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23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24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26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七名篇名句默写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27复习任务群四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八语言文字运用分点突破一正确使用词语第1课时正确运用成语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27复习任务群四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八语言文字运用分点突破一正确使用词语第2课时辨析近义实词虚词本 试卷 1 次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25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展开练案[25]复习任务群三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分点突破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第1题。
出嘉峪关感赋①(其三)
林则徐
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
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燕碛②入遥天。
威宣贰负陈尸③后,疆拓匈奴断臂④前。
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
【注】 ①林则徐在1840年9月被革职问罪,充军伊犁,1842年10月抵达嘉峪关。嘉峪关为长城西端防守要塞,也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②燕碛:代指关外西域之地。③贰负陈尸:贰负是古代神话中大逆不道的神,人面蛇身,因杀了自己的同类,受到黄帝惩罚,变成干尸。④匈奴断臂:汉武帝采用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计划,统一了西域。
1.本诗题为“出嘉峪关感赋”,诗中表达了哪些“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6分)
答:示例:①抒发深沉悠远的家国情怀:他驻足嘉峪关,抚今追昔,深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而担忧。②礼赞华夏文明的悠久:他借用贰负作恶被诛的典故,歌颂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③缅怀汉武大帝的丰功伟绩:他引经据典,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④表达对国家中兴的殷切期待:他借古抒怀,期盼道光皇帝能振作精神,励精图治,重振国威。(答对三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2题。
南 池①
陆 游
二月莺花满阆中,城南搔首立衰翁。
数茎白发愁无那,万顷苍池事已空。
陂复岂惟民食足,渠成终助霸图雄。
眼前碌碌谁知此,漫走丛祠②乞岁丰。
【注】 ①南池:故址在四川阆中县南,自汉代以来有灌溉之利,唐以后废毁。②祠:池上之汉高帝庙。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示例:①尾联以白描手法,写当时那些平庸的官吏,不去修复南池,却徒然地到汉高帝庙祈求年丰的情景。②表达了对平庸官吏的讽刺与批判。南池有灌溉之利,有助于民食充足和国家强盛,而平庸的官吏却只会乞求庇护。③展现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作者虽然身体衰老,身无官职,却依然心忧民生,心怀社稷。
【解析】 “眼前碌碌谁知此,漫走丛祠乞岁丰”意思是:眼前这些碌碌无为的官员谁知道南池“陂复岂惟民食足,渠成终助霸图雄”的功能呢?只要南池恢复(陂复),哪里只是能让百姓丰衣足食,更能够帮助国家建立起更稳固的统治,可这些官员没有长远的眼光,却只知道去祠堂中乞求丰收,讽刺了庸碌无为的官员。作者既然在讽刺官员,其实也就侧面反映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尽管他已是一“衰翁”,有“数茎白发”,但他始终牵挂着国家社稷,为南池的干涸而“愁”,为官员的庸碌无为、不干实事而着急心痛,能看出“南池”的真正功用等,既反映出他与一般官员的不同,又体现出他操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3题。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①
陈师道②
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河山自一方。
小市③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注】 ①寇十一:即寇国宝,从陈师道学。白门,徐州城门名。②陈师道:北宋诗人,元祐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曾任徐州教授。本诗作于元符三年春天,宋哲宗死,徽宗即位,之前反对变法、遭严酷打击的元祐党旧臣逐渐被召回。③小市:徐州地名。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示例:①诗人登楼观览的轻松愉快之情。前两联写诗人登上城门饱览山河风光,直到小市张灯才萌生归意,意兴盎然,轻松愉悦。②政局变化、旧友回乡的欣慰喜悦之情。颈联写元祐旧臣喜逢新政被召回,被流放贬谪的朋友终于能重回故乡,诗人为此感到喜悦。③想要归隐江湖又不甘心退出仕途的矛盾心情。尾联写明知自己与富贵无缘,却又不能忘怀功名,难以自由自在归隐江湖。
【解析】 本诗首联两句写登楼所见的美好景色,重楼高耸,山河壮丽。颔联两句洒脱轻松,因看到小市上灯,诗人才萌生归意,可见其游兴之浓;乘着和煦的春风回到家门,然而诗人的意兴仍然未尽。颈联两句道出了诗人轻松心情的由来,因朝廷有重新起用旧臣的趋势,所以庆幸,语中带着喜悦和希望,但“白首”二字却包蕴着无限感慨,暗示出政治上派别斗争之漫长和严酷。尾联两句表达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流露出既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又留恋仕途的矛盾心情。
(2023·湖北重点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4题。
北 渚
陆 游
北渚露浓苹叶老,南塘雨过藕花稀。
新秋渐近蝉更急,残日已沉鸦未归。
铜镜面颜无药驻,玉关勋业与心违。
一蓑一笠生涯在,且醉苍苔旧钓矶。
4.尾联中的“醉”字,写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原因是什么?(6分)
答:示例:“醉”字写出诗人披蓑戴笠、醉中钓鱼以消除苦闷的生活状态。原因有二:①时光易逝,诗人面对镜中衰老的容颜感叹无药可驻;②壮志难酬,诗人期望边塞建功,但事与愿违。
【解析】 首句承题,北渚即北面的水涯,南塘即南边的池塘,这里指作者的家乡。新秋渐近,露水浓重,苹叶枯老,一场雨过,藕花变稀。颔联写蝉生命不久于世,叫声凄凉而急促;残日西沉,乌鸦尚未归巢,画面暗淡。颈联写诗人对镜自照,发现容颜已衰老,想到青春已逝,无药可驻,感慨时光易逝。诗人期望上战场杀敌、收复失地、立功边塞,但壮志难酬,心中愤懑。尾联写诗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在醉中钓鱼。一个“且”字突出了作者的苦闷,作者内心的痛苦无法消除,只得暂且借酒消愁,可是愁绪仍然无法排遣,“醉”字表明一蓑一笠式的闲适生活并不是作者想要的,醉中钓鱼颇具深意,也让人联想姜太公钓鱼的典故,焉知作者不是渴望重用呢?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5题。
感 愤
王 令①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③太平。
狂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 ①王令:北宋诗人,其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②蜺:古同“霓”,虹的一种。玉蜺,指白虹。③却:此处指“返回”。④去:作“来”讲。⑤浑:简直。
5.诗题为“感愤”,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抒发了哪些情感?(6分)
答:示例:①生不逢时、处境艰难、怀才不遇的愤激;②不甘命运、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③对自己过人才学、过人抱负的自信;④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万古留名的人生追求。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从诗歌首联第一句及注释可以看出诗人的不如意,而这种不如意关键就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颔联,诗人没有因为不如意就放弃,因此可以看出他自强不息的壮怀;颈联,通过“夸俗句”和“过人声”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过人才华的自信;尾联则表达诗人报效国家、万古留名的人生追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6题。
夜泊牛口[注](节选)
苏 轼
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
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
谁知深山子,甘与麋鹿友。
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
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
【注】 牛口:地名,今在湖北秭归县西北,嘉祐四年,苏轼与父亲苏洵、胞弟苏辙赴京师途中在此投宿。
6.苏辙在同名诗作中写道“安知城市欢,守此田野趣。只应长冻饥,寒暑不能苦”。苏辙和苏轼看待牛口百姓生活方式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示例:①在苏轼笔下,牛口百姓虽身处偏僻之地,但富有生机,呈现了清贫恬静的田园生活氛围,表现出苏轼对牛口百姓陶然自足的生活方式的羡慕之情;②在苏辙笔下,牛口百姓无知无欲,过着挨饿受冻、困苦不堪的生活,显得穷愁凄苦,表现出苏辙对民生疾苦的悲悯同情。
二、综合练习
(2023·潍坊10月阶段性抽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水调歌头·送太守王秉①
辛弃疾
酒罢且勿起,重挽使君须②。一身都是和气,别去意何如?我辈情钟休问,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
望清阙,左黄阁③,右紫枢④。东风桃李陌上,下马拜除书。屈指吾生余几,多病妨人痛饮,此事正愁余。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
【注】 ①本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为送别被贬为泾原路(今宁夏一带)都监的信州(今江西上饶)太守王秉所作。②挽须:出自苏轼赠王庆源诗“时有野人来挽须”,称赞王庆源不摆做官的威仪。③黄阁:中书门下省。④紫枢:枢密院,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上阕从别宴写到田头,从作者写到父老,着意表现了王秉虽身为太守,但和善宽厚、仁德亲民的形象。
B.上阕后两句取义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对王秉受众人拥戴原因的颇具理性的概括。
C.下阕写别后场景,尾句中“雁”与范仲淹《渔家傲》“衡阳雁去无留意”中“雁”传达的情感相同。
D.全词运用了侧面烘托、用典、直抒胸臆等手法,使作品既具有质朴通俗之效,又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解析】 C.“传达的情感相同”错,“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是希望王秉走后多多联系,鸿雁寄书,盼得佳音。“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意思是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渲染了塞外凄凉的氛围,表达了悲凉的情感。
8.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示例:①祝愿友人重新得到朝廷重用,劝勉友人对未来仕途充满信心。②年老多病而不能施展才华抱负的伤感。③对友人的牵挂和思念之情。
【解析】 “望清阙,左黄阁,右紫枢”,远望清冷的城郭,左边是淡黄的阁楼,右边是深紫的门枢,非常高雅壮观,这是祝愿友人重新得到朝廷重用,劝勉友人对未来仕途充满信心。“屈指吾生余几,多病妨人痛饮,此事正愁余”,屈指算来,我这辈子余日不多,很多亲朋好友诟病我好饮酒的习惯,这个事好让人生愁啊,就这么个爱好了。表达作者年老多病而不能施展才华抱负的伤感。“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是希望王秉走后多多联系,鸿雁寄书,盼得佳音。表达对友人的牵挂和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送崔判官使太原①
武元衡
劳君车马此逡巡,我与刘君②本世亲。
两地山河分节制,十年京洛共风尘。
笙歌几处胡天月,罗绮长留蜀国春。
报主由来须尽敌③,相期万里宝刀新。
【注】 ①崔判官,武元衡任剑南节度使时的蜀中幕僚,共事多年,辞职欲回太原。武元衡写此诗一方面是为其送别,一方面是为其举荐。②刘君:太原节度使。③尽敌:全歼敌军。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武元衡称属下崔判官为“君”,且用一“劳”字,尽显其礼贤下士的谦恭态度。
B.“两地”句写作者与刘君一在剑南,一在河东,相距遥远,分别节制着两地山河。
C.“十年”表现共事之久,“共风尘”则传达出风雨同舟之情,颇有动人的力量。
D.颈联分写作者和崔判官的别后生活,出句推测对方情况,对句叙述自己的生活。
【解析】 D.“颈联分写作者和崔判官的别后生活”错,从诗的内容看,颈联是承颔联而来,颔联写的是作者与刘君,则颈联写的也是作者与刘君,因此,颈联上句写的是刘君的生活而非崔判官的生活。
10.前人认为尾联是作者与刘君、崔判官二人的共勉,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答:示例一:尾联确实是作者与二人的共勉:尾联表达了双方都要保持昂扬的奋斗精神、杀敌报国的情怀。理由:①这首诗是武元衡用于赠别崔判官的,则尾联自然是对其到达太原后的勉励。②本诗从第二句到第六句,都在写作者与刘君的关系,则向刘君荐举崔判官的意思十分明显,刘君读到此诗是意料中事,因此,尾联也可以看作是作者与刘君的共勉。
示例二:尾联并非是作者与二人的共勉,而是与崔判官的共勉;尾联表达了双方都要保持昂扬的奋斗精神、杀敌报国的情怀,理由:①这首诗是武元衡用于赠别崔判官的,则尾联自然是对其到达太原后的勉励。②虽然本诗从第二句到第六句,都在写作者与刘君的关系,但这只是作者对可能到刘君处求职的崔判官的安慰,诗不是给刘君看的,所以不是作者与刘君的共勉。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对于“前人认为尾联是作者与刘君、崔判官二人的共勉”这一观点,既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
若答同意这一观点,那么可以从题目“送崔判官使太原”“我与刘君本世亲”和注释“武元衡写此诗一方面是为其送别,一方面是为其举荐”可以看出,这首诗是送给崔判官的,和“崔判官”共勉是理所当然的;又本诗的写作目的既是送别,又是举荐,那么把崔判官举荐给“刘君”,肯定也是把这首诗给刘君读的,那么,诗中也与刘君共勉;“报主由来须尽敌,相期万里宝刀新”,是期望崔判官到达太原后“报主”“尽敌”,是对崔判官的一种勉励。
若答不同意,“报主由来须尽敌,相期万里宝刀新”,是期望崔判官到达太原后“报主”“尽敌”,是对崔判官的一种勉励,可以说这是作者与崔判官共勉之句;看题目“送崔判官使太原”,这首诗是送给崔判官的,目的是赠别勉励,自然全诗是与所送对象崔判官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虽然写到了“我与刘君本世亲”“十年京洛共风尘”,但是,作为赠别,崔判官会去刘君处求职,但并不一定会让刘君看到此诗,故作者这是和崔判官的共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送薛居士和州读书
严 维
孤云独鹤共悠悠,万卷经书一叶舟。
楚地巢城民舍少,烟村社树鹭湖秋。
蒿莱织妾晨炊黍,隅落耕童夕放牛。
年少不应辞苦节,诸生若遇亦封侯。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以“孤”饰云,以“独”饰鹤,表面写物,实是写人,表现人的孤单。
B.第二句写薛居士前往和州,“万卷”与“一叶”对比,意在突出船只之少。
C.颔联写薛居士读书之地和州的环境:正值秋季,人烟稀少,雾笼村庄。
D.颈联是对薛居士到和州后生活状况的想象,表现出乡间生活的特点。
【解析】 B.“意在突出船只之少”错误,一叶小舟上带着万卷经书,意在突出薛居士带书之多。
12.诗歌的尾联有什么含意?在全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示例:含意:①年轻的读书人一定要不畏艰苦,努力读书上进,将来若有机会也能够建功立业;②它是作者对薛居士读书的勉励,希望他不怕吃苦,最终功成名就。
作用:照应题目的“读书”,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对薛居士的勉励。(意思对即可。)
【解析】 含意:尾联“年少不应辞苦节,诸生若遇亦封侯”意思是年轻人应该不畏惧辛苦,努力读书,有知识学问的学生会有显赫功名的那一天!作者送薛居士前往和州读书,和州“楚地巢城民舍少,烟村社树鹭湖秋”,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偏僻村庄,所以作者以此勉励薛居士要认真努力读书,希望他不怕吃苦,最终功成名就。作用:内容上,这是一首劝学诗,这一联作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薛居士前往和州读书的勉励之情;结构上,照应标题“送薛居士和州读书”,卒章显志。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复习任务五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复习任务五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24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24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专项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23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23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二鉴赏诗歌的语言,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专项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