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课时分层作业全套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主题群文阅读学习之道部编版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主题群文阅读学习之道部编版必修上册,共6页。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学习之道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抄书自序顾炎武炎武之先家海上,世为儒。自先高祖为给事中,当正德之末。其时天下惟王府、官司及建宁书坊乃有刻板,其流布于人间者,不过《四书》《五经》《通鉴》、性理诸书。他书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嘉靖间,家道中落,而其书尚无恙。而倭闌入江东郡邑,所藏之书与其室庐俱焚,无孑遗焉。洎万历初,而先曾祖历官至兵部侍郎,清介之操,虽一钱不以取诸官,而性独嗜书,往往出俸购之,及晚年而所得之书过于其旧,然绝无国初以前之板。而先曾祖每言:“余所蓄书,求其有字而已,牙签锦轴之工,非所好也。”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二十年来赢幐担囊以游四方,又别有所得,合诸先世所传,尚不下二三千卷。其书以选择之善,较之旧日虽少其半,犹为过之。自少为帖括之学者二十年,已而学为诗古文,以其间篡记故事,年至四十,斐然欲有所作;又十余年,读书日以益多,而悔其向者立言之非也。本生祖赞善公文集至数百篇,而未有著书以传于世者。昔时尝以问诸先祖,先祖曰:“著书不如抄书。凡今人之学,必不及古人也;今人所见之书之博,必不及古人也。小子勉之,惟读书而已。”先祖性豪迈不群,然自言少时日课抄古书数纸,今散亡之余犹数十帙,他学士家所未有也。自炎武十一岁,即授之以温公《资治通鉴》,曰:“世人多习《纲目》,余所不取。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念先祖之见背,已二十七年,而言犹在耳,乃泫然书之。(选自《亭林文集》卷二,有删改)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B.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C.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D.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炎武之先家海上”中“家”字与《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家”含义不同。B.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春秋》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诗经》《孟子》《尚书》《礼记》《周易》五部作品。C.兵部,六部之一,“兵部”源于三国魏“五兵制”,隋唐以后设立兵部,掌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之政,历代相沿。D.“必不如《史记》也”中“不如”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自以为不如”中“不如”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祖上世代都是读书人,到了顾炎武高祖时期,由于倭寇侵犯江东各州县,家业开始败落。B.顾炎武曾祖父为官清廉,又酷爱藏书,虽然官至兵部侍郎,从来不占用公家一文钱给自己买书。C.自从遭遇变故,顾炎武便辗转迁徙居无定所,家传的五六千卷藏书大多也因为意外而散落丢失。D.顾炎武的嗣祖父认为朱熹编的《通鉴纲目》赶不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只教顾炎武读《资治通鉴》。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十余年,读书日以益多,而悔其向者立言之非也。译文: (2)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译文: 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顾炎武祖上传给他的宝贵财富。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的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看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主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材料二 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现在我们要谈的是另外一些观念。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你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你大可不必担心真的如此,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巧都可以一下子像变魔术一样让你达到目标。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的。事实上,这些书就是你要找的书,因为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那些书——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譬如从许多方面来说,荷马的书就比牛顿的书难读——尽管你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对荷马的体会较多。荷马之所以难读,是因为他所处理的主题是很难写好的东西。(摘编自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材料三 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处存疑。换句话说,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就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我们读书就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宋朝的陆象山说“‘六经’皆我注脚”,就是这个意思。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都不发达,就是经史的本身也是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的,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学问的范围何等样大,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就是我们人类,再研究一万年也还是研究不尽。至于应用的范围却何等样小,是根据我们所需要的而走的。昨天需要的东西,今天不要了,就丢了。今天需要的东西,明天不要了,也就丢了。若是为了应用的缘故,一意在应用上着力,把大范围忘了,等到时势一变,需要不同,我们岂不是剩了两只手呢!我们不能一味拿有用无用的标准来判定学问的好坏;就是某种像是没有用的学问,只要我们有研究的兴趣,也是可以研究下去为我们所用的。其二,是应该多赏识。无论哪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与它关联的地方非常之多。我们要研究一种学问,一定要对别种学问有些赏识,使得逢到关联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求这方面的专家解决,或者把这些材料送给这方面的专家。以前有人说过,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我们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极尽精微,又要对别人研究的各科略知一二。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一种学问是不能独立的。(摘编自顾颉刚《怎样读书》)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就要被恶习惯引诱。B.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所有的书都会在你的掌握之中,都能被你读懂。C.材料二提到读者对所读之书的错误的观念,和材料三提到的读者的成见,内容是一样的。D.材料三提出了读书的一些方法,和材料一有异曲同工之妙。7.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先生希望青少年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学会读书。B.文学作品比科学作品和哲学作品难读,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很难写好的。C.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研究的价值,不可心存成见;学问也不是孤立的,自己研究的要极尽精微,其他的也应略知一二。D.读书要善于思考、质疑,对于某种学问,有疑惑就查检,有问题就研究,天长日久,便足以驾驭运用这一门学问了。8.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谢。”B.“孙中山先生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C.“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D.“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9.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 10.概括三则材料所指出的读书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并谈谈自己的看法。答: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学习之道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嗣祖太学公”是一个判断句,后面宜断开,排除B、C两项;“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意思是“到我立嗣时,又有五六千卷图书”,中间宜断开,“自罹变故转徙无常”意思是“自从遭遇变故,辗转迁徙居无定所”,中间应断开,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孟子》属于“四书”,《春秋》属于“五经”。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根据原文“家道中落,而其书尚无恙。而倭闌入江东郡邑……无孑遗焉”,可知在倭寇入侵之前,就已经“家道中落”了。4.答案:(1)又过了十几年,读书一天天增加,便后悔自己以前写的文章的错误。(2)大凡撰写著作,没有比那些把前人的著作窜改当作自己创作弊病更大的。解析:翻译时,要注意:(1)日,一天天地;其,自己;向者,以前;立言,写文章。(2)病,弊病;“病乎……”,状语后置句;以……为,把……当作。5.答案:①丰富的藏书;②藏书、读书的良好习惯;③挑选藏书的方法;④“著书不如抄书”的教诲;⑤不贪钱财等优良品德;⑥力戒“盗前人之书为自作”的教导。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说明藏书丰富;“余所蓄书,求其有字而已,牙签锦轴之工,非所好也”写先祖对自己藏书习惯的影响;“其书以选择之善,较之旧日虽少其半,犹为过之”写其善于挑选藏书;“先祖曰:‘著书不如抄书。凡今人之学,必不及古人也;今人所见之书之博,必不及古人也。小子勉之,惟读书而已。’”写先祖教诲自己“著书不如抄书”;“清介之操,虽一钱不以取诸官”写先曾祖清廉对自己的影响;“著书之人几满天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自作者”写曾祖的教导。【参考译文】我的先祖安家居住在海边,世代都是读书人。我的高祖父做给事中时,正值正德末年。当时天下只有王府、官署及建宁书坊才有刻版,那些在民间传播的,不过是《四书》《五经》《通鉴》及性理之类的书籍。其他的书即使有刻版印刷的,不是喜欢古籍的人家是不会收藏的,但是我家已经有六七千卷书。嘉靖年间,家业衰败,但是那些书还保存得完好无损。倭寇侵犯江东各州县,高祖父收藏的书籍连同顾家的老宅子全都被倭寇焚毁了,没有一点遗留。到了万历初年,曾祖父连续任官做到兵部侍郎,他注重操守,为官清正廉洁,即使一文钱也不从官府非法谋取,但是平生嗜好收藏图书,常常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购买书籍,到了晚年所买的书非常旧,但绝没有国朝初年以前的刻版。曾祖父常常说:“我收藏的图书,只在意书籍的书写内容,书的包装华美,不是我所喜欢的。”我的嗣祖父是太学生,又喜欢读书,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藏书,到我立嗣时,又有五六千卷图书。自从遭遇变故,辗转迁徙居无定所,十分之六七的藏书散落丢失了,多是因为意外而丢失。二十年来,腿缠绑布肩挑书袋云游四方,又另有所收获,加上前几代传下来的,还不少于二三千卷书籍。那些书因为挑选得好,比起以前虽然少了一半,还是要比以前藏书的质量高。从少时开始,学习科举应试文章二十年,以后学习赋诗写古文,偶尔改动记录旧事,到了四十岁,便想穿凿附会,发表虚妄之谈;又过了十几年,读书一天天增加,便后悔自己以前写的文章的错误。祖父赞善公的抄文编在一起达到几百篇,却未曾撰写著作在当世流传。以前我曾经问过嗣祖父这个问题,嗣祖父说:“写书不如抄书。大凡现在人的学问,一定赶不上古人;现在人所读书的广博,一定赶不上古人。你要好好努力,认真读书。”嗣祖父性格豪迈,超然不群,然而他自己说小时候每天的功课就是抄写几张纸古书,现在散落丢失余下还有几十本,这是其他读书人的家里所没有的。从我十一岁时起,嗣祖父就教我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嗣祖父说:“现在大多数人都只浏览《纲目》,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大凡撰写著作,没有比那些把前人的著作窜改当作自己创作弊病更大的。班固改《史记》,他的水平一定赶不上《史记》高;宋景文改《旧唐书》,他的水平一定赶不上《旧唐书》高;朱熹改《资治通鉴》,他的水平也一定不及《资治通鉴》高。”嗣祖父去世已经二十七年了,他的话好像还在耳边,我泪流不止写下这些文字。6.答案:D解析:A项材料一第二段“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不能等同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说不定要”也不等同于“就要”,选项把或然变成了必然。B项材料二第一段“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掌握”不能等同于“读懂”。C项材料二第二段提到的“错误的观念”是“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而材料三中的“成见”是指“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内容不一样。7.答案:B解析:“是因为……主题往往是很难写好的”错,材料二说“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同时B项还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主题难写好是针对荷马的书而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8.答案:D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青少年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学会读书。D项谈的是如何选择有用的书来读。二者所论述的观点不一致。9.答案:材料围绕怎样读书的话题,有针对性地讲了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每一段都论述一个有关怎样读书的问题,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逻辑严密。文章采用了引用、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在论述做学问要多赏识时,以显微镜和望远镜作比,生动地阐明了做学问时精与博的关系。10.答案:(1)材料一:读书能让人寻出某种人生趣味,提升抵抗引诱的能力。材料二:读书能提升阅读技巧,增进人们对世界与自身的了解。材料三:读书可以求知,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2)看法:读书可以增加一个人谈吐的质量和深度,提升整体修养;读书可以保持大脑的活跃;读书可以使人内心更加充实。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学习之道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抄书自序顾炎武炎武之先家海上,世为儒。自先高祖为给事中,当正德之末。其时天下惟王府、官司及建宁书坊乃有刻板,其流布于人间者,不过《四书》《五经》《通鉴》、性理诸书。他书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嘉靖间,家道中落,而其书尚无恙。而倭闌入江东郡邑,所藏之书与其室庐俱焚,无孑遗焉。洎万历初,而先曾祖历官至兵部侍郎,清介之操,虽一钱不以取诸官,而性独嗜书,往往出俸购之,及晚年而所得之书过于其旧,然绝无国初以前之板。而先曾祖每言:“余所蓄书,求其有字而已,牙签锦轴之工,非所好也。”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二十年来赢幐担囊以游四方,又别有所得,合诸先世所传,尚不下二三千卷。其书以选择之善,较之旧日虽少其半,犹为过之。自少为帖括之学者二十年,已而学为诗古文,以其间篡记故事,年至四十,斐然欲有所作;又十余年,读书日以益多,而悔其向者立言之非也。本生祖赞善公文集至数百篇,而未有著书以传于世者。昔时尝以问诸先祖,先祖曰:“著书不如抄书。凡今人之学,必不及古人也;今人所见之书之博,必不及古人也。小子勉之,惟读书而已。”先祖性豪迈不群,然自言少时日课抄古书数纸,今散亡之余犹数十帙,他学士家所未有也。自炎武十一岁,即授之以温公《资治通鉴》,曰:“世人多习《纲目》,余所不取。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念先祖之见背,已二十七年,而言犹在耳,乃泫然书之。(选自《亭林文集》卷二,有删改)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B.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C.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D.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炎武之先家海上”中“家”字与《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家”含义不同。B.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春秋》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诗经》《孟子》《尚书》《礼记》《周易》五部作品。C.兵部,六部之一,“兵部”源于三国魏“五兵制”,隋唐以后设立兵部,掌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之政,历代相沿。D.“必不如《史记》也”中“不如”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自以为不如”中“不如”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祖上世代都是读书人,到了顾炎武高祖时期,由于倭寇侵犯江东各州县,家业开始败落。B.顾炎武曾祖父为官清廉,又酷爱藏书,虽然官至兵部侍郎,从来不占用公家一文钱给自己买书。C.自从遭遇变故,顾炎武便辗转迁徙居无定所,家传的五六千卷藏书大多也因为意外而散落丢失。D.顾炎武的嗣祖父认为朱熹编的《通鉴纲目》赶不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只教顾炎武读《资治通鉴》。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十余年,读书日以益多,而悔其向者立言之非也。译文: (2)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译文: 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顾炎武祖上传给他的宝贵财富。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的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看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主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材料二 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现在我们要谈的是另外一些观念。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你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你大可不必担心真的如此,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巧都可以一下子像变魔术一样让你达到目标。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的。事实上,这些书就是你要找的书,因为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那些书——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譬如从许多方面来说,荷马的书就比牛顿的书难读——尽管你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对荷马的体会较多。荷马之所以难读,是因为他所处理的主题是很难写好的东西。(摘编自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材料三 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处存疑。换句话说,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就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我们读书就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宋朝的陆象山说“‘六经’皆我注脚”,就是这个意思。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都不发达,就是经史的本身也是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的,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学问的范围何等样大,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就是我们人类,再研究一万年也还是研究不尽。至于应用的范围却何等样小,是根据我们所需要的而走的。昨天需要的东西,今天不要了,就丢了。今天需要的东西,明天不要了,也就丢了。若是为了应用的缘故,一意在应用上着力,把大范围忘了,等到时势一变,需要不同,我们岂不是剩了两只手呢!我们不能一味拿有用无用的标准来判定学问的好坏;就是某种像是没有用的学问,只要我们有研究的兴趣,也是可以研究下去为我们所用的。其二,是应该多赏识。无论哪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与它关联的地方非常之多。我们要研究一种学问,一定要对别种学问有些赏识,使得逢到关联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求这方面的专家解决,或者把这些材料送给这方面的专家。以前有人说过,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我们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极尽精微,又要对别人研究的各科略知一二。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一种学问是不能独立的。(摘编自顾颉刚《怎样读书》)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就要被恶习惯引诱。B.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所有的书都会在你的掌握之中,都能被你读懂。C.材料二提到读者对所读之书的错误的观念,和材料三提到的读者的成见,内容是一样的。D.材料三提出了读书的一些方法,和材料一有异曲同工之妙。7.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先生希望青少年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学会读书。B.文学作品比科学作品和哲学作品难读,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很难写好的。C.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研究的价值,不可心存成见;学问也不是孤立的,自己研究的要极尽精微,其他的也应略知一二。D.读书要善于思考、质疑,对于某种学问,有疑惑就查检,有问题就研究,天长日久,便足以驾驭运用这一门学问了。8.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谢。”B.“孙中山先生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C.“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D.“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9.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 10.概括三则材料所指出的读书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并谈谈自己的看法。答: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学习之道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嗣祖太学公”是一个判断句,后面宜断开,排除B、C两项;“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意思是“到我立嗣时,又有五六千卷图书”,中间宜断开,“自罹变故转徙无常”意思是“自从遭遇变故,辗转迁徙居无定所”,中间应断开,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孟子》属于“四书”,《春秋》属于“五经”。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根据原文“家道中落,而其书尚无恙。而倭闌入江东郡邑……无孑遗焉”,可知在倭寇入侵之前,就已经“家道中落”了。4.答案:(1)又过了十几年,读书一天天增加,便后悔自己以前写的文章的错误。(2)大凡撰写著作,没有比那些把前人的著作窜改当作自己创作弊病更大的。解析:翻译时,要注意:(1)日,一天天地;其,自己;向者,以前;立言,写文章。(2)病,弊病;“病乎……”,状语后置句;以……为,把……当作。5.答案:①丰富的藏书;②藏书、读书的良好习惯;③挑选藏书的方法;④“著书不如抄书”的教诲;⑤不贪钱财等优良品德;⑥力戒“盗前人之书为自作”的教导。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说明藏书丰富;“余所蓄书,求其有字而已,牙签锦轴之工,非所好也”写先祖对自己藏书习惯的影响;“其书以选择之善,较之旧日虽少其半,犹为过之”写其善于挑选藏书;“先祖曰:‘著书不如抄书。凡今人之学,必不及古人也;今人所见之书之博,必不及古人也。小子勉之,惟读书而已。’”写先祖教诲自己“著书不如抄书”;“清介之操,虽一钱不以取诸官”写先曾祖清廉对自己的影响;“著书之人几满天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自作者”写曾祖的教导。【参考译文】我的先祖安家居住在海边,世代都是读书人。我的高祖父做给事中时,正值正德末年。当时天下只有王府、官署及建宁书坊才有刻版,那些在民间传播的,不过是《四书》《五经》《通鉴》及性理之类的书籍。其他的书即使有刻版印刷的,不是喜欢古籍的人家是不会收藏的,但是我家已经有六七千卷书。嘉靖年间,家业衰败,但是那些书还保存得完好无损。倭寇侵犯江东各州县,高祖父收藏的书籍连同顾家的老宅子全都被倭寇焚毁了,没有一点遗留。到了万历初年,曾祖父连续任官做到兵部侍郎,他注重操守,为官清正廉洁,即使一文钱也不从官府非法谋取,但是平生嗜好收藏图书,常常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购买书籍,到了晚年所买的书非常旧,但绝没有国朝初年以前的刻版。曾祖父常常说:“我收藏的图书,只在意书籍的书写内容,书的包装华美,不是我所喜欢的。”我的嗣祖父是太学生,又喜欢读书,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藏书,到我立嗣时,又有五六千卷图书。自从遭遇变故,辗转迁徙居无定所,十分之六七的藏书散落丢失了,多是因为意外而丢失。二十年来,腿缠绑布肩挑书袋云游四方,又另有所收获,加上前几代传下来的,还不少于二三千卷书籍。那些书因为挑选得好,比起以前虽然少了一半,还是要比以前藏书的质量高。从少时开始,学习科举应试文章二十年,以后学习赋诗写古文,偶尔改动记录旧事,到了四十岁,便想穿凿附会,发表虚妄之谈;又过了十几年,读书一天天增加,便后悔自己以前写的文章的错误。祖父赞善公的抄文编在一起达到几百篇,却未曾撰写著作在当世流传。以前我曾经问过嗣祖父这个问题,嗣祖父说:“写书不如抄书。大凡现在人的学问,一定赶不上古人;现在人所读书的广博,一定赶不上古人。你要好好努力,认真读书。”嗣祖父性格豪迈,超然不群,然而他自己说小时候每天的功课就是抄写几张纸古书,现在散落丢失余下还有几十本,这是其他读书人的家里所没有的。从我十一岁时起,嗣祖父就教我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嗣祖父说:“现在大多数人都只浏览《纲目》,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大凡撰写著作,没有比那些把前人的著作窜改当作自己创作弊病更大的。班固改《史记》,他的水平一定赶不上《史记》高;宋景文改《旧唐书》,他的水平一定赶不上《旧唐书》高;朱熹改《资治通鉴》,他的水平也一定不及《资治通鉴》高。”嗣祖父去世已经二十七年了,他的话好像还在耳边,我泪流不止写下这些文字。6.答案:D解析:A项材料一第二段“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不能等同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说不定要”也不等同于“就要”,选项把或然变成了必然。B项材料二第一段“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掌握”不能等同于“读懂”。C项材料二第二段提到的“错误的观念”是“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而材料三中的“成见”是指“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内容不一样。7.答案:B解析:“是因为……主题往往是很难写好的”错,材料二说“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同时B项还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主题难写好是针对荷马的书而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8.答案:D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青少年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学会读书。D项谈的是如何选择有用的书来读。二者所论述的观点不一致。9.答案:材料围绕怎样读书的话题,有针对性地讲了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每一段都论述一个有关怎样读书的问题,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逻辑严密。文章采用了引用、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在论述做学问要多赏识时,以显微镜和望远镜作比,生动地阐明了做学问时精与博的关系。10.答案:(1)材料一:读书能让人寻出某种人生趣味,提升抵抗引诱的能力。材料二:读书能提升阅读技巧,增进人们对世界与自身的了解。材料三:读书可以求知,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2)看法:读书可以增加一个人谈吐的质量和深度,提升整体修养;读书可以保持大脑的活跃;读书可以使人内心更加充实。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