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解析: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临沧市民族中学2022~2023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地理试卷
2023.1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鲁教必修第一册至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雾霾天是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比较严重,雾霾天气几乎常态化。雾霾天气会影响飞机飞行,导致大量航班延误。下图甲是我国某地雾霾天气前后对比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雾霾天气对大气受热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雾霾天气会使图乙中的( )
A. ①增强 B. ②增强 C. ③增强 D. ④增强
2. 与晴朗天气相比,雾霾天气的气温( )
A. 白天较高,夜晚较低 B. 白天与夜晚均较低
C. 白天较低,夜晚较高 D. 白天与夜晚均较高
3. 适合飞机飞行的大气层特征是( )
A. 有若干电离层,方便通信 B. 空气密度极低、近于真空
C. 多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D. 大气上热下冷、气流平稳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乙,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的削弱作用,③是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是地面辐射,⑤是大气逆辐射。雾霾天气对大气的受热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雾霾天气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会使图乙中的②增强,B正确;对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没有影响,A错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减弱,C错误;④地面辐射减弱,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与晴天比,白天,雾霾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夜晚,雾霾的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飞机“平稳地飞行”的大气层是平流层,平流层之所以适宜飞行是因为该层大气上热下冷,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D正确;高层大气中有若干电离层,方便通信,A错误;空气密度极低、近于真空,是高层大气,B错误;多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的是对流层,C错误。故选D。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白刺是多年生灌木,喜沙埋,能阻挡风沙并将其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植被和沙源共同影响灌丛沙堆的发育。下图为我国西部地区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流沙区白剌灌丛沙堆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推测白刺的特点有( )
①根系发达②叶片肥大③耐贫瘠④植株高大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
5. 相比地势低洼地,沙堆上白刺生长茂盛的主要优势是( )
A. 光照强烈 B. 风力强盛 C. 表土紧实 D. 水分充足
【答案】4. D 5. C
【解析】
【4题详解】
据图文材料信息可知,白刺为荒漠植被,耐贫瘠,且为适应干旱环境,根系可能较发达以吸取深层地下水,①③正确,D正确;叶片肥大,会加剧水分蒸腾,不利于植物保持水分,②错误; 从景观图可看出,由于水分较少,植株并不高大,④错误。结合选项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白刺喜沙埋,能阻挡风沙并将其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因此相比于地势低洼地区,沙堆上风沙堆积较多、表土紧实,C正确;虽然沙堆地势较高,但对光照影响不大,A错误;沙堆对风力有一定阻挡作用,因此地势低洼地风力更强盛,B错误;相比沙堆,地势低洼地地下水埋深较浅,水分更充足,D错误。故选C。
【点睛】灌丛沙丘是风沙流遇到灌丛阻挡,沙物质在灌丛周围堆积而成的沙丘类型,一般出现在水分条件较好的绿洲边缘地带。灌丛沙丘的不同发育阶段也指示了当地环境水分条件的变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面积166.49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为2585.23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潜力大,最大可能人口密度约32人/km2,目前已达15人/km2。下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及其资源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区环境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是( )
A. 土地资源 B. 矿产资源 C. 水资源 D. 粮食资源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潜力大主要表现在( )
A. 土地面积辽阔,人口密度较小 B. 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集中
C. 气候湿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D. 沙漠广布,人均消费水平低
【答案】6. C 7. A
【解析】
【6题详解】
区域环境承载力受该区域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影响,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该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是水资源,C对。新疆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粮食资源都比较丰富,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较小,A、B、D错。故选C。
【7题详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可以有容纳更多人口的能力,因而其资源环境承载力潜力大,A对;新疆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泛而非集中,B错;气候干旱,C错;新疆资源丰富,地广人稀,消费水平不低,D错。故选A。
【点睛】各要素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呈现“木桶效应”,由最少的资源决定。新疆发展人口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水源,未来通过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
单轨铁路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主要应用于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区,按照走行模式和结构,可分成悬挂式单轨和跨座式单轨。悬挂式单轨铁路的列车悬挂在轨道之下;跨座式单轨铁路的列车 骑跨在路轨之上,列车盖过路轨。山城重庆采用的是跨座式单轨(如图),列车“上天入地”,跨江穿楼,成为这座城市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与上海相比,重庆城市轨道交通采用单轨铁路而非地铁的主要原因是( )
A. 技术水平低 B. 人口密度大
C. 地势起伏大 D. 地价水平高
9. 重庆单轨穿楼而过使得车站与商住楼融为一体,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 )
A. 营造城市独特景观 B. 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C. 保证列车平稳运行 D. 方便市民安全出行
10. 与悬挂式单轨列车相比,跨座式单轨列车的最大特点是( )
A. 投资较少 B. 节约用地 C. 重心上移 D. 速度更快
【答案】8. C 9. B 10. C
【解析】
【8题详解】
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与上海相比,重庆的人口密度较小,地价相对较低,B、D错误;修建单轨铁路对技术的要求并不低,A错误;山城重庆地势起伏大,不利于修建地铁,采用单轨能够减少对城市内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C正确。故选C。
【9题详解】
考查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重庆多山,城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车站与商住楼融为一体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B正确;营造城市独特景观不是其主要目的,A错误;单轨穿楼而过对保证列车运行平稳性的作用不大,C错误;建在地面上的交通线更能方便市民出行,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考查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跨座式单轨列车骑跨在轨道上行驶,车体重心在轨道上方,悬挂式单轨列车则悬挂在轨道下方行驶,车体重心在轨道下方。由此可知,跨座式单轨列车的最大特点是重心上移,C正确;投资、速度和用地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无法笼统对比,ABD错误。故选C。
【点睛】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1)铁路,具有运量大、运费低、速度快、连续性好、安全可靠、受气候影响小等特点,适合运输大宗、笨重、长途货物等。
(2)公路,具有运量小、运费高、速度快、最为机动灵活等特点,适合运输短途、量小、易变质的货物、鲜货等
(3)水路,具有运量最大、运费最低、速度最慢、受气候影响大等特点,适合运输运距远、运量大、时间宽松的大宗货物等。
(4)航空,具有运量小、运费最高、速度最快等特点,适合运输运距远、贵重、急需、量少、时间紧的货物等。
(5)管道,具有运量大、运费低、最具连续性、可昼夜运输、投资小、占地少、便于管理、安全可靠、受气候影响小等特点,适合运输液体、气体等。
登山家曼弗瑞德计划于2022年6月11日前后攀登北美第一高峰阿拉斯加的麦金利山,为此他提前预定相关机票到达该州首府安克雷奇(西九区)。下图为曼弗瑞德此次登机牌信息示意图,图中时间均为当地的区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曼弗瑞德所乘飞机需在中转机场耽搁90分钟,则飞机空中飞行时间是( )
A. 11小时55分 B. 12小时05分 C. 13小时15分 D. 13小时25分
12. 曼弗瑞德到达当地并进行登山准备期间( )
A. 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B. 日落方向朝北移动
C. 正午影长逐渐变长 D. 全球昼夜时差变小
【答案】11. A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香港为东8区,东京为东9区,飞机在香港起飞时,北京时间是5月17日8:50,则东京为5月17日9:50,降落东京机场时间为5月17日的14:00,因此从香港到东京飞了14:00-9:50=4小时10分。安克雷奇为西9区,与东京差18个小时,飞机在东京耽搁了90分钟,因此飞机从东京起飞的时间为15:30分,安克雷奇时间为5月16日的21:30分。降落安克雷奇机场的时间为5月17日5:15分,因此从东京到安克雷奇飞了7小时45分。因此空中飞行时间为4:10+7:45=11小时55分,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5月17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因此地球逐渐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变慢,A错误。日落方向为西北,朝着偏北方向移动,B正确。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大,正午日影逐渐变短,C错误。全球昼夜时差越来越大,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区时的计算方法,使用“东加西减”的原则。
广东某中学气象兴趣小组利用校园气象站在某月17~22日期间进行了气象观测。下图为观测结果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20日,影响当地的天气系统是( )
A. 高压 B. 低压 C. 暖锋 D. 冷锋
14. 18日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原因是( )
A. 白天地面辐射弱 B.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
C. 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D. 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答案】13. D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20号这一天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出现降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冷锋过境的天气变化,因此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4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18日为冷锋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白天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地面辐射较强,温度较高;夜晚时,大气的逆辐射作用较弱,保温作用较差,温度较低,昼夜温差大。因此D正确,排除ABC。故选D。
【点睛】锋面指的是不同性质的气团相遇的交界面,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锋面包括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冷锋过境时,带来大风、阴雨、雨雪、降温等天气,降水主要降在锋后。暖风过境时,多连绵性的阴雨或雾天天气,降水主要降在锋前。准静止锋过境时,带来连绵性阴雨天气。
在风和浪的共同作用下,海面附近空气中存在各种大小不同的海水滴,称为海洋飞沫。海洋飞沫的大量出现,使得海洋大气之间的分界面是一个气体和液体共存的过渡区,影响海一气界面的各种交换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在北大西洋中,沿30°W经线一线海洋飞沫较少的海域是( )
A. 赤道附近海域 B. 南北纬45°附近海域 C. 副极地海域 D. 副热带海域
16. 海洋飞沫的影响是( )
A. 增加海一气间水汽输送量 B. 减少海一气间热量交换
C. 减少大气降水量 D. 提升海面附近的空气温度
【答案】15. D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副热带海域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小,飞沫较少,D正确;南北纬45°附近海域位于盛行西风带,风力大,飞沫较多,B错误;副极地海域位于极地东风和盛行西风交汇地区,盛行上升气流,飞沫较多,C错误;赤道附近海域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飞沫较多,A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海洋飞沫使得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分界面不是确定的,而是一个气体和液体共存的过渡区,会促进海水蒸发。海洋飞沫的蒸发会使海面附近的空气急剧降温,D错误;蒸发量增加,增加了海气间热量交换,B错误;蒸发量增加,会增加海气间水汽输送量,增加大气降水量,A正确、C错误。故选A。
【点睛】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
重庆市是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城市区域间、城乡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等差异很大。重庆市综合考虑各区域特色因素,将城市划分为了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个功能区域。下图示意重庆市五大功能分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重庆五大功能区的划分有利于( )
A. 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 B. 优化资源配置
C. 实现区域独立化发展 D. 城市等级提升
18. 适合布局在都市功能核心区的是( )
①金融保险业②大学城③先进制造业④现代商贸物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7. B 18. D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根据材料"重庆市区域间、城乡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等差异很大"可知,重庆五大功能区的划分有利于在更大的空间格局和区域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各区域特色发展、差异发展、科学发展;实现全市一体化、各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格局;重庆五大功能区的划分并没有提升城市等级。故B项正确。
【18题详解】
读图可知,都市功能核心区位于重庆主城区,而主城区一般是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般以商业活动为主,适宜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现代商贸物流等。①④正确, 排除②③。故选D。
【点睛】重庆,是中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中央直辖市,区域间、城乡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等差异很大。在"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是一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有利于在更高水平上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既可以促进各区域发挥比较优势,又能做到全市一盘棋,实现全市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重庆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加强重庆与周边省市的协调合作,加快渝蓉城市群及川渝经济区等建设;有利于增强区域发展分类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香港地区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比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香港地区产业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
A. 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 B. 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C. 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 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 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是( )
A. 大力推进工业化 B. 改革开放的政策
C. 大量的外来民工 D. 香港的产业转移
21. 为实现珠江三角洲与香港两地优势互补,珠江三角洲地区应积极从香港( )
A. 引进资金技术 B. 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C. 调入能源资源 D. 输入传统工业制成品
【答案】19. D 20. B 21. A
【解析】
【19题详解】
图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但是看不出产值变化,故A错误; 香港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下降,故B错误; 珠三角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变化最大,故C错误; 图中看出两地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时代发展规律,故D正确。 故选D。
【20题详解】
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大量的外来民工并不是促进珠三角地区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AC错误。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持,珠三角地区获得政策红利,产业发展迅速,带动经济发展,B正确。香港的产业转移在前期更多的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不利于珠三角地区的长期发展,D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香港与珠三角互为近邻,香港第三产业发达,第二产业往外转移,珠三角就近接受产业转移,欠发达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要注意多引进有技术含量的产业,目前,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往外转移,产业正在往高新技术转型升级,A正确B错误; 香港本身需要从大陆调入能源,C错误; 香港产业逐渐往第三产业发展,传统工业外转,传统工业品需要调入,D错误。 故选A。
【点睛】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良好的区位,是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吸引大量外商的投资;恰逢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又有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承接了很好产业,促使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
流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各个组成部分联系密切,对河流进行综合开发应考虑流域的整体性。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20世纪90年代,黄河下游经常断流,主要原因是( )
A. 黄河流域年降水总量逐年减小 B. 黄河下游工农业用水大量增加
C. 黄河中上游用水处于无序状态 D. 夏季风对黄河流域影响逐年变弱
23.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 )
A. 库区上游河段的含沙量减小 B. 黄河入海年径流总量会增加
C. 黄河中游的流域面积会增大 D. 大坝下游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答案】22 C 23. D
【解析】
【22题详解】
黄河中上游地区降水少,地表径流缺乏,黄河是中上游地区工农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中上游工农业、生活无序的取水导致下游径流减少,出现断流,故C正确;20世纪90年代黄河的降水、夏季风的影响没有多大变化,AD错误;下游的断流主要和上游过度用水有关,故B错误,所以该题选C。
【23题详解】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对大坝下游地区的影响是洪水期流量变小,枯水期流量变大,故大坝下游流量季节变化减小,D正确;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中下游交界处,上游河段的含沙量减小与该工程关系不大,A错误;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有向外供水的功能,黄河入海年径流总量可能会减少,B错误;黄河的流域面积与气候和地形有关,与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没有关系,故C错误,所以该题选D。
【点睛】黄河断流的原因:1. 黄河上游属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中游为主要补给区,但水土流失严重,季节变化大;下游流域面积小,补给少。2. 黄河流域的人口增长快,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粮食的生产能力。3. 近几十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社会发展,经济前进,黄河沿岸工业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4. 水库调节能力较低,水资源管理不统一,沿河引水工程争相抢水,加剧了供水紧张的局面。
自2017年中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热液硫化物等,还是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人类向海洋进军的脚步日渐深入,竞争也愈来愈激烈,深海资进行的首次可燃冰试采获得圆满成功后,各国紛紛加大对深海大洋的探索,那里有丰富的石油、可燃冰、锰结核、源勘查技术正向着近海底、大深度的方向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按自然资源的属性划分,可燃冰属于( )
A. 矿产资源 B. 气候资源 C. 水资源 D. 土地资源
25. 深海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是( )
A. 拓展人类的生活空间 B. 增加地球的资源总量
C. 缓解人口与资源矛盾 D. 改变人口的空间分布
【答案】24. A 25. C
【解析】
【2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中,是天然气的水合物,按自然资源的属性划分,可燃冰属于矿产资源,A正确,气候资源,通常是指光、热、水、风、大气成分等;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具有一定数量和可用质量能从自然界获得补充并可资利用的水;土地资源指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利用的土地,因此可燃冰不属于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BCD错误。故选A。
【25题详解】
随着深海资源的勘查和开发,人类可利用的资源种类和资源数量将增多,这将有利于缓解地球上人口增多与资源日趋匮乏的矛盾,C正确,人类的生活空间以陆地为主,深海资源的勘查和开发不属于拓展人类的生活空间,也不能改变人口的空间分布,AD错误,深海资源也属于地球资源的部分,因此不能增加地球的资源总量,只是增加了地球资源的探明储量而已,B错误。故选C。
【点睛】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可分为三类,一是不可更新资源,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二是可更新资源,指生物、水、土地资源等,能在较短时间内再生产出来或循环再现,三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如风力、太阳能等,被利用后不会导致贮存量减少。自然保护的中心任务就是保护、增殖(指可更新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继续利用的能力,求得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延海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尾闾湖。历史上的居延海,由东、西、北三个湖泊组成。居延海的湖面因额济纳河的改道而时有变动,清代以来湖泊面积缩小,分成了东部的苏泊诺尔和西部的嘎顺诺尔,两湖之间相距约35千米,平均水深1.5米。下图为黑河流域示意图。
(1)根据图文材料,推测黑河的主要补给类型。
(2)说明居延海面积缩小并被分隔为两个湖泊的原因。
(3)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居延海面积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春季,以积雪融水补给主;夏季以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2)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过度引入湖河流的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流域内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湖面萎缩;湖泊中部高,东西两侧地势低。
(3)气候更加干旱;湖水盐度升高,水质恶化;湿地减少,水生生物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加剧)。
【解析】
【分析】本题以黑河流域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河流补给类型、地貌形态的影响因素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黑河所在流域处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但图中显示黑河的源头位于祁连山脉,可分析其补给来源。从纬度位置看,该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有积雪,春季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夏季降水集中,祁连山夏季冰雪融化,所以夏季以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降水和冰雪融水都少,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居延海位于黑河的下游,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流域内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湖面萎缩;再加上当地农业规模扩大,人口增多,过度引用入湖河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面下降;湖泊中部高,东西两侧地势低,所以,居延海被分裂成两个湖泊。
【小问3详解】
题目要求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就要分析该地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水文的变化。居延海面积减小,则调节气候的能力减小,则气候更加干旱;蒸发旺盛导致湖水盐度升高;湖水的自净能力下降则水质恶化;湖泊面积减小则湿地减少;湖泊生态环境改变,则水生生物减少;湖泊盐度加大,周围蒸发旺盛,则土地盐碱化加重;气候干旱加剧,土地荒漠化加剧。
27.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8月6日上午,陕西-湖北特高压流输电工程正式启动送电。“陕湖直流”工程起于陕西省榆林市陕北换流站,终于武汉换流站,线路全长1137千米,穿越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投运后可将陕西丰富的风、光、火电打捆直送湖北负荷中心,输送容量可达800万千瓦。下图为"陕湖直流”工程线路示意图。
(1)分析榆林建设陕北换流站的有利条件。
(2)简述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对沿线山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
(3)从陕西省和湖南省任选一省,说明“陕湖气流”输电工程建设的意义。
【答案】(1)陕北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煤炭等资源,电能丰富;火电可与风能、太阳能互补,输电量可靠;风能、太阳能对环境无污染;本地消费市场小,电能输出量大。
(2)工程施工影响动物的迁徙和栖息;线路建设、开挖塔基等改变区域原有植被和土地利用方式;塔基和输电线路对原有自然景观产生影响;项目建设会占用一部分生态用地,造成自然保护区内出现少量的污染物。
(3)对陕北影响:推动陕北能源基地集约化开发和电力大规模外运,促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等。对湖北影响:有效缓解电力供需矛盾;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助推工业生产向清洁低碳转型。
【解析】
【分析】本题以陕西-湖北特高压流输电工程正式启动送电为情境,设置了三个小题,涉及了榆林建设陕北换流站的有利条件、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对沿线山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陕湖气流”输电工程建设的意义等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基本地理规律、原理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素养。
【小问1详解】
建设陕北换流站的有利条件可以从当地能源状况,土地和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陕西有丰富的风、光、煤炭等能源资源,火电可与风能、太阳能实现互补,输电量可靠,电力充足;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存在电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电能输出潜力大;该区域自然位于黄土高原上,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利于转换站的建设,离经济发达地区近,有利于把能源有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小问2详解】
生态影响可以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质量等方面来分析。该直流输电工程“穿越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在输电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占有一部分的土地面积,其中就有部分是自然保护区的土地面积,这就会影响动物的迁徙和栖息,进而影响这个区域的动物空间分布、物种流动;输电线路的挖掘、道路修建和物资运送等会改变区域原有植被和土地利用方式,植被数量越来越少,野生动物栖息的陆地面积也会逐渐减少,使得野生动物的生存受到影响;施工期间会产生废水、废物等各种污染物,造成自然保护区环境质量的下降等。
【小问3详解】
输电工程建设的意义可以选择湖南省(输入地)或陕西省(输出地)来分析。对湖北影响:该工程建设将会缓解湖北省中长期电力供需矛盾;提升电网安全水平,降低社会用能成本,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助推工业生产向清洁低碳转型等。对陕北影响:有利推动陕北能源基地集约开发和电力大规模外送,促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增加就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我国进口天然气1697.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7%,进口对外依存度44.4%,较前一年提高2.8个百分点。随着天然气需求量的不断增长,2021年6月9日,中海油江苏液化天然气滨海接收站扩建工程在江苏盐城启动,滨海接收站年处理液化天然气能力可达600万吨,扩建工程完工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下图为盐城市位置示意图。
(1)简述盐城建设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的区位优势。
(2)评估我国的“天然气安全”风险。
(3)说明保障我国天然气资源安全的途径。
【答案】(1)临海,进口和中转能源便利;靠近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能源消费市场大;国家政策支持,产业基础较好,便于储备设施建造;处理液化天然气能力强。
(2)我国“石油安全”的风险表现为:天然气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天然气供应不足风险,石油进口依存度较高,加大经济运行风险。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替代技术,降低天然气进口;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坚持开发节约并举,确立节能首要位置;立足国内天然气资源,推进天然气进口多元化。
【解析】
【分析】本题以江苏盐城天然气储备基地建设为背景,设置了两道小题,涉及天然气储备基地建设的区位优势、保障资源安全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大,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江苏盐城临近黄海,海运便利,便于进口和中转能源;盐城靠近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天然气需求量大,能源消费市场广阔;有国家政策支持,产业基础较好,便于储备设施建造;滨海接收站年处理液化天然气能力可达600万吨,处理液化天然气能力强。
小问2详解】
通过材料可知,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大,且需求量不断增长,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是不断上升的,天然气供应不足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加大了经济运行的风险。
【小问3详解】
保障天然气资源安全主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考虑。开源: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摆脱对单一能源的依赖,如因地制宜地建设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生物发电、核发电,加强太阳能、地热利用等,加大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替代技术,开发替代能源,降低天然气进口;立足国内天然气资源,加强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天然气的进口渠道,推进天然气进口多元化。节流:加大科技投入,通过技术革新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节能意识,坚持开发节约并举,确立节能首要位置。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云南省弥勒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云南省弥勒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甲图所表示的季节为北半球的, 天龙山公路沿山脊布线, 图示高架桥的修建主要是为了, 古村落空间发展顺序最可能是, 沿途自然植被变化依次为, 沿途自然植被变化体现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云南省楚雄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云南省楚雄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河漫滩多分布在, 该地的冬季盛行风向是, 该地冬季风的源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