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昆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生物
一、选择题
1.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选用闭花自花传粉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B. 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C. 对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杂交实验
D.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用正交和反交
【答案】D
【解析】
【分析】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选择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为豌豆为严格自花传粉、闭花受粉,一般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豌豆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易于区分、便于统计实验结果。
【详解】A、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用豌豆作遗传学实验材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A正确;
B、孟德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子代出现的性状及其数量关系比进行分析,B正确;
C、孟德尔先研究了一对相对性状,然后又用其他相对性状分别进行了杂交实验,C正确;
D、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用测交实验,D错误。
故选D。
2. 黑色和黄色是拉布拉多犬的两种常见毛色。研究者选用不同毛色的拉布拉多犬进行杂交,据表推测亲代甲与丁的毛色基因组成分别为(用E、e表示)( )
组别
亲代
子代
Ⅰ
黑色(甲)×黑色(乙)
3/4黑色,1/4黄色
Ⅱ
黑色(丙)×黄色(丁)
全部黑色
A. EE Ee B. EE ee C. Ee ee D. Ee Ee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基因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从组别Ⅱ,亲代黑色与黄色,子代全部黑色,可知黄色是隐性,所以丁的毛色基因组成为ee;组别Ⅰ亲代两个都黑色,子代有黄色(ee),故亲代各自带一个e,所以甲的毛色基因组成是Ee。
故选C。
3. 据图判断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错误的叙述是( )
A. 自交实验不用进行图中的操作过程
B. 高茎植株为母本
C. 豌豆开花时进行操作①
D. 应先进行操作①后进行操作②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人工异花传粉过程,其中①表示去雄过程,该操作应该在花粉成熟之前进行;②表示人工异花传粉。图中高茎为母本,矮茎是父本。
【详解】A、豌豆属于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自交实验不用进行图中的操作过程,A正确;
B、该图所显示的实验,对高茎植株进行了去雄处理,所以高茎植株为母本,B正确;
CD、豌豆属于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所以①和②的操作过程中先在花未成熟时(花蕾期)进行①(去雄),后在花成熟时进行②授粉,C错误,D正确。
故选C。
4.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传粉作物,靠风力传播花粉。纯种糯性玉米与非糯性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糯性玉米行经常会结出非糯性的籽粒,非糯性玉米行却结不出糯性的籽粒。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玉米籽粒的非糯性为显性性状
B. 结出非糯性种子的糯性玉米发生了变异
C. 糯性玉米行中混有杂合植株
D. 非糯性玉米行中混有杂合植株
【答案】A
【解析】
【分析】显隐性的判断方法:(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①杂交法:不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具有这一性状的亲本为显性纯合子,F1为显性杂合子。
②自交法: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不同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都为杂合子。
【详解】A、纯种糯性玉米与非糯性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糯性玉米行经常会结出非糯性的籽粒,非糯性玉米行却结不出糯性的籽粒,据此可推测,非糯对糯性为显性,A正确;
B、纯种糯性玉米与非糯性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糯性玉米行经常会结出非糯性的籽粒,非糯性玉米行却结不出糯性的籽粒,则糯性玉米行结出非糯性籽粒为杂合子,是控制非糯的基因表达的结果,不是基因突变引起的,B错误;
C、纯种糯性玉米与非糯性玉米间行种植,就会出现上述现象,不是糯性玉米行中混有杂合植株导致的,C错误;
D、纯种糯性玉米与非糯性玉米间行种植,就会出现上述现象,不是非糯性玉米行中混有杂合植株引起的,D错误。
故选A。
5. 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因子组成会导致生物死亡。下面是对某种鼠的黄毛和非黄毛这对性状的观察结果;①黄毛鼠之间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黄毛与非黄毛之比为2∶1; ②凡是黄毛与非黄毛个体间交配,后代中黄毛与非黄毛的比例为1∶1; ③非黄毛个体间交配产生的后代总是非黄毛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隐性性状是黄毛 B. ①的后代致死率为33%
C. ②过程相当于测交 D. ③的后代致死率为50%
【答案】C
【解析】
【分析】黄毛鼠之间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黄毛与非黄毛之比为2∶1,说明黄毛为显性性状,根据基因分离定律,杂合黄毛鼠(设为Aa)之间交配后代的情况为AA(黄毛)∶Aa(黄毛)∶aa(非黄毛)=1∶2∶1,即黄毛鼠∶非黄毛鼠=3∶1,而“黄毛鼠之间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黄毛与非黄毛之比为2∶1”,说明具有AA基因纯合致死效应。
【详解】A、根据①黄毛鼠之间交配产生的后代中有非黄毛,说明黄毛为显性性状,A错误;
B、黄毛为显性性状,黄毛鼠之间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黄毛与非黄毛之比为2∶1,说明亲本基因型均为Aa,子代AA纯合致死,即①的后代致死率为25%,B错误;
C、黄毛是显性性状,基因型为Aa,非黄毛基因型为aa,则黄毛与非黄毛个体间交配,后代中黄毛与非黄毛的比例为1∶1,相当于测交,C正确;
D、非黄毛为隐性性状,子代非黄毛个体间交配产生的后代总是非黄毛鼠,是因为亲本基因型均为aa,而不是存在致死的个体,D错误。
故选C。
6. 下图表示雌雄同花的纯合金鱼草在不同条件下的杂交实验结果,已知A基因控制红花性状,a基因控制白花性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B. 粉红花的出现说明金鱼草花色的遗传方式为融合遗传
C. 高温季节培养出的红花和粉红花金鱼草的基因型一般不同
D. 高温季节培养出的自交,其后代培养在低温季节光充足条件下,有2种表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
题图分析:已知A基因控制红色性状,a基因控制白色性状,红花×白花→子代在低温光充足条件下为红色,在高温光充足条件下为红色,可见在低温条件下,A对a完全显性,在高温条件下,A对a不完全显性。
【详解】A、题中显示,低温条件下,A对a完全显性,在高温条件下,A对a不完全显性,可见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受环境影响的,A正确;
B、粉红花的出现说明控制金鱼草花色的基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不能说明该性状的遗传方式为融合遗传,B错误;
C、在高温条件下A对a不完全显性,培养出的红花基因型为AA,培养出的粉红花基因型为Aa,C正确;
D、高温条件下产生的F1(Aa)交,后代培养在低温光照充足条件下培养,则F2基因型有3种AA、Aa、aa,表现型有2种,红色和白色,D正确。
故选B。
7. 水貂(2n=30)毛色有深褐色(P)、银蓝色(Ps)、灰蓝色(Pr)三种颜色,控制毛色的等位基因(P、Ps、Pr)位于常染色体上。利用三种毛色的纯合个体相互杂交,得到的三组子代中,有两组均表现为深褐色,有一组表现为银蓝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P、Ps、Pr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一定不同
B. P、Ps、Pr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C. 子代个体间相互交配,其后代最多可同时出现3种表型
D. 银蓝色个体可用于鉴定种群中深褐色个体的基因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水貂的毛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P(深褐色)、Ps(银蓝色)、Pr(灰蓝色)控制。这些基因为复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分离定律。利用三种毛色的纯合个体相互杂交,得到的三组子代中,有两组均表现为深褐色,有一组表现为银蓝色,据此可知三种基因的显隐关系表现为P>Ps>Pr。
【详解】A、P、Ps、Pr为复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的改变,表现为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和重复,因此,P、Ps、Pr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一定不同,A正确;
B、P、Ps、Pr为复等温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因此,这些基因型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正确;
C、子代个体相互交配,最多可同时出现4基因型后代,如PPs×PsPr,后代有三种基因型,即PPs(深褐色)、PsPr(银蓝色)、PPr(深褐色)、PsPs(银蓝色),C正确;
D、若深褐色个体和银蓝色个体(PsPs)后代出现深褐色和银蓝色,该深褐色的基因型可能为PPs或PPr,还是不能确定其基因型,D错误。
故选D。
8. 镶嵌显性是指一对基因中的两个等位基因都表达(每个等位基因的表达都会产生相应的性状),但同一个体中两者表达的部位不相同。已知瓢虫的翅色为镶嵌显性,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缘型纯合子与均色型纯合子杂交,得到的F1均为新类型(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F1自交产生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B. F1自交可以得到3种表现型的后代
C. P代正交和反交得到的F1的表型不同
D. 若将F1与P代均色型回交,可以得到黑缘型的后代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F1(SASE)自交产生的后代为 SASA(黑缘型)、 SASE(新类型)、 SESE (均色型),比例为1:2:1,A 错误;
B 、F1自交可以得到三种表现型的后代,B 正确;
C、P 代正交和反交得到的 F1基因型均为SASE,均表现为新类型,C 错误;
D、若将 F1(SASE)与 P 代均色型( SESE )回交,后代为 SASE(新类型)、SESE (均色型),不可以得到黑缘型的后代,D 错误。
故选 B 。
9. 已知绵羊羊角的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如下表。现有一头有角母羊生了一头无角小羊,这头小羊的性别和基因型分别为( )
基因型
公羊表型
母羊的表型
HH
有角
有角
Hh
有角
无角
hh
无角
无角
A. 雄性,Hh B. 雄性,hh C. 雌性,Hh D. 雌性,hh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属于从性遗传,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角基因H为显性,无角基因h为隐性,在杂合体(Hh)中,公羊表现为有角,母羊则无角,这说明在杂合体中,有角基因H的表现是受性别影响的。
【详解】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有角母羊的基因型为HH,其所生的无角小羊肯定含有H基因;由表中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可知,无角羊肯定含有h基因,因此这头无角小羊的基因型为Hh,性别为雌性,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0. 人V型发尖是前额正中发际线向下凸出构成的形似“V”的发尖,俗称“美人尖”。V型发尖和平发尖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兴趣小组对此性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相关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号
被调查家庭数
父母表现型
V型发尖子女
平发尖子女
一
28
均为V型发尖
26
5
二
41
有一方是V型发尖
33
22
A. 通过第一组和第二组均可判断V型发尖为显性性状
B. 通过已有数据可以确定V型发尖为常染色体遗传
C. 第一组家庭中子女V型发尖与平发尖的比例不是3︰1,表明亲代中有纯合子
D. 一对V型发尖父母的儿子为平发尖,其V型发尖女儿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4
【答案】C
【解析】
【分析】第一组出现性状分离,说明平发尖为隐性性状,但因未统计性别比例,无法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存在两种可能。
【详解】A、第一组出现性状分离,可以判断平发尖为隐性性状,而第二组无明显的比例关系,且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不一定相同,无法根据第二组判断性状的显隐性,A错误;
B、本题所给数据没有体现出性状与性别之间的关系,故不能判断该性状是否与性别相关联,B错误;
C、假设控制V型发尖的基因用A表示,控制平发尖的基因用a表示,若为常染色体遗传,且第一组家庭中亲本的基因型都是Aa时,子代应该符合3︰1的性状分离比,而题中子代的性状分离比约为5︰1,表现出显性个体多,说明亲本中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若为伴性遗传,第一组家庭中亲本父方的基因型都为XAY,由以上分析可知,题中子代的性状分离比约为5︰1,说明亲本母方的基因型为XAXA和XAXa,C正确;
C、由题意可知,若为常染色体遗传,儿子为平发尖,则父母的基因型均为Aa,所以V型发尖女儿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即V型发尖女儿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3;若考虑为伴性遗传,则父母的基因型为XAXa与XAY,V型发尖女儿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1︰1,即V型发尖女儿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2,D错误。
故选C。
11.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同学的实验只模拟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都必须相等
C. 甲同学的实验可模拟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的过程
D. 甲、乙重复 100 次实验后,Dd 和 AB 组合的概率约为1/2和1/4
【答案】D
【解析】
【分析】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详解】A、Ⅲ、Ⅳ小桶中分别含有A、a和B、b两种小球,代表两对等位基因,乙同学的实验可出现AB、Ab、aB、ab4种类型组合,可模拟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A错误;
B、实验中Ⅰ、Ⅱ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里面的小球代表配子,一般雄配子数目远多于雌配子数目,所以Ⅰ、Ⅱ小桶内小球总数可以不相等,但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B错误;
C、Ⅰ、Ⅱ小桶内都只有D、d两种小球,代表一对等位基因,所以甲同学的实验模拟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C错误;
D、甲、乙重复 100 次实验后,甲的实验结果是DD:Dd:dd=1:2:1,乙的实验结果是AB:Ab:aB:ab=1:1:1:1,D正确。
故选D。
1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下图中的哪个过程(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②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后代的过程(受精作用);③表示子代基因型及相关比例;④表示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种类数。
【详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发生于①配子的产生过程中。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3. 下列关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若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1:1,说明两对基因能自由组合
B. 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基因型为AB、Ab、aB、ab 的四种配子,说明两对基因能自由组合
C. 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不为9:3:3:1,则两对基因一定不能自由组合
D. 若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3:1,说明两对基因能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若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不管两对基因是否能自由组合,aaBb产生的配子均为ab:aB=1:1和Aabb产生的配子均为Ab:ab=1:1,后代表现型比例均为1:1:1:1,A错误;
B、若两对基因能自由组合,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将产生基因型为AB、Ab、aB、ab 的四种配子,但如果基因连锁且发生交叉互换,也能产生这四种配子,B错误;
C、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不为9:3:3:1,可能为12:3:1等变式,也能说明两对基因自由组合,C错误;
D、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若两对基因能自由组合,AaBb产生的配子为AB:Ab:aB:ab=1:1:1:1,aaBb产生的配子为aB:ab=1:1,则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3:1,D正确。
故选D。
14. 多指症由显性基因控制,先天性聋哑由隐性基因控制,这两种遗传病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一对男性患多指、女性正常的夫妇,婚后生了一个手指正常的聋哑孩子,这对夫妇再生下的孩子只患多指、只患一种病、完全正常这三种情况的可能性依次是( )
A. 3/8、1/2、3/8 B. 1/2、1/2、3/4
C. 1/2、1/2、3/8 D. 3/8、5/8、3/8
【答案】A
【解析】
【分析】两对性状分别分析,亲代男性患多指,女性正常,孩子手指正常,说明父亲的基因型是Aa,女性基因型为aa,孩子的基因型是aa;父亲正常,女性正常,孩子聋哑,说明父母的基因型都是Bb,孩子的基因型是bb。
【详解】根据题目信息,一对男性患多指、女性正常的夫妇,婚后生了一个手指正常的聋哑孩子,说明父亲的基因型是AaBb,母亲的基因型是aaBb,对于多指性状来说,正常和多指各占1/2,对于先天性聋哑来说,患病概率为1/4,正常概率为3/4,故只患多指的概率是1/2×3/4=3/8,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2×3/4+1/2×1/4=1/2,完全正常的概率是1/2×3/4=3/8,A正确。
故选A。
15. 农作物的籽粒成熟后大部分掉落的特性称为落粒性,落粒性给水稻收获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科研人员做了如图所示杂交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控制落粒性的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杂合不落粒水稻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C. F2中纯合不落粒水稻植株的比例为7/16
D. 野生稻多表现落粒,有利于水稻种群的繁衍
【答案】C
【解析】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2、分析题图:F2中落粒:不落粒=9:7,是9:3:3:1的变形,说明该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为AaBb,且双显性(A_B_)为落粒,其余为不落粒。
【详解】A、根据F2中落粒:不落粒=9:7,可判断控制落粒性的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双显性(A_B_)为落粒,其余为不落粒,杂合不落粒水稻自交后代不会出现双显性个体,所以不发生性状分离,B正确;
C、F2代中纯合不落粒水稻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比例为3/16,C错误;
D、野生稻多表现落粒,收获的种子少,从而利于水稻种群的繁衍,D正确。
故选C。
16. 某植物花色遗传由A、a和B、b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当不存在显性基因时,花色为白色;当存在显性基因时,随着显性基因数量的增加,花色的红色逐渐加深。现用两株纯合亲本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出现5种表型的植株,其数量比为1:4:6:4: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植物花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
C. F2中表型与F1相同的个体的基因型有3种
D. 用F1作为材料进行测交实验,测交后代有3种表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该植物花色的性状是数量性状,F1自交得F2,F2中出现性状分离比是1:4:6:4:1,是16种组合,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四种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和AaBB、AaBb和AAbb与aaBB、Aabb和aaBb,白花的基因型是aabb;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或者是AAbb×aaBB。
【详解】A、该植物花色的性状是数量性状,F1自交得F2,F2中出现性状分离比是1:4:6:4:1,是16种组合,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纯合亲本基因型有可能是AAbb和aaBB或AABB和aabb,B错误;
C、四种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和AaBB、AaBb和AAbb与aaBB、Aabb和aaBb,白花的基因型是aabb,故F2中表现型与F1相同的个体的基因型有3种,分别为AaBb和AAbb与aaBB,C正确;
D、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1:1:1,AaBb一种性状,Aabb和aaBb是一种性状,aabb是一种性状,共有3种表型,D正确。
故选B。
17. 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用A、a和B、b表示)控制,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控制色素合成的途径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
B. 粉花植株AAbb与白花植株aaBB杂交全为红花
C. Aabb植株可因染色体特定片段缺失而部分枝条开白花
D. 基因A、B直接控制粉色和红色物质的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花色的形成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和B、b)共同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白色基因型为aa__,红色为A_B_,粉色为A_bb,据此答题。
【详解】A、据图可知,白花的基因型为aa--,包括aaBB、aaBb和aabb,共3种,A正确;
B、亲代粉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白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则F1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全为红花,B正确;
C、若因染色体特定片段缺失导致A基因丢失,由于不能合成酶1而开白花,C正确;
D、据图可知,基因A控制酶1的合成,基因B控制酶2的合成,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而不是直接控制粉色和红色物质合成,D错误。
故选D。
18. 以下现象不能用孟德尔遗传规律解释的是( )
A. 父母正常但子代出现白化病
B. 肺炎链球菌R型转化为S型
C. 杂交培育抗倒伏抗条锈病小麦
D. 黑羊和白羊杂交后代均为白羊
【答案】B
【解析】
【分析】1、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母正常但子代出现白化病,符合分离定律,如Aa×Aa→aa,A不符合题意;
B、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指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而肺炎链球菌R型转化为S型发生在原核生物之间,不能用孟德尔遗传规律解释,B符合题意;
C、杂交培育抗倒伏抗条锈病小麦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能用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解释,C不符合题意;
D、黑羊(隐性纯合子)和白羊(显性纯合子)杂交后代均为白羊(杂合子),符合分离定律,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 下图甲、乙表示某种动物个体的某些细胞的分裂过程,丙、丁表示另一种动物个体的某些细胞的分裂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细胞具有4对同源染色体
B. 乙细胞中染色体①②和①③出现在子细胞中的概率不同
C. 丙丁代表的动物体细胞内含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
D. 丁细胞是一个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甲是进行有丝分裂后期,乙正常的体细胞,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甲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
B、若乙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则①②③④会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B错误;
C、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说明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的后期,丙丁代表的动物体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组,C正确;
D、丙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均等分裂,所以为雄性动物,故丁细胞是一个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D正确。
故选B。
20. 下图是某种生物的精细胞,根据图中染色体类型和数目,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 ①③ B. ②⑤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1)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2)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3)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4)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则图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染色体组成相同的①④,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1. 如图是某雌性动物体(2n=6)正常细胞分裂的局部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图示完整细胞内应有12条染色单体、核DNA数为染色体数的两倍
B. 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名称为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
C. 若图中染色体上含有A、B基因,则未绘出的部分一定有A和B基因
D. 该细胞所在的分裂时期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图可知,该雌性动物体细胞内含3对染色体,该图细胞其中的着丝粒分裂,说明该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
【详解】A、图示为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为6,不含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该细胞中着丝粒分裂,且含有3条染色体,说明其完整细胞中含有6条染色体,后者与前者数量相等,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名称为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B正确;
C、若发生基因突变,图示未绘出的部分可能存在a或b基因,C错误;
D、图示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而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发生于减数分裂Ⅰ,D错误。
故选B。
22. 某二倍体动物基因型为 EeRr(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体内某细胞X经过一次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基因型为EERr和eeRr。不考虑突变情况下,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 细胞X进行有丝分裂,分裂中同源染色体间出现互换现象
B. 细胞X进行有丝分裂,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出现分离现象
C. 细胞X进行减数分裂I,分裂中同源染色体间出现互换现象
D. 细胞X进行减数分裂Ⅱ,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出现分离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题意“某二倍体动物基因型为EeRr(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但体内某细胞X经过一次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基因型为EERr和eeRr”,在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若为有丝分裂,其基因型不变,仍应为EeRr,故该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
【详解】ABCD、据题意“某二倍体动物基因型为EeRr(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但体内某细胞X经过一次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基因型为EERr和eeRr”,在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若为有丝分裂,其基因型不变,仍应为EeRr,故该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不论两对基因的连锁情况如何,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一定发生了互换现象,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Ⅰ,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3. 水稻的非糯性(W)对糯性(w)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花粉所含淀粉遇碘呈橙红色。将W基因用红色荧光标记,w基因用蓝色荧光标记(不考虑基因突变)。下面对纯种非糯性与糯性水稻杂交的子代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选择成熟花粉用碘液染色,理论上半数花粉为蓝黑色,半数花粉为橙红色
B. 测交后代产生的花粉遇碘后蓝黑色与橙红色的比例为1∶1
C. 观察未成熟花粉时,可以观察到2个红色荧光点和2个蓝色荧光点分别移向两极
D. 观察未成熟花粉时,发现1个红色荧光点和1个蓝色荧光点移向细胞同一极,说明在四分体时期发生过互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纯种非糯性与糯性水稻杂交,其中纯种非糯性水稻基因型为WW,纯种糯性水稻基因型为ww,故F1基因型为Ww。
【详解】A、纯种非糯性水稻基因型为WW,纯种糯性水稻基因型为ww,F1基因型为Ww,产生的成熟花粉中W:w=1:1,选择F1成熟花粉用碘液染色,理论上半数花粉为蓝黑色,半数花粉为橙红色,A正确;
B、F1基因型为Ww,F1测交与基因型为ww的个体杂交,得到的后代为1/2Ww、1/2ww,二者产生的花粉基因型及比例为:1/4W、1/4w、1/2w,F1测交后代产生的花粉遇碘后蓝黑色与橙红色的比例为1∶3,B错误;
C、观察F1Ww未成熟花粉时,发现2个红色荧光点和2个蓝色荧光点分别移向两极,即含2个红色荧光点WW的染色体与含2个蓝色荧光点ww的同源染色体在分离,C正确;
D、观察F1未成熟花粉时,染色单体已经形成,不同荧光点荧光都是两个,如发现1个红色荧光点和1个移向细胞同一极,说明形成该细胞时发生过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的交换,即说明在四分体时期发生过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B。
24. 下列有关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B.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使亲子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维持恒定
C. 人类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只含有23条染色体
D. 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是随机结合的,不利于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 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 很重要。
【详解】A、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遗传物质主要来自母方,A错误;
B、减数分裂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经过受精作用又恢复到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使亲子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维持恒定,B正确;
C、人类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在前期、中期含有23条染色体,在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为46条,末期后又分裂为两个含23条染色体的精细胞,C错误;
D、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错误。
故选B。
25. 摩尔根研究白眼雄果蝇基因的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时,经历了若干过程。①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是否与性别有关?②白眼由隐性基因控制,仅位于X染色体上。③对红眼雌果蝇进行测交实验。上面三个叙述中( )
A. ①为假说,②为推理,③为验证 B. ①为问题,②为推理,③为假说
C. ①为问题,②为假说,③为验证 D. ①为推理,②为假说,③为验证
【答案】C
【解析】
【分析】假说—演绎法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通过验证假设→获取结论。
【详解】摩尔根研究白眼雄果蝇基因的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所采用的方法是假说-演绎法,他根据现象提出的问题是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是否与性别有关?做出的假说是白眼由隐性基因控制,仅位于X染色体上,利用F1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进行测交,验证假说,最后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结论。
故选C。
26. 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所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图中控制长茎和短茎基因的碱基数目一定相同
C. 图中茎高和花色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甲染色体上所示基因控制的性状可在该生物体全部观察到
【答案】A
【解析】
【分析】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
B、图中控制长茎和短茎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在于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碱基数目不一定相同,B错误;
C、图中控制茎高和花色两对相对性状的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在该生物体内,杂合时甲染色体上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隐性纯合时甲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表达时才都能观察到,D错误。
故选A。
27. 已知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既有同源区段,也有非同源区段,如图所示。某患色盲的男子,其Y染色体DNA中含有n个基因,该DNA分子由a、b两条链构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男子Y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只能传递给儿子
B. 上述n个基因在X染色体上均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C. 该DNA分子a链上的嘌呤数等于b链上的嘧啶数
D. 组成Y染色体DNA的碱基对数等于n个基因的碱基对数
【答案】C
【解析】
【分析】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该男子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A错误;
B、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既有同源区段,也有非同源区段,则上述n个基因有一部分在X染色体上有相应的等位基因,B错误;
C、在双链DNA分子中,符合碱基互补配对,所以该DNA分子a链上的嘌呤数等于b链上的嘧啶数,C正确;
D、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分子中还含有许多非基因片段,故细胞中DNA分子的碱基对数多于所有基因的碱基对数之和,D错误。
故选C。
28. 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系谱图(图中深颜色表示患者)中,不可能表示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3)女病,其父、子必病。
【详解】A、人类红绿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双亲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儿子,属于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不符合题意;
B、人类红绿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图中的父亲和女儿患病,而母亲和儿子正常,根据该系谱图无法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不符合题意;
C、双亲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可能是红绿色盲,C符合题意;
D、图中的女儿和父亲正常,而母亲和儿子患病,根据该系谱图无法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9.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显性致病基因控制的一种遗传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婚配,其女儿均正常
B. 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其女儿不一定患病
C. 女性患者与正常男性婚配,其女儿都正常,儿子都患病
D. 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病致病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其特点:(1)世代相传;(2)男患者少于女患者;(3)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女性正常个体的父亲和儿子都正常。
【详解】A、男患者(XDY)与女患者(XDX-)结婚,其女儿从父亲获得致病基因,一定患病,A错误;
B、男患者(XDY)与正常女子(XdXd)结婚,女儿(XDXd)都患病,B错误;
C、女患者(XDX-)与正常男子(XdY)结婚,女儿基因型为XDXd、X-Xd;儿子基因型为XDY、X-Y,儿子女儿均有可能患病和正常,C错误;
D、患者的正常子(XdY)女(XdXd)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XD),D正确。
故选D。
30. “牝鸡司晨”是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发现的性反转现象。原先下过蛋的母鸡后来却变成公鸡,并能和母鸡交配。芦花基因(B)和非芦花基因(b)不在W染色体上。现偶得一只非芦花变性公鸡,与一只芦花母鸡交配,得到的子代中,芦花公鸡∶芦花母鸡∶非芦花母鸡=1∶1∶1。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
A. 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
B. 变性公鸡的染色体组成为ZW
C. 染色体组成为WW的鸡不能成活
D. 非芦花鸡的基因型种类比芦花鸡的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母鸡的性染色体为ZW,公鸡的性染色体为ZZ。原先下过蛋的母鸡变成公鸡后性染色体组成依然为ZW。
【详解】A、若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变性公鸡的性染色体不变还是ZW,亲本的基因型为ZbW和ZBW,子代WW致死,ZBZb:ZBW:ZbW=1:1:1,芦花公鸡:芦花母鸡:非芦花母鸡=1:1:1,符合题干信息;若基因不位于Z染色体上,芦花母鸡基因型为BbZW,非芦花变性公鸡为bbZW,子代的性状比例应为(芦花1:非芦花1)×(1雄性:2雌性),不符合题意,A正确;
B、变性只是表现型的改变,基因型和染色体组成不变,故变性公鸡的染色体组成为ZW,B正确;
C、子代理论上性染色体组成为ZZ:ZW:WW=1:2:1,子代公鸡比母鸡比例1:2,说明WW致死,C正确;
D、假设由B/b表示这对等位基因,则芦花的基因型有ZBW、ZBZB、ZBZb,非芦花的基因型有ZbW、ZbZb,故非芦花的基因型种类比芦花的少,D错误。
故选D。
31. 关于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一些科学家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同时代的生物学家哈赤基斯从S型肺炎链球菌中分离出了一种抗青霉素的突变型(抗-S,产生分解青霉素的酶),提取它的DNA,将DNA与对青霉素敏感的R型细菌(非抗-R)共同培养。结果发现,某些非抗-R型细菌被转化为抗-S型细菌并能稳定遗传,从而否定了一些科学家的错误认识。关于哈赤基斯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缺乏对照实验,所以不能支持艾弗里的结论
B. 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 实验巧妙地选用了抗青霉素这一性状作为观察指标
D. 证明细菌中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也能发生转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详解】AB、将抗﹣ S 型细菌的 DNA 与对青霉素敏感的 R 型细菌共同培养。结果发现,某些非抗﹣ R 型细菌被转化为抗﹣ S 型细菌并能稳定遗传,表明艾弗里所得 DNA 是遗传物质的结论是正确的,A错误;B正确;
C、含有能分解青霉素的酶的肺炎链球菌可以在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中生存,也是明显的观察指标,本实验巧妙地选用了抗青霉素这一性状作为观察指标,证明DNA不只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C正确;
D、抗- R 型细菌能产生分解青霉素的酶,说明DNA不仅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抗青霉素)也能发生转化,D正确。
故选A。
32. 某实验小组模拟“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做了如下的实验(注:不同元素释放的放射性强度无法区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部分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核酸可能都有放射性
B. 该实验保温时间过短对上清液放射性强度的大小几乎无影响
C. 搅拌不充分或保温时间过长都会导致上清液的放射性强度增大
D. 该实验可以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未进入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详解】A 、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不进入子代噬菌体,子代噬菌体以培养基中的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有放射性的DNA,子代噬菌体以培养基中的无标记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无放射性的蛋白质,因此子代噬菌体的核酸有放射性,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放射性,A错误;
B、正常情况下,上清液放射性强度来自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若保温时间过短,未侵染大肠杆菌的噬菌体仍会进入上清液,几乎不会影响上清液放射性强度,B正确;
C、搅拌不充分,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吸附在大肠杆菌上,会导致上清液的放射性强度减小;保温时间过长,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32P标记的子代噬菌体,会导致上清液的放射性强度增大,C错误;
D、该实验同时用了放射同位素32P和35S做标记,设计思路错误,由于不同元素释放的放射性强度无法区分,不能判断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标记是否是35S,因此不能证明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大肠杆菌,D错误。
故选B。
33. 已知某个完整DNA分子中共有6×106个碱基对,其中A占全部碱基的30%,图为该DNA分子的结构模式图(部分片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DNA分子中磷酸基团总数与四种碱基的总和相等
B. ④⑤⑥组成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是DNA分子的基本单位之一
C. 碱基①和碱基②之间通过“-磷酸-脱氧核糖-磷酸-”相连接
D. 该DNA分子在第三次复制时需要消耗胞嘧啶的数量为1.68×107个
【答案】A
【解析】
【分析】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即A+G=C+T。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而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详解】A、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而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所以DNA中磷酸基团总数与四种碱基的总和是相等的,A正确:
B、由图可知,④⑤⑦组成一个脱氧核糖核苷酸,⑥则是相邻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磷酸基团,B错误;
C、由图可以看出,碱基①和碱基②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接,C错误;
D、该DNA分子在第三次复制时,DNA只复制了一次,由4个DNA变为8个DNA,相当于需要合成4个新的DNA,而每个DNA中(A+C)占全部碱基的50%,而A占全部碱基的30%,所以胞嘧啶(C)占全部碱基的20%,故需要消耗胞嘧啶的数量为6×106×2×20%×4=9.6×106,D错误。
故选A。
34. DNA分子的稳定性与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数目有关。用卡片构建DNA平面结构模型,所提供的卡片类型和数量如下:脱氧核糖10个,磷酸10个,腺嘌呤3个,胸腺嘧啶2个,鸟嘌呤3个,胞嘧啶2个。构建的双链DNA片段中含有的氢键数最多为( )
A. 4 B. 6 C. 8 D. 10
【答案】D
【解析】
【分析】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且配对的碱基数目彼此相等,结合表中数据可知,这些卡片最多可形成2对A-T碱基对,2对C-G碱基对,即共形成4个脱氧核苷酸对。
【详解】这些卡片最多可形成2对A-T碱基对,2对C-G碱基对,需8个脱氧核糖和8个磷酸,而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因此构成的双链DNA片段最多有10个氢键,D符合题意。
故选D。
35. DNA的复制方式有三种假说: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弥散复制(子代DNA的每条链都由亲本链的片段与新合成的片段随机拼接而成)。科研小组同学以细菌为材料,进行了如下两组实验探究DNA的复制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一:将14N细菌置于15N培养基中培养一代并离心
实验二:将15N细菌置于14N培养基中连续培养两代并离心
A. 若实验一离心结果为重带和轻带,则DNA的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
B. 若实验一离心结果为中带,可确定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C. 若实验二离心结果为中带和轻带,则DNA的复制方式不是全保留复制
D. 若实验二改为连续培养三代并离心,结果只出现一个条带,则可能为弥散复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复制的条件:模板、能量、酶和原料。过程:边解旋边复制。
【详解】A、若实验一离心结果为重带(两条链均为15N)和轻带(两条链均为14N),则DNA的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A正确;
B、若实验一离心结果为中带(一条链为15N,一条链为14N;或者两条链上均含有15N和14N),可确定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或弥散复制,B错误;
C、若实验二离心结果为中带和轻带,则DNA的复制方式不可能全保留复制,若为全保留复制,则一定有重带,C正确;
D、DNA分子复制若为弥散复制,不论复制几次离心后条带只有一条密度带。若实验二改为连续培养三代并离心,结果只出现一个条带,则可能为弥散复制,D正确。
故选B。
36. 科研团队解析了一种特殊DNA的合成机制,这类特殊的DNA用二腺嘌呤(Z)完全取代正常的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配对,该碱基对之间形成更稳定的三个氢键,极大地改变了DNA的物理化学特征。研究发现噬菌体中都含有这种特殊的DNA。下列关于这种特殊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种DNA结构中碱基的种类增加,嘌呤的比例也增大
B. 该种DNA结构热稳定性更高,拓展了DNA的应用范围
C. 该种DNA复制所需酶的种类可能增加,可涉及Z的合成,A的消除
D. 该种DNA可能不会被细菌的防御机制识别,对细菌具有更强的杀伤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该特殊DNA中用二腺嘌呤(Z)完全取代正常的腺嘌呤(A),故该种DNA的碱基由ATGC替换为ZTGC,碱基种类并未增加,A错误;
B、正常的DNA中A与T配对,但是A与T之间只有两个氢键,而该种DNA的Z与T之间有三个氢键,结构热稳定性更高,拓展了DNA的应用范围,B正确;
C、由于该种DNA需要用Z完全取代A,故复制所需酶的种类可能增加,可涉及Z的合成,A的消除,C正确;
D、噬菌体是一种DNA病毒,结合题意可知,噬菌体中都含有这种特殊的DNA,且该种DNA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生了极大改变,故可能不会被细菌的防御机制识别,对细菌具有更强的杀伤力,D正确。
故选A。
37. 哺乳动物的线粒体DNA是双链闭合环状分子,外环为H链,内环为L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DNA分子中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 子链1的延伸方向是3′端→5′端,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
C. 子链中新形成的磷酸二酯键数目和脱氧核苷酸数目相同
D. 若该线粒体DNA放在N的培养液中复制3次,含15N的DNA有6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环状DNA分子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环状DNA分子中磷酸二酯键数目和脱氧核苷酸数目相同。
【详解】A、环状DNA链首尾相连,不会有裸露的3′端、5′端,因而不会有游离的磷酸基团,线粒体DNA分子为环状DNA,因而其中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
B、图示表明,子链1的延伸方向是 5’端→3’端,子链合成过程需要 DNA 聚合酶的催化,B错误;
C、由于形成的DNA分子是环状的,因此子链中新形成的磷酸二酯键数目和脱氧核苷酸数目相同,C正确;
D、若该线粒体DNA放在15N的培养液中复制 3 次,新合成的子链中均含有15N,由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故每个DNA分子都含有新合成的子链,即含15N的DNA有23=(8)个,D错误。
故选C。
38. 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染色体、碱基、基因和DNA之间结构层次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为: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脱氧核糖组成。
【详解】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的脱氧核糖组成,因此染色体、碱基、基因和染色体之间结构层次关系是染色体>DNA>基因>碱基。
故选A。
39. 双微体(DMs)是染色体外成对出现的无着丝粒的环状DNA分子,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癌细胞中,大小不一,可自主复制,经常携带癌基因和耐药基因扩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DMs上含有遗传效应片段
B. DMs成对存在是同源染色体
C. DMs中每个脱氧核糖均连接两个磷酸基团
D. 肿瘤恶性程度可能与癌细胞中DMs含量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双微体(DMs)是染色体外成对出现的无着丝粒的环状DNA分子,说明其结构为环状DNA分子,无蛋白质结构,不组成染色体。
【详解】A、DMs是染色体外成对出现的无着丝粒的环状DNA分子,因此DMs上含有遗传效应片段,A正确;
B、双微体(DMs)是染色体外成对出现的无着丝粒的环状DNA分子,DMs无染色体结构,B错误;
C、DMs是环状DNA分子,因此每个脱氧核糖均连接两个磷酸基团,C正确;
D、DMs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癌细胞中,可自主复制,经常携带癌基因和耐药基因扩增,所以肿瘤恶性程度可能与癌细胞中DMs含量有关,D正确。
故选B。
40. 下图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R、S、N、O的基本单位是四种碱基
B. 基因R、S、N、O互为非等位基因
C. 基因R、S、N、O在果蝇所有体细胞中都能表达基因
D. R、S、N、O中(A+T)/(G+C)的值一般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图示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的示意图,图中R、S、N、O都是基因,它们互为非等位基因。
【详解】A、对于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来说,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故基因R、S、N、O的基本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A错误;
B、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基因R、S、N、O在一条染色体上,互为非等位基因,B正确;
C、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基因R、S、N、O在果蝇所有体细胞中不都能表达,C错误;
D、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R、S、N、O中(A+C)/(T+G)一般相同,(A+T)/(G+C)的值一般不相同,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41. 下图甲是DNA分子平面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甲中部分结构的名称:②______、③______、⑤______。
(2)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______,碱基通过______键连接成碱基对。
(3)某DNA分子含有48502个碱基对,而子链延伸的速度为105个碱基对/min,则此DNA分子完成复制约需要30s,而实际只需要16s,根据图乙分析,这是因为____________;在此过程中,延伸的子链紧跟着解旋酶,这说明DNA分子复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某DNA分子的一条链上,腺嘌呤占比是胞嘧啶占比的1.4倍,二者在该链的数量之和占整个DNA分子碱基总数的24%,则此DNA分子另一条链上的胸腺嘧啶占该DNA分子碱基总数的______。
【答案】(1) ①.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片段 ②. 脱氧核糖 ③.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2) ①. 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 ②. 氢
(3) ①. 多起点复制(或双向复制) ②. 边解旋边复制
(4)14%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甲图是DNA分子局部组成示意图,其中①-⑤依次表示碱基对、DNA单链片段、脱氧核糖、磷酸基团、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乙图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该图表明DNA分子的复制时双向进行的,且其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
【小问1详解】
分析题意,图甲表示DNA分子平面结构图,图中的②表示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片段,③是参与过程核苷酸的五碳糖,表示脱氧核糖;⑤是由磷酸、脱氧核糖和腺嘌呤组成的,表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小问2详解】
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在外侧形成的,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为碱基对。
【小问3详解】
分析题意,若单起点单向复制,按正常的子链延伸速度,此DNA分子复制约需30s,而实际上复制从开始到结束只需约16s,据题图分析,这是因为复制是多起点复制(或双向复制)进行的;由图可知,延伸的子链紧跟着解旋酶,这说明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
【小问4详解】
由题意,设该DNA单链含有100个碱基,若此 DNA 分子的一条链上,腺嘌呤(A)占比是胞嘧啶(C)占比的 1.4 倍,即A=1.4C,二者(A+C)在该链的数量之和占整个 DNA 分子碱基总数的 24%(占该链48%),A+C=48,1.4C+C=48,C=20,A=28,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链中的A与另一条DNA链中的T相等,T=28个,故则另一条链上的胸腺嘧啶占该 DNA 分子碱基总数的比例=28÷2÷100×100%=14%。
42. 图甲表示某雄性动物(2n=8)体内细胞在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和染色单体数,图乙为该动物某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图丙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某阶段物质含量或结构数量的变化曲线。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表示染色单体的是______,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是______,若上述细胞类型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则他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用序号和“→”表示)。
(2)图乙中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是______,含有______个四分体,它对应图甲中类型______的细胞。
(3)若丙图纵坐标表示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则图乙细胞处于图丙曲线的______段,其中cd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② ②. II ③. I→II→III→I→IV
(2) ①. 减数分裂II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②. 0 ③. III
(3) ①. bc ②. 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①代表染色体,②代表染色单体,③代表核DNA;Ⅰ可代表体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Ⅲ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图乙没有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图甲中的②在有些时期数目是0,故表示姐妹染色单体;图中Ⅰ可代表体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Ⅲ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故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Ⅱ;若类型I、II、III、IV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四种类型出现的先后顺序是I(精原细胞)→II(减数第一次分裂)→III(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I(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IV(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图乙没有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且着丝粒(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故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没有四分体(0个);对应图甲的Ⅲ。
【小问3详解】
若丙图纵坐标表示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图乙细胞含有染色单体,处于图丙的bc段;cd段每条染色单体上的DNA数由2变成1,说明此时发生了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43. 某家族中有一种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研究人员通过调查绘制出该家族的遗传系谱图1,黑色个体为该病患者,然后对I2、I4、Ⅱ1、Ⅱ3的B、b基因进行电泳分离,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基因带谱。回答下列问题:
(1)该遗传病是一种_____遗传病,判断依据是_____。仅依据系谱图1,不能确定该致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原因是_____。
(2)依据图2所示的基因带谱,则能确定该致病基因在_____染色体上,I3的基因型是_____。
(3)Ⅱ2和Ⅱ3婚配后第一胎生下一个患病男孩,第二胎生下一个女孩,其为携带者的概率是_____。
【答案】(1) ①. 隐 ②. I1和I2均正常,却生出患病的Ⅱ1 ③. 无论致病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该家庭都可能出现上述患病情况
(2) ①. X ②. XBXb
(3)1/2
【解析】
【分析】因为正常I1和I2生育患病的Ⅱ1,可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观察电泳图,从成员来说只有患病男性和正常男性,从条带来说,患病和正常的都是一个条带,即Ⅰ2不携带致病基因,可推测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1详解】
根据遗传系谱图1分析,无病的I1和I2生了有病的Ⅱ1,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图1不能判断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因为无论致病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该家庭都可能出现上述患病情况。
【小问2详解】
由基因带谱图2分析可知,I2和Ⅱ3都不患病,基因带谱都只有一条且相同,I4和Ⅱ1都患病,基因带谱都只有另一条且相同,说明致病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I3的基因型是XBXb 。
【小问3详解】
由于Ⅱ2(XBX-)和Ⅱ3(XBY)婚配后,第一胎生下一个患病男孩(XbY),则Ⅱ2的基因型为XBXb,第二胎生的女孩是携带者XBXb的概率为1/2。
44. 某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基因B为修饰基因,会淡化颜色的深度,BB会将红色淡化为白色,Bb会将红色淡化为粉色。回答下列问题。
(1)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种,白花植株自交后代______(填“一定会”、“不一定会”或“一定不会”)出现其他颜色的花。
(2)为了确定A、a与B、b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某同学利用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进行实验。
实验假设: A、a与B、b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类型,请在图中补充这三种类型______
实验思路:______。
(3)粉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无论粉花植株是何种基因型以及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何种类型,粉花植株自交的子代都会出现的表型是______。
【答案】(1) ①. 5##五 ②. 一定不会
(2) ①. ②. 让该植株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植株花的颜色和比例
(3) ①. AABb、AaBb ②. 粉色和白色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红花的基因型为A_bb;粉红色花的基因型为A_Bb;白花的基因型为A_BB、aaB_、aabb。
【小问1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基因B为修饰基因,会淡化颜色的深度,BB会将红色淡化为白色,Bb会将红色淡化为粉色,则白花的基因型为A_BB、aaB_、aabb即有5种;白花植株的A_BB、aaB_、aabb,自交后均是白花,即一定不会出现其他颜色的花。
【小问2详解】
①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两对基因(A和a、B和b)是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这两对基因可以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以位于一对染色体上,其位置关系可表示如下:
。
为了确定A、a与B、b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可让该植株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植株花的颜色和比例。
若两对基因的位置符合上图第一种类型,则可以产生雌雄各四种配子AB、ab、Ab和aB,并且比例为1:1:1:1,后代基因型比例为A_Bb:A_bb:(A_BB和aa_)=1/2×3/4:3/4:3/4×1/4+14,则子代植株花色表现型及比例为粉色:红色:白色=6:3:7;
若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A和B连锁,则该亲本只能产生AB、ab两种配子,后代基因型比例为AABB:AaBb:aabb=1:2:1,即子代植株花粉色:白色=1:1;
两对基因的位置符合上图第三种类型,即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A和b连锁,则该亲本只能产生Ab、aB两种配子,后代基因型比例为AAbb:AaBb:aaBB=1:2:1,即子代植株花粉色:红色:白色=2:1:1。
【小问3详解】
粉红色花的基因型为A_Bb,包括AABb和AaBb;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其中AABb的个体自交后子代包括AABB、AABb和AAbb,包括白花、粉花和红花,AaBb自交后有A_bb、A_Bb、A_BB、aaB_、aabb,包括白花、粉花和红花;若AB连锁,ab连锁,AaBb的后代只有粉色和白色,AABb的后代有白、粉和红;若Ab连锁,则AaBb的子代有粉色、红色、白色,AABb的子代有白、粉和红,故无论粉花植株是何种基因型以及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何种类型,粉花植株自交的子代都会出现的表型是粉色和白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