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北京昌平高一(上)期末化学(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北京昌平高一(上)期末化学(教师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气体为红棕色的是, 下列物质中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北京昌平高一(上)期末
化 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Fe-56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2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2分)
1. 钧瓷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制方法而闻名于世。下列钧瓷的制作工艺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掘泥
B.做坯
C.画坯
D烧炉
A. A B. B C. C D. D
2. 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
A. CuSO4溶液 B. Fe(OH)3胶体
C. 蔗糖溶液 D. KCl溶液
3. 下列气体为红棕色的是
A. Cl2 B. NO2 C. HCl D. NH3
4. 常温下,下列物质中难溶于水的是
A. AgNO3 B. MgCl2 C. BaSO4 D. Na2CO3
5. 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水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是
A. CaCO3 B. Zn C. FeO D. NaOH
6. 下列有关物质分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硝酸属于酸 B. 纯碱属于碱
C. 硫酸亚铁属于盐 D. 液氯属于纯净物
7. 下列物质中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
A. HCl B. NO2 C. NO D. CaO
8. 常温常压下,下列关于SO2性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无色气体 B. 有刺激性气味 C. 难溶于水 D. 密度比空气大
9. 下列关于钠单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是一种活泼金属单质 B. 可与氯气反应
C. 有较强的还原性 D. 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0. 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2Fe3++Cu=2Fe2++Cu2+ B. 2KClO32KCl+3O2↑
C. 2NaOH+CO2=Na2CO3+H2O D. Fe+2HCl=FeCl2+H2↑
11. 下列变化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是
A KI→I2 B. CO2→CO C. N2O5→HNO3 D. NaClO3→Cl2
12. 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NH3可作为原料制备HNO3 B. SO2可作为食品添加剂
C. Na2O可作为潜水艇的供氧剂 D. Fe3O4可作为一种磁性材料
13. 向某浓度的Ba(OH)2溶液中,滴入稀H2SO4,溶液电导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Ba(OH)2溶液中存在的主要微粒有:Ba2+、OH-、Ba(OH)2
B. a→b过程中主要发生的反应是Ba2++SO=BaSO4↓
C. b→c过程中电导率增加是因为BaSO4电离出Ba2+和SO
D. a、b、c中,c(Ba2+)最大的一定是a
14. 下列解释相应实验现象或事实的离子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A. Na加入滴有酚酞的水中溶液变红:2Na+2H2O=2Na++2OH-+H2↑
B. 氢氧化钠溶液可用于制备氢氧化铁:Fe3++3OH-=Fe(OH)3↓
C. 向铁粉中加入稀硫酸可得到硫酸亚铁溶液:Fe+2H++SO=FeSO4+H2↑
D. 铜粉与稀HNO3反应产生无色气体:3Cu+8H++2NO=3Cu2++2NO↑+4H2O
15. 下列实验过程中的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 淡黄色Na2O2固体露置于空气中,逐渐变成白色
B. 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发生变化
C. 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D. 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蓝色溶液
16. 实验室进行氨的制备、收集及性质实验。有以下制备、收集装置可供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选用b装置制备氨气,试管中加入固体氢氧化钙,分液漏斗中加入氯化铵溶液
B. 选用e装置收集氨气,因为氨气比空气轻且易溶于水
C. 氨能发生喷泉实验,利用了氨易液化的性质
D. 氨气可与盐酸反应,体现了氨气的还原性
17.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任意温度和压强下,2molH2O的质量都是36g
B. 常温常压下,等体积的N2和CO所含分子数相同
C. 配制500mL0.1mol/LNaOH溶液,需要NaOH的质量为2g
D. 0.1mol•L-1KCl溶液中含有0.1molK+
18. 汽车尾气中的NOx、CO、碳氢化合物通过排气系统的净化装置(催化剂主要由Rh、Pd、Pt等物质和稀土材料组成)转化过程如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该净化装置可将有毒的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毒的氮气
B. 该过程中CO还原剂
C. 该过程中NOx发生了还原反应
D. 该过程中,碳氢化合物没有发生反应
19. 某小组为探究氯水的成分与性质,进行实验并观察到以下现象,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NaHCO3溶液中滴加氯水
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氯水中含有H+
B
向稀HNO3酸化的AgNO3溶液中滴加氯水
产生白色沉淀
氯水中含有Cl-
C
向Na2S溶液中滴加氯水
产生黄色沉淀
氯水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D
向加入淀粉的KI溶液中逐滴中滴加氯水至过量
先变蓝后褪色
氯水可能氧化碘单质
A. A B. B C. C D. D
20. 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1装置制备NaClO溶液,并设计实验(如图2所示)探究NaClO的性质。
关于图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中反应体现了浓盐酸的酸性和氧化性
B. B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HCl气体
C. C中的反应是:Cl2+2OH-=ClO-+Cl-+H2O
D. D的作用是尾气吸收
21. 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1装置制备NaClO溶液,并设计实验(如图2所示)探究NaClO的性质。
关于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I中溶液褪色的原因是:稀硫酸的加入,减弱了溶液的碱性
B. II中使溶液褪色的物质是HClO
C. III中产生黄绿色气体的可能原因是:ClO-+Cl-+2H+=Cl2+H2O
D. 对比I和III可知,加入的酸的浓度不同,发生的反应不同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8分)
22. 某工厂综合处理含NH废水和工业废气(主要含N2、CO2、SO2、NO、CO,不考虑其他成分)的流程如图所示。
(1)在括号中写出以下几种物质中加点元素的化合价。
NH_______,N2_______,CO_______。
(2)写出下列物质的物质类别:SO2______,Ca(OH)2______,二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已知:NO+NO2+2NaOH=2NaNO2+H2O,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当吸收NO2______mol时,可得到1L0.1mol/L的NaNO2。
(4)推测无污染气体可能是______,写出推测依据______。
23. 为除去粗盐水中含有的杂质SO、Ca2+和Mg2+,得到精制食盐水,某同学利用NaOH溶液、盐酸、Na2CO3溶液和BaCl2溶液,设计了如图实验流程:
(1)试剂1是_____。
(2)生成沉淀A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3)溶液B中主要存在的离子有______。
(4)在溶液C中加入试剂3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24. 自然界的氮循环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中,属于氮的固定的是______。
(2)如图为N2转化为HNO3的流程。
N2NONO2HNO3
①N2转化为NO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②NO2转化为HNO3的反应中,NO2体现______性。
(3)N2也可以转化为NH3,写出工业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任意写出一个以稀硝酸为原料,制备KNO3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5. 某研究小组用下列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
(1)实验I中铁丝表面迅速变黑,反应很快停止,其原因是______。
(2)实验II中产生大量气体。甲同学猜测该实验实现了→的转化,设计实验证明实现了该转化,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
(3)实验III试管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①若B中为紫色石蕊溶液,现象为______。
②若B为Na2S酸性溶液,观察到出现淡黄色的固体,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③若B为新制氯水,观察到氯水褪色,推测该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由______价转化为______价;为证实产物中氯元素的存在形式,某同学设计实验:向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结论:氯水转化为Cl-。该方案是否合理______(填“合理”或者“不合理”),请说明理由(写出2条)______、______。
26. 甲同学尝试用碳酸氢钠作膨松剂蒸馒头,发现蒸出来的馒头有碱味。
I.解释现象
(1)甲对此进行解释:因为碳酸氢钠溶液显碱性。他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观察到______,认为自己的解释正确。
(2)乙同学不认同甲的解释,依据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的碳酸钠也显碱性,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II.设计复合膨松剂
设计原理:碳酸氢钠及碳酸钠均可与酸反应。
(3)乙在实验室中利用盐酸进行模拟实验。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发现2个气球均膨胀,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装置中_____(填“A”或者“B”)气球膨胀体积更大,请通过计算说明______。
该同学利用柠檬酸和小苏打做膨松剂蒸馒头,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口感。
III.调研市售复合膨松剂
(4)某产品说明书如图所示。请根据你对膨松剂的了解,任意选取配料表中2种物质,说明他们的不同作用_______。
配料表:焦磷酸二氢二钠、
碳酸氢钠、碳酸钙、磷酸二
氢钙、酒石酸氢钾、食用玉
米淀粉。
IV.研究展望
(5)除了以上研究问题外,关于如何蒸出口感好、色泽好的馒头,还可以进行很多深入研究,请列举1个你感兴趣的研究问题_______。
27. 小组同学用FeSO4•7H2O晶体和蒸馏水配制100mL0.5mol•L-1FeSO4溶液(pH为3.3),再进行性质探究实验。
Ⅰ.配制溶液。
(1)用到的仪器有:天平、药匙、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______。
(2)计算需要FeSO4•7H2O晶体的质量是______g。
(3)下列情况中,会使所配溶液浓度不准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称量晶体后,加入盛有100mL水的烧杯中
b.转移时,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c.定容时,眼睛俯视刻度线
d.定容时,发现液面高于刻度线,将多余溶液倒出
Ⅱ.性质探究。
立即取出一定量配制好的溶液放入2个试管中,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ⅰ: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最后变为红褐色。
实验ⅱ:滴加高锰酸钾溶液,溶液褪色。
(4)实验i中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生成红褐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5)实验ii中高锰酸钾将Fe2+转化为______。
Ⅲ.对异常现象的探究。
配制好的溶液放置1h后,溶液变黄。24h后,产生黄褐色沉淀,测得上层清液pH为1.4。
(6)取少量黄色溶液,______(填操作和现象),证明黄色溶液中含有Fe3+。
(7)取黄色溶液,加入铁粉振荡,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8)实验证实,溶液变黄是因为空气中的O2将Fe2+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9)通过下列实验证实,黄褐色沉淀中含有SO。
①证实黄褐色沉淀中含有SO的证据是______。
②洗涤黄褐色沉淀的目的是______。
(10)进一步实验证实黄褐色沉淀为Fe(OH)SO4。将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______
Fe3++______+______=Fe(OH)SO4↓+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2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2分)
1. 【答案】D
【解析】
【详解】A.掘泥过程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A不选;
B.做坯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B不选;
C.画坯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C不选;
D.烧炉过程中做好的坯体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故D选;
故答案为D。
2. 【答案】A
【解析】
【分析】丁达尔效应是胶体分散系特有的性质,分散质了粒子直径介于1−100nm的分散系,属于胶体。
【详解】CuSO4溶液、蔗糖溶液、氯化钾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属于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故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胶体和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和其特征性质,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3. 【答案】B
【解析】
【详解】红棕色气体是NO2,故选:B。
4. 【答案】C
【解析】
【详解】A.AgNO3在水中完全电离为Ag+、NO,A错误;
B.MgCl2在水中完全电离为Mg2+、Cl-,B错误;
C.BaSO4难溶于水,C正确;
D.Na2CO3在水中完全电离为Na+和CO,D错误;
故选C。
5.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在水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CaCO3虽然为强电解质,但难溶于水,不符合题意;Zn、FeO不溶于水,不符合题意;NaOH溶于水完全电离为Na+和OH-,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6. 【答案】B
【解析】
【详解】A.硝酸属于无机酸,故A正确;
B.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故B错误;
C.硫酸亚铁属于硫酸盐或亚铁盐,故C正确;
D.液氯是液态Cl2,属于纯净物,故D正确;
故答案选B。
7. 【答案】D
【解析】
【分析】碱性氧化物,是指溶于水而只生成一种碱或与酸反应而成一种盐和水(除了盐和水以外不包括其它物质)的化合物。
【详解】A.HCl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NO2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
C.NO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故C错误;
D.CaO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碱性氧化物,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8. 【答案】C
【解析】
【详解】SO2为无色透明气体;有刺激性臭味;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密度为2.9275kg/m³大于空气密度1.29Kg/m³;所以选项C说法错误;
故答案选C。
9. 【答案】D
【解析】
【详解】A.钠单质性质活泼,是一种活泼金属单质,故A正确;
B.钠单质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故B正确;
C.Na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反应中钠极易失去一个电子变成钠离子,因此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具有强还原性;故C正确;
D.钠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故D错误;
故答案选D。
10. 【答案】C
【解析】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发生化合价的变化;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2Fe3++Cu=2Fe2++Cu2+中Fe和Cu化合价均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2KClO32KCl+3O2↑中Cl和O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2NaOH+CO2=Na2CO3+H2O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反应,故C符合题意;
D.Fe+2HCl=FeCl2+H2↑中Fe和H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11.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选项中为还原剂的氧化反应,还原剂中某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详解】A. KI→I2碘元素的化合价升高,需加氧化剂,故A选;
B. CO2→CO碳元素的化合价降低,需加还原剂,故B不选;
C. N2O5→HNO3 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故C不选;
D. NaClO3→Cl2氯元素的化合价降低,需加还原剂,故D不选;
故选A。
12. 【答案】C
【解析】
【详解】A.NH3可通过氨氧化法制备HNO3,故A正确;
B.SO2可作葡萄酒的食品添加剂,故B正确;
C.Na2O2可作为潜水艇的供氧剂,Na2O不能,故C错误;
D.Fe3O4具有磁性,可作为一种磁性材料,故D正确;
故答案选C
13. 【答案】D
【解析】
【分析】a→b为Ba(OH)2和H2SO4反应,离子反应为2H++SO+Ba2++2OH-=2H2O+BaSO4↓,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导电能力接近于0,则曲线a→b代表滴加H2SO4溶液的变化曲线,b点是Ba(OH)2和H2SO4恰好完全反应的点;b点以后导电率增加是因为随着H2SO4溶液的不断滴加,溶液中H+和SO浓度变大,自由移动离子浓度变大,据此回答。
【详解】A.Ba(OH)2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存在的主要微粒有:Ba2+、OH-,A错误;
B.a→b过程中主要发生的反应是2OH-+2H++Ba2++SO=BaSO4↓+2H2O,B错误;
C.b→c过程中电导率增加是因为H2SO4电离出H+和SO,C错误;
D.a、b、c中,a点加入硫酸最少,c(Ba2+)最大,D正确;
故选D。
14. 【答案】C
【解析】
【详解】A.Na加入滴有酚酞的水中溶液变红是因为生成了氢氧化钠,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A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可用于制备氢氧化铁是因为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离子方程式为:Fe3++3OH-=Fe(OH)3↓,B正确;
C.向铁粉中加入稀硫酸可得到硫酸亚铁溶液,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H2↑,C错误;
D.铜粉与稀HNO3反应产生无色气体NO,同时生成硝酸铜和水,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Cu2++2NO↑+4H2O,D正确;
故选C。
15. 【答案】C
【解析】
【分析】发生的反应中,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反之,不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淡黄色Na2O2固体露置于空气中,逐渐变成白色,Na2O2与空气中CO2或水反应反应过程中生成O2,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亚铁离子比氧化为铁离子,溶液颜色发生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故C符合题意;
D.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蓝色溶液,铜被氧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16.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用b装置制备氨气,试管中加入固体NaOH或CaO,分液漏斗中加入浓氨水,A错误;
B.氨气易溶于水且密度小于空气,可选择向下排空气方法收集,故选用e装置收集氨气,B正确;
C.氨能发生喷泉实验,利用了氨易溶于水的性质,C错误;
D.氨气可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没有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
故选B。
17. 【答案】D
【解析】
【详解】A.任意温度和压强下,2molH2O的质量都是2mol×18g/mol=36g,A正确;
B.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意气体所含粒子数相同,则常温常压下,等体积的N2和CO所含分子数相同,B正确;
C.配制500mL0.1mol/LNaOH溶液,需要NaOH质量m=cVM=0.1mol/L×0.5L×40g/mol=2g,C正确;
D.溶液体积未知,无法计算粒子数目,D错误;
故选D。
18.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图示信息,NOx经过该净化装置转化为无毒的氮气,A正确;
B.CO经过该净化装置转化为CO2,C元素化合价升高,为还原剂,B正确;
C.NOx经过该净化装置转化为无毒的氮气,反应中N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C正确;
D.该过程中,碳氢化合物经过该净化装置转化为CO2、H2O,发生了化学反应,D错误;
故选D。
19. 【答案】CD
【解析】
【详解】A.向NaHCO3溶液中滴加氯水,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气体为而二氧化碳,说明氯水中含有H+,故A正确;
B.向稀HNO3酸化的AgNO3溶液中滴加氯水,产生白色沉淀AgCl,说明氯水中含有Cl-,故B正确;
C.向Na2S溶液中滴加氯水,产生黄色沉淀为硫单质,证明氯水具有氧化性,无法证实其还原性,故C错误;
D.向加入淀粉的KI溶液中逐滴中滴加氯水至过量,先变蓝是因为生成了碘单质;后褪色是因为氯水具有漂白作用,无法证实氯水可能氧化碘单质,故D错误;
故答案选CD。
20. 【答案】A
【解析】
【分析】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取氯气,化学方程式为:,生成的氯气依此经过饱和食盐水除杂,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ClO,最后用吸收尾气,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A中反应,体现了浓盐酸的酸性和还原性,故A错误;
B.生成的氯气中含有挥发出的HCl,经过饱和食盐水可吸收挥发出的HCl气体,故B正确;
C.C中发生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ClO,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O-+Cl-+H2O;故C正确;
D.据分析可知,D的作用是尾气吸收,故D正确;
故答案选A。
21. 【答案】A
【解析】
【详解】A.NaClO溶液呈碱性,加入少量稀硫酸后,使氢离子浓度增大,次氯酸钠的氧化性增强,使得溶液褪色;故A错误;
B.加入蒸馏水,溶液浓度降低,促进次氯酸根水解,生成HClO,使溶液一段时间后褪色,故B正确;
C.NaClO溶液呈碱性,加入过量氢离子后产生黄绿色气体,离子方程式为ClO-+Cl-+2H+=Cl2+H2O;故C正确;
D.根据A和C的分析,加入的酸的浓度不同,发生的反应不同;故D正确;
故答案选A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8分)
22. 【答案】(1) ①. -3 ②. 0 ③. +2
(2) ①. 酸性气体 ②. 碱 ③.
(3) ①. NO2 ②. 0.05
(4) ①. N2 ②. NaNO2与含有NH的溶液发生化合价归中反应生成N2
【解析】
【分析】工业废气中的CO2、SO2可被石灰乳吸收,生成固体1为CaCO3、CaSO3及过量石灰乳,气体1是不能被过量石灰水吸收的N2、NO、CO,气体1通入气体X,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后得到NaNO2,X可为空气,但不能过量,否则得到硝酸钠,NaNO2与含有NH的溶液反应生成无污染气体,应生成氮气,则气体2含有CO、N2,捕获剂所捕获的气体主要是CO,以此来解答。
【小问1详解】
NH中带1个正电荷,H元素为+1价,所以N为-3价;N2为单质,N元素化合价为0;CO中O元素为-2价,所以C元素为+2价;故答案为-3;0;+2。
【小问2详解】
SO2为酸性气体,Ca(OH)2为碱;二者发生反应生成CaSO3;反应方程式为;故答案为酸性气体;碱;。
【小问3详解】
NO+NO2+2NaOH=2NaNO2+H2O,N元素由NO和NO2转化为NaNO2,NO化合价由+2价转化为+3价,NO2由+4价转化为+3价;所以该反应中氧化剂是NO2;当得到1L0.1mol/L的NaNO2时,生成了0.1mol的NaNO2时,则吸收了0.05mol NO2;故答案为NO2;0.05。
【小问4详解】
NaNO2与含有NH的溶液反应生成无污染气体,应生成氮气,所以无污染气体为N2;故答案为N2;NaNO2与含有NH的溶液发生化合价归中反应生成N2。
23. 【答案】(1)BaCl2溶液
(2)
(3)Ba2+、Na+、OH−、Cl−、Ca2+
(4),
【解析】
【分析】根据流程,粗盐水中含有的杂质SO、Ca2+和Mg2+,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硫酸钡,除去SO离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除Mg2+离子,沉淀A为氢氧化镁,加入碳酸钠除去过量的钡离子和钙离子,溶液C中有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加入试剂3为盐酸,除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通过蒸发得到精盐,据此分析解答。
【小问1详解】
据分析可知,试剂1是氯化钡溶液;故答案为:BaCl2溶液。
【小问2详解】
沉淀A为氢氧化镁,生成氢氧化镁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故答案为。
【小问3详解】
溶液B中含有新加入的Ba2+、Na+、OH−和原来溶液中未反应的离子Cl−、Ca2+、Na+,故答案为Ba2+、Na+、OH−、Cl−、Ca2+。
【小问4详解】
试剂3为盐酸,除去多余的碳酸根离子和OH−,参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故答案为,。
24. 【答案】(1)①、② (2) ①. ②. 氧化和还原
(3)
(4)
【解析】
【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转化过程。是生物圈内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如大气中的氮经微生物等作用而进入土壤,为动植物所利用,最终又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返回大气中,如此反复循环,以至无穷。转化关系中大气中的氮气通过雷电作用生成一氧化氮,实现单质变化为化合物,属于氮的固定,空气中的氮气在根瘤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形成硝酸盐作为肥料被植物吸收。
【小问1详解】
①、②、③中,属于氮的固定的是①和②属于非生物固氮,故答案为①、②。
【小问2详解】
①N2和O2生成NO,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②NO2转化为HNO3,反应方程式为,N元素化合价从+4价变为+2价和+5价;即表现出氧化性也表现出还原性;故答案为氧化和还原。
【小问3详解】
N2也可以转化为NH3,工业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稀硝酸为原料,制备KNO3;可用稀硝酸与强氧化钾反应;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25. 【答案】(1)常温下,铁遇浓硫酸发生钝化
(2)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如果使得品红褪色,并且在加热的条件下,品红又变成红色
(3) ①. ②. 溶液变红 ③. ④. +6 ⑤. +4 ⑥. 不合理 ⑦. 氯水中本身含Cl- ⑧. 氯水中含有HClO,HClO分解产生Cl-
【解析】
【分析】常温下,铁遇浓硫酸发生钝化;加热后产生大量气体;铜和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方程式为,试管B检验二氧化硫性质,试管C中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据此分析解题。
【小问1详解】
实验I中,铁丝表面迅速变黑,反应很快停止,其原因是常温下,铁遇浓硫酸发生钝化,故答案为常温下,铁遇浓硫酸发生钝化。
【小问2详解】
实验II中产生大量气体,猜测该实验实现了→的转化,生成SO2;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如果使得品红褪色,并且在加热的条件下,品红又变成红色,那么它是二氧化硫气体,证实该实验实现了→的转化;故答案为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如果使得品红褪色,并且在加热的条件下,品红又变成红色。
【小问3详解】
实验III试管A中铜和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①S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会与水反应生成H2SO3,呈酸性,所以紫色石蕊试液会变红;故答案为溶液变红;
②若B为Na2S酸性溶液,观察到出现淡黄色的固体为S,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③若B为新制氯水,观察到氯水褪色,SO2通有还原性,氯水具有氧化性;所以该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转化为+6价;为证实产物中氯元素的存在形式,向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结论:氯水转化为Cl-。因为氯水中本身含Cl-,而且氯水中含有HClO,HClO分解产生Cl-,故不能说明氯水转化为Cl-;故答案为+6;+4;不合理;氯水中本身含Cl-;氯水中含有HClO,HClO分解产生Cl-。
26. 【答案】(1)溶液变红
(2)
(3) ①. ②. ③. A ④. 1.06g 的物质的量为;1.06g 的物质的量为,所以与盐酸生成的气体更多
(4)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作为二氧化碳的供给剂;焦磷酸二氢二钠溶于水呈酸性,与碳酸盐反应,控制反应速率和提升膨松剂的作用效果
(5)膨松剂中不同配料的比例
【解析】
【小问1详解】
甲对此进行解释:因为碳酸氢钠溶液显碱性,加入酚酞溶液变红,故答案为溶液变红。
【小问2详解】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的碳酸钠也显碱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故答案为。
【小问3详解】
碳酸氢钠及碳酸钠均可与酸反应,离子方程式为,;加入盐酸浓度过量,且生成的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与碳酸氢钠及碳酸钠相等,1.06g 的物质的量为;1.06g 的物质的量为;所以与盐酸生成的气体更多,A气球膨胀体积更大;故答案为;;A;1.06g 的物质的量为;1.06g 的物质的量为,所以与盐酸生成的气体更多。
【小问4详解】
膨松剂指食品加工中添加于生产焙烤食品的主要原料小麦粉中,并在加工过程中受热分解,产生气体,使面坯起发;复合膨松剂中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作为二氧化碳的供给剂;焦磷酸二氢二钠溶于水呈酸性,与碳酸盐反应,控制反应速率和提升膨松剂的作用效果;故答案为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作为二氧化碳的供给剂;焦磷酸二氢二钠溶于水呈酸性,与碳酸盐反应,控制反应速率和提升膨松剂的作用效果。
【小问5详解】
除了以上研究问题外,关于如何蒸出口感好、色泽好的馒头,还可以进行很多深入研究,比如膨松剂中不同配料的比例;故答案为膨松剂中不同配料的比例。
27. 【答案】(1)100 mL容量瓶
(2)13.9 (3)acd
(4) ①. Fe2++2OH-=Fe(OH)2↓ ②. 4Fe(OH)2+O2+2H2O=Fe(OH)3
(5)Fe3+ (6)向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
(7)2Fe3++Fe=3Fe2+
(8)4Fe2++O2+4H+=4Fe3++2H2O
(9) ①. 向沉淀溶解后的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SO ②. 除去SO以免影响后续实验
(10)Fe3++H2O+ SO=Fe(OH)SO4↓+H+。
【解析】
【小问1详解】
用FeSO4•7H2O配制100 mL0.5mol/L FeSO4溶液,必须使用100 mL容量瓶,同时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天平、药匙、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小问2详解】
100 mL0.5 mol/L FeSO4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m=cVm=0.5mol/L×0.1L×278g/mol=13.9g;
【小问3详解】
a.溶液共100mL,称量晶体后,加入盛有100mL水的烧杯中溶解,后续还需要把洗涤液倒入容量瓶,导致溶液体积过大,浓度偏小;
b.转移时,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并把洗涤液倒入容量瓶,操作正确;
c.定容时,眼睛俯视刻度线,导致加水过少,浓度偏大;
d.定容时,发现液面高于刻度线,加水过多,浓度偏小;
【小问4详解】
实验i中硫酸亚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离子方程式是Fe2++2OH-=Fe(OH)2↓,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被氧化为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化学方程式是4Fe(OH)2+O2+2H2O=Fe(OH)3; 。
【小问5详解】
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可以被高锰酸钾氧化为Fe3+;
【小问6详解】
铁离子遇到硫氰化钾溶液变红,为验证溶液中含有Fe3+,取少量黄色溶液,向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Fe3+;
【小问7详解】
Fe3+具有氧化性,可以和Fe反应生成浅绿色的Fe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
【小问8详解】
O2具有氧化性,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将Fe2+氧化成Fe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Fe2++O2+4H+=4Fe3++2H2O;
【小问9详解】
①证实黄褐色沉淀中含有硫酸根离子的证据是向沉淀溶解后的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SO,则说明黄褐色沉淀中含有SO;
②黄褐色沉淀过滤后表面会粘有少量的SO和其他离子,洗涤黄褐色沉淀是为了除去SO以免影响后续实验;
【小问10详解】
FeSO4溶液静置24h之后产生黄褐色沉淀,溶液pH降低,说明生成沉淀的时候有大量的H+生成,因此可以推测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Fe3++H2O+ SO=Fe(OH)SO4↓+H+。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北京昌平高一(下)期末化学(教师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北京昌平高二(上)期末化学(教师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呈酸性的是, 一定温度下,在溶液中发生反应, 25℃时,水中存在电离平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北京昌平高二(上)期末化学(教师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2ml, 高温下,甲烷可生成乙烷, 25℃时,水中存在电离平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