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青岛大学附中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青岛大学附中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下列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某实践小组参观本地矿泉水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青岛大学附中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1. 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手工制作陶瓷的过程如图所示。其制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一道工序是( )
A. 造型 B. 干燥 C. 烧制 D. 冷却
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下列做法中,对人体无害的是( )
A. 肉类制品添加过量亚硝酸钠 B. 煲汤时放入适量加碘食盐以调味
C. 种植蔬菜喷洒剧毒农药杀虫 D. 储运海鲜时用甲醛浸泡以保鲜
3. 建设美丽泉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人人有责.下列做法中,不利于改善环境的是( )
A. 禁止工业污水超标排放 B. 随意丢弃废旧的电池
C. 治理建筑工地扬尘污染 D. 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
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稀释浓硫酸
C. 滴加溶液 D. 过滤
5. 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 过氧化氢 B. 汞 C. 氮气 D. 硝酸铵
6. 下列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碘和酒精 B. 面粉和水 C. 蔗糖和水 D. 氯化钠和水
7. 某实践小组参观本地矿泉水厂。该厂矿泉水含钙、钾等矿物质,其生产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矿泉水中的钙、钾等矿物质指的是单质 B. 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是利用其化学性质
C. 臭氧灭菌具有高效、无有害残留等优点 D. 超滤装置可以过滤掉所有可溶性杂质
8. 某海水淡化系统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风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腔冷凝,实现海水淡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光热作用使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 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
C. 蒸发腔中的海水为饱和溶液
D. 海水淡化过程,水分子间的间隔先变大后变小
9. 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对于生活、生产以及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测得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常温)如下:
物质
淡盐水
肥皂水
汽水
蔗糖水
苏打水
自来水
pH
7
10
3~4
7
7.5~9.0
6~7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自来水呈中性或弱酸性 B. 苏打水比肥皂水的碱性强
C. 淡盐水、蔗糖水呈中性 D. 汽水是一种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
10. 下列有关金属及合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铝、铁、铜都是银白色固体,都能导电
B. 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铜制品不会生锈
C. 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D. 硬币、不锈钢锅都是合金材料。合金比各成分金属具有更优良的性能
11. 英雄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课堂”用实验药品乙酸钠(CH3COONa)演示了神奇的“冰雪”实验。下列关于乙酸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由C、H、O、Na四种元素组成 B. 相对分子质量是82g
C. 氧、钠元素的质量比为2:1 D.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2. 规范使用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
①硫酸铁——FeSO4
②磷元素——P
③2个氖分子——2Ne2
④3个钙离子——3Ca2+
⑤地壳中含最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l2O3
⑥氧化铜中铜元素显+2价——Cu2+O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②③⑤
13. 工业上可通过下列工艺流程处理工厂排放的含二氧化硫的尾气并获得氢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主反应器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2O+SO2+I2=H2SO4+2HI
B. 膜反应器中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C. 该工艺流程中,能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是I2
D. 该流程可以将有害气体转化成清洁燃料,不仅环保还能提高经济价值
14. 固体物质a、b、c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t1℃时,将接近饱和的c溶液通过降温变为饱和溶液
B. 要从b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b物质的晶体,一般采用冷却结晶法
C. 分别将a和c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至t2℃,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是a增大、c减小
D. t2℃时,将30ga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可得75ga的饱和溶液
15. 为了探究“烧不坏的手帕”原理,将滤纸(着火点130℃)浸在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中,进行如图甲所示实验,并收集实验过程滤纸中心温度,绘制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曲线①在20℃时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是滤纸燃烧
B. 曲线②的温度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
C. 曲线③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酒精溶液的浓度过低
D. “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降低了手帕的着火点
16. 某化学小组在课外活动时做了一个实验,向甲试管中装入固体物质,乙试管中装入某溶液,按如图所示组装好仪器(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已略去)。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足量稀硫酸,同时,打开止水夹,看到乙试管溶液中只有气泡冒出,再关闭止水夹,发现一段时间后,乙中溶液变浑浊,符合此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 )
选项
甲中的固体
乙中试剂
A
Zn
NaNO3
B
KNO3
BaCl2
C
MgCO3
Ba(NO3)2
D
NaHCO3
NaOH
A. A B. B C. C D. D
17. 下列对化学学科认知的叙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化学发展史
B.化学反应类型
①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②拉瓦锡测定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③原子—分子论的创立和应用使化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①化合反应的特征为“多变一”
②复分解反应一定无元素化合价变化
③CuO+CO=△Cu+CO2是置换反应
C.物质合成与应用
D.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①青铜(Cu—Sn)是合成材料
②中和反应原理可用于改良酸(碱)性土壤
③合成橡胶制作轮胎时加入炭黑以增强其耐磨性
①O2具有可燃性——化学性质
②金镶玉过程物理变化
③CH4为无色易燃气体——物理性质
A. A B. B C. C D. D
18. 新时代中学生要学会用化学思维认识世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认知推理: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因此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氧化物
B. 变化守恒:用催化剂把水变成汽油是可以实现的
C. 宏微结合:金刚石和石墨组成元素相同,但物理性质存在差异,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 探究创新:探究CuO能否做H2O2分解的催化剂,只需探究CuO能否改变反应速率即可
19.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氮气中的少量氧气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木炭
B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
称取3.0gNaCl,加入50.0mL水使之溶解
C
提取KCl中的MnO2固体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D
除去CaCl2溶液中的HCl
加入过量石灰石、过滤
A. A B. B C. C D. D
20. 下列各图的变化趋势与选项要求相符的是( )
A. 在恒温条件下,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蒸发水
B. 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 向等质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
D. 分别向等质量镁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
21. 取6.5gZn放入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滤液为蓝色,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Cu
B. 若滤液为无色,滤液中一定有Zn(NO3)2,可能有AgNO3
C. 若滤液为无色,原溶液中AgNO3的质量可能为34g
D. 若滤渣质量为20g,滤液中一定有Zn(NO3)2,一定没有AgNO3
22. 5.00g胆矾(化学式CuSO4⋅5H2O)晶体样品受热失去水,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图中各点对应固体均为纯净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受热过程中晶体样品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蓝色
B. 受热过程中固体物质里Cu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
C. 固体物质在102℃和113℃时失去水的质量比为2:1
D. 200℃时固体物质的化学式为CuSO4⋅H2O
23. 化学使人类生活变得更美好。请根据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1)化学与健康:豆浆已成为众多家庭的饮品。下表是豆浆中部分营养成分的平均质量分数。
成分
蛋白质
油脂
糖类
钙
铁
维生素
质量分数/%
1.8
0.7
1.1
0.01
0.0005
0.015
①豆浆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是 ______ ;青少年因缺 ______ 而导致佝偻病。
②豆浆所含的营养素中不能供给人体能量,但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作用的是 ______ ,(填序号,下同)。
A.蛋白质
B.油脂
C.糖类
D.维生素
(2)化学与材料: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①如图所示汽车的部件中主要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______ 。
A.轮胎
B.钢架车门
C.铝合金轮毂
D.塑料保险杠
②在汽车的电路中主要使用的是铜线,这是利用了铜的 ______ 性。
③汽车表面的烤漆不仅美观,还能起到防锈的作用,其原理是 ______ 。
④有一种“冰蚕丝”面料做的衣服,面料的主要成分是合成纤维。鉴别“冰蚕丝”和天然蚕丝的化学方法是 ______ (填字母)。
A.观察外观
B.灼烧闻气味
(3)化学与能源: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枯竭等问题。乙醇汽油已在多地推广使用。乙醇(C2H5OH)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的好处是 ______ (写出一条即可)。
24.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硒元素被科学家称为“抗癌之王”,科学界研究发现血硒水平的高低与癌的发生息息相关。图一是硒元素的相关信息:硒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 ______ 电子(填“得到“或“失去”),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______ 。
(2)由图二可知:在元素周期表中,钠、镆、铝元素位于同一周期,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 ______ 。
(3)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绘制的图像叫“价类二维图”。下围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图中A、B、D.E分别表示不同的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①A的单质有多种,写出其中一种的名称 ______ 。
②B、D可相互转化,B和 ______ (填化学式)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能生成D。
③D、E可相互转化,若E是由三种元素组成,写出D→E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______ 。
25. 金属材料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热前先通CO的目的是 ______ 。
(2)实验时,玻璃管中的现象是 ______ ,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3)乙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 。
如图二,是某同学设计的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
①通过观察到 ______ 的现象,得出铁比铜活泼。
②根据实验目的,写出试管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26. 结合图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仪器的名称:a ______ ,b ______ 。
(2)常温下块状电石与水剧烈反应生成乙炔(C2H2)气体,已知乙炔难溶于水。实验室要用该反应制取乙炔气体,选用的装置是 ______ (填装置序号)。
二氧化碳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某兴趣小组利用图二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以下探究。(夹持装置
已省略)
(3)探究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打开K1,关闭K2、K3,往B中加入药品。一段时间后观察到③处纸花先变红,①处纸花后变红,②处纸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也能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______ 。
(4)探究二:打开K2,关闭K1、K3,C中出现浑浊,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酿钙。有同学质疑:白用色固体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导致溶液中水减少而析出的氢氧化钙,小组同学向C中加入足量的水验证,白色固体不溶解,该方法利用了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______ (填具体性质)。
(5)探究三:打开K3,关闭K1、K2,一段时间后,D中无明显现象。小组同学通过探究二的结论推理,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为验证推理是否正确,进行了如下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向D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______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
(6)废液处理:小组同学在对D试管的废液过或后分类处理时,测得滤液显碱性,故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调节酸碱度,发现滴入盐酸时产生气泡,经检验该气体为二氧化碳,得出新的结论,探究三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除生成碳酸钠和水外,还生成 ______ 。
(7)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______ 。
27. 图中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并且属于五种不同的类别,其中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其相互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两种物质之间可以相互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以生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经略去)。
请你认真分析推理,回笞下列问题:
(1)物质A的化学式: ______ 。
(2)物质E的用途为: ______ 。
(3)反应①的微观实质是 ______ 。
(4)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______ 。
28. 碲(Te)广泛用于彩色玻璃和陶瓷工艺。用某工业废渣(主要含有TeO2、少量Ag、Au)为原料制备碲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Te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则Te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 ;废渣会在“碱浸”前先粉碎,目的是 ______ ;
(2)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______ ;
(3)滤液1中的两种溶质是H2SO4和 ______ (填化学式);
(4)上述工艺流程中设计“废渣→......→TeO2”的目的是 ______ ;
(5)类比CO2与NaOH的反应,写出“碱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6)“酸溶”后,在所得的TeCl4溶液中通入SO2,反应生成固态碲和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两种酸,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29.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的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工业生产所得的碳酸钠产品中往往会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想探究某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经讨论后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查阅资料】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aO和NaOH。
【设计与实验】
方案甲:“气体质量法”
(1)按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加入一定质量的碳酸钠样品于装置A中。
(2)打开活塞K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后,称量装置C的质量,并记录。
(3)关闭活塞K,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A装置中注入足量的稀硫酸并关闭活塞。
(4)待装置A中无气泡产生后打开活塞K,再次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关闭活塞K,第二次称量装置C的质量,并记录。
(5)计算。
【分析与讨论】
①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②装置B中的试剂是 ______ 。
③步骤(4)中再次通入氮气的目的是 ______ 。
④装置D的作用是 ______ 。
方案乙:“沉淀质量法”
【得出结论】
同学们经过实验,最终都计算出了样品中碳酸钠的质分数。
请你根据方案乙中测定的相关数据,求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反思与交流】
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方案乙优于方案甲,理由主要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A.节约能源
B.操作简便
C.保护环境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造型的过程中只是形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干燥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烧制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冷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B
【解析】解:A、亚硝酸钠有毒,会危害人体健康,不能过量食用,不符合题意;
B、适量加碘食盐能补充人体中的碘元素和无机盐,对人体无害,符合题意;
C、喷洒剧毒农药杀虫对人体有害,不符合题意;
D、甲醛对人体有害,用甲醛浸泡以海产品保鲜对人体有害,不符合题意。
故选:B。
A、根据亚硝酸钠有毒来分析;
B、根据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分析;
C、根据农药的危害来分析;
D、根据甲醛有毒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食品与人体健康、盐的用途等,食品安全不容忽视,要了解甲醛、亚硝酸盐、黄曲霉素、三聚氰胺等的危害和预防措施.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答案】B
【解析】解:A、工业污水超标排放会污染环境,禁止工业污水超标排放利于改善环境,故A不符合题意;
B、随意丢弃废旧的电池会污染环境,不利于改善环境,故B符合题意;
C、建筑工地扬尘会污染空气,治理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利于改善环境,故C不符合题意;
D、吸烟能产生一些有害物质,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利于改善环境,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A、根据工业污水会污染环境分析;
B、根据电池会污染环境分析;
C、根据建筑工地扬尘会污染空气分析;
D、根据吸烟能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分析.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哪些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要知道垃圾的一般处理方法,不要乱扔垃圾,要进行集中处理,要考虑废物的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
4.【答案】A
【解析】解:A、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故A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故B错误;
C、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C错误;
D、过滤液体时,需要玻璃棒引流,故D错误。
故选:A。
根据化学基本实验操作的步骤、注意事项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答案】AC
【解析】解:A、过氧化氢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B、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氮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D、硝酸铵是由铵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AC。
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包括气态的非金属单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解:A、碘可以溶于酒精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B、面粉不能溶于水,无法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故符合题意;
C、蔗糖可以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可以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各种物质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C
【解析】解:A、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矿泉水中的钙、钾指的是元素,说法不正确;
B、活性炭的吸附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说法不正确;
C、净化水的过程中臭氧会转化为氧气,因此臭氧灭菌具有高效、无有害残留等优点,说法正确;
D、超滤是利用薄膜(仅允许小分子和离子通过)进行物质分离的技术,净化后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说法不正确。
故选:C。
A、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C、根据臭氧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净化水的方法来分析。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水的净化方法、原理和相关操作等.然后结合实验情景和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信息,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选择好净化的方法,进行净化实验操作,或者是通过细心地思考、探究,来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等。
8.【答案】C
【解析】解:A.光热作用下,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正确;
B.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故正确;
C.蒸发腔中的海水可能为不饱和溶液,也可能为饱和溶液,故错误;
D.海水淡化过程,先蒸发或冷凝,因此水分子间的间隔先变大后变小,故正确;
故选:C。
海水淡化过程,先蒸发或冷凝,水分子间的间隔先变大后变小,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据此分析。
本题考查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分析的特性等相关知识,掌握基础的学科知识及题文信息即可解答。
9.【答案】B
【解析】解:A、自来水的pH为6~7,自来水呈中性或弱酸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苏打水的pH为7.5~9.0,肥皂水的pH为10,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肥皂水的pH大,碱性最强,则苏打水比肥皂水的碱性弱,故选项说法错误。
C、淡盐水、蔗糖水的pH均为7,呈中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D、汽水是一种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答案】D
【解析】解:A、铜是紫红色金属,故A错误;
B、铜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氧气反应会生成铜锈,故B错误;
C、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故C错误;
D、合金与组成它的成分相比,一般具有硬度大、抗腐蚀性强等方面的优点,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铜是紫红色金属进行分析;
B、根据铜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氧气反应会生成铜锈进行分析;
C、根据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进行分析;
D、根据合金与组成它的成分相比,一般具有硬度大、抗腐蚀性强等方面的优点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合金与合金的性质以及金属的化学性质,合金概念的三个特点要记牢,本考点基础性强。
11.【答案】A
【解析】解:A、乙酸钠由C、H、O、Na四种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B、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氧、钠元素的质量比为(16×2):(23×1)≠2:1,故选项说法错误。
D、乙酸钠中C、H、O、Na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3):(16×2):23=24:3:32:23,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根据乙酸钠化学式的含氧,进行分析判断。
B、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关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B
【解析】解:①硫酸铁——Fe2(SO4)3,FeSO4错误;
②磷元素——P正确;
③2个氖分子——2Ne,2Ne2错误;
④3个钙离子——3Ca2+正确;
⑤地壳中含最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l2O3正确;
⑥氧化铜中铜元素显+2价——Cu+2O,Cu2+O错误,因为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并且符号在前,数字在后;
故选:B。
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本考点考查了化学符号表示的意义,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要加强练习,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3.【答案】A
【解析】解:A、主反应器中反应是二氧化硫、水和碘反应生成硫酸和碘化氢,化学方程式为2H2O+SO2+I2=H2SO4+2HI,错误;
B、膜反应器中碘化氢分解生成碘和氢气,属于分解反应,正确;
C、碘既可以做反应物,又能做生成物,可以循环使用,正确;
D、该反应是将二氧化硫转化为氢气,可以将有害气体转化成清洁燃料,不仅环保还能提高经济价值,正确。
故选:A。
A、根据主反应器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分析;
B、根据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
C、根据流程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分析;
D、根据整个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气体进行分析。
此类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搞清楚每一步发生的反应,有一定难度。
14.【答案】D
【解析】解:A、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t1℃时,将接近饱和的c溶液通过降温,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要从b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b物质的晶体,一般采用蒸发结晶法,故选项说法错误。
C、分别将a和c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至t2℃,a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a的溶解度增大,但溶液的组成没有发生改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含义是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a,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t2℃时,将30ga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最多能溶解25g,可得75ga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a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t2℃时,a的溶解度为50g,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点、线、面和交点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D
【解析】解:A、由图可知,曲线1在20s时温度突然升高,是因为温度达到了滤纸的着火点,滤纸燃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曲线2的温度先升高后下降,是因为酒精燃烧完后,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曲线3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酒精的浓度太低,酒精没有燃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使其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故手帕不能燃烧,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结合图示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C
【解析】解:A、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打开止水夹,会看到乙试管溶液中有气泡冒出,关闭止水夹,锌和硫酸继续反应生成的氢气会将甲中的溶液压入乙中,硫酸、硫酸锌都不能和硝酸钠反应,则乙中溶液不会变浑浊,故选项错误。
B、硫酸和硝酸钾不反应,打开止水夹,不会看到乙试管溶液中有气泡冒出,故选项错误。
C、硫酸和碳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镁、水和二氧化碳,打开止水夹,会看到乙试管溶液中有气泡冒出,关闭止水夹,硫酸和碳酸镁继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会将甲中的溶液压入乙中,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乙中溶液变浑浊,故选项正确。
D、硫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打开止水夹,会看到乙试管溶液中有气泡冒出,关闭止水夹,硫酸和碳酸氢钠继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会将甲中的溶液压入乙中,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则乙中溶液不会变浑浊,故选项错误。
故选:C。
A、根据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硫酸、硫酸锌都不能和硝酸钠反应来分析;
B、根据硫酸和硝酸钾不反应来分析;
C、根据硫酸和碳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镁、水和二氧化碳,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来分析;
D、根据硫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7.【答案】A
【解析】解:A、①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②拉瓦锡测定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③原子——分子论的创立和应用使化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说法完全正确,符合题意;
B、③置换反应是指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CuO+CO=△Cu+CO2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因此该反应不是置换反应,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C、①青铜(Cu一Sn)是一种合金,属于金属材料,而不是合成材料,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D、③CH4易燃这一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甲烷的化学性质,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故选:A。
A、根据化学史的知识来分析;
B、根据化学反应类型的知识来分析;
C、根据材料的分类及其性质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C
【解析】解: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因此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不一定是氧化物,比如O2、NaOH就不是氧化物,A不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汽油中含碳元素,水中不含碳元素,所以用催化剂把水变成汽油是不可以实现的,B不正确;
C、金刚石和石墨组成元素相同,又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但物理性质存在差异,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C正确;
D、探究CuO能否做H2O2分解的催化剂,除需探究CuO能否改变反应速率,还要探究在反应前后CuO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D不正确。
故选:C。
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C、根据碳单质的结构与性质来分析;
D、根据催化剂的概念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氧化物的概念、质量守恒定律、碳单质的结构以及催化剂的判断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9.【答案】CD
【解析】解: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除去氧气带入二氧化碳,该选项不正确。
B、称取3.0gNaCl,加入50.0mL水使之溶解,得到溶液中质量分数是3g3g+50g×100%≈5.7%,该选项不正确。
C、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加水溶解、过滤、洗涤、烘干得到二氧化锰,该选项正确。
D、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过滤得到氯化钙溶液,该选项正确。
故选:CD。
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称取3.0gNaCl,加入50.0mL水使之溶解,得到溶液中质量分数是3g3g+50g×100%≈5.7%。
C、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
D、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答案】BD
【解析】解:A、在恒温条件下,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蒸发水,溶质质量分数变大,达到饱和状态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变化,该选项不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稀盐酸显酸性,pH小于7,随着反应进行,pH减小直至小于7,该选项正确。
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该选项不正确。
D、反应的硫酸质量相等时,生成氢气质量相等,直至镁反应生成的氢气较多,该选项正确。
故选:BD。
A、在恒温条件下,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蒸发水,溶质质量分数变大,达到饱和状态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变化。
B、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稀盐酸显酸性,pH小于7。
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
D、反应的硫酸质量相等时,生成氢气质量相等,直至镁反应生成的氢气较多。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1.【答案】AD
【解析】解:A、若滤液为蓝色,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Cu,说明溶液中含有硝酸铜,锌一定与硝酸银发生了反应,可能与部分硝酸铜反应,也可能没有反应,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Cu,一定没有Zn,故正确;
B、若滤液为无色,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硝酸铜,锌已经把硝酸银和硝酸铜完全反应,滤液中一定只有Zn(NO3)2,没有Cu(NO3)2、AgNO3,故错误;
C、假设6.5gZn全部与硝酸银反应,设硝酸银的质量为x。
Zn+2AgNO3=Zn(NO3)2+2Ag
65 340
6.5g x
65340=6.5gx
x=34g,由于Zn还会与硝酸铜反应,所以原溶液中AgNO3的质量一定小于34g,故错误;
D、Zn+2AgNO3=Zn(NO3)2+2Ag
65 216
6.5g 21.6g
若滤渣质量为20g,锌一定与硝酸铜发生了反应,滤液中一定有Zn(NO3)2,一定没有AgNO3,可能含有Cu(NO3)2,故正确。
故选:AD。
锌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将一定量的Zn加入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锌先和硝酸银反应,后和硝酸铜反应。
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2.【答案】D
【解析】解:A、胆矾晶体样品是蓝色的,受热失去水,最终变成硫酸铜,受热过程中晶体样品颜色由蓝色逐渐变成白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铜元素的质量不变,固体物质的质量逐渐减少,则受热过程中固体物质里Cu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C、固体物质在102℃时失去水的质量比为5.00g−4.28g=0.72g,在113℃时失去水的质量为5.00g−3.56g=1.44g,固体物质在102℃和113℃时失去水的质量比为0.72g:1.44g=1:2,故选项说法错误。
D、CuSO4⋅5H2O受热到102℃时开始脱水分解,113℃时可得到较稳定的一种中间物,到258℃时才会继续分解。在200℃时失去的水的质量为5.00g−3.56g=1.44g,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SO4⋅5H2O=△CuSO4⋅(5−n)H2O+nH2O
250 18n
5.00g 1.44g
25018n=5.00g1.44g n=4
则200℃时该固体物质的化学式为CuSO4⋅H2O,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根据胆矾晶体样品受热受热失去水,受热到102℃时开始脱水分解,113℃时可得到较稳定的一种中间物,到258℃时才会继续分解。在200℃时失去的水的质量为5.00g−3.56g=1.44g,相结合图示、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有一定难度,明确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曲线图的含义、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答案】铁 钙 D AD 导电 隔绝氧气与水 B C2H5OH+3O2=点燃2CO2+3H2O 节省石油资源(合理即可)
【解析】解:(1)①豆浆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是铁;青少年因缺钙而导致佝偻病;故答案为:铁;钙;
②豆浆所含的营养素中不能供给人体能量,但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作用的是维生素;故答案为:D;
(2)①A.轮胎是由合成橡胶制成的,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B.钢是一种铁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C.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D.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故答案为:AD;
②在汽车的电路中主要使用的是铜线,这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故答案为:导电;
③汽车表面的烤漆不仅美观,还能起到防锈的作用,其原理是隔绝氧气与水;故答案为:隔绝氧气与水;
④有一种“冰蚕丝”面料做的衣服,面料的主要成分是合成纤维。天然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而“冰蚕丝”灼烧时无此气味,因此鉴别“冰蚕丝”和天然蚕丝的化学方法是灼烧,闻气味;故答案为:B;
(3)乙醇(C2H5OH)完全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是:C2H5OH+3O2=点燃2CO2+3H2O,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的好处是节省石油资源、减少空气污染等;故答案为:C2H5OH+3O2=点燃2CO2+3H2O;节省石油资源(合理即可)。
(1)根据食物中含有微量元素及其作用、营养素的作用来分析;
(2)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金属的性质与用途、铁的防锈原理、物质的鉴别方法来分析;
(3)根据乙醇燃烧的原理、乙醇燃烧的产物来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要学好化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
24.【答案】得到 78.96 电子层 金刚石(合理即可) O2(合理即可) CO2+2NaOH=Na2CO3+H2O或CO2+Ca(OH)2=CaCO3↓+H2O
【解析】解:(1)硒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4,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
元素周期表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则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原子电子层数=元素所在周期数,钠、镁、铝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则它们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①常见的碳单质有金刚石、石墨、C60等。
②B、D均为氧化物,且其中B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D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则对应的分别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气或氧化铜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③E为盐,则可为碳酸钠或碳酸钙等,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钠或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或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1)得到;78.96;
(2)电子层;
(3)①金刚石(合理即可);
②O2(合理即可);
③CO2+2NaOH=Na2CO3+H2O或CO2+Ca(OH)2=CaCO3↓+H2O。
(1)根据硒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原子电子层数=元素所在周期数,分析;
(2)根据原子电子层数=元素所在周期数,进行分析;
(3)根据一氧化碳与氧气或氧化铜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鉴别、推断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25.【答案】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红色粉末逐渐变黑 3CO+Fe2O3=高温2Fe+3CO2 吸收二氧化碳,收集一氧化碳 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铜丝表面无明显现象 Cu+2AgNO3=Cu(NO3)2+2Ag
【解析】解:(1)一氧化碳和空气混合加热可能发生爆炸,则加热前先通CO的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2)实验时,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现象是:红色粉末逐渐变黑;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高温2Fe+3CO2。
(3)乙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乙装置能用排水法收集一氧化碳,则乙装置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收集一氧化碳。
如图二,是某同学设计的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
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氢前面,铜排在氢后面,铁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铜不能,则通过观察到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铜丝表面无明显现象的现象,得出铁比铜活泼。
②A、B试管比较了铁、铜的活动性,则试管C是比较铜、银的活动性,其中发生的反应是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
故答案为:
(1)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2)红色粉末逐渐变黑;3CO+Fe2O3=高温2Fe+3CO2;
(3)吸收二氧化碳,收集一氧化碳;
①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铜丝表面无明显现象;
②Cu+2AgNO3=Cu(NO3)2+2Ag。
(1)根据一氧化碳和空气混合加热可能发生爆炸来分析;
(2)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来分析;
(3)根据乙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乙装置能用排水法收集一氧化碳来分析;
①根据铁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铜不能来分析;
②根据试管C是比较铜、银的活动性,其中发生的反应是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以及金属的活动性,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6.【答案】酒精灯 水槽 BE CO2+H2O=H2CO3 密度比空气的大 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产生白色沉淀 碳酸氢钠 2KOH+CO2=K2CO3+H2O
【解析】解:(1)仪器a的名称是酒精灯,仪器b的名称是水槽;
(2)由“常温下块状电石与水剧烈反应生成乙炔(C2H2)气体”可知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故发生装置选择固液常温型,故选择装置B;已知乙炔难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进行收集,收集装置选择装置E;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③处纸花先变红,①处纸花后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4)氢氧化钙为荣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向C中加入足量的水,白色固体不溶解,利用了氢氧化钙和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5)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故向D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可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
(6)向D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碳酸钠已经除尽,加入稀盐酸后仍有二氧化碳生成,结合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说明溶液中还含有碳酸氢钠;
(7)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KOH+CO2=K2CO3+H2O。
故答案为:(1)酒精灯;水槽;
(2)BE;
(3)CO2+H2O=H2CO3;密度比空气的大;
(4)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5)产生白色沉淀;
(6)碳酸氢钠;
(7)2KOH+CO2=K2CO3+H2O。
依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与水、可溶性碱发生反应化学性质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现象进行分析。
本题结合多个实验考查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及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7.【答案】Ca(OH)2 作燃料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 2H2O=通电2H2↑+O2↑ 分解反应
【解析】解:(1)由分析可知,物质A是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
(2)物质E是氢气,氢气的用途为:作燃料(合理即可)。
(3)反应①是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这里酸碱中和反应,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
(4)反应②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其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
(1)Ca(OH)2;
(2)作燃料;
(3)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
(4)2H2O=通电2H2↑+O2↑;分解反应。
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并且属于五种不同的类别。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则C是碳酸钙(盐);碳酸钙能和D反应,则D是盐酸(酸);A能转化成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则A是氢氧化钙(碱);B能与氢氧化钙相互转化,则B是水(氧化物);盐酸能转化成E,E和水可以相互转化,则E是氢气(单质);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推断,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8.【答案】+4 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漏斗 Na2SO4 除去杂质,提纯二氧化碲 TeO2+2NaOH=Na2TeO3+H2O 4H2O+TeCl4+2SO2=Te↓+4HCl+2H2SO4
【解析】解:(1)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Te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则Te元素的化合价为+4;废渣会在“碱浸”前先粉碎,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故填:+4;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故填:漏斗;
(3)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亚碲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碲,所以滤液1中的两种溶质是H2SO4和Na2SO4;故填:Na2SO4;
(4)上述工艺流程中设计“废渣→…→TeO2”的目的是:除去杂质,提纯二氧化碲;故填:除去杂质,提纯二氧化碲;
(5)二氧化碲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相似,二氧化碲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碲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TeO2+2NaOH=Na2TeO3+H2O;故填:TeO2+2NaOH=Na2TeO3+H2O;
(6)四氯化碲、水、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碲、盐酸和硫酸,化学方程式为:4H2O+TeCl4+2SO2=Te↓+4HCl+2H2SO4。故填:4H2O+TeCl4+2SO2=Te+4HCl+2H2SO4。
(1)根据元素的化合价计算方法以及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的方法来分析;
(2)根据过滤操作所需仪器来分析;
(3)根据反应的流程图来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5)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9.【答案】Na2CO3+H2SO4=Na2SO4+H2O+CO2↑ 浓硫酸 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C装置吸收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 B
【解析】解:方案甲:①装置A中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SO4=Na2SO4+H2O+CO2↑。故答案为:Na2CO3+H2SO4=Na2SO4+H2O+CO2↑。
②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可以用浓硫酸。
③步骤(4)中再次通入氮气的目的是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C装置吸收。故答案为: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C装置吸收。
④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故答案为: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
方案乙:上述流程中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故答案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得出结论】设碳酸钠质量是x。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00
x ng
106100=xng
x=106100ng
答: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6ng100mg×100%=53n50m×100%。
【反思与交流】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方案乙优于方案甲,理由主要是操作简便,故答案为:B。
方案甲: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步骤(4)中再次通入氮气的目的是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C装置吸收。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
方案乙: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和判断。经过讨论认为方案乙优于方案甲,理由主要是操作简便。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广东省广州重点大学附中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流程题,实验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云南省重点大学附中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流程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