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3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期末复习资料 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期末复习资料,共20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期末复习资料
重难点攻略
一、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便舍船 ( shě ) 豁然开朗 ( huò)
屋舍俨然 ( yǎn ) 阡陌 ( qiān mò)
黄发垂髫( tiáo ) 便要还家( yāo huán )
间隔 ( jiàn ) 及郡下( jùn )
诣太守( yì ) 刘子骥 ( jì )
篁竹( huáng ) 清冽( liè ) 为坻( chí )
为嵁( kān ) 佁然( yǐ ) 俶尔( chù )
翕忽( xī ) 差互( cī ) 悄怆( qiǎo )
幽邃( suì ) 器皿( mǐn ) 贻( yí )
有奇( jī ) 箬篷( ruò ) 糁( sǎn )
髯( rán ) 椎髻( chuí ) 篆章( zhuàn ) 诎( qū )
窈窕( yǎo tiǎo ) 好逑( qiú )
荇菜( xìng ) 寤寐( wù mèi )
悠哉悠哉( zāi ) 芼( mào )
蒹葭( jiān jiā ) 溯洄( sù huí )
晞( xī ) 湄( méi )
跻( jī ) 坻( chí )
涘( sì ) 沚( zhǐ )
二、文学常识
1.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的风格。
2.柳宗元(773一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又因官终柳州(今属广西)刺史,人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代表作有寓言《三戒》《罴说》,诗歌《江雪》《渔翁》,散文“永州八记” 、《捕蛇者说》等。
3.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文学家,著有《茅檐集》。其父魏大中因上疏弹劾宦官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
4.“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5.《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地位: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诗经》。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
三、《傅雷家书》
1、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其有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
2、内容梗概
《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的100多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和博敏的文笔和思想;四、做面忠实的“镜子”。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如何劳逸结合,如何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问题等,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和傅敏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如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3、艺术成就
(1)丰富深厚的内涵。傅雷有着极其丰富的知识与涵养,在《傅雷家书》中常常信手拈来一些外文单词,并不刻意地表现出傅雷作为一名翻译家的外文修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诗句和“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等典故的运用又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除此之外,“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也表明作者生活知识的丰富。
(2)委婉含蓄的语言。作为一名儒家文化浸染下的中国知识分子,其语言风格是以含蓄为主。“我是过来人,绝不至于大惊小怪”“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并不直接点出事情,而是从自己、从克利斯朵夫身上说开去,让儿子从别人身上吸取养料和教训。说到处理往事时,也是用了这样一个含蓄的比喻:“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作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写出了所有过来人回首往事时那种无法直言的情怀。
(3)深沉真挚的情感。亲情是人间至情,孩子的一言一行、情绪变化、成功失落,无时无刻不牵着傅雷这位父亲的心。他对远在异国的儿子有着深深的牵挂:“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的等着。”对儿子的不安有着真诚的宽慰:“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对儿子的成功更是由衷地高兴:“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一切深情,都蕴含于这些简单而平静的文字中。
(4)含义深刻的哲理。傅雷作为一名父亲,在儿子的生活中既担当着“朋友、亲人”的角色,又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这更多地体现在文中的侃侃而谈与谆谆告诫上。当儿子情绪低落时,他告诉儿子:“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对于儿子的矛盾,他又这样剖析并激励:“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人生也没有perfect的一天!”字字句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启迪。
4、人物形象分析
(1)傅雷
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和国家有着无私的热爱,有良知,正真,为人坦荡,秉性刚毅。
(2)傅雷夫人(朱梅馥)
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3)傅聪
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同时也是个热爱祖国的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4)傅敏
正直,善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不因有父亲和哥哥的光环而骄傲。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桃花源记》
1、文言虚词
(1)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2)之
①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
②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桃花源的美景。)
③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
④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所问之事。)
⑤处处志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⑥闻之,欣然规往。(代词,代指渔人发现桃花源的事。)
(3)其
①欲穷其林(代词,那(片)。)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
③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他)
(4)所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字结构,与“闻”连用,指“听到的事情”。)②寻向所志(所字结构,与“志”连用,指“做标记的地方”。)
(5)乃
①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居然。)
②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就)
2、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食物滋味好。
(2)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事业。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不够。
(6)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同“贴”,粘贴)
3、一词多义
(1)寻
①寻向所志(寻找)
②寻病终(随即,不久)
(2)遂
①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②遂迷(终于)
(3)舍
①便舍船(shě,放弃)
②屋舍俨然(shè,房舍)
(4)志
①处处志之(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标记)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欲穷其林:尽。
(2)形容词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3)名词用作动词
未果,寻病终:实现。
5、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尽”后省略介词“于”)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酒食”后省略宾语“招待他”)
(2)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6、通假字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二)《小石潭记》
1、文言虚词
(1)以
①全石以为底(把)
②卷石底以出(连词,而)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2)而
①潭西南而望(表修饰)
②乃记之而去(表顺承)
③隶而从者(表顺承)
(3)其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它的)
②不可知其源(它的)
③以其境过清(这,那)
(4)为
①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②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5)与
似与游者相乐(介词,跟,同。)
2、古今异义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大约。 今义:动词,许可。
(2)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3、一词多义
(1)环
①如鸣佩环(名词,玉饰)
②四面竹树环合(动词,环绕)
(2)清
①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其凄清)
(3)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4)从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
②隶而从者(跟从)
(5)游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②同游者(游览)
4、词类活用
(1)方位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②下见小潭:在下面。
③日光下澈:向下。
(2)名词作状语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②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3)形容词意动用法
心乐之:以……为乐。
(4)形容词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5、文言句式
(1)省略句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省略主语“潭边”)
(三)《核舟记》
1、古今异义
(1)高可二黍许(古义:大约。今义:可能、可是)
(2)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3)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
(4)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属于)
(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2、一词多义
(1)奇
(2)为
(3)端
(4)可
3、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是“用箬篷”的意思)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是“用石青”的意思;“糁”,原意是煮熟的米粒,这里作动词,是用颜料涂的意思)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是“戴着高高的帽子”的意思)
(4)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是“梳着椎形发髻”的意思)
五、《诗经》二首
(一)《关雎》
1、古今异义
(1)左右流之(古义:求取。今义:液体移动;流动)
(2)寤寐思服(古义:思念。今义:衣服)
2、一词多义
(1)之
在河之洲(助词,相当于“的”)
左右采之(代词,指荇菜)
钟鼓乐之(代词,她,指伊人)
(二)《蒹葭》
1、古今异义
(1)蒹葭苍苍【古义:茂盛的样子。今义:(头发)灰白】
(2)道阻且右(古义:向右迂曲。今义:方位词,跟“左”相对)
(3)白露为已(古义:干;今义:已经)
备考满分练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为坻(dǐ)
B.为屿(yǔ) 为嵁(zhàn) 蒙络(luò)
C.佁然(yǐ) 参差(cān) 披拂(fú)
D.俶尔(chù) 翕忽(xī) 寂寥(liáo)
2.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表大约的数)
B.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C.斗折蛇行(蛇在爬行)
D.俶尔远逝(忽然)
3.下面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伐竹取道 伐:砍
B.斗折蛇行 蛇:像蛇一样
C.以其境过清 清:清澈
D.佁然不动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4.下列加粗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心乐之 乃记之而去
B.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C.乃记之而去 隶而从者
D.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5.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岸势/犬牙差互 D.四面竹树/环合
6.阅读下面情境,在横线上填写古诗词名句。
(1)《关雎》以雎鸠和鸣起兴,接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歌来表现小伙子对美丽而贤惠姑娘喜爱。
(2)如果一个人想形容所爱的人在远方,他可以用《蒹葭》中的两句诗歌来表达,最适合的两句诗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习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后,班级举行了“走进小石潭”语文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题目。
(1)仿照示例为小石潭的景物设计一个景点名称,并说说你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示例]听水轩。依据:“闻水声,如鸣珮环。”
(2)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请联系《桃花源记》一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_______________。
(3)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柳宗元《小石潭记》一文的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方式,表现出男主人公对伊人依恋之情逐步加深和锲而不舍的求索、追寻。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凄清萧瑟的意境。
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是虚写,表现出伊人踪迹难寻、可望而不可即。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9.诗中的“蒹葭”这一意象有哪些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选自《道德经》)
10.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①咸来问讯_____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
③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_____
④乐其俗_____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1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3.【甲】【乙】中,两文作者想象的“理想国”有哪些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
②“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
③识字是教育的初步,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
④东汉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⑤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彼”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
⑥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有删改)
材料二:
①远在3300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就产生了。这是一种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商周时代还有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又称钟鼎文、铭文。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结构尚未定型,异体字较多。之后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秦国和东方六国使用的文字在作风上有很大的不同。唐兰先生把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秦代使用的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东方各国的文字合称六国文字,也称古文。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对西周春秋的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而后者则已对传统正体做出了很大的改造。
②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此时天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许慎《说文解字·叙》载,“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是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文字改革,也是第一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文字规范。
③小篆比大篆已有所省改,但书写起来仍不利于处理大量日常事务的需要,因而在小篆基础上又产生了书写更为快捷的字体隶书。在秦时,小篆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而隶书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从小篆到隶书的变化称为“隶变”。文字学里一般把自甲骨文至小篆的汉字演变称为古文字阶段,而隶书以后的文字称为今文字阶段。“隶变”成为了汉字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④汉初由汉隶演变产生了草书字体,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民众急于将汉字进一步简化和书写便捷化的愿望,但由于字体较难辨认而不能广泛使用。汉末又出现了楷书, 楷书易于书写,字体规范,形成了真正的“方块字”,故为人民普遍接受,自汉以来一直通用至今。此外还有始于东汉盛于魏晋的行书,它比楷书易写,比草书易认,所以同样流行至今。
(摘编自张民权 郭凌鹤《关于汉字简化问题的理性思考》)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只是为了人们使用便利。
B.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合称“六书”。它们同属于造字的条例。
C.战国时东方各国对西周春秋的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秦国对传统正体做了很大的改造。
D.比起“仓颉造字说”,《易•系辞》中说文字是由“后世圣人”造出来更自然合理。
1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民众的愿望是文字简化的源动力,是内因,秦始皇颁布“书同文”的法令亦属内因。
B.《说文解字》保存了部分籀文的形体,它对于我们辨识更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也是大有帮助的。
C.如果我们想要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或者要探究某些汉字的起源,《说文解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D.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概括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这是汉字的主要字体,此外还有草书和行书两种辅助字体。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全部属于会意字的一项是( )
A.刃、取、友、莫 B.炎、采、休、武
C.羊、桃、寒、秉 D.亦、念、甘、信
17.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说文解字》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材料概括。
18.新中国成立之后积极推进汉字简化工作,对此亦有质疑之声。针对汉字简化问题,请结合材料及你的体验谈谈看法。
19.按要求写作文。
请以“那些灿烂的回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600字左右: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有误,“为坻”的“坻”应读“chí”;B.有误,“为嵁”的“嵁”应读“kān”;C.有误,“参差”的“参”应读“cēn”;D.全部正确。
2.答案:C
解析:A.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许:表大约的数。解释正确。B.句意: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解释正确。C.句意: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形: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解释不正确。D.句意: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解释正确。
3.答案:C
解析:C.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清:凄清。故选C。
4.答案:D
解析:A.心里十分高兴。之:在这里是代词,代指此句中前面的部分。/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之:在这里是代词,代指此句中前面的部分;B.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其:代词。/因为环境过于凄清。其:代词;C.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而:表承接/跟着同去。而:表承接;D.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不可长久停留。可:可以。故选D。
5.答案:D
解析:D.有误,句意:四面环绕着竹林和树林。应划分为:四面/竹树环合。故选D。
6.答案:(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7.答案:(1)名称:通幽小径。依据:“隔篁竹”“伐竹取道”。
(2)桃花源和平安宁
(3)(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边约120步处,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绿树环绕,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解析:(1)本题考查给景点命名的能力。由题意可知,给景点拟名时,需根据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相关语句,比如可根据“伐竹取道”拟名为“通幽小径”。
(2)依据《桃花源记》课文内容,结合对偶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等要求恰当拟写下句即可。
(3)根据课文内容写出小石潭的基本信息景色特点,能吸引人前往即可。
8.答案:B
解析:B.有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使用的比兴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9.答案:托物起兴,引出对“伊人”的描写和追寻;通过描写蒹葭营造萧索迷离的氛围,为诗歌奠定哀婉凄清的基调,烘托了男主人公惆怅伤感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蒹葭”意象作用的分析理解。“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诗人为追求伊人的如痴如醉,与苍苍的蒹葭,烟雾迷离的景色交融为一体。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的梦幻化而成,情景交融,难分难解。通过秋天的白露,由“为霜”到“未唏”再到“未已”的变化过程,表现了诗人长时间的上下求索、徘徊追索的生命轨迹,也表现了诗人寻求伊人的不易。
10.答案:都;值得;结构助词,的;以……为乐
解析:句意为:都来打听消息。咸:都。句意为: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足:值得。句意这:即使有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之:结构助词,的。句意为:以他们的风俗为快乐。乐:以……为乐。
11.答案:①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
②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
解析:参考译文:
【甲】(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乙】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陈列它。使人民再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以他们的风俗为快乐。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12.答案: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本句的意思是: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所以可断句为: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3.答案:两者都是一个没有压迫与剥削,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的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两文可知,甲文中描绘的是一个没有战乱,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的理解社会;乙文描绘的是两人描绘的是一个没有战争、和平安宁,国小民少,风俗淳朴的社会。因此两者都是一个没有压迫与剥削,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的社会。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只是为了人们使用便利”说法错误。除了便利,还有美观,见材料一第⑥段“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B.“‘六书’同属于造字的条例”说法错误。转注、假借是用字的条例,见材料一第⑤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C.“战国时东方各国对西周春秋的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秦国对传统正体做了很大的改造”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一段“唐兰先生把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秦代使用的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东方各国的文字合称六国文字,也称古文。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对西周春秋的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而后者则已对传统正体做出了很大的改造”可知,应是秦对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东方六国对传统正体做了很大的改造。故选D。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秦始皇颁布‘书同文’的法令亦属内因”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②段“此时天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可以看出秦始皇颁布的“书同文”的法令是外因。故选A。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⑤段“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可以看出这是会意字的定义。A.“刃”是指事字;C.“羊”是象形字,“桃”是形声字;D.“念”是形声字,“亦”“甘”是指事字;故选B。
17.答案:①搜罗字数多,字体丰富。②按偏旁部首编排字典,分类细致。③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有助溯源。④研究音形义,是文字学的古典。⑤是研究古典的重要工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第④段“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可概括为搜罗字数多,字体丰富。依据材料一第④段“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可概括为按偏旁部首编排字典,分类细致。依据材料一第④段“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可概括为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有助溯源。依据材料一第④段“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等可概括为研究音形义,是文字学的古典,同时是研究古典的重要工具。
18.答案:①汉字简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②简化字使用便利,更适合日益加快的社会节奏。③汉字简化有利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④简化字对汉字文字系统有一定的破坏。⑤简化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第⑥段中写“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第④段“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等内容可以看出,汉字的简化是对汉字文字系统有一定的破坏,甚至造成一些字缺乏理性。依据材料一第⑥段“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可知,简化字使用更便利,一方面,更加适应日益加快的社会节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简化字降低了书写的难度,也降低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度,所以汉字简化有利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日益丰富,汉字日益增多,使用汉字的机会增多,人们势必会要求对汉字进行简化,但简化的同时,要注意“规范”且尽可能地保持汉字的丰富内涵。
19.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审题可知,通过追忆那些难忘的人与事,表达我们对生活的深情厚谊。可回忆与之相关的事与情,写一篇叙事类文章。那些难忘的人与事之所以你会难忘,肯定对你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能珍藏着与之有关的回忆与情感。我们可以选取你珍藏的一些人、物,来写一写有关的回忆与情感。“灿烂”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难忘”,行文中要揭示出这些“回忆”所表现出来的在记忆深处灿烂起来的原因。选材上,身边发生的事情尽可拿来。亲人的相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写作时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写,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外貌、景物等描写方法。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期末复习资料
重难点攻略
一、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便舍船 ( shě ) 豁然开朗 ( huò)
屋舍俨然 ( yǎn ) 阡陌 ( qiān mò)
黄发垂髫( tiáo ) 便要还家( yāo huán )
间隔 ( jiàn ) 及郡下( jùn )
诣太守( yì ) 刘子骥 ( jì )
篁竹( huáng ) 清冽( liè ) 为坻( chí )
为嵁( kān ) 佁然( yǐ ) 俶尔( chù )
翕忽( xī ) 差互( cī ) 悄怆( qiǎo )
幽邃( suì ) 器皿( mǐn ) 贻( yí )
有奇( jī ) 箬篷( ruò ) 糁( sǎn )
髯( rán ) 椎髻( chuí ) 篆章( zhuàn ) 诎( qū )
窈窕( yǎo tiǎo ) 好逑( qiú )
荇菜( xìng ) 寤寐( wù mèi )
悠哉悠哉( zāi ) 芼( mào )
蒹葭( jiān jiā ) 溯洄( sù huí )
晞( xī ) 湄( méi )
跻( jī ) 坻( chí )
涘( sì ) 沚( zhǐ )
二、文学常识
1.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的风格。
2.柳宗元(773一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又因官终柳州(今属广西)刺史,人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代表作有寓言《三戒》《罴说》,诗歌《江雪》《渔翁》,散文“永州八记” 、《捕蛇者说》等。
3.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文学家,著有《茅檐集》。其父魏大中因上疏弹劾宦官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
4.“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5.《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地位: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诗经》。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
三、《傅雷家书》
1、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其有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
2、内容梗概
《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的100多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和博敏的文笔和思想;四、做面忠实的“镜子”。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如何劳逸结合,如何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问题等,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和傅敏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如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3、艺术成就
(1)丰富深厚的内涵。傅雷有着极其丰富的知识与涵养,在《傅雷家书》中常常信手拈来一些外文单词,并不刻意地表现出傅雷作为一名翻译家的外文修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诗句和“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等典故的运用又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除此之外,“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也表明作者生活知识的丰富。
(2)委婉含蓄的语言。作为一名儒家文化浸染下的中国知识分子,其语言风格是以含蓄为主。“我是过来人,绝不至于大惊小怪”“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并不直接点出事情,而是从自己、从克利斯朵夫身上说开去,让儿子从别人身上吸取养料和教训。说到处理往事时,也是用了这样一个含蓄的比喻:“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作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写出了所有过来人回首往事时那种无法直言的情怀。
(3)深沉真挚的情感。亲情是人间至情,孩子的一言一行、情绪变化、成功失落,无时无刻不牵着傅雷这位父亲的心。他对远在异国的儿子有着深深的牵挂:“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的等着。”对儿子的不安有着真诚的宽慰:“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对儿子的成功更是由衷地高兴:“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一切深情,都蕴含于这些简单而平静的文字中。
(4)含义深刻的哲理。傅雷作为一名父亲,在儿子的生活中既担当着“朋友、亲人”的角色,又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这更多地体现在文中的侃侃而谈与谆谆告诫上。当儿子情绪低落时,他告诉儿子:“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对于儿子的矛盾,他又这样剖析并激励:“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人生也没有perfect的一天!”字字句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启迪。
4、人物形象分析
(1)傅雷
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和国家有着无私的热爱,有良知,正真,为人坦荡,秉性刚毅。
(2)傅雷夫人(朱梅馥)
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3)傅聪
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同时也是个热爱祖国的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4)傅敏
正直,善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不因有父亲和哥哥的光环而骄傲。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桃花源记》
1、文言虚词
(1)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2)之
①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
②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桃花源的美景。)
③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
④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所问之事。)
⑤处处志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⑥闻之,欣然规往。(代词,代指渔人发现桃花源的事。)
(3)其
①欲穷其林(代词,那(片)。)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
③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他)
(4)所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字结构,与“闻”连用,指“听到的事情”。)②寻向所志(所字结构,与“志”连用,指“做标记的地方”。)
(5)乃
①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居然。)
②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就)
2、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食物滋味好。
(2)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事业。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不够。
(6)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同“贴”,粘贴)
3、一词多义
(1)寻
①寻向所志(寻找)
②寻病终(随即,不久)
(2)遂
①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②遂迷(终于)
(3)舍
①便舍船(shě,放弃)
②屋舍俨然(shè,房舍)
(4)志
①处处志之(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标记)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欲穷其林:尽。
(2)形容词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3)名词用作动词
未果,寻病终:实现。
5、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尽”后省略介词“于”)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酒食”后省略宾语“招待他”)
(2)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6、通假字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二)《小石潭记》
1、文言虚词
(1)以
①全石以为底(把)
②卷石底以出(连词,而)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2)而
①潭西南而望(表修饰)
②乃记之而去(表顺承)
③隶而从者(表顺承)
(3)其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它的)
②不可知其源(它的)
③以其境过清(这,那)
(4)为
①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②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5)与
似与游者相乐(介词,跟,同。)
2、古今异义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大约。 今义:动词,许可。
(2)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3、一词多义
(1)环
①如鸣佩环(名词,玉饰)
②四面竹树环合(动词,环绕)
(2)清
①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其凄清)
(3)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4)从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
②隶而从者(跟从)
(5)游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②同游者(游览)
4、词类活用
(1)方位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②下见小潭:在下面。
③日光下澈:向下。
(2)名词作状语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②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3)形容词意动用法
心乐之:以……为乐。
(4)形容词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5、文言句式
(1)省略句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省略主语“潭边”)
(三)《核舟记》
1、古今异义
(1)高可二黍许(古义:大约。今义:可能、可是)
(2)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3)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
(4)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属于)
(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2、一词多义
(1)奇
(2)为
(3)端
(4)可
3、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是“用箬篷”的意思)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是“用石青”的意思;“糁”,原意是煮熟的米粒,这里作动词,是用颜料涂的意思)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是“戴着高高的帽子”的意思)
(4)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是“梳着椎形发髻”的意思)
五、《诗经》二首
(一)《关雎》
1、古今异义
(1)左右流之(古义:求取。今义:液体移动;流动)
(2)寤寐思服(古义:思念。今义:衣服)
2、一词多义
(1)之
在河之洲(助词,相当于“的”)
左右采之(代词,指荇菜)
钟鼓乐之(代词,她,指伊人)
(二)《蒹葭》
1、古今异义
(1)蒹葭苍苍【古义:茂盛的样子。今义:(头发)灰白】
(2)道阻且右(古义:向右迂曲。今义:方位词,跟“左”相对)
(3)白露为已(古义:干;今义:已经)
备考满分练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为坻(dǐ)
B.为屿(yǔ) 为嵁(zhàn) 蒙络(luò)
C.佁然(yǐ) 参差(cān) 披拂(fú)
D.俶尔(chù) 翕忽(xī) 寂寥(liáo)
2.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表大约的数)
B.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C.斗折蛇行(蛇在爬行)
D.俶尔远逝(忽然)
3.下面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伐竹取道 伐:砍
B.斗折蛇行 蛇:像蛇一样
C.以其境过清 清:清澈
D.佁然不动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4.下列加粗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心乐之 乃记之而去
B.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C.乃记之而去 隶而从者
D.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5.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岸势/犬牙差互 D.四面竹树/环合
6.阅读下面情境,在横线上填写古诗词名句。
(1)《关雎》以雎鸠和鸣起兴,接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歌来表现小伙子对美丽而贤惠姑娘喜爱。
(2)如果一个人想形容所爱的人在远方,他可以用《蒹葭》中的两句诗歌来表达,最适合的两句诗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习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后,班级举行了“走进小石潭”语文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题目。
(1)仿照示例为小石潭的景物设计一个景点名称,并说说你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示例]听水轩。依据:“闻水声,如鸣珮环。”
(2)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请联系《桃花源记》一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_______________。
(3)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柳宗元《小石潭记》一文的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方式,表现出男主人公对伊人依恋之情逐步加深和锲而不舍的求索、追寻。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凄清萧瑟的意境。
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是虚写,表现出伊人踪迹难寻、可望而不可即。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9.诗中的“蒹葭”这一意象有哪些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选自《道德经》)
10.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①咸来问讯_____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
③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_____
④乐其俗_____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1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3.【甲】【乙】中,两文作者想象的“理想国”有哪些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
②“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
③识字是教育的初步,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
④东汉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⑤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彼”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
⑥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有删改)
材料二:
①远在3300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就产生了。这是一种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商周时代还有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又称钟鼎文、铭文。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结构尚未定型,异体字较多。之后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秦国和东方六国使用的文字在作风上有很大的不同。唐兰先生把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秦代使用的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东方各国的文字合称六国文字,也称古文。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对西周春秋的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而后者则已对传统正体做出了很大的改造。
②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此时天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许慎《说文解字·叙》载,“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是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文字改革,也是第一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文字规范。
③小篆比大篆已有所省改,但书写起来仍不利于处理大量日常事务的需要,因而在小篆基础上又产生了书写更为快捷的字体隶书。在秦时,小篆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而隶书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从小篆到隶书的变化称为“隶变”。文字学里一般把自甲骨文至小篆的汉字演变称为古文字阶段,而隶书以后的文字称为今文字阶段。“隶变”成为了汉字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④汉初由汉隶演变产生了草书字体,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民众急于将汉字进一步简化和书写便捷化的愿望,但由于字体较难辨认而不能广泛使用。汉末又出现了楷书, 楷书易于书写,字体规范,形成了真正的“方块字”,故为人民普遍接受,自汉以来一直通用至今。此外还有始于东汉盛于魏晋的行书,它比楷书易写,比草书易认,所以同样流行至今。
(摘编自张民权 郭凌鹤《关于汉字简化问题的理性思考》)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只是为了人们使用便利。
B.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合称“六书”。它们同属于造字的条例。
C.战国时东方各国对西周春秋的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秦国对传统正体做了很大的改造。
D.比起“仓颉造字说”,《易•系辞》中说文字是由“后世圣人”造出来更自然合理。
1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民众的愿望是文字简化的源动力,是内因,秦始皇颁布“书同文”的法令亦属内因。
B.《说文解字》保存了部分籀文的形体,它对于我们辨识更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也是大有帮助的。
C.如果我们想要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或者要探究某些汉字的起源,《说文解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D.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概括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这是汉字的主要字体,此外还有草书和行书两种辅助字体。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全部属于会意字的一项是( )
A.刃、取、友、莫 B.炎、采、休、武
C.羊、桃、寒、秉 D.亦、念、甘、信
17.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说文解字》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材料概括。
18.新中国成立之后积极推进汉字简化工作,对此亦有质疑之声。针对汉字简化问题,请结合材料及你的体验谈谈看法。
19.按要求写作文。
请以“那些灿烂的回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600字左右: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有误,“为坻”的“坻”应读“chí”;B.有误,“为嵁”的“嵁”应读“kān”;C.有误,“参差”的“参”应读“cēn”;D.全部正确。
2.答案:C
解析:A.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许:表大约的数。解释正确。B.句意: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解释正确。C.句意: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形: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解释不正确。D.句意: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解释正确。
3.答案:C
解析:C.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清:凄清。故选C。
4.答案:D
解析:A.心里十分高兴。之:在这里是代词,代指此句中前面的部分。/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之:在这里是代词,代指此句中前面的部分;B.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其:代词。/因为环境过于凄清。其:代词;C.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而:表承接/跟着同去。而:表承接;D.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不可长久停留。可:可以。故选D。
5.答案:D
解析:D.有误,句意:四面环绕着竹林和树林。应划分为:四面/竹树环合。故选D。
6.答案:(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7.答案:(1)名称:通幽小径。依据:“隔篁竹”“伐竹取道”。
(2)桃花源和平安宁
(3)(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边约120步处,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绿树环绕,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解析:(1)本题考查给景点命名的能力。由题意可知,给景点拟名时,需根据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相关语句,比如可根据“伐竹取道”拟名为“通幽小径”。
(2)依据《桃花源记》课文内容,结合对偶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等要求恰当拟写下句即可。
(3)根据课文内容写出小石潭的基本信息景色特点,能吸引人前往即可。
8.答案:B
解析:B.有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使用的比兴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9.答案:托物起兴,引出对“伊人”的描写和追寻;通过描写蒹葭营造萧索迷离的氛围,为诗歌奠定哀婉凄清的基调,烘托了男主人公惆怅伤感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蒹葭”意象作用的分析理解。“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诗人为追求伊人的如痴如醉,与苍苍的蒹葭,烟雾迷离的景色交融为一体。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的梦幻化而成,情景交融,难分难解。通过秋天的白露,由“为霜”到“未唏”再到“未已”的变化过程,表现了诗人长时间的上下求索、徘徊追索的生命轨迹,也表现了诗人寻求伊人的不易。
10.答案:都;值得;结构助词,的;以……为乐
解析:句意为:都来打听消息。咸:都。句意为: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足:值得。句意这:即使有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之:结构助词,的。句意为:以他们的风俗为快乐。乐:以……为乐。
11.答案:①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
②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
解析:参考译文:
【甲】(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乙】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陈列它。使人民再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以他们的风俗为快乐。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12.答案: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本句的意思是: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所以可断句为: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3.答案:两者都是一个没有压迫与剥削,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的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两文可知,甲文中描绘的是一个没有战乱,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的理解社会;乙文描绘的是两人描绘的是一个没有战争、和平安宁,国小民少,风俗淳朴的社会。因此两者都是一个没有压迫与剥削,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的社会。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只是为了人们使用便利”说法错误。除了便利,还有美观,见材料一第⑥段“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B.“‘六书’同属于造字的条例”说法错误。转注、假借是用字的条例,见材料一第⑤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C.“战国时东方各国对西周春秋的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秦国对传统正体做了很大的改造”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一段“唐兰先生把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秦代使用的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东方各国的文字合称六国文字,也称古文。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对西周春秋的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而后者则已对传统正体做出了很大的改造”可知,应是秦对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东方六国对传统正体做了很大的改造。故选D。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秦始皇颁布‘书同文’的法令亦属内因”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②段“此时天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可以看出秦始皇颁布的“书同文”的法令是外因。故选A。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⑤段“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可以看出这是会意字的定义。A.“刃”是指事字;C.“羊”是象形字,“桃”是形声字;D.“念”是形声字,“亦”“甘”是指事字;故选B。
17.答案:①搜罗字数多,字体丰富。②按偏旁部首编排字典,分类细致。③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有助溯源。④研究音形义,是文字学的古典。⑤是研究古典的重要工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第④段“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可概括为搜罗字数多,字体丰富。依据材料一第④段“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可概括为按偏旁部首编排字典,分类细致。依据材料一第④段“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可概括为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有助溯源。依据材料一第④段“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等可概括为研究音形义,是文字学的古典,同时是研究古典的重要工具。
18.答案:①汉字简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②简化字使用便利,更适合日益加快的社会节奏。③汉字简化有利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④简化字对汉字文字系统有一定的破坏。⑤简化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第⑥段中写“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第④段“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等内容可以看出,汉字的简化是对汉字文字系统有一定的破坏,甚至造成一些字缺乏理性。依据材料一第⑥段“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可知,简化字使用更便利,一方面,更加适应日益加快的社会节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简化字降低了书写的难度,也降低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度,所以汉字简化有利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日益丰富,汉字日益增多,使用汉字的机会增多,人们势必会要求对汉字进行简化,但简化的同时,要注意“规范”且尽可能地保持汉字的丰富内涵。
19.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审题可知,通过追忆那些难忘的人与事,表达我们对生活的深情厚谊。可回忆与之相关的事与情,写一篇叙事类文章。那些难忘的人与事之所以你会难忘,肯定对你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能珍藏着与之有关的回忆与情感。我们可以选取你珍藏的一些人、物,来写一写有关的回忆与情感。“灿烂”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难忘”,行文中要揭示出这些“回忆”所表现出来的在记忆深处灿烂起来的原因。选材上,身边发生的事情尽可拿来。亲人的相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写作时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写,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外貌、景物等描写方法。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