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52份)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48第一章世界地理第一讲世界地理概况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48第一章世界地理第一讲世界地理概况,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练案[48] 第五部分 第一章 世界地理 第一讲 世界地理概况一、选择题(2023·安徽模拟预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通过世界某海峡时,实行无线电静默,关闭发动机,利用海流的推动进、出地中海,成功躲避反潜部队的侦察。下图示意该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据此完成1~3题。1.该海峡是( B )A.英吉利海峡 B.直布罗陀海峡C.马六甲海峡 D.麦哲伦海峡2.推测该海峡海上风浪最大的月份是( A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3.德国潜艇由该海峡进、出地中海分别需要( C )A.上浮浅水中,上浮浅水中B.下潜深水中,下潜深水中C.上浮浅水中,下潜深水中D.下潜深水中;上浮浅水中[解析] 第1题,该海峡位于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结合经度判断为直布罗陀海峡,B正确;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A错误;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C错误;麦哲伦海峡位于南美洲智利南部,D错误。故选B。第2题,该海峡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南北温差大,盛行西风强,海上风浪大,A正确;该海峡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风浪小,C错误;4月和10月处于过渡时期,有风浪,但风浪不是最大的,B、D错误。故选A。第3题,德国潜艇由该海峡进或出地中海主要借助洋流推动,通过海水盐度分布,地中海盐度高、密度大,大西洋盐度低、密度小,判断该海峡底层海域洋流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导致表层海域大西洋水面比地中海高,表层洋流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潜艇由该海峡进地中海需要上浮浅水中,B、D错误;潜艇由该海峡出地中海需要下潜深水中,A错误,C正确。故选C。(2023·福建厦门双十中学模拟预测)河流有机碳输出是北极碳循环的重要组成。其中溶解有机碳(DOC),主要来自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搬运,图1为西伯利亚北极河流及2004—2017年各河流DOC季节(该区域水文年划分:5~6月为春季、7~10月为夏季、11~次年4月为冬季)输出示意图,图2为2004—2017年的年平均径流量过程线图。据此完成4~6题。图1图24.与鄂毕河相比,勒拿河的河流特征差异为( B )A.流量季节变化较小 B.结冰期较长C.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D.有凌汛现象5.比较该时期西伯利亚北极河流的DOC输出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 )A.DOC输出主要在春、夏两季B.季节变化叶尼塞河最显著C.输出季节高峰期鄂毕河最早D.夏季输出浓度勒拿河最大6.影响西伯利亚北极河流DOC输出的主要因素有( B )①径流量 ②冻融过程③河流流向 ④人类活动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 第4题,根据2004—2017年的年平均径流量过程线图可知,鄂毕河的流量季节变化小于勒拿河,A错误。勒拿河的纬度略高于鄂毕河,且河流所在区域海拔更高,结冰期长于鄂毕河,B正确。勒拿河流量季节变化大,春季径流量最大,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C错误。鄂毕河和勒拿河都是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且都有结冰期,均有凌汛现象,D错误。故选B。第5题,根据西伯利亚北极河流及2004—2017年各河流DOC季节输出示意图可知,三条河流DOC输出主要在春、夏两季,A正确。季节变化勒拿河最显著,B错误。由于DOC主要来自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搬运,因此径流量最大的季节应该是输出的高峰期,三条河流径流量最大均出现在春季,因此三条河流输出季节高峰期时间差异不大,C错误。输出浓度可以通过DOC输出量比径流量来计算,夏季(6、7、8月)时勒拿河径流量最大,DOC的输出量中等,不是三条河流中输出浓度最大的,D错误。故选A。第6题,溶解有机碳主要来自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搬运,因此径流量的大小会影响河流DOC输出量,①正确。冻融过程会使北极地区的土壤中有机碳被流水搬运,影响着DOC输出,②正确。河流流向与河流DOC输出关系不大,③错误。人类活动是有机碳来源之一,会影响DOC输出,④正确。因此①②④正确,故选B。(2022·陕西咸阳一模)“热穹顶”指的是天空中热高气压区域停滞不动,并不断吸收热空气,排斥冷空气,使气温不断升高的现象。受“热穹顶”的影响,2021年6月,美国西北部与加拿大西南部遭遇了极端高温天气,部分地区出现49 ℃的高温。右图示意“热穹顶”的形成原理。据此完成7~9题。7.“热穹顶”的形成过程是( A )①空气压缩 ②空气受热抬升③气流下沉 ④冷空气受排斥A.②③①④ B.③②④①C.①④②③ D.④①③②8.“热穹顶”会造成加拿大西南部( B )A.天气晴朗,空气质量较好B.空气干燥,诱发森林火灾C.日温差大,农作物生长快D.生活生产过程中耗电减少9.“热穹顶”发生的位置具有相似性,下列地点中,最不可能发生“热穹顶”的是( C )A.俄罗斯西部 B.阿拉斯加C.东非高原 D.东欧地区[解析] 第7题,夏季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抬升;热空气上升后被高压向下推,气流下沉,在气流下沉过程中,热空气被压缩,气温升高;内部空气因空气压缩密度变大,外界冷空气无法进入,冷空气受排斥。图中空气流动的箭头,也提示空气上升后下沉。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8题,由于空气下沉,内部空气流动性弱,污染物不易扩散,从而加剧空气污染,A错误;高温导致蒸发加剧,森林中的植被、土壤变得更干燥,同时极端高温可能导致某些燃点低的物质自燃,从而引发森林火灾,B正确;由于热穹顶内部空气的稳定,外面冷空气受排斥,昼夜温差不大,且极端高温不利于农作物生长,C错误;生活生产过程中,因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大范围、长时间工作,耗电增大,D错误。故选B。第9题,根据发生地点位置具有相似性,热穹顶主要发生在中纬度地区。东非高原位于赤道附近,故不发生热穹顶现象,C符合题意。俄罗斯西部、阿拉斯加、东欧地区与材料中发生“热穹顶”的美国西北部与加拿大西南部位置相似,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023·北京模拟预测)纳米比亚是我国在航天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位于该国斯瓦科普蒙德市郊的中国航天测控站是我国在南半球最早建立的地面卫星测控站。读下图,据此完成10~12题。10.纳米比亚( C )A.位于非洲大陆西南部,地势低平B.有色金属矿产丰富,制造业发达C.受沿岸洋流影响,渔业资源丰富D.热带草原广布,乳畜业商品率高11.在斯瓦科普蒙德市郊建立航天测控站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 )A.晴天多,大气能见度好B.地广人稀,观测干扰少C.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式多样D.距离城市近,服务设施配套好12.我国与纳米比亚在航天领域的合作,有利于( D )A.促进纳米比亚经济结构调整B.两国之间形成新的劳动地域分工C.加快纳米比亚的城镇化进程D.推动两国间友好往来及成果共享[解析] 第10题,纳米比亚位于非洲大陆西南部,非洲是高原大陆,地势并不低平,A错误;非洲出口初级农矿畜产品,制造业不发达,B错误;沿岸受本格拉寒流影响,渔业资源丰富,C正确;热带草原广布,畜牧业粗放为主,乳畜业商品率低,D错误;故选C。第11题,观测星空有利条件主要结合当地自然及人为条件进行分析;题目问的是自然条件,斯瓦科普蒙德市郊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大气能见度好,有利于航天观测,A正确;而地广人稀,交通方式多样,距城市远属于人为条件,综上,A符合,B、C、D不符合,故选A。第12题,我国与纳米比亚在航天领域的合作,是我国在纳米比亚建设的观测站,不能促进纳米比亚经济结构调整,A错误;航天领域的合作需要的劳动力少,不会对两国之间的劳动地域分工产生较大影响,B错误;航天领域的合作不能促进纳米比亚的城镇化进程,C错误;将为我国的全球地面跟踪和控制提供一个至关重要的南半球节点,以帮助中国管理日益扩大的卫星网络、载人空间站和实现探月计划;纳米比亚也可从中国强大的卫星群中获取有利的战略信息,是互利互惠的,有助于推动两国间友好往来及成果共享,D正确;故选D。二、综合题13.(2022·河南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黑海是欧洲东南部和亚洲小亚细亚半岛之间的陆间海,因水色深暗、多风暴而得名。黑海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相连接。黑海地区年降水量600~800毫米,流入黑海的重要河流有多瑙河和第聂伯河,在上下水层间形成密度飞跃层,严重阻止了上下水层的交换。材料二 东欧平原南部,地势平坦,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19世纪中期以后,这里逐步成为重要的农业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材料三 乌克兰植被和土壤分布图(1)分析图示地区黑土形成的条件。(2)试述黑海的形成过程,并结合板块运动推测黑海的未来演化趋势。(3)对比黑海和地中海海水盐度的差异,并推测土耳其海峡海水的流向。(4)黑海是地球上唯一的双层海。分析黑海上下层海水盐度差异的原因。[答案] (1)地处温带草原(森林草原)区,为黑土的形成提供丰富的有机物质;年均温低,微生物分解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土层厚,土壤侵蚀作用弱,有机质丰富。(2)黑海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和地中海相连,后随着板块运动,亚欧板块和非洲、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古地中海面积变小;随着小亚细亚半岛的抬升,黑海和地中海分离,通过狭窄的土耳其海峡相连。随着板块运动,黑海未来会完全和地中海分离,形成一个湖泊。(3)黑海盐度低,地中海盐度高;土耳其海峡表层海水从黑海流向地中海;底层海水从地中海流向黑海。(4)黑海地区年降水较多,注入河流的径流量较大,淡水补充远多于海面蒸发量;淡化了表层海水的含盐量,表层盐度较小。地中海中盐度较大海水从海峡下层流入黑海,盐度较大,相应密度较大,聚集在底层;随着时间的推移,黑海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异逐渐变大,形成明显分层。[解析] 第(1)题,黑土最典型的特点是肥力高,因此可以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角度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主要从气候、生物等方面思考,由图可知,当地黑土主要位于草原带和森林草原带,有机质来源多;处于50°N附近,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慢,大部分有机质保存在土壤中;土层相对较厚,抗侵蚀能力强,有机质积累多。第(2)题,由材料可知,黑海是欧洲东南部和亚洲小亚细亚半岛之间的陆间海,同时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说明曾经与地中海相连,然后受到亚欧板块和非洲、印度洋板块挤压,古地中海面积变小,地壳抬升,黑海与地中海分离,仅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相连接。未来演化趋势,继续受到板块挤压运动影响,黑海与地中海彻底分离,形成湖泊。第(3)题,盐度差异:黑海地区年降水量600~800毫米,有多瑙河和第聂伯河注入,这些淡水量总和远多于海面蒸发量,淡化了表层海水的含盐量,盐度较低。地中海降水量与黑海地区相当,而且有尼罗河等大河流注入,但淡水注入量很小,蒸发量大于注入量,所以盐度高。流向:黑海淡水的收入量大于海水的蒸发量,使黑海海面高于地中海海面,盐度较小的黑海海水便从海峡表层流向地中海,地中海中盐度较大海水从海峡下层流入黑海,由于海峡较浅,阻碍了流入黑海的水量,使流入黑海的水量小于从黑海流出的水量,维持着黑海水量的动态平衡,所以表层海水由黑海流入地中海,下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黑海。第(4)题,黑海表层盐度低于底层盐度。因为表层有大量的降水和河流注入,淡水补充量高,使得表层海水受到淡水稀释,盐度较低;而底层有来自盐度较高的地中海的海水流入,盐度较大,且密度也较大,高盐度海水存在底层;随着不断地发展,表层与底层盐度差异不断增大,形成了双层海。14.(2022·吉林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10月21日,由中国公司承建的安哥拉莫西石油天然气铁路运输专用线完成竣工验收。这是继援建本格拉铁路之后,又一采用中国标准设计和施工的铁路运输路线。该国农矿产品出口、工业产品的进口对铁路的依赖性强。作为交通中的“铁”老大,该国目前将铁路运输作为优先发展的对象。安哥拉早期铁路由葡萄牙殖民者于1902年修建。受沼泽、森林等影响,时速仅30公里。长期内战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我国与安哥拉除有基础设施合作外,在能源、农业等领域也有广泛合作,双方在合作中取得双赢。(1)归纳安哥拉既有铁路布局特点及作用。(2)结合材料分析目前安哥拉致力打造铁路运输的原因。(3)针对安哥拉既有铁路的现状,提出今后该国铁路发展的建议。(4)简述“中安”合作对中国的有利影响。[答案] (1)特点:多东西走向;线路少(密度低,没有形成铁路网);连接内陆和沿海港口。作用:方便东西联系,便于国内农矿产品的出口和进口产品的运输。(2)①铁路运量大、速度较快、运价便宜、受天气条件的影响小,和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有其自身优势,能为不同阶层民众提供不同质量的服务,应成为公共交通发展的重点;②安哥拉农矿产品出口、产品进口,货物运量大适合铁路运输;③安哥拉早期铁路的建设为该国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④国家该政策鼓励发展铁路运输。(3)①尽快修复、改造既有铁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②既有铁路多东西走向,修建南北向铁路及沿海铁路,增加铁路密度,形成铁路网满足多样化需求;③建设国际铁路发展“过路”贸易;④修建专业化铁路及支线铁路,使铁路布局趋向合理、完善满足安哥拉经济社会需求。(4)①获得丰富的油气等自然资源,缓解资源紧张状况,保证我国资源安全;②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③消化国内过剩产品,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利于发展中非更深层的合作,树立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等。[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安哥拉的铁路线路主要呈东西走向;总体线路较少,目前没有形成网络状的运输体系;交通线路主要连接内陆城市和港口。根据材料可知该国农矿业出口较多,因此方便出口农矿产品和进口工业品,同时加强与内陆地区的联系。第(2)题,主要分析铁路的优点。铁路运输量大、速度较快、运费较低,受天气影响较小。与其他的运输方式相比,铁路运输的优势更明显,能服务不同阶层的民众,应重点发展铁路运输;安哥拉的经济主要以出口农矿产品和进口工业品为主,铁路运输更适合该种发展模式;根据材料可知安哥拉为交通中的“铁”老大,早期铁路的建设为后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材料中可知该国政策鼓励发展铁路运输。第(3)题,从交通线路的密度和技术水平方面分析。材料中提到安哥拉早期铁路由葡萄牙殖民者于1902年修建。受沼泽、森林等影响,时速仅30公里。长期内战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因此要尽快修复、改造先有铁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可以修建南北向的铁路,与现有的东西向线路构成运输网络;建设国际铁路枢纽,发展“过路”贸易;合理的布局和设计交通线路,提高建设水平。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国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修建铁路之后,我国可以获得油气资源,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状况,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开拓我国的国际市场,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由于该国需要进口产品,可以消化我国国内过剩的产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推动关联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发展中非友谊,彰显我国的国际形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天津专版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专题板块练 42世界地理概况,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区域位于,图中点线框内区域的地势特征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考点讲练复习 第35讲 世界地理概况 (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地形类型与特点,海底地形类型与特点,世界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世界气候,该区域位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52讲 世界地理概况 (含详解),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海洋与陆地,气候,居民,地域发展差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