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届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届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01
    2023届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02
    2023届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03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双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学的中国化
    周晓虹
    ①马林诺夫斯基在《江村经济》一书的“序言”里,称这部著作是社会人类学历史上的里程碑。尽管费孝通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为后来成为人类学跨越“文野之别”的标志,但是从他进村之时写的《江村通讯》来看,作为一个人类学领域已浸淫数年的研究者来看,他应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对开弦弓村的造访将会触犯人类学的“文野之别”。
    ②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清规戒律?人类学“文野之别”的清规的形成,与这一学科最初形成于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的历史有极大的相关。十九世纪 30 年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未开化民族开始接触现代文明,人类学内部开始滋生出文化相对主义,加之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以未开化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与以西方现代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之间发生了接近与融合。
    ③如果说“文野之别”的跨越动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结合促成人类学向文明社会研究的转变”,那么对传统上的研究“异文化”的人类学来说,这种转变在费孝通那里还存在着对“他己之别”的跨越。
    ④利奇一再强调,某些社会人类学家,欲图研究本社会的愿望可以理解,事实上也值得称赞,但危害重重。按照人类学当时的观点,研究熟悉的社会,先入之见就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见,如果是单纯的陌生人去研究,就不会受到偏见的影响。要避开利奇的忧虑,保证研究的客观公正,或者说要实现充分的民族自省,研究者就必须具备费孝通先生晚年一再强调但青年时代已逐渐养成的能力——文化自觉。
    ⑤我认为,在社会学领域你必须具备如米尔斯所说的“社会学想象力”,对于研究本土文化的人类学家来说,则必须养成费孝通所言的“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可以说,正是有赖于这种同样能够增进理性、看清世事的心智品质,费孝通才能在江村调查中实现对“文野之别”的从容跨越。
    ⑥一般而言,在从事文化或者社会研究之时,与研究者的地位或身份相关的问题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员之时,能否以及如何抽身其间,以避免熟视无睹或情感涉入,再或无法客观的研究问题。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异文化(比如人类学通常研究的土著文化)之时,能否以当地人自己的世界观或分析视角,去观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员,以避免囫囵吞枣或以偏概全,或隔靴搔痒的问题?
    ⑦针对上述问题,费孝通 1997 年在《人文价值再思考》一文中,以“进得去”和“出得来”六个字高度概括了上述研究的难题。
    ⑧如果说与异文化的接触能够使研究者摆脱对家乡或本土文化的“麻木”,形成对本土文化的“知之”或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自觉”,那么此时开弦弓在西方世界的冲击下所发生的迅疾的社会变迁则快速促进了这种“知之”或“文化自觉”的养成。
    ⑨如果说急速的社会变迁造成了原来浸淫其间的社会成员对自己生长的土地和文化的陌生化(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而这陌生化保证了研究者在自己的文化中“出得来”,那么按费孝通的理解,在这多少被动的“陌生化”之外还有一条主动的“陌生化”路径可走,即致力于“对一般人类学理论方法和海外汉学人类学研究的深入了解”。
    ⑩解决了研究者可以研究本土文化或研究时能够“出得来”的问题,其实只是回应了前述“利奇之忧”的一半,另一半同样甚至更为棘手:以费孝通及 1930 年左右燕京学派为代表的中国人类学家的微型社区研究,能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概括幅员辽阔、错综复杂的中国国情?用费孝通的话来说,“这个问题的矛头直指我的要害,因为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的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如果不能通过对江村及后来的云南三村的研究获得对中国的概括性认识,所有的一切皆会前功尽弃。
    费孝通通过《江村经济》及其后的微观社会研究而认识中国的努力并非没有留下遗憾。就“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来说,如果说无论是江村还是云南三村落入研究者眼中都带有某种偶然性的话,那么如何能够保证在这种偶然的类型“捕获”中不致挂一漏万,依旧不仅是一个操作上的难题,更是一个理论上的难题;而就“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说,费孝通的遗憾则更为鲜明,尽管那是一个需要历史来负主责的问题。
    派克对费孝通乃至十九世纪 30 年代整个中国社会学的意义,在于他所提倡的“社区研究”(community study)为此时吴文藻的“社会学中国化”的设想提供了可能的具体路径。费孝通践行了自己的老师吴文藻给出的“社会学中国化”的实现路径。
    按吴文藻所言,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一步是“试用”西方理论。
    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二步,是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来“验证”理论。一般而言,这种验证可能包括两步:其一验证西方理论的可靠性或普适性,其二通过实地调查认识中国国情;但费孝通的兴趣在后者,他赋予“江村调查”以鲜明的“认识中国”并进而“改造中国”的实践品格。尽管出于内心对士绅阶级传统的“家国情怀”的认同或对郑辟疆、费达生们身体力行的激赏,费孝通可能夸大了新知识分子或技术精英改造风雨飘摇之中国的可能,也错看了小农在旧制度环境中以现代方式“组织”起来的潜力。但不可否认80余年前的这次调查起码昭示了现代社会变迁或包括工业化在内的乡村转型道路的多样性。
    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可能倒是因囿于“江村”经验,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对高度集中的工业化在中国之推行深感疑惑,但这种对乡镇工业以及小城镇的执拗,本身存在消解发展或转型的多样性的可能,而中国近40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所昭示出从国有工业到乡镇企业,甚或再到富士康这样的外资企业的齐头并进,说明即使对同一个中国,转型的方式也不乏多样性。
    在吴文藻的“蓝图”中,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三步,是“理论和事实糅合在一起,获得一种新的综合”。显然,社会学中国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彻底抛弃理论或西方理论重起炉灶,而是为了使外来的社会学知识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相符合。
    (据相关论坛演讲记录删改)
    1.文章第③段加点的词语“他己之别”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结合促成人类学向文明社会研究的转变
    B.研究本民族、文化及陌生的民族、文化时,自己世界观和分析视角的区别
    C.人类学内部开始滋生出文化相对主义
    D.在西方世界的冲击下所发生的迅疾的社会变迁则快速促进了这种“知之”或“文化自觉”的养成
    2.以下对“进得去”和“出得来”六字理解不是(   )
    A.“进得去”要求以当地人视角、世界观对陌生文化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避免浅薄。
    B.“出得来”要求对本土民族成员或文化调查研究时能够尽量做到客观,避免偏见。
    C.研究西方相关理论的主动“陌生化”和“文化自觉”有助于调查研究者“进得去”。
    D.急速社会变迁导致的被动的“陌生化”(间离效果)有助于调查研究者“出得来”。
    3.从文意来看,不能得出推断的一项是(   )
    A.从文野之别的清规戒律可知人类学起初主要是研究未开化民族的。
    B.作者认为具有文化自觉可以较从容实现对文野、他己之别的跨越。
    C.费孝通社会调查基本未能实现对中国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性认识。
    D.派克所提倡的社区研究对于探寻社会学中国化之路具有一定影响。
    4.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对《江村经济》的态度。
    5.《乡土中国》的“名实的分离”一章中关于“社会变迁”有这样的论述:
    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任何社会绝不会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所谓社会变迁,无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所变的,在一个时候说,总是整个结构中的一小部分。
    社会结构自身并没有要变动的需要。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让他变的。要让它变的原因是在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
    社会变迁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
    结合本文,请对费孝通先生的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时光里的黄姚
    王剑冰
    黄姚这个名字,会让人一下子记住。它远远地在那里,在你的念想里。那或是一种乡间情怀,一种乡愁感念。
    古旧的黄姚,一进来便有一个气派开场:怪石崖壁,拱桥亭廊,八百岁的格树,以迎客的姿态撩幔牵裳;树下姚江环绕,水气蒸腾,直惊艳得人眼目迷离,不知往哪里聚焦。水上的老屋,替镇子保存着岁月,必是格外地喜欢这里,才有了如此宏大的聚集,且聚集得紧凑而有条理。
    每日里听不到多少喧嚷,声音都被那些水那些石收纳了。数百年的时光,把黄姚经营得古典而端庄。
    偶尔会来一场雨,雨带着雾,像一页页屏风,次第翻过。那些摞在高处的瓦,总是最先得到冷热的讯息。瓦片承受不了的雨滴,会滴滴传递,最终给了姚江。
    一条条囊括着深宅大院的老街,老街上旗幌飘摇的店铺,一座座器宇轩昂的宗祠,宗祠内外的庆典喜宴,一个个通江码头,连着码头的灯笼节提灯会,会上的大戏连唱,让人知道,黄姚不是多少年前就为今天的热闹埋下了伏笔,而是多少年前就像今天这样热闹。
    除了“悦泰兴”“金龙门”“金德庄”那些老字号,还有“春天里”“那些年”“一米阳光”等新招牌。欧阳予倩以及其他名人的寓所隐在其中,传递着黄姚的温暖与情义。什么时候,这里都像是安适而幽静的后院。
    往往想不到,小门里藏着几百岁的老宅院。有的依山就势,攀到最上边的,是一片翅膀翻扑的瓦。总能见到残垣断壁处砖石的接续,见到朽旧的房门又有了新的木楔。那些或都是生活的叠加。
    黄姚,它不突出个体,显示的是整体的大气。
    如果在姚江上看,就会感觉古镇是从水里长上去,一直长到地老天荒。奇峰与凤竹簇拥的江水,像丝绸,不必去触摸,也能想象到触摸上去的感觉。姚江融入桂江、西江,最后进入大海。
    黎明在风中把黄姚叫醒。一群鸟,聚在一起飞,像开在空中的花。群山在不远处绾着罗髻,似要赶一个露水墟。
    早上看黄姚,觉得黄姚氤氲中会飘起来,各种日常都在缭绕,包括炊烟,亮嗓,豆豉的浓香,草药的异香。
    进入黄姚,我也会飘起来,气韵奭身,心劲飞扬。
    背着书包的孩子,从门里出来,阳光将小小的身影打在石板路上。一只白蝴蝶飞走了,土墙上划出一道翩然痕迹。一个女孩轻轻走过支着板子的老屋,生怕惊了房顶的瓦。墙根的胡枝子,开着粉色小花。这一切,让你想到,在黄姚,哪怕一片叶子,都有它的意义。
    夜晚的黄姚,有点像寓言。月提着一盏青灯,随我上着层层石阶,而后不动声色地跃上屋顶,将古镇覆一层锡箔样的辉光。巷子忙碌了一天,在红灯笼的轻摇下,睡得很沉。天的穹庐笼盖了四野,一切都在孕育。有什么掉进了水里。偶有一两声虫鸣。
    我相信,只要经历过黄姚以及黄姚的夜晚,他会变得深涵而宁静。
    我曾经来过,却总是不能真正领略黄姚的全部。我想以对黄姚的热情邀请更多的热情。我想穿越千年,邀李白来望月,这里的月有家的味道;我想邀杜甫来住厦,这里从不会风卷三重屋茅;我想邀郦道元来看水,这里才应该是《水经注》的结尾。
    但是黄姚似并不在意,她就那么纯秀地站在芳香馥郁的田野间,站在桂林山水的旁边,站在广西贺州的土地上,等谁,又不似在等谁。
    (有删改)
    文本二: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溪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其次就是鼠麹草。这种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目前的世界。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节选自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姚在人们的印象中成为了乡村、乡愁的回忆载体,源于黄姚这个名字有其动人的魅力,让人一下子能够记住。
    B.黄姚的月、厦和水等景物的美丽可以写人李白、杜甫和郦道元的诗文当中,但纯秀的黄姚对攀附名家并不在意。
    C.文本一既提到了黄姚数百年的悠久历史,也描绘了黄姚一天的美丽时光,但没有涉及新、旧时光的延续与变化。
    D.文本二“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中的“醒”字,意在表现山中采菌人的人数之多、采摘时间之长。
    7.下列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把雨带着雾比作屏风翻过,文本二中把纷扰消除比作黄叶凋落,虽然两个比喻本体的实虚不同,但都韵味悠长,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B.文本一写黄姚的夜晚,月亮“不动声色地跃上屋顶”,这与徐志摩《再别康桥》中“软泥上的青荐/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都运用了比拟手法,富有动态美。
    C.两则文本中的“我”与文中的景物融为一体,既是自然世界的观照者,又是思想情感的抒发者,这和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我”有着明显的不同。
    D.两则文本在选择描写对象时,文本一重点选取姚江等名山胜水,文本二主要关注小溪、彩菌等风物,但都着力书写它们在无形中带给作者的感动或启示。
    8.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了“热闹”一词,请理解两处加点的“热闹”的不同含义。
    9.中国现代散文的很多作品,往往是情理兼备,但各有侧重。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帝使程钜夫及李孟、许师敬议行科举事。钜夫建言:“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于是命钜夫草诏行之。令天下以皇庆三年八月,郡县兴其贤者、能者,充贡有司,次年二月,会试京师,中选者亲试于廷,赐及第、出身有差。自后率三岁一开科。
    帝谓侍臣曰:“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集贤修撰虞集独谓当治其源因会议学校乃上议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今天下学官猥以资格授,强加之诸生之上而名之曰师尔,有司弗信之,生徒弗信之,于学校无益也。如此而望师道之立,可乎?下州小邑之士,无所见闻,父兄所以导其子弟,初无必为学问之实意,师友之游从,亦莫辨其邪正,然则所谓贤材者,非自天降地出,岂有可望之理哉!为今之计,莫若使守令求经明行修者,身自师尊之,至诚恳恻以求之,俟其德化之成,庶几有所观感也;其次则求操履近正而不为诡异骇俗者,确守先儒经议师说而不敢妄为奇论者,众所敬服而非乡愚之徒者,延致之日,诚诵其书,使学者习之,人耳著心以正其本,则他日亦当有所发也;其次则取乡贡至京师罢归者,其议论文艺犹足以耸动乎人,非若泛泛莫知根柢者矣。”
    (选自《续资治通鉴》有删改)
    六年,虞集除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仁宗尝对左右叹曰:“儒者皆用矣,惟虞伯生未显擢尔。”会晏驾,不及用。
    (选自《元史·虞集传》)
    文本二: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韩愈《师说》)
    10.请给文中画波浪线语句加上五处句读。
    集 贤 修 撰 虞 集 独 谓 当 治 其 源 因 会 议 学 校 乃 上 议 曰 师 道 立 则 善 人 多 学 校 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中的“当”,与《登泰山记》“当其南北分者”句中的“当”意义不同。
    B.“及第”中的“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级,“及第”就是科举考中,而“落第”“下第”则指没能考中。
    C.“父兄所以导其子弟”句中的“所以”,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D.“文艺”,此处指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学问,与《赤壁赋》中“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美人”都属于古今异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庆三年八月,朝廷下令各地郡县推举贤能之人,经过考试选拔,分别赏赐不同的名次等级。
    B.虞集认为,那些凭借资格成为老师的人,得不到官府和学生的信从,对学校也没有什么好处。
    C.学生跟从严格选拔出来的老师学习,诵读其著述,就能够端正本性,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D.虞集就教育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被朝廷采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仁宗的认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4.韩愈和虞集认为选择合格老师的标准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6.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_____,_____”两句表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派良将精兵驻守要害之地,控制天下。
    (2)《蜀道难》中想象鸟兽难以逾越来映衬蜀道雄奇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意蕴丰富,以月烘托情思是常用手法。《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______,______”,借月烘托离别之情。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离乡时,故乡是青山绿水,让你魂索梦绕,恋兹念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诗经时代到信息时代,人世间经历了(①)的变化,从牛车土路到飞机高铁,从结绳记事到移动互联,从茹毛饮血到神舟飞天,人口也从过去的不流动、少流动到今天的大迁徙、常迁徙……然而不管世事如何变化,人们怎样迁移,中国人对故乡的依恋是(②)、亘古未变的。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特征之一,就是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不太有变动,即便社会变迁,浓厚的乡土情结不曾改变。曹雪芹的故乡在江南,《红楼梦》中,他(③)地提及江南风物,体现的是对故乡浓浓的思念:黛玉看到薛蟠从苏州带回的“家乡之物”,触物伤情;妙玉将苏州玄墓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收在瓮里带到京城,饮的是“精致的乡情”;贾琏陪黛玉回苏州,带回了家乡的“惠泉酒”,王熙凤高兴地给贾琏乳母品尝……故乡的特产,对长期离乡的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珍贵记忆。曹雪芹和他《红楼梦》里的主人公们既不“基层”,也非附着在土上的乡下人,但他们骨子里流淌的依然是乡下人的血液,那就是对故土的眷恋、对故乡的深情。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结合语境,仿照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续写,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0.有人说,阅读《红楼梦》,是了解“乡土中国”的一座桥梁。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重要概念,指在亲属、地缘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产生的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请结合《红楼梦》原著,以“差序格局”的概念来解读王熙凤与下列人物的人际格局。
    人物:贾母、贾赦、邢夫人、贾琏、宝玉、林黛玉、巧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干细胞是人体内的一类细胞,存在于人体发育过程中以及成体之后。干细胞可以自我复制,多向分化,常用于生长发育、疾病发生、药物筛选等科学研究。此外,干细胞还可以用于疾病治疗,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干细胞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被应用于重症以及危重症的救治研究中。
    然而, ① 。获取干细胞必须进行体外扩增,但随着扩增代数的增加,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会逐渐减弱,这使得能够应用的干细胞可用代次有限,导致干细胞资源难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为此,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二十余年持续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可以模拟体内微环境的干细胞仿生赋能系统,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干细胞体外培养问题。研究人员介绍说,目前的干细胞培养系统存在四大痛点:增殖能力不足,细胞产量低;功能丢失, ② ;干细胞纯度低,安全风险大;细胞资源稀缺, ③ 。简言之,现有的培养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够用、不好用、不敢用和用不起等四个问题,目前还需要从干细胞仿生培养材料入手,全面优化配套培养体系。
    21.请结合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用一个单句给干细胞下一个简要定义。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近几年,全国多所城市纷纷打造“一公里半径读书圈”,社区图书馆、读书自助驿站、流动读书点、街道书屋纷纷“上线”。这是城市打造自己文化品牌的众多举措之一。最美夜市、建筑艺术馆、原生态民居、科技创新、传统文化……各大城市都亮出了自己的文化名片。
    ②面对严峻的冬季疫情防控形势,为了减少人员大规模流动,不少城市发出倡议:就地过年。各地相继启动暖心行动:图书馆举办年节特色活动,社区“一对一”指导年夜饭,对就地过年的人员实施奖励,发放现金补贴……收到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名片,人们在这样的城市找到了归属感。
    一座城市应该给人留下什么样的记忆或印象?一座城市应该如何打造自己的名片?在你居住生活的城市,某报社开设了一个新的专栏“城市名片”,邀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城市建设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C 4.作者对于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及调查既有高度赞扬、认可的一面,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1)作者承认《江村经济》是一个里程碑,也认为他比较从容的跨越了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文野之别和他己之别,对本民族、文化调查研究时很好地做到了“出得来”。
    但是也留下了遗憾,那就是很难从这一微观研究中得到一个对中国的概括性的认识,而且因为历史原因,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来说,是更大的遗憾。
    (2)费孝通先生较好地实现了吴文藻先生所说的社会学中国化的前两步,一是用西方理论,二是验证理论。但是在第三步,理论和事实融合在一起,获得新的综合方面,还有待于社会学走向中国化的开拓。
    (3)另外作者认为,费孝通先生对于乡村急速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有所忽略,并没有很好注意到小农的潜力以及工业化在乡村转型的多样性。 5.材料中费孝通先生关于社会变迁的主要观点是,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不是突然变化的,是人要他改变的,原因是它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新的环境改变了。生活上很困难了,所以才会如此。
    就文中相关部分来看,中国近40年来改革发展,因为当时的社会结构形式,的确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需要,人们生活困难,所以需要转型改变,由农业社会,走工业化道路等,很好地验证了其观点。(结合文本评价观点中合理部分)
    但是费孝通先生并没有看到这种转型方式的多样性。既有国有的,又有乡镇的,还有外资的。另外一个就是,我国社会变迁的速度非常快,这恐怕也是费孝通先生难以想象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他己之别”在文章第③段末尾,对于它的理解应当往后文去找。第⑥段提到“一般而言,在从事文化或者社会研究之时,与研究者的地位或身份相关的问题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员之时,能否……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异文化(比如人类学通常研究的土著文化)之时,能否以当地人自己的世界观或分析视角……”。由此可知,“他己之别”中的“他”指的是研究陌生的民族、文化;“己”指的是研究本民族、文化;而“别”指的是研究这两种文化时自己世界观和分析视角的区别。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C.“研究西方相关理论的主动‘陌生化’……有助于调查研究者‘进得去’”错。原文第⑥段是“研究你所陌生的异文化(比如人类学通常研究的土著文化)之时,能否以当地人自己的世界观或分析视角,去观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员”,而“研究西方相关理论”属于“研究你所陌生的异文化”,应当通过“以当地人自己的世界观或分析视角,去观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员”才能够“进得去”,而不是选项说的通过主动“陌生化”“进得去”。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C.“基本未能实现对中国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性认识”错。原文第⑪段说“‘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说,费孝通的遗憾则更为鲜明”,“有遗憾”不等于“未能实现”。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第①段“马林诺夫斯基在《江村经济》一书的‘序言’里,称这部著作是社会人类学历史上的里程碑。尽管费孝通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为后来成为人类学跨越‘文野之别’的标志,但是从他进村之时写的《江村通讯》来看……”,可见作者认同马林诺夫斯基对《江村经济》的高度评价,承认《江村经济》是一个里程碑,也认为他比较从容的跨越了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文野之别和他己之别,对本民族、文化调查研究时很好地做到了“出得来”;
    第⑩段说“如果不能通过对江村及后来的云南三村的研究获得对中国的概括性认识,所有的一切皆会前功尽弃”,第⑪段“费孝通通过《江村经济》及其后的微观社会研究而认识中国的努力并非没有留下遗憾”“而就‘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说,费孝通的遗憾则更为鲜明,尽管那是一个需要历史来负主责的问题”,作者认为《江村经济》也留下了遗憾,那就是很难从这一微观研究中得到一个对中国的概括性的认识,而且因为历史原因,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来说,是更大的遗憾。
    (2)第⑫段“费孝通践行了自己的老师吴文藻给出的‘社会学中国化’的实现路径”,第⑬段“按吴文藻所言,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一步是‘试用’西方理论”,第⑭段“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二步,是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来‘验证’理论。一般而言,这种验证可能包括两步:其一验证西方理论的可靠性或普适性,其二通过实地调查认识中国国情;但费孝通的兴趣在后者,他赋予‘江村调查’以鲜明的‘认识中国’并进而‘改造中国’的实践品格”,可见费孝通先生较好地实现了吴文藻先生所说的社会学中国化的前两步,一是用西方理论,二是验证理论。第⑮段“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可能倒是因囿于‘江村’经验,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对高度集中的工业化在中国之推行深感疑惑”,第⑯段“在吴文藻的‘蓝图’中,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三步,是‘理论和事实糅合在一起,获得一种新的综合’。显然,社会学中国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彻底抛弃理论或西方理论重起炉灶,而是为了使外来的社会学知识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相符合”,可见费孝通第三步,理论和事实融合在一起,获得新的综合方面,还有待于社会学走向中国化的开拓。
    (3)第⑭段“费孝通可能夸大了新知识分子或技术精英改造风雨飘摇之中国的可能,也错看了小农在旧制度环境中以现代方式‘组织’起来的潜力。但不可否认80余年前的这次调查起码昭示了现代社会变迁或包括工业化在内的乡村转型道路的多样性”,作者认为,费孝通先生对于乡村急速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有所忽略,并没有很好注意到小农的潜力以及工业化在乡村转型的多样性。综合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于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及调查既有高度赞扬、认可的一面,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5.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先分析此题所给的《乡土中国》材料,找出费孝通的观点。
    “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任何社会绝不会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不是突然变化的;“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让他变的。要让它变的原因是在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是人要他改变的,原因是它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新的环境改变了。生活上很困难了,所以才会如此。
    再看文中的相关观点:
    第⑭段关于社会转型的观点有“费孝通可能夸大了新知识分子或技术精英改造风雨飘摇之中国的可能,也错看了小农在旧制度环境中以现代方式‘组织’起来的潜力”,这就是费孝通认为的“是人让他变的。要让它变的原因是在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第⑮段“这种对乡镇工业以及小城镇的执拗,本身存在消解发展或转型的多样性的可能,而中国近40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所昭示出从国有工业到乡镇企业,甚或再到富士康这样的外资企业的齐头并进,说明即使对同一个中国,转型的方式也不乏多样性”。中国之所以要进行改革开放,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结构形式,的确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需要,人们生活困难,所以需要转型改变,由农业社会,走工业化道路等,很好地验证了其观点。
    第⑮段“中国近40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所昭示出从国有工业到乡镇企业,甚或再到富士康这样的外资企业的齐头并进,说明即使对同一个中国,转型的方式也不乏多样性”,费孝通先生并没有看到这种转型方式的多样性,既有国有的,又有乡镇的,还有外资的。另外一个就是,我国社会变迁的速度非常快,仅仅四十年,中国社会结构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恐怕也是费孝通先生难以想象的。
    6.B 7.D 8.①文本一中的“热闹”是指黄姚老街从古到今的繁华热闹。②文本二中的“热闹”是指彩菌雨后繁茂生长,采菌场面气氛热烈。 9.①文本一情胜于理(偏重于情)。该文主要抒写了对黄姚古典端庄、深涵宁静、纯秀大气的赞美之情,但也加入了理性思考,如新旧关系、个体与整体等。②文本二理胜于情(偏重于理)。该文主要通过水源、鼠麹草、彩菌阐述对人与人的贯连、个体存在的价值、生命的美好等哲理的思考,但也渗透了对小溪的感谢、对鼠麹草的赞美以及对彩菌的喜爱等情感。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A.“源于黄姚这个名字有其动人的魅力”是错误的。由原文“黄姚这个名字,会让人一下子记住。它远远地在那里,在你的念想里。那或是一种乡间情怀,一种乡愁感念”可知,是因为黄姚存在于人们的念想里,所以让人一下子记住,而不是因为这个名字有其动人的魅力。
    C.“但没有涉及新、旧时光的延续与变化”是错误的。文章说到黄姚不是多少年前就为今天的热闹埋下了伏笔,而是多少年前就像今天这样热闹,可以看出文中涉及了新、旧时光的延续与变化。
    D.“采摘时间之长”是错误的。这里的“醒”字表现的是采摘时间之早。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文本一重点选取姚江等名山胜水”是错误的。文本一主要描写黄姚古镇,写它的过去和现在。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本一说到一条条囊括着深宅大院的老街,有旗幌飘摇的店铺、器宇轩昂的宗祠、庆典盛宴、灯笼节提灯会以及会上的大戏连唱,非常的繁华热闹,并且黄姚并不是多少年前就为今天的热闹埋下伏笔,而是多少年前就像今天这样热闹,所以这里的“热闹”是指黄姚老街从古到今的繁华热闹。
    文本二中说到下了一夜雨之后,草间的菌子俯拾即是,而人们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场面非常的热闹,所以文本二中的“热闹”是指彩菌雨后繁茂生长,采菌场面气氛热烈。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散文的特点和写作特点的能力。
    文章写到每日里听不到多少喧嚷,声音都被那些水那些石收纳了。数百年的时光,把黄姚经营得古典而端庄,写出了黄姚的古典端庄。然后又写到黄姚的热闹,不管是像“悦泰兴”“金龙门”“金德庄”这些老字号,还是“春天里”“那些年”“一米阳光”等新招牌,都传递着黄姚的温暖和情义,什么时候,这里都像是安适而幽静的后院,写出了黄姚的安适和幽静。我想以对黄姚的热情邀请更多的热情,但黄姚似乎并不在意,她就那么纯秀地站在芳香馥郁的田野间,站在桂林山水的旁边,站在广西贺州的土地上,等谁,又不似在等谁,写出了黄姚的纯秀大气,通过对黄姚这些特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黄姚的赞美之情,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文章写到黄姚除了一些老字号,还有一些新招牌,但不管什么时候,这里都像是安适而幽静的后院,所以表达了作者对黄姚新旧关系的理性思考。又写到黄姚不突出个体,显示的是整体的大气,表达了作者对黄姚个体与整体的思考。所以文本一主要抒发了对黄姚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加入了理性思考,但仍然偏重于抒情。
    文本二写了可爱的小溪、鼠麹草、彩菌。当写到小溪的时候,写到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表达了作者对这条小溪的感谢。同时又写到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从而阐述了对人与人的贯连的思考。写到鼠麹草时,写到它存在的意义,即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从而阐述了对个体存在的价值的思考,表达了对鼠麹草的赞美。最后写到彩菌以及采菌的场面,写到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美好的思考以及对彩菌的喜爱之情。
    10.集贤修撰虞集,独谓当治其源,因会议学校,乃上议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学校者。 11.C 12.A 13.(1)我希望的,是使百姓安定来谋求天下太平,然而不任用儒生,怎样达到这个目的!
    (2)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14.(1)能够传道;(2)通晓经学;(3)有操守,品行端正,不妄言;(4)学问、见解有令人敬佩(惊异)之处。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集贤修撰虞集单单认为应该治理产生人才的根源,趁机会集中商议有关学校的事情,于是上奏议说:“从师的风气树立起来好人就会增多。学校。
    “集贤修撰虞集”做独立主语,后边断开;
    “治其源”动宾结构,后面断开;
    “因会议学校”语意完整,其中,“学校”做“议”的宾语,后边断开;
    “……曰”后边为说话内容,“曰”后断开;
    “师道立则善人多”语意完整,“师道立”与“善人多”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多”后断。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应当/处在。句意:经学(考查)应当以程颐、朱熹的《传》《注》为主。/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B.正确。
    C.“意义和用法都不同”错,“所以”,用来……。两者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都是固定结构。句意:父亲兄长用来引导自己的子弟的。/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D.正确。文艺,古义:指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学问。今义:文学和艺术的总称,有时特指文学或表演艺术。/美人,古义: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句意:他们的观点见解和文学经术还是有惊人的地方。/思念心中的君主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皇庆三年八月,……经过考试选拔,分别赏赐不同的名次等级”表述错误,从原文看,皇庆三年八月应是各地郡县推举贤能之人的时间,考试选拔则是第二年的事情。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安”,使……安定;“图至治”,谋求天下太平;“致”,达到。
    (2)“固”,本来;“先乎吾”,状语后置,应为“乎吾先”;“师”,以……为师。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知,韩愈认为要选择能够传道的老师。
    根据“为今之计,莫若使守令求经明行修者,身自师尊之,至诚恳恻以求之,俟其德化之成,庶几有所观感也”可知,虞集认为要选择通晓经学的老师。
    根据“其次则求操履近正而不为诡异骇俗者,确守先儒经议师说而不敢妄为奇论者”可知,虞集认为要选择有操守,品行端正,不妄言的老师。
    根据“其次则取乡贡至京师罢归者,其议论文艺犹足以耸动乎人,非若泛泛莫知根柢者矣”可知,虞集认为要选择学问、见解有令人敬佩(惊异)之处的老师。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皇帝(元仁宗)让程钜夫和李孟、许师敬商议实行科举考试的事。程钜夫建议说:“经学(考查)应当以程颐、朱熹的《传》《注》为主。文章应该革除唐、宋以来的弊端。”于是(皇上)命令程钜夫草拟诏书予以实行。命令全国在皇庆三年八月,郡县选拔推举有贤德有才能的人,贡举到官府,第二年二月,在京城举行会试,中选的人由皇上在朝廷上亲自考试,按成绩赐给及第、出身等。从此以后,遵循每三年举行一次科考。
    皇帝对侍臣说:“我希望的,是使百姓安定来谋求天下太平,然而不任用儒生,怎样达到这个目的!设科选拔人才,希望得到有真才实学的儒生加以任用,天下太平之道可以兴起了。”集贤修撰虞集单单认为应该治理产生人才的根源,趁机会集中商议有关学校的事情,于是上奏议说:“从师的风气树立起来好人就会增多。学校,是士人接受教育,使他们成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的地方。如今天下的学官多是凭借资格授职的,强加到学生之上而称他们为老师,(实际上)官府不信从他们,学生不信从他们,对学校来说也没有益处啊。像这样却希望从师的风尚树立起来,可以吗?偏远地方的读书人,没有什么见闻,父亲兄长用来引导自己的子弟的,开始也没有一定要做学问的真实意图,与老师朋友之间交游往来,也不能分辨他们的好坏,既然这样,那么那些所谓的有贤德有才能的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上长出来的,(这样)哪里有值得期望的道理啊!当今之计,不如让地方官寻求通晓经学有品行修养的人,亲自以老师的礼节尊敬他们,然后用真诚肯切的态度来请求他们,等到他们能够以德感化他人,这样才差不多会有所成就。其次就是寻求操守品行素来端正不做诡异惊俗事情的人,坚持遵守先儒经议师说而不敢妄发议论的人,要众人尊敬信服的而不是乡村老百姓的人,从邀请到他们的那天起,就敬诚诵读老师的著述,让学的人反复练习,听了之后牢记在心来端正他们的本性,那么将来某一天也应当会有所兴举。其次是选取乡里推举为贡生到达京城后落选而回来的人,他们的观点见解和文学经术还是有惊人的地方,并不像那些普通的不知道根底的人一样。”
    (选自《续资治通鉴》有删改)
    六年,虞集担任翰林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仁宗曾经对身边的人感叹说:“儒生们都被任用了,只有虞伯生没有重用提拔啊。”适逢(元仁宗)驾崩,虞集没被重用。
    (选自《元史·虞集传》)
    文本二: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节选自韩愈《师说》)
    15.C 16.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
    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
    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
    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
            


    17.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地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题型为情景默写。
    名句默写是高考必考题型,平时复习时需要注意理解诗文含义。本题中需要注意:弩、鹤、猿猱、攀援、惨、浸。
    18.翻天覆地     根深蒂固    不厌其烦 19.归乡时,故乡是金山银山,让你归心似箭,载欣载奔。 20.①王熙凤和贾琏是夫妻,巧姐是她的女儿,这是与她最近的圈子;
    ②再向外,她是贾赦和邢夫人的儿媳妇,这是与她关系稍远的圈子;
    ③再向外,她是贾母的孙媳妇、贾宝玉的堂嫂、林黛玉的表嫂,这是与她关系再远一些的圈子。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从诗经时代到信息时代”,强调人世间经历的变化巨大,可填“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
    第二空,语境强调中国人对故乡的依恋很难动摇,可填“根深蒂固”。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第三空,语境是说曹雪芹无数次地、不嫌烦琐地在《红楼梦》中提到他的故乡江南的风物,可填“不厌其烦”。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续写句子的能力。
    被仿句“离乡时,故乡是青山绿水,让你魂索梦绕,恋兹念兹”内容上表达离乡时对故乡的依恋与不舍;续写的句子可以写归乡时的喜悦与对故乡的渴盼;
    被仿句结构是“……时,故乡是……(四字短语),让你……(四字短语),……(四字短语)”;续写句也用这样的结构表达,可写成:归乡时,故乡是金山银山,让你归心似箭,载欣载奔。
    20.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名著概念解读其他名著内容的能力。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首先分析与王熙凤关系最近的人物:贾琏是王熙凤的丈夫,巧姐是她的女儿,这是与她最近的圈子;
    再看与她关系稍远一些的人物:贾琏是贾赦的儿子,邢夫人虽不是他的生母,但是名义上的嫡母,可见王熙凤是贾赦和邢夫人的儿媳妇,这是与她关系稍远的圈子;
    最后看与她关系再远些的人物:贾琏是贾母的孙子,王熙凤是贾母的孙媳妇;贾琏是贾宝玉的堂兄,王熙凤是贾宝玉的堂嫂;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赦的妹妹,贾琏与林黛玉是表兄妹,王熙凤是林黛玉的表嫂,这是与她关系再远一些的圈子。
    21.干细胞是人体发育过程中以及成体之后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自我复制、多向分化特点的常用于生长发育、疾病发生、药物筛选等科学研究及疾病治疗的一类细胞。 22.①干细胞获取是比较困难的(或:干细胞资源是非常有限的)
    ②治疗效果差
    ③生产成本高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这类题首先要找到种差和属差,然后根据被定义对象辨别主次,突出被定义项的性质和特征,最后按照“……是……”的单句句式整合作答。
    首先筛选出有效信息:“是人体内的一类细胞”“存在于人体发育过程中以及成体之后”“可以自我复制,多向分化”“常用于生长发育、疾病发生、药物筛选等科学研究”“用于疾病治疗”;
    然后明确下定义的主干句,即“干细胞是……细胞”;再将有效信息整合,注意表述时符合逻辑顺序。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上文强调干细胞对于疾病治疗的重要作用,句前的“然而”表明此处的内容与上文构成转折,结合下文“获取干细胞必须进行体外扩增,但随着扩增代数的增加,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会逐渐减弱,这使得能够应用的干细胞可用代次有限,导致干细胞资源难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可知,干细胞虽然重要,但是获取有困难,故可填写“干细胞获取是比较困难的(或:干细胞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语境介绍干细胞培养系统存在的四大痛点,且先介绍“痛点”,然后说明后果,后文的“不够用、不好用、不敢用和用不起”分别与四大痛点的后果对应;此处描述第二个痛点,第二个痛点对应的后果是“不好用”,据此应填“治疗效果差”之类。
    第③空,描述第四个痛点,第四个痛点对应的后果是“用不起”,据此应填“生产成本高”之类。
    23.例文:
    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魅力
    当前,在加速推进城镇化战略的进程中,“城市名片”已成为热点话题。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永久魅力的城市名片,无疑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从国外到国内、从古代到现代、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的实践来看,城市名片的作用不可估量,城市名片的要求和内涵丰富多彩。但概括起来,城市名片必须是“设计巧妙而风格独特,功能实用而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而喻义精辟,影响巨大而魅力恒久,以旅游产业的龙头作用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良性统一,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很深邃的文化哲理思想,标志着并且象征着当地的历史传承和时代特征。 
    在我的想象中,论景色,汉口江滩比不上武汉东湖,自然、波光潋滟;论秀美,汉口江滩比不上武汉中山公园,别致,楚楚动人;论名气,汉口江滩比不上武汉黄鹤楼,显赫,闻名天下。然而亲临汉口江滩,我领略的却是另一番别样的风情。
    汉口江滩地处武汉长江一桥和长江二桥之间的长江北岸,南起汉口兰陵路,北至汉口黄浦路,全长13.56公里,穿越武汉市城市中心地带。
    步入江滩,迎面扑来的是一阵带着江水气息的凉爽秋风,鸥飞浪涌的宽阔江面让人顿觉心旷神怡。眺望远方,巍峨的武汉一桥和高耸的长江二桥,像两座钢铁巨人,屹立在烟波浩渺的江水中。侧耳倾听,一列列火车从上面呼啸而过,驰骋于大江南北,一艘艘巨轮汽笛长鸣,从大桥下穿梭往来。仰望天空,一只只风筝在蓝天白云下翩翩飞翔,它带给人们欢乐,放飞的是人们愉悦的心情。
    灿烂的阳光下,一排排杨柳随风飘动,绿影婆娑。错落有致的景台花团锦簇,百花争艳,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绚丽色彩。宽阔的草坪带,恰似一条绿色长廊沿江而至,宛若镶嵌在长江边上的一块巨大翡翠。
    我陶醉在江滩花的海洋、绿的世界里,面对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禁思绪万千。汉口江滩修建前的情景一幕幕在脑海中出现。那时的江滩到处杂草丛生,乱石遍地,秋风起,灰沙扬,满目都是江水冲刷后的痕迹和洪水肆虐后的沉积物,给人荒凉的感觉。
    是改革开放、美化城市的东风给江滩公园建设带来了契机。经过短短一年多时间,一个充满生机,集观光、娱乐、健身、防洪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新江滩呈现在我们面前。汉口江滩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家乡发展的一个缩影,我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一个更加靓丽,充满魅力的大武汉一定会展现在人们面前。
    改革开放、美化城市的东风改变了那个顶着“脏、乱、差”帽子的、暮气十足的老都会的面貌。现在的江滩有看不完的新景,数不尽的变化。
    这就是城市明片,特点鲜明,满富生机,魅力无穷,小小的一张名片,可以记住一个人,一张小小的城市名片,让我们喜欢并铭记一座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任务指令为“一座城市应该给人留下什么样的记忆或印象?一座城市应该如何打造自己的名片?在你居住生活的城市,某报社开设了一个新的专栏‘城市名片’,邀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城市建设的看法”。这里的信息既是写作任务“城市建设”,也有写作的话题“城市明片”,写作时把二者加以融合即可,“谈谈”暗示了体裁为议论文或者哲理散文。所给材料只是为了引出任务,写作时可以提到也可以忽略不计。可以作文没有写作思路同学的一些提示。比如写城市建设或者名片时可以提到“文化”“读书”“温暖”“惠民”“便利”“实用”“精神”等等。写作时可以联系自己的旅游经验,由著名的景点写起,每一个景点都可以算是城市名片。
    【立意】(1)一个人和一座城市;
    (2)人文精神是一座城市的魂;
    (3)建设地标,打造城市名片。
    【素材】(1)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择一座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然后以它为中心,再到周边的景区游玩。初到一个城市,当你走出机场或车站,扑面而来的是满目的新鲜和新奇。赶紧拿起相机,把您对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记录下来,而不仅仅是站在航站楼或车站前的城市名称旁边,来张“到此一游”的照片就算完事。要知道,最初的感觉最为珍贵,就像初恋,永远不会再有。
    (2)每个城市都有很多符号,它甚至成了城市的一张张名片,就像谈到圆明园、四合院、王府井、中关村还有老舍的作品等,你就会明白那是北京。在北京五光十色的符号中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雄伟的建筑,而是天安门广场上晨曦中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那种震撼与巨大的凝聚力让我终生难忘。北京的每个符号就像身上的勋章或者伤疤,凝固了一段历史,沉淀了一个故事,或喜或悲。这些符号有的已经随风而去,有的依然熠熠生辉,有符号的城市如同有故事的人生,波澜壮阔,历久弥新。后来爸爸又带我去了北京很多好玩的地方,今天很多印象模糊了,只有那升起的五星红旗还在我脑海中随风飘扬,那个“虚拟天安门升旗”的故事让我震撼,感动良久。
    (3)石头城是南京别称,既是文学著作中的富庶之地,也是历史长河战马悲歌的故地。满城的法桐是许多初来南京人最直观的印象,或婆娑或挺拔,斑驳如这座古城。其中石头城裂隙中绽放出的金色的法桐叶,是生活和奋斗于此的我们感受到的勃勃生机与城市活力,从这里起步的年轻的剪影正是为此奋斗的我们,为之骄傲的我们。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执导的大屏幕作品,反映抗日战争一群危难时刻放下个人生死的金陵女性,算是南京的一张名片:一个历史积淀与创新勃发共存的城市,一个萧索悲凉与热情朝气兼具的城市,一个充满文化底蕴与未来希望的城市状态。

    相关试卷

    2023重庆市万州一中高二7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重庆市万州一中高二7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万州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7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重庆市万州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7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重庆市南开中学七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重庆市南开中学七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