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采松果第2课时教案
展开第二课时
单元课时 | 第2课时 | 知识课题 | 采松果(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 节次 | 1 | 设计者 | 陈茜 | 其它 |
| ||||||
所涉单元大概念(表述) | 1、能正确熟练计算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相同数位相加减。 2、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求和,一共。 3、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还剩,比多少。 | ||||||||||||||
学习内容分析 | 教科书创设了“采松果”的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 ||||||||||||||
学情分析 | 学生运用已有10以内的加减法和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经验,迁移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 ||||||||||||||
学习目标 |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 ||||||||||||||
评价设计(作业设计) | 课堂: | ||||||||||||||
课后: | |||||||||||||||
学习活动关键问题 | 学习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 ||||||||||||||
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 | |||||||||||||||
学习环节 | 关键问题(或内容) | 活动形式 | 预设 | 引导策略 | 达成目标(或大概念) | ||||||||||
第一环节 | 情境创设: | 展示后观察、表述 | 表述不完整 | 提问引导: 你能从图中读出哪些数学信息? | 读懂图,能找出数学信息。 | ||||||||||
第二环节 | 问题: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 提出后独立思考、表述 | 策略: 加减法的意义 | 提问引导: 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你提出的问题吗? | 达成目标: 巩固加减法的意义。 | ||||||||||
第三环节 | 问题: 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 独立解决并交流。 | 策略: 小棒摆一摆; 计数器拨一拨 | 提问引导: 你是怎么计算的? 你能完整地说说你的思路吗? | 达成目标: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理,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概念。 | ||||||||||
第四环节 | 问题: 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 利用上一问题的经验,独立解决,并交流 | 策略: 小棒摆一摆; 计数器拨一拨 | 提问引导: 比多少用什么法解决还记得吗? 你能试着算一算吗? | 达成目标: 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理,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概念。 | ||||||||||
记录与反思 | |||||||||||||||
学生学习表现 | 能将10以内的加减法迁移到本节课中,能从两位数加一位数推理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法,发展了初步的推理意识。 | ||||||||||||||
教师教学过程 | 读懂图找出数学信息 , 提出数学问题 , 解决问题 , 推理算法 | ||||||||||||||
反思与调整 | 1、虽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但教师在每出现一个情境或情节时,都让学生试着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引导大家来解决这位同学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做非常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也因为这样才能对“问题”感兴趣。 2、课堂教学中以激励为主,充分发挥了生生互评、师生评价的作用。这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也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运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迁移到本节课中,有利于学生探索和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也发展了简单的推理意识。 | ||||||||||||||
小学数学采松果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采松果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探究体验,达标检测,课堂小结,教学板书,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五 加与减(二)收玉米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五 加与减(二)收玉米教案设计,共5页。
数学一年级下册五 加与减(二)拔萝卜第4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一年级下册五 加与减(二)拔萝卜第4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