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鼎尖教育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安徽鼎尖教育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
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正常人体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处于动态平衡当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氧气供应充足时,内环境中不含乳酸
B.人体内环境保持稳态需要多个系统的调节
C.人体内环境的pH的波动与呼吸频率无关
D.当人体内环境保持稳态时,人就不会患病
【答案】B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
【详解】A、人体氧气供应充足时,机体若进行短跑等活动,可能进行无氧呼吸而产生乳酸,A错误;
B、正常人体的内环境稳态需要多个系统的参与,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B正确;
C、人体内环境的pH的波动与呼吸频率有关,运动时,内环境中高浓度的CO2刺激脑干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加快,进而引起pH变化,C错误;
D、当保持稳态时,机体可能会患遗传病,D错误。
故选B。
2.某兴趣小组将新鲜绵羊血液(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进行离心,获得了上清液,然后利用上清液进行实验,部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血浆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能力
B.若向上清液中滴加适量双缩脲试剂,则将会呈现紫色反应
C.若向上清液中滴加适量斐林试剂,则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D.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应增加滴加酸性物质至上清液的实验
【答案】C
【分析】根据题图分析:随着NaOH用量的增加,蒸馏水pH增加,而上清液pH相对稳定。
【详解】A、上清液中主要成分是血浆,据图可知,随着NaOH用量的增加,蒸馏水pH增加,而上清液pH相对稳定,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血浆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能力,A正确;
B、血浆中有血浆蛋白,若向上清液中滴加适量双缩脲试剂,则将会呈现紫色反应,B正确;
C、若向上清液中滴加适量斐林试剂,由于没有进行水浴加热,因此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C错误;
D、该实验只研究了上清液对碱性物质的调节,因此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应增加滴加酸性物质至上清液的实验,D正确。
故选C。
3.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的手接触烫的东西时,会不自觉缩手(情况1)或主动不缩手(情况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情况1没有大脑皮层参与,情况2有大脑皮层参与
B.从接触烫的物体到产生痛觉需要经历完整的反射弧
C.情况1和2可反映出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
D.情况2对应的突触数量通常比情况1要多
【答案】B
【分析】1、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和一定强度的刺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2、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不自觉缩手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为脊髓,主动不缩手受大脑皮层的控制,A正确;
B、反射的完成是基于完整的反射弧,痛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没有经历完整的反射弧,B错误;
C、主动不缩手说明大脑皮层能调控低级中枢,从而控制不自觉缩手这一动作,反映出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C正确;
D、主动不缩手受大脑皮层控制,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整个过程更为复杂,所对应的突触数量也会更多,以便能完成更为复杂的反射活动,D正确。
故选B。
4.成年人在主动排尿过程中,大脑会发出“指令”并作用于脊髓,脊髓对该“指令”进行分析和综合,然后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于膀胱,使膀胱缩小,进而会刺激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膀胱逼尿肌持续收缩,最终完成尿排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不会导致膀胱缩小
B.支配膀胱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属于自主神经系统
C.成年人在主动排尿过程中,涉及的信号分子有神经递质
D.尿液的排空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均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A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详解】A、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植物神经控制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膀胱缩小,A错误;
B、支配膀胱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两者都属于传出神经,B正确;
C、在完成排尿反射的过程中,兴奋在相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为: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 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即涉及的信号分子有神经递质,C正确;
D、尿液的排空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均存在反馈调节,其中尿液的排空属于正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A。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进行传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纤维上未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为正电位
B.Na+内流时不需要与相关膜蛋白结合
C.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D.Na+、K+进入神经细胞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D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 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神经纤维上未兴奋部位的电位是外正内负,膜外电位为正电位,A正确;
B、Na+内流时是通过钠离子通道蛋白进入,不需要与相关膜蛋白结合,B正确;
C、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C正确;
D、Na+进入神经细胞是协助扩散,而K+进入神经细胞是主动运输,前者不需要消耗能量,后者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D。
6.当人体缺乏某种激素时,会引起相应的激素缺乏症。这些激素缺乏症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相应激素进行辅助治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辅助治疗抗利尿激素缺乏症可采用口服法
B.辅助治疗甲状腺激素缺乏症只能采用注射法
C.辅助治疗1型或2型糖尿病可采用口服胰岛素法
D.辅助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应采用注射法
【答案】D
【分析】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
1、固醇类: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
2、氨基酸衍生物类: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
3、多肽和蛋白质类:如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抗利尿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
【详解】A、抗利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如果口服会经过消化道分解为氨基酸,在小肠被吸收,从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A错误;
B、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即使用"口服法"也不会被分解,B错误;
C、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如果被口服会经过消化道分解为氨基酸,在小肠被吸收,从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C错误;
D、生长激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口服会在消化道内被破坏,因此应采用注射法,D正确。
故选D。
7.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免疫(又称特异性免疫)。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唾液、泪液和胃液的杀菌作用属于固有免疫
B.固有免疫中,吞噬细胞参与的是第二道防线
C.适应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参与的是体液免疫
D.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C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
(1)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 胞(迁移 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 (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
(3) 免疫活性物质: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2、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 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2) 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3) 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详解】A、泪液、胃液和唾液具有杀菌作用,均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固有免疫,A正确;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构成非特异性免疫),故固有免疫中,吞噬细胞参与的是第二道防线,B正确;
C、适应免疫(特异性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参与的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错误;
D、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D正确。
故选C。
8.一部分人对蛋白质Feld1(简称F蛋白)过敏,如图表示F蛋白引起这部分人发生过敏症状的部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人体能产生相应抗体,但没有过敏症状
B.F蛋白与肥大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会引起该细胞释放组胺
C.能分泌抗体的细胞与记忆B细胞的细胞膜蛋白种类一定有差异
D.只有F蛋白的刺激,还不足以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成记忆B细胞
【答案】B
【分析】过敏原与分布在肥大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肥大细胞产生组织胺,从而使得机体出现过敏反应。
【详解】A、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就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但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发生过敏反应,A正确;
B、F蛋白与肥大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会引起该细胞释放组胺,B错误;
C、能分泌抗体的细胞与记忆B细胞是不同种类的细胞,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具有不同的功能,则细胞膜蛋白种类一定有差异,C正确;
D、只有F蛋白的刺激,还不足以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成记忆B细胞,还需要辅助性T细胞接触B细胞及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9.已知赤霉素(GA)能诱导合成a-淀粉酶,促进种子萌发,而脱落酸(ABA)能抑制种子萌发。某研究小组利用GA、ABA和6-甲基嘌呤(mRNA合成抑制剂)对某种植物的种子进行处理,设计了甲(喷施GA和蒸馏水)、乙(喷施GA和6-甲基嘌呤)、丙(喷施GA和ABA)三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无关变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组喷施一定量的蒸馏水,目的是控制无关变量
B.ABA与GA在诱导合成α-淀粉酶方面具有抗衡作用
C.该实验证明6-甲基嘌呤抑制了与GA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
D.该植物种子的萌发既受基因的调控,也受激素的调节
【答案】C
【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它们对植物各种生命活动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
2、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着的种子。
3、生长素的运输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也叫极性运输)。
【详解】A、甲组喷施一定量的蒸馏水,目的是控制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体现了对照实验中单一变量的原则,A正确;
B、比较甲组和乙组实验结果可知,GA促进α-淀粉酶的合成,ABA抑制α-淀粉酶的合成,所以ABA与GA在诱导合成α-淀粉酶方面具有抗衡作用,B正确;
C、6-甲基嘌呤是mRNA合成抑制剂,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比较可知,6-甲基嘌呤抑制了α-淀粉酶的合成,但是6-甲基嘌呤不一定抑制了与GA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C错误;
D、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同时,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该植物种子的萌发既受基因的调控,也受激素的调节,D正确。
故选C。
10.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我国南黄海湿地上,核心区4万亩,是世界上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2022年该保护区内共有5681头麋鹿,其中野生麋鹿有1820头。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麋鹿种群的数量特征有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
B.麋鹿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后,种群数量可呈“S”形增长
C.标记重捕法调查麋鹿种群时,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大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易地保护的重要措施
【答案】D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详解】A、麋鹿种群的数量特征有性别比例、年龄结构,此外还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A正确;
B、麋鹿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后,由于资源和环境条件等限制,种群数量可呈“S”形增长,B正确;
C、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是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标记总数,标记重捕法调查麋鹿种群时,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大,C正确;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D错误。
故选D。
11.群落的类型有荒漠生物群落、草原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海洋生物群落(植物以浮游植物为主,生命周期短)等,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分荒漠生物群落和草原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B.森林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较明显,光能的利用率较高
C.海洋生物群落中现有植物的生物量一定比消费者的生物量高
D.生物群落内,具有竞争关系的可以是同种生物或者异种生物
【答案】C
【分析】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生物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2)草原生物群落: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3)森林生物群落: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详解】A、,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二者的主要区别包括物种组成,A正确;
B、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垂直分层也较为明显,对光能利用率较高,B正确;
C、海洋植物只占海洋生产者的一小部分,其生物量不一定比消费者的生物量高,C错误;
D、竞争关系可以是同种生物之间,也可以是异种生物之间,D正确。
故选C。
12.科学家在一个温泉内发现一种嗜热好氧杆菌,该细菌在阳光下可利用无机物维持生存,而在黑暗条件下可利用环境中无生命的有机质维持生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菌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可以产生CO2,且CO2可被该菌再利用
B.在光照等条件适宜时,该菌能利用热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
C.该菌既可以处在捕食食物链的首端,也可以处在捕食食物链的末端
D.在该温泉生态系统中,该菌和其他所有生物一起构成了生物群落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该细菌在阳光下可利用无机物维持生存,而在黑暗条件下可利用环境中无生命的有机质维持生存”,说明该菌在阳光下可以作为生产者,在黑暗条件下可以作为分解者。
【详解】A、该菌为原核生物,无线粒体,A错误;
B、由题干知,该菌为嗜热好氧杆菌,在阳光下下可利用无机物维持生存,但无法说明其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由题干信息知,“该细菌在阳光下可利用无机物维持生存,而在黑暗条件下可利用环境中无生命的有机质维持生存”,因而推测该菌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可以是生产者、分解者,由于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而该菌不可能处于食物链的末端,C错误;
D、生物群落是一定地域内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因而在该温泉生态系统中,该菌和其他所有生物一起构成了生物群落,D正确。
故选D。
13.《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该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捕食关系的存在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生物多样性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非实用意义属于直接价值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其直接价值
D.人类的肆意破坏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之一
【答案】A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捕食者往往捕食种群数量较大的物种,从而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更多生存的空间,从而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错误;
B、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故生物多样性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非实用意义属于直接价值,B正确;
C、间接价值是生态系统方面的价值,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C正确;
D、人类的肆意破坏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之一,如环境污染会使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不利于一些生物的生存,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之一,D正确。
故选A。
14.CD28、CTLA-4和PD-1都是辅助性T细胞(Th)表面的信号分子,其中CD28是Th识别抗原后的活化所必需的信号分子,CTLA-4和PD-1是活化后的Th会表达的信号分子,可通过与相应信号分子结合向Th发出抑制信号,阻断活化Th的增殖分化及发挥免疫效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h的CD28活性丧失不影响该细胞的增殖分化
B.Th的增殖分化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C.控制CD28、CTLA-4和PD-1合成的基因同步表达
D.Th在增殖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的数目加倍不同步
【答案】D
【分析】辅助性T细胞(Th)表面具有接受调控细胞活化所需的信号分子,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Th细胞膜的必要组分, 如CD28分子, 主要为Th识别抗原后的活化提供必需的第二信号,以完成Th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第二类只在活化后的Th细胞表面表达,如 CTLA-4和PD-1,通过与相应信号分子结合向Th发出抑制信号,阻断活化Th的增殖、分化及发挥免疫效应,癌细胞可通过PD-1 抑制Th活化,降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而形成肿瘤。
【详解】A、辅助性T细胞(Th)表面具有接受调控细胞活化所需的信号分子,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Th细胞膜的必要组分, 如CD28分子, 主要为Th识别抗原后的活化提供必需的第二信号,以完成Th细胞的增殖和分化,A错误;
B、Th的增殖分化过程是通过两类信号分子来调节的,不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B错误;
C、CD28、 CTLA-4和PD-1分子的合成受基因的调控,CD28、 CTLA-4核PD-1分子在细胞表面出现时间有差异,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错误;
D、Th在增殖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的数目加倍不同步,染色体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核DNA加倍发生在间期,D正确;
故选D。
二、多选题
15.自然状态下,冬小麦、洋葱等植物需要经过春化作用(经历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才能开花。科研人员发现,给冬小麦连续20天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GA)处理,不经过春化作用也能开花。下列相关叙述或推断合理的是( )
A.低温可能会诱导冬小麦的相关基因表达,以增加GA的含量
B.冬小麦的开花不仅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受激素的调节
C.春化作用能使冬小麦的抗寒能力增强,与结合水转变成自由水有关
D.春化作用会导致洋葱食用品质下降,存储时间也会缩短
【答案】ABD
【分析】有些植物的种子或幼苗需经过一定的低温处理才会开花结实,此现象叫做春化作用。其实,春化作用的出现和休眠一样,也是植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植物在开花期是最脆弱的时候,如果不幸遇上低温,则很容易无法抵抗而导致不开花或死亡。所以经过长久的演化,植物本身便发展出一个适应的策略,那就是等待寒冬过去后再开花结实,以确保繁衍后代的目的
【详解】A、上述实例能说明赤霉素能产生与春化相同的效果,说明春化作用可能诱导了赤霉素(GA)的产生,增加了GA的含量,A正确;
B、给冬小麦连续20天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GA)处理,不经过春化作用也能开花,冬小麦的开花不仅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受激素的调节,B正确;
C、春化作用需要经过一定的低温处理,自由水转变成结合水,植物细胞内自由水/结合水比值会下降,细胞代谢活动降低,避免气温下降时自由水过多导致结冰而损害自身,使冬小麦的抗寒能力增强,C错误;
D、人们对洋葱的需要是鳞茎,春化作用会导致洋葱开花,开花会消耗大量有机物,降低洋葱的品质,存储时间也会缩短,D正确;
故选ABD。
16.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在5%葡萄糖溶液、马铃薯溶液以及5%葡萄糖溶液和马铃薯溶液的混合液中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每次抽样统计时,均震荡培养瓶,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对应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也就是该培养条件下的K值
B.该实验所用培养液的体积、培养液的种类均属于自变量
C.每次抽样统计时,震荡培养瓶可使统计结果更加接近真实值
D.若每2小时更换一次培养液,则乙组种群的K值会增大且数量下降会延迟
【答案】CD
【分析】1、微生物的计数方法主要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
2、分析曲线图:图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
【详解】A、K值是一定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甲组对应的最大值可能在短时间内>K值,A错误;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种类和培养时间,所用培养液的体积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等量且适宜,B错误;
C、每次抽样统计时,震荡培养瓶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可使统计结果更加接近真实值,C正确;
D、若每2小时更换一次培养液,则乙组的环境条件改善,种群的K值会增大,且由于代谢产物及时清除,数量下降会延迟,D正确。
故选CD。
17.某生态系统中,种群甲的食物来源有a和c,种群乙的食物来源有b和c。随着自然选择的不断发挥作用,种群甲和种群乙的食物来源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最终两者的食物来源完全不同,该变化有利于两个种群的生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甲和种群乙均不以c为食物来源时,两种群就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种群甲和种群乙中,以c为主要食物来源的个体面临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
C.即使种群甲和种群乙均不以c为食物来源,两种群的生态位也可能有重叠
D.种群甲和种群乙的生态位朝向不同方向发展,这是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答案】CD
【分析】甲种群以和c为食物来源,乙种群以b和c为食物来源,二者生态位重叠较大。经过自然选择后,甲种群主要以a为食物来源,乙种群主要以b为食物来源,二者以c为食物来源的比例下降,生态位重叠变小。
【详解】A、当种群甲和种群乙均不以c为食物来源时,两者可能因竞争生存空间而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A错误;
B、据图可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甲种群主要以a为食物来源,乙种群主要以b为食物来源,二者以c为食物来源的比例下降,生态位重叠变小,故以c为主要食物来源的个体面临的生存压力不断减小,B错误;
C、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即使种群甲和种群乙均不以c为食物来源,两种群的生态位也可能有重叠,如空间重叠等,C正确;
D、种群甲和种群乙的生态位朝向不同方向发展,属于生态位分化,这是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D正确。
故选CD。
三、综合题
18.人体关节的运动与屈肌和伸肌的协调配合密不可分。图1表示膝跳反射对应的反射弧,1~4表示不同的神经元。已知当伸肌收缩、屈肌舒张时,小腿才能呈伸展状态。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图示反射弧的效应器是________(结合图1中的数字和文字回答具体)。
(2)兴奋在神经元1上的传导比在神经元1与2之间的传递要________(填“快”或“慢”),原因是_______;如果神经元1受损,用橡皮锤用力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时,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感觉到疼痛。
(3)已知图1中神经元4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假设将电压表①和②按图2所示分别连接在神经元4和3的神经纤维上,然后用橡皮锤以适当力度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则电压表①的指针偏转_________次,电压表②检测到电位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变化。
【答案】(1) 反射 2、3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
(2) 快 兴奋在突触结构上的传递要进行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换,而且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速度较慢,在神经纤维上只通过电信号传导 不能
(3) 2 没有
【分析】分析题图,1上有神经节,因而1是传入神经,4是神经中枢,2和3是传出神经,分别支配伸肌和屈肌。
【详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分析题图,1上有神经节,因而1是传入神经,4是神经中枢,2和3是传出神经,分别支配伸肌和屈肌。因而图示的效应器是由2、3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构成。
(2)兴奋在神经元1上的传导比在神经元1与2之间的传递要快,因为兴奋在突触结构上的传递要进行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换,而且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速度较慢,在神经纤维上只通过电信号传导;1上有神经节,因而1是传入神经,传入神经受损时,即使刺激感受器也不可能感觉到疼痛。
(3)用橡皮锤以适当力度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兴奋延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神经元4兴奋,并产生抑制性神经递质传至神经元3,由于电压表①连接在神经元4的神经纤维上,因而当兴奋由左侧时电压表偏转一次,兴奋传至右侧时电压表再次偏转,因而电压表①偏转2次;由于神经元4产生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传给了神经元③,因而神经元3不产生兴奋,即电压表②的电位没有变化。
19.信号分子是指生物体内用来在细胞间和细胞内传递信息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统称为信号分子,它们能与相应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传递细胞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激素的化学结构不同,生理作用各异,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存在着一些共同特性,例如______(答出2点)。
(2)激素和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激素会失活,神经递质会_________。
(3)若某种信号分子的释放量较多且无法有效控制释放量的前提下,可通过_______阻断该种信号分子传递信息,以维持机体的稳态。
(4)免疫调节中,由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也属于信号分子。①白细胞介素、②抗体、③肿瘤坏死因子、④溶菌酶四种物质中,属于细胞因子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通过体液进行运输、微量高效
(2)分解或回收
(3)阻断该信息分子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
(4) ①③④ 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灭活了;微量和高效。
【详解】(1)激素调节的特点包括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灭活了;微量和高效。
(2)神经递质是一种信息分子,发挥作用后会被回收或分解。
(3)该信息分子可以和其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如果若某种信号分子的释放量较多且无法有效控制释放量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抑制该信息分子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进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4)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溶菌酶等。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可以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20.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接受特定信号诱导产生的、可调节植物生理反应的活性物质,在细胞分裂与伸长、组织与器官分化、成熟与衰老、休眠与萌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可知,生长素的作用效果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描述具体)。
(2)结合图1分析:若植株的茎已表现出向光性,且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m,则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为________。
(3)在细胞水平上,生长素除了能调节细胞伸长生长外,还能诱导_________;此外生长素还与细胞分裂素在调节细胞分裂方面表现出___________作用。当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乙烯的合成。
(4)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生长素(IAA)在植物的胚芽鞘中是否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设置了相关实验,对照组实验设置及结果如图2所示,则实验组的设置为_______________;请预期实验组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
【答案】(1)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2)
(4) 将水稻幼根切段倒过来,M端为14C-IAA供应块,N端为空白接收琼脂块 若实验组空白琼脂块中无法检测到生长素,则生长素在植物的胚芽鞘中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若实验组空白琼脂块中能够检测到生长素,则生长素在植物的胚芽鞘中不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分析】1、生长素生理作用是: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是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在器官水平上则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如促进侧根和不定根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发育等。
2、分析图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和抑制作用,当生长素浓度低于cmol/L时,生长素表现为促进生长,大于cmol/L时,生长素作用表现为抑制生长,当生长素浓度等于cmol/L时,生长素作用表现为既不促进、又不抑制生长。
【详解】(1)图1是生长素浓度与作用关系的图解。由图可知,当生长素浓度低于cmol/L时,生长素表现为促进生长,大于cmol/L时,生长素作用表现为抑制生长,因此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即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
(2)图中O点和C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表现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m,而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小于背光侧,且表现为促进作用低于背光侧,因此,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小于m。
(3)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二者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表现出协同作用。此外不同激素在代谢上还存在着相互作用,当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
(4)根据题意,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生长素(IAA)在植物的胚芽鞘中是否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即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倒过来运输,结合图2对照组的设计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幼根切段的方向,因此实验组将水稻幼根的切段上下颠倒,即M在上N在下,在M端为14C-IAA供应块,N端为空白接收琼脂块;根据极性运输原理,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若实验组空白琼脂块中无法检测生长素,则生长素在植物的胚芽鞘中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若实验组空白琼脂块中能够检测生长素,则生长素在植物的胚芽鞘中不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21.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科研人员为了研究不同植物类群对土壤微生物种类的影响,选择了山坡上6种典型盐生植物种群所处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进行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土壤中的腐生微生物属于________,其作用主要是_________。
(2)研究不同植物类群对土壤微生物种类的影响时,应选择坡向、坡度、海拔高度等__________(填“基本一致”或“明显不同”)的山坡,目的是__________。
(3)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山坡的生物群落中优势物种不断更迭,表明___________。
(4)下图为6种群落的土壤中AWCD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据图可推测这6种群落中,_________群落的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最强,作此推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
【注】:AWCD值的变化速度(斜率)和最终能达到的AWCD值与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大小呈正相关。
【答案】(1) 分解者 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 明显不同
不同的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
(3)群落演替
(4) 梭梭 梭梭群落土壤的AWCD值变化速度(斜率)和最终能达到的AWCD值均最大
【分析】群落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种子或繁殖体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
【详解】(1)土壤中的腐生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不同的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故研究不同植物类群对土壤微生物种类的影响时,应选择坡向、坡度、海拔高度等的山坡。
(3)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山坡的生物群落中优势物种不断更迭,表明该群落发生了群落演替。
(4)由图可知,各群落土壤AWCD值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升高,最终进入缓慢平稳期。通过对96hAWCD值分析,梭梭群落土壤的AWCD值变化速度(斜率)和最终能达到的AWCD值均最大,可见梭梭群落显著高于其他群落,其次是花花柴群落,而白刺、绢蒿、怪柳群落差异不显著,雾冰藜群落显著最低。
22.图1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过程(未画出各营养级“未利用”的能量),甲、乙、丙表示连续的三个营养级,数字表示能量[单位为kJ/(m2·a)]。图2表示碳循环过程,A-D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组成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乙固定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kJ/(m2·a),其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kJ/(m2·a)。
(2)图1中“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据图可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原因是_____________(答2个方面)。
(3)在图2所示的三种生物成分中,C在生态系统存在的意义是_______(答2点),增加________(填字母)的数量可以缓解温室效应,理由是_______。
【答案】(1) 16 12
(2) 12.5% 分解者分解的能量和该营养级呼吸散失的能量均不能流向下一营养级
(3) 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A 生产者大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可以利用环境中的CO2
【分析】1、能量的输入: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流入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
2、能量的传递:(1)传递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2)传递的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3)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能量最高传递效率为20%。
【详解】(1)图1中,乙为初级消费者,乙固定的总能量14+2=16kJ/(m2·a)。图1中乙的同化量=呼吸作用中热能散失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中,呼吸作用中热能散失量为4kJ/(m2·a),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6-4=12kJ/(m2·a)。
(2)图1中丙的同化量为2kJ/(m2·a),所以“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2/16=12.5%。分解者分解的能量和该营养级呼吸散失的能量均不能流向下一营养级,所示逐级递减的。
(3)图2中C物种为消费者,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图中A为生产者,增加其数量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因为生产者大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可以利用环境中的CO2。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鼎尖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 生物 PDF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鼎尖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 生物 PDF版,文件包含安徽省鼎尖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生物PDF版无答案pdf、3_高二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鼎尖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生物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鼎尖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生物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安徽省鼎尖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生物PDF版无答案pdf、3_高二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鼎尖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生物 PDF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鼎尖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生物 PDF版,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