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7.2*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复习练习题
展开*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基础积累练
一、基础清单化预练
1.读准字音。
单音字
①杜撰( ) ②惊诧( )
③遐想( ) ④浩瀚( )
⑤怪诞( ) ⑥贪婪( )
⑦斑斓( ) ⑧畏葸( )
⑨耗掉( ) ⑩人寰( )
2.辨明字形。
(1) (2)
(3) (4)
3.判断成语运用正误。
(1)面对西方社会的诋毁,俄罗斯没有剑拔弩张,没有冷嘲热讽,索契的大气与淡定让人心生敬意。( )
(2)平凡或许可怕,但自鸣得意更可怕。因为一旦如此,就意味着他已经完全丧失了对自我的认知。( )
(3)烟草带来的经济收益,与其带来的危害相比,是微乎其微的。( )
(4)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讲究刨根究底。比如文中的注释、书后的参考资料等,都值得我们重视。( )
二、语基习题化细练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上确实有一些作家自以为是,心理上高高在上,不愿同体力劳动者画等号,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B.我为能拍到这精彩动人的场面而满足,更为我军在救灾战场上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精神而骄傲。
C.一些经过精心包装、以小资情调自鸣得意的流行曲,其思想性、艺术性都无法与《黄河颂》《红梅赞》《歌唱祖国》等歌曲相比。
D.爱迪生凭着爱刨根究底的热情,凭着勤奋和刻苦,一生获得了一千多项发明的专利权,为人类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5.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们大部分时间在池底漫游, 他们只模糊地意识到在水面之上存在有另一个外部世界。
②我喜欢坐在距离鲤鱼仅仅几厘米的地方, ,我们之间却如距深渊。
③我曾想, 从池水中抓出一个鲤鱼“科学家”,事情将会怎么样呢?
④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 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A.因此 然而 如果 纵然
B.因为 然而 如果 即使
C.因为 反而 假如 即使
D.因此 反而 假如 纵然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蹲在那里的一个小池边,被慢慢畅游于睡莲之间的五彩斑斓的鲤鱼所陶醉。
B.科幻影片《星际穿越》使公众对理论物理产生浓厚兴趣,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部影片的发起人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
C.一些科学家鄙视更高维数世界,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
D.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的原因,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
7.把下列句子排列成逻辑合理、语意贯通的一段话,其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②它们认为,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就是鱼儿们看得见摸得着的。
③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④水池就是一切。
⑤我想这些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水池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
A.②④①⑤③ B.④③①⑤②
C.①⑤②④③ D.①⑤②③④
8.对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待神志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拟人)
B.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比喻)
C.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反问)
D.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比喻)
9.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凤蝶找到树荫里,收拢四翅,停歇在枝上。到明天,要是落雨,它就不出去。要是晴天,就照常往花丛飞去。
B.花所请的媒人,有风、有水、有昆虫。大概请昆虫做媒的花顶多顶多。
C.我常常给自己提出一些只有小孩儿才问的傻乎乎的问题,比如水池中的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
D.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三、课文高考化精练
阅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0.下面是对作者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童年的第一件趣事说明保持一颗童心才是最重要的,正是这颗童心引导作者阅读了大量的历险故事,并使作者对多维空间的存在充满强烈的探索欲望。
B.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
C.“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这句话表现了作者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和坚强意志。
D.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写“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表明了作为生活在水中的鱼类,它们的认识毕竟是有限的,与人类相比是幼稚和低级的。
B.“鲤鱼‘科学家’”的“传奇故事”,被认为是“胡说八道”,同样,“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人类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C.作者通过交代“我”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原子对撞机的事件,说明“我”不迷信权威传统,勇于克服困难。
D.妈妈“摇头”“困惑不解”,反衬出“我”对实验的痴迷,暗示作者比同龄人付出了更多的艰辛,也暗示这项科研成果的深远意义不易为常人所理解。
12.下列对文本语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我想这些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水池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我曾想”“我想”表明是作者的揣测和推断,“可能”说明作者并未武断地下结论,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B.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称赞了年轻人勇于冲破约束、敢于创新的优点。“大多数”“通常”“似乎”表明并不是否定所有的成年人,体现出用词的周密、严谨。)
C.最奇怪的是那个抓住我的生物竟然一点儿也不像鱼。更使我震惊的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它的鳍。(“最”“更”这两个表程度的副词都表现出在鲤鱼眼中人类是一种奇形怪状的物体;而“竟然”“也”则明确点出人类在鲤鱼眼中是如何怪异的一种东西。)
D.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这里连续提出三个问题,由小范围到大范围,由具体细致到笼统概括。由这几个问句我们可以看出,童年的加来道雄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这也正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13.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答:
14.探讨童年观鱼、探索爱因斯坦未竟事业、做实验三件事对作者的教育作用,初步了解文中的科学精神是什么?
答:
四、文本联读化巧练
15.作为世界著名科学家,屠呦呦和加来道雄有很多共同的品质。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来感受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
答:
素养提升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充满着未知的神秘,蕴含着无穷的力量,既然如此,为何还要 呢?不如走出这个习惯守旧的圈子,去体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与快乐!李氏青莲,曾让贵妃研墨,力士脱靴,享受着至高无上的荣耀,只因“使我不得开心颜”,告别了繁华的都城——长安。但心中那份“ ”的志向,让他并不气馁,他游历四方,挥洒豪情,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如果他当初不走出官场这个限制他才华的“圈子”,何来“诗仙”之美名,怎会留下传诵千古的美妙诗句呢?
( )。
日裔美籍物理学家加来道雄,童年时内心充满了无限的 ,常会给自己提出只有孩童才问的 的问题,比如“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鲤鱼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等,可正是这份幼稚,让他走出物理学家固有的思维“圈子”,走出成人习惯守旧的“圈子”,开启了他对未来探索的大门,获得了事业的巨大成功,被誉为“第二个爱因斯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畏葸不前 天涯何处无芳草 遐想 昏昏然
B.墨守成规 天生我材必有用 遐想 傻乎乎
C.墨守成规 天涯何处无芳草 憧憬 昏昏然
D.畏葸不前 天生我材必有用 憧憬 傻乎乎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走出这个圈子,人们会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B.人们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走出这个圈子,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
C.人们会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走出这个圈子,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D.走出这个圈子,人们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们的孩子缺乏想象力,这个判断大体上是客观和真实的。看一看每年的中考高考作文,就不难发现那些千篇一律的文章,是多么应景地呼应了这个判断。很多人将想象力与创造力联系在一起,认为想象力的匮乏不仅影响中华民族的未来,而且将抹杀国人的创造力。但是,将科技落后和中国人缺乏创造力直接归结于想象力的匮乏,我觉得还是隔靴搔痒,没有说到点子上。
“苹果落地”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个几百年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典故,似乎成了想象力孕育科学的绝好证据。可是不要忘了,这只是个传说。退一步讲,即便那只苹果真的有幸砸中了牛顿的头,我们也不能将万有引力的发现归功于这只苹果“砸”出的想象力。我相信,千百年来,一定有无数的中国人也被苹果砸中过,但遗憾的是,只有牛顿的那个被砸的脑袋发现了“万有引力”。恐怕想象力的欠缺并不是最关键的。如果牛顿没有寻求真理的热情,如果牛顿缺乏良好的科学素养,如果牛顿没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再多的苹果砸在他头上,也还是无济于事。过分强调想象力这个因素,会给人这样一个错觉:似乎有了想象力,牛顿就横空出世了。这样的误导反而会妨害我们去做一些更为基础性也更有价值的工作。在我看来,培养以怀疑精神、批判精神为核心的理性精神,远比想象力的培养迫切。没有想象力的民族可能是沉闷的,但没有理性精神的民族,则可能陷入疯狂与虚妄。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答:
二、课外拓展深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黑洞【注】恒星
——加来道雄《超越时空》
①黑洞近来激起了公众的想象力。许多书籍和纪录片在专门探索爱因斯坦场方程的这个奇特预言,这个坍缩的恒星在死亡过程中的最后一幕。有意思的是,公众却大多不知道黑洞的一个最独有的特征:它们可能是通向另一个宇宙的通道。还有,科学界有一种有趣的猜想:黑洞可以打通一条时间隧道。
②为理解黑洞以及它们多么难找,我们首先得理解恒星为什么会发光,它们如何成长,以及最后如何死亡。当一团许多倍于我们太阳系的巨大氢云被自身的引力压缩时,一颗恒星就会产生。随着引力能转化为氢原子的动能,压缩着气体的引力渐渐使之变热。通常,气态氢内质子间由于荷电而产生的斥力足以使它们分开。然而在特定的条件下,如温度高到1 000万开至1亿开时,质子(氢原子核)的动能会克服静电的排斥,而砰然合在一起。核力便取代了电磁力,两个氢原子核就“聚变”成氦原子,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③换句话说,一颗恒星就是一个核燃炉,它的燃料是氢,并产生以氦的形式作为废料的核“灰烬”。一颗恒星也是将其挤压在一块的引力和威力相当于数以万亿计的氢弹爆炸的核力(使星体解体)之间精致平衡作用的结果。这时恒星就成熟了并随着核燃料的用完而老化。
④要明白能量如何从聚变中产生出来,理解恒星在其生命进程中走向黑洞的一幕幕,我们必须分析下图。
⑤图中给出了一条在近代科学中极重要的曲线,它有时也称为结合能曲线。水平轴表示各种元素(从氢原子到铀原子)的原子量。竖直轴表示原子核中质子的平均“重量”。请注意,平均来说氢原子和铀原子中的质子要重于图上中心部分其他元素的质子。
⑥我们的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主要由氢组成。与最初的大爆炸类似,它使氢聚变而产生氦。然而,因为氢原子中的质子比氦原子中的质子重,于是就有一些剩余质量。这些质量通过爱因斯坦质能公式E=mc2转化为能量,而这个能量则使原子核束缚在一起。这个能量也是氢变成氦时所放出的能量。这就是太阳会发光的原因。
⑦然而,经过几十亿年,这些氢会慢慢地用尽。一颗恒星最后会因产生太多的废氦而使核燃炉关闭。当这发生之后,引力就占了主导地位,并将恒星挤压得更紧。随着温度的升高,恒星很快热得足以燃烧废氦并把它转化为其他元素,如锂和碳。请注意我们沿曲线到达原子量较高的元素时仍可以释放能量。换句话说,废氦仍可以燃烧,正如通常的炉灰在某种条件下又可以燃烧一样。尽管恒星在尺度上已经小了很多,它的温度却非常高,其大气层大大地膨胀开来。事实上,当我们的太阳用尽它的氢后开始燃烧氦原子时,它的大气层将扩展到火星的轨道。这称为红巨星。当然,这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地球会被蒸发掉。所以,这条曲线同样预言着地球的最终命运。因为我们的太阳是一颗中年恒星,大约50亿岁,在它烧掉地球之前还会有另一个50亿年。
⑧最后,当氦用完了之后,核燃炉又熄灭了。引力又占了压倒优势来压缩星体。红巨星收缩成为一颗白矮星,即一颗全部质量被压缩成地球大小的小小的恒星。白矮星不是很亮,因为在降至曲线的底部之后,它只能从公式E=mc2中提取很少一部分剩余能量。白矮星燃烧着在曲线底部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元素。
⑨我们的太阳最终将变成一颗白矮星,并在几十亿年中用尽它的核燃料而渐渐死亡。最后它会变成一颗暗的、烧光了的矮星。然而据认为,如果恒星的质量足够大(是我们太阳质量的好几倍),则白矮星中的大多数元素将继续聚合成越来越重的元素,最后到达铁元素。一旦到达铁元素,我们几乎就到了曲线的最底部。我们不能再从剩余质量中提取能量了,所以核燃炉就会关闭。引力重新成为主导,压缩着星体直到其温度暴涨了几千倍,而达到上万亿度。到这时,白矮星的铁核坍缩,它的外层则被炸毁,同时释放出星系中所知的最巨额的能量,成为一颗叫做超新星的爆发恒星。仅仅一颗超新星在一段时间内就有可能比包含着上千亿颗恒星的整个星系还亮。
⑩在超新星爆发之后,我们会看到一个完全“死”了的星球,即一颗中子星。中子星只有曼哈顿那么大。中子星里密度如此之大,粗略地说,所有的中子都互相“紧挨”着。尽管中子星几乎看不见,我们仍可以用仪器探测到它们。它们一边转动一边发出某些辐射,就像在外层空间中的宇宙灯塔。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闪烁的星星,即脉冲星。(虽然这种情景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从1967年开始发现它们至今,人们观测到的脉冲星已超过了400颗。)如果一颗恒星10到50倍于我们太阳的大小,那么甚至在它成为中子星后,引力还会继续压缩它。这时,它就变成遐迩闻名的黑洞。克尔发现,一个大质量的转动着的恒星不会坍缩成一个点。相反,一个自转着的恒星会变得越来越平,直到最后被压缩成一个环。任何一个沿着一个自转黑洞的转动轴发射进去的探测器,原则上有可能在中心处巨大但有限的引力场存活下来,并穿过去到达镜像宇宙而不为无穷大曲率所摧毁。于是,克尔黑洞就是通向另一个宇宙的通道。(有删改)
【注】 黑洞,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
6.根据文意,下列对“黑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黑洞经过科学证明,就是一个宇宙空间通向另一个宇宙空间的通道。
B.黑洞因其处于假想中,具有神秘性,因而激发了科学家们的探索兴趣。
C.黑洞是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而产生的。
D.黑洞是恒星在核燃料燃烧殆尽走向死亡的唯一一种结局。
7.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促使“太阳会发光”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氢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转化的巨大动能促使氢原子发生“核聚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B.氢是太阳的主要燃料,燃烧后可以产生质子比氢原子质子轻的氦原子,可以继续燃烧。
C.当氢燃烧殆尽,由“核聚变”产生的废氦会在一定条件下重新燃烧,继续释放能量。
D.超新星的爆发,因其温度暴涨了几千倍,达到上万亿度,而致使太阳永久发光。
8.根据文意,分析文中插入图表的作用。
答:
9.简析第⑦段画线句的作用。
答:
10.综合全文,概括恒星由成熟走向“死亡”的三个阶段。
答: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基础积累练
1.答案:①zhuàn ②chà ③xiá ④hàn ⑤dàn ⑥lán ⑦lán ⑧xǐ ⑨hào ⑩huán
2.答案:①览 缆 ②涌 桶 ③崇 祟祟 ④刨 袍
3.答案:(1)× (2)× (3)× (4)√
解析:(1)冷嘲热讽:尖刻地嘲笑和讥讽。与“诋毁”不相对,可用“反唇相讥”。(2)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不太合乎语境,可用“自命不凡”,使之与“平凡”对应。(3)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这里强调两者相比,某一方“不值一提”,用“微不足道”更恰当。(4)刨根究底:比喻追究底细。使用正确。
4.答案:C
解析:C项,“自鸣得意”表示自己很得意,自以为了不起。形容极力炫耀自己,洋洋自得的样子,着眼于外部表情的描绘,而这里侧重的是心理状态的描绘,应用“沾沾自喜”。
5.答案:A
解析:根据语境关系,四个语段的关系分别为因果、转折、假设、假设。
6.答案:B
解析:搭配不当,A项,“被……所陶醉”应改作“为……所陶醉”;C项,成分残缺,应在“更高维数世界”后补上“的说法”,作“鄙视”的宾语;D项,句式杂糅,应将“的原因”删去。
7.答案:C
解析:本语段先写作者的幻想,再具体写幻想中鲤鱼“科学家”所受到的局限。
8.答案:C
解析:C项,两个句子都是疑问句。
9.答案:D
解析:A项,“它就不出去”后面应该用分号,表示两层意思的并列;B项,顿号应改为逗号,因为“有风”“有水”“有昆虫”并不是并列的词语;C项,问号应改为句号,因为全句并不表示疑问语气。
10.答案:A
解析:A项,作者童年的第一件趣事说明的是兴趣是最重要的。
11.答案:A
解析:“它们的认识毕竟是有限的,与人类相比是幼稚和低级的”错误,作者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2.答案:D
解析:“由小范围到大范围,由具体细致到笼统概括”错误,应该是“由大范围到小范围,由笼统概括到具体细致”。
13.答案: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所以理论物理学家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恒心和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解析:抓住“刨根究底”“纵然为此”“必须成为”“在所不辞”等词语所体现的理论物理学家所具有的精神品质方面来思考。
14.答案:三件事对作者的成长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作用:童年观鱼的遐想培养了作者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探索爱因斯坦未竟事业则主要激发了作者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以及随之而来的以阅读为主要方式的探索行动;做实验着重培养了作者的动手能力、实验精神及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些教育的内容又正体现出了文章所要传播的科学精神。
解析:分别从三件事在想象力、好奇心、实验精神等科学素养在作者身上的影响去理解。
15.答案:①对科学的热爱,有创新精神。相关情节:屠呦呦对中草药的好奇和热衷,加来道雄对物理学的遐想和痴迷。②讲求奉献,严谨、务实,耐得住寂寞。相关情节:屠呦呦常年如一日地默默研究和亲身试药,加来道雄不怕工作的抽象、枯燥,不怕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而选择成为理论物理学家。③重在实践,有探究实验的精神。相关情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转折与突破,加来道雄的高中科学实验。④奇特的想象力。相关情节:屠呦呦由《肘后备急方》中的记载想到可以低温提取青蒿素,加来道雄的“鲤鱼科学家”的故事。
素养提升练
1.答案:B
解析:第一组,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墨守成规: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结合下文“走出这个习惯守旧的圈子”分析,此处应选“墨守成规”。第二组,天涯何处无芳草:一是指大千世界机会很多,不要过分注重于某一件事儿而不知变通;二是指男女之间没有必要固守一方,可以爱的人或值得爱的人很多。天生我材必有用:指上天生下我,一定有用到我的地方。前文引用了李白的“使我不得开心颜”,此处运用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更妥帖。第三组,遐想:指悠远、无拘无束地想象联想。憧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结合下文语境选“遐想”更合适。第四组,昏昏然:指脑子不清醒,昏昏欲睡的样子。傻乎乎:糊涂无知或憨厚老实的样子。结合上下文语境看,用“傻乎乎”更妥当。
2.答案:D
解析: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走出这个圈子”是阐述的中心,括号内的内容应该是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由此排除B、C两项;其表达的逻辑顺序应该是:走出圈子——看到自己——感受世界,故排除A项。
3.答案:可正是这份幼稚,让他走出成人习惯守旧的“圈子”,走出物理学家固有的思维“圈子”,开启了他对未来探索的大门,获得了事业的巨大成功,被誉为“第二个爱因斯坦”。
解析:“让他走出物理学家固有的思维‘圈子’,走出成人习惯守旧的‘圈子’”,语序不当,改为“让他走出成人习惯守旧的‘圈子’,走出物理学家固有的思维‘圈子’”。
4.答案:认为想象力的匮乏不仅制约国人的创造力,而且将影响中华民族的未来。
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抹杀……创造力”搭配不当,应把“抹杀”改为“制约”;二是“不仅……而且……”递进分句语序不当,应把两个关联词后的内容调换顺序。
5.答案:①反向假设强调了科学家应该有热情与理性精神。②排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论述的力量。
6.答案:C
解析:A项“就是一个宇宙空间通向另一个宇宙空间的通道”错,第①段说“公众却大多不知道黑洞的一个最独有的特征:它们可能是通向另一个宇宙的通道”,选项中没有“可能”一词,变猜测为肯定。B项无中生有,第①段只是说“还有,科学界有一种有趣的猜想:黑洞可以打通一条时间隧道”;另外,根据原文内容可知,“黑洞”并非假想,已经有了很多科研成果。D项“唯一一种结局”曲解文意,由第⑩段可知,恒星或成为神秘的“黑洞”,或成为闪烁的“脉冲星”。
7.答案:D
解析:“而致使太阳永久发光”曲解文意,第⑨段说“仅仅一颗超新星在一段时间内就有可能比包含着上千亿颗恒星的整个星系还亮”,并没有说超新星致使太阳永久发光。
8.答案:这个“结合能曲线”图,表现出各种元素的原子量与原子核中质子的平均重量的关系,更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恒星能量是如何从聚变中产生的,以及恒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
9.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废氦比喻为炉灰,表现了当氢燃烧殆尽,恒星在引力的进一步作用下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废氦仍可以燃烧,使说明更具形象性。
10.答案:(1)氢经核聚变用尽,废氦燃烧,大气层不断扩展到火星轨道,成为“红巨星”。(2)废氦燃尽,“红巨星”在内在巨大引力的作用下收缩成“白矮星”。(3)超新星爆发,恒星或成为神秘的“黑洞”,或成为闪烁的“脉冲星”。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7.2*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7.2*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当堂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六单元14(促织 * 变形记(节选))14.1 促织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六单元14(促织 * 变形记(节选))14.1 促织课后复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清单化预练,语基习题化细练,课文高考化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祝福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祝福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清单化预练,语基习题化细练,课文高考化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