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
展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知识要点+图文讲解
《表里的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蟋、蟀、怖、玻、璃、恶”等8个字。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方法:
教师:质疑、引导、点拔。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来看这几张图片,这些是什么?表。对,你们一定非常熟悉大人们戴在手腕上用来看时间的表,老师手上就戴了一个。那么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表里有哪些东西呢?有同学说,有螺丝、表针、齿轮、发条。同学们都很聪明,但是著名作家冯志在童年的时候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存在,表里面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于是,冯志就把同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板书课题)
2、了解作者:
冯至: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诗人、学者、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昨日之歌》《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小说《伍子胥》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清本课生字、新词。(要求一边读一边圈画出课后的生字、新词)
2、(互动)指明学生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蝎子、钵子以及课后方格中的字。
洪亮释义:(声音)宏大、响亮。本课中指的是钟楼的钟响起。
蟋蟀释义:昆虫,身体黑褐色,触角长,后腿粗大,善于跳跃。尾部有尾须一对,雄的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生活在阴湿的地方,吃植物的根茎和种子,对农作物有害。也叫促织,有的地方叫蛐蛐儿。
恐怖释义:感到可怕而畏惧。本课中指的是“我”听父亲说表里有蝎子,以为蝎子是一种很恐怖的东西。
钵子释义:一种盛物品的器具。像《西游记》中,唐僧化缘和吃饭的紫金钵盂。
理解词语:
【钟楼】旧时城市中设置大钟的楼,楼内按时敲钟报告时辰;安装时钟的较高的建筑物。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睦协调。
【单调】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
【坚硬】又结实又硬。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食物)脆而清香。
【柔和】①温和而不强烈。②柔软;软和。
【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
【呈现】显出;露出。
【唯恐】只怕。
【拒绝】不接受(请求、意见或赠礼等)。
【猜测】推测;凭想象估计。
3、词语对对碰:
近义词:洪亮——嘹亮
单调——单一
愉快——欢快
和谐——融洽
请求——恳求
猜测——猜想
反义词:坚硬——柔软
美丽——丑陋
答应——拒绝
单调——丰富
保护——破坏
丑恶——美好
三、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互动)教师总结: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我”长大后才有了正确的认识。
2、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以下主要内容)
<1-9>段: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十分好奇。
<10-16>段:父亲打开表让“我”观看,并解答了“我”的疑问。
<17-21>段:“我”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这件事。
3、分析人物:文中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我”和父亲,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4、课文详析:
(1)小时候“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默读第1自然段,“我”用了哪些事例来说明“我”的观点是正确的?
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
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
夏天蝉在绿树上叫
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
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鸟叫、狗吠、蝉鸣、虫唱、钟声、琴声这些事实都证实了“我”的论断,是经过“我”的思考而得出的结论。通过“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铺垫。?”反问句加以肯定,确信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尽管这一观点会让人觉得幼稚,但是却表现了小时候的“我”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孩子。
(2)思考“我”猜测一定有活的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的理由。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dā),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同学们注意这两个词:走动、发出。什么能走动,能发出声音呢?活的生物,所以符合“活的生物”的特征。
除此之外,作者还说:“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 :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他认为蝉、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所以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表里一定有个生物。
(3)文中父亲多次强调“不许动”,为什么?
同学们以前一定玩过一个游戏“木头人”——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文中也出现了“不许动”,这里文中的父亲多次强调“不许动”,同学们找一找划出来。都找到了那几句呢?(互动)同学们都很聪明,找的也很完整。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文中的父亲一直在强调小孩子“不许动”表呢?(互动)因为表在那个贫困的年代,不论对于个人还是家庭来说,出来具有掌握实践的功用外,更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东西。父亲怕被孩子弄坏了,所以规定:不许动。
想一想你们有没有被家长说什么东西“不许动”的时候?(讨论)有,那么让你们“不许动”的时候你们什么感觉?(互动)所以文中第10段作者的感受是“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好奇、矛盾、痛苦。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
(4)作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发现了什么样的“美丽的世界”?
“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xiē)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zhē)你。”
父亲为了让我不动表,编造出来一个谎言:表里有个小蝎子。我感到害怕,小蝎子长得丑恶而且恐怖,它会蜇人,但是我同样感到愉快,这是因为父亲的回答证实了我之前的猜想是正确的:“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这是弄清楚缘由之后的满足)
(5)课文最后,“我”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文中最后两端: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bō)子里,蝈(guō)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之前“我”见人就说,因为我对父亲的话深信不疑;后来,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说明“我”后来长大了,终于明白“表里的生物”指的是表里的秒针。
5、层次梳理:见PPT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6、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写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作者写此文纪念童年,并告诉大家要守护孩子的天真,正视孩子的好奇心,给予孩子最大的鼓励。(天真幼稚、富有幻想、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
7、课后作业:
(1)作者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你能举出一些事例反驳他吗?(如风声、雨声、雷电声、小溪的流水声、火山的爆发声等。)
(2)试着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提示:注意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程资源,课型,课前预习,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5 表里的生物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5 表里的生物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15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15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出示图片,激趣导入,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拓展小练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