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52份)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24第一章人口第一讲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24第一章人口第一讲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练案[24] 第二部分 第一章 人口 第一讲 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一、选择题(2023·广西柳州模拟预测)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一幅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该图反映人口分布特征的指标是( A )A.人口密度 B.人口数量C.人口增长率 D.人口年龄结构2.下列地区中,人口稠密的是( A )A.东亚 B.南极C.西非 D.北亚3.图中①处呈现空白状的主要原因是( D )A.地处平原 B.距海较近C.海拔较高 D.气候湿热[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单位(人/ km2)可知该图反映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即人口密度,A正确,B、C、D与题意不符合。故选A。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200的地区主要为东亚、南亚、西欧、北美等地,A正确;南极地区<1,B错误;西非、北亚<100,C、D错误。故选A。第3题,①处人口密度小,结合所学,该地为南美北部的亚马孙河流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人口密度小,D正确;该地区以平原为主,但是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A、C错;该地大部分地区距海较远,B错误。故选D。(2023·天津模拟预测)自1935年以来,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胡焕庸线”具有高度稳定性。下表为我国“2000—2020年各区域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变化”(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为“0”,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人口分布越趋向均衡)。据此完成4~6题。全国2000年2010年2020年0.7110.7180.735胡焕庸线两侧东南半壁0.5170.5340.566西北半壁0.7540.7480.752四大地区东部0.3650.3980.427中部0.3020.3050.336西部0.7730.7650.771东北0.4490.4590.5044.2000—2010年,表中数据显示( C )A.东南半壁人口趋向均衡B.西北半壁人口趋向集中C.东部地区人口趋向集中D.中部地区人口趋向均衡5.2000年以来,东北人口基尼系数变大的主要原因是( D )A.乡村振兴有序推进B.粮食产量提高C.生态环境持续退化D.矿产开采逐步萎缩6.下列省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基本一致的是( A )A.四川 B.陕西 C.吉林 D.湖南[解析] 第4题,2000—2010年,西北半壁人口基尼系数下降,反映人口分布更趋向均衡,B错误;东南半壁、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人口基尼系数都上升,人口趋向集中,A、D错误,C正确,故选C。第5题,2000年以来,东北人口基尼系数变大反映人口分布趋于集中,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乡村振兴、粮食产量提高有助于促进人口均衡分布,A、B错误;生态环境持续退化与东北实际情况不符,C错误;东北地区资源开采大多进入减产阶段,资源型工业衰落,人口大量外迁,而中心城市向外迁移的相对较少,人口相对集中于中心城市,D正确,故选D。第6题,胡焕庸线反映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对比关系,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四川省东南部的成都平原密集,西北部的川西高原稀疏,与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基本一致,A正确;陕西省关中地区人口密度大,南北人口密度小,B错误;吉林省中部人口密度大,东西部人口密度小,C错误;湖南西部、南部和东部人口稀少,中部和北部人口稠密,D错误,故选A。(2022·广东湛江二模)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人口密度分布。据此完成7~8题。7.该区域( B )A.人口稀疏区仅位于西部、北部B.地域特征差异明显,人口分布极不均衡C.人口密集区集中在东南部、西北部D.人口迁移频繁,人口分布地域差异小8.影响该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C )A.海陆位置 B.气候变化C.地形条件 D.水资源数量[解析] 第7题,人口密度0.012~0.198 1的地区除西部、北部分布外,东南部也有分布,A错误;图中显示西藏东南部人口密度明显高于西北部,人口分布极不平衡,B正确,C错误;图中没有显示人口迁移的相关内容,且人口分布地域差异大,D错误。故选B。第8题,根据图示可知,西藏地区的人口密集区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及其沿岸藏南河谷,相对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藏南谷地海拔较低,温度条件适宜人类居住,C正确;青藏高原均属于内陆地区,且海拔较高,海陆位置对人口分布影响不大,A错误;西藏地区大部分属于高山高原气候,各地气候差距不明显,B错误;西藏地区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较丰富,水资源并不匮乏,对人口分布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2023·四川成都市锦江区嘉祥高级中学期中)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用于衡量环境承载力与实际承载量的大小关系,若其小于0,则说明环境承载量已超过了该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承载范围。下图为“成都市2005年至2009年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9.该时间段内,成都市人地矛盾最突出的是( A )A.2005年 B.2006年C.2007年 D.2009年10.相对于2005年和2006年,2007年以后成都市的变化可能有( A )①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②加大环境监管力度③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④加大资源开采力度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第9题,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若小于0,则说明环境承载量已超过了该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承载范围。图中2005年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小于0且是最小值,2006年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小于0但是数值大于2005年,2007年之后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大于0。据此分析,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2005年人地矛盾出现,人地矛盾持续到2006年并好转,2007年大于0继续好转,因此该时间段内,成都市人地矛盾最突出的是2005年,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10题,相对于2005年和2006年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小于0、人地矛盾突出,2007年以后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大于0、人地矛盾缓解,2007年以后成都市的变化可能通过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改善了环境,提高了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①②③正确。加大资源开采力度会加剧资源消耗速度,不利于人地矛盾缓解,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2023·福建省漳平第一中学模拟预测)水资源生态承载能力是指某一地区水资源所能支撑生产、生活和生态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受区域人口总数、水资源总量及再生能力、水资源消耗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2005—2019年我国某特大城市水资源生态承载能力。据此完成11~12题。11.该城市水资源生态承载能力变化幅度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B )A.气温 B.降水 C.人口 D.产业12.为了提高水资源生态承载能力,该城市中心城区应重点( D )A.减少路面硬化面积 B.优化农业生产结构C.治理工业水体污染 D.加强雨水积蓄利用[解析] 第11题,水资源生态承载能力与水资源总量有关,而水资源总量与降水量密切相关,绝大部分特大城市分布在季风气候区,不同年份的降水总量差异大,城市水资源生态承载能力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降水是导致该变化幅度较大的主要因素,B符合题意;气温、人口、产业对该城市水资源生态承载能力变化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排除A、C、D。故选B。第12题,根据材料可知,水资源生态承载能力主要受区域人口总数、水资源总量及再生能力、水资源消耗等因素影响。中心城区人口众多,水资源消耗量大,加强雨水的积蓄和提高水的利用率,能够减少水资源浪费,增加水资源总量,从而提高水资源生态承载能力,D正确。减少路面硬化面积可以减轻城市内涝,与水资源生态承载能力关系不大,A错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治理工业水体污染可以减轻水资源的生态承载压力,水资源总量没有变化,因此提高水资源生态承载能力的作用不明显,B、C错误。故选D。二、综合题13.(2023·湖南常德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下表为我国距海岸不同距离的人口分布表。距离(千米)0~200200~500500~1 000>1 000人口(万人)39 05426 74033 45210 344占总人口(%)35.924.330.49.4面积(万 km2)97133235495占总面积(%)10.113.924.5515材料二 下表为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表。海拔(米)<200200~500500~1 0001 000~2 0002 000~4 000人口(万人)73 345.119 427.88 647.510 037.11 590.8占总人口(%)64.917.27.78.91.3面积(万 km2)144.597.2162.5239.9315.9占总面积(%)15.010.216.925.032.9(1)据表简要描述我国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2)我国的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以及人口分布密集区人口稠密的原因。(3)从人口容量角度分析,能否向西藏大量的迁入人口并说明原因。[答案] (1)我国人口稠密区主要位于沿海地区和海拔低于200米的平原地区。(2)特点:黑河—腾冲一线的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原因:①东南部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气候适宜;②平原面积广,地势较平坦;③经济发达,文化科技水平较高;④交通便利。(3)不能。因为西藏地区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科技水平低,人口容量小。[解析] 第(1)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到距海岸200千米以内其人口占比最高,占全国总人口的35.9%;从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示意表中可以看到,海拔200米以下的人口规模占总人口64.9%。我国人口稠密区主要位于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和距离海岸较近的地区。第(2)题,我国东南部地区平原面积广大,地形平坦;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适宜农业的发展;从古至今便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与对外贸易的区域,其经济较为发达,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文化科技较为发达;城市众多,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人口数量较多。西北内陆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偏向于大陆性气候,较为干燥,受历史开发因素的影响,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口较为稀少。故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为,以黑河腾冲为界,其东南部人口密集,西北部人口稀疏。第(3)题,西藏地区处于我国的高寒地带,其海拔高,气候较为严寒;高原反应极为强烈,易缺氧;常年性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广布,导致土壤贫瘠;冰川广布,气候严寒,土壤贫瘠,使其生物多样性较差,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人口分布数量较少,开发程度较差,本区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其人口容量相对较少,故不能向本区大量迁移人口。14.(2023·福建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无人区”是指长期闲置的土地或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环境限制了人口的自然分布与有序发展,形成了我国面积广大的“无人区”(下图)。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居民点集中分布在藏北高原南部、藏南谷地和川藏高山峡谷区,零星分布在青海高原北部、祁连山地、以及新疆境内昆仑山脉南部,另外在江河流域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居民点分布的海拔上限值为5 665 m,高差上限值为2 402 m。研究青藏高原“无人区”具有深刻的地理意义。(1)从地形的角度解释青藏高原形成大面积“无人区”的原因。(2)简述研究青藏高原“无人区”的地理意义。[答案] (1)青藏高原高海拔区域面积广;海拔高,含氧量低,超出人体的耐受能力;海拔高,太阳辐射强,紫外线强;海拔高,气温低,相对湿度小。(2)有利于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有利于开展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有利于建设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等。[解析] 第(1)题,题设要求从地形角度解释青藏高原“无人区”的原因,从地形对人口分布影响及材料中无人区分布的特点可知:无人区因海拔高,属于高寒气候地带,这里气候严寒干燥,四季如冬;天气变化无常;太阳辐射强,紫外线强;空气稀薄,含氧量低,超出人体的耐受能力;液态淡水匮乏,这里的湖泊也大多是咸水;烧火做饭也困难等恶劣的环境制约人口分布。第(2)题,青藏高原“无人区”生态环境受人类干扰极少,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加上气候暖湿化明显,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有利于开展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有利于建设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20讲 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练透),文件包含第20讲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练习原卷版docx、第20讲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天津专版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专题板块练 18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与人口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5人口分布人口容量,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