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中考生物二模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3年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中考生物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 家蚊将卵产于水面,两天内孵化成幼虫,幼虫又叫孑孓,生活在水中,以水中的藻类为食,孑孓发育为蛹后漂浮于水面,最后蛹表皮破裂,家蚊涎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家蚊在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B. 家蚊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C. 家蚊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D. 家蚊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
2. 如图,“发育中的胚胎”由鸟卵中的某结构发育而成,该结构是( )
A. 系带
B. 卵黄
C. 卵白
D. 胚盘
3. 一端连接着胎盘,一端连接着胎儿,在母体和胎儿之间运送物质的结构是( )
A. 卵巢 B. 输卵管 C. 脐带 D. 子宫
4. 猫的体细胞中有19对染色体(18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猫正常卵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 )
A. 18对+X B. 18对+XY C. 18条+X D. 18条+Y
5. 美国学者米勒等人所做的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的()
A. 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 B. 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
C. 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 D. 无机分子→有机小分子
6. 如图是未被破坏的地层示意图,图中两个地层中曾发掘出物种甲和物种乙的化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Ⅱ层中物种甲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短
B. 物种乙一定生活在水中
C. 在Ⅰ层内的物种一定都是低等生物
D. 在Ⅱ层内不可能有物种乙的化石
7. 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分析,动物的体色常与环境极为相似的原因是( )
A. 人工选择的结果 B. 自然选择的结果 C. 定向变异的结果 D. 环境影响的结果
8. 促使森林古猿转向地面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 为了躲避敌害 B. 为了扩大领地 C. 森林大量消失 D. 好奇心驱使
9. 古人类能够更好地交流与合作,是由于( )
A. 语言的产生 B. 工具的使用 C. 火的使用 D. 行走方式的改变
10. 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四个阶段中,最后一个阶段是( )
A. 智人 B. 直立人 C. 能人 D. 南方古猿
11. 《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下几根毛发,吹一下即可变出数只与他一样的猴子共同对抗敌人,无往而不胜。我们想要实现获得多只一样的动物,可以利用的现代生物技术是( )
A. 克隆技术 B. 转基因技术 C. 发酵技术 D. 组织培养技术
12. 转基因产品逐步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定向改良动植物品种
B. 转基因技术是基因工程的具体运用
C. 转基因技本一般用于不同种生物之间
D. 转基因生物所表现出来的新性状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13. 下列繁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
A. 组织培养 B. 动物克隆 C. 水稻播种 D. 月季扦插
14. 自然界中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影响鲫鱼生活的生物因素的是( )
A. 水分 B. 阳光 C. 温度 D. 水藻
15. 秋天,银杏树叶的颜色在5℃左右开始变化,温度越低变黄越快,影响银杏叶变黄的因素主要是( )
A. 湿度 B. 温度 C. 阳光 D. 土壤
16. 紫茎泽兰被引入我国南方地区后迅速蔓延,使得当地的其他野生植物纷纷绝迹。紫茎泽兰与当地野生植物间的关系是( )
A. 竞争 B. 捕食 C. 寄生 D. 合作
17. 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属于生物防治的是( )
A. 用寄生蜂防治美国白蛾 B. 用农药杀灭农业害虫
C. 用青蛙消灭害虫 D. 用麻雀控制蝗虫数量
18. 仙人掌植物体呈多汁肉质,能储藏水分,叶片呈针状,能防止水分蒸发。依据以上特征可判断仙人掌适宜生活在( )
A. 沙漠 B. 水中 C. 北极 D. 热带雨林
19. 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我国森林面积增加到34.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至24.02%,不仅改善了空气质量,美化了环境,还增加了降水量。这说明( )
A. 环境影响生物 B. 生物影响环境 C. 生物适应环境 D. 环境适应生物
20. 百灵鸟借助保护色可以避免肉食鸟类的攻击,但常常被嗅觉发达的狐所食。这说明(( )
A. 适应具有普遍性 B. 适应具有遗传性 C. 适应具有绝对性 D. 适应具有相对性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8.0分)
21. 蟹瓜兰是一种观赏植物,常见载培品种有大红、粉红、杏黄和纯白色。蟹爪兰的叶道化,有扁平的叶状变态茎,茎节间相连状如螃蟹爪,因此得名蟹爪兰。
(1)图甲为蟹爪兰的花,雄蕊位于柱头下方,且始终紧贴在花柱外侧。②上的花粉落到① ______ 上,完成传粉和受精,子房内的多粒 ______ 发育成种子。
(2)蟹瓜兰写利用嫁接的方式进行繁殖,如图乙所示,作为接穗的是 ______ (填字母),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______ 生殖,其产生的后代能保持 ______ (选填“母体”或“双亲”)的遗传特性。
22. 研究人员用圆粒和皱粒豌豆种子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表,进一步研究发现豌豆种子皱粒形成的原因如图所示。
组别 | 亲代 | 子一代 |
甲 | 圆粒×皱粒 | 圆粒396株,皱粒411株 |
乙 | 圆粒×圆粒 | 圆粒594株,皱粒202株 |
丙 | 圆粒×皱粒 | 圆粒797株,皱粒0株 |
(1)据表分析可知豌豆皱粒是 ______ (选填“显性”或“隐性”)性状。若用A、a表示控制种子形状的基因,则甲组亲代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是 ______ 。
(2)结合丙组亲代和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可分析得出丙组子一代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是 ______ 。
(3)图中特定基因的改变使种子内 ______ 的含量下降,导致种子成熟后大量失水,种子皱缩,这一事实说明 ______ 控制生物性状。
23. 如图是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骨骼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化石、基因、解剖学等多项证据可知,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______ 。
(2)从全身骨骼来看,现代类人猿的上肢明显比下肢 ______ (选填“长”或“短”),人类则相反。从头骨来看,人类的脑容量更 ______ ,这说明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大脑在不断进化,逐渐发达。
(3)从行走方式来看,现代类人猿主要为四肢着地行走,而人类为 ______ 。这样的改变使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更加适应陆地生活。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24. 自从学习了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后,小林就开始养蚕。他发现蚕所结的茧有时会出现薄厚不均的情况,他查阅资料得知这样的茧叫“薄头茧”,会影响蚕茧的出丝率。为了探究形成“薄头茧”的原因,小林和同学们将300只同一品种、大小相似的健康蚕宝宝随机平均分为六组,进行了两次平行实验,每次实验用三组进行。除光线外,其他实验条件均保持一致,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处理 | 光线明亮而不均匀 | 光线明亮而均匀 | 光线暗而均匀 |
第一次实验分组 |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薄头茧”所占百分比 | 15.48% | 7.5% | 4.92% |
第二次实验分组 | 第四组 | 第五组 | 第六组 |
“薄头茧”所占百分比 | 17.17% | 8.85% | 4.50% |
平均发生率 | 16.33% | 8.18% | 4.71% |
(1)分析以上实验,第一组与第二组对照,变量是 ______ ;第二组与第三组对照,变量是 ______ 。
(2)实验所选蚕宝宝的品种、大小相似的目的是 ______ 。
(3)同学们进行了两次平行实验,实验结果取平均值的意义是 ______ 。
(4)该实验体现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______ 。
(5)根据实验结果,你认为应如何降低“薄头茧”的发生率?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家蚊属于昆虫,体表有外骨骼,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A正确。
BC、家蚊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B错误;C正确。
D、家蚊生殖方式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属于有性生殖,D正确。
故选:B。
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而不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受精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
掌握昆虫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答案】D
【解析】解:胚盘是卵黄表面中央一盘状小白点,含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部位。未受精的卵,胚盘色浅而小;已受精的卵的胚盘色浓而略大,这是因为胚胎发育已经开始。因此,鸟卵中能发育为雏鸟的结构是胚盘,胚盘是鸟卵中最重要的部分。
故选:D。
鸟卵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卵壳、卵壳膜、气室、系带、卵白、卵黄膜、卵黄、胚盘等。
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鸟卵的结构和功能。
3.【答案】C
【解析】解:脐带是连接胎儿和胎盘的生命之桥,一端连着胎儿腹壁(就是以后的肚脐),另一端连着胎盘。如果把胎盘比作一把雨伞的话,脐带就是伞把。足月胎儿的脐带长约45~55厘米,直径2厘米,表面被覆羊膜,中间有胶状结缔组织充填,保护着脐带里的血管。脐带从胎盘那里获取氧气和营养物质供给胎儿,并将胎儿排泄的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等送到胎盘。
故选:C。
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的血液中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到母体血液里,再由母体排出体外。
解答此题需要掌握脐带的功能。
4.【答案】C
【解析】解:猫的性别决定方式和人相同,因此雄猫的性染色体是XY,雌猫的性染色体是XX。猫体细胞中有19对染色体,其中有18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雄猫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18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18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的精子。雌猫则只产一种含18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的卵细胞。因此,雌猫正常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18条常染色体+X。
故选:C。
人的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其中有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第23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猫的性染色体的组成。
5.【答案】D
【解析】解:米勒的实验装置如下图:
米勒的实验如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气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选:D。
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米勒的实验及结论的内容在考试中经常考到,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可结合米勒的实验装置图,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6.【答案】A
【解析】解:A、物种甲形成的时间比物种乙要晚,与物种甲相比,物种乙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更长,物种甲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短,正确。
B、物种乙生活的年代距今比物种甲更长,因此物种乙的结构可能比物种甲的结构简单,但不一定都是生活在水中,错误。
C、在Ⅰ层内的物种比Ⅱ层内物种结构简单,但它们不一定都是低等生物,C错误。
D、物种乙生活的年代距今比物种甲更长,物种甲的化石形成较晚,因此在Ⅱ层内可能找到物种乙的化石,D错误。
故选:A。
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
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和生物的进化相一致即平行关系。
7.【答案】B
【解析】解:达尔文认为,生物的繁殖过度引起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动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相似,是环境对动物进行长期选择的结果。
故选:B。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按照达尔文的观点,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环境对动物选择的结果。
8.【答案】C
【解析】解: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等环境条件的改变,不得不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火的使用——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
了解人类的起源,明确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是由于森林大量消失等环境条件的改变。
9.【答案】A
【解析】解:在距今约1000万年~2 000万年前,古猿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里,像现在的黑猩猩那样,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生活。后来随着气候转变,大片的森林变成了稀疏草原,使古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古猿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差异,从而产生了分化。大部分古猿灭绝了;有一部分古猿从森林边缘退向深处,继续过着树栖生活,逐渐演化成了现代的类人猿;有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生活,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逐渐能够直立行走,一代一代地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上肢解放出来,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能使用和制造工具。久而久之,人类祖先的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他们用火烤制食物,从而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大脑的发育,大脑越来越发达。由于制造和使用工具,使古人类的大脑更加发达,四肢更加灵活。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还产生了语言和意识,语言的产生能够使古人类更好地交流与合作,就这样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古猿逐渐进化成人类。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火的使用——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火、工具的使用、直立行走和语言的产生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对于古人类的交流与合作,语言的使用功不可没。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人类进化经历了哪些历程。
10.【答案】A
【解析】解:人类进化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的阶段。①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工具,不能制造工具,是已经发现最早阶段的原始人类;②能人会制造简单的工具,主要是石器;③直立人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④智人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
故选:A。
从猿到人的进化:由于地质环境的变化,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下地生活,这部分古猿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后来的古人类能够使用工具,这相当于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大大增强。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逐渐的进化成现代人。
掌握人类进化发展的阶段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A
【解析】解:克隆技术是人工操作动物进行无性繁殖的技术,克隆后代与亲代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成,因此我们想要实现获得多只一样的动物,可以利用的现代生物技术是克隆技术。
故选:A。
克隆技术是一门进行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生物技术。
解答此题要掌握克隆技术的特点。
12.【答案】D
【解析】解:A、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定向改良动植物品种,这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之一,A正确。
B、转基因技术的操作对象是生物体基因,是基因工程的具体运用,B正确。
C、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项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所以,转基因技术在不同生物个体之间产生,C正确。
D、转基因生物所表现出来的新性状能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变异,D错误。
故选:D。
基因控制性状,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项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转基因技术原理和应用,理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13.【答案】C
【解析】解:ABD、组织培养、动物克隆、月季扦插都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ABD不符合题意。
C、种子的主要结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因此水稻播种种子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C符合题意。
故选:C。
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根本区别是产生新个体的过程中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14.【答案】D
【解析】解:ABC、水分、阳光、温度都是非生物,因此都属于影响鲫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不是生物因素,ABC不符合题意。
D、水藻是生物,水藻是鲫鱼的食物,因此水藻是影响该鲫鱼生活的生物因素,D符合题意。
故选:D。
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5.【答案】B
【解析】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银杏树叶子变化在零上5℃左右开始变化剧烈,温度越低变化越快,甚至有时银杏叶会一夜变黄。所以,影响银杏叶片变黄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故选:B。
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掌握环境因素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16.【答案】A
【解析】解:紫茎泽兰与当地野生植物相互争夺阳光、水等,因此紫茎泽兰与当地野生植物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故选:A。
(1)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细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二者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种现象叫共生。
(3)寄生从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取营养维持生活的方式,对寄主造成伤害。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掌握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7.【答案】B
【解析】解:“用寄生蜂防治美国白蛾”“用青蛙消灭害虫”“用麻雀控制蝗虫数量”都是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属于生物防治,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而用农药杀灭农业害虫属于化学防治,会污染环境。
故选:B。
生物防治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如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
掌握生物防治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18.【答案】A
【解析】解:非生物因素水分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因此适于生活在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
故选:A。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2)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9.【答案】B
【解析】解:判断属于生物与环境的哪种关系的方法是根据影响结果而定。生物适应环境:一般是生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或生活方式,如鸟有翅膀,鱼有鳍,青蛙冬眠等。环境影响生物:指由于环境改变使生物受到影响,如南方植物种到北方后,水果味道发生改变。生物影响环境:指由于生物的生活使得环境发生变化,如种树可以产生阴凉环境。我国森林面积增加到34.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至24.02%,不仅改善了空气质量,美化了环境,还增加了降水量,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故选:B。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涵三个方面:环境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是结合具有的实例分清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影响结果。
20.【答案】D
【解析】解: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当环境发生巨变时有些生物因不适应环境而死亡,如鱼有鳃适应水中生活,但是当水葫芦疯长时一些鱼就会死亡是因为不在适应这里的环境了。具有保护色的百灵鸟,可以避免肉食类鸟类的攻击,但容易被嗅觉灵敏的狐捕食,这说明了生物适应环境是相对的。
故选:D。
适者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鸟有翼适应空中飞行生活,蝗虫有外骨骼适应干旱的陆生环境。所以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21.【答案】柱头 胚珠 A 无性 母体
【解析】解:(1)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花药中有花粉,花药成熟以后,花粉从花药中散出落到雌蕊②柱头上,完成传粉和受精作用。受精作用完成后,花萼、花瓣、柱头、花柱等结构都逐渐凋落,只有子房继续发育,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
(2)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其中,接上去的芽或枝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因此嫁接植株A称为接穗。嫁接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故答案为:(1)柱头;胚珠
(2)A;无性;母体
(1)传粉和受精后,子房的发育过程:
(2)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图中①花药、②柱头、A接穗、B砧木。
解答此题需要掌握植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相关知识。
22.【答案】隐性 Aa Aa 支链淀粉 基因
【解析】解:(1)根据乙组可知,亲本圆粒×圆粒,子代性状出现了皱粒,表明皱粒是隐性性状,圆粒是显性性状。“若用A、a来表示控制这一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性状的基因”,甲组亲代圆粒×皱粒,子代圆粒:皱粒═396:411≈1:1,所以甲组控制亲代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是Aa,控制亲代皱粒的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2)丙组亲代圆粒×皱粒,子代全为圆粒,则丙组亲本圆粒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皱粒的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解如图:
因此丙组子一代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是Aa。
(3)根据图中信息得出,特定基因的改变使种子内的支链淀粉的含量下降,导致种子成熟后大量失水,种子皱缩,这一事实说明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故答案为:
(1)隐性;Aa
(2)Aa
(3)支链淀粉;基因
(1)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及其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23.【答案】森林古猿 长 大 直立行走
【解析】解:(1)从化石、基因、解剖学等多项证据可知,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
(2)从图中骨骼看,类人猿的上肢明显比下肢长,而人的上肢短、下肢长。从头骨看,人类的脑容量比类人猿的大,这说明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大脑在不断进化,逐渐发达。
(3)从图中的行走方式看,类人猿的行走为四肢着地行走,而人类为直立行走。在人类进化中,人类的行走方式最大的生存价值在于前肢被解放,能用树枝、石块等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变得灵巧。
故答案为:
(1)森林古猿。
(2)长;大。
(3)直立行走。
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类人猿和人类的区别,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注意掌握。
24.【答案】光线的均匀程度 光照强度 控制单一变量 减小实验误差 环境影响生物 将家蚕放在光线暗而均匀的环境中饲养
【解析】解:(1)由表格可知,第一组和第二组都是光线明亮,不同点是光线的均匀程度,因此变量是光线的均匀程度。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不同点是光线明亮和光线暗,因此变量是光照强度。
(2)对照实验的原则是变量要唯一,因此实验所选蚕宝宝的品种、大小相似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3)只进行一次实验,所得结果误差会很大,进行两次实验求平均值,会使实验误差减小,更接近真实情况。
(4)本实验证明了光线会影响“薄头茧”的形成,因此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5)从表中可看出,在光线暗而均匀的条件下,“薄头茧”所占百分比和平均发生率均最低,因此家蚕结茧时可采用暗而均匀的光线可提高蚕茧的质量。
故答案为:
(1)光线的均匀程度;光照强度
(2)控制单一变量
(3)减小实验误差
(4)环境影响生物
(5)将家蚕放在光线暗而均匀的环境中饲养。
(1)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这一不同条件就是唯一实验变量。
掌握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是解题的关键。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生态系统是,胎儿的性别决定是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