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人教A版 (2019)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A版 (2019)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新知探究,归纳小结,布置作业,目标检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习题课》教学设计 1.复习函数的概念以及构成函数的要素,能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能用分段函数正确表示一些相关的函数问题,构建函数性质的概念及其表示的知识结构.2.能应用函数与方程、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的思想进行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提升数学抽象、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素养.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概念,结合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掌握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教学难点:在具体的问题中,如何抓住条件,解决问题.用软件制作动画;PPT课件.一、复习导入问题1:请同学们浏览第3.1节(课本P60~P71)的内容,你能梳理一下本小节的学习过程吗?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阅读思考,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预设的答案:答案如图1.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学习内容,构建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的知识结构.引语:函数是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主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夯实与之相关的基本概念.(板书: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习题课)二、新知探究 1.函数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例1 (习题3.1 P72第1题)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f(x)=;(2)f(x)=;(3)f(x)=;(4)f(x)=.师生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求定义域的一般步骤,然后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点评.追问:求解函数定义域的一般步骤是什么?(第一步:根据解析式有意义转化成不等式;第二步: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求得原来函数的定义域.)预设的答案:(1)要使该函数有意义,则需x-4≠0.解得:x≠4.所以函数f(x)的定义域为(-∞,4)∪(4,+∞).(2)要使该函数有意义,则需x2≥0.解得:x∈R.所以函数f(x)的定义域为R.(3)要使该函数有意义,则需x2-3x+2≠0.解得:x≠1且x≠2.所以函数f(x)的定义域为 {x|x≠1且x≠2}.(4)要使该函数有意义,则需.解得:.所以函数f(x)的定义域为(-∞,1)∪(1,4].设计意图:例1借助求解函数的定义域,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训练学生运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进行运算求解的能力.例2 (习题3.1 P72第2题)下列哪一组中的函数f(x)与g(x)是同一个函数?(1)f(x)=x-1,g(x)= -1;(2)f(x)=x2,g(x)=()4;(3)f(x)=x2,g(x)=.追问: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的一般的步骤是什么?(第一步,求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第二步,判断定义域是否相同.若否,则不是相等函数,结束判断;若是,则进行第三步.第三步,化简两个函数的解析式,若解析式也相同,则为相等函数;若解析式不相同,则不是相等函数.)师生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判断函数是否相等的一般步骤,然后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点评.预设的答案:第(3)组中,二者的定义域均为R,且=x2,因此解析式也相同,所以f(x)=x2与g(x)=是同一个函数.第(1)组中,f(x)=x-1的定义域为R,g(x)=-1的定义域为{x|x≠0},定义域不同,所以不是同一个函数.第(2)组中,f(x)=x2的定义域为R,g(x)=()4的定义域为{x|x≥0},定义域不同,所以不是同一个函数.设计意图:例2借助判断函数是否相等,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训练学生运用化归与转化的思想进行运算求解的能力.例3 (习题3.1P74第16题)给定数集A=R,B=(-∞,0],方程u2+2v=0,①(1)任给u∈A,对应关系f使方程①的解v与u对应,判断v=f(u)是否为函数并说明理由;(2)任给v∈B,对应关系g使方程①的解v与u对应,判断u=g(v)是否为函数并说明理由.追问1:判断某个给定的对应关系是否函数的依据是什么?(函数的概念,具体内容是:对于数集A中的任意一个数x,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师生活动:老师引导学生寻找判断的依据,学生应用函数的概念独立判断,老师点评.预设答案:(1)根据u2+2v=0,可得v=-,任给u∈A,根据对应关系v=-,在数集B中都能找到唯一的元素v=-与之对应,所以是函数.(2)根据u2+2v=0,可得u=±,任给v∈B且v≠0,根据对应关系u=±,在数集A中都能找到两个元素u=±与之对应,所以不是函数.追问2:结合v=f(u)和u=g(v)的图象验证你的判断,其中v=f(u)和u=g(v)的图象分别如图2和图3.(根据图4,在横轴上任取一点u=u0,过该点作横轴的垂线,与曲线有且仅有一个交点(u0,v0),即对于任意的u0∈R,按照对应关系①有唯一的v0与之对应,所以v=f(u)是函数.根据图5,在横轴负半轴上任取一点v=v0,过该点作横轴的垂线,与曲线有两个交点(v0,u0)、(v0,-u0),即对于任意的v0∈(-∞,0),按照对应关系①有两个值与之对应,所以u=g(v)不是函数.)追问3:根据方程u2+2v=0,写出一个对应关系h使它成为u关于v的函数.(u=-或u=.)设计意图:通过例3对函数概念进行辨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函数的概念,感受函数对应关系的多样性.2.求函数的解析式例4 (1)已知f(x)是二次函数,且满足f(0)=1,f(x+1)-f(x)=2x,求f(x)的解析式;(2)已知f(x+1)=x2-3x+2,求f(x);(3)已知函数f(x)对于任意的x都有f(x)+2f(-x)=3x-2,求f(x).师生活动:第(1)小题大部分学生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其它两个小题需要老师合理的引导、讲解、示范以及学生的模仿练习完成.预设答案:(1)由f(x)是二次函数,设f(x)=ax2+bx+c(a≠0),由f(0)=1,得c=1,则f(x+1)-f(x)=a(x+1)2+b(x+1)+1-(ax2+bx+1)=2ax+a+b=2x这个式子对于任意x∈R均成立,所以2a=2,a+b=0,可得a=1,b=-1,解析式为f(x)=x2-x+1.(2)方法一:令x+1=t,则x=t-1.将x=t-1代入f(x+1)=x2-3x+2,得f(t)=(t-1)2-3(t-1)+2=t2-5t+6,则解析式为f(x)=x2-5x+6.方法二:x2-3x+2=(x+1)2-2x-1-3x+2=(x+1)2-5x+1=(x+1)2-5(x+1)+5+1=(x+1)2-5(x+1)+6,即f(x+1)=(x+1)2-5(x+1)+6,则解析式为f(x)=x2-5x+6.(3)因为对于任意的x都有f(x)+2f(-x)=3x-2 ……②,所以f(-x)+2f(-(-x))=3×(-x)-2,即2f(x)+f(-x)=-3x-2 ……③,2×③-②得:3f(x)=-9x-2,则解析式为f(x)=-3x-.教师点拨:第(1)题中的方法叫待定系数法,适用于当函数类型给定,且函数某些性质已知时求函数解析式的题型.第(2)题中的方法一叫换元法,适用于已知函数f(g(x))的表达式,求f(x)的解析式的题型.具体步骤为:令g(x)=t,并反解出x,然后x把代入f(g(x))中,求出f(t),从而求出f(x);第(2)题中的方法二叫凑配法,适用于已知函数f(g(x))的解析式,且f(g(x))的表达式可变形为关于g(x)的形式,从而将式子两端的g(x)看成一个整体代换为函数的自变量,从而求出f(x);在这两种方法中,都要注意函数的定义域,方法一中函数的定义域为新元t的取值范围;方法二中函数的定义域为g(x)的值域.第(3)题中的方法叫方程组法,适用于当函数f(x)满足形如af(x)+bf(-x)=g(x)(a≠b且ab≠0)或af(x)+bf()=g(x)(a≠b且ab≠0)等关系时,我们可以用-x或代替关系式中的x,将得到的新式子与原关系式联立方程组,经消元后将f(x)从方程组中解出来.设计意图:解析式是高中阶段函数的主要表示方法,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函数的主要依据.但函数解析式较为抽象,求解析式对于高一学生是一个难点,例4涉及了四种常见的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抽象问题的处理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和数学运算素养.3.分段函数例5 (习题3.1P73第13题)函数f(x)=[x]的函数值,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例如,[-3.5]=-4,[2.1]=2.当x∈(-2.5,3]时,写出函数f(x)的解析式,并画出函数f(x)的图象.预设答案:f(x)= 函数f(x)的图象如图6.追问1:设函数g(x)=x-[x],x∈(-2.5,3],写出函数g(x)的解析式,并画出函数g(x)的图象.(g(x)= 函数g(x)的图象如图7.)追问2:求函数f(x)与g(x)的值域.(函数f(x)的值域为{-3,-2,-1,0,1,2,3},函数g(x)的值域为[0,1).)追问3:求方程g(x)=0.5的解集.(当-2.5<x<-2时,令g(x)=0.5,则x+3=0.5,解得x=-2.5,-2.5∉(-2.5,-2),此时方程无解;当-2<x<-1时,令g(x)=0.5,则x+2=0.5,解得x=-1.5,-1.5∈[-2,-1),此时方程的解为x=-1.5;同理可以求得其他区间内的解.综上,方程g(x)=0.5的解集为{-1.5,-0.5,0.5,1.5,2.5}.)设计意图:例4加深学生对分段函数的了解,训练学生运用分类与整合、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运算求解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和数学抽象素养.三、归纳小结,布置作业问题2:回忆本节课的内容,请你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你能谈谈对函数的对应关系的认识吗?(2)你能谈谈函数图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吗?师生活动:师生一起总结.预设的答案:(1)对应关系f是函数的核心要素,只要满足:对于数集A中的任意一个数x,按照对应关系f,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和它对应,那么f:A→B就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文字语言、解析式、表格、图象、方程等,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2)函数图象很直观,在解题过程中常用来帮助理解问题的数学本质,依托函数图象可以更直观地寻求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要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炼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作业布置:教科书复习参考题3第1,2,7,8,13题.四、目标检测设计1.下列四组函数中,表示同一函数的一组是( )A.y=|x|,u= B.y=,s=()2C.y=,m=n+1 D.y=·,y=设计意图:考查对函数概念的理解.2.函数y=+定义域是___________.设计意图:考查函数定义域的求解.3.f(x)=若f(x)=10,则x=___________.设计意图:考查对分段函数的了解,以及运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进行运算求解的能力.4.某位同学要在暑假的八月上旬完成一定量的英语单词的记忆,计划是:第一天记忆300个单词;第一天后的每一天,在复习前面记忆的单词的基础上增加50个新单词的记忆量.(1)该同学记忆的单词总量y是关于记忆天数x的函数吗?如果是,你能用哪些方法表示这个函数;如果不是,请你说明理由.设计意图:考查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参考答案:1.A.2.[-1,2)∪(2,+∞).3.-3.4.解:用x表示记忆天数,用y表示记忆的单词总量,那么y=50x+250,x∈A,其中A={1,2,3,4,5,6,7,8,9,10}.该同学记忆的单词总量y是关于记忆天数x的函数.原因如下:对于数集A={1,2,3,4,5,6,7,8,9,10}中的任一个天数x,根据对应关系y=50x+250,在数集B={30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750}中,都有唯一的单词总量y与之对应.用解析法可将该函数表示为y=50x+250,x∈{1,2,3,4,5,6,7,8,9,10}.用列表法可将该函数表示为记忆天数x12345678910记忆的单词总量y30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750用图象法可将该函数表示为图8.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函数概念与性质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新知探究,归纳小结,布置作业,目标检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4.2 指数函数教案设计,共9页。
这是一份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4.4 对数函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