进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B.有利于社会流动以及人口迁移
C.保证了赋役征调和国家机构的运转
D.反映出国家对地方治理的弱化
[解析] 据材料可知,通过清查户口,政府掌控了人口数量,这有利于赋役的征调和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户口的收集和整理”,未涉及土地制度,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下,政府重农抑商,清查户口其目的是保证政府税收,故不利于人口的社会流动,但对加强地方治理起到很大作用,排除B、D两项。
10.明朝万历年间,政府规定并广泛推行统一役法,把原来的里甲、均徭、杂役等项徭役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和力役,一律征银。从长期来看,政府这一举动( C )
A.彻底改变了明朝的货币体系
B.使其在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有利于中外商业贸易的发展
D.推动了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一条鞭法,这一赋税制度改革中,不再区别银差和力役,一律征银,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同时加速了白银货币化历程,有利于中外商业贸易的往来,C项正确;这一改革只是加速了白银货币化历程,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明朝的货币体系,排除A项;在赋税改革之前,中国在外贸中也处于出超地位,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排除D项。
11.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23年,清政府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清政府这些举措( B )
A.免除了农民的徭役负担
B.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C.旨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D.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将征收丁税的人数固定下来,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放松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B项正确;固定丁税数量并不是免除了农民的徭役负担,A项错误;清政府改革赋税制度的目的不是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C项错误;固定丁税数量,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并没有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D项错误。
12.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工部奏准:“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这一规定的主要历史影响是( D )
A.全国班匠的劳役为匠银所代替
B.明朝匠役制度开始衰落和瓦解
C.加速了明朝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D.为民营手工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允许工匠以银代役的做法,可以使各地工匠自由地从事某种手工业,这就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因为材料中明显规定有两种选择,工匠也可以依旧当班,排除;B项“开始”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表述夸大了这一规定的作用,排除。
13.定额租始于唐宋时期,清代时在江南地区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租佃形式。在定额租下,地主阶级的经营权甚至部分所有权向佃农转移,这成为宋以后封建租佃制最重要和最本质的进步。宋以后定额租的发展( A )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抑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导致土地兼并不断加剧
D.促使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定额租的发展,放松了封建土地对农民的束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定额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导致土地兼并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私有制,与定额租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定额租的发展与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没有必然因果联系,排除D项。
14.1928年7月25日,美国驻华公使马慕瑞与国民政府代表宋子文在北平正式发表,《中美关税条约》,规定:“历来中美两国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货物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各条款,应即撤销作废,而应适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这说明当时我国( B )
A.强化了关税制度法制化建设
B.关税自主权取得了进展
C.摆脱了关税的半殖民地性质
D.真正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在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的关税自主运动过程中,美国基本承认了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说明的是关税自主权取得了进展,B项正确;材料与关税制度法制化建设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C、D两项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均排除。
15.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除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外,新增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的专项附加扣除。根据材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C )
A.个人所得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
B.只要有收入,就须缴纳个人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
D.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和实施,反映出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C项正确;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的是增值税,不是个人所得税,A项错误;个税起征点为5 000元,只有超过5 000元的部分才缴纳个人所得税,B项错误;提高个税起征点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D项错误。
16.从1985年到1991年,根据各种情况变化,我国对税率进行了多次小范围的调整,先后调低了83种进口商品的税率,调高了14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新时期我国关税政策调整的突出特点是( D )
A.独立化自主化 B.服务于改革开放
C.规范化法制化 D.服务于经济发展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关税政策进行多次调整,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扩大,我国根据各种现实情况的需要调整关税政策,突出体现了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关税政策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没有体现独立化自主化、规范化法制化等特点,排除A、C两项;材料强调的是关税政策服务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同样是服务于经济发展,排除B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年,政务院发布了《税政实施要则》,其中就包含着具有个人所得税性质的存款利息所得税和薪给报酬所得税。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一税种最终于1959年停止征收。
1980年,国务院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征税对象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六类;免征额为800元;……1981年,全国职工的月平均工资只有64元。因此,……其实际纳税人人数很少,税源分散,收入甚微。
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前者是适应我国个体工商户迅速发展,并对其中的高收入者加以税收调节的产物;后者是防止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的重要制度构建。
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将原来按纳税人类型分设的各种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
2005年,国务院将个税免征额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并增加了有关高收入者必须办理纳税申报的规定。2007年,国务院将个税免征额提高到2000元。
2009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增加到3944亿元,逐步成为我国的第四大税种。
——据赵仁平《近现代中国个人
所得税功能的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这一主题,提炼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
观点:新中国的个税改革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个税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条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的个税制度重新确立。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个税制度愈发公平和完善;个税免征额的提高也彰显了国家的人文关怀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个税制度在增加税收、调节宏观经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总之,新中国的个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税收变化和所学知识可提炼出观点是新中国的个税改革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关于说明,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体制变化和税收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需要点出计划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等方面的变化和税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十八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48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十八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48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共6页。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十八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48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十八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48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共3页。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十八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48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十八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48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021海南]下表反映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