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传统子部学问中极关键的一环,诸子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老》《庄》等道家文本中富含思想资源,对其的深刻诠释往往能通向重要的哲学问题。刘韶军从《论道》看金岳霖对《老子》之“道”的理解,从金氏以“能”为名诠释“道”说起,言及其论“道”多从“无极”“太极”“理”与“势”入手这一特点,总结出:金氏之说在论述问题时包罗一切,在方法与术语上中西合璧。《孟子》与儒学也是诸子学接通于整个中国哲学史的重要一环。刘伟抓住《孟子》中的心灵问题,辨析了其中对身与心、思与虑的区分,梳理本心之“庸”与心之所发之“斯须”间的关系。
其他诸子也蕴含着哲学思想。匡钊依托《墨子》“城守”诸篇,分析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认为古人所谓“民本”,与赋予平民特定政治法律地位的现代制度并无共同之处。刘体胜论析墨家“兼爱”并不就是“爱无差等”,崔晓姣围绕“刑名”与“自然”探索黄老政治哲学的内在理路。徐翔由探究“法”在先秦时与“规矩”“绳墨”的关联,反思法家并不注重“法”的平等性,而追求以之有效制人。
作为中国哲学的古代思想资源中更具创造力的一面,诸子学的研究为今天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乾乾不息的动力。而哲学的视角和方法,也在传统研究进路之外,为诸子学注入了源头活水。
(摘编自李元骏《多元视域下的诸子学研究》)
材料二:
读诸子,首先应注意,战国中期之前的诸子著作大多是对于特定对象的表达;战国中期以后,有了针对普遍对象的表达,也还有许多篇章的内容是特定性的。
特定性的对象有个别性和类别性两类。个别性的如《论语》,大多是对某个弟子或时人的教诲,以及弟子相互间交流的记录,各条语录原本是对个别性的对象而言。这也正是原始语录体的特征。在这类体式中,语录的意义是由语录句义、语录涉及的对象和语录产生的语境结合起来形成的。阅读这些语录,该落实到语录所及的具体对象或事件中,要知道语录原本是对特定场境中的对象有意义。例如《论语》中多位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当然也不是对某个弟子负责任,对另外弟子应付从事,而是李贽说的“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
另外类别性的,是对某一类对象说的。例如《孙子兵法》,前四篇对统帅讲战略性的问题,中间八篇对将军讲战术性的问题,末篇《用间》对统帅和将军都有意义。所以第四篇《形篇》讲“无奇胜”,第五篇《势篇》讲“以奇胜”,并没有矛盾。因为《形篇》是对统帅讲的,统帅需要考虑政治、外交、经济等因素,“奇”即使获“胜”,也没有决定性意义。而《势篇》是对将军而言的,将军着重考虑具体作战的问题,要求出奇制胜。这样“不敌则避之”(《计篇》)之类的指示也能合理地解释,因为其只是对统帅讲的战争继续与否的原则;假若是对将军而言,怎么可能指示他在寡不敌众时可临阵脱逃呢?显然,对统帅说的,对将军可能没有指导意义。
那些现在看来很抽象的著述,原本也是针对某一类对象的指示。例如《老子》,各章背后原本潜存着特定类别的对象。顾准先生将之分为四类:一类是“王”或“侯王”,也称为“圣人”;二类也称做“圣人”,但不能实证为“王”或“侯王”;三类是“士”;四类是漫不指明的主体。具体怎样分类还要再讨论,但是分清了对象类别的特定性才能读懂各章的本旨是显然的。例如对“士”讲的人生修养原则和方法,对“侯王”“圣人”没有意义;对“侯王”讲的政治谋略和手段,对“士”“圣人”也无甚意义。对“士”“侯王”“圣人”说的都以“道”为根本,但这个“道”的意义各不同——对象的特定性,导致了“道”意义的不确定性和丰富性。
战国中后期,有开始对普遍对象而言的著作。秦汉之间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淮南子》,有贯通全书的结构考虑,更明显为一般性的表达,其中若干章节还是对特定对象说的。但是,不能以为战国中期之前的诸子著作也是这样的。对某个人当时的需要说的,或是对某一类别的需要说的,其所形成的意义,若作一般性来理解,会有许多难以填平的沟壑。
其次要注意,战国中期之前的诸子著作由章句组成,后期发展到了篇的形式,也还有章句式的表达。这些章句或篇可能是创始人不同时期的思想轨迹,也可能是门人、后学的思想记录。组合在一起,就有思想流变性的特征。阅读诸子,就不宜忽略其思想的流变性特征。
由这样一条路径,似更可以走近诸子。
(摘编自张涅《走近诸子的另一条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许多诸子著作中富含思想资源,对其进行深刻的诠释往往可以通向重要的哲学问题。
B.阅读原始语录体式作品,不能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要综合考虑所涉及的对象和语境等。
C.对《老子》各章背后潜存的特定性对象分类不清,使得“道”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和丰富性。
D.思想流变性也是诸子的一个鲜明特征,阅读这些作品时就得注意其流变性特征。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对《老子》各章背后潜存的特定性对象分类不清,使得……”错,原文说“对象的特定性导致了‘道’意义的不确定性和丰富性”,可知导致“‘道’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和丰富性”,是“对象的特定性”,而不是因为“对《老子》各章背后潜存的特定性对象分类不清”。
故选C。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侧重讲诸子学与哲学的关系,材料二侧重讲阅读诸子著作应注意的事项。
B.哲学的视角和方法为诸子学注入了源头活水,中国哲学又从诸子学汲取思想内容。
C.《吕氏春秋》中有部分章节已指定特定对象,不能作一般性来理解,否则难以解读。
D.把握诸子所具有的特定性对象和思想流变性特征,就能准确理解、领会其主旨。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无中生有,“就能准确理解、领会其主旨”错,原文只是说“分清了对象类别的特定性才能读懂各章的本旨是显然的”“由这样一条路径,似更可以走近诸子”。
故选D。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谭嗣同《仁学》:“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B.张之洞曾说:“以经学家实事求是之法读子。”
C.刘师培指出:“近代巨儒稍稍治诸子书,大抵甄明诂故,掇拾丛残,乃诸子之考证学。”
D.郭齐勇在“诸子学与中国哲学”论坛上认为,广义的子学,涉及天人关系、天道关系等问题。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论点是“诸子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A.是谭嗣同对“荀学”的否定;B.是张之洞讲学习诸子的方法;
C.是刘师培评论近代巨儒研究诸子书的本质问题;
D.“天人关系、天道关系”问题就是哲学问题。故选D。
4.材料二在论证诸子著作存在的两个特征时,其一特详其一特略,请结合材料分析这样处理的原因。(4分)
【答案】①详细论证“诸子著作”的第一个特征,是因为这一特征是其直接显现出来的,而且直接影响着对文本的精准解读。
②简略论证“诸子著作”的第二个特征,是因为这一特征不大明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详略安排的能力。
材料二第1段“战国中期之前的诸子著作大多是对于特定对象的表达;战国中期以后,有了针对普遍对象的表达,也还有许多篇章的内容是特定性的”指出了“诸子著作”的两个特征;然后从第2至4段具体论述“诸子著作”的第一个特征,“特定性的对象有个别性和类别性两类”“另外类别性的,是对某一类对象说的”“那些现在看来很抽象的著述,原本也是针对某一类对象的指示”,可见,详细论证“诸子著作”的第一个特征,是因为这一特征是其直接显现出来的,而且直接影响着对文本的精准解读。
第5段简略论证“诸子著作”的第二个特征。原文“秦汉之间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淮南子》,有贯通全书的结构考虑,更明显为一般性的表达,其中若干章节还是对特定对象说的”,可见,因为这一特征不大明显,所以作者进行了简略论述。
5.《论语》:“季氏富于周公,而求(冉有)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后来孔子又将冉有列入“十哲”。这些内容看似矛盾的,如何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①理解《论语》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孔子斥责冉有并让弟子攻击他,是因为他帮助季氏敛财,违背了“仁”,可见孔子爱憎分明。
②孔子对冉有的认识也是会变化的。将冉有列入“十哲”中,是孔子对冉有总结性评价的结果,是“非吾徒也”之后的事,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客观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题干“这些内容看似矛盾”,表明其实不矛盾,如何理解就需要结合材料了,材料二阐明了解读诸子的一些方法,结合这些方法加以综合即可。
结合材料二“《论语》,大多是对某个弟子或时人的教诲,以及弟子相互间交流的记录,各条语录原本是对个别性的对象而言……阅读这些语录,该落实到语录所及的具体对象或事件中,要知道语录原本是对特定场境中的对象有意义”可知,理解《论语》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材料《论语》中这句话的大意是,季氏比周天子左右的卿士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再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可见,孔子斥责冉有并让弟子攻击他,是因为他帮助季氏敛财,违背了“仁”,可见孔子爱憎分明。
结合材料二“组合在一起,就有思想流变性的特征。阅读诸子,就不宜忽略其思想的流变性特征”可知,走近诸子就不能忽略其思想流变性,孔子对冉有的认识也是会变化的。材料中后来孔子将冉有列入“十哲”,是孔子对冉有总结性评价的结果,就是孔子思想流变性的体现,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客观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渔
沈从文
和尚拿刀在手,略一挥动,飕飕生风,寒光四溢。弟弟抚掌:“师傅大高明,大高明。”
和尚笑了:“两个青年人各带这样一把好刀,今天为什么事来到这里?”
哥哥说:“因为村中毒鱼,派我们坐船来倒药。”
“众生在劫,阿弥陀佛。”
“我们在滩下听到木鱼声音,才想起上山来看看。到了这里,又恐怕妨碍了师傅晚课,所以就在门前玩。”
“我听到你们唱歌,先很奇怪,因为夜间这里是不会有人来的。这歌是谁唱的,太好了,你们谁是哥哥呢?我只听人说到过XX先生得过一对双生。”
“师傅看不出么?”
那哥哥说着且笑,具有风趣的长年和尚就指他:“你是大哥,一定了。那唱歌的是这一位了。”
弟弟被指定了,就带羞的说:“很可笑的事,是为师傅听到。”
“不要紧,师傅耳朵听过很多了,还不止听,在年青时也就做着这样事,过了一些日子。你说天堂的门,可惜这里只一个庙门,庙里除了菩萨就只有老僧。但是既然来了,也就请进吧。看看这庙,喝一杯茶,天气还早得很。”
这弟兄无法推辞,就伴同和尚从小角门走进庙里,一进去是一个小小天井,有南瓜藤牵满的棚架,又有指甲草花,有鱼缸同高脚香炉,光洒满院中,景致极美。他们就在院中略站,那弟弟是初来,且正唱完歌,情调与这地方同样有诗意,就说:“真是好地方,想不到这样好!”
“那里的事。地方小,不太肮脏就是了。我一个人在这里,无事一点花草,这南瓜,今年倒不错,你瞧,没有撑架子,恐怕全要倒了。”
和尚为他们指点南瓜看,到后几人就进了佛堂,师傅的住处在佛堂左边,他们便到了禅房,很洒脱的坐到做工粗糙的大木椅上,喝着和尚特制款客的蜜茶。
谈了一会,把乌鸡河作中心,凡是两族过去许多争斗故事皆谈到了,有些为这两个年青人不知道,有些虽知道也没有这样清楚,谈得两个年青人非常满意。并且,从和尚方面,又隐隐约约知道所谓朝字辈甘姓族人还存在的事情。这弟兄把这事都各默默记到心上,不多言语。他们到后又谈到乌鸡河沿岸的女人……和尚所知道的太多,正像知道太多,所以成为和尚了。
当这两个弟兄起身与和尚告辞时,还定下了后一回约。两个年青人一前一后的下了山,不到一会就到了近河的高岸了。
月色如银,一切都显得美丽和平。风景因夜静而转凄清,这时天上正降着薄露。那弟弟轻轻吹着口哨,在哥哥身后追随。他们下了高岸降到干滩上,故意从此一大石上跃过彼一大石,不久仍然就到了船边。
弟弟到船上取酒取肉,手摸着已凝着湿露的铜锣,才想到不知定时香是否还在燃。过去一看,在还余着三转的一个记号上已熄灭了,那弟弟就同岸上的哥哥说:“香熄了,还剩三盘,不知在什么时候熄去?”
“那末看星,姊妹星从北方现出,是三更子正,你看吧,还早!”
“远天好像有风。”
“不要紧,风从南方过去,云在东,也无妨。”
“你瞧,星子全在眨眼!”
“是咧,不要紧。”
阿哥说着也走近船边了,用手扶着船头一把篙,摇荡着,且说:“在船上喝吧,好坐。”
那弟弟不同意,到底这人心上天真较多,他要把酒拿到河滩大石上去喝,因为那较之在船中有趣。这事自然仍然是他胜利了,他们一面在石上喝酒,一面拔刀割麂肉吃,哥哥把酒葫芦倒举,嘴与葫芦嘴相接咕嘟咕嘟向肚中灌。
天气忽然变了。先见东方小小的云,这时已渐扯渐阔,星子闪动的更多了。
“天气坏下来了,怎么办?”
“我们应当在此等候,我想半夜决不会落雨。”
“恐怕无星子,看不出时间。”
“那有鸡叫。听鸡叫三更,就倒药下水。”
“我怕有雨。”
“有雨也总要到天明时,这时也应当快转三更了。”
“……”
“怎么?”
“我想着是落了雨,不如坐船下去,告他们,省得涨了水可惜这一船药。”
“你瞧,这哪里会落雨?你瞧月亮,那么明朗。”
那哥哥,抬头对月出神,过了一会,忽然说:“山上那和尚倒不错,他说他知道我们的仇人,同父亲也认识。”
“我们为什么忘了问他俗姓。”
“那他随便说说也得。”
“他还说唱歌,那和尚年青时可不知做了些什么坏事,直到了这样一把年纪,出了家,还讲究这些事情!”
……
把和尚作中心,谈到后来,那一葫芦酒完了,那一腿野羊肉也完了。到了只剩下一堆豆子时,远处什么地方听到鸡叫了。
鸡叫只一声,则还不可信,应当来回叫,互相传递才为子时。这鸡声,先是一处,到后各处远地方都有了回唱,那哥哥向天上北方星群中搜索那姊妹星,还不曾见到那星子。弟弟说:“幸而好,今夜天气仍然是好的。鸡叫了,我们放炮倒药吧。”
“不行,还早得很,星子还不出来!”
“把船撑到河中去不好么?”
“星子还不出,到时星子会出的。”
那作弟弟的,虽然听到哥哥说这样话,但酒肉已经告罄,也没有必需呆坐在这石上的理由了,就跳下石头向船边奔去。
他看了一会汤汤流去的水,又抬起头来看天上的星。
这时风已全息了。山上的木鱼声亦已寂然无闻。虽远处的鸡与近身荒滩上的虫,声音皆无一时停止,但因此并不显出这世界是醒着。
过一会,两人脱了衣,把一切东西放到滩上干处,赤身的慢慢把船摇到河中去。船应撑到滩口水急处,那弟弟就先下水,推着船尾前进,在长潭中游泳着,用脚拍水,身后的浪花照到月光下皆如银子。
不久候在下游的人就听到炮声了,本来是火把已经熄了的,于是全重新点燃了,沿河数里皆火把照耀,人人低声呐喊,有如迎敌,时间是正三更,姊妹星刚刚发现。过了一小时左右,吴家弟兄已在乌鸡河下游深可及膝的水中,挥刀斫取鱼类了。那哥哥,勇敢如昔年战士,在月光下挥刀撩砍水面为药所醉的水蛇,似也报了大仇。那弟弟则一心想到旁的事情,篓中无一成绩。
关于报仇,关于女人恋爱,都不是今夜的事,今夜是“渔”。当夜是真有许多幸运的人,到天明以前,就得到许多鱼回家,使家中人欢喜到吃惊。那吴家年青一点的汉子,他只得一束憔悴的花。
下过药的乌鸡河,直到第二天,还有小孩子在浅滩上捡拾鱼虾。这事情每年有一次,像过节划龙船。
作于一九二九年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年和尚轻松地猜测出说笑的人是大哥,唱歌的是弟弟,可见兄弟俩虽然是“双生”相近,不过气质不同,性格有异。
B.“那弟弟轻轻吹着口哨,在哥哥身后追随”,“这事自然仍然是他胜利了”,表现了兄弟二人的友悌和融,也暗示了弟弟的率性天真。
C.兄弟俩观测到“天气坏下来”,害怕“落了雨”“涨了水可惜这一船药”,体现出兄弟二人做事认真,担忧自己二人出力不讨好。
D.“那吴家年青一点的汉子,他只得一束憔悴的花”,暗示了弟弟与众不同的追求、执着和信念,让这一形象更加丰满。
【答案】C
【解析】“担忧自己二人出力不讨好”错,应是担忧渔事无法进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设计精巧,写兄弟俩忙里偷闲,造访寺庙,和尚的出现,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感,也为表达主题做了铺垫。
B.小说运用对话描写,着力描绘两幅场景,极富特色,既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又设置了悬念,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C.小说语言质朴清新,运用了景物描写,描绘了月色如银、美丽和平的夜晚,展示了一幅优美撩人的湘西画卷。
D.小说风格别致,既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又有诗歌般的意境,富有浪漫的情味,给读者以无限美的遐想。
【答案】B
【解析】“设置了悬念,埋下了伏笔”无中生有。
8.和尚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人物,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4分)
【答案】①他是乌鸡河的见证,过去族间争斗的历史与当下的渔事形成对比,凸显了和平的主题。
②曾参与两族械斗、现皈依佛门的经历,增加了小说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感。
9.有人认为,该小说所写的渔事既有过去族间械斗的痕迹,又有新的特点,意蕴丰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6分)
【答案】①“人人低声呐喊,有如赴敌”“那哥哥,勇敢如昔年战士”“似也报了大仇”,体现了过去族间械斗血腥残酷的痕迹。
②“就得到许多鱼回家,使家中人欢喜到吃惊的事”“这事情每年有一次,像过节划龙船”,表现了喜庆祥和的特点。
③“似也报了大仇”“像过节划龙船”中,“似乎”虚写了过去族间的械斗,“像”实写了现在渔事的热闹景象,虚实相映,凸显了追慕和平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
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①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①公中:即韩相公仲倗,“中”通“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答案】C
【解析】
“王之信臣”是一个短语,“信臣”不能断开;“疑臣者”作句子“不适三人”的主语,不宜断开;“王为臣之投杼也”作“恐”的宾语,“王为”不能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
B.“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C.“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
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
【答案】C.
【解析】
“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相同,指在困顿的处境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东割膏腴之地”相互印证。
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
C.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
【答案】C
【解析】宜阳久攻不下,而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2)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答案】(1)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当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听”、“愿”、“以为”,一点1分,句意1分。)
(2)甘茂回答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力,又让甘茂继续进攻。 (“对”、“彼”、“悉”,一点1分,句意1分。)
14.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1)制定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
(2)审时度势,制定盟约,防止秦武王反悔。
(3)顶住压力,重赏士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
【解析】
根据文章主要内容简要概括。每点1分,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我死后就可以永垂不巧了。”甘茂说:“我要求出使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甘茂来到魏国,便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暂时不要进攻韩国。'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秦邑息壤迎接甘茂。
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为什么暂时不进攻韩国?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间的财富都聚积在这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穿越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了啊!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子和公孙大爽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仓皇逃跑了。像曾参这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怀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
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议论进攻宜阳不恰当,武王打算听信他们的意见了,因而特别召回甘茂,把情况告诉他。甘茂对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力,支持甘茂继续进攻。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死伤甚众,甘茂准备停战。楚人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韩相公仲侧结怨,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就会走投无路了。您不如继续攻打宜阳,攻下了宜阳,那就建立了大功。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仍然不前进。秦国右将军向寿说:“您如果不研究军事和兵法,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甘茂说:“我是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的人。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衍、樗里疾百般阻挠,国外有韩相国公仲倔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这是我的末日到了!明天让我再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便被攻下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①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李白
蓝岑②竦天壁,突兀如鲸额。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
所期俱卜筑,结茅③炼金液④。
【注】①卜筑:择地而居。回蓝岑:即蓝山。③结茅:筑茅屋。④金液:指长生不老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题目交代了风景之所在、自己的活动和酬寄的对象,流露出喜爱之情。
B.开头四句侧重写山,五六句侧重写水,描写了蓝山景致的雄奇、明丽。
C.七八句紧扣上文,言如此佳境令人缓棹慢行,如此清辉令人停驻脚步。
D.结尾写怅恨官场束缚,使自己不得欢游,希望能与友人来此隐居学道。
【答案】D
【解析】诗句中的“君”指的是何判官,“怅恨官场束缚”于文无据,
16.本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是借大自然的美景表达出世之情的作品,但两首诗描写景物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李诗用夸张、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蓝山高耸、如奔如蹙、势吞巨石的壮奇;王诗用白描,简洁地摹画出山村秋天傍晚的景物的情态。
②李诗用比喻、拟人,把蓝山比作天壁、鲸额,并把蓝山当作猛兽、把清辉当作人来写;王诗主要是对种种客观物象进行直接描绘,并以竹林外的喧闹对浣女之态进行侧面描写。
③李诗化静为动,以动态感极强的“奔蹙”“势吞”等动词描写静态的山,山的静态与水的动态相映衬;王诗以声衬静,以喧闹之声衬托环境的幽静,无声的明月朗照、清泉流淌之景与有声的浣女喧闹之景相映衬。(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卫风·氓》中,女子将婚期定在秋季后,时时盼望恋人的到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登高之举,传递着她对男子炽热的思念和爱恋。
(2)《离骚》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答案】 (1)乘彼垝垣 以望复关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3)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盛夏时节,陆军某旅秘密执行跨区演训任务。高炮营指挥控制班班长、中士赵万忠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路①_______________却又只能深深沉默。
第一阶段是摩托化行进。部队行至某市市区时,身兼驾驶员的赵万忠发现路牌上写着一个熟悉的路名——他的岳父母家就在这条路的路口。穿行在熟悉的街道上,赵万忠陷入了美好的回忆里。他多想停下来去看看,但保密的事情比天大,只能②_______________地路过。
次日,部队转为铁路运输,军列将会经过赵万忠的家乡县城。赵万忠不由得激动起来,因为他的老家只有一条铁路,而他父母的老房子就在铁路旁边!
夜幕降临,军列已行至村口,再往前不远就是赵万忠家了,他的心“咚咚”跳起来。他记得打儿时起只要有火车经过,母亲就会抱起他飞奔出来指给他看……时光真好像是③____________,十八年匆匆过去了。要不要给父母打个电话,“巧妙”地提醒他们出来一下?哪怕只是站在窗口?赵万忠随即否定了这个念头。
车速好像忽然变慢了,车轮的“咣当”声变得格外的响,那栋老房子“撞”进了赵万忠的眼睛。只要他喊一嗓子,父母应该就能听见。
赵万忠终归没有喊出声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心潮澎湃 ②悄无声息 ③白驹过隙
【解析】第一空,“心潮澎湃”的意思是心里像浪潮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根据下文内容可知,文章主要写了部队执行秘密任务经过战士赵万忠的家乡,但是赵万忠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写出了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想念,又体现了军人严守纪律的钢铁意志,结合下文“赵万忠不由得激动起来”“他的心‘咚咚’跳起来”,故填“心潮澎湃”。
第二空,“悄无声息”意思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也形容没有名声,默默无闻。联系前文“秘密执行任务”“深深沉默”与下文的“保密”,故填“悄无声息”。考生如答“马不停蹄”,亦可同等赋分。
第三空,“白驹过隙”意思是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前文写到了赵万忠追忆童年时光,同时本句限定了主语是时间,联系下文可知此处需补充意为“时光飞逝”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打”和文中画横线句中加点的“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鲁迅《祝福》)
C.接受了这个任务,我可是打心眼里高兴。(王愿坚《党费》)
D.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孙犁《荷花淀》)
【答案】C
【解析】“打”字的意思比较丰富。文中“打”字是介词,意思是“自,从”,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C选项中“打”字的意义用法与文中句子相同。A选项的“打”字为动词,撞击、敲打。B选项中的“打皱”是动词,起皱纹。D选项“打交道”的“打”是发生与人交涉的行为,动词。
20.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撞”字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案】⑴撞,本义为冲打、碰击。(1分)
⑵列车飞驰,车上的赵万忠快速靠近房子,这里却说老房子“撞”进眼睛,赋予了静态的房子以动态,(2分)
⑶字面上是老房子迫不及待地迎面而来,实际上是赵万忠迫切渴盼见到老房子、紧张激动的体现。(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奋进的青春拒绝“躺平”与“内卷”。
奋进比放弃更勇敢。面对困难,躺平的态度会将人困于其间,而奋进则可以通过持续的努力克服每一个困难,清除前进道路上的每一个障碍。奋进是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勇气,让我们能够蓄势而发、一往无前,它彰显着真正的勇敢。
① 。为了梦想,拼尽全力地不断前进是最好的方式。然而,当这份拼搏的激情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沼,造成努力的“通货膨胀”,那么 超然客公众号 带来的只会是精神的焦虑和持续的内耗。② ,没有人拥有无限的劲头能够在无止尽的内卷中获得胜利。因此,只有合理地分配精力,以持续的奋进替代无谓的激进,才能带来持续长久的进步,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所以说,若“躺平”,只能是一时短暂的休憩,应借机调整心力、整装待发,迎来更好的自己;若“卷起”,就当是攻坚克难的冲锋,要趁势一鼓作气、全力以赴,挑战无尽的可能。而若想持续长久地进步,就需要严格自律、合理规划,于点滴中积累,于日常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在遇到挑战时不疲惫,③ ,成青春昂扬之业。
21.下列选项中的语句和文中画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C.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D.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答案】A
【解析】A项与画线句子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B项是夸张,C项是明喻,D项是暗喻。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答案】①奋进比激进更智慧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③(以)拼搏奋进(之功)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位农场主的苹果树品种特别好,而他周边的苹果树品种却很差。每年春天,这位农场主都会把优质的苹果种苗分给周围的人。大家都挺纳闷,如果大家的果树都变好了,他的果子不就卖不出好价钱了吗?农场主却说:"恰好相反,如果我的周围都是劣等果树,那么那些果树的花粉还是会通过蜜蜂传播到我的果园来。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让我农场周边长满优质果树呢?”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虽然每个个体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但很多时候人与人的利益是彼此关联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唯有相互合作,共同促进,才能促进集体的提升,最终也让每一个个体从中获益。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寓意、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所给材料中农场主的故事启示性较强,后文议论对此加以强调。材料的寓意:个人必须融入集体,只有集体好,彼此都能获益;不顾集体利益,只追求个体利益,最终个体利益也将受损。当然“合作与共赢”“助人与助己”等也算故事的寓意。须重视“联系现实生活”这个要求,生活中的确存在不少目光短浅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行文不可脱离现实,不能泛泛而谈。
【参考立意】
①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②远离“精致利己”,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③“合作”才能“共赢”;
④助人也是助己(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文件包含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副本,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潍坊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