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小石潭记第1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小石潭记

    展开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通假字日光下澈    “澈”同“彻”,穿过,透。(二)词语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2.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3.皆若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澈:形容词作动词:穿透。5.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6.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7.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8.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9.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从。五、内容理解1.理解型默写:(1)文中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能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文中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4)描写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5)写潭中鱼儿游来游去(动态)的语句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6)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句子是:闻水声,如鸣佩环。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文章第二段如何写水?侧面描写,通过游鱼、日光、影子侧面衬托出水的清,整段无一处写水却无处不在写水。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8.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因被贬官后内心产生的无法排遣的凄苦、忧伤、愤懑之情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8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初二,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信声无哀乐也。(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注释】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1)心之(             )      (2)佁然不动(             )(3)信声无衰乐也(             ) (4)僧少可语耳(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倦时踞石    不思则罔 B.其境过清      残年余力C.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而去 D.岸势犬牙差互   而计长曾不盈寸3.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姿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传达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4分)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