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海淀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
展开这是一份2022北京海淀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部分共6题,共6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北京海淀高二(上)期末
生 物
一、本部分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2分)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组织细胞间形成组织液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尿素、抗体、激素、神经递质等
C.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D.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2.(2分)将与生物学有关的内容按照序号填入如图中,隶属关系不正确的是( )
序号选项
1
2
3
4~6
A
体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血浆、组织液、淋巴液
B
神经系统的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
胞体、树突、轴突
C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脑
大脑、小脑、脑干
D
免疫细胞
浆细胞
淋巴细胞
B细胞、辅助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A.A B.B C.C D.D
3.(2分)如图为a处接受刺激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处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使其内流
B.a处处于兴奋状态,b、c处处于静息状态
C.兴奋在神经纤维膜内的传导方向为a→c→b
D.兴奋由a向c传导后,a处不再恢复静息电位
4.(2分)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实验处理
心率(次/分)
正常情况
90
阻断副交感神经
180
阻断交感神经
70
A.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
B.阻断副交感神经对心率变化影响更大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互协同的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属于自主神经系统
5.(2分)科研人员分别在1~5时间段内以不同方式刺激图1中字母A、B、C对应的轴突末梢,通过微电极记录得到图2所示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轴突末梢C的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抑制性递质
B.输入胞体的3个突触传递的效应是叠加后输出的
C.时间段4中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是钠离子外流导致
D.1~3时间段未形成动作电位的原因是刺激未达到阈值
6.(2分)如图示人体排尿反射的相关神经结构(虚线内为脊髓中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的功能是将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兴奋
B.正常人的①产生兴奋,不一定引起⑤兴奋
C.排尿反射不仅受脊髓控制也受大脑皮层调控
D.④处给予适宜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感觉
7.(2分)以下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以反射弧为作用途径 B.都能实现远距离调控
C.都存在分级调节的现象 D.都有传递信息的物质
8.(2分)为研究某职业的职业紧张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研究者调查从业者的职业紧张情况,检测他们的甲状腺相关激素水平。研究者根据工作时长、工作强度和精神紧张程度等因素将这些被调查的从业者进行分组,每组相关激素水平见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从业者
促甲状腺激素平均值(μIU/mL)
甲状腺激素含量平均值(μg/L)
非职业紧张组
0.81
67.31
轻度职业紧张组
0.82
68.99
中度职业紧张组
0.71
74.24
重度职业紧张组
0.65
77.52
A.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是甲状腺分泌的
B.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时通常抽取组织液来测定
C.结果显示职业紧张能够使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
D.结果表明从业者是甲状腺疾病高发的危险人群
9.(2分)体育课上某同学运动后大汗淋漓,对此时机体调节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运动时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蒸发散热明显增加
B.自主神经系统和肾上腺等的活动使皮肤血管舒张
C.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
D.下丘脑渴觉中枢兴奋引起主动饮水行为的出现
10.(2分)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B细胞激活的信号来自于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
B.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C.激活的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D.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与细胞内、外的抗原结合
11.(2分)T细胞被HIV侵染与T细胞表面的CCR5蛋白有关,该蛋白由CCR5基因编码。某骨髓捐献 者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将其骨髓移植给一名患白血病并感染HIV的患者后,不仅治愈 了白血病,而且清除了患者体内的HIV。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白血病患者的CCR5蛋白可能参与HIV特异性侵染T细胞的过程
B.HIV不侵染白血病患者B细胞的原因是B细胞缺乏CCR5基因
C.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CCR5基因突变的T细胞
D.患者康复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了被HIV侵染的T细胞
12.(2分)水稻种子胚乳的发育和营养物质积累决定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研究发现,胚乳形成过程中不同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籽粒变短变窄
B.生长素与赤霉素表现出协同作用
C.油菜素内酯能促进籽粒变长变宽
D.多种激素共同调控胚乳发育过程
13.(2分)对某地黄胸鼠种群数量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黄胸鼠的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
B.调查结果显示黄胸鼠的种群数量在一年内呈“S”形增长
C.温度等气候因素是影响黄胸鼠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D.可适当增加黄胸鼠天敌数量来降低环境容纳量控制鼠害
14.(2分)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该过程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D.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5.(2分)豹猫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体型比家猫略大,控制颌骨的肌肉坚强有力,犬齿长而发达。豹猫的食物包括鼠类、兔类、蛙类、爬行类、小型鸟类、昆虫等,因此豹猫与赤狐、雪豹等一同成为我国西南山地的主要食肉物种。据此作出的推测不成立的是( )
A.控制颌骨的肌肉和犬齿发达与其食性相适应
B.豹猫与赤狐、雪豹可能有生态位的重叠
C.被豹猫捕食的生物彼此间都是种间竞争关系
D.豹猫的存在有利于维持当地群落结构复杂性
16.(2分)一种角蝉幼虫和蚂蚁长期栖息在一种灌木上,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科学家随机选取样地中一半灌木,将上面的蚂蚁捕净,另一半灌木不做处理,统计角蝉幼虫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题中食物链是灌木→角蝉→蚂蚁→跳蛛
B.角蝉幼虫和蚂蚁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C.蚂蚁所摄取的能量直接来源于灌木
D.有蚂蚁时角蝉幼虫数量将持续增加
17.(2分)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维持正常功能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
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的特征
18.(2分)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秸秆及牛粪中的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
B.该种植、养殖模式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和整体等原理
C.温室内温度较高降低了牛维持体温的能量消耗,使牛生长加快
D.该种植、养殖模式较好地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19.(2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河流水电资源开发、居民用地扩张等大规模人类活动,往往造成物种生活环境的整体性被割裂,栖息地碎片化。为了应对生境碎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人们采取建设绿色生态廊道的措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会增大生态足迹
B.栖息地碎片化会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C.建设生态廊道不利于濒危物种的保护
D.生态廊道为动植物的扩散、迁徙提供了通道
20.(2分)实施垃圾分类处理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回收垃圾经过处理,可实现资源循环再生利用
B.避免有害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的浪费
C.厨余垃圾都应直接就地填埋处理,增加土壤肥力
D.控制城市填埋垃圾的总量,有助于降低土地占用
二、本部分共6题,共60分。
21.(10分)过度放牧使锡林郭勒草原牧草的年平均产量下降。为兼顾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畜牧业的发展,科研人员选取样地,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
(1)在所选研究样地的植被中,有禾本科、莎草科、菊科等植物类群,这些植物的高度各不相同,使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 。
(2)科研人员根据单位面积可承载的牲畜数量设定放牧强度,连续3年的6~9月份在牧草的生长季进行不同强度放牧,测定得到的部分结果如表所示。
禁牧
轻度放牧
中度放牧
重度放牧
高度平均值(cm)
第2年
25.77
17.55
16.62
13.72
第3年
22.52
18.89
18.76
16.65
多度平均值(个/m2)
第2年
399.33
366.33
479.67
312.33
第3年
398.00
351.00
508.17
339.50
盖度平均值(%)
第2年
60.83
68.33
51.67
49.17
第3年
62.50
70.83
53.33
47.50
植物的总物种数
第2年
33
34
36
31
第3年
37
36
41
28
注:多度代表物种个体数目的多少;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
①样地内某种植物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 。若进一步调查某物种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进行调查。
②科研人员发现,样地内禾本科牧草植株高度最高、莎草科次之、菊科最矮。随放牧强度增加,牧草平均高度降低,推测牲畜最可能优先采食 科的牧草。与禁牧组相比,轻度放牧组牧草 (选填下列字母),轻度放牧组出现盖度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
a.多度升高、盖度下降
b.多度下降、盖度升高
(3)在 放牧条件下,植物的总物种数达到最高,可能的原因是受采食影响,植物的高度和盖度降低,使地表环境中 等非生物因素发生改变,有利于其他植物的生长。
(4)综合以上研究,请你对锡林郭勒草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一条建议: 。
22.(9分)EPA(二十碳五烯酸)是人体健康需要的一种脂肪酸。为探究EPA对血糖调节的影响,科研人员利用小鼠进行实验。
(1)当机体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时,胰岛素分泌增加, (选填下列字母),从而降低血糖。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一调节方式叫做 调节。
a.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
b.促进血糖进入肝脏、肌肉细胞并合成糖原
c.促进血糖进入脂肪组织转变为甘油三酯
d.抑制细胞内的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
(2)科研人员利用野生型小鼠和糖尿病模型小鼠(db)进行实验。甲组为野生型小鼠给予正常饮食,乙组为db给予正常饮食,丙组为db,但正常饮食中添加1%EPA。10周后,三组小鼠分别进行大量口服葡萄糖测试和血清胰岛素浓度测定,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①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 。
②据图1结果分析,饮食中添加EPA能 。据图2结果推测,出现图1所示结果是由于饮食中添加EPA增强了 。
(3)已知EPA影响谷氨酸代谢,长期高浓度谷氨酸对胰岛B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科研人员进一步检测上述3组小鼠体内谷氨酸水平和胰岛B细胞凋亡率。与图1和图2所示结果相符的预期结果应是,与乙组相比,丙组小鼠 。
(4)饮食中补充EPA可改变db小鼠肠道菌群,肠道中红蝽菌菌群含量与肠道中谷氨酸水平呈负相关。据此,可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是 。
23.(11分)半个世纪前,科学家提出了生长素调控植物生长的“酸生长假说”,至今这一假说仍在不断发展。
(1)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生长具有 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是细胞间传递 的分子。
(2)研究发现,胚芽鞘切段在无生长素的培养基中生长缓慢,加入生长素后大约10分钟,就可观察到胚芽鞘切段快速生长。科学家提出“酸生长假说”解释这一现象,即生长素诱导的H+外排促进细胞壁的伸展,生长素促进细胞膜上H+﹣ATP酶(质子泵)的活性。
①生长素对胚芽鞘切段生长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的 生长。当培养基中生长素浓度高于最适浓度时,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对胚芽鞘切段生长的作用表现为 。
②依据“酸生长假说”,人们作出以下预测,其中与假说不相符的是 。
a.中性缓冲液不能抑制生长素诱导的生长
b.能促进H+外排的膜蛋白复合物应该能促进生长
c.若用含H+的缓冲液处理细胞壁,则可能促进细胞的短期生长
③科学家用生长素诱导玉米胚芽鞘的生长,得到图1所示结果。该结果是否可作为支持“酸生长假说”的
证据?请作出判断并写出论证过程。
判断结果: (填“是”或“否”)。
论证过程: 。
(3)为探究生长素激活细胞膜上H+﹣ATP酶的机制,研究者分别测定野生型、K蛋白基因敲除型(K﹣)和F蛋白基因敲除型(F﹣)拟南芥植株的下胚轴细胞壁pH和生长速率,结果如图2。
①据图2分析, 蛋白参与生长素激活H+﹣ATP酶的过程,且F蛋白与K蛋白在调控H+﹣ATP酶激活方面的作用关系是 。
②依据研究结果,在图3的空白处填写恰当内容,完善图的生长素作用机制模型。
24.(9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及治理
我国是遭受外来生物入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加拿大一枝黄花于1935年作为庭院花卉引入我国,随后逸生至野外,成为我国华东、华中、华北、华南等地区的恶性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入侵地往往迅速繁殖,形成单优势种群落,威胁生物多样性,甚至导致本地物种局部灭绝,农田、果园减产。
本地的竞争者、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食草动物等因素共同形成对外来植物入侵的抵抗能力。有学者认为,植物多样性高,就会有更多竞争能力较强的本地植物,限制入侵种的进入,并且植物之间对资源的竞争也会加剧,从而抑制外来物种的入侵。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地多为荒地或受到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生境,如公路沿线、废弃农田、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等。这些生境共同的特点是生物多样性低,系统稳定性差,这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侵入、适应和扩散提供了条件。也有学者认为在入侵植物原产地有许多天敌能够对其种群规模进行有效控制,这些天敌是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产生的,而在新的生境能够调节其种群动态的食草动物或其他天敌数量大大减少,从而导致其分布范围和种群密度增加。
除生物因素外,气候、光照、入侵地的土壤条件等也是决定其可入侵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中性偏酸、通气良好、低盐土壤,以及20~30℃的温度有利于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的萌发和植株生长。而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含水量的变化也会影响入侵的发生。入侵种在竞争资源方面的能力比本地种要高得多。
入侵种一旦成功“定居”,很难将其清除干净。目前对于加拿大一枝黄花连片生长区,针对其根系分布较浅的特点,小范围内采用连根拔除后焚烧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较彻底,但费时费力、效率低,且焚烧带来环境污染。在加拿大一枝黄花苗期可用除草剂进行化学防治,草甘膦类除草剂短期内使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长期则植株枯萎死亡,而2,4﹣D处理后植株迅速表现出生长受抑制,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即恢复生长。也有人考虑将原产地天敌或寄生植物引入我国进行防治。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防范和化解生态安全风险,保障自然环境不受威胁和破坏,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初期,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增长应接近 增长。在入侵地,加拿大一枝黄花逐渐形成单优势种群落,这表明入侵地发生了群落的 。与非入侵地相比,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地所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2)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加拿大一枝黄花属于 ,其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 形式散失,一部分 。
(3)请结合文中信息,从生物因素角度,列举一条加拿大一枝黄花成功入侵的原因 。
(4)根据文中信息,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控制方法有机械防治、 和生物防治。研究发现,日本菟丝子(一种杂草)寄生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净光合速率大幅下降、植株生长受阻、花期延后甚至不能开花。请阐述入侵地引入日本菟丝子进行防治可能产生的弊端: 。
25.(10分)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是一种DNA病毒,它能入侵神经系统并长期潜伏感染。研究人员对HSV﹣1的感染机制进行了探究。
(1)在正常个体中,入侵机体的感染性病毒颗粒迅速被清除,这体现免疫系统的 功能。HSV﹣1侵染时,抗原呈递细胞(APC)能 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呈递给辅助T细胞,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体内的APC细胞有 。
(2)在未被免疫系统完全清除的情况下,HSV﹣1会侵染上皮细胞,自上皮细胞释放后进一步侵染神经元。已知正常神经元中细胞核至神经末梢的物质运输是通过驱动蛋白沿着微管蛋白运输的,研究人员因此提出,HSV﹣1需招募上皮细胞中的驱动蛋白,帮助病毒自身运输至细胞核。为验证该假设,研究人员进行实验。
①研究人员首先培养HSV﹣1,实验组用 培养HSV﹣1,对照组用 培养HSV﹣1。
②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的HSV﹣1分别侵染正常神经元,以 作为检测指标,确认假说是否成立。
③HSV﹣1利用驱动蛋白将病毒自身运输到细胞核是由于病毒需要在细胞核内 。
(3)HSV﹣1通过其衣壳上的P蛋白结合并“捕获”上皮细胞的驱动蛋白。你认为预防或阻断HSV﹣1对神经元的侵染,有哪些可行的药物研发思路: (请写出两条)。
26.(11分)记忆最初在海马体(大脑皮层的一个区域)中形成,然后转移到其他大脑区域进行长期存储。海马体中可塑性突触的形成、巩固和消除对记忆起着关键作用。
(1)学习与记忆产生过程中,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引起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改变突触后膜(海马体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2)研究发现,重复刺激海马体突触前神经元时,位于树突上的突触后膜出现如图1所示变化,从而建立神经元之间稳定的增强联系,形成记忆。请据图1描述,记忆形成过程中突触后神经元发生的变化是 。
(3)科研人员通过一定的技术得到实验小鼠(M鼠),当启动特定光发射器使M鼠的海马体细胞暴露在光下时,能消除新建立的增强联系,抹除记忆。如图2所示,盒子A与盒子B右半部分的情境(背景、空间等)不同,会被M鼠识别为不同的盒子。当M鼠进入两个盒子的左半部分时,均会受到电击刺激。实验分两天进行,记录在不同处理下,实验组和对照组M鼠放入盒子右侧后,从右侧穿越中间的小门进入左侧前所用的时间,得到图3所示结果。
①第1天,盒子A、B中对照组与实验组M鼠穿越小门前所用时间 。
②第1天,盒子A中的M鼠两小时后被转移到盒子B中,发现穿越小门进入盒子左侧前所用的时间与盒子A相近,说明M鼠 。
③结合第1天和第2天的实验结果,可初步形成的结论是 。
(4)进一步研究发现,小鼠在接受学习任务刺激时以及随后的睡眠休息阶段都可以激活图1所示过程,并且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独立的。这对你健康有效地学习生活的启发是 。
参考答案
一、本部分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
3、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4、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5、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解:A、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的,血浆中的部分成分可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组织细胞间形成组织液,A正确;
B、人体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及细胞的分泌物都可以成为内环境的成分,所以尿素、抗体、激素、神经递质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
C、H2CO3/NaHCO3、NaH2PO3/Na2HP3均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C正确;
D、血浆渗透压与无机离子、蛋白质含量有关,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明确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和稳态的调节机制是解题的关键。
2.【分析】分析题图:图中1包括2和3,3包括4、5,6。1的概念范围最大,其次是3。
【解答】解: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A正确;
B、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是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神经元的结构包括胞体、树突、轴突,B正确;
C、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C正确;
D、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概念图和表格,考查体液、神经细胞、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组成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结构的类型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传导示意图。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因此图中a为兴奋部位,而b和c为非兴奋部位。
【解答】解:A、a部位接受刺激,神经纤维膜上Na+通道的通透性增大,A错误;
B、图中a处处于兴奋状态,b、c处处于静息状态,B正确;
C、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因此兴奋传导的方向为a→c、a→b,C错误;
D、兴奋由a向c传导后,a处恢复静息电位,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传导示意图,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部位的含义;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分析】根据表格分析: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
【解答】解:A、由表格可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A正确;
B、由表格可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的变化并不明显,因此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阻断副交感神经对心率变化影响更大,B正确;
C、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C错误;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属于自主神经系统,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相互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表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共有3个突触结构;图2说明相同的刺激产生的电位变化具有叠加效应,A、B处释放的神经递质都为兴奋性神经递质,C处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A、B处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使电位变化产生叠加效应,A、C处释放的神经递质具有拮抗作用。
【解答】解:A、据图分析可知,C处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A正确;
B、图中输入胞体的3个突触传递的效应是叠加后输出的,B正确;
C、时间段4中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是钠离子内流导致的,C错误;
D、图中1~3时间段未形成动作电位的原因是刺激未达到阈值,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神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6.【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能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神经中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据图分析:图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
【解答】解:A、①是感受器,能够将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兴奋中的电信号,A正确;
B、正常成年人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调控,①产生兴奋,不一定引起⑤兴奋,B正确;
C、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脊髓也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调控,C正确;
D、在传出神经④处给予适宜电刺激,大脑皮层不会产生感觉,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分析】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解答】解:A、体液调节中发挥作用的化学物质如激素是通过血液传送的,A错误;
B、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能实现远距离调控,B正确;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存在分级调节的现象,C正确;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有传递信息的物质,前者为神经递质,后者主要是激素,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比较并识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主要从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识记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识记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8.【分析】1、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分析图中表格可知:重度职业紧张组的促甲状腺激素平均值最低而甲状腺激素含量平均值最高。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而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A错误;
B、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时通常抽取血样来测定,因为激素具有通过血液运输的特点,B错误;
C、通过表格中数据可以判断,与非职业紧张组相比,随着紧张程度的增加,甲状腺激素含量平均值随之增加,C正确;
D、通过表格中数据只能看出甲状腺激素含量平均值与职业紧张程度的关系,无法判断其是否为甲状腺疾病高发的危险人群,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表格获取职业紧张程度与促甲状腺激素平均值、甲状腺激素含量平均值的关系数据,并结合所学甲状腺激素的分级和反馈调节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和应用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9.【分析】1、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的枢纽,其主要功能有:感受兴奋、传导兴奋、作为血糖、体温、水盐平衡的中枢及内分泌功能.图中腺体A是甲状腺。
2、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3、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解答】解:A、运动时机体产热增加,为维持体温,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蒸发散热明显增加,A正确;
B、运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B正确;
C、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促进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C正确;
D、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引起主动饮水行为的出现,D错误。
故选:D。
【点评】熟知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辨析下丘脑的作用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10.【分析】体液免疫是通过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并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来清除抗原;细胞免疫则是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穿孔素使靶细胞溶解死亡.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诱发体液免疫,因为辅助性T细胞不能识别入侵的病毒等抗原,只有当病毒或胞内寄生菌侵入宿主细胞,细胞表面出现了来自病毒等病原体的小分子蛋白质抗原,并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成复合物时,辅助性T细胞才能识别,进而引发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暴露出隐藏其中的病原体,再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清除.
【解答】解:A、当机体遭受抗原入侵时,吞噬细胞吞噬抗原并处理抗原,之后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再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但也有些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使B细胞活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B细胞,A正确;
B、辅助性T细胞可以被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细胞活化,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增殖、分化成能分释放出某些细胞因子的细胞毒性细胞。以增强有关免疫细胞的效应,B正确;
C、当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而活化后,就能够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
D、抗体是球蛋白,不能进入细胞,只有抗原释放出细胞后,抗体才可以与它发生特异性结合,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可能与CCR5蛋白的表达有关;而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者将其骨髓移植给﹣名患白血病、并感染HIV的患者,不仅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体内的HIV,可推测出:若CCR5基因不表达或机体无法产生CCR5蛋白可导致HIV不能侵染辅助性T细胞。
【解答】解:A、辅助性T细胞易被HIV侵染,与其表面的CCR5蛋白有关,推测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后HIV可能通过与CCR5蛋白结合,进而特异性地侵染辅助性T细胞,A正确;
B、HIV不侵染白血病患者B细胞的原因是B细胞内编码CCR5的基因不能表达,B错误;
C、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能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多种血细胞,包括辅助性T细胞,补充到血液中,C正确;
D、患者康复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裂解了被HIV侵染的T细胞,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以艾滋病的治疗为背景,考查细胞的分化、免疫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HIV的致病原理,能紧扣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分析】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激素名称
合成部位
生理作用
应用
生长素
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顶端优势利用;促进插条生根
赤霉素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促进矮生性植物茎秆伸长;解除种子休眠,提早用来播种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藏时间
乙烯
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的组织中,成熟的果实中更多
促进果实成熟
促进香蕉、凤梨等果实成熟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将要脱落的
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
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的生长,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落叶或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
【解答】解:A、图中细胞分裂素能够抑制籽粒变宽,促进籽粒变长,A错误;
B、生长素与赤霉素在促进籽粒变长方面表现出协同作用,B正确;
C、图中油菜素内酯能促进籽粒变长变宽,C正确;
D、图示表明多种激素共同调控胚乳发育过程,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结构图,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13.【分析】1、样方法注意事项:(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1)样方应随机选取
(2)样方大小合适
(3)样方数目:总体面积大要多取,总体面积小可少取。
(4)样本统计:位于样方边线上的植物计数相邻两边及其交点上的植物;不同生长期的个体都应统计。
2、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1)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2)标记技术: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能过分醒目。
【解答】解:A、调查黄胸鼠的种群密度应该使用的是标志重捕法,A错误;
B、图中是调查月份与捕获率的关系,不能反映出种群数量在一年内呈“S”形增长,B错误;
C、图中不能体现温度等气候因素是影响黄胸鼠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D、适当增加黄胸鼠天敌数量可以降低环境容纳量,可以起到控制鼠害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主要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曲线的解读和种群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14.【分析】根据题意,草方格可用于防风固沙、涵养水分,治理沙漠化,有利于土壤的形成和植物的生长.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直接价值表现在当地消费使用价值(如食物,消费等)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
2.间接价值:﹣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并作为二氧化碳汇集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等。
3.潜在价值:今天,没有人敢确定现在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也不会有利用的价值。
【解答】解: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A正确;
B、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该过程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
C、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C正确;
D、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5.【分析】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
【解答】解:A、生物的性状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的,所以控制颌骨的肌肉和犬齿发达与其食性相适应,A正确;
B、豹猫与赤狐、雪豹都是生活在同一空间的肉食种类,所以可能存在生态位的重叠,B正确;
C、被豹猫捕食的生物之间还可能存在捕食关系,例如爬行类的蛇以兔为食,C错误;
D、豹猫的存在增加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避免某一物种占据绝对优势,使其他物质灭绝,有利于维持当地群落结构复杂性,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为信息题,考查学生从题干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种群和群落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16.【分析】1、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
(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为捕食者,后者为被捕食者。
2、分析图形:具有蚂蚁的植物和不具有蚂蚁的植物相比较,具有蚂蚁的植物幼角蝉的数目多,而没有蚂蚁的植物幼角蝉的数目不会增多,说明蚂蚁的存在对角蝉有利,有利于角蝉的繁殖。
【解答】解:A、题中食物链是灌木→角蝉→跳蛛,A错误;
B、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说明角蝉幼虫和蚂蚁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B正确;
C、蚂蚁所摄取的能量直接来源于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C错误;
D、有蚂蚁时角蝉幼虫数量将会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加,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要求考生识记种间关系的类型,能根据题干信息“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以及图形的信息,判断“蚂蚁和角蝉”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7.【分析】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
1、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这里的物质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基础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为代表的,能长时间稳定存在的有毒物质。
3、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活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②种群的繁衍。
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A正确;
B、由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不都是按食物链(网)来传递的,可以存在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B错误;
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
D、生态系统通过各组分的相互作用处于生态平衡,此时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的特征,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识记生态系统中稳定性的基础;识记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8.【分析】1、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2、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中有氧呼吸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3、冬季生态型养殖模式可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
【解答】解:A、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秸秆及牛粪中的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A正确;
B、此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主要应用的生态系统的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整体性原理等,B正确;
C、温室内温度较高,减小了温差,降低了牛维持体温的能量消耗,使牛生长加快,C正确;
D、该种植、养殖模式较好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中的相关问题;其次还要求考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利用相关原理答题。
19.【分析】栖息地片段化会使动物种群活动空间变小,种内斗争加剧;也会阻碍动物个体的迁入和迁出,阻碍基因交流。
【解答】解:A、生态足迹是人类生产和消费的行为所需要的生态空间的面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会增大生态足迹,A正确;
B、栖息地碎片化使得小种群内部近亲繁殖,会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下降,B正确;
C、应对生境碎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建设生态廊道利于濒危物种的保护,C错误;
D、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为动植物的扩散、迁徙提供了通道,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要求考生提取题干信息,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0.【分析】在垃圾分类处理中,可回收垃圾是为了达到废物资源化,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对不可回收的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处理应考虑它们被快速分解,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选择合适的处理场所和处理方式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微生物种类,同时还应在适宜的温度和pH、否通入空气等环境中处理。
【解答】解:A、对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废物资源化,体现了物质循环的原理,A正确;.
B、对不可回收的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处理应考虑它们被快速分解,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B正确;
C、厨余垃圾应该集中处理,转化为腐殖质肥料、沼气 或其他转化产品(如饲料蛋白、乙醇或糖类),从而达到城市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C错误;
D、控制城市填埋垃圾的总量,有助于降低土地占用,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治污生态工程,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垃圾分类处理的方法和优点,难度不大。
二、本部分共6题,共60分。
21.【分析】1、过度放牧是指草地放牧牲畜带度过大,超出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行为。衡量草地型产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称载畜量。如果放养的牲畜量超过载畜量、则会造成过度放牧、使草地退化还有,过度放牧极易造成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
2、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1)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解答】解:(1)在所选研究样地的植物的高度各不相同,使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2)①样地内某种植物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调查样地内某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②样地内禾本科牧草植株高度最高、莎草科次之、菊科最矮。随放牧强度增加,牧草平均高度降低,因此推测牲畜最可能优先采食禾本科的牧草。分析表格数据可知,
与禁牧组相比,轻度放牧组牧草多度下降、盖度升高,其原因可能是轻度放牧有利于减轻禾本科牧草与其它牧草的竞争,使其数量增多。
(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中度放牧条件下,植物的总物种数达到最高,可能的原因是受采食影响,植物的高度和盖度降低,使地表环境中光照等非生物因素发生改变,有利于其他植物的生长。
(4)对锡林郭勒草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进行中度放牧,控制放牧家畜的数量。
故答案为:
(1)垂直结构
(2)①生态位 样方
②禾本 b 轻度放牧有利于减轻禾本科牧草与其它牧草的竞争,使其数量增多
(3)中度放牧 光照
(4)进行中度放牧,控制放牧家畜的数量
【点评】本题以“过度放牧使锡林郭勒草原牧草的年平均产量下降”为背景,考查了过度放牧对当地土壤环境的影响、放牧强度的变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要求学生读图材料并分析图解决问题。
22.【分析】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机理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以降低血糖浓度。
【解答】解:(1)当机体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会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促进血糖进入肝脏、肌肉细胞并合成糖原、促进血糖进入脂肪组织转变为甘油三酯、抑制细胞内的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故选:abc。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一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
(2)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糖尿病模型小鼠(db)的饮食中是否添加1%EPA,因变量是血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 的变化,实验中的对照组是野生型小鼠甲组。
②据图1分析可知,饮食中添加EPA能降低db的血糖浓度,但仍然高于对照组甲。由图2可推测出现图1所示结果是由于饮食中添加EPA增强了胰岛素的分泌。
(3)根据题意可知,EPA影响谷氨酸代谢,长期高浓度谷氨酸对胰岛B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但使用期间可以降低血糖浓度,与图1和图2所示结果相符的预期结果应是图1,与乙组相比,丙组小鼠小鼠体内谷氨酸水平和胰岛B细胞凋亡率高,但胰岛素的分泌量也多。
(4)根据题意可知,可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是饮食中补充EPA的量对db小鼠肠道菌群中红蝽菌菌群含量的影响。
故答案为:
(1)abcd 负反馈
(2)①甲组
②降低db的血糖浓度,但仍然高于对照组甲 胰岛素的分泌
(3)图1 胰岛素分泌较多
(4)饮食中补充EPA的量对db小鼠肠道菌群中红蝽菌菌群含量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3.【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此外,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解答】解:(1)植物激素是植物生长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是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分子。
(2)①由题干信息生长素能促进细胞壁的伸展可知,生长素对胚芽鞘切段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的纵向生长。生长素由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超过最适浓度以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减弱,再继续升高生长素浓度,会对胚芽鞘切段生长起抑制作用。
②“酸生长假说“的核心是生长素能激活细胞膜上的质子泵,将H+泵到细胞外,从而促进细胞壁的伸展,细胞伸长。a、中性缓冲液不能提供H+,故中性缓冲液能抑制生长素诱导的生长,与假说不符;b、c根据题意直接促进细胞壁伸展的是细胞外的H+,故能促进H+外排的膜蛋白复合物应该能促进生长,b、c与假说性符,故选:a。
实验结果显示,从加入生长素开始,pH在不断下降,切段长度不断上升,故可判断该结果支持酸生长假说”。因为加入生长素后,离活H+﹣ATP酶(质子泵),H+外排增加,导致细胞外pH下降,从而促进胚芽销切段生长。
(3)①分析图2,与野生型相比,缺K蛋白pH上升,生长速率下降,说明K蛋白可以促使pH下降,生长速度加快;缺F蛋白时。pH下降,同时生长速率上升,说明F促进pH上升,抑制生长,综上所述,是K蛋白参与生长素激活H+﹣ATP酶的过程,且F蛋白与K蛋白在调控H+﹣ATP酶激活方面的作用关系是拮抗作用。
②根据①分析,可将生长激素作用基制模型填写如下:
故答案为:
(1)调节 信息
(2)①纵向 促进作用减弱甚至起制作用
②a
③是 加入生长素后激活了细胞膜上H+﹣ATP酶(质子泵),促进了H+外排使胞外pH下降,同时胚芽鞘切段生长速度加快,说明生长素通过透导H+外排进而促进细胞的生长
(3)①K 拮抗作用
②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相关实验的探究。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难度。
24.【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
【解答】解:(1)由于没有天敌,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初期,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增长应接近J型增长;在入侵地,加拿大一枝黄花逐渐形成单优势种群落,这表明入侵地发生了群落的演替;与非入侵地相比,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地所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可能减少,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2)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加拿大一枝黄花属于生产者,经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散失,一部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3)入侵初期,由于环境条件适宜、生存空间充裕、无天敌,因此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使其成功入侵。
(4)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控制方法有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入侵地引入日本菟丝子进行防治可能产生的弊端:出现另一种生物的入侵,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
故答案为:
(1)J 演替 降低
(2)生产者 呼吸作用 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3)环境条件适宜、生存空间充裕、无天敌
(4)化学防治 出现另一种生物的入侵,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入侵、能量流动方向的相关知识,比较基础,只要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5.【分析】1、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刺激辅助性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和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附着。在多数情况下,抗原和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2、辅助性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3、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
(2)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3)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机体内的细胞因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这是体内最危险的“敌人”。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识别这些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解答】解:(1)在正常个体中,入侵机体的感染性病毒颗粒迅速被清除,这是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功能的体现。HSV﹣1侵染时,抗原呈递细胞(APC)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呈递给辅助T细胞,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体内的APC细胞有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这些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2)①为了验证HSV﹣1需招募上皮细胞中的驱动蛋白,帮助病毒自身运输至细胞核的假说。研究人员需要首先培养HSV﹣1,而病毒是专性寄生物,因此需要在活细胞中培养该病毒,这里实验组用上皮细胞培养HSV﹣1,对照组用APC细胞培养HSV﹣1。②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的HSV﹣1分别侵染正常神经元,以神经细胞的凋亡作为检测指标,确认假说是否成立。③HSV﹣1利用驱动蛋白将病毒自身运输到细胞核是由于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需要在细胞核内完成病毒DNA的复制过程。
(3)HSV﹣1通过其衣壳上的P蛋白结合并“捕获”上皮细胞的驱动蛋白。为了预防或阻断HSV﹣1对神经元的侵染,可以设法阻断其与上皮细胞的驱动蛋白的结合,因此可以以病毒的P蛋白作为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从而实现对侵染的病毒的攻击,导致病毒无法侵染神经细胞,从而起到了预防病毒的作用,或者设法阻断上皮细胞中驱动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实现对并且侵染的抑制。
故答案为:
(1)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 摄取和加工处理 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2)上皮细胞 APC细胞 神经细胞的凋亡 完成病毒DNA的复制过程
(3)以病毒的P蛋白作为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从而实现对侵染的病毒的攻击,导致病毒无法侵染神经细胞,从而起到了预防病毒的作用,或者设法阻断上皮细胞中驱动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实现对并且侵染的抑制。
【点评】熟知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机理并能利用其中的信息解答相关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题中的信息并合理利用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相关细胞的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难度适中。
26.【分析】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2、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受到刺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解答】解:(1)根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可知学习与记忆产生过程中,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引起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改变突触后膜(海马体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2)由图可知,记忆形成过程中,突触后神经元中的稳定的肌动蛋白变成游离的肌动蛋白,游离的肌动蛋白又形成稳定的肌动蛋白,即发生了稳定的肌动蛋白的重构。
(3)由图可知,第1天,盒子A、B中对照组与实验组M鼠穿越小门前所用时间相同(相等)。盒子A中的M鼠两小时后被转移到盒子B中,穿越小门进入盒子左侧前所用的时间与盒子A相近,说明M鼠识别到盒子A与盒子B右半部分的情境不同,认为从盒子B右半部分进入盒子左侧不会受到电击,因此穿越小门进入盒子左侧前所用的时间与盒子A相近。实验组M鼠第一天在盒子B中受到电击后启动光反射器处理,在第二天,盒子B中对照组穿越小门前所用时间比实验组穿越小门前所用时间明显更短,说明光反射器把M鼠在第一天盒子B中受到电击的记忆消除了,而对照组没有使用光反射器,其记忆还保存着,穿越小门前所用的时间就会更长。结合第第1天和第2天的实验结果,可初步形成的结论是光反射器能消除新建立的增强联系,抹除记忆。
(4)图1表示记忆形成的过程,即突触联系增强的过程。结合题干“小鼠在接受学习任务刺激时以及随后的睡眠休息阶段都可以激活图1所示过程,并且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独立的”,由此启发我们在刚学完新的知识之后要及时去回顾复习,同时可选择睡前的时间去学习或回顾知识点,这样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点的记忆程度,从而达到健康有效地学习生活。
故答案为:
(1)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2)稳定的肌动蛋白变成游离的肌动蛋白,游离的肌动蛋白又形成稳定的肌动蛋白,即发生了稳定的肌动蛋白的重构
(3)相同(相等) 识别到盒子A与盒子B右半部分的情境不同,认为从盒子B右半部分进入盒子左侧不会受到电击 光反射器能消除新建立的增强联系,抹除记忆
(4)刚学完新的知识之后要及时去回顾复习,同时可选择睡前的时间去学习或回顾知识点
【点评】本题以海马体对记忆所起的作用为素材,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记忆的形成过程,要求考生识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理解记忆形成的过程,并能结合实验结果进行相关的分析,难度适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北京延庆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北京海淀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0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北京顺义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