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高一(下)联考生物试卷(5月份)(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高一(下)联考生物试卷(5月份)(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高一(下)联考生物试卷(5月份)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下列关于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但有的生物是DNA,有的是RNA
B. 细胞核和拟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中遗传物质也是DNA
C. 核酸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其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蕴藏着遗传信息
D.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2. 某科研小组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实验②和⑤分别为两种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活菌甲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
B. 通过实验②,鼠2的血液中只能分离出活菌乙
C. 加热致死菌乙中的某种物质能使活菌甲转化成活菌乙
D. 鼠5死亡的原因是死菌甲中的某种物质能使死菌甲转化成活菌乙
3.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来的,这个原则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种碱基可以与一种或两种碱基互补配对
B. 碱基是通过氢键形成碱基对的,A和T之间形成2个氢键
C. DNA中存在碱基互补配对,且生物体内的DNA都是双链
D. 若DNA一条链中有n个碱基A,则另一条链中有n个碱基T
4. 下列关于DNA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生物的DNA具有特异性,但其基本组成单位都相同
B. DNA单链中有羟基和磷酸基团的末端分别称为3'端和5'端
C. 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D. 细胞内的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按同向平行方式盘旋而成
5. 能发出绿色荧光的水母DNA上有一段长度为5170个碱基对的片段——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科学家通过转基因实验发现,转入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也能像水母一样发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可以在小鼠细胞内复制
B.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小鼠体内复制2次需要41360个脱氧核苷酸
C. 水母和小鼠的基因都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 水母和小鼠的DNA中A+CG+T的值相同
6. 某研究人员欲探究肿瘤细胞中S蛋白的功能,将肿瘤细胞放置含32P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实验过程与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产物为mRNA,该过程表示转录 B. 图示过程需要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
C. 肝素的作用可能是抑制产物的合成 D. S蛋白能够解除肝素对产物合成的作用
7. 下列关于细胞中遗传信息表达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位于RNA上
B. 多个核糖体可结合在一个mRNA分子上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
C. 分泌蛋白的形成还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加工
D. 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由mRNA上3个相邻的脱氧核苷酸组成
8. 如图是tRNA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携带氨基酸的部位是tRNA的5'端
B. tRNA是单链结构,结构内部碱基可以互补配对
C. 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D. 与图中反密码子互补配对的密码子是ACG
9. 下列有关中心法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中心法则的提出者是沃森和克里克
B. 遗传信息只能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
C. 能进行转录和翻译的细胞一定能进行核DNA复制
D. 在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中需要ATP提供能量
10. 下列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条染色体上可以含有两个DNA分子
B. 生物体内的DNA分子数目大于基因数目
C.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 DNA的载体除了染色体,还有线粒体、叶绿体等
11. 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甲基化和乙酰化等修饰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某动物的毛色有黑色和黄色,分别由基因A、a控制,基因A在精子中不会发生甲基化,而在卵细胞中会发生甲基化,使基因A不能正常表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基化修饰会改变DNA中的碱基排列顺序
B. 该动物卵细胞中发生的甲基化现象不会遗传给子代
C. 相同环境下,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表型都相同
D. 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正反交的子代表型不同
12. 新型冠状病毒和结核杆菌都会导致人体患严重的肺炎,二者的遗传物质分别是RNA和DNA,并且均是胞内寄生生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在增殖过程中需宿主细胞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B. 结核杆菌可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C. 结核杆菌细胞核中的DNA转录出的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D. 新型冠状病毒的RNA在复制过程中不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
13. 如图为人体细胞内基因1、基因2与相关性状的关系简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个体正常体细胞中不会同时存在基因1与基因2
B. 图中表现出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为:DNA→RNA→蛋白质
C. 老人白发增多的直接原因是图中的酪氨酸含量下降
D. 基因1与基因2对性状的控制方式相同
14. 下列实例的产生不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
A. R型细菌转化S型细菌 B.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C. 摩尔根培养的白眼果蝇 D. 囊性纤维病
15.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形成的基因是显性基因 B. 基因突变对生物大多是有利的
C. 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很低 D. 健康的青少年不会发生基因突变
16. 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 B. 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
C. 基因重组能为自然选择提供更多筛选材料 D. 控制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间可以发生重组
17.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变异
B. 小鼠一条染色体上A基因重复引起表现型变化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C. 一对正常的大龄夫妇生育了一个21三体综合征患者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D. 某动物9号、22号染色体互换片段导致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18. 蜜蜂的孤雌生殖是指卵细胞未经受精直接发育为雄蜂。若研究蜜蜂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的遗传,一只蜂王(2N=32)与一只雄蜂(N=16)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雄蜂有4种表现型,雌蜂有1种表现型,根据以上杂交结果,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 亲本雄蜂的基因型为AB
B. 亲本蜂王的两对基因都是杂合
C. 雄蜂为单倍体,产生的雄配子含8条染色体
D. 蜜蜂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染色体数目为32
19. 如图表示我国科学家培养八倍体小麦的流程,每个字母表示一个染色体组,其中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杂种植株含有同源染色体
B. 杂种植株体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或8个染色体组
C. 秋水仙素处理的是杂种植株的幼苗或种子
D. 该过程利用了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物
20. 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大葱可作为实验材料,其原因是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
B. 用体积分数95%的酒精冲洗固定的细胞2次
C. 剪取根尖约0.5~1cm放置于冰箱的低温室内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D. 低温(4℃)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21. 下列不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的是( )
A. 青少年型糖尿病 B. 抗维生素D佝偻病 C. 苯丙酮尿症 D. 先天性聋哑
22. 如图表示母亲生育年龄与子女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发病率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可以筛查唐氏综合征
B. 子女患唐氏综合征与父亲产生的精子异常无关
C. 唐氏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D. 母亲年龄越大,21号染色体不分离的可能性越大
23. 人镰状细胞贫血是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而引起的一种遗传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B. 该病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C. 该病患者血红蛋白β链结构没有改变
D. 该病患者的红细胞易破裂,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24. 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推测是研究生物进化最为有效的方法。下列有关进化证据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
A. 化石是古生物的遗体,它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 比较解剖学证据可为脊椎动物是否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提供佐证
C. 比较人和其他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也可以看到进化的蛛丝马迹
D. 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是对生物有共同祖先的有力支持
25. 下列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 生活在地穴水井中的盲螺,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B. 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不断伸长
C. 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发展成现在的特征
D. 春小麦连年冬种后经人工筛选可获得冬小麦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26. 美国生物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在研究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培养用的细菌大约每20min分裂一次,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在破碎子一代细菌细胞提取DNA之前应先将亲代细菌的DNA进行离心处理,离心的结果是试管中 ______ 。设置该步骤的目的是 ______ 。
(2)若结果A对应图甲,则可以排除DNA是 ______ 复制。如果结果A、B、C都与图丙相同,据此可判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 ______ (填“是”或“不是”)半保留复制。
(3)复制过程除需要模板DNA、脱氧核苷酸外,还需要 ______ (答两点)等条件。 ______ 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并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4)理论上结果C中含15N的DNA分子所占比例为 ______ 。
27. 如图1为遗传信息在某动物细胞中的传递过程,①~⑧表示相关过程,图2表示核DNA中某基因启动子区域被甲基化,基因启动子区域被甲基化会抑制该基因的转录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②过程 ______ (填“需要”或“不需要”)解旋酶,该过程所需的原料是 ______ 。进行④过程时,一个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 ______ 个tRNA的结合位点。
(2)该细胞中核糖体的分布场所有 ______ 。与⑧过程相比,⑦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 ______ 。
(3)由图2可知,DNA甲基化阻碍 ______ 酶与启动子结合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
(4)用某种药物处理该动物细胞后发现,细胞质中的RNA含量明显减少,由此推测该药物抑制的过程最可能是 ______ (填图1中序号)。
28. 如图表示某家族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假设甲遗传病由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基因B/b控制,且Ⅲ4不携带两种病的致病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______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是 ______遗传。
(2)图中Ⅲ3的基因型为 ______,Ⅳ2与Ⅳ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______。
(3)Ⅳ2的乙病致病基因来源为 ______→______→Ⅲ3→Ⅳ2。
(4)某实验小组调查甲病的发病率时,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调查时需要做到 ______。
29. 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某科研小组利用具有抗虫基因的长穗偃麦草和普通小麦培育抗病新品种的育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C、D代表不同的染色体组,每组有7条染色体。回答下列问题:
(1)长穗偃麦草和普通小麦的杂交后代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 ______ 。杂交后代甲的形成原理是 ______ ,甲体细胞不分裂时含有 ______ 条染色体。
(2)杂交后代乙与普通小麦杂交所得所有后代中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有 ______ 条。
(3)图中①过程采用 ______ 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进而培育出抗虫新品种的育种方式为 ______ 育种,该育种方法的优势体现在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但有的生物是DNA,有的生物是RNA,A正确;
B、细胞生物细胞核和拟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中遗传物质也是DNA,B正确;
C、核酸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其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蕴含着遗传信息,C正确;
D、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只能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选:D。
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
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本题考查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理解和掌握核酸的功能,并能据此准确判断各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答案】C
【解析】解:A、活菌甲为R型细菌,活菌甲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活菌乙为S型细菌,活菌乙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A错误;
B、实验②是将活菌甲和加热致死菌乙混合后注射到鼠2体内,加热致死菌乙中的某种物质能使部分活菌甲转化成活菌乙,因此鼠2的血液中能分离出活菌甲和乙,B错误;
C、由于实验②是将活菌甲和加热致死菌乙混合后注射到鼠2体内,加热致死菌乙中的某种物质能使部分活菌甲转化成活菌乙,热致死菌乙中的某种物质能使活菌甲转化成活菌乙,C正确;
D、鼠5死亡的原因是活菌乙具有致死效应,D错误。
故选:C。
格里菲斯的转化实验,在格里菲思第四组实验中,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而这种转化因子的产物有着与有活性的S型细菌相同的作用。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并没有证明,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
本题主要考查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3.【答案】C
【解析】解:A、一种碱基可以与一种或两种碱基互补配对,比如A既可以与T配对,也可以与U配对,A正确;
B、碱基是通过氢键形成碱基对的,A和T之间形成2个氢键,G和C之间形成3个氢键,B正确;
C、DNA中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生物体内的DNA一般是双链,但某些病毒DNA为单链,C错误;
D、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若DNA一条链中有n个碱基A,则另一条链中有n个碱基T,D正确。
故选:C。
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本题考查DNA分子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答案】D
【解析】解:A、不同生物的DNA具有特异性,但其基本组成单位相同,都是4种脱氧核苷酸,A正确;
B、DNA单链中有羟基和磷酸基团的末端分别称为3′端和5′端,B正确;
C、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C正确;
D、细胞内的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而成,DNA分子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D错误。
故选:D。
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如下。
(1)DNA是由两条单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 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具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答案】B
【解析】解:A、将能发出绿色荧光的水母DNA转入小鼠体内,转基因小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也能像水母一样发光,说明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可以在小鼠细胞内复制,A正确;
B、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含有5170个碱基对,在小鼠体内复制2次,需要(22-1)×5170×2=31020个脱氧核苷酸,B错误;
C、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因此,水母和小鼠的基因都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正确;
D、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C=G+T,因此,水母和小鼠的DNA中(A+C)÷(G+T)的值相同,D正确。
故选:B。
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3、目的基因能插入宿主DNA,原因是它们都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双螺旋结构,目的基因可以在宿主细胞表达产生相应的蛋白质,说明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
本题考查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明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识记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明确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答案】A
【解析】解:A、据图所知,图示过程表示的是转录,产物为RNA,包括mRNA、tRNA 和rRNA,A错误;
B、转录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B正确;
C、据图分析,加入肝素后产物合成减少,说明肝素的作用可能是抑制产物的合成,C正确;
D、由图示曲线可知,加入S蛋白后,产物合成增加,说明S蛋白能抑制肝素的功能,D正确。
故选:A。
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考生识记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识记转录发生的过程、条件、场所,能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难度适中。
7.【答案】C
【解析】解:A、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在DNA上,A错误;
B、多个核糖体可结合在一个mRNA分子上合成多条相同多肽链,B错误;
C、分泌蛋白在核糖体合成后还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对其进行加工,C正确;
D、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由mRNA上3个相邻的核糖核苷酸组成,D错误。
故选:C。
1、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
(1)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2)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关密码子:
(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
(3)特点: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熟记相关知识点,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8.【答案】A
【解析】解:A、图中携带氨基酸的部位是tRNA的3'端,氨基酸与—OH端结合,A错误;
B、tRNA是单链结构,经过折叠形成类似三叶草的结构,结构内部碱基可以互补配对,B正确;
C、tRNA具有专一性,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C正确;
D、图示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UGC,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mRNA上的相应密码子的碱基组成是ACG,D正确。
故选:A。
分析题图:图示为tRNA的结构示意图,其中—OH为携带氨基酸的部位,tRNA上的UGC称为反密码子,能与相应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本题考查tRNA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解:A、中心法则的提出者是克里克,A错误;
B、少数生物(如一些RNA病毒)的遗传信息可以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B错误;
C、高度分化的细胞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合成蛋白质,但不能进行DNA的复制,也不能进行细胞分裂,C错误;
D、在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中需要ATP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D。
克里克于1957年提出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后续科学家又发现了新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RNA的复制、逆转录。
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B
【解析】解:A、完成染色体复制后,一条染色体上具有2条染色单体,含有两个DNA分子,A正确;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以具有若干个基因,生物体内的DNA分子数目小于基因数目,B错误;
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C正确;
D、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此外叶绿体和线粒体内也有少量DNA,故DNA的载体除了染色体外,还有线粒体、叶绿体等,D正确。
故选:B。
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3、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本题考查基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DNA、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1.【答案】D
【解析】解:A、甲基化的实质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碱基发生了甲基化,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故甲基化不会改变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顺序,A错误;
B、卵细胞中会发生甲基化,使基因A不能正常表达,卵细胞是生殖细胞,故动物卵细胞中发生的甲基化现象可以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子代,B错误;
C、基因A在精子中不会发生甲基化,而在卵细胞中会发生甲基化,说明来自精子的A和来自卵细胞的a 结合成的Aa 表现为黑色,而来自精子的a 和来自卵细胞的A结合成的Aa表现为黄色,故相同环境下,基因型为Aa个体的表型不一定相同,C错误;
D、如果AA(♀)和aa(♂)杂交是正交,后代为Aa,由于A在卵细胞内表现为甲基化,表现为黄色,则AA(♂)和aa(♀)杂交为反交,后代Aa的个体表现为黑色,因此正反交的子代表型不同,D正确。
故选:D。
1、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的现象。
2、甲基化为DNA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能够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改变遗传表现。
本题考查表观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获取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12.【答案】D
【解析】解:A、新型冠状病毒在增殖过程中需宿主细胞提供原料和酶等,模板由病毒自身提供,A错误;
B、结核杆菌是原核生物,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B错误;
C、结核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不含核孔,只有拟核,C错误;
D、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故新型冠状病毒的RNA在复制过程中不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D正确。
故选:D。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动物细胞里的病毒叫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叫细菌病毒,如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本题以新型冠状病毒为题材,要求考生识记病毒的组成、繁殖和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再结合题中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13.【答案】B
【解析】解:A、通常情况下同一个体正常体细胞含有该生物的全部基因,因此同时存在基因1与基因2,A错误;
B、图中为基因表达过程,该过程中遗传信息传递途径为:DNA→RNA→蛋白质,B正确;
C、老人白发增多的直接原因是图中的酪氨酸酶活性下降,黑色素合成减少,C错误;
D、基因1与基因2对性状的控制方式不同,前者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后者通过控制酶的合成影响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错误。
故选:B。
分析题图:①是转录过程,②是翻译过程,③是异常血红蛋白导致镰刀型细胞贫血症,④是正常血红蛋白形成正常红细胞,⑤酶的催化作用。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基因控制性状的两条途径,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4.【答案】A
【解析】解:A、分析题意可知,R型细菌转化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
C、摩尔根培养的白眼果蝇发生了基因突变,C正确;
D、囊性纤维病缺失了3个碱基,属于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A。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5.【答案】C
【解析】解:A、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的基因,但未必一定是显性基因基因,A错误;
B、基因突变对生物本身大多是有害的,但能为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原材料,B错误;
C、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即突变频率很低,C正确;
D、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健康的青少年也会发生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C。
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基因突变是点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在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5、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6.【答案】D
【解析】解:A、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A正确;
B、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可以因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B正确;
C、基因重组能为自然选择提供更多筛选材料,有利于生物的进化,C正确;
D、控制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间会分离而不可以发生重组,D错误。
故选:D。
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
(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7.【答案】B
【解析】解:A、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属于染色体变异,A正确;
B、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一条染色体上A基因重复引起表现型变化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
C、21三体综合征是指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
D、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互换片段所致的变异,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D正确。
故选:B。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8.【答案】C
【解析】解:A、结合分析可知,亲本雄蜂的基因型为AB,A正确;
B、亲本蜂王的两对基因都是杂合,即为AaBb,因为该基因型可产生四种配子,因而子代雄蜂可有四种表现型,B正确;
C、雄蜂是通过孤雌生殖产生的,为单倍体,其产生雄配子的方式是假减数分裂,含16条染色体,C错误;
D、蜜蜂精子中有16条染色体,卵细胞中也有16条染色体,二者结合形成的受精卵染色体数目为32,D正确。
故选:C。
题意分析,一只蜂王(2N=32)与一只雄蜂(N=16)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雄蜂有4种表现型,雌蜂有1种表现型,雄峰为孤雌生殖,其有四种表现型,说明蜂王能产生四种配子,其基因型为AaBb,而子代雌蜂有一种表现型,则亲代雄蜂的基因型只能是AB。
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组、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9.【答案】B
【解析】解:A、据题意可知,杂种植株含有4个染色体组ABCD,这四个染色体组内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杂种植株体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ABCD,如果某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染色体组数目加倍,含有8个染色体组,B正确;
C、该杂种植物虽然是四倍体,但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因此不能形成种子,秋水仙素只能处理的是杂种植株的幼苗,C错误;
D、该过程没有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没有单倍体植株,杂种植株是异源四倍体,D错误。
故选:B。
由于A、B、C、D表示的是染色体组,因此从图中可以看出普通小麦为异源六倍体,黑麦为二倍体,其产生的配子分别含有3个和1个染色体组,其产生的后代为异源四倍体。由于该后代中无同源染色体,所以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为高度不育,必须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加倍成异源八倍体,才能产生正常配子,正常结籽。
本题考查八倍体小麦的流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0.【答案】C
【解析】解:A、大葱的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可作为实验材料,A正确;
B、卡诺氏液固定后,需要用95%的酒精冲洗2次,洗去多余的卡诺氏液,B正确;
C、剪取根尖2-3mm,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进行低温诱导,C错误;
D、低温(4℃)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正确。
故选:C。
一、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
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在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
5、观察
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
1、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本题考查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1.【答案】A
【解析】解:A、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A正确;
B、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B错误;
C、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C错误;
D、先天性聋哑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D错误。
故选:A。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为基础题,只要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实例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2.【答案】B
【解析】解:A、大龄孕妇患有唐氏综合征的概率更高,可通过产前诊断筛查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该病的发生,A正确;
B、唐氏综合征的病因是母亲或父亲在形成配子过程中第21号同源染色体不分离或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造成的,与父亲也有关系,B错误;
C、唐氏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C正确;
D、由图可知,母亲生育年龄越大,子女患唐氏综合征病的概率明显增加,病因可能是是母亲在形成配子过程中第21号同源染色体不分离或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造成的,D正确。
故选:B。
1、唐氏综合征即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是由染色体异常(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而导致的疾病,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7条。
2、题图分析:曲线走势显示唐氏综合征的发病率与母亲的生育年龄有关,母亲生育年龄越大,尤其是40岁后,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明显增加。
本题结合曲线图,主要考查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本题涉及到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3.【答案】C
【解析】解:A、该病是由于基因结构改变引起,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B正确;
C、蛋白质的结构由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空间结构决定,血红蛋白β链中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血红蛋白β链的结构会发生了改变,C错误;
D、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在缺氧状态下呈镰刀状,容易破裂,严重时会导致死亡,D正确;
故选:C。
1、基因突变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遗传。
2、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的概念、及人类遗传病的相关内容,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属于识记层次的考查。
24.【答案】B
【解析】解:A、化石是古生物的遗体,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比较全面的证据,A正确;
B、胚胎学证据可为脊椎动物是否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提供佐证,B错误;
C、比较不同动物以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也可以看到进化的蛛丝马迹,C正确;
D、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看,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这是对生物有共同祖先这—论点的有力支持,D正确。
故选:B。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 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
(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5.【答案】C
【解析】解:A、强调环境的变化是物种产生变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生活在地穴水井中的盲螺,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是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A错误;
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不断伸长,强调环境的变化是物种产生变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B错误;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自特征的种群,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C正确;
D、春小麦冬种能活下来并开花结果是适应环境的变异,是符合人们需要的,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不是环境影响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
(2)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
①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②种内斗争;③种间斗争。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26.【答案】只出现重链DNA 形成对照 全保留 不是 酶、能量 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14
【解析】解:(1)亲代DNA只有15N,离心后全都是重带。设置该组的目的形成对照,比较不同条带DNA的位置。
(2)图甲是中带,若结果A对应甲,可以排除DNA是全保留复制,因为全保留复制必然有重带。如果结果A、B、C都与图丙相同,说明是全保留复制,两条含有15N的DNA单链没有分开,据此可判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不是半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应该有中带。
(3)复制过程除需要模板DNA、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外,还需要能量、酶,如DNA聚合酶和解旋酶。(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并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4)结果C是复制了3代,产生了8个DNA分子,有两个含有15N,按照半保留复制,理论上结果C中含 15N 的DNA分子所占比例为14。
故答案为:
(1)只出现重链DNA 形成对照
(2)全保留 不是
(3)酶、能量 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4)14
15N和14N是氮元素的两种稳定同位素,这两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同,含15N的DNA比含14N的DNA密度大,因此,利用离心技术可以在试管中分离开含有相对原子质量不同的氮元素的DNA。
DNA分子复制的基础知识相对容易,DNA复制的相关计算属于难点,需要学生多积累。
27.【答案】不需要 细胞中游离的4种核糖核苷酸 2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T-A RNA聚合 ②或③
【解析】解:(1)②过程表示转录,完成②过程需要RNA聚合酶,但不需要解旋酶;该过程的产物是RNA,故所需的原料是细胞中游离的4种核糖核苷酸。④过程表示翻译,进行④过程时,一个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
(2)根据图示可知,该动物细胞中核糖体的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碱基T只存在于DNA分子中,所以与⑧过程相比,⑦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T-A。
(3)由图2可知,DNA甲基化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阻止转录过程,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
(4)用某种药物处理该动物细胞后发现,细胞质中的RNA含量明显减少,由此推测该药物抑制的过程最可能是②或③。
故答案为:
(1)不需要 细胞中游离的4种核糖核苷酸 2
(2)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T-A
(3)RNA聚合
(4)②或③
分析题图1:图中①为核DNA分子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的过程,④为翻译过程,⑤表示核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线粒体,⑥表示线粒体D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⑦表示转录过程,⑧表示翻译过程。
分析图2:图示为核DNA中某基因启动子区域被甲基化,基因启动子区域被甲基化会抑制该基因的转录过程。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和表观遗传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8.【答案】常染色体隐性 伴X染色体隐性 AAXBXb或AaXBXb 59 Ⅰ1 Ⅱ2 随机取样
【解析】解:(1)由分析可知,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因为Ⅲ2患病,所以Ⅲ3可能携带a基因,又因为一定含有b基因且不患乙病,所以图中Ⅲ3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Ⅳ2与Ⅳ3基因型为(13AaXbY和23AAXbY),所以相同的概率为23×23+13×13=59。
(3)就乙病而言,IV2的基因型为XbY,Y来自父亲,故致病基因来自Ⅲ3,其基因型为XBXb,Ⅱ1的基因型为XBY,Ⅱ2的基因型为XBXb,即Ⅲ3的致病基因来自Ⅱ2,I2基因型为XBY,I1基因型为XBXb,故I2的致病基因来自I1,即Ⅳ2的乙病致病基因来源为Ⅰ1→Ⅱ2→Ⅲ3→Ⅳ2。
(4)某实验小组调查甲病的发病率时,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调查时需要做到随机取样。
故答案为:
(1)常染色体隐性 伴X染色体隐性
(2)AAXBXb或AaXBXb 59
(3)Ⅰ1Ⅱ2
(4)随机取样
由图可知,Ⅲ2患病而亲代都不患病,可以得知甲病的遗传方式是隐性遗传。又因为Ⅲ4不携带两种病的致病基因,而Ⅳ2和Ⅳ3患乙病,所以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本题结合遗传系谱图,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9.【答案】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染色体(数目)变异 56 98 花药离体培养 单倍体 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且后代都是纯合子
【解析】解:(1)长穗偃麦草(AA)和普通小麦(BBCCDD)杂交形成的杂种一染色体组是ABCD,由于A、B、C、D中无同源染色体,无法联会,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杂交后代甲的形成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长穗偃麦草和普通小麦杂交得到的杂交后代甲共8个染色体组,每组有7条染色体,体细胞共56条染色体。
(2)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故杂交后代乙与普通小麦杂交所得所有后代中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有98条。
(3)由图可知,图中①过程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进而培育出抗虫新品种的育种方式为单倍体育种,该育种方法的优势体现在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且后代都是纯合子。
故答案为:
(1)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变异;56
(2)98
(3)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且后代都是纯合子
1、杂交育种:杂交→自交→选优;
2、诱变育种: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生物,诱导突变;
3、单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加倍;
4、多倍体育种: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5、基因工程育种:将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
本题主要考查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减数分裂,识记和理解各种育种方式的过程和原理即可解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