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通州高一(上)期末生物(教师版)
展开2023北京通州高一(上)期末
生 物
一、选择题
1.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内质网的数量明显增加
B. 植物细胞中心体的存在,利于其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C. 核膜上有核孔,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D. 醋酸杆菌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2. 将人体红细胞分别放在蒸馏水、0.9%生理盐水、浓盐水、10%医用葡萄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的形态变化是( )
A. 蒸馏水中的红细胞无变化
B. 0.9%生理盐水中的红细胞无变化
C. 浓盐水中的红细胞涨破
D. 10%医用葡萄糖溶液中的红细胞无变化
3. 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如胃蛋白酶原)运出细胞的方式是( )
A. 胞吐 B. 自由扩散 C. 协助扩散 D. 被动运输
4. 如图是三个相邻的植物细胞之间水分流动方向示意图,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 )
A. 甲<乙<丙 B. 甲>乙>丙
C. 甲>乙,且乙<丙 D. 甲<乙,且乙>丙
5. 下表为某同学设计的探究酶作用特性的一组实验,该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组别
步骤
甲
乙
丙
1
2%蔗糖溶液2mL
2%蔗糖溶液2mL
2%蔗糖溶液2mL
2
蒸馏水1mL
酵母提取液1mL
稀释唾液1mL
3
37℃恒温水浴,保温10min
4
加入斐林试剂1mL
5
50℃~65℃温水中加热2min
结果
蓝色
砖红色沉淀
蓝色
A. 酵母提取液含有蔗糖酶 B. 酶具有专一性
C. 蔗糖酶的最适温度一定是37℃ D. 蔗糖不是还原糖
6. 嫩肉粉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其中的酶对肌肉组织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使肉类制品口感鲜嫩。根据酶的作用特点,下列使用方法最佳的是( )
A. 炒肉的过程中加入
B. 肉炒熟后起锅前加入
C. 用沸水溶解后与肉片混匀,炒熟
D. 室温下与肉片混匀,放置一段时间后炒熟
7.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是蓝藻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B. 细胞呼吸产生能量大部分用于合成ATP
C. ATP分子由1个腺苷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D. 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内需要储存大量的ATP
8. 生长在低寒地带(气温5℃以下)的沼泽植物臭菘,其花序在成熟时温度可达30℃。研究发现,臭菘花序细胞耗氧速率是其它细胞的100倍以上,但生成ATP的量却只有其它细胞的40%。下列关于花序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主要通过有氧呼吸生成ATP B. O2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C. 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远少于其它细胞 D. 推测该现象有利于花序的发育
9. 在线粒体中不会发生的过程是( )
A.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B. 氧气和[H]结合生成水
C. 丙酮酸与水反应生成CO2 D. 合成大量ATP
10. 根据细胞呼吸原理分析,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的创可贴 B. 花盆中的土壤需要经常松土
C. 真空包装食品以延长保质期 D. 采用快速短跑进行有氧运动
11. 毛主席的诗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描写出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的色素只存在于液泡中
B. 用清水可以将紫鸭跖草叶片中的所有色素提取并分离
C. 秋天银杏叶片变黄的原因是低温造成叶绿素含量降低
D. 枫树、爬山虎等植物叶片变红后捕获光能的能力增强
12. Rubisco酶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关键酶,当C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O2与C5反应进行光合作用。当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O2反应,最后在线粒体内生成CO2,植物这种在光下吸收O2产生CO2的现象称为光呼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绿色植物进行光呼吸的场所有叶绿体基质和线粒体
B. 植物光呼吸的进行导致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减少
C. 光合作用过程中,CO2和C5反应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能量
D. 植物细胞呼吸产生CO2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基质
13. 在封闭的温室内栽种农作物,下列不能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是 ( )
A. 降低室内CO2浓度 B. 保持合理的昼夜温差
C. 增加光照强度 D. 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14. 淀粉通常由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2021年9月,中国科学家在全球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突破了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对这项技术应用前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可以解决粮食不足问题 B. 可以取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C. 能降低温室效应 D. 能节约土地、避免化肥污染等
15.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 )
A. 细胞具有全面的生理功能
B. 已经分化的细胞都能进一步分化
C. 细胞既能分化,也能恢复到分化前的状态
D. 已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16. 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解离根尖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B. 解离后漂洗是为了洗去根尖上的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和影响染色
C. 制片时先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再用拇指轻压可使细胞分散开
D. 看到一个前期细胞时,要注意观察到它进入中期、后期、末期的过程
17. 如图为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示意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B. 该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
C. ①和②姐妹染色单体 D. ③将在下一阶段分裂为2个
18. 人体骨髓中存在少量属于多能干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MSC),下图为MSC分裂、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MSC的分化程度低于成纤维细胞
B. MSC分化形成脂肪细胞时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C. 分化形成的多种组织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有差异
D. MSC分裂、分化可以补充衰老死亡的细胞
19. 2019年7月,科学家从一位几乎失明的女性体内获取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将其诱导为iPS细胞(类似胚胎干细胞),然后继续培养iPS细胞获得角膜组织,移植到这位女性的左眼上,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到可阅读书籍的程度。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iPS细胞的全能性高于高度分化的体细胞
B. iPS细胞与高度分化的体细胞遗传信息不同
C. 培养iPS细胞获得角膜组织经过了细胞分化过程
D. iPS细胞有望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短缺等问题
20. 科学家用专门的染料标记正在发生凋亡的细胞,下图表示处于胚胎发育阶段的小鼠脚趾。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发育过程中小鼠脚趾之间的细胞发生了凋亡
B.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C. 细胞凋亡是细胞正常代谢活动意外中断引起的细胞死亡
D. 小鼠整个生命历程中都会发生细胞凋亡过程
21. 下列对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B. 催化生化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发生改变
C. 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相同 D. 强酸可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22. 《晋书·车胤传》记载了东晋时期名臣车胤日夜苦读,将萤火虫聚集起来照明读书的故事。萤火虫尾部可发光,为发光直接供能的物质是( )
A. 淀粉 B. ATP C. 葡萄糖 D. 蛋白质
23. 一分子ATP中,含有的特殊化学键(~)和磷酸基团的数目分别是( )
A. 2和3 B. 1和3 C. 2和2 D. 4和6
24. 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终产物是
A. H2O B. CO2 C. 酒精 D. 乳酸
25. 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 )
A. 必须在有O2条件下进行 B. 不产生CO2
C. 反应速度不受温度影响 D. 在线粒体内进行
26. 北方秋季,银杏、黄栌等树种的叶片由绿变黄或变红,一时间层林尽染,分外妖娆。低温造成上述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含量下降最显著的色素是( )
A. 叶黄素 B. 花青素 C. 叶绿素 D. 胡萝卜素
27.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产物是( )
A. ADP和NADP B. O2和H2O
C. O2和NADPH D. ATP和NADPH
28. 以下指标不能用于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是( )
A. 氧气释放量 B. CO2吸收量
C. ATP生成量 D. 糖的生成量
29. 组成染色体和染色质的主要物质是( )
A. 蛋白质和DNA B. DNA和RNA
C. 蛋白质和RNA D. DNA和脂质
30. 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B. 细胞周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C. 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D. 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31. 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数量比是2:1:2的时期是( )
A. 前期和中期 B. 中期和后期 C. 后期和末期 D. 前期和末期
32. 下列是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显微照片,按细胞分裂的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④→③→⑤→② B. ③→⑤→④→②→①
C ①→④→⑤→②→③ D. ④→⑤→③→①→②
33.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制作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A. 解离→漂洗→压片→染色 B. 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C. 漂洗→解离→染色→压片 D. 解离→染色→漂洗→压片
34. 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是( )
A. 核膜、核仁消失 B. 形成纺锤体 C. 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 D. 着丝点(粒)分裂
35. 正常情况下,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体细胞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
B. 细胞分化使基因的碱基序列产生差异
C. 细胞分化仅发生于早期胚胎形成过程
D.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自然的生理过程
二、非选择题
36. 杂色鲍也叫九孔鲍,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鲍养殖品种之一、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温度和pH对杂色鲍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为杂色鲍快速健康养殖提供参考,结果如下。请回答问题:
(1)杂色鲍体内胃蛋白酶可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但不能进一步将多肽分解为_____,这说明酶具有_____性。
(2)据图1和图2可知,杂色鲍体内的消化酶活性都会随温度和pH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_____左右,在食物消化中作用的机理是_____。实验设计中“淀粉酶的活性”可通过测定_____作为指标。
(3)综合以上实验结果,三种酶在各自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下,_____的活性最高,这可能与杂色鲍喜食富含_____的藻类有关。
37. 为了研究ATP合成过程中能量转换机制,科学家利用提纯的大豆磷脂、某种细菌膜蛋白(Ⅰ)和牛细胞中的ATP合成酶(Ⅱ)构建ATP体外合成体系,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科学家利用人工体系模拟了在叶绿体中的_______________ 和线粒体内膜上合成ATP的能量转换过程。
(2)科学家利用人工体系进行了相关实验,如下表。
组别
人工体系
H+通过Ⅰ的转运
H+通过Ⅱ
的转运
ATP
大豆磷脂构成的囊泡
Ⅰ
Ⅱ
1
+
+
+
有
有
产生
2
+
-
+
无
无
不产生
3
+
+
-
有
无
不产生
注:“+”、“-”分别表示人工体系中组分的“有”、“无”
①比较第1组和第2组的结果可知,Ⅰ可以转运H+进入囊泡。进一步研究发现,第1组囊泡内pH比囊泡外低1.8,说明囊泡内的H+浓度_____________囊泡外。
②当第1组人工体系加入丙酮后, 不再产生ATP,其原因可能是丙酮破坏了囊泡膜,导致囊泡内的H+______________。
③比较第1组和第3组的结果可知,伴随_______________的过程,ADP和Pi合成ATP。
(3)上述实验表明,人工体系产生ATP的能量转换过程是光能→ ___________→ATP中的化学能。
38. 酵母菌是制作马奶酒的重要发酵菌种之一,科研人员对马奶酒中的酵母菌菌株进行研究。请回答问题:
(1)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大量_____,为其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_____。
(2)马奶中含有的糖类主要为乳糖。某些微生物可将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酵母菌可利用这些单糖发酵产生酒精,从而制成马奶酒。科研人员研究野生型酵母菌和马奶酒酵母菌的发酵情况,结果分别如下图所示。
①据图可知,野生型酵母菌首先利用_____进行发酵,当这种糖耗尽时,酒精产量的增加停滞一段时间,才开始利用_____进行发酵。
②分析图中曲线,与野生型酵母菌相比,马奶酒酵母菌在利用葡萄糖、半乳糖或产生酒精等方面的不同点:_____。
39. 为研究弱光环境下不同部位补光对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者用LED灯对番茄植株顶部和中部进行补光。顶部补光时LED灯距植株顶部5~10cm,中部补光时LED灯始终保持在植株中部。请回答问题:
(1)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结果如下图所示。
实验组的处理是_____。据图可知,_____可明显提高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增加了_____阶段的产物,从而提高光合速率。
(2)R物质能激活催化CO2固定的相关酶。对各组叶片中R物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如下表。
对照
顶部补光
中部补光
R物质含量
+
+ + +
+ +
CO2固定过程是指_____的结合。据表分析,补光能够_____CO2的固定。
(3)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中部补光的植株气孔开放程度低。结合(1)和(2)分析,中部补光叶片光合速率低于对照组,主要是受光合作用_____阶段的限制。
(4)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分析,顶部补光叶片光合速率高的原因是_____,此项研究可为提高番茄产量提供依据。
40. 植物的叶肉细胞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其中一部分以淀粉的形式储存在细胞中。通常认为若持续光照,淀粉的积累量会增加,但科研人员有了新的发现。
(1)叶肉细胞中的光合色素包括_____和_____两类,主要吸收可见光中的_____。暗反应中C5在细胞中含量保持稳定的原因是_____。
(2)科研人员给予植物48小时持续光照,测定叶肉细胞中的淀粉量,结果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反映出淀粉积累量的变化规律是_____。
(3)为了解释图1的实验现象,研究人员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一:当叶肉细胞内淀粉含量达到一定值后,淀粉的合成停止。
假设二:当叶肉细胞内淀粉含量达到一定值后,淀粉的合成与降解同时存在。
为验证假设,科研人员测定了叶肉细胞的CO2吸收量和淀粉降解产物—一麦芽糖的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
实验结果支持上述哪一种假设?_____请做出判断并运用图中证据进行解释_____。
41. 学习下列材料,回答(1)~(4)题。
“僵尸”细胞
生物学家海夫利克和同事设计了一个体外的细胞增殖实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养皿中的细胞逐渐失去了活力,不断减缓分裂的速度,直到进入一种静止的状态,这就是海夫利克极限。这些静止的细胞被称作“衰老细胞”。衰老细胞会时不时释放一些炎症因子化合物破坏周围细胞。这种半死不活、动不动咬其他细胞一口的行为和“僵尸”无异,因此它们也有了“僵尸”细胞的代称。
理论上,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的“僵尸”细胞的确一无是处。但是,《科学》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这些细胞并非单纯有害,它们在一些器官中可以发挥作用,例如肺、小肠和皮肤。当“僵尸”细胞被药物消灭后,肺部组织的损伤明显愈合得要更慢。
由于“僵尸”细胞的标志物非常稀少,因此很难检测到它们的存在。新研究给衰老细胞中过度激活的基因,例如p16基因,带上了一个绿色荧光蛋白标志。这样当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时,那些亮度越高的细胞则更可能是“僵尸”细胞,而数量越多的区域则是它们喜欢栖息的组织位置。
借助这一方法,研究者意外地发现,我们口中的衰老细胞、“僵尸”细胞并不只是老年个体的专属,它们在年轻、健康组织中的占比远远比过去认为的要多很多,并且在个体刚出生不久就会产生“僵尸”细胞。研究者在研究肺部组织的时候,发现许多发着荧光的细胞就矗立在干细胞基膜周围。它们变成了一种类似屏障的存在,可以阻止外部的细胞或者有害物质进入内部。
(1)海夫利克实验证明细胞的增殖能力是_____的。
(2)下列关于“僵尸”细胞的说法正确是( )
A. “僵尸”细胞并没有衰老 B. “僵尸”细胞在体内不容易被检测出来
C. “僵尸”细胞可在动物肺部促进损伤细胞修复 D. 婴幼儿体内无“僵尸”细胞
(3)例举衰老细胞的一项特征。_____。
(4)干细胞在修复损伤组织时,通过_____和_____过程产生新的组织细胞。
42. 福橘是我国的传统名果,科研人员以航天搭载的福橘茎尖为材料,进行了研究。请回答问题:
(1)福橘茎尖经组织培养后可形成完整的植株,原因是植物细胞具有_____性。
(2)为探索航天搭载对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科研人员对组织培养的福橘茎尖细胞进行显微观察。
①观察时拍摄的两幅显微照片如右图。照片a和b中的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_____和_____期。正常情况下,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之后着丝粒分裂,_____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
②图中箭头所指位置出现了落后的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_____的牵引下运动,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落后染色体的出现很可能是其结构异常导致的。
(3)研究人员发现,发生异常后的细胞常会出现染色质凝集等现象,最终自动死亡,这种现象称为_____。
43. 哺乳动物的脂肪细胞来源于前体脂肪细胞,科研工作者研究了维生素D对前体脂肪细胞分化和衰老的影响。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化学本质角度归纳,脂肪和维生素D都属于动物细胞内的_____物质。
(2)1,25(OH)2D3是维生素D的一种主要活性形式,研究人员在体外培养猪前体脂肪细胞并进行成脂诱导,分别用0nmol/L(A组)、0.1nmol/L(B组)和100nmol/L(C组)的1,25(OH)2D3培养处理。在成脂诱导6天后,用油红O脂肪染色法检测脂肪细胞分化情况,结果如图,同时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结果如表:
表:1,25(OH)2D3对猪前体脂肪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
0nmol/L1,25(OH)2D3
0.1nmol/L1,25(OH)2D3
100nmol/L1,25(OH)2D3
ROS(A/μg)
135.11
210.74
87.23
①上述实验中,A组所起的作用是_____。
②由图结果可知,0.1nmol/L1,25(OH)2D3和100nmol/L1,25(OH)2D3对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分别起_____和_____作用。
③活性氧ROS是细胞代谢中产生的自由基,是导致细胞_____的主要因素之一、由图和表结果推测,1,25(OH)2D3可能通过_____影响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
【分析】1、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2、中心体分布于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由两个相互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3、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场所,所以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的数量明显增加,A错误;
B、中心体存在于低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植物细胞不含中心体,且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B错误;
C、核膜上有核孔,核孔一般可以让某些大分子通过,所以核孔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C正确;
D、醋酸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具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所以可以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C。
2.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发生渗透作用会使细胞发生吸水或失水,渗透作用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的扩散。
【详解】A、人体红细胞放在蒸馏水中,会因细胞内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而吸水,最终导致细胞破裂,A错误;
B、人体红细胞放在0.9%生理盐水,由于细胞内的浓度与0.9%生理盐水的浓度相当,水分进出细胞相当,所以红细胞无变化,B正确;
C、人体红细胞放在浓盐水中,会因细胞内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而失水,最终导致细胞皱缩,C错误;
D、哺乳动物血浆的渗透压等于5%葡萄糖溶液相等,若将兔红细胞置于10%葡萄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可能因细胞内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而失水,导致红细胞出现皱缩,D错误。
故选B。
3. 【答案】A
【解析】
【分析】物质运输方式:(1)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①自由扩散: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不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②协助扩散: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需要转运蛋白(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参与;不需要消耗能量。(2)主动运输:能逆相对含量梯度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3)胞吞胞吐:物质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外进或出细胞内的过程。
【详解】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以及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对于生物大分子物质,则不能以跨膜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只能以胞吞和胞吐的形式进出细胞,因此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如胃蛋白酶原)运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
故选A。
4. 【答案】A
【解析】
【分析】水运输的方向就是由低浓度溶液到高浓度溶液。题图中水运输的方向有甲→乙,所以乙细胞液浓度>甲细胞液浓度;水运输的方向有甲→丙,所以丙细胞液浓度>甲细胞液浓度;水运输的方向有乙→丙,所以丙细胞液浓度>乙细胞液浓度。因此,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甲<乙<丙。
【详解】水运输的方向就是由低浓度溶液到高浓度溶液。题图中水运输的方向有甲→乙,甲→丙,乙→丙。因此,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甲<乙<丙,A正确。
故选A。
5.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蔗糖液中加入试剂的种类,后用斐林试剂检测,可见是检测还原糖,蔗糖属于非还原糖,只有蔗糖酶能将其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从而产生还原糖,从实验结果来看,酵母提取液1mL含有蔗糖酶,据此作答。
【详解】A、分析实验记录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添加到蔗糖液中的1mL液体种类不同,斐林试剂自身的颜色为蓝色,在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的水解产物葡萄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故乙组结果出现砖红色,说明酵母提取液催化蔗糖分解产生了葡萄糖,即酵母提取液含有蔗糖酶,A正确;
B、本实验中设置了蔗糖酶(存在于酵母提取液)、唾液淀粉酶(存在于唾液中)和一种反应底物蔗糖,但两者的实验结果不同(乙组结果为砖红色,丙组结果为蓝色),能证明酶具有专一性,B正确;
C、本实验中并未探究不同温度的影响,故不能证明蔗糖酶的最适温度一定是37℃,C错误;
D、本实验能证明蔗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甲组结果为蓝色),故能说明蔗糖不是还原糖,D正确。
故选C。
6. 【答案】D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特点。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不能发挥正常的催化作用。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35~40℃之间,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40~50℃之间。
【详解】无论是炒肉的过程中加入、肉炒熟后起锅前加入,还是用沸水溶解后与肉片混匀、炒熟,由于温度过高,嫩肉粉中的酶会因高温变性失活,来不及对肌肉组织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达不到使肉类口感鲜嫩的效果;而室温下与肉片混匀,放置一段时间后炒熟,能使酶与肌肉组织中的有机物在适宜条件下充分反应,利于有机物的分解。因此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7. 【答案】C
【解析】
【详解】A、蓝藻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ATP主要在蓝藻细胞质中产生,A错误;
B、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余用于合成ATP,B错误;
C、ATP分子由1个腺苷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C正确;
D、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不能大量储存,细胞中不断进行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D错误。
故选C。
8.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在分解的过程中产生少量的氢(用[H]表示),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二个阶段,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氢,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第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与氧结合而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个阶段也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以上三个阶段中的各个化学反应是由不同的酶来催化的。在生物体内,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详解】A、据题干信息“臭菘花序细胞耗氧速率是其它细胞的100倍以上”,说明其细胞呼吸方式主要为有氧呼吸,A正确;
B、氧气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被消耗,产生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B正确;
C、据题干信息“臭菘花序细胞耗氧速率是其它细胞的100倍以上,但生成ATP的量却只有其它细胞的40%”,说明其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更多,因此花序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远多于其它细胞,C错误;
D、花序细胞呼吸释放的热能多,有利于适应寒冷的环境,利于花序的发育,D正确。
故选C。
9. 【答案】A
【解析】
【分析】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分解的底物是丙酮酸;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能进行DNA复制和某些基因的表达。
【详解】A、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A正确;
B、氧气和还原氢结合生成水,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B错误;
C、在有氧的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C错误;
D、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会释放出大量能量,合成大量ATP,发生在线粒体内膜,D错误。
故选A。
10.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2、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3、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原理制作酸奶、泡菜。4、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5、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6、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7、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
【详解】A、处理伤口选用透气的创可贴,防止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的繁殖,A正确;
B、定期地给花盆中的土壤松土可促进根部细胞的有氧呼吸,释放大量的能量,从而促进根部对无机杨的吸收,B正确;
C、真空包装食品可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延长保质期,C正确;
D、快速短跑属于剧烈运动,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完全是有氧运动,D错误。
故选D。
11. 【答案】C
【解析】
【分析】1、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内有细胞液,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2、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详解】A、植物细胞中,叶绿素存在于叶绿体中,不存在于液泡中,A错误;
B、叶绿体色素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因此不能用清水提取紫鸭跖草叶片叶绿体中的色素,B错误;
C、叶绿素在低温下易被分解,秋天银杏叶片变黄的原因是低温造成叶绿素含量降低,C正确;
D、枫树、爬山虎等植物叶片变红是由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减少,液泡中的花青素的颜色体现出来了,捕获光能的能力减弱,D错误。
故选C。
12. 【答案】C
【解析】
【分析】光呼吸是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在光照和高氧低二氧化碳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生化过程。它是光合作用一个损耗能量的副反应。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光呼吸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提高抗逆性而形成的一条代谢途径,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详解】A、绿色植物进行光呼吸的过程为C5与O2反应,最后在线粒体生成CO2,因此场所为叶绿体基质和线粒体,A正确;
B、植物光呼吸的过程会消耗C5生成CO2,因此会导致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减少,B正确;
C、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与C5反应生成C3,不需NADPH和ATP参与,C错误;
D、细胞呼吸产生CO2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基质,D正确。
故选C。
13. 【答案】A
【解析】
【分析】提高作物产量的思路是提高作物产量,降低细胞呼吸强度以减少有机物消耗,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封闭的温室内提高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有:增加光照强度、增加CO2浓度、适当提高温度。降低细胞呼吸的措施主要是夜晚降低温度。
【详解】A、降低室内CO2浓度会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不利于光合作用,不能提高作物产量,A错误;
B、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光合作用,夜晚降温以减少有机物消耗,即保持适宜的昼夜温差,能提高作物产量,B正确;
C、适当增加光照强度有利于光合作用光反应的进行,进而提高光合作用强度,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C正确;
D、适当延长光照可延长光合作用进行的时间,利于有机物的积累,能提高作物产量,D正确。
故选A。
14. 【答案】B
【解析】
【分析】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详解】A、淀粉中储存有大量的能量,故该项技术可以解决粮食不足问题,A正确;
B、该技术虽然可以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但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性价比很高,故该项技术不可以取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该项技术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减少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能降低温室效应,C正确;
D、该项技术不依赖植物的光合作用,而植物需要土壤以供生长,故该项技术能节约土地、避免化肥污染等,D正确。
故选B。
15. 【答案】D
【解析】
【分析】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
(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详解】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故选D。
16. 【答案】D
【解析】
【分析】观察有丝分裂装片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去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入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温室下解离。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入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3)染色:把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玻璃皿中染色。目的:染料能使染色体着色。
(4)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能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的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详解】A、选择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解离根尖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A正确;
B、漂洗的目的是为了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便于染色,B正确;
C、制片时先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然后用拇指轻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开来,C正确;
D、解离后细胞就已经死亡,因此不会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过程,D错误。
故选D。
17.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是由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布于细胞的中央,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中①和②表示一对姐妹染色单体,③表示染色体上的着丝点。
【详解】A、该细胞中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故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A正确;
B、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着丝点数目,据图可知,该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B错误;
C、①和②连在同一个着丝点上,是姐妹染色单体,C正确;
D、③为着丝点,在后期会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会(暂时)加倍,D正确。
故选B。
18. 【答案】B
【解析】
【分析】1、多能干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MSC)能分裂、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成纤维细胞由MSC分裂分化而来,故MSC的分化程度低于成纤维细胞,A正确;
B、细胞分化,遗传物质不改变,B错误;
C、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的多种组织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有差异,C正确;
D、MSC分裂、分化可以补充衰老死亡的细胞,D正确。
故选B
19.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该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其全能性越难以表达。
【详解】A、iPS细胞类似胚胎干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其全能性高于高度分化的体细胞,A正确;
B、iPS细胞与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均来源于受精卵的有丝分裂,遗传信息相同,B错误;
C、iPS细胞类似胚胎干细胞,角膜细胞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培养iPS细胞获得角膜组织经过了细胞分化过程,C正确;
D、iPS细胞可培养出所需的器官,有望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短缺等问题,D正确。
故选B。
【点睛】
20.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发育过程中小鼠脚趾之间的细胞发生了凋亡,A正确;
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B正确;
C、细胞坏死是细胞正常代谢活动意外中断引起的细胞死亡,C错误;
D、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中,D正确。
故选C。
21. 【答案】D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A错误;
B、酶是生物催化剂,其催化生化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不发生改变,B错误;
C、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较,酶具有高效性,C错误;
D、高温、强酸和强碱都能破坏酶的结构,从而使其失去活性,D正确。
故选D。
22. 【答案】B
【解析】
【分析】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详解】分析题意可知: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为萤火虫发光直接供能,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3. 【答案】A
【解析】
【分析】ATP的结构: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三分子磷酸。
【详解】一分子ATP中,含有3个磷酸基团,三个磷酸基团之间通过两个特殊化学键(~)连接,结构式为A-P~P~P,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4. 【答案】B
【解析】
【分析】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为兼性厌氧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详解】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所以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终产物是二氧化碳,B正确。
25.【答案】B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详解】A、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也能进行,A错误;
B、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是丙酮酸和[H],不产生CO2,B正确;
C、细胞呼吸第一阶段需要酶催化,而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因此该阶段的反应速率受温度影响,C错误;
D、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D错误。
故选B。
26. 【答案】C
【解析】
【分析】树叶的绿色来自叶绿素,树叶中除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外,还含有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等其它色素。进入秋季天气渐凉,气温下降,叶绿素的合成受阻,树叶中的叶绿素减少,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则会表现出来。
【详解】A、低温对叶黄素的合成影响不大,A错误;
B、一般来说大约40度左右的温水,就是比较适合花青素的,是不会破坏花青素的分子结构的,低温对花青素的影响较小,B错误;
C、气温下降,叶绿素的合成受阻,在叶肉细胞中含量下降明显,C正确;
D、低温对胡萝卜素的影响不大,D错误。
故选C。
27. 【答案】D
【解析】
【分析】光反应阶段: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以下两方面用途。一是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氧化型辅酶Ⅱ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NADPH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二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提供能量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这些ATP将参与暗反应阶段。
【详解】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可用于暗反应过程C3的还原,即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产物是ATP和NADPH,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8. 【答案】C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式:CO2+H2O(CH2O)+O2
【详解】A、根据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可知,测定光合作用速率可以单位时间氧气释放量为指标,不符合题意,A错误;
B、根据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可知,测定光合作用速率可以单位时间CO2吸收量为指标,不符合题意,B错误;
C、由于细胞中AT P的含量很少,且AT P与ADP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因此不能以单位时间AT P的生产量作为指标来测交光合作用速率,与题意相符,C正确;
D、根据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可知,测定光合作用速率可以单位时间糖的生成量为指标,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 C。
29. 【答案】A
【解析】
【分析】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染色体(染色质)只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
【详解】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主要组成物质是DNA和蛋白质,A正确。
故选A。
30.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个细胞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提供物质准备。
【详解】细胞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A错误;
细胞周期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B错误;
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C正确;
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成熟的生殖细胞没有细胞周期,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1. 【答案】A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含量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详解】A、前期和中期,细胞中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数量比都是2∶1∶2,A正确;
B、后期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1,B错误;
C、后期和末期细胞中都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1,C错误;
D、末期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1,D错误。
故选A。
32.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发生了周期性变化,因此判断细胞所属时期可根据染色体的行为进行判断:(以有丝分裂为例)
(1)前期:核膜与核仁消失,纺锤体和染色体形成。
(2)中期: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粒(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3)后期:着丝粒(点)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加倍。
(4)末期:核膜和核仁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出现细胞板,逐渐扩展成新的细胞壁。
其中间期发生在前期之前,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和分裂有关的蛋白质合成。
【详解】①图中黑色结构可表示细胞核,此时细胞中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可属于间期图;②图中染色体的着丝点(粒)分裂,并且染色体被平均的拉向细胞的两极,属于后期图;③图中细胞出现两个细胞核,表明此时细胞已经一分为二,可表示末期图;④图中细胞的细胞核的核膜开始逐渐解体,可表示前期图;⑤图中染色体的着丝点(粒)集中在赤道板上,可表示中期图,因此细胞分裂的过程排序为①→④→⑤→②→③,C正确。
故选C。
33. 【答案】B
【解析】
【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观察。
【详解】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不能观察一个细胞的变化,而是观察不同时期的不同细胞的特点,先需要对细胞进行解离使细胞分散,再用蒸馏水洗去解离液,之后用碱性染料染色,最后压片使细胞称为单层便于观察,顺序应为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故选B。
34. 【答案】C
【解析】
【分析】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点:
纺锤体的形成不同:动物的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形成的;植物的纺锤体是由从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的。
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动物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植物是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它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将细胞一分为二。
【详解】 A、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中都有核膜、核仁的消失,A错误;
BC、高等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高等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所以二者的有丝分裂中均会形成纺锤体,但形成结构不同,B错误,C正确;
D、动植物细胞在分裂后期都有着丝点(粒)的分裂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D错误。
故选C。
35.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已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不再分裂,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会导致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其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发生改变,B错误;
C、细胞分化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C错误;
D、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对机体是有利的,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6. 【答案】(1) ①. 氨基酸 ②. 专一性
(2) ①. 30℃ ②. 降低淀粉分解所需要的活化能 ③. 单位时间内淀粉的分解量(或从分解产物麦芽糖角度,合理即可)
(3) ①. 纤维素酶 ②. 纤维素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为RNA。RNA酶能水解RNA,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酶的特性:酶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得酶永久失活)。
【小问1详解】
胃蛋白酶可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但是多肽不能进一步分解为氨基酸,因为酶具有专一性。
【小问2详解】
据图1可知,30℃左右时淀粉酶的活性最高,在食物消化中作用的机理是降低淀粉分解所需要的活化能。单位时间内淀粉的分解量(或产物麦芽糖产生量)可以测定酶的活性。
【小问3详解】
根据图1和图2可知,纤维素酶的活性最高,纤维素酶能催化纤维素分解,可推测出可能是杂色鲍喜食富含纤维素的藻类有关,要利用纤维素,故纤维素酶的活性最高。
37. 【答案】 ①. 类囊体膜 ②. 高于(大于) ③. 渗漏 ④. H+通过Ⅱ向囊泡外转运 ⑤. H+电化学势能(H+浓度梯度势能)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H+进入囊泡通过Ⅰ过程,需要光,说明该囊泡模拟的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H+通过Ⅱ出囊泡,形成ATP,说明模拟的是线粒体的内膜。
【详解】:(1)根据图形分析已知该图模拟的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的内膜上合成ATP的能量转换过程。
(2)①第1组囊泡内pH比囊泡外低1.8,说明囊泡内的H+浓度高,大于囊泡外的H+浓度。
②当第1组人工体系加入丙酮后,不再产生ATP,可能是丙酮破坏了囊泡膜,导致囊泡内的H+渗漏。
③比较第1组和第3组的结果可知,伴随H+通过Ⅱ向囊泡外转运的过程,ADP和Pi合成ATP。
(3)上述实验数据分析可知人工体系产生ATP的能量转换过程是光能→H+电化学势能→ATP中的化学能。
【点睛】本题考查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38. 【答案】(1) ①. 能量 ②. CO2
(2) ①. 葡萄糖 ②. 半乳糖 ③. 马奶酒酵母菌先利用的是半乳糖,发酵产生酒精速度快,酒精浓度高峰出现早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小问1详解】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为其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
【小问2详解】
①据图可知,葡萄糖的浓度先于半乳糖下降,可推知野生型酵母菌首先利用葡萄糖进行发酵,当这种糖耗尽时,酒精产量趋于平稳,不再增加,一段时间后随着半乳糖的浓度下降酒精产量再次上升,可推测葡萄糖消耗完后,野生型酵母菌才开始利用半乳糖发酵。
②比较两图中的实验结果推测,与野生型酵母菌相比,马奶酒酵母菌在利用葡萄糖、半乳糖方面显示的是马奶酵母菌先利用的是半乳糖,随之同时利用半乳糖和葡萄糖,在产生酒精方面马奶酒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速度快,由此导致了酒精浓度高峰出现早。
39. 【答案】(1) ①. 顶部补光和中部补光 ②. 顶部补光 ③. 光反应
(2) ① CO2与C5 ②. 促进
(3)暗反应 (4)既能通过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反应,又能通过提高R物质含量促进暗反应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有机物。
【小问1详解】
结合实验结果处理可知,实验组的处理是顶部补光和中部补光,对照组的处理应该是正常照光。据图可知,顶部补光可明显提高叶片中的叶绿素的含量,从而影响叶片对光的吸收(捕获),进而提高光反应的强度,使光合速率提高。
【小问2详解】
CO2固定过程是指CO2与C5的结合。R物质能激活催化CO2固定的相关酶。对各组叶片中R物质含量进行测定,表中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R物质含量均提高,且顶部照光的情况下增加更多,据此可推测,顶部照光和中部补光条件下能激活催化CO2固定的相关酶活性,因而表现为提高二氧化碳固定的速率。
【小问3详解】
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中部补光的植株气孔开放程度低,而(1)和(2)结果显示,中部照光情况下,叶绿素含量并未减少,且与二氧化碳固定相关酶活性还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开放度低,使得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因而直接影响了二氧化碳固定速率,进而导致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受到限制,进而光合速率下降。
【小问4详解】
结合实验结果可知,顶部补光条件下,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提高促进光反应,同时R物质含量提高促进暗反应,因而叶片光合速率提高,因此,此项研究可为提高番茄产量提供依据。
40. 【答案】(1) ①. 叶绿素 ②. 类胡萝卜素 ③. 红光和蓝紫光 ④. C5可再生
(2)最初一段时间内,随着持续光照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之后几乎不增加
(3) ①. 支持假设二 ②. 实验结果显示,叶肉细胞持续(或并未停止)吸收CO2,淀粉分解物麦芽糖含量快速增加,说明合成和降解同时存在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类囊体薄膜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完成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由光反应提供ATP和NADPH(或是ATP和[H]),在叶绿体基质完成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3的还原。
【小问1详解】
叶肉细胞中的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可见光中的红光和蓝紫光。叶肉细胞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叶绿体基质中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CO2首先与C5结合生成C3,该过程叫CO2固定;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或是ATP和[H])作用下被还原,一部分形成C5继续循环,另一部分转化成糖类;CO2能与C5结合生成C3,C3能还原形成C5,C5可再生,因此C5在细胞中含量保持稳定。
【小问2详解】
分析图1结果可知,在最初一段时间内,随着持续光照时间增加,淀粉积累逐渐增加,之后几乎不增加,是由于如二氧化碳浓度或温度等光照以外因素影响,使淀粉积累不再增加。
【小问3详解】
分析图2可知,叶肉细胞的CO2吸收量代表光合作用中淀粉的合成量,麦芽糖的含量代表淀粉的分解量,CO2吸收量基本不变,即淀粉的合成没有停止,而从6小时开始麦芽糖的含量逐渐增加,说明淀粉在不断分解,即淀粉合成和降解同时存在,故支持假设二。
41. 【答案】(1)有限 (2)BC
(3)多种酶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减慢等
(4) ①. 细胞分裂 ②. 细胞分化
【解析】
【分析】1、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坏死:不利因素引起的非正常死亡。
3、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生物学家海夫利克和同事设计了一个体外的细胞增殖实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养皿中的细胞逐渐失去了活力,不断减缓分裂的速度,直到进入一种静止的状态”可知,细胞的增殖能力是有限的。
【小问2详解】
A、由题意“衰老细胞会时不时释放一些炎症因子化合物破坏周围细胞。这种半死不活、动不动咬其他细胞一口的行为和“僵尸”无异,因此它们也有了“僵尸”细胞的代称”可知,衰老细胞就是“僵尸”细胞,A错误;
B、由于“僵尸”细胞的标志物非常稀少,因此很难检测到它们的存在,B正确;
C、当“僵尸”细胞被药物消灭后,肺部组织的损伤明显愈合得要更慢,由此可知,“僵尸”细胞可在动物肺部促进损伤细胞修复,C正确;
D、由题意““僵尸”细胞在年轻、健康组织中的占比远远比过去认为的要多很多,并且在个体刚出生不久就会产生“僵尸”细胞””可知,婴幼儿体内含有“僵尸”细胞,D错误。
故选BC。
【小问3详解】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小问4详解】
细胞分裂,使细胞的数目增加,细胞分化,使细胞的种类增加,故干细胞在修复损伤组织时,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过程产生新的组织细胞。
42. 【答案】(1)全能 (2) ①. 中 ②. 后 ③. 姐妹染色单体 ④. 纺锤丝
(3)细胞凋亡
【解析】
【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细胞和生物体的正常的生命现象,与细胞坏死不同。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小问1详解】
由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所以利用福橘茎尖经组织培养可获得完整的植株。
【小问2详解】
①照片a中的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在细胞中央赤道板的部位,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而b中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的行为变化是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两条子染色体移向两极。
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运动,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
【小问3详解】
研究人员发现,变异后的细胞常会出现染色质凝集等现象,最终自动死亡,由于该现象是自动死亡,又因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所以这种现象称为细胞凋亡。
43. 【答案】(1)脂质 (2) ①. 对照 ②. 抑制 ③. 促进 ④. 衰老 ⑤. 改变前脂肪细胞细胞内的活性氧(ROS)水平(或含量)
【解析】
【分析】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和N,细胞中常见的脂质有:
(1)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作用:①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②保温、缓冲和减压作用。
(2)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3)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②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③维生素D: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小问1详解】
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固醇,固醇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因此脂肪和维生素D都属于动物细胞内的脂质。
【小问2详解】
①本实验是为了探究1,25(OH)2D3对猪前体脂肪细胞分化和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自变量为1,25(OH)2D3的含量,A组为0nmol/L,为对照组,B组、C组为实验组。
②由图可知,深色代表染色区域,即脂肪分化面积,B组0.1nmol/L1,25(OH)2D3与对照组相比,颜色较浅,说明0.1nmol/L1,25(OH)2D3对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起到抑制作用;C组100nmol/L1,25(OH)2D3与对照组相比,颜色较深,说明100nmol/L1,25(OH)2D3对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起到促进作用。
③活性氧ROS是细胞代谢中产生的自由基,自由基能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如磷脂、DNA,还可以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导致细胞衰老。由图和表结果可知,低浓度的1,25(OH)2D3能抑制前脂肪细胞细胞内的活性氧(ROS)水平与分化,高浓度的1,25(OH)2D3能促进前脂肪细胞细胞内的活性氧(ROS)水平与分化,由此推测1,25(OH)2D3可能通过改变前脂肪细胞细胞内的活性氧(ROS)水平(或含量)影响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
2023年北京通州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及答案(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3年北京通州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及答案(教师版),共26页。
2023北京通州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3北京通州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北京怀柔高一(上)期末生物(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3北京怀柔高一(上)期末生物(教师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