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1北京重点区初一(下)期末历史汇编:明朝的统治
展开
这是一份2017-2021北京重点区初一(下)期末历史汇编:明朝的统治,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7-2021北京重点区初一(下)期末历史汇编明朝的统治一、选择题1.(2021·北京朝阳·七年级期末)朱元璋要求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以下措施中与此作用相同的是A.实行分封制 B.确立郡县制度 C.设立锦衣卫 D.实行垦荒政策2.(2021·北京朝阳·七年级期末)“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与这首明末歌谣直接相关的史实是A.明朝设“三司” B.努尔哈赤统一女真C.李自成起义 D.皇太极改国号为清3.(2021·北京朝阳·七年级期末)下列史实及其影响对应正确的是A.契丹族建立辽政权——出现了五代十国割据局面B.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C.八股取士——提高了中央机构办事效率D.明朝修建长城——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4.(2020·北京海淀·七年级期末)“(明代读书人)对‘四书’的内容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A.设立军机处 B.设立厂卫机构C.废除丞相制度 D.采用八股取士5.(2020·北京西城·七年级期末)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处应填入A.朱元璋称帝 B.蒙古灭金C.李自成起义 D.签订《尼布楚条约》6.(2019·北京西城·七年级期末)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这样做的直接影响是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皇权空前强化C.建立起了特务机构D.束缚人民思想7.(2018·北京东城·七年级期末)宋太祖和明太祖在位期间都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措施属于后者采取的是①废除丞相制度 ②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③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④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8.(2018·北京东城·七年级期末)下列农作物传入我国的先后顺序是( )①胡萝卜 ②占城稻 ③甘薯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二、综合题9.(2019·北京朝阳·七年级期末)科举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材料一 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创立科举制的朝代。与以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之处。材料二 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前期科举制的发展。说出材料二体现了宋朝怎样的政策。分析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材料三 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高翰林,在夸耀他个人考中第一名举人的经验时说:“小弟乡试的那三篇拙作,没有一句话是杜撰,字字有来历,所以才得侥幸。”强调八股文在内容和词句上都要求纯而又纯,绝不许掺杂半点脱离或违背“四书”“五经”和朱熹《集注》的杂质,词句要绝对工整。——摘编自朱泽吉《吴敬梓对清代文化专制主义的批判》(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出明清八股取士的特点及危害。材料四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出孙中山对科举制度的态度。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看法并说明理由。10.(2019·北京海淀·七年级期末)科举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材料一 为了加强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提高各级官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唐朝对官员文化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开科考试是贯彻按才学选官原则的前提;设立科目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唐朝中后期,进士科成为宰相等高级官僚的主要来源,凭借高官子弟特权进入仕途的宰相人数急剧减少。同时,地方的中下级官吏中科举出身者所占比重也不断加大。——摘编自吴宗国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和所学,概括料举制度实施的作用。材料二 一个地区经济文化越发达,进士人数就越多。北宋科举制没有地域名额的限定,完全按才能录取。因此,北宋所录取的进士里,其籍贯的分布很不平衡,欧阳修言:“每次科场,东南进士得多,而西北进士得少。——摘编自刘俊丽《宋诗作者队伍的定量分析》(2)北宋科举录取进士的地域分布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说明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材料三 乾隆年间,大臣鄂尔泰说:“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英才,驱策志士,其术莫善于此。”此处“牢笼”二字,既有控制之意,还有网罗、选拔之意,八股“无用”是指对从政治或治国安邦无直接的作用,并不是说对选拔人才无用的意思,统治者通过八股取士选拔少量的治国精英,却造就了许多除了举业之外一无所长的懦生。——摘编自刘海峰、季兵《中国科举史》(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参考答案1.C【详解】朱元璋废除丞相,加强了君主专制。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由皇帝直接管辖,目的是加强对官员的控制,加强君主专制,故选C;分封制、郡县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属于君主专制问题,排除AB;实行垦荒属于发展经济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D。2.C【详解】根据材料“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闯王”是指李自成。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故C正确;A项是明朝初期加强统治的措施,题目考查的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故排除A项;BD项与题目不符,故排除BD项。故选C。3.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B对应正确,符合题意;契丹族建立辽政权——出现了宋辽对峙的局面,与五代十国无关,A对应错误,排除;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与中央机构办事效率无关,C对应错误,排除;明朝修建长城加强了军事防御,与中外经济交流无关,D对应错误,排除;故选B。4.D【详解】依据题干“(明代读书人)对‘四书’的内容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结合所学知识,明朝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因此造成读书人只求死记硬背四书五经,不讲求实际学问,D正确;设立军机处是在清朝雍正时期,A排除;明朝设立厂卫机构是为了监视臣民,与科举考试无关,B排除;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提升了六部的地位,有利于皇权的集中,但与科举考试无关,C排除。故选D。5.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故A正确;1234年,蒙古灭金,故排除B项;1627年,李自成起义,故排除C项;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故排除D项。故选A。6.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使皇权空前强化,故B符合题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建立起了特务机构、束缚人民思想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7.A【详解】依据题干“宋太祖和明太祖在位期间都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后者是明太祖。结合课本所学,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撤销中书省,设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管军政、刑狱和军政。 ①③正确,A项符合题意;宋朝时,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②错误,BC两项不合题意;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深知唐末以来武装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④错误,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8.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萝卜传入我国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占城稻传入我国是在北宋,甘薯传入我国是在明朝。故农作物传入我国的先后顺序是①②③,故选A。9.(1)隋朝,改变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带来的家族门阀对政府职位的垄断,扩大了官吏选拔的来源,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提高官员素质。(2)宋朝前期科举制发展迅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材料二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维护统治者的统治。(3)明清八股取士的特点是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为范围命题,考生不准发表自己的见解,考试文体采用特定的格式“八股文”,危害是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4)孙中山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是肯定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我对科举制度的看法是有利有弊,理由:科举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废除了门第等级观念,使平民百姓也有机会做官,为政府选拔了真才实学的官员,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后来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和统治,禁锢人民的思想,科举制度诸多限制,失去了它本来的用意,成为统治者的工具,起到了消极的作用。【详解】(1)依据材料一“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创立科举制,与以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的进步之处是改变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带来的家族门阀对政府职位的垄断,扩大了官吏选拔的来源,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提高官员素质。(2)依据材料二“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的信息以及表格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前期科举制在科举次数和录取进士数量方面显著增加,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材料二的内容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维护统治者的统治,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3)依据材料三“小弟乡试的那三篇拙作,没有一句话是杜撰,字字有来历,所以才得侥幸。”强调八股文在内容和词句上都要求纯而又纯,绝不许掺杂半点脱离或违背“四书”“五经”和朱熹《集注》的杂质,词句要绝对工整。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八股取士的特点是以“四书”“五经”为为范围命题,考生不准发表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危害是禁锢了思想,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4)依据材料四“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是肯定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我对科举制度的看法是有利有弊,理由:科举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废除了门第等级观念,使平民百姓也有机会做官,为政府选拔了真才实学的官员,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后来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和统治,禁锢人民的思想,科举制度诸多限制,失去了它本来的用意,成为统治者的工具,起到了消极的作用。10.(1)有利于官员文化水平的提高;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回答出以上3点即可)(2)特点:录取进士东南地区人数多,西北地区人数少。原因:经济重心继续南移;东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两点)(3)八股文脱离实际,应试的人缺乏真才实学;禁锢人们的思想;录取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三点)【详解】(1)依据材料一“设立科目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唐朝中后期,进士科成为宰相等高级官僚的主要来源,凭借高官子弟特权进入仕途的宰相人数急剧减少。同时,地方的中下级官吏中科举出身者所占比重也不断加大。”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有利于官员文化水平的提高;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等。(2)根据材料“一个地区经济文化越发达,进士人数就越多。北宋科举制没有地域名额的限定,完全按才能录取。因此,北宋所录取的进士里,其藉贯的分布很不平衡。欧阳修言:‘每次科场,东南进士得多,而西北进士得少。’”北宋科举录取进士的地域分布的特点是藉贯的分布很不平衡,东南地区考取进士人数比较多,而西北考取进士的人数较少。根据“一个地区经济文化越发达,进士人数就越多。”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由于北宋时逐渐经济重心南移,东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文化发达。而西北地区则相对落后。(3)依据材料“八股“无用”,是指对从政或治国安邦无直接的作用,并不是说对选拔人才无用的意思。统治者通过八股取士选拔少量的治国精英,却造就了许多除了举业之外一无所长的儒生。”并结合所学可知,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是八股文脱离实际,应试的人缺乏真才实学;禁锢人们的思想;录取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17-2021北京重点区初一(下)期末历史汇编:元朝的统治,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17-2021北京重点区初一(下)期末历史汇编: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17-2021北京重点区初一(下)期末历史汇编:盛唐气象,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