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宁夏银川市中关村教育集团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宁夏银川市中关村教育集团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二模语文试卷docx、银川市中关村教育集团第二次模拟联考试卷答题卡1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运用(35 分)
默写。(共 10 分,每空 1 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徜徉天地中,我们展开手臂,拥抱鸟语花香的春日烂漫。吟咏诗词歌赋,我们追寻诗人的足迹,感受山川的浪漫、文字的隽永,跟着诗歌去旅行。
诗歌中有“山”的静谧,《野望》中“① ,② ”,渲染出王绩孤寂的心绪;诗歌中有“水”的柔情,“③ ,④ ”,是李白对故乡的眷恋(《渡荆门送别》);诗歌中有“花”的明媚,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⑤ ,⑥ ”;
推出有特色、能持久发展的露营产品。四川省青神县自推出“露营+观萤”旅游产品以来,“抬头满天繁星,低头遍地流萤,耳畔竹叶沙沙”的如诗体验吸引了游客 ③ 。正如游客所说:露营是一场与大自然互动的微旅行,一家人在一起,不用去很远的地方、花费很高成本,就可以放松身心和亲近 自然,享受 ④ (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 选自《 人民日报 》2023 年 05 月 03 日)
①③处成语填写正确的是一项是( )(2 分) A 千篇一律 纷至沓来
B 本末倒置 前赴后继 C 千篇一律 前赴后继 D 本末倒置 纷至沓来
根据括号内的解释依次填出②④处的成语。(2 分)
还有“月”的美丽,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⑦ ,⑧ ”两句则是通过生动② ④
的比喻写出浮现在湖上的月光之美。月还引人思怀,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抒发了对友人的同情、关切和思念:“⑨ ,⑩ 。”
根据提示,完成问题。(8 分)
随后,这位运土小工又变成了粮食寻觅者,到处去收集粮食,为孩子们准备吃的东西。为了减轻妻子剥皮、分拣、装料的工作,它又当上了磨面工。在离洞底一定的距离处,它在研碎被太阳晒干晒硬了的粮食,加工成粗粉、细粉;面粉不停地纷纷散落在女面包师的面包房内。最后,它精疲力竭地离开了家,在洞外露天地里凄然地死去。
每年的 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我校通过多样的活动引领同学们进行名著阅读。
以“多样的生物”为专题做阅读积累,请你根据提示补充表格。(4 分)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 , 。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人们纷纷感慨:“传统节日有魅力,过节这么有意思!爱了, 爱了!”
①近年来,有不少的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
②2021 年河南卫视的晚会《端午奇妙游》,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祈》《龙舟祭》等节目,将端午祈福、赛龙舟等习俗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③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因“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 2000 多年前屈原的“天问”,一些地方还举办了端午航天展
书名及作者
笔记
《① 》
(作者:鲁迅)
奇妙的草木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② 》
(作者:儒勒•凡尔纳)
有趣的鱼儿
有海蛙鱼,动作滑稽,难怪得了个“小丑”的外号; 有长着长触须的黑鲽鱼……
《昆虫记》
(作者:③ )
神奇的昆虫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
④ 的生活。
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②①③ 5.信息概括。(11 分)
材料一:
(摘自人民网 有删改)
在法布尔的笔下,“虫性即人性”,结合选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2 分)
法布尔的“荒石园”和鲁迅的“百草园”,都有着一个神奇的昆虫世界。试比较他们在那个昆虫的世界里所寄寓情感的异同。(2 分)
3.成语积累。(4 分)
近年来,露营成为广受人们欢迎的假日休闲方式。要注意的是,乡村发展露营旅游也不可一拥而上、 ①,而是应当结合自身旅游资源禀赋 ②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022 年12 月17 日,由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宁夏五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2023 年“在宁夏·非遗过大年”文旅系列活动在银川市稻渔空间火热启幕。
本次活动采取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从 2022 年 12 月中旬到 2023
年 2 月中旬历时 60 余天,重点围绕腊八、小年、除夕、元宵节、正月二十三等重要年俗节点,组织宁夏各市、县(区)推出百余项非遗展示展演体验活动。丰富年俗文化内容,让大家悦赏非遗、体验非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材料二: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从存在形态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
材料三:
2022 年 11 月 29 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 17 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我国共有 43 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材料四:
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 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任务一:请为材料一的新闻内容拟写新闻标题。(2 分)
任务二:阅读前三则材料,说说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的意义是什么。(3 分)
任务三:阅读材料四后,你得出了什么结论?(1 分)
任务四:为弘扬传统文化,银川市中关村中学校在“骞翮”社团课中开设了绘画、剪纸、书法、对联、中草药种植五个兴趣课程,请你以鹿鸣的名义选择其中一个课程,在 9 月 6 日前写份申请书,表明你想参加兴趣课程的意愿。要求理由明确,格式正确。(3 分)
任务五:对联课程班老师拟写了两幅对联来检测学员功底,请你补充完整。(2 分) 对联 1:爆竹声声辞旧岁,红梅 迎新春。
对联 2:精准扶贫,同 小康路;科学施政,共吟盛世歌。
二、阅读理解(40 分)
(一)(12 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阡 陌交.通.
悉.如外人
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自恨.不如远甚也
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2 分)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两段选文与《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2 分)
(二)(4 分)
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 [宋]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睛。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①响到明。
注:①连枷:农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使用时,操作者将连枷把上下甩动,使连旋转,来拍打敲击晒场上的作物穗头,使之脱粒。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 分)
作者善用比喻。收获的季节来了,家家都筑场、打稻。场是“新筑”的,平如“镜面”,这一比喻不仅突出了场地的光溜平滑,而且暗示了这是农民们精心整理的结果。
霜后放晴,秋高气爽,正是打稻的好时光。“家家打稻”,自有一番动人景象,第二句为三、四句做了铺垫。
诗歌的第三句写天空中轻雷滚动,描绘了农人们在阵雨来临时抢收粮食的繁忙场面。 D.这首诗描写田家打稻的情景,表现了农民们对收获的欢乐和劳动的愉快之情。
请赏析“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所描绘的画面和表现的情感。(2 分)
(三)(10 分)
深耕文化土壤,助力文创升级智春丽
下面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文章标题“深耕文化土壤,助力文创升级”点明了文章的论题,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内容。 B.文章开篇以丰富多样的文创产品引论,增强文章的吸引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①二十四节气主题徽章、古建筑卯榫积木、“遇见颐和园”沉浸式光影秀……不久前,在第五届
进博会现场,富含中国元素的文创产品受到欢迎,成为扮靓“四叶草”展馆的一道独特风景,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影响力。
②经过多年沉淀,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历了从外形模仿到元素提取、从实物用品到非实体形态内容创意、文化服务、数字作品的演化,正在从量的突破走向质的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开发出一大批彰显中华美学尺格、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体现,也是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要求。
③高质量的文创产品,需要以恰当的创意形式,将历史内涵与时代审美相结合,达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相统一。创意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文明丰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为现代文化创意实践提供了最丰厚的溢养、最充沛的源泉。只.有.怀着对中华文化的敬意,沉入古籍深处、洞悉文物细节、回到考古现场,才.能.创作出有助于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优秀产品。从敦煌研究院的“飞天”“九色鹿”到恭王府诗物馆的“天下第一福”,再到三星堆博物馆的“金面具”,各大博物馆围绕特色文物深耕文创品牌,做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 试。
文创产品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以恰当的创意形式,将历史内涵与时代审美相结合,达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相统一。
文章③④⑤段不能调换顺序,因为文创产品先有形式的变化,再有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和融合料技力量。
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填写思维导图。(3 分)
④文化创意产品承载着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追求,是创造与欣赏、文化与生产、创意与生活的结合。文创产品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以恰当的创意提供差异化的精神体验,满足人们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点亮夜灯认识一幅宋代现星图,玩局桌游了解江南四大才子生平轶事,印在本包上的文物表情越来越“萌”,沉浸式演出里的人物造型越来越“真”……从近年来受到欢迎的“爆状”产品看,文创从实物外形模仿向内容创意、互动型产品演化,正是基于 对人们知识探索言求、情感表达需求、文化认同需求的深入挖掘。
⑤文创产品的持续创新,离不开数字技术赋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四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数字化为当代文化业高发展描绘了极具想象力的图景。比如,深圳一位动画师团队运用京剧、水等元素创作了一则动画视频,网友直呼隔着屏幕感受到“中国之美”;有媒体运用智能影像修复技术让李苦禅所绘《盛夏图》“动”了起来,水波浮动,荷花绽放,尽显水墨之美,从实践来看,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互动影视等技术,可以增强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承载力、展现力和传播力。作为一种呈现手段,数字化丰富了文创产品的载体;作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数字化拓宽着文创产品的消费场景。
⑥当下,文化创意日益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经济的新增长点。陈列在博物馆的先秦编钟、汉代宫灯、唐代乐器、宋代书画,或化身日常用品,或融入漫画、综艺、数字展览等内容创作,吸引着更多饶有兴致的寻访者深入了解厚重的中华文明史。期待文化创意产品持续提质升级,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更多人从中华文化中获得精神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减)
① ② ③
“只.有.怀着对中华文化的敬意,沉入古籍深处、洞悉文物细节、回到考古现场,才.能.创作出有助于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优秀产品。”这句话中加点的关联词有什么作用,请说说你的理解。(2 分)
请你从下面两则材料中任选其一,判断它适合作为选文哪一段的论据并简述理由。(3 分)
【材料一】
轻舟绿溴之上,来风打太极;素袍斗笠,仗剑走天涯;草原牧场上,化身格萨尔王;身披红斗篷,策马驰骋雪原……最近一段时间,四川、湖北、新装等多地的文旅局局长们,纷纷扮相出镜,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不少人也成为“网红局长”,可谓“火出了圈”,文旅局长的“出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困境,是一种充满创新意识的探索和尝试。
【材料二】
大年初三,《奋进新征程——2023 中国网络视听年度盛典》全网播出,一位特别的表演嘉宾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她就是“敦煌莫窟官方虚拟人”伽瑶。结合腾讯互误 CDD 虚拟制作技术与腾讯视频演播技术中心的扩展现实技术(简称 XR),伽瑶与青年舞蹈家华宵一跨时空“对话”共舞一曲《梦回敦
煌》,通过 3D、图像分析、追踪、实时渲染等处理方式,营造出虚拟和现实之间无缝转换的沉浸感, 让古老的敦煌壁画焕发出新时代的风采,传承绵延千年的文化瑰宝。
(四)(14 分)
一树楝花开
林翠珍
①“门前桃李都飞尽,又见春光到楝花。”走在乡村,一树树的楝花,安静地伫立在农家院前。淡紫碎花,悠悠飘落,岁月静好,让人流连。
②记忆深处那段美好时光,也与楝花有关。幼时,外婆家门前也有一棵苦楝树。苦楝树太高,长出的花太小,我不大喜欢它。但这棵树长得好,外婆说,这树好种,因为苦,不招虫,鸟也不吃它的花和果。它秀丽玲珑的叶片,如剪纸般青翠均匀。那质地致密的树干树枝,总是清清爽爽,远看如同一把撑开的绿伞。
③暮春时节,楝花纷纷扬扬地开了。我还没上学,有着辽阔无垠的自由和快乐。楝花盛开时,我和表妹每天在树下玩,抓子儿、跳飞机、翻花绳……只有外公外婆总在忙活。外公是个木匠,他总在琢磨着那一根根木头。外婆呢,洗衣服、砍柴等,一刻也不闲着。我们玩累了,就央求外婆讲故事,还要她用簕古编个蜻蜓。外婆说,她会编一个新娘。
④“新娘美吗?”我们睁大了眼睛。
⑤“美呀!发髻上插着花。”
⑥恰逢,微风拂过,淡紫色的小花朵儿飘下来,落到外婆花白的头发上,温柔淡雅,煞是好看。表妹大呼:“噢!我知道了,是像外婆这样漂亮的新娘!”此话一出,外公逗乐般应道:“你外婆年轻时,美得赛过花儿呐!”外婆笑得前俯后仰,两颊泛起了红晕。随后说起,这棵楝花是外公外婆结婚之初,建房子时种下的,它见证了外公外婆白手起家、携手并肩的几十年。“这棵树年年都开花,年年都开得好。”外婆高兴地说。
⑦我抬头,才发现楝花也有别样的美。细碎的花朵儿,聚集一齐开放时,纷繁而热烈,静谧又震撼,满树紫白相间,密密匝匝,美得如诗如画。
⑧秋天,苦楝树结籽了。一簇簇的苦楝籽,由青变黄,像一个个金铃,成串成串地挂在树枝上,在秋阳的映照下熠熠闪亮,分外耀眼。地上的苦楝籽,不计其数。我把苦楝籽带到学校,卖给同学们, 一毛钱五粒。男孩子玩弹弓,又圆又硬苦楝籽是最好的“子弹”。女孩子呢,我对她们说:“这个苦楝种子,能种出一棵美丽的花树来。”没想到这“生意”不错,我赚了整整五块钱!
⑨外婆知道后,把我叫到跟前。她端坐着,两手放在藤椅上,神色严肃。然后问道:“你拿苦楝籽去卖钱了,是不是?”我不曾见过外婆这样,便一句话也不敢说,只是低着头。良久,外婆才说: “树虽然是我们种的,但大家都能欣赏。要是不懂分享,那还算什么美?”
⑩又一季的楝花开过后,我要去上学了。那时乡村学校,课室凳子要由学生自带。外公买来苦楝木材,又锯又刨,给我打了一张崭新的凳子。这张凳子高矮适中,表面光滑,还自带淡淡的清香。外公说苦楝木轻,做凳子好拿不费劲,正适合我。又语重心长地说:“苦楝,苦练,求学不怕苦练,才能成大器。”我听了,心中又欢喜,又备受鼓舞。上二年级后,学校购买了全新桌椅,我的“苦楝凳子”便闲置了。但我一直记得外公说的“苦练”,读书向来都很刻苦。
⑪小学毕业后,我和表妹都离开了家乡。彼时外公已去世,外婆一人守着老屋,陪伴她的只有庭院前那棵苦楝树。每逢放假,我就回去看她,她都是满脸欣慰的笑容,常对我说起“你小时候……”
在外婆的回忆与叙述中,美好记忆便一幕幕铺展开来。我却未察觉,外婆已垂垂老矣。最后一次告别外婆时,楝花开得正盛,她一只手扶着树干,一只手向我挥别。我回头望,外婆与楝树伫立着,她的笑容一如灿烂绽放的楝花,我永远也忘不了。
⑫后来,老屋拆了,因乡村新规划,那棵苦楝树也砍掉了。从别后,忆相逢。纵然岁月老去,而记忆常新,那一树楝花,年年开在我心中。
选文围绕“楝花”,叙述了“我”与外公外婆的五件事?请简要概括。(3 分)
①“我”在苦楝树下玩耍,外公外婆在苦楝树下忙自己的事情;
②“我”央求外婆讲故事、让她编蜻蜓;
③④⑤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2 分)
做批注是阅读时常用的方法,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的批注。(2 分) 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语句】外婆笑得前俯后仰,两颊泛起了红晕。
【批注】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选文标题“一树楝花开”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2 分)
文章第⑩段中“苦楝,苦练,求学不怕苦练,才能成大器。”外公的话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2
分)
读完选文,有同学说这篇文章可以编入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你是否同意?请结合下面的“单元导读”内容,说明理由。(3 分)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 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导读”
三、写作(45 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是宗璞文章《紫藤萝瀑布》的开头: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我”驻足观赏,使“我”浮想联翩……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得经历?什么让你的脚步停留?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思考?
请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开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宁夏银川市兴庆区银川英才学校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阅读,写作,第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2022年宁夏银川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