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52份)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26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展开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26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练案[26] 第二部分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一讲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选择题
(2023·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模拟预测)点轴渐进扩散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信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等。下图为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区域城市空间扩散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在外围地区选择重点发展城镇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C )
A.接近原料地 B.土地面积大
C.交通便捷 D.劳动力丰富
2.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各县城应该( A )
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②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③建立产品研发机构 ④征收地租补贴运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1题,城镇的区位布局,主要考虑人多的地方,人口的集聚就会形成城镇,城镇区位不是工业区位,所以不考虑原料地和劳动力的数量,A、D错误;选择城镇重点发展时,城镇的土地面积大小不是重要的区位条件,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B错误;选择重点发展的城镇,其交通应较为通畅,堵塞程度较轻,同时可能有外环路或国道高速路经过,便于与中心城市联系,所以交通应该是其考虑的因素,C正确。故选C。第2题,周围地区的小城镇,应积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从而改善投资环境,以接纳产业转移,①②正确;产品研发机构应建到科技发达的城市而不是县城,在各县城均征收地租补贴运费不利于协调发展,③④错误。故选A。
(2023·江苏模拟预测)某地理研学小组考察了我国东部地区某城镇,提出了该城镇进一步规划的建议。下图为研学小组成员绘制的该城镇简图。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丙功能区可能分别为( C )
A.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B.办公区、仓储物流区、居住区
C.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D.居住区、办公区、中央商务区
4.下列研学小组对城镇规划的建议中,合理的是( D )
A.①处建设化学工业园区
B.②处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区
C.③处建设高档住宅小区
D.④处建设城市防护绿地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甲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交通便利,为商业区;乙占地面积最大,为住宅区,丙位于城市外围,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为工业区。C正确。故选C。第4题,化工园区对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和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①处位于城市的上风向,A错误。②处在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水质差,不能作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B错误。 ③处在风景区,建设高档次住宅小区会破坏景观,C错误。④处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建设城市防护绿地可以减轻对居民区的污染,D正确。 故选D。
(2023·江苏扬州中学模拟预测)“住房供需匹配度”是指年均住房需求面积预测值与年均住房供给面积预测值的比值。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自2018年开始未来五年年均住房供需匹配度。据此完成5~7题。
5.下列城市中,未来五年住房供需关系相对稳定的是( C )
A.北京 B.大同
C.保定 D.鄂尔多斯
6.鄂尔多斯未来五年住房供需结构严重失衡的根本原因是( D )
A.气候干燥多风 B.劳动人口外迁
C.生态环境恶化 D.经济转型缓慢
7.研究住房供需匹配度的主要目的是( A )
A.估算城市未来住房供应面积
B.预测城市未来住房建设收益
C.衡量城市未来居民购买能力
D.确定城市未来土地开发方向
[解析] 第5题,根据材料“‘住房供需匹配度’是指年均住房需求面积预测值与年均住房供给面积预测值的比值”可知,住房供需匹配度接近1,住房供需关系相对稳定;住房供需匹配度大于1,供小于需;住房供需匹配度小于1,供大于需,后两种情况供需关系不协调,供需关系紧张。读图可知,保定未来五年年均住房供需匹配度为1.0~1.5,供需关系相对稳定,C正确,北京未来五年年均住房供需匹配度1.5~3.0,供小于需;大同未来五年年均住房供需匹配度0.2~0.4,鄂尔多斯未来五年年均住房供需匹配度0~0.2,供大于需,供需关系不协调,A、B、D错误。故选C。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鄂尔多斯未来五年住房供需结构中年均住房需求面积预测值比年均住房供给面积预测值小得多,可知,根本原因在于鄂尔多斯的经济转型缓慢,居民收入不高,购买能力不足,可能引起部分劳动人口外迁,市场需求变少,D正确,B错误。气候干燥多风是鄂尔多斯的基本自然条件,不是未来五年才会出现的,A错误。我国近年来注重经济可持续发展,注重保护山林湖草沙冰雪,生态环境不断改善,C错误。故选D。第7题,研究住房供需匹配度的主要目的是估算城市未来住房供应面积,辅助政府提前做好规划,缓解住房紧张的局面,A正确。研究住房供需匹配度无法确定未来住房的购买销售情况,无法预测城市未来住房建设收益、衡量城市未来居民购买能力,B、C错误。城市未来土地开发方向受经济地租、历史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等影响,与住房供需匹配度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2022·湖南雅礼中学一模)下图为近百年来扬州市居住—工业空间关联强度演化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①1949年之前空间关联
②1949—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空间关联
③1979—1989年福利住房与市场化双轨制前期空间关联
④1990—1998年福利住房与市场化双轨制后期空间关系
⑤1999—2009年住房体制市场化全面期空间关系
⑥2010—2017年住房体制市场化调整完善期空间关系
8.扬州市居住—工业空间关联强度演化过程是( A )
A.强—弱—强 B.弱—强—强
C.强—弱—弱 D.弱—弱—强
9.据图推测,扬州市( C )
A.通勤成本随交通方式变化经历了低—高—低的变化过程
B.对外交通方式经历了公路—水运—综合交通的变化过程
C.工业布局经历了内城区—外城区—西北、西南近郊区的变化过程
D.⑤⑥阶段居住空间内高级、低级住宅区分化明显
[解析] 第8题,图为近百年来扬州市居住—工业空间关联强度演化示意图,由图可知,①②阶段内部空间形态表现为居住和工业空间融合,说明居住和工业空间关联强度大;③④阶段表现为居住和工业相离,说明居住和工业空间关联强度弱;⑤⑥阶段表现为居住和工业空间融合,说明居住和工业空间关联强度大。所以居住—工业空间关联强度演化过程为强—弱—强,A正确。第9题,通勤距离、时间,影响通勤成本。早期居民出行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通勤时间成本高,故居住和工业空间关联度高以降低成本;中期居民出行以电动助力车、摩托车为主,居民通勤速度加快,远距离通勤成本降低,故居住和工业空间相离、关联度弱时也可以低成本通勤;近期居住和工业空间关联度高,虽然近期家用汽车普及,但因为交通拥堵,通勤时间、经济成本相应上升,A错误。扬州因水运而兴起,①—④阶段工业空间主要集中在古运河沿岸,说明城市对外交通以水运为主;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对外交通增长,公路成为最主要的对外交通方式;高速公路、高铁等的发展,使得扬州形成由多种交通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B错误。由图可知,①阶段工业区最开始布局在内城,随着时间的发展③④阶段到外城区,⑤⑥阶段分布到西北和西南近郊区,C正确。居民收入、通勤成本是影响选择住宅位置的主要因素,⑤⑥阶段居住、工业、服务空间呈融合状态,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工业化阶段,居住空间多以低级住宅小区为主,D错误,故选C。
(2023·浙江模拟预测)高台民居是新疆喀什市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族传统聚居区,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喀什市展示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一大景观。下图为喀什市老城高台民居景观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高台民居建在黄土高崖上的主要原因是( A )
A.防御洪水 B.抵御外敌
C.获得光照 D.取材方便.
11.随着当地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年久失修的高台民居宜采取的措施是( B )
A.维持建筑现状,保留真实样貌
B.做好记录备案,适当修复维护
C.进行全面拆除,依据特色重建
D.加大宣传力度,及时组织参观
[解析] 第10题,由图可知,该建筑傍水之边,春夏季气温回升,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易受洪水侵扰,该建筑建于高40多米的台地上,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洪水,A正确。该民居建在黄土高崖,难以抵御外敌,B错误。该地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地光照均多,故选在黄土高崖上的主要原因不是获得光照,C错误。当地以黄土为主,可就地取黄土为材修建土墙,但取材方便不是建在黄土高崖上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第11题,维持建筑现状,保留真实样貌,会使年久失修的高台民居在风沙的侵蚀下倒塌毁坏,A错误。做好记录备案,适当修复维护,既能尽可能保留民居原貌,也可继续发展特色旅游业,促进该地的经济发展,B正确。进行全面拆除,将使民居失去原貌,失去了特色,不利于该地当地特色旅游业的发展,C错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组织参观,不利于年久失修的高台民居的修复,D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
12.(2022·山东滨州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中平原自然条件优越,乡村聚落内部形态呈团聚形。1995年以前区域内粮食以自给为主,农户耕作半径影响了土地开发强度,形成了以聚落为中心的环形土地利用带。下图为1995年前关中平原乡村聚落分布及发展阶段模式示意图。
(1)从开发强度的角度,说明关中平原乡村聚落开发初期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分化的原因。
(2)说明图中关中平原乡村聚落两个阶段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发生改变的原因。
(3)有学者推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关中平原乡村聚落会逐步合并,形成以少数较大聚落为核心的乡村聚落体系。请说明这种推测的合理性。
[答案] (1)初期,关中平原人口较少,聚落少,密度低,生产技术较落后,耕作半径有限(小),聚落位于耕作半径中心。随着距聚落距离增大,土地开发成本增大(交通时间延长、交通费用和管理难度提升),开发强度减小,依次分化出园地、高产土地、中低产土地,在耕作半径之外,形成非耕地利用及荒地。
(2)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农业技术提高,人们将原中低产田和荒地改造为高产田;农业耕作半径有限(小),为了就近耕作,部分人口迁入到聚落之间的原荒地之上,将之改造为聚落用地。
(3)生产力水平提升,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半径增大,粮食可跨区域流通供给,乡村聚落受农业生产半径限制减小;人口增多,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乡村聚落合并,可以整合土地,节约土地资源。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看开发初期土地利用方式分为园地、高产土地、中低产土地和非耕地等几种类型,产生这种分化的原因与人口数量、生产力水平、交通都有关系。早期,此区域人口较少,生产能力、生产技术较落后,交通落后,耕作范围有限,聚落主要位于耕作半径中心,距聚落越来越远,开发能力越来越低,开发强度不断减小,并从聚落中心向四周由强到弱依次分化出园地、高产土地、中低产土地,在耕作区域之外,分布着非耕地及荒地。第(2)题,从图中看,从开发初期到现在,园地、高产土地所占范围增大,中低产土地和非耕地减少甚至消失。这种变化与人口数量、生产力水平、交通都有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类开发能力增强,开发利用土地范围扩大,开发强度较低的土地变少;改造土地能力增强,难利用土地也被开发利用起来;人口数量增加,劳动力变多,粮食需求增强,客观上也需要增强土地开发强度,增大耕地面积,使土地资源利用发生了变化。第(3)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生产能力、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交通条件越来越好,农业生产不是必须紧邻居住地,使乡村聚落对耕地位置的依赖降低,有利于合并;同时聚落合并可以减少建筑物对优良土地的占用,释放更多耕地资源,缓解土地资源日趋紧缺的状况。
13.(2023·河南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中的居住区逐渐出现建筑设施老化、环境风貌杂乱、治理水平低下等问题,成为居住品质低下的老旧住区。城市老旧住区的空间分布与建设时序、功能区划、土地价格等因素息息相关,且老旧住区具有“传染”性,呈集聚分布态势。下图示意哈尔滨市区街道层面的老旧住区空间分布。
(1)推测哈尔滨老旧住区的主要住户类型。
(2)判断甲地附近主要的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说明该地住区老化严重的原因。
(3)哈尔滨老旧住区多呈现集聚分布态势,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4)有人建议有序引导老旧住区住户向松花江北岸迁移,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 (1)长期居住的老年人(原住民);中低收入的住户;就近工作的租户。
(2)工业区。哈尔滨为老工业基地,郊区工业开发较早,配套住区建筑年代较长;(随着老工业基地衰败,)工厂停产、人口外迁,住区缺乏维护;改造迁移成本高。
(3)住宅区为城市规模最大的功能区,本身常常集中连片分布;同一片住区开发时间接近,老化程度相当;住区老化加速人口外迁,降低区域经济活力;(“传染”)导致邻近的住区(口碑也下降,)地价难以上升,维护动力不足,加速周边住区老化。
(4)赞同;疏解住宅用地空间,减轻中心区的土地压力;松花江北岸环境优美,老化程度低,开发潜力大;松花江北岸用地充足,地价较低,能够获得较大的补偿面积,改善住房品质;带动松花江北岸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不赞同;保留原住民能够保护传统街区的文化记忆;松花江北岸与主城区隔江相望,交通不便,且基础设施与生活便利程度与主城区相比存在差距;通过建设高层建筑等方式能够解决原地回迁对土地的压力等问题;搬迁将改变生活习惯,部分居民搬迁意愿较低。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老旧住区开发时间较早,推测部分留在老旧住区的住户为尚未搬迁的老人。由于老旧住区居住品质较低,推测其租金较低,有部分中低收入的租户。由图知老旧住区集中分布在松花江南岸主城区,商业区及部分工厂亦分布于此,且早期的工厂在厂房附近配建了住宅,所以就近工作的住户也留在老旧社区。第(2)题,甲地位于近郊,住区老化程度呈现孤岛状高值。哈尔滨为东北老工业城市,郊区适合发展工业,早期的工厂占地面积较大,在厂房附近配建了住宅,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工业的衰败,工厂周边的住区逐渐老化。第(3)题,首先,根据所学知识,住宅区为城市建成区中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本身多呈集中连片分布。其次,为降低联系成本,城市的开发往往是连续蔓延式,同一片住区开发时间接近,老化程度相当。根据材料,旧住区具有“传染”性,这可能由于老旧住区地租较低、口碑较差,导致一整片区域的吸引力较弱,附近的其他住区也开始疏于管理维护,加速周边住区的老旧。第(4)题,回答赞同:由图知老旧住区集中分布在松花江南岸主城区,迁至松花江北岸可以疏解住宅用地空间,减轻中心区的土地压力;松花江北岸开发晚,受工业发展影响小,故北岸环境优于南岸,因开发晚,住区的老化程度低,开发潜力大;松花江北岸空间大,地价相对较低,搬迁至江北可获得较大的居住面积,改善住房条件;搬迁至江北可促进江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回答不赞同:由于江北为新建区,在初期,基础设施与生活便利程度与主城区相比存在差距;与原居住地有松花江相隔,交通不便;搬迁带来的生活习惯的改变,使部分居民,特别是年纪较大的老人不愿搬迁;为保留对原传统街区的文化记忆而不愿搬迁;可以采用建设高层建筑的方式来缓解土地压力大的问题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天津专版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专题板块练 20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与地域文化,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从夜市摊贩日常作息时间可以推测,珠宝首饰布局在一楼,其原因是,影院、餐馆通常分布在高层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九章乡村和城镇考点规范练34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新人教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示时期,基戈马市城镇化处于,推测基戈马市,半城市区比城市边缘区,道宁盆地古村落,“穿斗式”民居的主要优点有,当前政府修缮古村落的主要目的是,北京冬奥村的布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